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41 返回
字体: A- A A+

第41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今天我们讲《入大乘论》的第六品——传承方便品,在开头有一个总结,那个地方可能要稍微调整一下。虽然藏文上是这样的,但是下面解释的时候可能……当时有六个科判的总结,第一个不用变,断除静虑之六种过患,遣除十种障碍之静虑是解脱道;第二个里面说“断除六种过”,将六种改成五种,今天会讲这个道理,断除五过具足八行之等持是解脱道;第三个不用改,蕴界处之法,受持、系住、摧毁、遮住、开启之等持是解脱道;第四个原来是缘于身心本尊三者之静虑是解脱道,应该调到最后(第六个),将最后一个调到此处,调伏心自性难调六法之持诵与静虑是解脱道,等一会先把受持、系住等第三个问题讲完以后,第四个是调伏六法的这个(内容);第五个具足瑜伽六窍诀之等持是解脱道;最后一个缘于身心本尊三者之静虑是解脱道,这个是后面会讲三七二十一的窍诀。这个稍微要改一下,本来藏文当中就是按照现在的顺序,但是好像下面解释的时候有点不好解释,下面讲的时候也会知道的。

这六个大科判讲完的话,整个《入大乘论》的第六品就讲完了,今天讲第二个大科判——断除五过具足八行之等持是解脱道:

若问:具足断除五过之八行的等持是指什么?

如果问:具足断除五种过失之八行的等持是什么?

五过是指懈怠、忘失所缘、沉陷掉举、不现行、现行。以懈怠不听闻不趋入圣教。以忘失教言失去思维,也不忆念一切所闻之法。以沉陷掉举不趋入串习意义之心。以不现行与现行二者成为止观双运的障碍。

禅修的五种过失

先讲五种过失,五过是指懈怠、忘失所缘、沉陷掉举,藏文当中叫“沉陷”,《辨中边论等》其他经论当中,沉陷是指昏沉和掉举,与藏文的用词有点不同,不现行和现行总共有五种过失。其他地方讲禅修时,懈怠和忘失教言遮障禅定的加行,昏沉和掉举遮障禅定的正行,不现行和现行遮障禅定的增上,一般其他经论当中是这样讲的。

1、懈怠:以懈怠不听闻不趋入圣教。为什么这些都是过失呢?如果我们整天都特别懒惰、懈怠、吃喝玩乐,那就不愿意听闻教言,也不会去闻思修行,懈怠的人什么教言都得不到,这是第一个;

2、忘失所缘:以忘失教言失去思维,这种人会失去思维,本来浊世的时候大家的记性都不好,上师们讲的法和大师们所讲的教言全部忘了,那这样没办法思考。听完以后忘了,听完以后又忘了,最后自己得不到真正的思维。也不忆念一切所闻之法。因为你将教言全部忘得一干二净,你也不会想所听过的法,这是第二个;

3、沉陷掉举:以沉陷掉举不趋入串习意义之心。真正的禅修不会一会心往外散乱,一会心往内昏沉,这样的话那你不会领悟真正的禅修。有些人包括在听着课的时候一直往外散乱,人虽然住于佛法的行列当中,但是身体一直动来动去,或者一直打瞌睡,这种人不会好好听课,修行就更不用说了;

4、5、不现行和现行:以不现行与现行二者成为止观双运的障碍。不现行是胜观的障碍,什么都不努力,没有一种勤力,不认识;现行的话,过多地考虑,“是不是我修得不好?”又开始依对治,本来心安住,又再三依靠各种各样的方法,“我可能修得不对”,很担心,各种心态,那现行对寂止有障碍。不现行和现行二者如果过多,则止观双运没办法进行。

所以,要远离所谓的五种过失,如果没有远离修行障碍的智慧,确实修行也是很难的。如《本事经》中云:无慧修静虑,设经百千岁,无一得涅盘。没有智慧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修了多少年、多少天、多少月,修很长时间,但最后的收获却是一无所有,因为自己修的方法也不对。看起来你在闭关,看起来经常禅修,但实际上你这样的修行特别不成功。所以智慧很重要,我们很多人对禅修很重视,但修得比较盲目,愚昧无知,这样一来,那肯定修得不合理。

这是需要断除的五种过失。

断除彼过之八行是指,信心、欲乐、精进、轻安,这四者能断除懈怠。以正念能断除忘失所缘,以正知能断除觉陷掉。以思维能使过于不现行之心高昂。以等舍能使压制过于现行。之后如果觉得寂止与胜观平衡,那么就不发起特别依对治的勤作,悠然安住于等舍中串习意义。这种道理也称为解脱道。

断除五过之八种行为

1-4、断除这些过失的八种行指的是什么呢?断除彼过之八行是指,信心、欲乐、精进、轻安,这个大家应该知道,这四者能断除懈怠。这四种修行的法能断除前面所讲到的懈怠。有了信心、对法有乐趣,同时具有精进,心轻安、堪能,这样的话不会懈怠的。有些人特别懈怠的原因,要么对法没有信心,要么没办法精进,要么没有意乐,或者心没办法得轻安。

5、以正念能断除忘失所缘,如果经常依止正知正念那不会有忘失,所有的这些法能记得到;

6、以正知能断除(沉)陷掉。以正知能断除昏沉和掉举,断除陷掉(沉掉);

7、以思维能使过于不现行之心高昂。过于的不现行,这样的话,以思维能使过于不现行的心高昂;

8、以等舍能使压制过于现行。一点都不现行的话,心会一直处于昏昧的状态当中;如果过于现行也不行,要以等舍来压制或者断除现行。

刚才的五种过失以这八种行来断除。

之后如果觉得寂止与胜观平衡,那么就不发起特别依对治的勤作,如果心比较能安住,同时能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的话,不会过于依靠各种对治来勤作,悠然安住于等舍中串习意义。这种道理也称为解脱道。刚才第二个禅修方法已经讲完了,如果远离了五种过失、行持此八种法,这就是解脱道。对个别人而言,这样的修法对他来讲特别适应;对个别人来讲,昨天前面讲到的第一个修法当中所讲到的方法很适应。

若问:具足受持、系住、摧毁、遮住、开启之等持是指什么?

还有第三种:

下面用一种比较隐藏的意义,相当于秘密和密意的表达方式,表面上看好像猜谜语一样的,我们要抓猴子、抓猫,还要摧毁房子、遮住窗户,把国王的宝库开启,这五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在说什么呀”,不是特别清楚,为什么这样讲呢?续部当中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隐藏的内容,实际上每一个都有它的意义。

如云:“捉住顽皮猴,拴住盗窃猫,摧毁众空宅,遮住孔穴窗,开启王宝库,恒常是佛陀。”其中“捉住顽皮猴”是指由蕴界处的法中受持应受持的,如此意识就像顽皮的猴子一样,对于具足正理的意义,即使刻意专注也不能趋入,对于不具足正理的意义,无有损减自能趋入,恒常无义而漂泊,这就需要进入正知正念之器中加以禁护而不动摇于他处。

五种等持

《金刚庄严续》当中是这样讲的,如云:“捉住顽皮猴,拴住盗窃猫,摧毁众空宅,遮住孔穴窗,开启王宝库,恒常是佛陀。”光这样听的话,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今天可能要抓猴子、杀猫,还要摧毁空的房子,有没有空房子?有的话要把窗户关好,不然有小偷。

1、受持之等持:其中“捉住顽皮猴”是指由蕴界处的法中受持应受持的,“捉住顽皮猴”的意思是指,蕴、界、处的法当中有很多都是值得受持的,比如诸法无常、诸法空性、诸法无我;蕴界处当中应该接受的也有一些,该接受的应该去接受,该摧毁的应该摧毁,该抓住的应该抓住。所以蕴界处不是全部是坏的,也不是全部是好的,在我们的修行过程当中有些能用得上,有些用不上,那在我们蕴界处当中该受持的要受持。

如此意识就像顽皮的猴子一样,八识聚当中的意识,具有分别念的意识,相当于一个特别顽皮的猴子,对于具足正理的意义,即使刻意专注也不能趋入,有正理的,比如说解脱,或者是对自他众生都有利的这些道理,那我们的意识让它特意去专注的话,它也不好好去专注,不会听话的,对于不具足正理的意义,无有劝勉自能趋入,没有劝它的话,它自己也是自愿地趋入,恒常无义而漂泊,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该趋入的地方,比如说禅修、对上师三宝起信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应该是具有正理的地方,应该让心特意专注,但是它不听话,刹那都不会趋入;不应该去的地方,包括贪心的对境、嗔心的对境、痴心的对境,傲慢、嫉妒等等烦恼的对境、恶业的对境,不让它去的话它就不听。就像猴子一样,让它去的地方它不愿意去,猴子是很调皮的,不让它去的话它什么坏事都会干的,会去的,非常顽皮。

修行人也应该有所感受吧。仓央嘉措的情歌里面说:再怎么拼命地想上师的尊颜始终想不出来;没有刻意地想情人的面孔,心里很清楚地浮现出来了。如果你特意地去闭关,观想、想本尊、想上师、想佛,心一直不听话,一刹那都不会安住;没有特意地去想,跟烦恼相应的或者与恶业相应的,始终浮现在自己的面前,心不太听话。意思就是说,心就像顽皮的猴子一样,不听话。

那么这就需要进入正知正念之器中,相当于一个器皿一样的,或者说用正知正念的手段把它加以禁护,加以控制,而不动摇于他处。依靠正知正念经常把自己的心进行调伏。

《入行论》中亦云: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如果用正知正念守住这颗心,那就一切都好办了。心如果调伏,一切就都已经驯服了。

当然调伏心不是那么容易,猴子实际上是我们的意识,整天不听话,一刹那都不安住。下面也有三点比喻,包括猕猴的比喻,我们凡夫人的心像猕猴一样刹那都不会安住。但是如果是一个修行人经常禅修,经常通过持诵、祈祷来调伏,最后自己的心慢慢能安住下来。

有些人刚开始心特别乱,基本上可能半个小时都没办法安住;但后来通过长期的努力,慢慢就像驯服野马一样,到最后特别温顺、调柔,心不管专注于什么地方它都能趋入,在这里安住的时候它也听话,出定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所以,调心方法还是很重要的。

这是第一个。刚才调心当中有五个方法,这是其中的第一个“抓住猴子”——调伏心的意思。你们不要想:堪布说了,我们要去抓猴子……到炉霍的路边猴特别多,有时候在路上没有给它吃的它都不放,一直跑到车上面。其实有些猴子很可怜、很危险,它自己在山上住的话……它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但是它非要到马路边,还是有危险性的。有时候人也是这样吧,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足够,包括现在的农民、牧民,但他非要他到城市里面,又追不上城市的节奏,最后被“世间的车”经常撞得遍体鳞伤。这是第一个,抓猴子就是抓住自己的心,不要到外面去抓猴子。

“拴住盗窃猫”,由如是诸法中系住所应系住的,比如,猫以非常缓慢、温和的行为趁别人不察觉而窃取他者的生命。同样,染污意,以极其细微的运行方式内观阿赖耶而认为是我,由此所致意识也相应产生坏聚见,能将一切加持成有漏。因此,如果没有以证悟诸法无我的智慧总持拴住,那么何时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这是行持胜观,前者是行持寂止。

2、系住之等持:“拴住盗窃猫”,猫是什么样呢?由如是诸法中系住所应系住的,蕴界处的这些法当中,该抓住的应该抓,不让它散漫。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比如,猫以非常缓慢、温和的行为趁别人不察觉而窃取他者的生命。在《入行论》当中也讲到,猫要杀害老鼠或者抓麻雀时,它一直藏在暗处,特别温驯,机会来的时候一跳,把小的生命抢走。

同样,染污意,猫指的是染污意识,每一个动物代表一种……染污意识是指缘于阿赖耶的我执,即萨迦耶见,那染污意识是什么样呢?以极其细微的运行方式内观阿赖耶而认为是我,它是极其细微的一种方式,不是很粗大,我们每个人每天早晨起来都是“我”什么什么,说话的时候也是“我我我”,包括做梦的时候“我”在什么,这叫做极其细微的方式缘于阿赖耶的我执。每个人说话的时候“我”刚才是什么样的,心里面也是一会一个念头是“我”,一会又一个念头是“我”,“我生病了、我今天去哪里、我吃饭、我睡觉”等等。

由此所致意识也相应产生坏聚见,染污意识应该是分别意识——我和我所的分别,这样的分别意识相应产生坏聚见——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我和我所见的见解,这样的见解能将一切加持成有漏。我们的我执它没有什么好的,全都加持成为有漏的,本来无我的东西,一旦有了染污意识把它全都染了,就像金子被锈所染一样,马上加持成有漏的。

因此,如果没有以证悟诸法无我的智慧总持拴住,那么何时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因此,如果我们未将诸法通达为无我,没有摧毁我和我所执,没有通达法无我和人无我,那我们始终不会有机会解脱。刚才猫只要一直盯住的时候,小生命肯定会被它吃掉的,一旦把这个猫打死了就安全了。所以,除非将我们的染污意识——也就是我和我所执的萨迦耶见除掉,否则没有解脱的机会。

这是行持胜观,前者是行持寂止。这主要是修胜观方面的,因为需要观察我执。刚才,前面顽皮的猴子主要是对意识安住、调伏,这是修寂止。所以,这样的我执,一定要用无我和空性见来摧毁,否则没办法解脱。《四百论》中云: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妙力,其实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它能毁坏我们所有的见取见、萨迦耶见,还有常见、断见等等,这些恶见全部通通灭掉,这样以后能获得涅槃的不二境界。

“摧毁众空宅”,是指将蕴处之城摧毁成空,这一切都是无我,因此是空城,自本体也破析到不成立,因此空宅本身也不存在,应当证悟如虚空般。这也是行持胜观。

3、摧毁之等持:“摧毁众空宅”,是指将蕴处之城摧毁成空,这里面没有说“界”,其实可以有,但是一般原文当中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对于蕴界处的城市摧毁成空,相当于是外面的城市变成空,这一切都是无我,为什么城市成空呢?因为没有城市的主人,城市的主人是什么呢?我。如果将我和我所执通过无我的智慧摧毁,那我确实不存在;如果我不存在的话,我所的城市也是空的,因此是空城,自本体也破析到不成立,如果对蕴界处也好、色声香味触或者色受想行识、五蕴、五大等等这些来剖析都不成立,因此空宅本身也不存在,应当证悟如虚空般。连一个空也不存在,这种观察方法在《大乘密严经》中有个很好的教证:分析于诸色,乃至观极微,自性无所有,譬如于兔角。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色法等一切法,乃至微尘、极微,一直到无分微尘,最后连无分微尘也没有了,全部一无所有,跟兔角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瓶子和兔角没有差别。

比如你们看这个茶杯,你们看起来有,但实际上它的声音和色法,其实和兔角、虚空没什么差别。这样说的话你们也许不承认,马上举手:不对不对,虚空没有所见,兔角没有所见,这个有所见。但所见是迷乱的,我们认为是所见,但实际上一观察以后它并不成立。当然我没有说没有观察的时候跟它(兔角)一样,没有这么说,而是说通过剖析以后,色法和兔角没有什么差别。

这也是行持胜观。这样以后,我所执的一切法像空城一样,刚才第一个把意识摧毁,第二个将染污意识摧毁,第三个将我和我所的法摧毁,变成空性,下面是五根识。

“遮止孔穴窗”,是指五根识从五根之窗出来自然散乱于对境中,这些依靠意内摄的力量遮止,不散射而行。这也是行持寂止。

4、遮住之等持:“遮止孔穴窗”,是指五根识从眼耳鼻舌身的五个根门五根之窗出来自然散乱于色声香味触的对境中,这些依靠意内摄的力量遮止,如果我们整个五根识往外散的时候,依靠意识或者意根来内收,通过禅修……一般禅修的时候基本上有些是闭着眼睛,有些虽然没有闭着眼睛,但是不让往外散。那天修大圆满的时候散和不散没什么差别,都安住在他的境界当中;但在这里的禅修不同,一般大乘和外密,禅修的时候心尽量不外散。

不散射而行。这也是行持寂止。这种行持也是如同控制大象一样,调伏意识、调伏根识。《大乘密严经》中还有一个很好的教证:善摄诸根故,不散一切境,如以钩制象,住定亦复然。这说明,如果我们善调伏自己的根门,那不会散乱于外面色声香味的境,就像我们用铁钩来控制大象,那它会安住在它固定的地方。所以,初学者一般经常通过禅修来调伏自己的相续。

修行、不修行还是看得出来。比如你开法会也好、听法也好,这个时候,经常爱禅修的人,他身体不需要动摇,头也不需要动摇,眼睛也不需要动来动去。修行境界特别差的话,哪怕五分钟,就像刚才说的猴子一样,心也是在动,什么都动来动去。

经常禅修的人,一看就是整个三门非常调柔,这种行为,尤其是作为一个出家人更是重要。当然有些人可能以前转生过猴子,是猴子的转世活佛,今生当中一直比较调皮。走路的时候,上去下去能看得到,肯定是一个疯狂的和尚,走路的时候,把这个披单也是(师模仿)……整个四肢甩来甩去。短短的时间当中,一看这个人行为不是很寂静。有些人自然而然,不管到哪里去,路上也很寂静;住在一个地方像一个佛像一样如如不动,当然有些人是特意假装的。

不管怎么样,堕入两个边不是很好。有些人刚刚出家的时候一直如如不动,有时候眼睛稍微看一下,但是他的头一直这样……刚出家的时候还是很多比较……刚刚这样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经常想“这些出家人为什么不禅修?”“我从今天开始一定要好好的。”我也理解,但出家的路也是比较难熬的,不是那么简单。如果长期修行的人,也是很了不起,暂时显现一个寂静的威仪也不是那么需要。在这里是根门不往外散的意思,这是第四个。

“开启王宝库”,是指精通阿赖耶识的法相而行,比如,国王的财库里有如意宝等无价之宝,也有毒等下劣之物。同样,阿赖耶识是有漏与无漏一切法之库,是一切所知之源。具体而言,下乘中说:“阿赖耶的法相是一切有漏法以因与果的本体而安住、成熟,因此就像树果成熟一样。只是无漏的所依与源,如同毒瓶里有药一样。”上乘中说:“阿赖耶的法相是本来清净为菩提果的自性,因此称为阿赖耶菩提心。烦恼与恶业习气是客尘,就像金子为垢污所覆盖或者如意宝陷在淤泥里一样只是少许不显现功德而已,自性并无所退失。如云:‘灿然之灯宝,虽陷淤泥中,功德自现故,光明虚空中。如是心性宝,陷恶身轮回,自性光明故,慧明法性空。’总之,无论如何,一切白法黑法只是阿赖耶识的显现,那个显现也是随着行的习气而显现,如何显现并非如是存在。”

5、开启之等持:“开启王宝库”,是指精通阿赖耶识的法相而行,意思是什么呢?要通达阿赖耶,通达阿赖耶是不容易的,比如,国王的财库里有如意宝等无价之宝,也有毒等下劣之物。相当于国王的仓库里面有如意宝等特别珍贵的无价之宝,国王的仓库里面也有一些毒药、子弹等各种各样不好的、对众生有害的一些低劣之物。我们有些道友里面的仓库也是这样的,钱、金子也装在仓库里面,也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国王的仓库好的不好的都有。阿赖耶叫含藏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种子和习气,在阿赖耶上什么都有。我们遇到好的外境和不好的外境都可以成熟相应的法,如果阿赖耶上没有,那我们的相续跟石头一样的话,什么外境都不会起作用。自己有种子、外境有因缘,好的种子也可以马上成熟,不好的种子也可以马上成熟。

同样,阿赖耶识是有漏与无漏一切法之库,是一切所知之源。我们经常说“种种习气之阿赖耶”,上面有各种种子、各种习气,所以是一切所知的来源。因为有阿赖耶的原因,我们学什么都能会一点。学语言没问题,因为阿赖耶上有种子,就像电脑上有这个软件、有这个系统就随时都可以用;如果电脑上根本没有,怎么按都没办法。同样的道理,阿赖耶上有世间、出世间的有漏、无漏的各种东西存放着,这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东西。

其实阿赖耶,显宗和密宗的认定方法不同,下面用不同的观点来讲。

显密对阿赖耶的不同认定

具体而言,下乘中说:“阿赖耶的法相是一切有漏法以因与果的本体而安住、成熟,这里的下乘,指显宗大乘的观点,像唯识、中观,他们是这样认为的。所有的有漏法在阿赖耶上面,有些以因的方式存在,有些以果的本体而存在。因为现在不明显,有些以因的方式,一切有漏法都有,像刚才讲的一样,生嗔恨心有没有种子呢?肯定有的,只要稍微对你恨一下,马上把你阿赖耶上嗔恨的种子利用起来,就燃烧出来了,包括遇到一些贪心的对境的时候,种子的部分就可以利用起来了;还有一些以果的方式,已经成熟了,比如生嗔恨心、生贪心等等。以因与果的本体而安住、成熟,可能因是安住、果是成熟——因是现在不明显的方式,果是成熟的方式。因此就像树果成熟一样。果成熟的部分,在阿赖耶上面有种种的,包括外面的世界,自己的对境、生活,这些都是阿赖耶成熟的显现。只是无漏的所依与源,如同毒瓶里有药一样。”从显宗的角度来讲,无漏法有没有呢?有是有,无漏的阿赖耶只是成为一种所依,或者是一种源泉而已,就像毒瓶当中有药——本来是含有毒的瓶子,但里面也有部分的药。

所以,显宗对阿赖耶的认知,与密宗对阿赖耶的认知不同。一般显宗的观点认为,阿赖耶大多数是坏的,什么不好的轮回、有情世界、器世界全部依靠阿赖耶成熟,但里面也有少量的、清净的种子;就像一个满满的毒药瓶里面放着一些药,这些药虽然在毒里面,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出来,是这样的一个认定。

而密宗上乘是不同的,上乘对阿赖耶的认定是什么样呢?上乘中说:“阿赖耶的法相是本来清净为菩提果的自性,本来都是非常清净的一个菩提果,因此密宗一般称为阿赖耶菩提心。在这里,显宗、密宗对阿赖耶的认定很清楚,显宗认为阿赖耶大多数是不清净的东西;密宗认为阿赖耶就是菩提心。那染污的部分怎么样呢?烦恼与恶业习气是客尘,就像金子为垢污所覆盖或者如意宝陷在淤泥里一样只是少许不显现功德而已,只是有一些功德不显现,少许不显现,或者暂时不显现,实际上里面全是功德;只是众生暂时有点显不出来而已,就像金子上面全是垢染,只是少许看不到而已,实际上里面都是金子。虽然如意宝外面是垢染、淤泥,但本质就是这样的,心性都是光明的。所以,自性并无所退失。

这个道理,是密宗的一种特别的说法。大家要记住,如果以后有人问“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样呢?”“你是按照密宗来说的,还是显宗来说的?显宗和密宗的说法是不同的,你知道吗?你是真心不懂问我呢,还是故意试探我?如果你真的不懂的话,我可以给你讲;如果你故意试探我,我不想讲,再加上我今天心情也不好。”当有些人故意刁难的时候,要凶一点,对吧?(众笑)

阿赖耶是很重要的,下面也会讲,通达了阿赖耶之后,我们就成就了,上面的这五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下面这个教证也是《金刚庄严续》当中讲的,还有《瑜伽次第续》里面也有这个教证。如云:‘灿然之灯宝,虽陷淤泥中,功德自现故,光明虚空中。非常光芒灿烂的灯宝,可能是很明亮的一个如意宝,这种宝虽然陷在淤泥当中,但因为自身具有功德自现,以这样的缘故,它的光明在虚空中显现。藏地有一种说法:金子在地底下,但是光明在虚空当中。不知道现在挖金的时候是怎么样测金的;以前挖金的时候,有些人有比较特殊的眼睛,看虚空中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个地方肯定有金子,肉眼就能看得到——虽然金子在地底下,但是它的光在虚空当中,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这里也是,就像如意宝在淤泥当中,但是因为功德自现的缘故,光明在虚空当中。

同样的道理,如是心性宝,心性宝,指的是阿赖耶、如来藏,或者心的如意宝,陷恶身轮回,自性光明故,慧明法性空。’虽然陷在恶身轮回当中——虽然陷在恶劣的人的身体当中、动物的身体当中,以各种众生恶劣的身体沉溺在轮回当中;但具有自性光明的缘故,智慧的光芒明现于法界的虚空当中,智慧的光明实际上是显现在法界的虚空当中。所以,就像我们那天讲《宝性论》的时候所讲的一样,心性本来是光明的,因为这个原因,众生完全可以通达这种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只不过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以九种比喻来宣说,外面有各种皮壳一直覆盖着,暂时不能如实见到。

总之,无论如何,一切白法黑法只是阿赖耶识的显现,这是对上面的一个总结,不管上面显现善也好、恶也好,一切显现实际上是阿赖耶的显现。唯识宗也是这样讲的,大圆满也可以承认万法唯心,那个显现也是随着行的习气而显现,随着每个众生各自的习气不同而显现,如何显现并非如是存在。”显现善、恶、有、无,一切都是阿赖耶成熟的显现而已,实际上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就像我们看到的毛发一样,本性当中不存在。

因此,如果证悟了诸法自性涅槃,那么就开启了国王的宝库,到那时既捉住了猴,也拴住了猫,既破坏了空宅,也遮住了窗。如果具有这样的智慧,那就不需要从他处寻觅佛道。

因此,如果证悟了诸法自性涅槃,那么就开启了国王的宝库,到那时既捉住了前面讲到的顽皮的猴子,也拴住了吃其他生命的猫,既破坏了前面讲到的我和我所执的空宅,也遮住了六根的门窗。如果具有这样的智慧,那就不需要从他处寻觅佛道。按照密法的方式来认识阿赖耶,一旦认识了阿赖耶,那像宝藏一样的国库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和得到钥匙没有任何差别。

切勿舍弃珍宝深密法

确实大圆满的这种法,我们还是希望大家不要放弃,短暂的人生当中遇到这个法特别不容易,尤其今年这里好多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已经得到了《四心滴》的灌顶,还得到了《上师心滴如意宝》的灌顶和传承,这些全部都得到了。

《上师心滴如意宝》,我记得我翻译已经有二十年了,当时是1999年开始翻译的,因为法王如意宝是1998年讲《入行论》和《百业经》、1999年讲《大幻化网》——当时为我们整个居士林、女众觉姆、金刚降魔洲、男众喇嘛分别传讲的四个法。2001年,法王如意宝讲《上师心滴》,我在这个之前请求过上师。好像现在新版的日记里面最后没有写:2001年1月份的时候,整体都已经翻译完了;3月份,我在前面写了一个序;法王如意宝当时是在持明法会结束以后——持明法会是15号结束的,大概16号开始传《上师心滴》的灌顶。(此法)传了接近三个月,最后到金刚萨埵法会,萨嘎月的18号,在那个时候,《上师心滴》全部讲完了。上师如意宝将一辈子最深的法作为结尾。其实老人家的人生安排中,《上师心滴》是最后一个法。我记得当时上师如意宝说:如果你们实在不懂,把它当作自己终生的皈依处,经常携带在身边,经常祈祷,乃至供灯、顶礼,这样的话,根本不堕三恶趣。上师如意宝自己也是终身将小小的一函《上师心滴》带在身上,不管去哪个国家,都是带在身上;晚上睡的时候,就放在身边。不管到哪里一直都始终带着《上师心滴》。好像我在回忆录里面已经写了。

我想今年一下子把这个《上师心滴》的灌顶和传承全部得到的话,应该是我们二十年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从来没有像这样灌顶和传承全部圆满的。

虽然大家得到了很圆满的灌顶,但内容不一定懂;就像《入大乘论》,如果没有人讲,那今天讲的这些,“哦,今天可能讲一个动物的故事,一会讲猫、一会讲猴子、一会讲关窗户,可能那个地方比较危险”,里面所谓的染污意识、阿赖耶识等,我们可能擦肩而过,也许对一般的读者来讲,根本观察不到最重要的问题。其实为了对非法器保密,密法中有时候会用比较隐藏的语言来描述,像《上师心滴》当中有些窍诀也有像今天一样的道理。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想我们很多人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有了这样的法也非常重要。我觉得,我的翻译和二十年前比较起来,现在应该更加进步了,总的来讲,应该没什么大的出入。

所以,今年我们这边也开许可以看《上师心滴》。希望大家真正认识,以《上师心滴》或者大圆满的这些教言来观察或者修行的话,可能认识、真正能得到国王宝库的钥匙。那个时候,对整个染污意识也好、自己的意识也好、根识也好,都有调伏或者控制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虽然因明也很殊胜、《俱舍论》也很殊胜、中观也很殊胜,全部都不可缺少,但不可缺少当中也有一些差别。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相当于是一个谜语一样。藏地还有一个谜语:有一个红色的东西,不可缺少但不能接触,是什么?火,知道吧?(师笑,众笑)所以,有些可能是不可缺少的。今天也是,好像猜谜语一样。

像这样的法,大家一定要精进地修行,如果懂得这样的道理,就像刚才说的,猴子也已经逮住了,猫也已经抓住了,空城也破坏了,还遮住了窗户……如果有这样的智慧,其实不需要从他处寻觅佛道。前面教证的末尾说恒常是佛陀,原因也是这样的。

以上第三个问题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讲第四个问题。

调伏心难调伏之六法

调伏心难调伏之六法:如云:“心如闪电风与猴,亦如大海之波浪,诳者恒常喜对境,当调动摇漂泊心。”也就是说:“心就像闪电一样,一刹那也不能明显安住,如风一样,无有本性安住的法相,具足动摇散乱的法相。心就像猴子一样,是不入应行而入非应行之业者。心就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分别念不尽。心是谄诳者,恒常展示非真实的意义,恒常喜爱对境,不喜爱向内真实安住。如此自性难以调伏,依靠持诵与禅定调伏而入解脱道。”

调伏心难调伏之六法:这个教证在《妙臂所问续》中,有些里面说是《妙臂所问经》,一般说是事续部的一部续。我们字典组到时候看看有没有《妙臂所问续》,有的话,跟藏文对比一下,这里面可能找到一些密法的,但这个跟显宗比较相同,是这样的。如《妙臂所问续》中云:“心1如闪电2风与3猴,亦4如大海之波浪,5诳者6恒常喜对境,当调动摇漂泊心。”下面没有把恒常喜对境分开,应该是分开的。心如闪电、心如狂风、心如野猴、心如大海之波浪、心如诳者、心经常喜欢对境,总共六个方面。当调动摇漂泊心,下面有顺势和逆势的两种方式来调伏我们动摇漂泊的心。

也就是说1.心就像闪电一样,一刹那明亮也不能明显安住,一刹那显现一下,不能明显而安住,这个如闪电。大家都知道,黑夜的时候,一闪电,稍微有一刹那的明亮,但是这种明亮不会待很长时间,也不能明显安住,这是第一个;

2.心如风一样,无有本性安住的法相,具足动摇散乱的法相。风一直散漫,不会安住。大家都知道,这个心确实和风一样,一般小孩的心也是这样的,但大人的心有时候也不太听话,这是第二个;

3.心就像猴子一样,是不入应行而入非应行之业者。意思就是说,心就像猕猴一样,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去的地方就去。

其实,我们养一些其他的宠物也是一样的。尤其在学院这边闻思修行的时候,希望大家对宠物……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各种小狗、小猫、小兔子,可能自己的心有点孤独还是什么,一直想找个伴,这样不是很好。对闻思修行还是很有影响,虽然暂时看起来有点可爱。我以前也是,刚来学院的时候,有一个放生的公鸡,我养了一段时间,特别麻烦;又有一段时间,养了猫,猫更麻烦。我也试探过,但确实烦恼,最后还是都不成功。当然,你特别有悲心,这样的话可以;但是,在学院这样闻思修行的场合当中,确实给自他都带来麻烦。有些人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有时候养小狗、养小兔、养小青蛙……这些都不是很好。

《心地观经》云: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所以,心其实有很多比喻来说明。

4.心就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分别念不尽。分别念永无止尽,此起彼伏,像大海的浪涛,一直不会停下来;

5.心是谄诳者,恒常展示非真实的意义,心经常执著贪嗔痴、常乐我净等一些不好的;

6.恒常喜爱对境,不喜爱向内真实安住。

善用方便调伏心

如此自性难以调伏,所以,依靠持诵与禅定调伏而入解脱道。要调伏心的话,经常念一些咒语、佛号、念经。其实这个真的能调心,比如我今天心很乱,等我用一两个小时把课诵念完以后,就好像吃了药一样,很好的;“我现在烦恼得不得了,特别想跟别人吵架”,这个时候,你就跟他说“你等一下,我先不跟你吵,我先念完经,一个小时念经、一个小时禅定,这样再过两个小时以后,我们开始吵架”,然后,你就念一个小时的经、禅定一个小时,过了一会,嗔恨心就没有了,不用吵了。

确实,我们的心依靠诸佛菩萨非常有威力、有加持力的这些经咒而入解脱道。以前特别爱念咒语的这些人,心很调柔。我们都知道,可能有些藏族老人一辈子念了多少个亿、多少个亿,一早起来就开始念,没有烦恼的时间。我人生当中认识的很多老人中,禅修的人也是特别多,诵经的人也是特别多。当时可能人比较年轻,感觉不到他们的伟大,现在越来越觉得:哇,当时修行路上所看到的普普通通的这些人,但他们确实一生当中过着一种非常不平凡的生活。甚至我们当时处在一个宗教没有开放、对自己的生命和各方面都有很大危险性的这样一个时代当中,他们都有一种修行伴随着自己的一生,确实很了不起。现在,好像我们没有外面的控制,只要控制自己的烦恼就可以;但有时候,连自己的散乱、懈怠等都没办法控制。

所以,我们身边调心的人,确实还是很多的。在城市里面,可能调心的人不一定特别多,赚钱的人比较多。但是在一些寺院当中、在一些道场当中,如果这个道场很清净,尤其是有一些善知识的引导和传承,那里面可能分歧也很少,也几乎没有是非,真正的正能量的闻思修行的气氛蒸蒸日上。所以,我们每个人自己要寻找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环境,然后经常通过祈祷、持咒语、禅定来调伏自己的心。其实,这颗心看起来像野猴子,但慢慢完全可以调伏。你看现在有些动物表演的时候,他们把很多动物都驯服得特别温驯,不管大象、狗、狼、豹子。有时候,我想:像这些旁生都能调伏成这样,那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们人的心,应该比动物的心还要调柔得多,而且我们有很好的教言。我们有时候也可以对比一下。

再讲一点点,这一小段讲完就可以了。

调伏的方便,归纳而言有两种,梵语“阿努札哈”是随顺而摄持,“布札哈”是遮止而摄持或者以折服而摄持。以随顺而摄持是指,就像闪电稍稍明亮一样,开始只是稍稍安住禅定的境界,而不是长久专注。应当如风一样由种种行之门而入。应当如猴子一样相应随顺而入。应当如大海一样相应种种分别。应当如谄诳者一样即便不真实也应当在调伏时依止。如同喜爱对境一样也依于欲求的对境。

调伏的方便,归纳而言有两种,一种,梵语“阿努札哈”,意思是调伏心的时候,随顺而摄持,心,让它散漫也好、让它散乱也好,就随顺它,就像有些调皮的小孩,有时候随顺一下,让他哭也好、跳也好;还有一种修法叫“布札哈”——两个都有“哈”,哈,嗨!嗨!是遮止而摄持或者以折服而摄持。这种方法,不随顺自己的心,而是遮止它逆行,不能随便让它自己随心所欲,或者我们有强迫性地遮止它。调伏心有两种方式。

首先第一种方式,以随顺而摄持是指,就像闪电稍稍明亮一样,开始只是稍稍安住禅定的境界,而不是长久专注。随顺它,第一个比喻是如闪电,闪电一会儿有一个明亮,但这个明亮不会长久。我们的心也是,入禅定的时候,次数多一点,时间短一点,尤其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我们老房子的漏水一样——老房子上漏水的话,一直是一滴一滴……次数非常多,但每一个水滴的时间很短。作为一般初学者,你刚开始先入定五分钟,心不听话的时候,放松下来;过一会,你再入定五分钟……就这样像闪电一样,一点、一点,慢慢、慢慢,先暂时随顺它。有些老人很有智慧,当孩子特别调皮,很想看电视、看手机的时候,“那你玩一下,我先给你稍微看一下,就可以了,五分钟啊”,就这样给他玩一下,他慢慢就习惯了,就这样调过来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应当如风一样由种种行之门而入。就像风没有固定的,本来是一个动摇的心,没有一个稳定的,以种种方式来调伏。根据地方、天气不同,风的运行非常有变化;同样,我们入禅定的时候,或者修行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一会儿让它背诵一下,一会儿念念经,一会儿去发心那边干一点苦活,有点辛苦的。对我们有些人来说,其实发心也是种种门之一,因为可以降伏自己以前的傲慢、以前的烦恼,这样还是很好的。比如你实在没办法闭关,或者有利他心的话,可以帮助别人做一点事情、护关。

那天我说了以后,有些人说“要么我护关,要么我做饭”,也有很多人报名的。其实这样也好一点,不要全是自私自利心,帮助别人成就的话,就像米拉日巴发愿一样,施主和米拉日巴发愿同样成就,因为有同样的因缘。所以,如果我们所有人都闭关,那这样也不行,应该有极少数人出来,“你们闭关,我给你们做饭,我做得很好吃。你们好好闭关,不要吃得太多了;如果吃得太多了,你们闭关不一定很成功,很撑的。但是你们做好的话,我也有功德”。

像这样,以种种门而趋入,意思就是说,修行以各种方式,并不是完全是“一定要金刚跏趺坐,不能修其他的”,我们有些堪布、堪姆也是完全凭自己的一种想象力。不管听法也好、还是其他的,有时候稍微给大家留一点自己的空间比较好,因为每个人都带有特别严重的习气,完全按照你的思维来走,也有一点困难。包括带班的堪布、堪姆,有些比较放松;有些放松得太厉害了,“没事,你们自己怎么做都可以,一切都是像虚空一样的”,这样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但有些的话,“一定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话,……”一点空间都不放的话,也不行。我们不能太堕入两边。

总之,我们的修行应当如风一样由种种行之门而入,这也是允许的,你心怎么样想的话,也可以。有些人问“我想出去玩一玩,可不可以?”我以前刚开始的时候,对谁都不开许请假;现在的话,人也比较多,所以有人问“我要不要下山?”我就这样说:“OKOK,没问题,下山、下山!”以前谁要是说下山,我要批评他;像现在的话,控制也控制不了,我说“不能下山”,他就悄悄下山了,不如我们都好过一点,这样也好。所以,我现在是完全如风而入,因为我自己有时候也要下山,所以不能要求太高,不然有些人还是很痛苦的,知道吗?不过,各个班有自己的纪律,到时候不要怪我啊!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应当如猴子一样相应随顺而入。猴子很调皮嘛,心也是一会产生这个分别、一会产生那个分别,随顺它,也不要特别地紧张,“哇,我现在产生一个分别念,完蛋了!完蛋了!喇嘛钦!喇嘛钦!怎么办呐?你看我今天产生了那么多的分别念,真的完蛋了”,这样的话,越来越绑得很紧,这样不行的。刚开始产生分别念的时候,就像猴子一样特别调皮的时候,也相应随顺一下它。肯定的,凡夫人无始以来是这样一颗野蛮的心,不可能听一堂课、两堂课就马上管住了,不可能的,每个众生的习气还是很严重的。我们今天的“政策”是很松的,当然,可能明天就不是这样了。

第四个,应当如大海一样相应种种分别。就像大海波涛一直不断地推,浪花不断地现起,同样,我们的分别念,就让它产生各种分别,想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让它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也是可以的,只要不违背非常大的原则。比如生邪见、生特别严重的诽谤三宝的心念,这些尽量对治;一般的、无记的一些分别念,不一定马上要控制。

第五个,应当如谄诳者一样即便不真实也应当在调伏时依止。我们的心就如谄诳者一样,它很狡猾,可能在外面显示是这样入定,但是在真实面前,其实内心产生嗔恨心、产生嫉妒心、产生各种各样……那这个时候,先暂时随顺它,直接控制的话,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要调伏心的时候,有时候不太合理的、不真实的,在调伏心的时候也是允许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为了那些年轻人,我们每年都有一个金刚娱乐法会——叫“法会”,其实也不是什么法会,大家都在跳舞、跳金刚舞。说是金刚舞,实际上,也有一些密乘的歌,包括我们唱各种各样的,可能世间特别低级的歌舞的内容没有,但一般的也允许。

所以,有些上师为了让弟子们的心调伏,在这个时候,比较散乱的、不是非常合理的行为,也特别开许,当然这样的上师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境界。包括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有时候有一些不是特别严重的、非法的分别念,或者跳跳舞、听听歌、看看一些报纸,或者有时候看看新闻,这些都可以让自己的分别念慢慢沉下来——在禅修的时候,这也是合理的。

最后一个,如同喜爱对境一样也依于欲求的对境。色声香味触,我们凡夫人的心肯定喜爱对境,看到一些好看的,比如佛像也好、鲜花也好,或者听到一些悦耳的声音也好,或者吃一些比较好吃的,这些也是可以的。虽然在禅修当中,耽著于外境是一种所破,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或者有时候为了让心更加得以调伏,稍微顺其自然,让它散漫于外境,也是可以的。

所以,尤其是大乘和密法当中,修行比较人性化,可以这么讲吧,很多的习气,并不是马上一定要挡住。像小乘,基本上连阿赖耶的名词也没有。《俱舍论》当中应该没有吧?小乘当中一般没有所谓的阿赖耶,但一般大乘显宗开始有阿赖耶,密宗对阿赖耶的认识比较清楚;而且在修行的时候,有不同的情况,散漫有散漫的功德和力量,安住有安住的方法。所以,一般密乘的思想应该是适合我们人的这种心念,但同时也认识心的本性,和一般世间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对懂得密乘教义的人来讲,可能对世间的好多问题,应该是一通百通,可以完全了知很多道理,也不是那么的狭隘,也不是那样的散漫,有一定的窍诀性。

所以,我想我们这次学了《入大乘论》以后,很多人应该能建立起整个佛法的框架。其实我对《入大乘论》也不是特别专业,我跟大家也讲了,我来学院的第二年——我是1985年来的,1987年冬天得到这部法;后来也只是有一次在生病的时候又全部完整地看了一遍,平时也只是翻一翻,不像《前行》《入行论》那样讲过很多遍,不是这样的。但我对这部法来讲,好像很熟悉,这里面的内容,第一次听的时候,好像每一句、每一个道理,心里特别特别适应。所以,后来不管讲显宗、密宗,也经常跟大家分享里面个别的一些道理,包括里面的有些教证。我自己认为学了《入大乘论》,可能很多显密秘密的要点都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的话,以后修什么法、做什么事都比较方便。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