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38 返回
字体: A- A A+

第38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接下来我们讲《入大乘论》。

昨天前面引用了《般若摄颂》的道理。其实《般若摄颂》的教证,还有很多续部当中也有比较相同的语言,与我们前面引用的续部当中的教证比较相同。如《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云:“虚空分别无有生,彼分别念如虚空,不著虚空之回向,生大自利之虚空。”与这个道理也有相同的地方。

大家平时也应该想一想虚空,有时候依靠虚空、依靠阳焰、依靠梦境、依靠幻术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有缘者可能用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无勤当中认识自己的心性,无缘者——没有缘份或者福报的人,也许再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认识。

不管怎么样,听到大圆满的教法,我记得《日月吻合续》里面讲过:利根即生成就,中根者在中阴界成就,下根者在来世会得到成就。这是如来的金刚语。所以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对密法要有信心,而且对如来的金刚语也要有信心,这样的信心很重要。

今天继续讲。现在正在讲证得菩提和见谛的差别,昨天前面也讲了,八识宗和一识宗的观点稍微有点差别,但在这里归纳的话其实差别也不大。意思就是说,一地菩萨见到的法性和佛陀见到的法性的境界有没有什么差别呢?大的方面肯定有差别的,哪些方面的差别呢?在这里继续讲。

再者有人说:“见谛者远离分别的等持,与如来无有差别。”

有些人说第一地菩萨得到的远离分别的等持和如来的等持这两者没有什么差别。藏传佛教当中极个别宗派也会说,得到一地菩萨以后,甚至阿罗汉以上,他们见到的空性没有什么差别;既然见到空性没有什么差别,那断德、证德很多方面没什么差别。藏传佛教当中后来的新派也有这样的说法,当时荣索班智达来这个世界的时候,虽然在之前藏传佛教当中的有些宗派还没有出现,但是在那个时候前译派当中或有些其他教派当中,包括印度可能也有这样的说法。下面紧接着说。

然而所谓的随眠一词也只是指分别念细微到没有觉察,而不是指分别念于本基中不动摇。梵语“阿努夏雅”的名称是鲸鱼追逐水鸟影子的名称。所谓的影子是影像的名称,鸟飞在海上虚空中的影像住于大海内,鲸鱼追逐着,鸟没有觉察到,就称为“阿努夏雅”,经藏中安立为隐晦,论藏中,称为随眠。如果鸟落到水面上,那么影像与鸟就并存了,鲸鱼追逐鸟时,鸟也觉察到,就称为“巴雄塔那”,安立为现行。只是由真实领受没领受粗细分别念运行而安立为现行与随眠罢了,并不是指基不动摇。此理在经藏中也有宣说,《慧海请问经》中云:“慧海,从远处看大海,显现是如如不动,若至近前则并非不动。如是诸菩萨之等持显现如如不动,若以如来慧眼而观,并非不动。”

然而所谓的随眠一词也只是指分别念细微到没有觉察,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为什么有差别呢?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相续当中有随眠或者所知障——微小的分别念,只不过没有察觉而已;而佛陀相续当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障碍。一般来讲,随眠的词只是没有察觉而已,实际上是有,而不是指分别念于本基中不动摇。在一地菩萨以上,分别念在本基当中一点都没有动摇、跟佛一模一样不可能。

下面,为什么说得地的菩萨相续当中有细微的动念,但这种动念很多人没办法发现?这个道理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梵语“阿努夏雅”的名称是鲸鱼追逐水鸟影子的名称。梵语当中“阿努夏雅”的名称,是指鲸鱼追逐水鸟影子的名称。它有两个名称,可能前面是梵语的名称,意思就是鲸鱼——鲸鱼是哺乳动物当中是比较大的。好像在我们以前的小学课本当中有一个图画,牛很小,鲸鱼很大,牛画在鲸鱼的肚子上。它长三十多米,特别特别大。鲸鱼追逐水鸟,这个时候它会追水鸟的影子。

所谓的影子是影像的名称,所谓的影子指的是显现在海面上的影像的名称。它是什么样呢?鸟飞在海上虚空中的影像住于大海内,或者落于大海内,或者现于大海内,它的影子现于大海里,藏文当中说是“住于”,住于也可以吧。它在天空当中不断地飞的时候——这是动物们互相啖食的一种业力的显现,因为它一直被吃,所以它有一种业感,自然能察觉到,它会有这样的业力的显现。这个时候鲸鱼追逐着,当时鸟没有觉察到,就称为“阿努夏雅”,刚开始没有发现,最后鲸鱼追逐,鸟没有察觉,这个称为“阿努夏雅”,经藏中安立为隐晦,经藏中这种隐藏的东西叫“隐晦”,论藏中,对法《俱舍论》当中称为随眠。《俱舍论》第五品专门讲随眠品,是比较细微的一种烦恼。

如果鸟落到水面上,那么影像与鸟就并存了,因为刚开始它在空中,不管它飞到哪里,(鲸鱼)一直在海里面追着。不知道荣索班智达当时怎么知道的,因为那个时候藏地,尤其是卫藏,不要说大海,连湖都没有,很少的。鲸鱼追逐鸟时,鸟也觉察到,就称为“巴雄塔那”,安立为现行。刚才前面也讲了,“阿努夏雅”是比较隐藏的时候,我们也发觉不了的时候。最后鸟和鲸鱼碰在一起,鲸鱼吃水鸟,这个叫“巴雄塔那”,或者现行。所以,这是自然界很好的一种比喻。我刚才看了一下,好像有鲸鱼,但鲸鱼的视频不是很明显。有一个鱼吃水鸟的视频,稍微给大家看一下。有时候看到动物界、自然界还是有很多感慨,众生的业力真的不可思议。

刚才荣索班智达举的例子,鲸鱼一直关注着天空中的飞鸟,已经接近的时候它也已经在下面。水鸟也吃小鱼,但不知道自己鲸鱼被吞掉。还有些鲸鱼一直张着嘴,里面有好多小鱼、飞鸟全部聚集在那里的时候,它就闭上嘴吞下去,动物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现象。以这样的比喻,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现行,什么是随眠。一般现行的时候才发现,随眠的话它一直追着。包括三苦当中有一个叫行苦,它是一直在起到一个因的作用,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果就现前。世间当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先暗暗地形成因缘,一旦因缘聚合的时候就开始出现,或者爆发,这个叫现行。

只是由真实领受没领受粗细分别念运行而安立为现行与随眠罢了,因为有一部分是真正的领受,尤其是粗大的分别念;有些不能领受,比较细微,这是不能领受的。但不管怎么样,领受的粗大现象叫现行,就像凡夫的分别念一样,产生各种意念、起心动念,自己也发觉得到,别人也看出来了,通过身体和语言的行为知道这个人的相续当中产生什么分别念。

细微的一些分别念,有些自己基本上能领受,有些自己都不能领受。尤其是像菩萨相续当中有些细微的分别念,谁也不知道,唯有如来用智慧来照见他相续当中细微的动摇和分别念而已。而并不是指基不动摇。并不是从本基当中不动摇。佛地本基当中是没有动摇的,而菩萨在本基当中有所动摇,只不过我们发现不了而已;就像刚才鲸鱼在水里面悄悄地追鸟一样,实际上这种分别念一般是没有发现而已。

此理在经藏中也有宣说,《慧海请问经》中云:“慧海,从远处看大海,显现是如如不动,很远的地方不管看太平洋、或者大西洋、印度洋,就像蓝天一样,根本看不出来它在动摇着,若至近前则并非不动。如果到了近前,到了海边,原来大海并不是不动摇,它一直波涛汹涌,浪花不断地此起彼伏。同样的道理,如是诸菩萨之等持显现如如不动,若以如来慧眼而观,并非不动。”菩萨的等持显现上也是如如不动的,但实际上以如来的智慧观察的时候并不是不动摇。一般来讲,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入定的智慧,肯定没有我们这么粗大的分别念,甚至菩萨都发觉不到他相续当中有这样动摇的分别念;但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动摇,还是有动摇的意思。这是用教证来说明。

此外,所知障的自本体,在入定时心得以安住,觉察不到有细微分别。如云:“若问,诸菩萨之所知障为何?是住心并非真如。彼如湍流,远观显现安住也并非不流淌。彼乃最细精华之分别。”又如云:“十地菩萨见如来之自性即未见所见之妙。以生起勇行等持力而见了了分明。”所谓“见未见如来之自性”这也只是以无分别智慧的自性力,谁也不会安立“以清净世间智慧见如来之自性”。《大涅槃经》中也云:“诸声闻以多寂止少胜观不见如来之自性,诸菩萨以少寂止、多胜观而未真实见如来自性。诸如来以止观双运而真实照见”的道理也是如此。

此外,所知障的自本体,前面学《宝性论》的时候也讲过,三轮执著是所知障,吝啬等分别是烦恼障。这里所讲到的所知障的本体是什么呢?在入定时心得以安住,觉察不到有细微分别。这个可以称为所知障。菩萨入定的时候根本发觉不到非常细微的习气或者动摇,一般来讲是发觉不了的。

如云:“若问,诸菩萨之所知障为何?菩萨的所知障是什么样呢?是住心并非真如。彼如湍流,远观显现安住也并非不流淌。彼乃最细精华之分别。”就像水的湍流,远远地看好像是安住着;但实际并不是不流淌,它是一个最细微的、精华的分别念。菩萨的分别念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但实际上有。就像瀑布或者山上的水;有些比较大一点的河流,好像一条白色或蓝色的绳索一样看不出来。但实际上到了跟前的时候,每一个水流都有不断流淌的景象。

同样的道理,菩萨的入定也是一样的,有些人禅修,好像自己觉得一刹那的分别念都没有产生。“我把羊毛放在鼻孔当中,羊毛都不动摇,所以我入定的智慧是很厉害的”,自己对自己经常点赞。但实际上得地以上的菩萨都有细微的意念,那我们没有任何分别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这个教证这样讲的,又如云:“十地菩萨见如来之自性即未见所见之妙。以生起勇行等持力而见了了分明。”十地菩萨见如来的本性,也没有见到最微妙、最殊胜的地方,后来生起勇行等持——楞严三摩地,依靠这样的等持而见了了分明。楞严三昧或者勇行三摩地能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所以他越来越见得清楚。《定解宝灯论》当中,法界不是见得越来越明显吗?

这里所谓“见未见如来之自性”这也只是以无分别智慧的自性力,见未见如来之自性的意思,依靠无分别念的自性(入定智慧)能见到如来,从一地到十地越来越上去见得越来越清楚。谁也不会安立“以清净世间智慧见如来之自性”。因为清净世间智慧是后得智慧,入定无分别是入定智慧,一般断除障碍是依靠入定智慧来断,并不是以出定智慧来断。所以,一般出定是如梦如幻的、显而无自性的一种显现,比如执著柱子、执著瓶子,依靠这样的认知不可能断除障碍。所以,这里见或不见主要是以菩萨的入定智慧来安立的,并不是用其他的。当然,入定智慧一方面讲它不可说,但另一方面依靠它威力的不同而安立菩萨境界的不同。

由世亲论师所造,北魏的菩提流支所翻译的《十地经论》中云:如空中鸟迹,难说不可见,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闻。这个教证跟《十地经》里面的教证一模一样的,《入中论释》当中经常引用《十地经》。《十地经》跟《十地经论》里面的词一模一样,只不过大德们翻译的方式不同。《十地经》里面这个偈颂有七个字,我们这里是五个字,意思是一样的。

一般来讲,以入定智慧安立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菩萨就像空中的飞禽,飞到哪里根本找不到它的足迹。同样的道理,十地菩萨的入定智慧连说都不可说,怎么会是能听得到、能知道得清清楚楚呢?很难的。主要是依靠入定智慧的威力来安立,并不是依靠后得来安立。因为入定智慧不可言思,但它在明和光方面有差别。因为这个原因,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当然这个问题很多辩论场当中有不同的说法,一地菩萨所见到的法界跟如来见到的有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那他的如所有智有明和不明的差别;如果没有差别,得一地菩萨已经成了佛的智慧了。

这样说也可以说,但是没有一点差别的话有些时候也比较难,那后得没办法安立;入定智慧一点差别都没有的话,一地菩萨的智慧跟佛的智慧完全一模一样的话,我们自宗的安立也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其他时候可以探讨,但暂时来讲按照《十地经》和《入中论》的观点。这里说以无分别智慧的自性力,刚才见和不见的差别,荣索班智达的观点也是这样的,“见未见如来之自性”,见如来的自性和不见如来的自性,主要是以入定智慧的差别、入定智慧的力量不同,不可能以后得的智慧来安立。

这句话也可以想想。我们学《入中论》时,“彼至远行慧亦胜”,在入灭尽定方面,六地以前的菩萨跟阿罗汉没有什么差别,到了第七地的时候超过他,这个时候前后引用了《弥勒传》,包括《入中论自释》当中用了《弥勒传》的教证,也用了《十地经》的教证来进行宣说。用转轮王、国王的比喻来讲,还有用飞禽的比喻来讲。比如说大鹏幼崽,在很小的时候依靠它的威力超越其他的鸟类,用这个比喻来讲的原因也是这样。

《大涅槃经》中也云:“诸声闻以多寂止少胜观不见如来之自性,诸菩萨以少寂止、多胜观而未真实见如来自性。诸如来以止观双运而真实照见”的道理也是如此。《大般涅槃经》当中说,诸声闻因为寂止比较少——他是多寂止少胜观,声闻一般四禅四无色的禅定很好;但是他的胜观只证悟了十六行相的真谛,所以他不能见到真正如来的自性,不能见到佛性。而诸菩萨因为少寂止、多胜观的原因,超越了声闻缘觉,但是他未真实见到如来的自性。唯一的如来以止观双运的方式来真正照见了如来的自性,与这里面所讲到的道理也是相同的。

这个教证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能找到,但是跟这里藏文译法稍微有点差别。他这里说智慧多、智慧少,三摩定多、三摩定少,以这种称呼来讲的。我们修行如果禅定太多、智慧少的话可能不一定见到真正的佛性;如果是禅定少、智慧多也不行。

法王以前经常讲,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晚年的时候住在色达这边。不知道新龙那边出现什么,当时他们一家人搬到色达。现在离佛学院不是很远的地方有一个佛塔,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最后圆寂之处。他当时跟意科喇嘛秋央郎卓有一次对话。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说:色达这一带的修行人、禅修的人,全部都是在门槛上只修禅定,这个禅定好像是敲鼓的鼓椎一样弯弯曲曲。意思是他们在走弯路,他们都在门槛上没有进去。意科喇嘛说:那你应该把他们推进去,让他们进入禅堂。他说:我不敢,如果这样的话,我得罪了很多色达的修行人,那我怎么养妻子,怎么养孩子?我是不敢的。

可能色达那一带有些施主、寺院不敢得罪。后来很多大德也说,像伏藏大师那么了不起,有时候讲经说法的时候也

不得不注意。本来这么了不起的一个伏藏大师,也不会愁自己的生活吧,但是确实人在显现上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得不随顺世间。虽然当时看到色达很多修行人坐禅可能寂止比较多一点,智慧比较少一点,所以不能见到真正的佛性。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他最后都有家庭的缠缚,担心不敢如理如实地讲法,那其他人更不用说了。所以作为出家人应该受持清净的戒律,生活无忧无虑;否则一旦有妻儿的枷锁,那更要有很多担心、生活压力和负担更重了。如果这样,不要说利益众生,连维持自己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困难。

确实上师如意宝的金刚语是真实的。有些已经出了家的修行人,刚开始最好不要有各种各样生活上的纠缠,不管是感情上还是其他人际关系;否则到一定的时候,不要说利益众生,连自己修行的机会最后都没有了。刚开始你不一定发觉得到,就像刚才鲸鱼和水鸟一样,一直潜伏着;最后现前的时候,可能自己不一定有真正弘法利生或者自己修行的机会。在那个时候,如果看到别人修错了,或者看到别人闻思得不如法的时候,一方面没有资格说别人,就算有资格也不一定有勇气。所以作为清净的修行人,也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这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有些人来到人间的时候,对家庭、对生活也有另一种方式。包括有些居士、有些在家人,那你的命运也不应该“哦,我现在学佛了,该放弃的放弃,家里所有的人都不管了”。这样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也有一定的困难。比如现在有些人马上离婚,马上断绝关系,也许暂时来看是可以的;但是再过了很长时间以后,也许压力更大,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

不管怎么样,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能堕入极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修行方式,也不能堕入极端。如果你要改变你原来的模式,要慎重考虑,提前考虑好各方面、好的和不好的面对方式,这样选择以后至少没有后悔。在这里顺便跟大家讲一下。

修行是很漫长的一条路,这条路怎么走,刚开始可能也不要想得太简单了,也不要想得太艰难了。如果有福报的、有因缘的、有信心的人,不管生活方式怎么样,也许修行比较容易;如果没有福报、没有善巧方便,不管出家在家,可能修行是艰难的,最后不一定走得通。有些人走着走着最后走投无路,又返回来;返回来以后又走不通,又开始重新试探。就像有些开车的人没有技术,遇到险地的时候怎么倒也倒不回来,开也开不进去,最后把车都烧坏了,有这个可能。

这是刚才前面讲到的得地菩萨相续当中有细微的分别念,接下来:

因此,密宗里也说:“了知显现分别是法性,除此之外修无生不动者声称心不动摇不分别而安住,只是贪著分别念而已。在未成佛之前不可能进入无分别之法界。”

因此,密宗里也说:“了知显现分别是法性,密宗当中说,显现的这些分别全部是法性的游舞,或者清净的法性。除此之外修无生不动者声称心不动摇不分别而安住,只是贪著分别念而已。其实,密宗当中真正的大圆满修行不一定非要住于无分别当中,只要了知显现分别,这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修空性、修不生、修不动、修安住,都只是心一直专注一处,只不过换个念头、换个方式而已。这样的无分别,在未成佛之前不可能进入无分别之法界。”

成就佛果,最究竟的佛果——只要有相状、有执著,那没有成佛之前,不管是细微的、还是粗大的,对这些完全都没有分别是不可能的。你看一地到十地也有察觉不了的细微分别念;包括转生到四无色界,其所有的分别念实际上就在阿赖耶上细微地动摇着,并不是完全不动摇,只不过我们没有察觉到而已。我们看冬天三个月,旱獭,也就是雪猪子一直入定,入定的时候,如果我们真正去看的话,看不出来。有些杀雪猪子的人在冬天把它挖出来,挖出来的时候,它一点都没有动摇;但洞穴的门口,在冬天的时候都有气霜,因为雪猪子有呼吸。我们看是看不出来,完全跟尸体一模一样。有些猎人拿出来的时候,不管怎么样砍、怎么样杀,它一点动摇都没有;但实际上,在它的穴洞门口经常看到白霜。这也是以前我去放牛时现量见到的一个事例。所以像这种闭关,以前的《藏密佛教史》当中也有,小宿·西绕扎巴有一次闭关很长时间,头发当中有很多蜘蛛网,好像死人一样。像他们应该也有一些细微的分别念,应该是有的。所以,不可能进入无分别之法界。不可能入于这样的境界。

宣说实修心的量,这也只是将去除了现行的显现分别念安立为量而已,觉察到去除了显现与分别念的耽著才是获得菩提心的暖相。

宣说实修心的量,这也只是将去除了现行的显现分别念安立为量而已,实修的量,主要是以断除现行的、明显的分别念作为一个量来决定。觉察到去除了显现与分别念的耽著才是获得菩提心的暖相。一般指加行道以上。我们知道,自己察觉到现行的分别念、现行的执著都没有的话,可以称为获得了暖相。很多人认为自己安住一个小时、安住八个小时——现在汉地很多禅师也是能住很长很长时间不起定,一直这样。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暖相而已,也并不一定境界很高。有些人对坐禅很有兴趣,有些吃完饭、正在洗碗的时候站着禅定,也有这样的。洗碗的时候站着很长时间的禅定,哇,还是可以的!但有些人开着车的时候都是稍微入一下定,这有点危险哦,永远入于灭尽定,那就……有没有这样?应该有哦。

现在稍加宣说暖相,《菩提心修法》中云:“远离刻勤不作意,不乱了知平等性,不贪何法无境迷,无畏不离与不住,不乱了知平等四,了知道品波罗蜜。”如上所说而修行,串习、出现这种验相:当起定时,依靠显现任何对境相也不耽著为有实法的力量,显现悦意的对境不生起贪恋与欲求之心,显现不悦意的对境也不生起畏惧与不欲求之心,以现前力而显现有实法也不视为有实法,以现量而不成为愚昧,不生远离之心与安住之心,这都是修菩提心的验相。此外,菩提分法、波罗蜜多、大本智所摄的一切道法果法也是生起了证悟无二法之义的智慧,那时也是获得了修菩提心的验相。如果证悟了此理,那么无需修行许多道,唯一如实证悟自心的自性就是无误之道。如云:“除修行心之法界外修其余道不会显现光明。”如云:“修金刚萨埵即是无误修一切道。”

现在稍加宣说暖相,暖相是什么样呢?这一段也跟前面连在一起。《菩提心修法》中云:“远离刻勤不作意,不乱了知平等性,不贪何法无境迷,无畏不离与不住,不乱了知平等四,了知道品波罗蜜。”这是凡夫道的时候的一种修行,以及圣者位的时候的一些修行功德,下面基本上有解释。我这边稍微讲一下:远离了刻意的勤作,不作意、不乱,有境也好、境也好,都不乱,了知平等性;不贪任何悦意的法,也没有任何迷乱的境,没有害怕、没有放弃;贪执何法和不贪何法都没有,嗔恨何法和不嗔恨何法都没有,这样就已经不乱了,了知四种平等,了知三十七菩提道品、波罗蜜多。

如上所说而修行,串习、出现这种验相:当起定时,一般修行入定的时候没什么验相,主要是后得起定时有各种各样的验相。什么样的验相呢?依靠显现任何对境相也不耽著为有实法的力量,不管是显现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外境或者分别念,不耽执任何法。依靠这种力量,显现悦意的对境不生起贪恋与欲求之心,好听的声音也好、好看的色法也好、好吃的美味佳肴也好,像这些,不追逐它,也不贪执它。当然这是一边,我觉得还有一边,就是看到这些悦意对境的时候,不去贪执它,因为不去追求它,也不刻意放弃它。像声闻乘,看到美妙对境的时候,不但不贪执,反而很害怕,马上远离它。但真正大圆满的修行当中,看到悦意的对境时,就像彩虹一样,一般大人看到彩虹时,不会像小孩一样追它,也不会尽量地远离它,“不要看它!”对一个大人来讲,不会这样的。同样的道理,对两方面都不会执著。显现不悦意的对境也不生起畏惧与不欲求之心,如果是小乘和世间人,比如看到敌人、看到特别可怕的对境时,那个时候产生恐惧心,就尽量地远离它,尽量不去追求它。但是对真正的大圆满行者来讲,看到敌人的时候,不会像小乘一样特意远离怨敌、离开它;也不会像玛哈瑜伽、阿努瑜伽一样特意去接受它,“我要接受你,你这样烦恼的对境来了,我特意像接受五肉五甘露一样接受你”,不会这样。以现量力而显现有实法也不视为有实法,以现量力而不成为愚昧,因为他现量见到了法的本性,因为这个原因,一般把它当作如梦如幻,所以不会把这种显现当作为实有去跟随,也不会这样的。因为现量力,不会被它迷惑而成为愚昧,不会这样的,因为你完全知道——《黑蛇总义》里面的道理在这里还是很适合的。

《黑蛇总义》内容不多,我到时候想翻译一下,其实意思基本上和那天《入大乘论》里面的差不多。以后给大家讲一下的话,那整个密宗的框架、思想可以包括在里面。所以,我们以前为什么觉得大圆满好像也不特意地去接受这些,也不特意地去遮止这些?原因主要是见解上,不像小乘一样特意地远离,远离故乡佛子行,远离恶友佛子行。大圆满当中,恶友也没有、善友也没有,都可以;梦中的敌人和梦中的悦意对境都差不多,都可以,怎么样都无所谓。当然有这种见解才对;如果没有见解,可能还是要选择小乘或者共同乘的这种修法才对。

不生远离之心与安住之心,刚才的远离啊、住啊,这都是修菩提心的验相。我们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菩提心的验相。如果有的话,看到你不喜欢的人的时候,也没什么害怕,也不会想排斥他;看到特别喜欢的人的时候,也像梦中的人一样,没有去接受他,也没有去远离他,如果这样的时候,我们都过得比较快乐。但是,可能理论上可以,大家都很喜欢,“理论很不错”,实际上还是“不行啊,理论就是理论”。

原来《极乐愿文大疏》当中讲到,一位上师说不要吃肉,讲了很多过失,回来以后,让侍者给他做肉。侍者说:你刚才不是讲了很多吃肉的过失吗?他说:理论上是这样讲的,但实际上,该吃的还是要吃。(众笑)对吧?所以,我们理论上是讲大圆满的见解,都是不取不舍,但实际上可能还是跟以前一样。因为我们相续当中有特别坚固的习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暂时只能这样吧,因为习气太重啦,也没办法,确实是这样的。

此外,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多、大本智——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所摄的一切道法果法也是生起了证悟无二法之义的智慧,那时也是获得了真正的修菩提心的验相。菩提心的验相,刚才是对世俗法的悦意、不悦意都不取不舍,这是一个;对圣法、对菩萨地以上的道法、果法也不取不舍的话,这叫做菩提心的验相。

如果证悟了此理,那么无需修行许多道,如果真正证悟了这样不取不舍的道理,或者自己心的本来面目,那就不需要修很多法,包括学五部大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不用了。唯一如实证悟自心的自性就是无误之道。你只要自己观自己的心,如理如实地证悟,就已经可以了。真正有福报的人、有缘分的人,可能修一个法门就可以了,比如修《直指心性》、修《大圆满直断要诀》,或者华智仁波切的一个短短的教言,这样就可以了,不需要修很多法;包括以前得过的一些教言,像《上师心滴》,修一个法就可以了。但如果有一些人分别念比较重,那修几种法也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信心,那修多少法也不一定能证悟。所以,这里说修一个法也足够了。我们有时候确实是这样想的,即便是没有证悟,今生当中得到圣法应该是非常欢喜的。如果自己没有破誓言,没有犯严重的密乘戒,这样的话,应该是很有把握的,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清楚。这里也是这样讲的,如云:“除修行心之法界外修其余道不会显现光明。”最主要的应该是修行自己的心,依靠上师的直指来认识心的本性。除此之外,修各种各样的,风脉明点也好、生圆次第也好,这些是勤作的道,不一定能显现光明。如云:“修金刚萨埵即是无误修一切道。”

金刚萨埵,就是我们的觉空金刚萨埵,就是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实际上是最了义的金刚萨埵。除了修这样的自性金刚萨埵以外,没有什么可修的,即是无误修一切道,这就是没有任何错谬地修一切道。只要修自性佛,就是修一切道,完全可以包括,确实,归纳窍诀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方法,甚至用了方法,但因为自相续业力很重,光依靠短短的一两次修法是很难很难的。

闻思、修行并进

以前有些老上师们经常这样讲,很早以前,大概十九世纪的时候,听说佐钦寺院当时的闻思比较兴盛,经常辩论;当时阿宗竹巴的道场,实修比较兴盛。有一次,从实修的道场来了一群出家人,到佐钦讲学的道场里面去。当时佐钦的道场里有一个叫曲扎的,辩论方面比较厉害。实修道场里面有一个,应该是个堪布吧,问:你们现在是在做什么?他们说:我们表面上在做闻思,闻和思。那个堪布说:啊,是是是,闻思的效果是很慢的,他这样回答。曲扎马上回答:是的是的,就像竹巴道场的修行效果一样,我们这里也是很慢的。意思是我们这边闻思的效果很慢,就像你们道场的修行效果也很慢——用这个比喻来“攻击”他,有这样的说法。所以,不管怎么样,有时候实修的效果也不是那么快,闻思的效果也不是那么快。所以,如果实修的道场和闻思的道场坐在一起,没有必要互相呵斥,“我们是修行人,你们闻思的效果很慢”,“是,我们闻思的效果慢,但你们的修行也不一定那么快”。

本身我们凡夫人的习气比较重,如果没有找到特别殊胜上师的窍诀,没有遇到特别有加持力的上师,加上自己的信心等各种因缘没有具足,虽然听了很多的大法,学了很多的深法,自己也是偶尔比较精进,但是不一定效果很明显,不一定立竿见影。当然,有个别的一些因缘,哪怕待的时间是短暂的,但确实效果特别明显。人与人还是不同的,我们有时候也感觉得到,有些人来得很晚,基本上只得了两三个法,但是最后自相续调伏的效果特别好;有些人已经得了很多很多法,但不但没有进步,最后相续反而好像越来越与法背道而驰,有这种情况。

所谓的证悟也好,所谓的实修或者闻思的效果也好,跟众生自己的根基有很大关系;再加上与上师们的因缘、自己的信心和福德也都连在一起,其关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大家也不要说“这次修了那么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效果?”也不用这么想,我们每天还是有很多烦恼,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和从来不闻思的人相比较起来,我觉得我们很多人还是很努力的。

最近我们这里的道友们,不管发心也好……早上六点钟起来的时候,我听到很多海螺的声音,“呜呜呜……”海螺的声音听起来,好像它也打瞌睡一样的感觉,当然我觉得海螺不会困,是不是吹海螺的人有点困?一方面,我还是很随喜;但使劲听的时候,是不是海螺也在打瞌睡?有这种感觉。有些人背诵、听课、发心,中间还有很多事情,确实也不容易。不管怎么样,比较而言,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对吧?

现在稍加解说菩提心的功德,下乘宗派说:“最初依靠种姓与善知识的力量而发起愿心,依靠将一切众生执为我所的大悲心的力量引发,圆满行持善法,大愿任运自成,从中获得法身,积聚法故名为法身,由此二种色身的事业不间断。”有些密宗也承许:由如是因生如是果,为此首先以大悲引发,实行佛陀之事业,修二种色身,以行众生利、令如来欢喜而积大福德资粮,也无颠倒而修法界,从中证得具三身本性之佛果。所以,如果没有讲菩提心的功德,就成了损减之处。下乘中解说因果的那些道理,也说明了于众生前显现神变的因,并不相违,因为由虚幻的因缘中显现虚幻的果是成立的。

现在稍加解说菩提心的功德,下乘宗派——指显宗乘,大圆满的下乘说:“最初依靠种姓与善知识的力量而发起愿心、菩提心,《宝性论》中说依靠种子、信心等四个因能发起菩提心;《入中论》,依靠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这三种因来生起一地的智慧;像《大乘经庄严论》说: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就是说,依靠善知识的力量、依靠自心的力量、还有根的力量、听闻的力量、修行的力量,通过五个力——前面都是不坚固的,后面有一个是坚固的,这样来生起菩提心。所以,这里有一部分是种姓,前世是大乘种姓,还有一部分依靠善知识。好像善知识不坚固,其他都是坚固的。依靠将一切众生执为我所的大悲心的力量引发,将所有的众生都当作自己的,依靠这样引发大悲心。圆满行持善法,以六度万行行持善法。大愿任运自成,还要发大愿,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讲的那样,从中获得法身,积聚法故名为法身,很多无漏法积聚在一起叫法身。由此二种色身的事业不间断。”大乘当中是这样讲的。

有些密宗包括玛哈瑜伽以下,也承许:由如是因生如是果,显宗当中所讲到的依靠二种资粮产生二种果位,也就是色身和法身的果位。为此首先以大悲引发,首先,密宗也要皈依和发心,这是不可缺少的。然后实行佛陀之事业,息增怀诛,包括生圆次第,这样修二种色身,以行众生利、而且修的过程当中,密宗主要是依靠种种方便方法令如来欢喜而积大福德资粮,也无颠倒地修圆满次第和空性而修法界,也是智慧资粮,从中证得具三身本性之佛果。所以,如果没有讲菩提心的功德,就成了损减之处。在密宗、在大圆满,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功德不可缺少,如果缺少,那大圆满也不完整。所以,修大圆满的人,前面讲到的大乘菩提心,不能忽略。就像《华严经》里说:初发菩提心,广大如虚空,出生诸功德,其相同法界。发菩提心的功德如同虚空一样,依靠这样的菩提心能出生各种各样的功德,这个量就像无边的法界一样,不可思议。那这样的菩提心,实际上在大圆满当中也不可缺少。虽然我们最究竟的见解上没什么执著或所取,但是修行过程当中,修大圆满的时候,也是先发菩提心,然后修上师瑜伽,安住自己所认识的本性当中。大家都比较清楚这样的修法。

下乘中解说因果的那些道理,这些道理,刚才玛哈瑜伽以下或者大乘显宗当中所讲到的因果,也说明了于众生前显现神变的因,并不相违,佛陀在这些众生面前显现各种不同的神变,显现种种神变的因,这样也不相违。发菩提心、有因果关系的话,会不会与大圆满的教义完全相违呢?其实不相违。为什么不相违呢?因为由虚幻的因缘中显现虚幻的果是成立的。前面讲如梦如幻时也说了,发如梦如幻的心,得如梦如幻的果,最后利益如梦如幻的众生,也是成立的。怎么成立呢?这稍微有点差别。

下面一段也跟前面连在一起。

然而,为利益众生而显现的一切,也并不是只依赖于那些,因为大圆满也并没有遮破它们,只是依靠不可思议如海方便的威力而出现如海显现罢了。但是,佛陀的一切功德是由菩提心的威力中无勤产生,那也是自性与现前的威力。《大鹏续》中云:“菩提果无间,生等持大海,显现如大海,无念虚空际。”这般证悟菩提果之义立即会出现陀罗尼、等持、力与不共法等一切广大的功德,也如大海般如如不动中产生加持。诸佛于众生前,如海般无勤出现。然而,无分别犹如虚空际般广大周遍。《金刚萨埵大虚空续》所说“大神变非难,一切功德力,如实证细微,无间自中生”的道理也是如此。

然而,为利益众生而显现的一切,为利益众生能显现一切,比如佛陀在六道显现六本师来利益众生,但也并不是只依赖于那些,如果说显现是实有的,全部是这样的,那大圆满中也不承认。为什么呢?因为大圆满也并没有遮破它们,整个从小乘到大乘之间,凡是对众生有利的、符合显现的这些,大圆满都不会遮破的。大圆满的观点是什么?你积累资粮也好、发菩提心也好,这些是从来不会遮破的。只是依靠不可思议如海方便的威力而出现不可思议的如海显现罢了。你发了不可思议的大乘菩提心,最后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在世俗当中、在如梦如幻当中显现的这些,我们大圆满是承认的,但大圆满并不会执著这个事情。为什么这样呢?下面会讲的。

但是,佛陀的一切功德是由菩提心的威力中无勤产生,这跟显宗有点不同,显宗是依靠真正的因而产生,而密宗大圆满,佛陀的所有功德依靠菩提心自身的威力而产生。那也是自性与现前的威力。和我们前面讲到的自性清净、离垢清净一样。如果是显宗,尤其是小乘不会这样,应该是能生所生的关系。而密宗大圆满,所有的这些功德,也是能显现。这些问题还是很关键的。从小乘道,这些好的方面,发菩提心也好、利益众生也好、六度万行也好,大圆满承认还是不承认?承认是承认,但承认的方式有点不同。因为众生本来具有这样清净的自性,就像学《宝性论》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自性是清净的,这是一种自性清净。然后依靠遣除如梦如幻的垢染客尘遮障后能现前,是这样现前的。大圆满与下面所有的乘不会有矛盾冲突。如果你们懂得每一个教证的话,对密法跟显宗融为一体方面真的很有帮助。

《大鹏续》在《普作续》当中也有。《大鹏续》中是这样讲的,云:“菩提果无间,生等持大海,显现如大海,无念虚空际。”下面好像有解释。我们那天说菩提藏、菩提果、菩提心都是一样的。当你认识菩提果的无间、没有间隔的当时这一刹那,能生如海的等持、三摩定、智慧、陀罗尼。这个时候的功德像大海一样,没有任何分别念的这些功德遍于虚空界,特别多。意思就是说,不管任何人,不管你是什么民族的人、什么种姓的人,只要认识大圆满,当下会现前无量无边的功德。你以前是屠夫也好、妓女也好,以前是特别可恶的,就像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一样,以前是无恶不作的人;但是当下真正认识它的时候,那所有这些无漏的功德自然而然现前。

这般证悟菩提果之义——其实菩提果就是这样的。一切万法,如果你认识,当下开悟。禅宗经常讲不立文字、当下开悟。所有的这些功德,自然可以现前。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呢?立即会出现陀罗尼、无量无边的等持、十力与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广大的功德,也如大海般如如不动中产生加持。像大海当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波涛、波浪一样,如如不动的如来藏当中显现种种加持。“加持”,这里应该是指显现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华严经》云:三世诸众生,悉可知其数,导师功德藏,其数不可尽。三世众生的数量可以了知,而佛陀的功德藏,如果我们去数,则没办法数。在那个时候,你会有这么多的功德可以显现。这里的“加持”,应该是指在如如不动的如来藏大海当中能显现各种各样的具有加持性的功德。这个时候,诸佛于众生前,如海般无勤出现。所有的功德在众生面前无勤出现。然而,无分别犹如虚空际般广大周遍。那个时候没有分别念,刚才前面的无念虚空际的意思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功德遍于一切。

《金刚萨埵大虚空续》所说“大神变非难,一切功德力,如实证细微,无间自中生”的道理也是如此。这个教证跟前面的教证呼应,比较好解释。意思就是说,佛陀的四大神变等无量无边的功德,对认识本性者来讲不难。前面也说,对认识心性者来讲,这些功德并不是很难的。一切功德可以顿然显现,怎么显现呢?当你如理如实地证悟的时候,断除细微的这些所断,通达微妙的这些法,在这个无间当中、在这个同时、在这个刹那间当中,能生起各种各样如海的、无漏的功德。刚才的“细微”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当证悟的刹那,能断除细微的所知障等,当下现前一切功德;或者当你证悟最细微的法的时候,能无间生起种种功德。也可以这样吧。无间自中生”的道理也是如此。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