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2 返回
字体: A- A A+

第2课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仁波切 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佛遗教经》。

昨天讲了,《佛遗教经》是佛陀临近涅槃的时候给众生留下的非常珍贵的一部经典。此经在一开始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出家人,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不能做。当今时代也是一样,一般来讲,出了家以后不能做各种生意、贸易、搞房地产、养宠物,也不能有很多仆人、侍者——这些都不允许,尤其初学的出家人应该按照佛陀的教言如理行持。

在座的各位,既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将来我们把佛法弘扬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除了极个别的别解脱戒的仪轨、羯磨,个别的内容和公案只能出家人自己内部学习之外,其他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出家的团体当中。像《遗教经》里的内容,不仅出家人可以学习,作为在家修行人也应该了解:佛陀最原始的时候,以出家人为主的戒律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你有各方面的因缘、经济条件也允许,应该依止一个寂静的地方如理如法地修行未尝不可。否则,在世间整天搞是是非非,你的修行绝对不会成功。

当然,有些人为了生存,为了养活自己和他人,不得不做各种世间轮回的事情,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佛陀也并不是要求我们所有人把工业、农业、牧业、商业等全部停止,全部到寂静的地方行持善法,并没有这样讲。作为在家的世俗人,可以一边修持佛法,一边如法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这是可以的。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尤其是出家人,不能经常想着只是在一个出家的圈子里面弘扬。不然的话,如果将来找不到出家人,那你就没有了弘扬佛法的对境。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以比较开放、包容的方式来学习,这很重要。除了出家人的个别戒律,我们要想到现实生活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在家人,要想到他们如何依靠佛法来得到解脱,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有些出家人的思想一直很狭隘,只对出家人讲戒律,一遇到在家群体就心烦意乱,觉得这是一种散乱、一种痛苦,没有勇气和他们结缘,其实,这违背了大乘佛教的究竟意趣。如果仅仅将佛法在寺院和僧人当中弘扬,那佛法的生存范围极其狭窄。比如,成都有一千六百多万在家人,北京有两千一百多万,其中有多少个出家人?一千个不一定有,那有没有一百个出家人?其实,在以前,佛教的精神也不仅限于出家人的圈子。去年我看《大宝积经》,其中一会是专门跟在家人讲的,里面的内容和现在在家人的理念特别相符。

不仅是出家人,作为在家人,也应该想到如何去弘扬经典的教义、佛法的精神。

有些人想:不对呀,你看《遗教经》里经常讲“诸比丘”,这不是给比丘讲的吗?其实也不一定,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有一千多名学生,其中有72个学生比较著名,但《论语》等很多文字中记录下来的只有曾子、颜回等几个人,如果我们说:这是给颜回讲的,这是给曾子讲的,跟我们有什么关系?72个弟子早就不在人世了,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那这是不合理的。针对当时的因缘,智者的有些称呼是对当下的比丘、菩萨,对当下的个人而言。表面上看,有些经典比如像莲花生大师的教言中好多是对空行母益西措嘉的教诲,阿底峡尊者的很多教言是当时对仲敦巴的教诲,包括汉传佛教当中的很多禅师,如《六祖坛经》当中经常有“诸善知识”,这些“善知识”现在肯定已经不在世了,所以经典的所化众生并不是只局限于当时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当中的众生。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如此,他们的有些经典和论典中,当时的教主给大家传讲的时候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因缘,但这不防碍后来追随者的学习和实修,不会有障碍。因此,我们要领会佛陀每一字每一句的甚深密意。

这次我不太想翻很多的资料,没时间,也没必要。汉地有很多不同的注疏,其中蕅益大师和世亲论师的解释方法基本相同,应该是蕅益大师看了世亲论师的注释。世亲论师的注释里有分科判式的讲解,写得很清楚:这句话是对治什么、那句话是对治什么。比如现在马上讲到的“节身时食”,那这句话是对治放逸、对治贪得无厌。大德们对这些都有详细的叙述。

因为我想在一年当中能尽量多讲一些法,所以不会特别细致地讲。但我们在座的各位,你们应该想:学完了《遗教经》以后,如果让我明天给别人讲,我会不会讲、有没有把握?“我应该没什么问题。”——要有这样的心态。以后如果某个佛学院、某个居士团体请你讲一遍,你能不能讲?“这一段我能讲,但这个地方有疑问”,那我们这里有法师、有智者,可以帮你遣除疑惑、产生定解。这是闻思的基本态度。

今天紧接着讲《遗教经》。

正式传讲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节身时食:佛的追随者,尤其是按声闻乘、小乘自宗的观点来讲,“节身”,断除贪欲,节制自身的欲望,应时用餐,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贪欲非常强烈,不按时按量吃饭,身体容易产生各种过患,会导致各种疾病,心里也出现贪欲、散乱等种种情况。

现在许多人按时、定时用餐的问题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一般不吃早餐,最多吃个饼干、喝点牛奶;中午也吃得不是很好;到了晚上,请客吃大餐,开始食用过多的食物——这样与整个人身体的循环、健康有一定的相违之处。为什么佛陀要求过午不食呢?这一方面是佛制戒,但另一方面就是健康学。现在很多人学习佛的过午不食,有些是为了健康,而城市里的大多数人是为了减肥。这也是一种方法。

《入菩萨行论》云:“愿吾菲饮食,维生充体能!”但愿我以比较菲薄的饮食来维持自己的身体,同时发愿:但愿我生生世世当中能住在清净的地方。

清净自活:不管吃什么、穿什么,我们的生活应该尽量地如理如法,不要以邪命养活。杀生偷盗、说各种妄语欺诈……以这种方式得到饮食而生活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应该是清净的生活。

不得参预世事:作为修行人,不得参与世事。修行人如果整天参与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世间事务,会影响道心。真正的修行人,从事政治、做各种各样有关世间八法的事,不合理。以前的前辈大德们经常讲,如果我们参与世事,那可能比世间人还成功。如果我们用上自己所有的能力跟世人搞关系,也许确实在世间当中能得到一些地位和名声,但是没有意义。所以,不得参与世事。

通致使命:国家与国家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自方与他方之间经常通讯,传达一些不同信息,但作为出家人、作为修行人,自己不好好修行,整天在中间传来传去,没有任何必要。不仅是不在大的群体之间传递使命,在小的群体中,也不要经常做搞是非的通讯员:这个人跟你说什么、那个人跟你说什么。离间语当中,有隐藏的离间语和明显的离间语,前者是指隐藏的私下搞离间,有些人特别喜欢在人与人之间挑拨离间。一个修行人自己修自己的法,没有必要说别人的各种是非,否则,一旦参与到是非当中,到时候自己也不能脱离干系,给自己带来各种麻烦和痛苦。真正稳重的修行人不会搞是是非非。这里讲不允许“通致使命”,这一点很重要。

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如果没有经常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三门,最后自己也会后悔的。有时候看起来我们是金刚道友、出家人、居士,应该心很清净,但私底下,有些人不好好修行,经常搞出各种各样的事情。还有些人,表面上看来算是修行人,但实际上内心很不清净,经常说得很好听,但行为不一定很如法。甚至有时候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心里面藏着魔鬼,经常用自私自利的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很多烦恼隐藏着自己的过患,这样一来,最后所做出来的事、导致的结果,令自他都苦恼、痛苦。虽然我们不是圣者,不可能不产生烦恼,不可能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但应该尽量如前辈大德所说,用正知正念观察自心,一旦自己的心不如法的时候,好好忏悔、对治,这个确实很重要。

咒术仙药:咒术,像米拉日巴年轻时学咒语害他的亲人一样;仙药,可能鸠摩罗什当时翻译的时候,汉地道教的气氛比较浓,他们经常修神仙,祈求长生不老。曾经有一段时间,秦始皇派遣一些人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后来有五百童男童女跑到日本去定居了,没有回来,也有这种说法。历代有很多皇帝、伟人,特别希求长生不老——他们的无常观学得一点都不好,否则不会去找这些药。

现在也有一些人经常学一些咒语、想要降伏对方。还有一些药,尤其是现在很多人特别爱给有钱的老年人宣传、打广告,说:这是长生不老药,对你的身体如何如何好。他们还专门有民意调查:老年人喜欢什么、老年人的痛苦是什么……他们经常在老年群体当中打广告,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卖得相当不错。当然,有一些产品、药,确实从价值方面讲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擅长广告和解说,这样一来,很多人都上当受骗。这种现象现在有,以前也有。有些出家人、在家修行人也是如此,也经常宣传:“这个甘露丸特别好,你只要吃了以后就如何如何……”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九五甘露丸特别多,以前没有那么多。这样的九五甘露丸,我还是有怀疑的。不过我还是有几颗真的啊。(众笑)当时九五甘露丸没有那么出名、没有那么多,现在呢?这个也是九五甘露丸、那个也是九五甘露丸……可能是类似的吧。

结好贵人:作为修行人,不能经常巴结有钱的人、有财的人、有势力的人。讨好巴结这些贵人,在他们面前什么好话都说,这样不行。

亲厚媟慢,皆不应作:亲厚,亲近;媟慢,轻浮、轻薄的人。以唱歌、跳舞、屠夫、妓女等为业,也就是世间当中道德修养各方面都不怎么样的人,若亲近这些人,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也会慢慢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依止善友,不能依止恶友。

这以上都是不应该行持的法。

应该行持的法是什么呢?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我们的心应该是端正的、公正的、清净的。自己的心不要被贪嗔痴包围、打扰,最好是认识心的本性,如果没有认识心的本性,也不要被贪嗔痴所蒙蔽,至少比较乐观,依靠正知正念来救度自他。心很清净的话,度他人、度自己都没有困难。如果心经常被烦恼所扰,那一天也没有开心的事情。大家观察自己的心,真的是如同春天的天气一样变化无常,一点点事情马上可以开心起来,一点点事情马上又变得痛苦。这种痛苦特别难受,来源也是非常简单,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发生,自己就难以对治。

凡夫人的心有时候特别可怕,依此可以看出来,众生真的很可怜。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我们看到很多众生痛苦,要想到其实自己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今天正常的时候,看到别人很痛苦、在哭,“我不应该讥笑别人,别人的痛苦我也有过”,应该生起悲心。有些人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痛苦一样,好像自己从来没有被烦恼所困扰过一样,觉得“为什么这样呢?好奇怪哦,这个人产生烦恼的时候多怪、多可怕。”其实也不是,只要是凡夫人,烦恼肯定很严重,尤其是没有修法的人。有些人,即使修法了,但法没有入心,没有调伏自心,那修多少年都不一定起作用。有些人虽然学佛二十、三十、四十年,但没有好好修法,法是法、心是心,这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法没有融入到心中,烦恼依然是烦恼。就像病人,如果没有对症下药,即使吃了药,但因为药不对症,吃多少也不一定有利。

凡夫人很需要依靠修行来对治内心的烦恼,但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念诵、打坐、看书……有些人效率很高,很快就把自己的心调伏了,以前很野蛮、很浮躁、狂躁,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心完全变得调柔;但有些人很难马上对治,这跟自己前世的习气、今生的因缘都有一定的关系。

不得包藏瑕疵:不应该特意地隐藏自己的过失。很多人有虚荣心,“自己的脸上有牦牛跑都看不到,别人脸上有小虱子却能看得清清楚楚”,整天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有一位大德说: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是恶人。确实是这样,经常抱怨别人的人,自己肯定有毛病;如果没有毛病的话,你的眼前不说全是菩萨,但是实际上真正是清净的。所以特意隐藏自己的过失,或者无意当中隐藏,而对别人经常指指点点、吹毛求疵,这是不允许的。

显异惑众:显现出比较异常的特异功能、神通,以各种行为迷惑他人。现在很多人装着有神通,装着有天眼,自己根本看不到,却跟别人说“我看你肯定会有违缘的,你张开嘴巴,我看一下舌头……”这是中医的说法。(众笑)中医并不是迷惑人,中医确实有窍诀,藏医也是这样。但爱说神通的人,经常以一种特殊的、比较奇怪的方式来欺惑他人,这也是不允许的。这里讲,不准以特殊的功能迷惑他众。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四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得到供养的时候,需要了知量,掌握分寸,随分随缘地接受供养,适当地接受。《大智度论》中说,比如母牛和小牛,牧人不会把母牛的奶全部挤完,留一点给母牛,也留一点给小牛,自己也喝一点,这样比较合理。同样的道理,作为修行人,得到供养的时候,不能把施主所有的钱财全部掏空。有些人自己舍不得供养,劝别人全部供养,结果对方最后变成了穷光蛋。所以,施主在供养时,给自己留一点,再做一点功德,这样对双方都有利。有些人不管是处理世间的事情,还是接受供养,都不自量力,非常不合理。这方面我个人认为,供养我的话,我也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作为施主,这些金钱是来之不易的。有一些人心血来潮、全部掏出来供养,最后自己身无分文、特别可怜,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所以,接受供养的时候要知量,不能全部。

同时,得到供养以后,尽量不去积累,不然临死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财富,也没有什么用。以前有一个出家人,接受了很多人的供养,自己没有培福、修慧,也没有给别人布施,自己也没办法享用,死了以后,就变成一座骆驼山,广达数十里。后来,当地出现饥荒,大家看到这座山上全部是肉——他变成了一座肉山。当地的人们,包括邻国的人们,全部去吃这座山上的肉。这个肉山自己也知道:以前我是个修道人,当时接受别人很多供养,又吝啬、没有做布施,现在才感受这种果报。

轮回特别可怕,有了钱财、供养,刚开始接受的时候就要想好,尤其是现在,不论经济、还是粮食,国际国内的形势都特别不稳定的时候,最好让很多在家人、施主自己留一部分。你说要供养三宝,但我看三宝不会饿死的,不管是高僧大德、三宝所依,他们都是安全的,没有这些供养,也不是那么要紧。最重要的,世间人还是有很多需要金钱的地方。所以,接受供养要适量,这是很重要的。

以上讲到一些开遮的关系。接下来开始讲戒律。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在这里略说戒律的相,戒是随顺解脱的根本,有了戒以后,才有解脱的希望;没有戒的话,根本没办法谈解脱。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戒律非常重要。出家人如果守护自己清净的戒,那在这个世界上是最伟大、最庄严的;作为在家人,也有自己需要守持的戒律——这样的戒律是解脱的根本,也是解脱的所依。如果没有戒律,连善趣的功德也很难得到。所以,在梵语当中叫波罗提木叉,我们经常说尸罗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与其比较相似。但很多注释中也没有直接解释“波罗提木叉”,应该是别解脱戒的梵文。

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依此戒律,能生禅定,能获得灭痛苦的智慧。得到戒,一是能得到禅定,二是能得到智慧。戒定慧,戒是基础,有了戒才有定,有了定才有智慧;如果没有戒,没有办法产生定,戒律不清净、破戒的人心定不下来,没有定的话,智慧很难以生起。所以,戒是一切功德之根本。《大宝积经》中说:“清净持戒者,所愿皆得成,戒净多利益,菩提不为难。”戒律清净的人,所愿都会成功,想修禅定、想生起智慧,想得到任何波罗蜜多都没有问题,戒律清净的话,利益众生的力度都与众不同,想要获得大小乘的菩提,也不是很困难。戒是一切的根本,这一点我们大家应该清楚。

有些人可能认为戒是佛教徒的说法,或者戒是出家人的戒律,其实不是。这里的戒,藏文音译为慈诚,是规则的意思。既然是规则,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需要遵守。我们经常说纪律、规则、守则,有各种说法。作为出家团体,需要戒;在家团体中也有不同的戒,哪怕是一个宾馆的工作人员,也有需要守持的戒,公务员有公务员的戒,老师有老师的戒,如果老师的戒守得不好,连当老师的资格都没有,包括空中飞行员也有他的戒。

戒是当时佛陀对整个人类行为规则的要求。出世间修持菩提道需要戒,就像四众弟子的戒,不仅今生做好人,来世获得超世间的果位也有戒。世间当中也有一个戒,如果没有戒,社会确实会乱,随意杀人、偷盗,随意破坏家庭,随意欺诈诈骗……所谓的四根本戒,归根结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对人类的行为规则的要求,这样的要求非常符合现在各个国家宪法的根本。大家要明白,不要说“我不想守戒,很麻烦,我很想自由快乐,想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你今天想什么做什么,过一段时间可能关在监狱里,什么自由都没有了,再下一辈子就关在地狱里面,那个时候并不是你想什么就做什么。佛陀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教言,悉心思维,有很多的道理。我们不说出世间的明心见性、本来清净,哪怕这些简单的道理当中,也有很多世人难以企及的智慧。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诸比丘,戒律清净的话,不要毁缺,“无垢无破无穿漏”,不要破坏自己的戒律,如果能行持清净的戒律,则能有善法。清净护戒,肯定能出生清净的善法。若不能持清净的戒,诸功德、诸善法都不能产生。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那一切功德都没办法产生。《诸法集要经》云:“若人不护戒,无初中后善,失广大利益,及最上寂静。”如果没有护持戒律的话,说不上初善、中善、后善,也会失去广大的利益,以及最无上寂静的涅槃。

为什么人们很恭敬出家人?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出家人的戒律,和在家人不同。如果戒律护持得不好,那在僧团当中居住的资格也没有,包括世间的人们,也不一定对他有敬仰之心。在家人当中也是如此,为人师表者,道德行为非常如法,大家都会尊敬和敬仰这种人,所以一切功德的根本是戒律。

莲池大师在他的注释当中说,上面所讲到的戒律,主要是对初学菩萨来讲的。历代的高僧大德中,有些拥有田地,有些拿着锄头挖地,有些放牧,有些使用乐器、听铃声,还有些成为国王的国师……他们没有这些戒律的约束,显示各种神通、行为。所以,这里的戒律约束是针对初学比丘而言的。

因此,我们学了《遗教经》以后,不能看到出家人做一点点事,比如看到有人在为僧众买卖东西,有人在道场里面开挖田地,就说“你看《遗教经》里面说了不允许做这些,这些出家人都是坏人!”尤其是对于大菩萨,只要能利益众生,买卖、触摸金钱等,不但没有罪过,反而是必须要做的事。菩萨戒中有三种戒律: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的饶益有情戒,如果自相续当中没有特大的染污,在利益众生方面有一定的开许。

这里讲,如果没有守持戒律,不可能得到功德;如果守持戒律,一切功德都可以产生。

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我们应该知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一切利乐的源泉。《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如果具足清净的戒律,值得一切如来赞叹,所有的功德依此而产生。《赞戒论》当中也讲,如果具足清净戒律,即使连一分闻思功德都没有,那这个人只会往生清净刹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去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佛陀说,汝等诸比丘,已经有了戒律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你既然是学佛的,具有清净的戒律,那应该经常调伏、控制自己的五根,经常关注自己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孔子也讲,不如法的色不去看,不如法的声音不去听。就像这样,你的五根不要随意放逸于外境,入于五种妙欲当中——色声香味触。如果经常随着分别念,五根散乱于外境,有什么样的过失呢?过失非常大。真正的修行人会控制自己的根门,守护自己的根门,这一点在佛教当中确实有很多窍诀和方法,但每个人的习气和烦恼都不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一般来讲,大多数人出了家、学了佛以后,原来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变。以前喝酒抽烟,经常入于各种不清净的场合当中,每天花天酒地,沉溺在恍恍惚惚的境界当中,但一旦学了佛以后,生活变得有规律,心态比以前更加清净,经常观察自己的根门。这一点非常有差别。

不说出家人、修行人,哪怕是在这里打工的人、工作的人,甚至是管我们的人,很多人的行为都有改变。不管怎么样,毕竟是人,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你在一个清净的道场当中,想做一些非法和不如法的行为、想进入类似的场所,并不是很方便。凡夫人和轮回中的众生为了增长贪嗔痴专门开设了各种不如法的场所,有机会能行持非法;但在比较清净的道场当中,确实能令自性得以清净,也比较容易守护根门,这样的机会比较多。

这里说如果守持清净的戒律,五根不要入于世间的五欲当中。如果沉溺于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有什么样的过失呢?这里讲了几种不同的比喻。

1、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譬如放牧的人,经常拿着木棍、鞭子,关注他所放的牛群、羊群,不让它们轻易去吃别人的庄稼、苗稼。如果去吃,那庄稼的主人会用石头、或其他武器让这些众生受到损伤,牧人也会惹上麻烦,彼此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所以,有智慧的牧人刚开始放牧时,不会让牛群吃别人的庄稼,相当于用正知正念守护着,不让它们放纵。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如果五根放纵于五种对境中,那不仅仅是五种色声香味触的对境,整个五毒将无有任何约束,最后在无边无际的悬崖当中没有任何控制、没有任何束缚,放逸无度。

有些年轻人,刚开始还是有正知正念的,包括我们资助的一些学生,刚开始出去读大学时,很不错;读了几年以后,虽有变化,但没有那么严重;一旦进入了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变化特别大。最后跟原来完全判若两人,那个时候已经很难再挽回了,非常困难。

刚开始如果有正知正念,当然是很好的。以前有两个同龄的年轻人,一个读佛学院,一个读世间学校。读世间学校的那个人,后来上了大学,但他的行为特别糟糕。而另外那个人一直在读佛学院,成为一个年轻的堪布。我有他俩的微信,通过微信,可以知道他们现在的生活。有时候对比他们两人的微信,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在价值观上的不同,包括面对痛苦时的应对方式也不同。人有前世的因缘、今生的外缘,同龄的两个人,拥有不同去向,一个人很成功,非常寂静快乐;一个人不成功,非常痛苦,甚至将来可能还有犯法的危险。我们修行人也要经常看看这些比喻,好好地思维。

2、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陷:野马,如果没有被缰绳、辔头所控制,将会把骑在它背上的人摔到万丈深渊当中去。本来是野马,如果没有缰绳,直接骑着,那真的非常危险。这是第二个比喻。

3、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五根入于五境,就好像家里被盗贼洗劫一空,所有的财物都被抢光了。所有的财富被他人抢劫,只是一世的痛苦和贫穷;但是五根入于五境的灾祸,那危害将累及到生生世世,危害极甚,真的特别特别可怕。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坏人、或者骑一匹野马,可能会毁坏今生当中的身体和财产。但如果我们不小心,一直犯法、犯罪、犯戒,则在生生世世当中祸害无穷,不可不慎。所以,如果自己有真正的信心、智慧,一定要依止正知正念,经常以正知正念来观察。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所以,作为智者,应该经常调伏自己的根门,不要随着自己的分别念、随着外境转,就像不应该放纵盗贼,不然他们会危害我们。我们要像防护盗贼一样,丝毫不能放松,一旦放松了,我们的根门、分别念一直散乱,那不久的将来中,我们会感受恶劣的后果。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根门,守持清净的戒律,如理如法地修行,整天做各种各样的恶事,那在不久的将来,确实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罪恶在今生当中就会感受恶果。

有些性格特别恶劣、无恶不作、不遵守因果规则的人,可能待不了很长时间,其恶行最后都会在世人面前展现。比如说非常严重的精神病人,可能刚开始没人发现,但过了一段时间,社会也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因为他不太适应人类正常的轨道。如果我们行为如理如法,那前程是无量的,也会拥有无限的快乐。

这部《遗教经》,很适合初学者。我们都是初学者。虽然学了很多年,已经学了一辈子,年龄上不是初学者,但相续是初学者,相续还需要这些法,就像前行一样。有些人说:“这是前行法,我要学正行,我要学最高的法!”但是我们的相续,连前行的根基都不一定具备,我们是否符合前行里所讲法器的标准,也不好说,所以我们直接高攀大法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像这样的、佛陀接近涅槃时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言真的很珍贵。这是佛陀入灭的前夕,给我们留下的有缘的教言。虽然没有缘份见到如来的庄严身相,但我们还是非常幸运,在离开人间前遇到了《遗教经》。这是佛陀的遗教,只要听到遗教、看到遗教的人,即生当中就已经与解脱结下了不共的因缘。所以,大家在闻法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欢喜心。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