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17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七课

思考题:

1.请解释四无碍解的含义。

2.解释颂词:“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当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

3.经论中有时称十地为佛地,其原因何在?又有哪几种必要?

4.解释颂词:“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由灭除彼故,说八种对治。”

5.佛陀的大心有哪三种特点?

现在正在讲《现观庄严论》资粮修行中的“以修治宣说九地”,前面已经讲了八地的修治,今天从第九地的修治开始讲。

寅八(九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九地修治的本体就是能圆满九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修治是断证圆满的一种功德,如果用读书来比喻,初中一年级的修治是什么呢?就是已经去除了不了知初中一年级知识的过患,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

我们这次学习《现观庄严论》,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完全领会,有不懂的地方,希望大家再三地看光盘、读书,任何一个比较深的专业课程都不是听一两次就能掌握的。以前一些智慧远超常人的大德,在显现上也是经过多年苦修才取得成就,所以说我们对学习不能抱一种侥幸、轻忽的态度。

我认为,现在大家共同听受、学习《现观庄严论》是多生累劫积集福德所圆满的果报,学习般若是令生命得以完善的最有意义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闻法、没有修行,在世间浑浑噩噩地度日子,那就只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比较而言,现在这样每天生活在佛法中是非常充实且有意义的。

卯二(分类)分三: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二、形相获得自在之差别;三、实修十地修行方式之差别。

辰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

无边诸誓愿。

1、为了利益所化众生,具足无边誓愿波罗蜜多。第九地菩萨愿波罗蜜多圆满,所发的大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讲的:“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一般来讲,像《普贤行愿品》所讲到的这些愿需要一地菩萨以上才能实现,凡夫人现在只是随学,要真正如愿以偿不是那么容易。而到九地的时候,不需要特意去发愿,只要心里面一起念头,所想之事就会成就。

怀业自在的成就者也有类似的功德,想要摄受什么人、获得怎样的财富名声,或者想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诸如此类的很多事情,他只需心里默默加持就能成办。

正因如此,我才要求大家念诵《自在祈祷文》,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原来发愿的一年半持诵就圆满了,希望大家还能再次发愿。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言,共同发愿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我想,依靠共同念诵的功德,一定能让我们生生世世身心获得自在,广弘甚深佛法,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应该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世界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重要,哪怕杀猪的人也会觉得杀猪是最光辉灿烂的事业。但事实上,行持善法才是最有意义的事,尤其是行持大乘佛法。

辰二、形相获得自在之差别:

了知天等语,辩说如悬河。

2、能诠的词无碍解,了知天等语言获得自在。九地菩萨已经获得了四无碍解——词无碍解、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辩无碍解。其中第一种就是能诠词语方面的词无碍解,即精通天人、非天、罗刹、夜叉等世间各种众生的语言,如《普贤行愿品》所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经中又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们也发愿能得这种功德。

不要说以一切众生语而说法,仅仅是人类就有这么多的语言文字,大部分人一生也只能通达一种。大家如果学过一些其他国家、民族的语言,那么最好不要忘,以后弘法利生用得上。前些天,有一个美国人问我:“你们学院的汉僧为什么不学藏语?是不是你不让他们学?”我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几个法师是有分工的,有的负责管理,有的负责翻译,有的负责教藏语,有的负责教五部大论……但后来教藏语的法师离开了,我也没办法。”

其实,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前一段时间,有些道友也是充满热情地学习藏语,结果三十个字母还没学完就已经“毕业”了,这叫做“嘎喀噶阿”班智达。

3、所诠义无碍解,法义智慧辩才犹如河流般获得自在。义无碍解就是对一切法的法相等意义完全通达;法无碍解就是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全部了如指掌;辩无碍解就是能在不同根机的众生面前以种种方便演说妙法,赐予他们暂时与究竟的利益。九地菩萨对此三者也都无余通达,运用自如。

要想获得无碍的辩才,大概要具足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勤奋努力,这不可缺少;还有就是心态的调整,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这十分重要;第三是祈祷,经常以发自内心的恭敬和虔诚对文殊菩萨、本师释迦牟尼佛等智慧圣尊以及传承上师进行祈祷,这样也可以开发智慧,无碍辩才不一定完全从苦修苦行而来。历史上有些大德虽然显现上已经年龄很高,可是其智慧非但没有衰减,反而变得更加敏锐清晰,辩才也可以自然流露,这就是依于祈祷的不可思议缘起。

辰三、实修十地修行方式之差别:

本来是讲九地的修治,为什么又谈到十地呢?因为九地的果是十地,而十地又是佛地的因,就好像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要做初中一年级的题,而初中一年级又是升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一样。佛陀的十二相是从第十地开始示现,这些都要由九地的功德来引生,所以把这作为九地的修治。

入胎最第一,种姓族圆满,

眷属及生身,出家菩提树,

圆满诸功德。

这里总共讲了九种功德,是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为例进行说明。佛陀的十二相在本师广传中也有述及,其中前五种相是与在家有关的,中间四种相是与出家有关的,最后三种相是获得佛果之后的,因为九地实修的果是十地,所以这里只列出十地所摄的前九种相。

4、从兜率天降下入于母胎,入胎堪为第一。菩萨在兜率天依五种观察决定投生人间,然后以大象的形象入于母胎。

5、释迦王族的种姓圆满。在印度,刹帝利、婆罗门是高贵的种姓,因此菩萨选择了刹帝利种姓的释迦王族。

在今天的印度,释迦族仍然是特别高贵的种姓。我曾经看到一张照片,标题是“现代的释迦族”。也许是我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具有无比信心的缘故,虽然照片拍的只是一群在家人的聚会,但我觉得每一个人的身相都非常庄严、丰满。

6、净饭王姓氏圆满。这是从家族姓氏来说的,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两个姓氏是日亲和甘蔗,净饭王的姓氏就是甘蔗。

7、摩耶夫人的母系血统圆满。母亲摩耶夫人这一系的血统在印度也是极为高贵的。

8、登巴之类的眷属圆满。登巴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时跟随着他的一个人的名字,佛陀的眷属都像登巴一样具足恭敬、虔诚、能干、智慧、精进等许多功德。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眷属,跟他的福报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以在世间担任一个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为例,比如当一个企业的董事长或一所学校的校长,如果这个人的福报很大,那么他周围的人就会非常有礼貌、有才华;如果这个人的福报不大,那么他周围的人不但帮不上他的忙,反而会给他造成很大损害。作为一个上师,如果身边都是智慧、能力突出的人,那也是他的福报所感召的。《格言宝藏论》和《君规教言论》中都说,主事人要有主事人的威严和气度,如果周围的人素质低劣、行为不如法,那么这也是主事人的一种耻辱。而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身边能聚集这么多有德行的人,也说明他本人具足非凡的功德和修证。

9、以这样的方式受生身体诞生相。佛陀在印度蓝毗尼花园降生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出现微妙的光芒,无数天人来作沐浴、赞颂等,有许多的殊胜相。

10、成年以后喜享眷属,执掌国政,最后出四门目睹老病死与沙门的景象而生起出离心显现出家相。

佛教徒是不是对世间的欲妙和安乐一概否认呢?不是的,我们也承认世间有一些快乐、幸福,只不过这些安乐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许多痛苦。比如说,现在你买了一个很好的房子,感到非常快乐,但过一段时间它可能就成了你痛苦的因。感情、财富等任何一种享受也是如此,暂时好像带来快乐、成功的感受,但其实已经埋下了许许多多创伤和悲哀的种子。佛陀正是因为了知到这样的真相,才选择了出家之路。

11、接着在尼连禅河畔历经苦行,前往菩提树下,初夜降魔。

12、圆满功德的本体于黎明时分现前真实圆满正等觉。

如果要圆满地回顾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经历,就还要讲到转F轮、示现涅槃等事迹。在藏传佛教传统中,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晚都要给僧众讲授十二相成道的故事。

这样的十地菩萨此等相成就之因的加行修行有九种修治,再加上前面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与形相获得自在的三种修治,九地菩萨总共有十二种修治需要修持。

子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

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

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

前面是以修治来讲菩萨的九地,现在是以果来宣说第十地。表面上看来,超过九地是住于十地的,但这里并没有说住于十地,而是说住于佛地,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会讲。

我们先要明白所超过的是哪九地。

根据哦巴活佛的释论来讲,第一个叫做种姓地,即声闻的加行道;第二个叫做第八地,即预流向,是从阿罗汉果往前逆推算第八个;第三个叫做见地,即预流果,因为小乘得预流果时现证十六行相,断除了所有见惑;第四个叫做薄地,即一来果,因为此时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断中的六品,转生欲界的种子有所削弱,所以叫薄地;第五个叫做离贪地,即不来果,此时完全离开了对欲界的贪心,还会投生到色界、无色界,但再也不会来欲界;第六个叫做证所作地,即阿罗汉果,此时完全通达了人无我,断尽烦恼障;第七个叫做声闻地,前面已经讲了声闻乘四果四向中的四果和第一预流向,那么剩下的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这三向就是这里的声闻地;第八个叫做缘觉地;第九个叫做菩萨地,即将一地菩萨到九地菩萨之间的这九地算成一个。

所以,颂词的意思是说:超过了声闻八地,也超过了菩萨的前九地,这时圆满的智慧便住于佛地。

既然十地仍然跟佛地有一定差别,我们并不能承认它完全等同于佛地,那么《般若经》中有时称之为佛地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安立又有何必要?

原因有两种:一是十地与佛地相比,尽管习气种子还没有断尽,最细微的智慧还没有通达,但是差别法——这些地的断证功德已经圆满;二是十地菩萨利益众生的方式与佛陀基本相同。

必要有三种:第一,总的从超胜声闻菩萨九地之果的角度来说,圆满三乘所摄的断证;第二,分别从超过菩萨九地之果的角度来说,能证悟声闻、缘觉、菩萨三地一一都有因与果;第三,尤其从圆满下地修治之果的角度来说,能使所化众生对菩萨乘产生兴趣,也令十地菩萨对修道更有欢喜心(所以说,有时候赞叹一下还是有必要的。我平常发现,如果对一些道友经常赞叹:“你修行很好,人格很好,长得也庄严……”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就会更加出色)。我们应当了知,源于这三种必要,所说的住于果位佛地的这一地实际上命名为菩萨第十地的阶段。宗喀巴大师在《金鬘论》中也引用教证说:“虽说唯有超过九地的第十地菩萨称为佛地,然非是真实圆满佛陀。”

还有一个观点,是说十地特有的波罗蜜多智慧,从与佛陀无碍智慧相似的角度安立十地为佛地。

癸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子一、本体:

入定智慧清净对治之资粮修行的本体就是能圆满入定智慧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子二、分类:

分类有见断对治之资粮修行与修断对治之资粮修行两种。

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

由灭除彼故,说八种对治。

这个颂词经常为《现观庄严论》的学者们所引用。

什么是见道呢?前所未见的法性义在证一地时得以现见,这叫做见道。什么是修道呢?不断地在自相续中串习一地时所见的境界,这叫做修道。

见道和修道都要以智慧断除障碍,所断障碍总的分所取法我之分别和能取人我之分别两类,这在前面已经讲了。其中所取法我之分别又分为清净所取分别与染污所取分别两种,清净所取分别是指对涅槃法的执著,染污所取分别是指对轮回法的执著;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又分为实有能取分别与假有能取分别两种。这样一来,就共有四种执著的类别,见道、修道各有四种,总共就是八种执著。

为了将这八种分别一一断除,就要从能断的智慧方面安立八种对治,即断除见断四种遍计部分之见道对治的四种资粮修行以及断除修断四种俱生部分之修道对治的四种资粮修行。见道时断除的是四种遍计的人我执和法我执,修道时断除的是四种俱生的分别念,其中一部分属于很细微的种子。按照个别大德的观点来讲,二地和三地菩萨还有烦恼障,而所知障更是在十地所有阶段一直具足,只是在七地之后变得非常细微。

《现观庄严论》是比较难的,但有些道友还是学得很不错,第一次学就学到这样是不容易的。学院有一位藏族堪姆,学了两年《现观庄严论》之后,就写了一部大概六七百页的讲义,我看了一下,觉得很好。我也特意跟女众管家们说:不要给这些在写作等方面有专长的人安排太多发心工作,要让她们专心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我们金刚降魔洲这边也是一样,希望大家也能够在五部大论方面做一些讲义——真正在字面和科判上有创意的讲义,而不是抄袭、断章取义的作品——如果谁有这个能力,我可以允许他两三年不做其他事情,专心去写。讲辩著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希望道友们在学习本论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科判和颂词,法师辅导时要贴合法义,语言要浅显易懂,不要脱离主题,这是非常关键的。虽然藏传佛教每个成功的寺院、佛学院都开设五部大论的课程,但能让汉地学者很方便学到五部大论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大家应把握好这种系统学习的机会。

下面讲实修现观四种修行的最后一种——定生修行,法尊法师译本中翻作“出生修行”,某些辞典中也作“定离修行”、“出离修行”。

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壬一、本体:

定生修行的本体即是定生所修断证圆满无生的修行。我们修行最后决定能产生的,就是断证圆满的佛果。

壬二(分类)分二:一、总定生修行;二、别定生修行。

癸一、总定生修行:

所为…

1、总体来说,所定生果就是佛地的三大所为定生。“定生”的字面意义就是决定产生。修行之后一定会产生什么呢?产生佛果,而佛果的特征就是三大——大心、大断、大证,后面会一一说明。

癸二(别定生修行)分三:一、别说大心;二、别说大断;三、别说大证。

子一、别说大心:

…及平等,利有情无用。

2、本体的差别:以大智慧于证悟诸法等性中不动摇即是等性定生。所谓“平等”,就是以智慧通达万事万物一味平等的真相,并安住于此真相中不动摇,这是佛陀大心的本体。

3、以方便大悲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利有情定生。自己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对没有通达此理的众生生起极大的悲悯心,然后无偏袒地施予利益,这是大心在慈悲方面的特点。

4、作用的差别:无勤任运行持事业即是无用(无勤)定生。佛陀由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之故,利益众生的事业无勤便能成功。我们有些人要利益众生,就要拼命地去想、去做,结果不但没能利益众生,反而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当这样的相似菩萨还是很累的。

以上就是佛陀大心的三种差别法——智慧本体、大悲方便、无勤作用。

子二、别说大断:

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

对于颂词,我们还是沿用法尊法师的翻译。“出生”这个名相,《华严经》里面使用过,但意义不同于此处。至于《般若经》中是怎么翻译的,我还没有找到;僧成大师的讲义对应佛经较多,但这一段他也没有引用。

5、本体的特点: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不住轮涅常断之边即是超二边定生。证佛地时,完全断除了人我方面的烦恼障和法我方面的所知障,因此既不会住于涅槃寂灭的边,也不会住于轮回常有的边。

6、作用的特点:断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三道的障碍而证得三乘的一切功德即是证得相定生。从字面上看,“证得相”似乎是在说证德,但这里是以断除三乘障碍的间接涵义为主,所以安立在大断当中。

颂词注释里面我翻译成“定生”,因为藏文中这个词有决定的意思,“出生”似乎表达得不够完整;再者,从法相来讲,是说佛地时决定能产生大心、大断、大证三种功德。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决定译为“定生”。若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

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平时,能提出不同观点是很好的,大家不要视之为不合理。我曾在一本书里驳斥过某个宗派的观点,后来在一个研讨会上遇到了这个宗派的人,他们显得很不高兴。我说:“现在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理应多听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应该为此生气、痛苦。如果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我很希望他们直接说出来。”尤其在学因明和中观的时候,宗派之间有些争论是很正常的,如果这都不能容忍,那各大宗派的前辈论师岂不都要伤心而亡了?所以,道友、法师们再听到不同的观点,不要以为对方是说你的过失,让你抬不起头来,这样想没有必要。

子三(别说大证)分二:一、果;二、因。

丑一、果:

一切相智性。

7、果位解脱道的智慧现量了知所知一切相,即是遍智定生。十地末尾的无间道过后,解脱道便是真正现前佛果,这时的智慧现量照了万事万物,所以叫做一切相智。这是从果方面来说证悟。

丑二、因:

道有境出生。

8、作为因的无间道智慧的究竟有境即是道有境定生。无间道智慧在名相上是因,但实际上跟佛陀的智慧极其接近,因为无间道只有一刹那,就像种子马上就要变成苗芽一样。

用以上两者来说明佛陀所证的无上智慧。

壬三、摄义:

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具有此八种体性者就是定生修行。

所谓现观,指的是佛菩萨的无生智慧之行境,我们要完全依靠自力来通达它有一定困难,唯有借助从弥勒菩萨不可思议智慧中流露的这些不同的行相和名词,才能稍加抉择。哦巴活佛讲义中还引用了《明义疏》的一些观点,说明遍智有满愿遍智、般若遍智等分类,课后大家可自行参阅。

《现观庄严论》总共有八品,前面是三智,中间是四加行,最后是法身。对于这八品的内容如何归摄,藏地高僧大德有摄为八种现观、六种现观、三种现观等不同说法,哦巴活佛讲义中对此也做了介绍。

至此,第一品已经传讲圆满了。最近学院道友的听课表现都不错,网上的听众不知是生起了难得心,还是受到了弥勒菩萨的加持,人数反而多了起来。外面的人有时候很奇怪,一下子都失踪了,一下子又都回来了,还比以前人更多了……毕竟这是个虚妄的世界,没有什么是可信的。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学习《现观庄严论》当成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事,即使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希望大家共同发愿:通过这次学习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最好即生便能通达明空无二的般若空性甚深意义;若不能如此,那么依靠在阿赖耶上种下的这颗善缘种子,也要在将来弥勒菩萨于此世界示现成佛、广转F轮的时候,成为他的首批眷属,听受深广法门,圆满获得解脱,超越犹如火坑般的三界轮回。

听法的意乐还是很重要的,虽然每个人同样在听,但不同的学习态度会对我们将来的修行产生不同的作用。即使我们此生不能证悟空性,这也会成为漫长轮回中很精彩的一段经历。我回想自己依止上师的整个过程,每一年不管是听般若空性、密法还是大乘修行法门,自己都觉得非常有意义。每一天其实也是这样,比如现在这一个小时我们用来听课,它的价值就远远超过一天中的其他时间。如果这个时间我们没有用来听课,那这么多人,可能有的在散乱,有的在生烦恼、行非法事,有的处在浑浑噩噩的无记状态中,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

课后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也要这样想:将今天听课为主的三世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愿自他生生世世不离大乘佛法。《普贤行愿品》我们讲过很多次,大家应该都明白其中的意义。即使不完全懂,但只要能如愿文中所说那般回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心想:文殊菩萨如何发愿,普贤菩萨如何发愿,前辈大德们如何发愿,我也随学他们如是发愿。以这样的心态来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令这个人身具有实义。

有些人经常说:“我闻思修行这么多年好像没有什么意义,烦恼越来越重,境界越来越差,心里越来越烦……”其实不是这样,闻思修行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是其效果不一定能马上显现出来。就好比学生读书时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有进步,但实际上读书和不读书有很大差别。所以每一次发愿、回向时,都要忆念这些功德,增上自己清净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