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42 返回
字体: A- A A+

第42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今天我们继续讲《入大乘论》,前面讲到《妙臂请问续》当中的六个方面:心如闪电、风、猴子、大海的波浪、谄诳者、喜欢对境者,从这六个方面讲,让心符合客观规律,顺势而行,让心不管像猴子也好、像闪电也好都让他随缘,前面是这样的一种修法。

今天开始讲,前面六种方式不太合理,应该要控制心的运行,让它自己随心所欲去的话无始以来它会一直流转,没有必要,所以今天开始以遮止而摄持。

以遮止而摄持,是指遮止如闪电之心以长久明了而摄持,应当遮止如风之心,而不动摇,遮止如猴之心而依于应行之义,应当遮止如大海之心,分别念的波浪就会寂灭,应当遮止如谄诳者之心,观察真实义。应当遮止喜爱对境之心,也就会真实安住于内。总之,随顺平常心的法规来调伏的这一方便,不偏颇于这种那种方便,心之行如何散射,趋入于何法,继尽所有一切趋入之后,是任何禅定的境界也好,都是想到随顺。最终分别念本身也得不到离开禅定的对境另行之处。这基本上是就行持寂止而言的。

以遮止而摄持,是指遮止如闪电之心以长久明了而摄持,昨天是像闪电一样,短暂地让它禅修、起分别念,都可以,现在前面也是这样修一段时间,然后不要让它随心所欲,起心动念,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修行。

其实从比喻上看,好多规律都不好改,比如说大海的波涛、闪电,这些确实是短暂性的,或者是动摇性的;但是心与它不同,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不同的地方,心通过很长时间修行以后完全可以堪能,完全可以安住,就像驯服野马一样。这一点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无数大成就者的历史可以证明,用比量可以成立。还有现量也可以证明,刚开始我们的心一刹那不能安住,慢慢下了一定功夫以后,心确实是调柔下来了。每个人的心都能安住,再怎么修始终没办法堪能的心是没有的。所以,下面讲不要让它过于散于外境。

第一,遮止如闪电一样的心,让它安住在一种长期的状态当中,不要像闪电那么快,每次入定的时间可适当延长。比如今年每座有半个小时的话,明年开始再延长半个小时或者十分钟,这样心慢慢可以调整。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有些人虽然睡眠很重,但自己也可以调,平时睡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对他来讲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灌顶的时候、传法的时候,基本上睡五个小时也能过得下来,只不过累一点,过一段时间就完全没什么问题。所以,我们的心确实有严重的习气,但是也可以转回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应当遮止如风之心,而不动摇。本来风多方面是动摇性的、飘动性的,但心如果安住在一个境界当中也可以。

第三个,遮止如猴之心而依于应行之义。让心在应该可以安住的状态当中安住,比如出离心的状态、禅修的状态,或者空性的状态,在应该趋入的状态当中安住。

第四个,应当遮止如大海之心,分别念的波浪就会寂灭。大海一样的心,分别念此起彼伏,但是我们一直安住在一个状态当中,刚开始确实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但最后就像大海的波浪平静于海里面一样,寂灭分别念的波浪。

第五个,应当遮止如谄诳者之心,观察真实义。谄诳者在非理的意义上特别擅长,但我们如果再次观修,那“观察真实义”,它就不像谄诳者一样,它就很真实的人一样,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安住。

第六个,应当遮止喜爱对境之心,心喜欢色声香味那不对的,应该安住。以前特别喜欢散于外境的心应该遮止下来,让它安住于心的本性当中,光明的境界当中,也就会真实安住于内。

上面有六个不同的对境,以前都是按照上面的比喻,心自然地散于外境;现在通过上师的窍诀和前辈大德们的修法,心跟以前确实不同。其实历史上的很多禅师、密宗的大师,以前有些在家时是猎人、妓女,心一刹那都不会停止的人,但慢慢他们也能得到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总之,随顺平常心的法规来调伏的这一方便,心按照顺势而行或者逆势而行的方式,以这样的方便,不偏颇于这种那种方便,不能完全断定只有这个方面是对的,那个方法不对,不能偏颇于、固定在一个状态上。可能对有些人来讲风一样的观修方法很好,有些人是猴子的方式比较适应;有些人是逆势的观修方法,有些人是顺势的观修方法。所以,不能偏颇于任何一种方法。

心之行如何散射,趋入于何法,尽所有一切趋入之后,是任何禅定的境界也好,都是想到随顺。心不管散射于任何地方、趋入于任何法上面,凡是心自己就只要趋入一个对境,好的对境、不好的对境,有的对境、没有的对境,或者逆势的对境、顺势的对境,等等这些。其实任何禅定,你都可以按照它的方式入于禅定,这样的话你的心得以堪能。比如心不断地产生像波涛一样的分别念,那在分别念这样的状态当中也可以安住。如果分别念与寂灭比较适应,那就把分别念全部寂灭,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也可以。凡是尽所有的所有心的趋入也不要特意遮止,也不要特意地跟随,应该安住在它正在显现的境界当中,那修行比较成功。

最终分别念本身也得不到离开禅定的对境另行之处。最后观察自己的分别念的时候,除了禅定的境界以外在别的地方根本找不到,最后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原来安住或者禅修自身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它也是找不到另外一个实有的东西。

这基本上是就行持寂止而言的。前面有调心的六种方法,全部都是安住于心性,基本是寂止方面的修法;当然里面有随顺外面的像波涛一样的外境,也有个别胜观的部分,但基本上是寂止的修行方法。

接下来是第五个大科判。印度造论一般以连接文来说明它的内容,藏地造论以科判来说明内容。因为荣索班智达前世是印度人,他没有按藏地的科判方式造论,所以这里也没有科判,每一个关键的地方有一些连接文。按照印度的论典连接文很重要,其实无垢光尊者有时候也会这样,比如《七宝藏》当中的像《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这些都有一个关键的连接文,然后下面用颂词再进行注释。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心性休息大车疏》,完全按科判的方式。莲花生大士有一个叫做《道次第宝鬘论》,是一个伏藏品,也是一个教藏,教藏和伏藏稍微有点不同,但是这个主要以科判(安立)。以前有一个汉文,我本来想翻译,后来没时间,其实是莲花生大士亲自造的密宗的道次第论,这个是有科判的。莲花生大士造的《文殊真实名经》没有真实的科判,他的科判跟藏地的科判还是有点差别。不知道莲花生大士来藏地的时候他懂不懂藏语,应该懂吧,益西措嘉空行母是藏族人。

具足瑜伽六支的等持:如云:“别断及静虑,遮排持气息,随念与等持,加行之六支。”获得内心瑜伽的分支就是这六种。其中“别断”是指安住戒律。如同戒律清净,无有以欲望散乱并且无有恶作之垢,因此恒常禁护诸根,是获得等持的因。同样,这个所谓的“别断”既不是观对境与根门产生识的一切行相而应断。也不是视为有实法而跟随相状,应当恒常观自己的本尊本性而应断除耽著与遮破所行是有实法这两者,这就是自然防护根门,遮止欲望,不被忧恼所困,这也称为别行,由此受用,也称为别断,断除以欲望而散乱。

具足六瑜伽之等持,《时轮金刚》当中叫“六加行”,这个跟大圆满前行里面讲的五加行有点不同,但有些名词相同。

这个教证是《密集金刚》当中的,如云:“别断及禅定,遮排持气息,随念与等持,加行之六支。”第一个是别断,《时轮金刚》里面叫“收摄”;第二个是禅定;第三个遮排——遮气和排气,《时轮金刚》里面叫“运气”;第四个持气息,《时轮金刚》里面叫“持风”;第五个随念;第六个等持,这样的六种加行。

把这六加行讲完,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

获得内心瑜伽的分支就是这六种。这里支分,有时候因也叫支分,获得六种瑜伽的因,它的支分或者条件,这个叫支分,有六种。

其中“别断”是指安住戒律。首先是别断,其他里面叫收摄,别断的意思是什么呢?指安住戒律。一般来讲,戒定慧三学里面首先是戒律,就像别解脱戒里面,如同戒律清净,无有以欲望散乱并且无有恶作之垢,一般不管出家人、在家人都有一个清净戒律的基础,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之上,这个人也会很稳重,他不会被欲望所牵。出家先受戒律,受戒律以后行为有所控制;在家也是如此,一般一个居士也是先受三皈五戒,那在他的范围内,他的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所以不被欲望散乱。而且无有恶作的垢染,当然有些人可能烦恼很重,没办法,受完戒律以后又犯戒律。但一般来讲,没有恶作的这些垢染。

因此恒常禁护诸根,是获得等持的因。他经常护持自己眼耳鼻舌身的根门。像戒律当中走路、说话,所有的行为都有非常严格的一些要求,在戒律当中,就像《三戒论》……《三戒论》在学是吧?以后极个别的重要论典放在课程里面好一点,《三戒论》偶尔学一下不行,最主要的论典要放在课程里面。包括这次的《入大乘论》,以后密法班的课程,因为密法班毕竟是少数人,《入大乘论》和《宝性论》如果每个人学得好的话还是很有帮助的,看看怎么样。所以,戒律护持根门,这样以后能获得等持的因。因为戒定慧三学,有了戒以后有禅定,有了禅定以后有智慧。

印度一位尊者造的《毘婆沙律》中云:佛说戒律,为欲止恶因。止恶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欢喜。因欢喜故,得生安乐。因安乐故,得生三昧。佛说的戒律主要是止恶因,止了恶以后不生后悔心,没有后悔心的缘故能生起欢喜心,因为生起欢喜心的缘故能产生安乐,因为有安乐的缘故才能获得三摩地,所以它有一定的规律。

确实戒律清净的人他身心特别放松,不会整天被后悔心搅乱,心里经常很欢喜,有了欢喜有了快乐,有了快乐以后他对法产生信心,然后生起智慧或者禅定,这是相当于是小乘的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什么呢?就是护持我们的根门,威仪特别清净,这样能产生禅定,这是一个显宗的戒律,这叫做别解脱。但这里,别解脱的戒律有点不同,下面六加行里面的第一个叫别断,以别解脱(戒)断掉,断掉什么呢?不像别解脱里面一样,天天守护自己的根门,这个不能碰,要闭着眼睛,不能看、不能听,音乐不能听,电话也不能接,什么都特别注意,因为他的境界不同、见解不同,没有那么保守。

同样,这个所谓的“别断”既不是观对境与根门产生识的一切行相视为过失而应断。并不是像别解脱戒里面一样,对境、根门所产生的一切行相,觉得这是有过失的、有染污的,视为过失而应断。

也不是视为有实法而跟随相状,也并不是你看到的这些视为实有的、有功德,一直随着外境、随着根门跑,也不是这样的,那该怎么做呢?应当恒常观自己的本尊本性,不管面前显现的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形象,或者说心里浮现的种种相状,全部都是你的本尊,比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都是本尊的各种不同的幻化。发出的声音是金刚语,心里的起心动念是金刚智慧,显现的色法是金刚身。

嗡啊吽是身语意三密,《荣索班智达上师瑜伽》的咒语可能前面有个嗡啊吽吧,它后面有嗡啊吽,但是前面好几个版本里面没有看到,那天德格的版本也看了,荣索班智达的著作里面也没有。一般来讲很多咒语,不管念上师的咒语或者本尊的咒语……因为它前面是上师瑜伽的咒语,后面是跟文殊菩萨心咒合修的一个。前面有嗡啊吽的话好是好一点,但藏文里面没有,一直不敢加,每次念的时候很想加个“吽”,因为念的话比较好一点。就是“嗡啊吽

班则玛哈革日达玛巴扎萨瓦斯德吽”,达玛是法,巴扎是贤的意思——法贤;荣索秋桑,秋桑是秋吉桑波——达玛巴扎。所以,把荣索班智达的名字加在里面;或者以后祈祷上师的时候,前面嗡啊吽,《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讲了,如果把上师和本尊一起修的话,嗡啊吽,把自己有信心的上师的名字用梵语来加在里面,无垢光尊者也这样讲的。所以我前面一直很想加一个“吽”,但是一直没有看到,也许可能这个版本是笔录的人掉了。

应当观想自己的本尊,刚才不要断除、不要跟随,和前面的修法一样,将见到的外境全部都观成本尊的自性。

而应断除耽著与遮破所行是有实法这两者,这就是不被自然防护根门,遮止欲望的忧恼所困,如来加持得以清净,成为法器,这也称为别行。由此受用,也称为别断,断除以欲望而散乱。应该断除实有的执著,也不要有相状,同时遮破所行是有实法的这两者,这就是自然防护根门。这样的话,那如来的加持得以清净,然后如来……不被自然防护根门,遮止欲望的忧恼所困,可能这样好一点。因为跟前面相反,如来加持得以清净,成为法器,而且获得如来的加持,成为禅定的法器,这也称为别行。这个叫别行。由此受用,也称为别断,因为他受用本尊,也称为别断,为什么叫别断呢?断除以欲望而散乱。因为断除了以欲望而散乱,这是六加行当中的第一个加行。第一个跟收摄完全不同,所以它对任何显现也不遮破也不跟随,这个很关键,大圆满——虽然在这里讲的是有勤作,但是无勤的修法在这里也很重要。

禅定是由远离欲望与不善恶法中产生,所以理应在它后面宣说禅定。禅定也有五种分支,寻、伺二种,喜、乐二种、心一缘专注。禅定的对境,此处也是指三密,以三密摄集一切手印。以手印普皆清净的一切本尊也是以义与相的方式所摄。三密中,身密是本尊的色身色形、动摇的差别。如云:“眉目齿与唇,容颜身手足,金刚萨埵印,能成自利业。”通过身体的一切形式而缘于禅定的对境。语密,如云:“伺察—声非声,隐吼金刚语……”于本尊的心间与舌上观想法的文字颜色、形状、相状,那也是寻思伺察声与声义的法性,是获得禅定的因。如云:“以住声之禅定能获得瑜伽,以住声际之禅定能赐解脱。”言语闻声在主要讲禅定的此处成为散乱的因。意密,于心间观修心金刚,观修如智慧勇识是意之相,分析它的意义,安住于菩提心与法身中的法相是意之本性。

第二个是禅定,禅定是由远离欲望与不善恶法中产生,所以理应在它后面宣说禅定。因为刚才是有戒律,有了清净戒律以后,不管外境显现任何事情不跟随、不执著,不被这些束缚,这样的一个境界下来,就没有恶,也没有其他相状,就可以入于禅定,它的后面紧接着说禅定。

禅定也有五种分支,寻、伺二种,喜、乐二种、心一缘专注。禅定有五种分支,名称跟《俱舍论》和《智者入门》有点一样,但内容有点不同。一般禅定的五支,寻、伺二种,是对治的支分,喜、乐二种是利益的支分,心一缘专注是所依的支分。在其他当中经常这样讲。禅定的分类是这样的。

禅定的对境,此处也是指三密,以三密摄集一切手印。那禅定的对境是什么呢?本来是四种手印,但这里身手印主要是讲本尊,其实身语意三密能摄集所有的本尊。

以手印普皆清净的一切本尊也是以义与相的方式所摄。手印能摄受所有的本尊,其他地方经常讲法性义本尊和有法相本尊,法性(界)义本尊是心的实相,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有法相本尊就像面前经常看到的形相,文殊菩萨的像、观音菩萨的像、马头明王的像,你的本尊有一种形相,这个叫有法相本尊。本尊包括这两种。

三密指的是什么呢?三密中,身密是本尊的色身、色形、动摇的差别。本尊的身密,比如文殊菩萨,如果是白文殊、白色的文殊,我那天跟你们讲了,白文殊的修法,我们这边大家这次都已经得到了,希望大家永远好好依止本尊,好不容易得到灌顶、得到加持,自己多念“啊”字,修本尊的话很重要;如果修黄文殊,“嗡阿ra巴扎纳德”——本尊的种子字一般是“德”字或“啊”字。这里本尊的色身、色形、动摇,一般的动摇,我们观想的时候,本尊有动摇,或者忿怒本尊周围有燃火,或者观想时,本尊显现于我们前面,有动摇的差别等等。这些在《空行幻乐续》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还有《禅定后续》里面也是这样说的。如云:“眉目齿与唇,容颜身手足,金刚萨埵印,能成自利业。”意思就是说,我们要观想本尊身金刚的时候,包括他的眉毛、眼目、牙齿、嘴唇、面容、身体、手、脚等等,所有的这些,就像我们观想金刚萨埵时候的观想一样去观想,这样观想的本尊叫金刚萨埵印,金刚萨埵身体的印。印,有时候指我们盖的印,有时候指身印、手印,不同的时候,印有不同的内容。这叫金刚萨埵印。今年《四心滴》灌顶的时候,当时活佛也说,因为大家修金刚萨埵修得比较多,所以总的本尊,大家都修金刚萨埵。很多人说“我的本尊是什么”,如果自己没有特殊的或者没有特殊的上师来说,自己可以祈祷文殊菩萨或者金刚萨埵。像我们学院传承的很多人,有些经常念金刚萨埵,而且念得也多,有些是文殊菩萨,自己可以这样来修。“我的本尊是金刚萨埵”,自己应该经常这样念,这样的话,能成就自己自利的事业。通过身体的一切形式而缘于禅定的对境。这是身金刚、身秘密,观想一个本尊,通过他的身相,自己的心可以专注于一个境界当中,一直“嗡班匝萨埵吽、嗡班匝萨埵吽……”,就像前行里讲的,一会儿观想本尊的头,一会儿观想本尊的整个身体,一会儿观想本尊手里拿着的金刚啊、铃啊,这样的话,能修成事业,这是身金刚。

一般密法当中,观修本尊还是很重要的,依靠这样的观修本尊,强制性地断除我们的散乱和心里的烦恼,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每个人自己至少有一些本尊的修法,对修密宗的人来讲,一定要修本尊。有些人已经皈依很长时间,现在好像也不知道该怎么修。我刚才中午上去的时候,有一个人可能在我们这边待了二十多年了吧,穿着脏脏的一个衣服,路上碰到了,我说:“你去干什么?”“我下去拿两斤奶渣。”我说:“奶渣干什么用?”“听说要分两斤、分两斤、分两斤。”他又说:“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个窍诀啊?”我说:“窍诀,你听了那么多,我还没有讲窍诀呀?什么意思啊?”他“哈哈哈哈”地跑了。(众笑)——知道是谁吗?知道吗?是不是我演得比较像?我自己觉得也可以。(师笑)

这是身密。

下面讲语密,也是在《密集金刚》中,如云:“伺察—声非声,隐吼金刚语……”于本尊的心间与舌上观想法的文字如“德”字、“嗡”字、“吽”字,包括颜色、形状、相状,比如,“舍”字是红色,“啊”字是白色,“吽”字是蓝色,“嗡啊吽”,有各种不同的文字,形状也不同,相状也不同。那也是寻思伺察声与声义的法性,声,直接观想发出的声音;声义,声音的本体是空性的法性。是获得禅定的因。我没找到这个教证的来源,但应该也是在《密集金刚》的一些注释当中,今天的六加行,很多都跟《密集金刚》有关系。一些注疏中说,如云:“以住声之禅定能获得瑜伽,指的是寂止的意思。刚才说,我们一直专注本尊的咒语和身体,能获得寂止的境界。以住声际之禅定能赐解脱。”声际,声音的边际、声音的实相、声音的空性。这样的禅定能赐予解脱,也就是获得了胜观的境界。前面是寂止,后面是胜观,这样能获得解脱。言语闻声在主要讲禅定的此处成为散乱的因。这里主要讲寂止,因为刚才说的是隐吼金刚语。隐吼,是指发出的声音隐藏起来,金刚诵是默诵,金刚语的念诵,全是以一种隐没声音的方式来诵。所以,在这里不太方便大声地念,因为修这样的六瑜伽的时候,主要以寂止为主、禅定为主。

一般修寂止的时候,不要影响别人。我那天也讲过,我们道友在自己家里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别人。因为各种原因,寝室里很多人住在一起的时候,一直不考虑别人的话,不太好。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如果背诵,就经常跑出去背,不然害怕影响别人。所以,我们的念诵也是这样的,有时候以默念为主,不然的话,敲着木鱼,一直大声地“……”,这样的话,影响别人确实也不太好。

这是语密。

现在是意密,于心间观修勇识金刚,观修如智慧勇识是意之相,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本尊。比如,心间观想很小的一个,有时候是智慧尊者、誓言尊者,这样自己心里观想誓言尊者,又观想智慧尊者、智慧勇识,这个叫意之相。分析它的意义,如果分析这样的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最后安住于菩提心与法身中的法相是意之本性。这里讲意密,意密也是有两种,一个是观想本尊叫意之相,或者更深入地观想叫意之本性。

如是三密所缘是禅定的对境,能缘是以五支的方式来缘,寻思是如实生起思择三密之法相的心。伺察是对反复修炼心及其意义反复进行分析。喜是指由获得寻思伺察二者的禅定而生起三密的相似显现相,那时,就远离了欲望,由于领受了前所未领受的意义而生起不共的广大欢喜。乐是指,如果由此心得以收摄,那么就会体验到身心的乐受。一缘专注是指,由这般极其摄心中不产生显现能知所知二法,就成了只是自证。

如是三密所缘是禅定的对境,前面讲了,这个是禅定的对境。能缘是以五支的方式来缘,怎么缘呢?前面讲的这五支,下面再说,但这个说法跟《俱舍论》的观修方法完全不同,名称是一样的,但观修的方式不同。

寻和伺,首先是寻,寻思是如实生起思择三密之法相的心。刚才本尊的身口意,其实身语意没有什么声音,主要是观他的身体、文字、声音,还有观他的智慧、意金刚,这个心叫寻。

伺察是对反复修炼心及其意义反复进行分析。伺察,一定要反反复复地修炼,反反复复地分析或观想。我们好多道友千万不要想“我现在修行,可能很快的时间当中马上立竿见影”,千万不要这么想,这不是那么简单,应该日积月累,漫长的时日以后,你的相续才有改变。有些人想得特别特别简单,“我已经闭关……”。过一段时间,我们不是要闭关十五天吗?十五天肯定解决不了大的事情,不要想“我今年闭关十五天,出定时,肯定得到了大手印的果、大圆满的果”,没有那么简单。确实,我们种下一个善根也好,还是遮止平时的散乱,有没有好处呢?有很大的好处,但只在这几天当中,所有的修行都解决,也不是这样的。修行,确实不要想到一两个月就可以了、一两天就可以了、一两年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这么想。有生之年,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修到老”,有这么一个精神,才可能对自相续的改变有帮助。这是禅定的第二个分支。

第三个,喜是指由获得寻思伺察二者的禅定而生起三密的相似显现相,通过这样的修行,好像本尊的身语意显现,有时候看到本尊,或者梦里面看到本尊,有这些显现。那时,就远离了欲望,不像平时一样,欲界的贪执慢慢断除,很多烦恼没有了,由于领受了前所未领受的意义而生起不共的广大欢喜。领受了从来没有领受过的意义,生起了不共的欢喜心,烦恼越来越减少。不管是梦里、还是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得受)本尊的加持、上师的加持显得特别特别容易。这个时候,你的欢喜心和快乐心也是前所未有的。有些人修了一段时间,境界来得非常快,“哇,我昨天做梦特别好”,“这一段时间,我的禅定特别特别好”。过一段时间,你们有些人闭关期间,快乐得不得了,快乐得唱歌跳舞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有一种非常大的欢喜心,这个叫喜。

乐是指,如果由此心得以收摄,这个时候,心一般不会在外面散乱,心完全能控制、收摄,那么就会体验到身心的乐受。身体也遍满快乐,好像好多病都没有了。我们有时候身体也有感受,《俱舍论》里讲身受和心受,心也是很累,身体也是很痛的,但是如果禅定修得比较好,身心的快乐遍满一切。这是第四个。

最后一个,一缘专注是指,由这般极其摄心中不产生显现能知所知二法,能取所取两种法不产生,就成了只是自证。觉悟的自证,或者一种光明智慧无二无别的境界出现,这个是专注。

这是禅定的五种分支。刚才瑜伽六支第一个是别断,第二个是禅定,禅定一直讲到这里。瑜伽六支的前两个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三个,第三个的文字比较少。

为了依靠如是禅定令心寂静,极其调柔,应当修学遮止、排放气息。如何修学的方法,以多种途径,无论如何修学都不相违。当心调柔、气息寂灭后,为了使之稳固有力,应当修学内持气息。当持住气息,心也极其寂静而得以稳固时,就会生起五种相。如云:“最初如阳焰,第二是烟相,三如萤火虫,四燃如油灯,第五恒光明,犹如无云空。”

遮排气,遮气或是排气,这一段里面没有广说。为了依靠如是禅定令心寂静,极其调柔,应当修学遮止、排放气息。有一种CT检查,做的时候要求憋气-呼气、憋气-呼气……我每年要做好多次,这个时候就经常观想这个。遮止,憋气;排放,呼气的意思。好多续部,包括《时轮金刚》当中也有,《密集金刚》里面也有,《胜乐金刚》当中也有,还有玛哈瑜伽、阿努瑜伽的好多密法的修法当中,气脉明点的修法还是非常多的,无上瑜伽当中也是有的。外密当中不算特别多,有一点点,但主要是内密当中,像《时轮金刚》《密集金刚》,这些当中讲了怎么样呼吸。大圆满,包括《杰珍大圆满》当中,也讲了收气的时候观想什么字,以及排气、呼气的时候怎么样把它放出去,有好多气息的运行,非常非常多。所以这里说,如何修学的方法,以多种途径,无论如何修学都不相违。瑜伽六支当中,这是第三支。各个宗派、各个续部和各个教言书当中,止气、呼气的修法是比较多的;好多医院里面也是呼气、憋气这样“修”。所以怎么样都不相违。

第四个,持气息、持宝瓶气。刚才是呼和出,止是控制、不要随便运行,遮止的意思。现在是安住,持风,或者持气、持宝瓶气。当心调柔、气息寂灭后,为了使之稳固有力,刚才的呼气、憋气已经修了很长时间,为了消除我们的分别念和心调柔得以稳固,应当修学内持气息。内持气息,有各种各样的。当持住气息,心也极其寂静而得以稳固时,就会生起五种相。前面第三个没有广说,只是简单地讲了,这里主要讲持宝瓶气。持气也是修禅定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修得比较好,得以稳固的时候,会出现五种相。这个教证在《密集金刚》的注释当中也引用过。如云:“最初如阳焰,第二是烟相,三如萤火虫,四燃如油灯,第五恒光明,犹如无云空。”在《时轮金刚》当中有十种相,像我们大圆满当中也有明点的各种各样的相,观托嘎的时候,观任运自成的修法当中,外面的这种相,也有比较相同的。这些道理,无垢光尊者的《胜乘宝藏论》和《句义宝藏论》中讲得比较广。

此验相也有内外两种。外验相:如果内持气息,那么就会见到外面前方的虚空中显现光。也就是,最初稳固地持气息后长久稳固观虚空,会见到显现光的前兆如烟相如阳焰相。它稳固后就会见到如烟相。它稳固后就会见到如萤火虫的光。它稳固后就会见到如酥油灯的光。它稳固后就如无云虚空般,一切都成了光明,验相达到如量。这是就白天而言的。如果观夜晚,则依次见到如烟、如灯光。内验相,心越来越寂静越来越明了。

这一段和上面接在一起。此验相也有内外两种。先讲外验相。外验相:如果内持气息,持气比较好,那么就会见到外面前方的虚空中显现光。其实,《时轮金刚》当中也是这样讲的,麦彭仁波切专门有一个《时轮金刚》的略修,法王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在讲圆满次第的时候,必须要这《时轮金刚》的六种加行。我当时写了一个藏文的注释——应该是我唯一一个藏文著作,但是这个也弘扬得不成功,只印过一次,所以我在藏族人当中没有威望,只印了一次,其他都好像没有印过。当时,我是按照法王如意宝讲的口诀和《时轮金刚》六加行的修法,这里面修风脉明点时也有六加行的修法。当时我翻了麦彭仁波切的《时轮金刚大疏》,大疏里面讲,我们修风的时候,风是运行的,分别念是“骑”着风往外跑,如果已经把风持住,就像一个脚不好的跛子,他骑着一个马到处跑;如果把马杀掉,他就跑不了了。心就是这样,把风“逮”住,而且入于中脉变成智慧风,智慧风不会动摇,那个时候,心能安住,而且外面能显现各种各样的景象。其实,不是外面真正显现,而是内虚空显现;并不是眼根的对境,而是意识的对境,闭着眼睛的时候,光明可以现前。这里面有很多窍诀,和大圆满托嘎的一些修法结合起来的话,确实有很殊胜的道理。所以,有些人在路上挡着我,“给我讲个窍诀吧!给我讲个窍诀吧!”待了这么多年,还要路上给你讲个窍诀。如果这些窍诀没有听,光路上……今天分了奶渣,是吧?两斤奶渣是吧?我自己往回走的路上也在想,“怎么回事?能得到一个窍诀?”吃奶渣才是真正的窍诀。

刚才讲的这些道理应该可以明白。

也就是,最初稳固地持气息后长久稳固观虚空,会见到显现光的前兆如烟相如阳焰相。烟相也有,或者阳焰一样的相也有。按照后面的前兆,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的一样,有些后面显现智慧的光芒——跟这个解释方法有点不同,但藏文中就是这样的。前兆有如烟相的,也有如阳焰相的。它稳固后就会见到如烟相。它稳固后就会见到如萤火虫的光。它稳固后就会见到如酥油灯的光。它稳固后就如无云虚空般,天空万里无云,一切都成了光明,验相达到如量。这时已达到了最圆满的相,那个时候真正见到了空色的、显而无自性的本尊。这是就白天而言的。如果观夜晚,则逐渐见到如火光逐渐扩大。这是外验相。

内验相,心越来越寂静越来越明了。这是内验相。一般的内验相,经常都是这样的。

这是第四个瑜伽,持风,或者持气也可以。

如是获得了稳固的验相之后,为了使心得到轻安,应当修随念。上下门任意均可,以寂止三密相的光芒散摄范围大小及数目多少来修炼心的妙力。如此妙力纯熟后修学等持:依靠如上妙力纯熟的力量获得自觉性本智,现前无分别智慧而斩断一切障碍网。其他分支的功德:分开修炼而达到善逝密意,由获得禅定中将得到神通,由气息自在而出现光环。

第五个瑜伽叫随念。如是获得了稳固的验相之后,为了使心得到轻安,应当修随念。随念瑜伽怎么修呢?上下门任意均可,以寂止三密相的光芒散摄范围大小及数目多少来修炼心的妙力。它的修法只有这一段,这个叫随念瑜伽。通过上门也好、通过下门也好,上门是刚才所观想的本尊,包括口、头顶、喉间发出光,这些依靠上门;或者下门,依靠密咒、基础发出光,跟本尊互相相应,是这个意思。寂止三密,应该是通过寂止而修,本尊三密的相的光芒,有时候是散发,有时候摄回去;范围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可能有时候本尊发出的光的范围特别广,有些范围很小;有些次数特别多,有些次数很少。不管怎么样,为了修炼自己的智慧妙力,一直不断地跟本尊互相散光、摄光,或者念修本尊的一种方法,以这样来观修。这个跟《时轮金刚》的修法稍微有点不同,虽然《时轮金刚》当中也有随念,这个随念主要是念咒语的时候跟本尊的相应有不同的次数、不同的颜色。我记得应该是这样的,但我现在也不是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写《忠言心之明点》的注释应该是1988年——1987年回来,1988年的时候,还记得六瑜伽当时是比较精通的,中间一直没有看,所以不知道说得准不准确,应该可以吧。

这是第五个瑜伽。

第六个瑜伽,等持。这段另起一行,到时重新弄一下。

如此妙力纯熟后修学等持:依靠如上妙力纯熟的力量,也就是刚才跟本尊相应的修法纯熟以后,依靠这个力量获得自觉性本智,现前无分别智慧而斩断一切障碍网。一般来讲,《时轮金刚》中说,到了第六瑜伽的时候,获得了一地菩萨或者获得了无学果。到了第六瑜伽,也就是等持,不像我们一般的禅定,它的境界比较高,那个时候,所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入于中脉,所有起心动念的气息、外面不清净的风和气,全部入于中脉变成智慧风,完全现前无我的境界。

其他分支的功德:前面讲了这几个功德,第四瑜伽、第五瑜伽、第六瑜伽,三个瑜伽的功德,前面已经讲了,大家应该知道吧。其他的三个,六瑜伽当中的第一个瑜伽,别断修炼而达到善逝密意,达到了如来的密意。意思是,第一个瑜伽,别断,修行到了成熟以后,到达如来的密意,它的功德是这样的。第二个是禅定,由获得禅定中将得到神通,获得禅定的修法如果好的话得到神通。有了禅以后,所有的神通都可以现前。第三个,遮气和排气,由气息自在而出现光环。跟后面的修法基本上差不多,后面持气息不是显现五种相吗?跟这个比较相同。

今天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