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3 返回
字体: A- A A+

第3课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仁波切 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世间伟人的遗嘱与佛陀的遗教有何不同?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佛陀为众生慈悲传了四十九年法之后,留给我们人世间最后的遗教。

学习这部经典的同时,不管你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大家也可以比较: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当他们完成自己一生的事业、离开这个人间时,给世间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不管是精神遗产、还是物质遗产——这方面我们可以比较。以前,我看了一些世间当中、东西方著名人物的传记,比如爱因斯坦、牛顿、弗洛伊德、尼采,还有鲁迅、李白等很多伟人的作品。他们接近离开人间时的情景,跟佛陀临圆寂时的情景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希望佛教徒可以对比一下。

这些世间人确实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精神遗产在一段时间当中会发挥巨大作用,这一点大家也认可。可是每一个伟大的人物接近离开的时候,他们的境界跟大成就者、佛菩萨有一定的差距。最重要的,一个伟大的人物离开的时候,他留下来的言教、遗嘱,后人是否可以一直照着修行?是否能给无数人的心灵带来快乐?是否有研究的价值、有学习的价值、有修行的价值?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

希望在座的各位看看《涅槃经》。汉文大藏经当中《涅槃经》比较全,比藏文中全,有《涅槃经》《大般泥洹经》等不同的几个译本,我们可以称之为《涅槃经》《临终经》,或者遗嘱、遗教。

我们可以比较比较:如果是世间一个八十来岁的人,他离开人间时给世人留下了什么?佛陀接近涅槃时,他给世人讲了什么样的经典?我们并不是非要说佛陀如何伟大,但是我们要清楚佛陀给世人留下来的圣教的意义,要知道对当今时代以及未来的人类有什么样的意义。《遗教经》是非常有助于修行的教言,对我们平时的行为、调心,有非常大的帮助。

遗教经的特点:善用比喻

上一节课讲到,五根不要随意地散乱于外境,并用牛群入于庄稼、骑着野马堕入深渊、被盗贼抢走一切财物等比喻,说明五根放逸于外境中会招致的过失。

《遗教经》的特点:每一段内容中有很多比喻,用一个比喻、两个比喻、三四个比喻来进行说明。通过这些比喻,我们基本知道:骑着没有缰绳控制的野马跑,后果是什么样?如果放牧人的牛破坏了别人的庄稼,后果是什么样?强盗把我们所有的财物全部洗劫一空,后果是什么样?大家应该清楚。

这一点跟我今年翻译的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比较相同。《入大乘论》中一会讲个故事、一会讲个比喻、一会讲个推理,这样学起来,心里比较好接受、容易理解。

切勿轻视此法

学习佛法、闻思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这部法很简单。包括有些堪布、堪姆,从他们的表情、态度上看,“这个对我来说很简单,如果讲一个深一点的法,值得学习,这个我看过、学过,很简单”,可能比较轻视,或者看不起,或者觉得自己的境界已经超越了经典的内容——我觉得这种想法不太合理。前辈的传承上师们都很谦虚。一般来说,境界越高、越谦虚,境界越高、越重视取舍因果。

前面讲到,经常不观自己的心,一直随着外境、随着眼耳鼻舌身在外面散乱、去执著,最后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因明当中讲,眼耳鼻舌身五根识没有分别,但是当它取受外境的相以后,内心会进行取舍,进而增加分别念。比如,刚开始眼根看到色法、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眼识、耳识不会分别,后来心里加入分别:我看到的色是美的、是丑的,听到的声音是动听的、难听的。如此,心跟随着五境而转,紧接着,身体和语言也随着自己的心而动,这样一来,修行就会慢慢变得不好,在即生中显现种种不如意的事。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上节课说到,如果没有调伏自己的五根和心,那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也会发现可怕的后果。像我家乡的一些部落中,有些特别野蛮的人,不听上师们的话、不听寺院的话、也不听老年长者的话,特别狂躁野蛮,基本上过不了几年、几个月,这种人就会入于监狱,或者自己自杀,后果非常严重。同样的道理,比如佛教团体中,如果堪布、堪姆手下的某个人特别野蛮、狂躁、凶狠,那他可能待不了很长时间。不管你在哪一个班、哪一个群体,大家一目了然。因为他野心很大,自己的行为无有约束,那在任何一个群体当中,超出了一些规则,就等于自掘坟墓,最终肯定会落入不悦意的境地。

用现在的话来讲,佛教的教育,真的是非常科学性、非常理性的一种教育。每个人如果每天能听到这样的教言,那对自己的身体、心灵都有帮助。也许今天听了、不一定明天就有收获,但对人心的调伏一定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今天继续讲: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以比喻说明心未调伏的严重性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五根,眼耳鼻舌身根,如同因明中所说,这五根并没有主动权,它们主要听从心的支配,心是主要的。所以佛陀说:你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调伏自己的心,如果没有调伏自己的心,特别可怕。

为什么这样讲呢?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①心的可怕性,超过于世间当中的毒蛇。大家都知道,毒蛇咬了你,会毁坏这一辈子的身体和生命,但不可能毁坏你的生生世世。

②同样,老虎、狮子、豹子等猛兽,在这一辈子当中,可能会害你、可能会让你丧命,但不会毁坏你的生生世世。

③同样的,遇到怨贼,可能所有的财富全部被抢光,不剩下一分钱,但他害不了你生生世世的智慧和福德的财富。

④心没有调伏的可怕性,远远超越大火的蔓延,大火的蔓延会将整个身心、财富、周围的房舍全部烧尽无余,但它也不可能毁坏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所有善根财富。所以这些都无法超越心的可怕。

《入行论》中云:“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如果是像狂象一样的心,那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让我们在无间地狱当中感受痛苦,而世间没有驯服的大象根本做不到这般。所以,《入行论》后文又说:“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如果调伏这颗心,一切的一切都已经驯服了。制心、调心是一样的意思。《诸法集要经》当中也说:“若人善制心,则除诸过患。”如果我们善于制心、善于调自己的心,那就能根除今生来世的很多过患。《诸法集要经》是日称所翻译的,当中有很多教言。日称还有《父子相会经》《事师五十颂》等很多非常重要的经典译作。

我们的心真的很可怕。自己观察自己心的时候也知道,如果心很调柔,即生当中不会遇到很多坎坎坷坷,生活、感情、修行各方面都非常顺畅;如果心没有调伏,被猛厉的贪嗔痴所转,那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非常可怕。

心没有被调伏的可怕性,远远超过了世间当中的这些危害。大家确实很害怕毒蛇、盗贼,某个地方燃火了,也会很害怕,“这里有毒蛇、猛兽,这里起火了”,但除了修行人以外,大家很难知道心没有调伏的危害性。

自己心里的嗔恨、欲望非常猛烈,就像大火一样燃烧的时候,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一定马上能看出来,但从最后的结果也可以推知。这些比喻有很深层次的内涵。

对外境色声香味的贪执也有不同的比喻

1、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有人手里拿着装满蜂蜜的器具,手舞足蹈,东奔西跑,只看手中的蜂蜜,不管其它的,那他根本看不到前面有深坑,结果会很危险。他很关注眼前的东西,但没有想到会堕入万丈深渊。

大家知道,现实中的很多人贪执眼前的感情,追逐财产、名声,追逐种种世间妙欲,根本不顾后果。一般凡夫人只看今天、不看后果,很可能今天所做的事情,一辈子都会后悔。监狱里面很多人,当下的烦恼和心没有转为道用的原因,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都受到危害。而修行人,受过佛教的心灵教育、培训的人,对自己的人生路有一定的保险。世间人会买各种保险,但人因自己烦恼造业而带来的今生来世的恶果,没办法买保险。如果能接受大慈大悲佛陀的心灵教育,今生乃至来世都会很顺利。

如果没有调心,就像一个人拿着装蜂蜜的器具,他觉得蜂蜜很甜、很好,特别执著,一直看着眼前,但他没想到前面有特别深的坑。这是一个方面的比喻。

2、譬如狂象无钩:譬如狂象,如果没有被铁钩驯服,后果是什么样呢?印度以前有很多大象,对狂象、醉象,平时需要用铁钩、鞭子调教,否则,不管它前面是人、还是房屋,什么都会践踏,自己也会堕入泥坑中,后果特别可怕。如果心没有对治、身体没有对治,就如同狂象无钩、人掉入深坑一样,非常危险。

3、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猿猴攀到树后,就开始飞跃、腾飞、跳跃,在树林当中一刹那都不停,跳来跳去,难以禁止。同样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闪电、如野猴、如狂象等等。我们应该以最快的速度采取一切措施、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心不要随着外境放逸,如果随心所欲地趋入外境,后果特别恐怖。因此,有正知正念的人要经常观自己的心。

希望各位能学习《入菩萨行论》

《入行论》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五品正知正念品,专门讲了正知正念、如何护持自己的心。最近慈诚罗珠堪布也在讲《入行论·善说海》,大家都在很精进地学习。有些人说,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善说海》,其实没有。法王以前有一次在课堂上说:《入行论·善说海》是无著菩萨所著,谁听到这部法、谁去学这部法,相续当中都会自然而然生起菩提心。后来法王没有讲成,示现圆寂了。法王圆寂以后,我发愿讲一遍《入行论·善说海》。虽说“法王未了的心愿、我们来了”很可笑,但我们还是从2006年开始,讲了很长时间,总共有两百多堂课。

我也特别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学习《入菩萨行论》。以前我讲过很多次,其中用汉语大概讲了四五次。最近一次讲得比较广,整理成讲记有10册,如果要听的话,不一定有那么多时间。但我之前讲的一次,比较略,后来整理成了三本书。这里的堪布堪姆也讲过很多次。每个人每年最好学一次《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如果一年不行就两年、三年,时间最好不要拖得太长了。心需要经常调伏,如果中间隔的时间太长了,有些人本来学得还可以,但慢慢会跟法没办法进行融合。所以关于制心的方法,《入行论》非常好,如果能背诵的话,经常背诵,如果不能背诵,哪怕一个月念诵一品也可以。

修行要有恒常心

修行应该有长期性、恒常性,这样逐渐对心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自己会有很大的转变。如果没有这样,刚开始特别积极,之后虎头蛇尾,最后连佛教徒都算不上,心越来越野蛮,也很可怕。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如果心没有调伏,真的很可怕。

今天我听到学院当中有一位得过堪布学位的藏族人。本来在这里得到堪布学位应该很了不起,可是这个人出去以后遇到各种事情,最后做的一些事可能连一个一般的虔诚的居士都不如。我们也不能认为佛学院的所有人都是精英,不是这样的。哈佛大学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人,北大清华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人,佛教也是这样的,估计那烂陀寺和吉祥戒香寺里也会有,佛陀手下也有各种不同的弟子。我们不能只看“这个是活佛、这个是堪布”“这个是喇荣来的、色达来的”,有名声的人,如果内在的心、烦恼没有调伏,到最后可能比一般人更差,也可能有。

我并不是说别人,是说我们自己,包括我在内,现在我们能在一起学习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但再过几年以后,我会不会也有这种心态呢?无常有时候很可怕。所以大家还是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祈祷护法神,这样一来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不会发生,即便发生,很快的时间当中也会消失,不会延续下去,不会障碍我们的修行和弘法利生的事业。

这里说,我们应该用正知正念马上调伏它、对治它,不能让它放逸,当你发现的时候要马上进行对治。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如果我们继续放纵自己的心,让它随心所欲,让它随着外境而去,便会前功尽弃,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泡影。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如果心能调伏得非常好,不管世间的事情,还是出世间法,没有一个完成不了的,都能随心所欲地成办。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所以佛陀当时说,诸比丘啊,你们应该用最大的精进、最大的努力来折伏、调伏我们自己的心。

能调伏心的人,哪怕只学一部法,学一部《入行论》,或是学习这里所讲到的法以后,完全会变成另一个人,跟以前完全不同。有些人听法,到最后就变成了“老油条”,“佛陀飞在空中也不起信心”,有这种说法。会说、会听不一定有很大意义。有些人根基比较好,能在很快时间中与法相应,而且不是表面上的相应,是深度相应,非常容易接受法的内容。这种人只要修一点法,受持短短的一个教言,一辈子不会入于歧途、堕入恶道。所以自己的心,如果没有调伏,特别可怕,一定要调伏心。

《诸法集要经》云:“若人随于心,则造一切业,善调伏心者,则证真常乐。”如果人随着心去,可能造各种各样的业,一会造善业、一会造恶业、一会造花业等等。如果我们依靠上师们的教言调伏自己的心,那很快的时间当中,会真正证悟真常安乐、大乐,也就是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禅宗的明心见性。根基比较好的人,很快的时间中能了悟,那个时候让他造业、也不可能造的。以前有些弟子问帕单巴仁波切:证悟空性的人造业怎么办?帕单巴仁波切说:证悟空性的人不会造业,因为悲心与证悟的心同时出生,这时不会故意造恶业。

这以上主要讲调伏自己的心,调伏自心在佛教当中很重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净其意,是净化自己的心,也是调伏自己的心,这就是真正的佛道。我们以前也说过,从三乘来讲,诸恶莫作是声闻乘,制止恶行;众善奉行是菩萨乘,主要是劝大家发菩提心、摄持善法;自净其意主要是密乘,智慧方便双运,真正调伏自己的心、认识本性。这就是佛陀三乘结合的教法。

调心很重要,是调伏自己的心,并不是说别人。我在这里讲确实比较惭愧,虽然跟以往没有真正修行之前相比,现在还是会有进步,但是真正观察自己的心,有时候也比较失望,但有时候也算是比较欣慰吧:在这样的末法时代遇到这么好的法,这个时代刚好有佛法的阳光在世间,自己刚好出生在这个世间,有闻思修行的机会,遇到了这么多的善知识,见到了这么多的经典、论典、密宗续部……但学了这么多年,在山沟待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获得虹身,不要说虹身,现在身体越老越重,心里有时候也会觉得……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每个人可能会产生烦恼,要尽量对治、忏悔,这样也非常好。这是一层内容。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上师喊你别挑食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诸位比丘,以后接受食物,不管吃的、喝的,一定要想到是为了治疗自己身上各种不同的疾病而服妙药,对好吃的、不好吃的不要产生增减——好吃的时候欢喜得不得了、大口大口地吃,不太好吃的只是吃一点点。古大德也经常讲,饮食是为了养身体。

有些人特别爱挑食,这个不好吃、那个也不好吃,其实这是自己修行不好的相。其实,有时候自己做的也不好吃。今年冬天,三个月中都是我自己做饭,做的过程中有一种感觉,人有时候真的很不公平,如果这是别人做的,肯定觉得“为什么做得这么难吃”,但因为是自己做的,没办法抱怨。(众笑)自己很努力地做,结果做出来也不过如此,特别失望。

以前刚来的时候,好几个月中三顿都是糌粑,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菜,甚至连菜的名称都听不到,真的没有,没有什么想的。有一次过年的时候,一个喇嘛请我去他家吃饭,他买了一瓶辣椒豆瓣酱。我去的时候,问他过年吃什么。他说,这个豆瓣酱和糌粑。那个时候整个学院的状况都是这样,但大家都觉得很开心,天天闻思修。现在反而开始挑剔,“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也不好吃”。民间说,食物经过三寸的喉咙以后就变成了不净食,不要挑剔。如《大智度论》云:“入口食之,即成不净。” 入了口的食物,马上就变成了不净食。所以,有时候特别在意饮食,这样可能也不是很好,应该用吃药的心态来食用。

《佛所行赞》中说:“饭食知节量,当如服药法,勿因于饭食,而生贪恚心。”吃饭应该要知量,跟吃药一样,不要因为饮食吃得非常好而生贪心,也不要因为吃得不好而生嗔心。这方面,男众稍微好一点,女众经常在言谈当中,“这家的饭好不好?”“那家的火锅好不好吃?”这个谈得比较多一点。当然偶尔在星期天的时候关心一下也可以,但是我们确实不能太贪执,依靠它造很多恶业。

《大智度论》中有一句话:“若不观食法,嗜心坚着,堕不净虫中。”吃饭的时候,如果没有观想法、没有很好地修行,将来很有可能变成堕入不净粪的虫类。有一个沙弥特别爱吃奶酪,因为贪心特别严重,死后转生为奶酪瓶当中的一只小虫。他的师父是阿罗汉,有神通,知道这件事,跟比丘们说:你们注意,不要把我爱奶酪的小沙弥毁坏了。比丘们不明白老师父什么意思,结果在奶酪里发现了小虫。如果对某个事物特别贪执,确实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什么。

佛教的饮食观

我们是欲界众生,不可能一点不贪执,不可能完全像阿罗汉一样,但是在吃饭的时候,最好是有正知正念,不能吃得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法苑珠林》云:“多食致患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意思是说,如果吃得太多,会带来各种疾病。有些人吃得太撑了,修禅定也不行、背书也不行……背着书就能睡着,因为吃得太好了。如果吃得太少,身体没有力气,闻思修行气力衰弱。

佛陀的饮食观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一直拼命地吃,“因为不能浪费,所以要全部吃掉”,最后对身体很不好。虽然外在的食物没有浪费,但对你的身体不好,这也是一种损失。我觉得,为了不浪费吃得太撑,也有点浪费,因为要付出身体的代价,你可能会依此得病,依此而带来的后果不一定很好。所以,首先点菜吃饭的时候,要适量,吃剩下的可以打包。当然,有些人没什么问题:你们剩下来的全部给我,我有这个能力,没问题!有些人很有“包容心”。我在讲的时候,就想起了某些人“没事,你们吃不完的,全给我,我来!”(众笑)

刚才谈到佛教的饮食观,应不增不减。在我们当今二十一世纪,佛陀教言的点点滴滴依然都能用于生活当中。

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吃饭的目的、意趣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支撑这个身体。想要身体在世间常住,要解除饥饿和干渴的疾病,没有饮食肯定不行。

善护念他人心

饮食、生活都要掌握分寸,不堕两边、不堕极端,这很重要。下面有几个比喻:

1、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蜜蜂采花的时候,只取它所需要的花中美味,而不会损害花的妙色、妙香。同样的,作为比丘,接受人们供养,主要的目的是调养身体,去除相续当中的烦恼、饥渴,不能多求。有些人过多地追求饮食,贪得无厌,这样会毁坏他人善心。如果在别人那里接受供养,要适度地接受,不要毁坏别人的善根和善心。本来在家人好好供养,但出家人贪心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多,最后毁坏别人的善根,这样肯定不行。这是一个方面的比喻。《毗奈耶经》当中也用过蜜蜂的比喻。可以说蜜蜂只是一个小虫,但它都那么有正知正念,只是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不会将整朵花全部破坏掉。

有些人刚刚出家、不懂戒律,出了家以后,别人恭敬供养,自己就经常要这个、要那个,如同我那天所讲,不要经常用网络,经常说“这里修玛尼、那里挂经旗……”。后来了解到,这些人平时没有闻思修行,只是一个形象上的善根。只是偶尔跟别人说一次,别人可能会产生信心,多做功德培福报;如果不断这样,那别人容易产生烦恼,最后把你拉入黑名单。现在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出家人,包括有些法师,不懂得掌握分寸。其实,与人交往应该要有智慧和技巧,否则最后个人的路无法走得很远。纵然你没有考虑施主和其他人,也应该考虑自己,如果自己想要正常地、顺利地走这条路,需要遵循一些规律、规则。

2、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譬如有些智者,会衡量牦牛的承受能力,根据它的实力进行载重,不会过分地耗用牛的力量;没有智慧的人,本来牛只能承重一百斤,但是让它驮两百斤,最后把牛累死了,因为与它的力量不相应,不知量力。

我们修行的时候,一方面要经常用正知正念观心,这个很重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怎么才能消化施主、结缘善士的信财。出家人接受应供,不能肆无忌惮,不能说“我就是应供田、福田,我就是很了不起的,只要穿上袈裟、什么都可以享受”,也不是这样的。

这里讲,作为出家人在饮食方面应如何注意。

用餐时应具足五观

在家人带来的任何供养、资源都不容易,粒粒皆辛苦。汉传佛教的寺院中专门有五观堂。三心未了水难消:没有了却贪嗔痴三心,连水都很难消化;五观若明金易化:如果五观观得很好,哪怕金子也可以消化。汉地早晚课念诵、用餐、供斋等都有一定的规矩,其实藏地也有,但是藏地没有五观堂。

接下来大概介绍一下五观。五观的第一观,施主对你供养的米、柴、食物等,来源特别不容易,如果没有很好地回向,很难以消化;第二观,你自己的道德和修行能不能配得上别人的供养?别人对你供养多少,你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格接受?别人供养你三顿饭,你应该有相应的享用三顿饭的戒律、德行;第三观,远离过多的贪心、欲望;第四观,享用食物的时候,作妙药想,不是为了贪执身体,不是为了身体长得胖胖的、好看,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要依靠这个肉身来修行,所以享用饮食是为了长养自己的身体、来做更多利益众生的事情;第五观是为了成就、为了利益众生,并不是得过且过在这里混饭。有这样的五种观想,叫“五观堂”。

虽然我们没有五观堂,但集体用餐的时候,包括发心人员在发心的餐厅用餐时也应如此,具足正知正念,该念的咒语要念,该修的法要修,供养三宝,不浪费食物……尽量配得上别人的供养。

现在世间人一天要上班多长时间才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出家人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自身戒定慧的功德和付出,确实今生当中所有的这些,来世全部是“披毛戴角还”,一定会还给所有的人,这也是非常严重的事情。饮食方面,大家应该有自身的约束,任何时候都要很如法地守持,这个很重要。

接下来讲,开始精进修行。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上师喊你起来背书啦!不要睡懒觉!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你们这些比丘,白天应该精进修行善法,千万不要浪费时间。确实也不知道死亡无常什么时候来,时间就这样过去了,非常可怕。白天应该好好地修行善法,初夜和后夜也不要浪费时间。一般初夜的时候,我们也在闻思修行、听课,后夜、也可以说早上,可以起得早一点。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中夜也不是不睡觉,可以睡觉,但睡觉的时候不要失去正知正念,应该诵经、祈祷。尤其是睡觉之前磕头,这个很重要。以前好多道友习惯性地在睡觉之前磕三个头,但是现在有些人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按理来讲,睡觉之前、起来之后,至少磕三个头。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们上课之前都会磕三个头。一九九几年的时候开始的,在小经堂,来经堂的时候磕三个头,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磕三个头,睡前念一点咒语、念一点经、观想佛……

休息的时候,不要以睡眠的因缘令一生都空过。有些人天天睡懒觉、一无所成。萨迦班智达说,我们人的一生本来就很短暂,其中一半都在睡眠中度过,还有剩下来的这一点,又被老、病等很多痛苦消化掉,所以,人没有特别多的修行时间。可能没有一辈子都在睡觉的人,此处是说特别懒惰、特别爱睡觉的人,像猪八戒一样,除了吃、睡,什么都没兴趣。这一点特别不好,“令一生空过,无所得”,到最后什么都没有。

睡懒觉方面,我不是特别厉害,但最近我还是睡得有点多,我想从明天开始要上闹钟。我看这边的道友还是可以,很早就起来了。当然,也不能完全不睡,还是要保证睡眠充足,但所谓的“充足”不能按自心来定,如果你特别爱睡觉,那一天睡十几个小时都没问题。其实,睡五六个小时应该就够了,不要一生都一直睡着。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应该观想无常的火会烧坏世间的一切,应该早日度自己,不要睡眠,这一点很重要。无常的火很可怕,我们每天都要想:这是人生当中的最后一天,时间不会等人。《正法念处经》云:“及死未至时,应当修善行,死恶无慈愍,未至应修善。”死亡没有来的时候,要好好修持善法,死缘没有慈悲心,在它还没有到的时候,还是应该修持善法。在座的各位,现在还很健康,哪怕一天念一句观音心咒也很好。健康是很难说的,一旦死亡的病魔已经抓住了你,去医院里面一检查,癌症晚期、下病危通知,那个时候想念“嗡嘛呢呗美吽”、临时抱佛脚就很难了,不如趁现在自由自在的时候好好修行。

真的,每个人的人身确实很难得。这么难得的人身不要空耗,白天一直散乱、晚上一直睡觉,每天浑浑噩噩。世间人真的特别可怜,自己也是这样。但我们再怎么样,不会白天晚上都空耗,最多散乱半个小时、闲聊一小会,除此之外不会大量地浪费,浪费一个月、浪费两个月、浪费一天……我个人是没有的,除了不得不参加的僧众的会议,我也没有特别浪费。

睡眠不能太随顺自己的习气安排,如果这样的话很可怕。所以为了早日度自己,勿睡眠也,不要睡得太厉害。《入行论》中云:“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人生的船只很难得,不要一直懈怠、一直睡眠。

世亲论师的注释中说,心的懒惰产生道的懒惰,身体的闷重出现各种睡眠,这样一来,修行没办法搞上去。为什么很多人修行不好、不能利益众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懒惰、爱睡眠,包括贪玩、看电视、看电影、看手机等等,整天这样散乱。短短的人生本来只有这么一点时间,如果大多数都被散乱占用了,那我们还有什么?我们应该尽量去修行。

今天讲到这里吧,大家都要睡觉。虽然说“勿睡眠”,但时间太长了,大家会累。本来我看了好多,两节课都可以讲,一直讲到十二点都没问题,但我想你们可能不开心吧。

不要睡觉咯!早上早点起来背书,尤其是夏天,现在我们这里比较舒服,大家背书、看书、闻思、禅修……很好,这么好的时间应该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