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40 返回
字体: A- A A+

第40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下面开始学习《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总共分为六品:第一品如幻品;第二品辩答品;第三品辨别品;第四品以理无害品;第五品大圆满品;第六品传承方便品。今天讲到第六品——传承方便品。接受大圆满的传承要依靠一种方便法,相当于显宗和密宗共同勤作的一种修法,这个修法跟前面相比不那么深奥,也比较容易了解,跟其他大乘佛法的修行也有比较相同之处,所以今天的内容跟前面有点不同。

我想荣索班智达造这样的论,应该是随着未来众生的根基、时代的变化,以及各方面因缘成熟的不同所宣说的。所以,这次也是以跟前面稍微有点不同的方式来为大家传授。

第六 传承方便品

现在对不能如实安住于大圆满者宣说以有勤作之方便寻觅道,也就是应当以大圆满的见解摄持。为什么呢?菩提心大乐是法的根本,能除一切束缚之疾。如《菩提心修法》中云:“普贤佛母未摄持,无论行持何善法,普贤之行亦魔业,普贤佛母摄持业,魔业亦成菩提行。”其中调整心的方便在显宗与密宗中显然都有多种途径,也提及了“如此断除静虑之六种过患,遣除十种障碍之静虑是解脱道”。也提及“断除六过具足八行之等持是解脱道”。也提及“蕴界处之法,受持、系住、摧毁、遮住、开启之等持是解脱道”。也提及“缘于身心本尊三者之静虑是解脱道”。也提及“具足瑜伽六窍诀之等持是解脱道”。也提及“调伏心自性难调六法之持诵与静虑是解脱道”。诸如此类,宣说了许多调整心的方便,但也无法让人人见到,也无法宣说,暂时只是讲这么多。

现在对不能如实安住于大圆满者宣说以有勤作之方便寻觅道,前面第五品当中可以说全部都是无勤作的一种修行方法,这对大圆满的利根者,或者特别具有殊胜信心的人,一闻千悟,或者顿悟者可以接受;一般来讲渐悟者或者根基比较弱的这种人很难接受,所以今天说在不能按照前面的方法安住的人面前宣说有勤作的方便寻觅道。

也就是应当以大圆满的见解摄持。也就是说,今天所讲到的这些道理实际上还是需要有大圆满的见解所摄,如果没有,那就跟显宗和其他宗派没有差别。所以我也要求,听众应该至少得过大圆满或者密法的灌顶,在这个基础上大家要尽力护持誓言,依靠金刚萨埵来忏悔、供护法等等,这也属于大圆满非常殊胜的法。因此,这样的见解虽然有勤作,但还是需要大圆满的见解来摄持。为什么呢?

因为菩提心大乐是一切法的根本,能除一切束缚之疾。显宗当中讲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真实胜义谛,或者说般若佛母、般若智慧;在密宗当中叫菩提心,也叫做大乐智慧。大圆满见解所摄的大乐智慧是一切法的根本,依靠它能遣除世间当中所有让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的疾患,全部都可以解除。所以,如果懂得了大圆满的见解,或者有了般若空性的见解,确实在轮回当中不会生恐惧心,一切都可以获得自在。这个原因,在蒋华西宁的《菩提心修法》当中是这样说的:

如《菩提心修法》中云:“普贤佛母未摄持,无论行持何善法,普贤之行亦魔业,普贤佛母摄持业,魔业亦成菩提行。”

般若法门的闻思和修行很重要

普贤佛母未摄持,无论行持何善法,普贤之行亦魔业:普贤佛母指般若空性或者大乐智慧。如果没有被般若空性或者大乐智慧所摄持的,不管行持任何善法,比如说布施、持戒、五波罗蜜多,或者包括念经、转塔等等这些善法;行持方便方面的普贤行,包括刚才所讲到的布施、持戒等等所有这些方便的行为,实际上也会变成魔业。因为你有一种特别严重的实有的执著,在这样的执著摄持下而行持很容易变成魔业。所以,我们对般若或者大圆满的见解了解和闻思很重要,如果你不懂这一点的话,你自己认为我在禅修、我在念经,但是每一个修法里面杂有特别严重的实执;如果有了这些实执,究竟而言不会成为菩提道的因,而会变成魔业,原因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求大家经常多听一下中观空性,或者密法本来清净的法门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普贤佛母摄持业,魔业亦成菩提行:如果由普贤佛母所摄持的业,那魔业也会变成菩提行。如果我们以般若空性或者本来清净的大圆满见解来摄持,那即便有些魔业,本来可能走火入魔,包括造的恶事,或者做恶梦,或者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出现一些魔业和违缘,如果你以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它也转为道用,变成殊胜的菩提之行。

我们都学过《般若摄颂》,如果没有时间学习《般若摄颂》,像《心经》《金刚经》应该学一学。学了以后,修行人没有那么严重的、实有的执著,打破了实执做什么事情都会比较顺利。真正修大圆满的人或者修般若空性的人来讲,本来修行过程当中遇到特别大的违缘,真正是一个违缘;但是因为你以空性摄持,所有的魔众最后恐惧而离,不会紧紧跟着。所以,般若法门的闻思和修行还是很重要。

心为一切诸法根

接下来这里讲,其中调整心的方便在显宗与密宗中显然都有多种法门或途径,显宗当中也有很多很多调心的方法,密宗当中也有很多很多调心方法,大家应该知道。因为心是一切的根本,如果心能调好,做佛和做菩萨都没问题;如果心调不好,可能什么都做不好。《宗镜录》中有一个很好的教证: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可以作佛,也可以作菩萨,也可以作声闻缘觉,也可以作一般的凡夫众生;心可以造作天堂——清净的世界,心可以造作地狱——不清净的世界,所以它是一切的根本。佛说心为一切诸法根,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正因为这样,各个不同的佛经和续部当中把调整心的方法在这里归纳成六个科判,就像前面讲大圆满品的时候一样,荣索班智达的方法是在前面有个略摄的总纲,接下来把每一个道理会说出来。是哪六个方面呢?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准备把这个问题讲完,下面都有解释,略说当中不解释。

第一、在诸经续当中也提及了“如此断除静虑之六种过患,遣除十种障碍之静虑是解脱道”。这是第一个;第二、也在诸经续当中提及“断除六过具足八行之等持是解脱道”。这是第二;第三、也在诸经续当中提及“蕴界处之法,受持、系住、摧毁、遮住、开启之等持是解脱道”。这是第三个;第四、也在诸经续当中提及“缘于身心本尊三者之静虑是解脱道”。第五、也在诸经续当中提及“具足瑜伽六窍诀之等持是解脱道”。第六、也在诸经续当中提及“调伏心自性难调六法之持诵与静虑是解脱道”。略说当中有这么六个。

诸如此类,宣说了许多调整心的方便,可能在其他经典、续部当中调心的方法特别特别多,一打开佛经、一打开续部,调心的方法非常多、非常不可思议。但也无法让人人见到,也无法宣说,暂时只是讲这么多。但是每一个调心方法全部详详细细说的话,无法让人人都见到。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所有的调心方法,密宗的调心方法、显宗的调心方法,一个一个让人见到的话可能见都见不到,可能阅读都很困难。还有一些上师们、善知识们也无法一个一个宣说,所以暂时讲这么多。

讲什么呢?下面有一段又掉了,这次印的《入大乘论》可能不是最后的版本,里面有一些漏掉的,本来当时都改了;最后包括这边的排版,到时会稍微有一些调整。

这里掉了一句:宣说这些,也会使行者随着各自信解分别趋入,而且它们彼此也相辅相成,为此,只是解说这些内容。

意思是什么呢?因为宣说的这些调心的方法,其实各自有不同的信解而分别趋入,有些可能以第一个——断除了六种过患和遣除十种障碍就已经得到解脱;有些以第二种;有些需要两种,各自信解不同而趋入。而且有些他们之间也可以变成相辅相成的,比如第一种人,可以第三种和第四种法他也可以修持,互相相辅相成。所以,因为这样的原因,这六个问题荣索班智达说下面给我们解说这些内容。刚才六个问题当中的第一个问题,先讲静虑的六种过患:寂止有三种过患,胜观有三种过患,分为两个。不过他没有科判。

首先,静虑的六种过患是什么呢?

静虑的六种过患

静虑的六种过患是,随感受而散乱,随昏沉而蒙蔽,随坚固而固执,这三种是寂止不堪能的过患。

今天开始要讲禅修,过一段时间你们不是也要闭关吗?我都是不用闭关,没事,给大家讲一下就走了。但是确实闭关的过程当中有时候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如果入禅定有三种过患,禅定的同时认识自己心的本性,这样的胜观也经常容易产生三种过患。

这个地方也许需要一点调整,第一和第二,前两者,随感受而散乱,随昏沉而蒙蔽,这两者都先用一个比喻。什么样的比喻呢?

第一、随感受而散乱就像油灯被外在的风吹动,也不明亮。随昏沉而蒙蔽如灯即使遮止自己近取的风也会熄灭或趋向熄灭。同样,住心以种种行而动摇,也就成了散乱。

就像油灯被外在的风吹动,也不能明亮,这是第一个比喻。虽然这样写的是对的,但下面结合起来的话,好像下面的意义放在第二当中,当时觉得这样可以,但细讲的时候才发现有些调整不是很对。意思就是说,第一和第二的比喻,就像油灯,如果被外面的风吹动,那灯就不会很明亮的,这个大家知道。

如果反过来说,为了遮挡外面的近取风而将这个灯遮着,那这个灯很有可能会熄灭,或者趋向熄灭。这两个比喻合起来讲,如果一个油灯被风吹动它显得不是很明亮,如果不能有风全部都遮得严严的,可能会闭息而死。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点风都没有,那火焰是不会继续燃烧的,会容易死掉。所以往外动摇也不行,往内封闭也不行,这是油灯上的比喻。

同样,住心(心安住的时候)以种种行而动摇,也就成了散乱,这样也不行,心被外面色声香味触各种来动摇其实也不行。如同《二规教言论》当中所说,遇到种种外境的时候自己的心没有什么主张,就像饿狗一样没有主见,别的狗一叫它也跟着“汪汪汪”;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只要遇到外境,好看的东西、好听的东西、或者是好吃的东西,看到这样的话,你的六根识马上往外跑。

往外散还是有过失的,《大智度论》中亦云:散乱之心,譬如风中然灯,虽有光明,不能照物。风中的灯如果一直被风吹动,虽然有光,但是它遣除黑暗的力量不强。安住心的时候,以种种行而动摇的话成了散乱,不能成为真正的寂止、禅定。这是第一个,这是合在一起讲的。前面总说里面讲随感受而散乱,因为外境的显现而散乱,这是第一个。

第二、遮止自己的近取之行,心本身也正在灭或趋向灭。因此,遮止其他行,遮止不了自己的行。

遮止自己的近取之行,本来心刹那刹那不断地向外面延伸,如果遮止了往外散的所有分别念,心本身也正在灭或趋向灭。就像刚才把油灯控制着,不让外面的境或风来动摇它一样,这样心过于内收;如果过于内收,那可能心入于一种寂灭的状态,或者趋向于寂灭,什么境界都没有。因此,遮止其他行,遮止不了自己的行。不能外面散乱,要遮止往外过分外散,也不能让自己的心一直内收,这两者都要远离。如果这样,那我们的禅定会成功的。

这是前面过于散乱和过于内在的昏沉,是寂止禅定当中的一种障碍。

第三种过患是指在后面忆念恒常专注在前面忆念上,就像水滴一样。虽然一个所缘堪能,但也无法趋入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即是障碍。

在后面忆念恒常专注在前面忆念上,就像水滴一样。有时候专注的时候,比如前面安住的时候,一直心里面想“我应该这样禅定”。后面的禅定,比如你就安住于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前面执著空性是一个忆念,后面的忆念“我现在在修行,应该在空性上安住,应该在空性上安住”;一直专注在一个念头上,就像水滴一样,水滴一直接连不断地滴水穿石,水滴的特点是一直不断的滴,它没有机会换一个位置,这样的修法也是一种障碍。

虽然一个所缘堪能,虽然所缘堪能,可能专注在空性上,或者专注一缘的境界,也许堪能、也许成功,但也无法趋入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即是障碍。按理来讲,禅定实际上就像佛陀在《楞严经》等这些经典里面讲的一样,最后要进入无量无边的等持;但是如果心只能专注一个地方,那只能学一个,除此之外更不可思议的境界没办法开拓、没办法开显。本来要开启无量的禅定门、等持门,但对你来讲没有。

有些人只会学一个,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行。五部大论当中今年学中观,明年也学中观,除了中观以外“我不懂”,因明也不懂、续部也不懂;有些人一直学前行,今年学前行,明年也学前行,学前行十多年了,除了前行什么都不学。虽然这不是禅定,但这也是一种专业,一直专注专注,之后就钻进去啦,除此之外什么思想都没办法展开。

当然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一直专一修行也很好,包括念佛、修大圆满,心特别专注。有些上师认为专修很重要,如果不专修就成了杂修、杂念,但这个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他对专注的学科特别精通,我们现在有中观专科、净土专科,还有……现在只有这两个,是吧?其他没有,是吧?密续专科,是吧?但有时候人多会一点也可以,看每个人的情况吧。如果自己稍微有一些能力,对五部大论、显宗、密宗、世间、出世间都会一点,尤其是将来摄受弟子、面对社会,这个应该广闻博学,同时精进专修,这个很重要;如果自己只是想成为一个山里面的闭关修行人,那专门念佛也可以,或者修禅也可以,或者只修一个金刚萨埵,一辈子就念“嗡班扎萨埵吽,嗡班扎萨埵吽……”,白天晚上都是这样也可以,但有些也不是专也不是广闻博学,每天都散乱,这不是很好的。

这种无法趋入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所以这是以上讲到的寂止的三种障碍。

胜观的三种障碍:

禅定要止观双运,那么,胜观的三种障碍是什么呢?

第一、以执著贪恋而遮止,是指由于远离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无论显现什么禅定境界都离不开执著贪爱,阻挡解脱,即是障碍。

以贪执而遮止,意思就是说没有证悟法无我,对法无我、对空性一点都没有很好地去了悟。这样的原因,不管是你在禅修的过程当中出现什么样的禅定的境界,明也好、乐也好;或者有相无相的圆满次第、生起次第,其实也是一种禅定;这些境界都离不开一种执著,对明特别执、对空执著、对乐也执著,修本尊、念咒语,反正修禅定的时候特别执著,那也不是很好的。我们经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六祖坛经》中云: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还说,若心和境不乱,这是真定。如果心和境都不乱,外面不散,里面也不乱,这是真正的禅定。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对人无我、法无我的智慧要有一点把握;否则现在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我要每天都坐禅,早上起来也坐禅,晚上睡觉之前也坐禅,甚至天天闭关,着相。但这样的着相有时候也是不一定很好,实际上自己可能会出现违缘也很难说,因为他的执著特别厉害。

以前意科喇嘛他的弟子当中,一个人一直闭关禅修,后来出了一些问题。上师给他印证,说是不准他闭关,不能禅修。让他在佛像下发愿,不做禅修,让他先念一亿遍观音心咒,没有念完之前不准禅修,那个人一亿遍念完以后修行境界很好,过后再开始禅修。

以前意科喇嘛在藏地小的范围当中,像在色达、炉霍这些地方,他是很有加持力的一个善知识,他当时培养出来的大德后来在特殊时期、乱世期间每个人都很有修行境界。但是他对每个人的摄受方式都不同,跟法王如意宝的摄受方法不同,因为法王如意宝跟大众当中讲密法、讲窍诀,可能上师弟子太多了的原因,没有个个印证的习惯。但意科喇嘛当时看到有个别内收的弟子时,他自己亲自下来,以前藏地就像下棋,用石头画一个东西,在这个上面跟弟子一起下棋。原来学院说不准看电视、不准下棋的时候,有些小喇嘛说:原来意科喇嘛都可以,为什么我们这里不行?因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但后来管家说,如果你们有与意科喇嘛相同的境界也可以。他是为了让心内收的弟子稍微散一点心。

所以,闭关的时候要注意,如果自己觉得有点不舒服,或者状态不太对劲的时候,建议最好先不要闭关,先听听法,念念咒语,否则越闭关越严重。有时候闭关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没有很好地闻思的这些人,什么基础都没有,这种孤陋寡闻的人连五加行都没有好好修;对五部大论、中观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刚学佛、刚出家,然后就闭关一直这样坐着的话,那做什么都没什么作用。光修分别念能成就的话,那世界上很多动物都早已成佛了,所以这没什么特点。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第二、所谓的随有无而退失,是指由于对缘起法愚昧不知而如何思维都是堕入有无边,退失智慧,即是障碍。

有时候我们的修行没有一定的智慧,尤其是像中观和《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果不懂这些,确实要么堕入有的边,对明明的光明特别执著;要么堕入一个空的边。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对缘起法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像《缘起赞》或者《中观庄严论》当中所讲的道理没有懂,很容易堕入两边。

《入楞伽经》中云:有无是二边,乃至心所行,净除彼所行,平等心寂灭。这里说得很清楚,有和无是边,乃至心和心所的行境全部都是边;所以要净除所有的分别念的对境,最后平等的心寂灭一切,要入于这样的时候才能真正修行。所以这里讲,堕入有和无的边,主要是对缘起空性了解比较少的原因。这是第二个。

第三、所谓的以见识短浅而盘旋,由于闻思的智慧浅薄而不知趋入任何禅定境界,就像鸟在黑暗中走投无路一样,心盘旋纠结,即是障碍。

这里,因为见识短浅而盘旋的意思,因为没有很好地闻思,这样以后,那大乘的这些禅定、境界,没办法趋入,很愚昧。禅修不知道修什么,特别愚昧,就像鸟在黑暗的屋子当中走投无路;不像老鼠、猫、猫头鹰,不像这样的,一般的飞禽如果关在黑屋子里面它动都不动,麻雀、乌鸦,如果关在黑室当中,什么光明都没有,它就没办法。

所以有些禅修,没有上师的引导,自己也没有广闻博学,这种修行确实也是很可怜的;而且里面可能有很多耽著,这种耽著也是不能解脱的。

以前,萨绕哈巴尊者,当时跟他的妻子一起在一个地方修行。有一次,妻子正在做萝卜咖喱的时候,萨绕哈巴尊者入于禅定中,就这样禅定了十二年。可能这个妻子很听话、很厉害,不然肯定过了两天就开始哭闹了。

萨绕哈巴从禅定中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咖喱做好了没有?”

妻子说:“你什么都没管,对咖喱的贪著还没有斩断,已经入定十二年了,第一个想起来的还是咖喱。”

萨绕哈巴觉得有点惭愧,他说:“不行,这样修行,虽然禅定的境界还可以,但我的分别念还没有斩断,我一定要到一个寂静的山里修行。”

他的妻子也很了不起,她说:“你的身体远离愦闹没有用,心断除一切执著才是对的。”

萨绕哈巴依靠她的语言,“对对对,我的心应该要断除一切的执著。”这样之后,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了大手印的无学果位。所以他也有一种细微的执著。

虚云老和尚的《年谱》当中也有比较相似的记载。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的时候,当时他大概六十几岁。有一次冬天,他一个人在做土豆,中间等了一会就开始入定,入定以后,半个月都没有出定。一个弟子想,为什么老和尚一直没有下山,就去看。到山上一看的时候,结果茅棚外面全部是狼的脚印,他吓死了:老和尚肯定被狼吃了。门一打开的时候,看到老和尚在坐禅。于是,他用引磬请他出定。虚云老和尚出定以后,他问老和尚吃了没有,老和尚说:“我正在煮土豆,马上可以吃。”结果一看,他的土豆都已经发霉了,霉很长,好像有一寸了。

所以,这些大德即使在入定的时候还有一种细微的执著盘旋。当然,本来基础很好,如果再次以智慧方便摄持……我们不要说半个月、十二年,才坐了半个小时,就睡着了。我们班级里面坐禅十分钟的时候,尤其是早上起来的那些人十分钟都是东倒西歪的,有些坐禅的时候嘴张开,旁边的人也很好奇地看他的嘴,其实也没什么看的。(众笑)当然这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安住得特别好,还是很随喜大家坐禅的功德和精神。

不管怎么样,修胜观的时候,如果智慧不足,修行确实经常修偏,广闻博学的人修行还是特别好,这是很重要的。

这是胜观的三种障碍。

虽然这些不是直接障碍,但也成了障碍生起寂止与胜观,因此过患极大,为此称为禅定六过。

虽然这些是真实的障碍,因为这些是整体的障碍,但也成了……生起寂止与胜观的障碍,因此过患极大,为此称为禅定六过。虽然上面所讲到的这六种是真实、直接的障碍,但在这里,安立的原因主要是成了生起寂止和胜观的障碍,这样的话,过失很大,因此称之为六过。下面这个稍微难懂一点。

随感受而散乱之五过

只是一个分别散乱之过也宣说了五过,如云:“当断粗念山,相状与运行,受感觉五过。粗细二分别,大小二相状,行有长与短,受有明不明,感觉显现二,疾速与缓慢。”这同样是分别念的差别,但以粗细的差别与行相的差别而分,行相的差别是指,分别以外境的有实法而分,相是以贪执与执著而分,因是以相续而分,受是以领受而分,感觉是以出入而分。粗细是说次第与差别二者。总的归纳起来,细微也有两种,即细微智慧与细微执著。粗大也有两种,即粗大智慧与粗大执著。诸位智者的智慧粗大、执著细微,智慧粗大,即是指领悟一切所知,执著细微,即对有实法与相状无有贪执。诸愚者,智慧细微,执著粗大,智慧细微是指不能领悟一切所知,执著粗大,不离执著贪执有实法。因此,修无分别时,智慧细微、执著粗大的心不是解脱道,与无想等持同分,因此是道障。所以,首先从智慧粗大、执著细微的心开始串习,以证悟与执著细微的威力使智慧也越来越细致入微,最后远离五种分别,心自觉性不灭,就称为见谛。

只是一个随感受而散乱之过也宣说了五过,前面寂止的三个过失当中,第一个是往外散乱,随感受而散乱,也有五种过失,下面的教证当中有说明。这个教证是哪里的?《一切如来秘密智慧瑜伽成就续》。如云:“当断粗念山,相状与运行,受感觉五过。当断粗念、细念分别念的山,这是一个山的比喻,还有相状、运行、感受和感觉,总共有五种过失,分开则有十种。这是光散乱分别,前面讲的第一个障碍即散乱,双的有五种过失,单的有十种过失。这些是怎么分的呢?粗细二分别,大小二相状,行有长与短,受有明不明,感觉显现二,疾速与缓慢。”分别念、相状、运行、感受、感觉这五种过失,如果分的话,分别念有粗分别念和细分别念,相状有大相状和小相状,运行有长的运行和短的运行,受有明和不明,感觉显现分疾速和缓慢,总共有十个过失。下面把这些作一解释。

这同样是分别念的差别,但以粗细的差别与行相的差别而分,分别念为什么有粗和细?一个是粗细方面分的,还有行相方面分的,下面还有次第分的,也可以,这是第一个;行相的差别是指,分别以外境的有实法而分,相是以贪执与执著而分,这是行相而分的两个原因。运行是以相续而分,受是以领受而分,感觉是以出入而分。为什么分五种?原因是这样的。分别主要是以粗细而分,相状以外境的实有和贪执而分,运行主要是以相续运不运行而分,受以领受来分,感觉以出入来分。这个分的原因是这样讲的。

下面再次宣说,粗细是说次第与差别二者。也有这个关系。总的归纳起来,粗细归纳起来也有两种。细微也有两种,即细微智慧与细微执著。粗大也有两种,即粗大智慧与粗大执著。这两者是怎么样安立呢?诸位智者的智慧粗大、执著细微,粗大,“这个人很粗大”,一般好像带有一点贬义,像《入中论》里面讲布施的时候说“悲心下劣心粗犷”,有时候讲粗大,好像带有反面的意思。但这里的粗大有广大的意思;智慧粗大,是智慧很广大的意思。

诸位智者的智慧是粗大的,执著是细微的,智慧粗大,即是指领悟一切所知,对五部大论、世间出世间所有的知识都精通无余,这个叫智慧粗大。什么叫执著细微呢?执著细微,即对有实法与相状无有贪执。对有实法没有特别的执著。

其实这个对我们来讲真的很重要。有些发心人员发心五年、十年,跟任何人从来没有什么矛盾、抵触,做的事情让人人都满意;但有些人做的事情都不满意,自己也特别烦恼。所以,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是学的知识的原因,也许是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的原因。我有时候很好奇,有些发心人员,不管放在哪个岗位,大家都很满意,“哇,这个人真的很好”,跟任何人的关系都很好,做事情很圆满,经常特别和睦相处;但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差,智慧很差,烦恼特别重,实执心很重。自己也可以观察,我们不说“你是什么什么”,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对自己“过秤”、做个评价,你是智慧粗大,还是实执粗大?“哇,我的智慧连一个论典都没办法背,但是我的烦恼很重。我来这里,三年当中跟九个人打过架。”我以前读小学时也一样,两年半当中,基本上跟班级里所有的人都打过架。

所以,智慧特别细微、执著特别粗大,可以这么讲。像这样的话,人真的有这样分的,领悟一切所知,但执著很细微,因为他将所有的这些都观成如梦如幻,尤其是对自己的事情、自私自利的事情,基本上没啥执著。如果没有什么,那跟谁冲突啊?不可能的。所以,人还是要观察,这是智者的法相,但愚者恰恰相反。

诸愚者,智慧细微,执著粗大,智慧细微是指不能领悟一切所知,什么都不懂,世间法不懂、出世间法也不懂,连吃饭等基本的规矩也不懂。有些孤陋寡闻的人什么地方都出毛病,连一个特别特别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智慧很微小。这里的细微,不是细致入微的意思,“这个人很细心”,不是这个意思,藏文当中的粗细只能这样表示。这里的细微,是说智慧细微,是指很微小、很渺小,只有一点点智慧。愚笨的人执著粗大,不离执著贪执有实法。执著特别重。

智慧粗大执著微,自喜亦令他欢

你们也知道,观一观各个班里面、各个发心的群体当中,有些人真的是很多人都舍不得放。“这个人是很好的,技术也很好,智慧也不错,人格也不错,而且吃得也比较少”(众笑)。因为吃得太多了的话,小的单位也养不起。昨天我跟几个堪布一起商量,我说“我吃得少,你们吃得多,我只吃了他的三分之一”,我吃的有没有三分之一?差不多吧。他们说“对对对,你很好”,对我进行赞叹,这是开玩笑的。确实执著特别少、智慧特别大的这种人,谁都喜欢,因为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心。

人的冲突、烦恼、痛苦全部来自自私的心。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厉害,那从我们平时的交往当中都能看得出来。确实,我们学院的藏族堪布、堪姆当中,从2013年以来,每年的负责人,这几年我接触了很多,总体上他们都很优秀。优秀当中也有优秀的,有些不管办事能力也好,做什么都烦恼很少,效率很高,做什么都是很好的,很随喜、很羡慕。包括我们这边有些堪布、堪姆和法师当中,应该还是不错的,做事方面很有计划,自己也有意乐,修行也很不错,烦恼方面基本上不去重视,不去参与这些是是非非的事情。一般小人整天在牛角当中,把这个当作特别的事情,“这个人跟我看法有点不同,他是不是这么对我说的?”,整天把时间花在这个上面;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对私人的得失不会执著,最重要的事情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弘扬佛法的事情、调伏自心的事情。我们有很多重大的事情,这些不关心,反而关心那些小的事情,是不合理的。

我今天是不是讲得太广了?不行,不能这样,到后面我又跑了,你们又追不上。也没事吧,慢慢讲。

因此,修无分别时,智慧细微、执著粗大的心不是解脱道,与无想等持——无想等持优点很少,看起来无想,但实际上,内在分别念的运行还是很严重的。所以跟它一样,同分,因此是道障。所以,首先从智慧粗大、执著细微的心开始串习,以证悟与执著细微的威力使智慧也越来越细致入微,最后远离五种分别,说五种散乱也可以。上面所讲的这些,只讲了一个分别念,其他的四种,荣索班智达这里没有讲。前面讲了分别念、相状、运行、感受和感觉,总共五种,其中分别念讲了这么多。如果荣索班智达把其他道理都讲的话,那我们今天肯定讲不完,所以不讲也好一点。最后远离五种分别,心自觉性不灭,就称为见谛。

感受到这些,通过缘取对境的分别与缘取对境的能取分别两者接近寂灭,那么就认定获得了心的暖相。何时,感受不到细微执著而感受得到细微智慧,即不定为道的暖相。

感受到这些,通过缘取对境的分别与缘取对境的能取分别两者接近寂灭,因为这些感受通过能取和所取慢慢消亡、寂灭,那么就认定获得了心的暖相。能取所取的分别念越来越没有的时候,获得暖相。何时,什么时候感受不到细微执著而感受得到细微智慧,这里,比如这种细微的执著,细微的执著实际上是前面讲的实有的执著,感受不到这些;感受到一些细微的智慧,智慧得到细微的感受,那么这个时候,即不能断定为道的暖相。是这样的意思。感受得到细微智慧,粗大的智慧没有,只有细微的智慧。前面感受不到细微执著,感受得到粗大的执著,还是粗大的一种执著。只感受到细微的智慧,因为粗大的智慧是需要的,但这种感受不到的话,就不能断定为暖相。因为他的执著很厉害,智慧还不能发现。这里需要有一点转弯。意思就是说,如果谁感受到这个人的执著很严重、智慧很渺小,那就还没有得到暖相。

听说以前有个蒋贡扬嘎堪布,有个人问他:什么叫无明?他说:就像你现在这样什么都不懂,这叫无明。

今天要断除六种过失、十种道障,下面讲十种障碍,先讲九种道障,还有一种自性障碍。

十种道障

其中,九种道障,禅定不动、道沉没、明了三者障碍正勤,即使这般不动摇但不舍前面的道并且不勤获得其他道,如同住在窝里的麻雀雏鸟。同样,道沉没也不勤作,如同没入靶子里的箭。即使变得极其明了,也不勤作,如同明亮的对境掌控根识。希求心生多种智慧、希求获得神通、希求展示相状神变三者,遮障正定。比如,家长们为了求得酥油的精华而依靠许多牛奶,如果贪执它的牛奶与酸奶,就会障碍酥油的精华。希求我心获得无上之法、对自己的见解生起我慢、轻视他人的见解这三者,遮障正念。正念是指不忘失而护持了义的经义、诸位殊胜善知识们的教言,如果有这些障碍,那么就舍弃它们,如同国王或大臣之童子以骄慢狂妄,不作意圣贤的教言。第十种是自性障碍,十法行如同木板之面相互遮障,因此是说“安住于禅定等大义者,不行持缮写等小义之法行”的意思。这些也宣说了遣除禅定的所有障碍过患而趋入解脱道。

其中,九种道障,禅定不动、道沉没、明了三者障碍正勤,修行当中、三十七道品当中,有正勤、正念、正定……禅定不动、道沉没、明了,这三者是障碍正勤,怎么障碍呢?即使这般不动摇但不舍前面的道并且不勤获得其他道,第一个讲的是禅定不动,自己之前得到一个禅定,就在这个当中一直如如不动,在前面的境界当中一直不舍,这样的话,不会精勤其他的道。比如,以前得过谁的禅定修法,那整天都观修这个;除此之外,从来不会修其他的,得不到什么其他的道。如同住在窝里的麻雀雏鸟。雏鸟,因为没有翅膀,没办法飞,天天在自己窝里面一直等着,它没办法出去。有些修行人一点都不懂禅定,每次入定的时候,自己只懂得一点点,就在那个上面从来不会换;从来不修菩提心、不修什么空性见解,什么都不修,那这也是一种障碍,这是第一个。

同样,第二种,道沉没也不勤作,入于一种禅定的道当中,一直沉没在那里,一直不精勤其他的道,这个就如同没入靶子里的箭。箭如果射出去、入于靶子当中,那周围的人没办法,因为箭已经进到靶子里面,其他的没办法享受。所以,有些人也是没入禅定的境界当中,始终不出来的话,这也是一种过患。

第三种过患,即使变得极其明了,他可能观得特别清楚,一直耽著一种外相,也不勤作,如同明亮的对境掌控根识。明亮的对境,比如声音、色法,凡是看到外面,“哇,这里有个花布很好看,这里有个灯很好看”,外面的境控制你的根识;或者今天听到,“哇,今天听到的摇滚乐的声音特别好听”,这个声音一直控制你的耳根;“今天我吃的火锅太香了,听课的时候还在想,哎哟,今天中午吃得真好,明天还要去一趟”,这样的话,一直掌控你的根识……这是对一个明了的境界,比如观一个佛像、观一个什么,如果一直耽著,这也是一种障碍。

这是前面的三种障碍。

希求心生多种智慧、入禅定的时候,希求多种智慧,也是一种障碍。一会学因明、一会学俱舍,有些人听好几堂课,但一堂课都究竟不了。这里听一点、那里也是听一点,这个也要学、那个也要学,结果禅定禅定学不好;五部大论五部大论学不好,还要听这个、听那个——刚开始这样的求学精神很好,但格言里面说了,一只脚还没有稳的时候,另一只脚就抬起来,这样可能有点危险。

还有希求获得神通、“我有神通多好啊”。以前提婆达多想得到神通,因为别人都得到了,他没得到,很伤心。迦叶尊者是他的亲戚,他就到那里求,迦叶尊者跟他讲了,结果他有了神通以后,自己傲慢起来,想跟佛陀比较;国王也是听他的——如果他没有神通,国王不会听他的——这样到后来就成了道障。

还有希求展示相状神变三者,遮障正定。在别人面前希求展示神变。这三者也是障碍真正的禅定。比如,家长们为了求得酥油的精华而依靠许多奶牛,如果贪执它的牛奶与酸奶,就会障碍酥油的精华。如果贪执奶渣、酸奶,肯定取不出精华的酥油。你们没干过这个,你们不知道,我知道。得不到精华的部分,你想得神通、得神变、得多种智慧,广闻博学,得文凭、得学位,经常这样想的话,那禅定没办法,修大圆满也不成功。精华没办法,酥油就没得(dei)了哦!

接下来是后面三个。希求我心获得无上之法、这是一个,对自己的见解生起我慢、轻视他人的见解这三者,遮障正念。大家应该知道,“我自己得高法,我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我看不起别人”,那这些肯定遮障正念。荣索班智达真的像一个老人跟你谈话一样,一会儿讲这个,一会儿想起一件事情,又开始讲,挺好的!智慧老人。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指不忘失而护持了义的经义、不忘失诸位殊胜善知识们的教言,一直不忘失佛经的意义和善知识的教言。

如果有了上面的这些障碍,刚才说的三个障碍,自己得高法、因自己而傲慢、轻视别人,如果有了这些障碍,那么就舍弃它们,会舍弃这些经的意义、上师的教言,如同国王或大臣之童子以骄慢狂妄,不作意圣贤的教言。

现在也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整天开豪车,虚耗时间。其实很多国家都有富二代、官二代,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每个地方,包括非洲都有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哇,有钱的真的特别有钱,根本不缺;他们也经常去一些别的国家,东南亚、西方。因为他们自相续当中非常傲慢,根本不接受老师的教言,所以,现在有些学校不会收背景特别复杂的那些,包括当官的,或者大的商人(的后代),有些学校是这样的。

这里也是,像国王和大臣的儿子,很有骄慢。虽然我们不是国王和大臣的儿子,但心里有傲慢,自己觉得自己的见解很不错,这样的话,其实也得不到教言,也不会听课;即使听课,尤其是文凭比较高的人,还是有一些傲慢——虽然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但是自己读过博士生、研究生,或者是从哪一个学校来的,自己总觉得,“我们这个群体当中,我的水平是最高的”“哇,这些人连初中都没有读过”……但有些人虽然没有读过初中,也许背诵等很多方面都超越你,也有可能。所以,我们不能傲慢,对吧?

这是前面讲的九种障碍。

要想断除实执,修行是首要

最后一个,第十种是自性障碍,十法行如同木板之面相互遮障,十法行,《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还有《现观庄严论》里经常讲十种法行,缮写、读诵、供养、持诵等十种善法行。这十种法行,如果我们做了一个,那其他都没办法,正在念经的时候,禅修没办法;正在供养的话,也没办法做其他的。所以,这个相当于是层叠的十个木板,不管哪一个木板在上面,后面就都看不到。同样,凡夫人的善行,基本上只能做一个,其他都没办法,在这个时候,我们要选择禅修,还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特别喜欢天天化缘、天天供花,天天做这些。表面上看,这也是一个善行,但是你要行善的时候,要选择重要的,比如修菩提心、修大圆满、修空性,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实在没有能力,那你就念诵。我也经常说,有些很精进的人,一方面希望你们每天念诵、持诵,这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修一点菩提心、修空性,真正断除我们相续中的实执,就是要修行。

如果没有修行,虽然念诵和这些有功德,但这些也有差别。比如要做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这个要着重行持;不是那么重要的就暂时放在后面,否则一个凡夫人要把所有的善事全部做完有点困难。所以,就像十个木板放在一起时,只能看到面上的那个;同样的道理,有些人很积极,做佛像、装藏、转绕……这每一个都很好,但是都不如修菩提心、不如修大圆满。

所以,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应该多修一些更甚深的法,在空余的时间再做其他的,包括念诵,这些很重要。大多数的人可能以行持十种善行为主,有些甚至连十种善行也不做,什么都不做。

因此是说“安住于禅定等大义者,我们应该经常安住于大圆满禅定大的意义中,不行持缮写等小义之法行”的意思。缮写、读诵、念诵、供养,当然这也是一种善法,但真正入于大圆满的、不管有勤无勤的境界中,还是很重要的。这些也宣说了遣除禅定的所有障碍过患而趋入解脱道。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