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16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六课

思考题:

1.经中所说蕴、处、界,如何包括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当中?

2.经中说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什么是空界?空界与无为虚空是否相同,有部与经部有何不同观点?

3.经中说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其中识界是有漏还是无漏?

丙二、其他依此类推:

如是此外如所应,所有一切蕴界处,

详察细究自法相,应当摄于前述中。

世亲论师在颂词中说,对所有的蕴界处虽未一一表述,但依此类推,也可以全部包括在前文所述内容当中。根据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的讲义,其他有关蕴方面的道理,可以包括在五蕴中;有关界的道理可以包括在十八界当中;有关处的道理,都包括在十二处当中。因此,佛经中未直接宣说的内容,全部可以包括在蕴界处中。

比如表示一切万法时,蕴界处实际能涵盖所有的法,不管有为法、无为法,还是有漏法、无漏法,全部都包括在里面。世亲论师说“如是此外”,前面法蕴包括在五蕴中的道理已经宣讲完毕,除此以外,根据对应方法的合理性,通过详查细究而观察其法相,无论任何法,均可摄于前文所讲的蕴界处当中。

八万法蕴可摄于五蕴中。同样,佛陀其他林林总总的浩瀚经典中,若对所说的蕴、界、处一切名称之各自法相,认真细致加以分析,都应包括在此论前面所说的蕴、界、处中。

包括的方式:有关蕴方面,分为有漏五蕴和无漏五蕴两种。无漏五蕴有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这所有蕴的名称,均可包括在色蕴与行蕴中。蕴的名词,即积聚的意思。无漏五蕴里面的戒蕴,指的是身、语获得清净。对于戒蕴,小乘认为它是无表色,可以包括在色蕴当中,而定蕴和慧蕴,他们认为是两种心所,应该包括在行蕴当中。解脱蕴指的是无学道时的一种胜解。解脱知见蕴,就是在无学道时获得的尽智和无生智。解脱蕴和解脱知见蕴包括在心所当中,有部宗也承认这种观点。所以,无漏五蕴的名称都可以包括在色蕴和行蕴当中。因为戒蕴是 身语七断,被承许为色法,包括于色蕴中,其余四者均是解脱信解,属于心所的范畴,因而包括在行蕴中。另外,《三蕴经》以及其他的四蕴等有关蕴方面的很多法,全部可以包括在五蕴当中,因此没有不能包括的过失。

凡有处名称的法均可摄于十二处中,十遍处中的前八种是无贪的自性,故为法处所摄。十遍处在第八品当中有比较广的说明,这里不用多说,实际十遍处就是修持禅定成就以后,在修行人面前会显现整个地水火风和白红黄蓝,以及无色界的前两个境界,对此,人们称之为十种遍处。若具从属,也即与之相同的群体中产生心心所,比如地水火风里的一种修持成功,则相应会变成大地等,当时与之相同的心所范围中出现的其他心心所,称之为它的从属。十遍处中的前八种属于五蕴的自性,因而为意处与法处所摄。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是四名蕴的自性,所以摄于法处与意处中。

八胜处也是无贪自性,与上述相同,均可包括在法处当中。所谓的八胜处,是瑜伽师通过修行以后,整个修行力超越一般分别念的境界。与上相同,它也包括在法处当中。

凡有界名称的法均可摄于十八界中:能摄的十八界与所摄的三十六界依次对应,四大为所触界所摄。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下面应该是分别宣说二界,也即十八界可以包括空界和识界。前面讲五蕴时,无漏五蕴可以包括其中;讲十二处的时候,十遍处和八胜处也可以包括其中;在讲十八界的时候,广讲了空界和识界。

佛经中说,士夫具足六种界。《中观宝鬘论》中讲人无我的时候,士夫不是地水火风,也不是空和识,所谓的我并不存在。如此抉择下来,众生相续中的地水火风,还有空和识若都称为界,那这里的空界与前文所讲无为法的虚空是不是一样呢?此处的识界,与十八界中讲到的识界又是否相同?

针对这两个问题,下一颂专门对空界和识界作了简单分析。

孔隙称为虚空界,传说即是明与暗。

所谓有漏之识者,即是识界生所依。

字面上解释,所谓的虚空界是孔隙,不管屋子里的孔隙还是鼻子里的孔隙,都称之为虚空界。世亲论师站在经部宗的观点说:传说有部宗认为,所谓的虚空界就是光明和黑暗。对于这种说法,世亲论师不太满意,因此再次用了“传说”一词。第二个问题,所谓有漏的识,就是识界。什么叫做有漏识呢?识界就是有漏识,它是众生转生的所依。比如中阴身前往后世,投生过程称为结生。此处讲到,让中阴身结生,现在的众生前往来世的心识,也即轮回的因或者说所依,就是所谓的识界。

这里没有讲颂词之前,顺便讲一下各宗派对于虚空的一些说法。现在很多辩论场所中,经常能听到有关虚空或者瓶子的辩论,这些喜欢辩论的人,最“欺负”它们俩。虚空到底是怎样的呢?

世亲论师在颂词中说,孔隙称为虚空界。释迦牟尼佛专门讲过一部《多界经》,也叫做《法镜经》,是指佛法的镜子。世亲论师在《自释》中也引用过这部经典的内容进行宣说。这里面讲了六十二种界,比如虚空界、心识界、耳根界等等,其中讲到虚空界的时候说:所谓的虚空,指的是孔隙。佛经中明显讲到,凡是人身体里的孔隙,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孔隙,全部包括在空界当中,比如鼻孔里的孔隙、肚子里的孔隙、肠子里的孔隙……身体当中有很多孔隙;房屋里的孔隙、瓶子里的孔隙等等,外境的很多孔隙,全部包括在空界当中。

那么,这样的孔隙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呢?在这个问题上,各宗派的观点有点不同。

有部宗说,虚空界和虚空并不相同,所谓的虚空界是人身体或者外界物质中的孔隙,它是一种有漏法、有为法;三无为法中的虚空,是无漏法、无为法,并非因缘所生之法。所以,虚空界和虚空应该分开来讲,这是有部宗的观点。他们认为孔隙称为虚空界,它的本体是光明或者黑暗。为什么这样讲呢?有部认为,假设窗户是四方形,所谓的虚空界也应该是四方形;窗户是圆形,虚空界也是圆形。白天看的时候,它就是白色、光明的四方形或者圆形;晚上看,窗户中的虚空界虽然存在,但是黑黢黢的,看不见。因此,虚空界应该是一种孔隙,或者光明或者黑暗,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法。虚空界实际是一种实有的法,是有为法,它有令众生生长或呼吸等很多作用。

表面上看来,好像他们的说法很有道理,所谓的无为法是不被因缘所摄的,应该这样承认。生活当中,人们经常对这种孔隙虚空起作用,比如瓶子本来是有虚空的,倒水的时候,瓶子里的虚空消失了,是有为法的缘故。

这一点,随教经部也基本承认,但他们的说法与有部宗有点不同。随教经部认为,瓶子里面装水的时候,虚空仍然存在,它的本体以未受到损害的方式存在。

但随理经部和唯识宗以上,根本不承认虚空以真正实体的方式存在。他们认为:三无为法中的虚空与此处所谓的虚空界实际是一样的,只不过有部宗未通达此理。这样一来,瓶子中原本存在的虚空,在装上水以后已经不存在了,那所谓的虚空是不是由常有之法变成无常法了呢?没有这种过失。随理经部对此解释说:虚空实际是假立的、无有实质的一种法。如果虚空是有实质之法,应该承认原来瓶子里的虚空消失不见,变成无常了,这样的确有过失。但我们根本不承认虚空是成实的法,所谓的虚空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因为它不成立,人们才称它为无为法,而无为法也是不成立的,因此这种说法非常合理。

满增论师在《俱舍论大疏》中是这样讲的,有部认为虚空和虚空界他体分开而存在,但经部以上认为,虚空和虚空界无有本质上的差别,应承许为一体,这种说法很合理。那么,经部宗以上为什么不承认虚空呢?当然,从名称上承认它是一种无为法,并不存在本质上的产生,比如石女的儿子,本来就没有产生过,所谓石女儿子生病了、死亡了的概念会不会存在呢?不会存在。同样,虚空的本体从来没有形成过,那么,往瓶子里倒水的时候,就不会有虚空毁灭或者跑到其他地方去的说法。

因明也站在经部观点专门分析过,如萨迦班智达《量理宝藏论》中说:“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故无比量,是故所谓有虚空,绝无能立之正量。”一个法如果要成立,或者以现量成立,或者以比量成立。所谓的虚空,第一个不能以现量成立,为什么呢?没有自相的缘故。第二,不能以比量成立,因为以比量成立时,必须在因和立宗之间建立一种关系,或者是因果关系,或者是同体关系,但虚空的本质不能成立的缘故,无法建立任何关系,比量也就不能成立。如此一来,所谓的庄严虚空和孔隙虚空,并不是虚空存在的依据。萨迦班智达在有关讲义中讲得非常明白。

人们经常会这样辩论:现在前面的虚空存不存在?如果存在,我坐下的时候,虚空是不是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如果没有跑,我不是坐不下了吗?既然能坐下,虚空就从原来的存在变成现在的不存在,那无为法不是变成有为法了……很多人从这方面来辩论。对于这个问题,假设认为虚空真正实体存在,这种太过则会出现,但所谓的虚空,除有部宗以外,其他宗派并不承认它的实体存在。比如石女儿不存在的缘故,我的座位被石女儿抢走了,我要不要跟石女儿打架啊?打的时候谁赢谁输?……这些说法也没有任何必要。同理,在虚空是否存在的问题上,以及有为法、无为法之间的差别,大家应该分析清楚。尤其大乘以上,无论讲大圆满或者大中观,经常会用虚空来作比喻。虚空不存在的说法非常契合实义,大家依此可以通达很多道理。

此处已经明确讲到,虚空真实存在的观点并不合理。世亲论师为什么对有部宗不太满意呢?有部宗认为,虚空的本体应该是光明或者黑暗。这种说法,未详细观察的时候,似乎是正确的,但若详细分析,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光明和黑暗,可以包括在显色、形色中的显色里面,属于眼根的对境,既然由眼睛来见,所谓的虚空就不能称为法处,有这种过失。而且,光明和黑暗作为一种显色,不应该包括在空界当中,如果一定要安立为空界,也有很大过失。

世亲论师在《自释》里面,有关有见有对的种类分得比较详细。在这里没必要分得很细致,大家知道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这里已经说了,据说有部宗认为虚空的本体是光明和黑暗,但这实在是不合理。这样一来,所谓六界士夫里面是不是有一个界不具足了?另外,讲到缘起时,有地水火风空五种外缘,比如种子要发芽,不仅需要作为近取因的种子,还需要地水火风空的俱生缘。如果空是根本不存在的无为法,为什么会将它摄在因缘当中?这里面的空虽然是无为法的空,实际上,对种子发芽不起阻碍作用,因此将空称之为缘。但虚空自己的本体并未产生过,也就是说,虚空对种子的作用和石女的儿子对种子的作用,从真正意义上来讲没有差别,只是在空间上给了种子一个生长的机会,否则,种子发芽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所以,最好不要承认虚空实有,不然与有部宗的观点没有差别了。经部宗以上,虽然在大圆满或者因明中都有辩论,如果虚空不存在,为什么法称论师在讲因明推理的时候,经常用虚空作为比喻呢?萨迦班智达说:法称论师将非无常安立为常有的名称,实际上,所谓的虚空并不存在。虽然有时候将虚空作为常法的比喻,但并不代表虚空自己的本体真正存在,法称论师也是把常法不存在的道理,通过虚空的比喻来说明,所谓常有的法根本不可能存在。

下面从注释上简单解释一下。

空界并非是指无为法虚空与庄严虚空,而此处所说的门与窗等处的孔隙称为空界。无为虚空是前文所讲的无为法的虚空,庄严虚空就是须弥山反射而呈现为蓝色的天空。有部宗认为,所谓的空界并不是无为法的虚空和庄严虚空。大家可以注意到,他们是将虚空和空界分别开来的,这是有部宗的一种说法。

有部宗为何如此承许呢?孔隙在白天时呈现光明,夜晚时呈现黑暗,故而为色界所摄;又由于可损害自本体,因而是有碍法。比如瓶子里本来有虚空,装水的时候,虚空就会受到损害;中午没有吃饭的时候,肚子里面本来有很大的孔隙,结果吃了麻辣豆腐以后,原来的孔隙受到了损害。所以,有部宗认为,孔隙应该属于五蕴,是一种有为法,与无为法的虚空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别。有碍法可以在其他法的附近存在,所以是有碍之从属。比如原来桌子上有虚空,将瓶子放到桌子上时,原来的虚空规规矩矩地坐在旁边,这叫做“可爱”的有碍法。

颂词中的“传说”,是对有部宗“空界是色法”表示不满的一种语气。有些金刚道友在辩论的时候,观点真的跟有部宗一模一样,一直在强调“虚空跑到哪里去了”,这也许是前世学习有部的习气成熟。但真正闻思过有关因明等上乘论典的时候,根本不会承认虚空是一种实法。

按照经部宗的观点,虚空是无有阻碍的法,它可以存在于其他法的附近,因此是无碍从属。这里世亲论师站在经部的观点,表达了对有部宗的一种不满。所谓的虚空实际是无有阻碍的法,只不过某处原本不存在一法时,称之为有虚空,其实并没有真正存在的虚空。这种无有阻碍的法,在其他法的附近可以存在,而所谓的存在实际与不存在并没有差别,就像石女儿从未降生过,我们说石女儿死了,也只是将不存在的法称之为死。佛经中说,人们经常称为见到虚空,虚空实际是不可见的。如此宣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若问:所有的识均是三十六识界吗?不是,有漏识界才是三十六识中的识界,所以并非是指无漏识界。

所谓的三十六识,也许是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的一种解释方法。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有关《俱舍论》的很多注疏、讲义,好像都没有提到过三十六识。我在一些法师面前提出这个问题,显现上没有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我认为这是不是一种错别字,或者是特殊的解释方法,你们可以再观察一下。

此处说,无漏智慧可以包括在无漏识当中,但这里的识并不是指无漏识。为什么不是无漏识界呢?因为它是从入胎到死亡之间投生三有的所依。我们相续中所谓的心识,人们称为识界,那心到底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呢?应该承认是有漏法。为什么包括在界当中呢?因为从这一界转生到另一界,全部是心识在起作用,它是轮回三有的所依。

以上,对于单独宣讲虚空界和识界的原因,已经讲完了。下面蒋扬洛德旺波专门对界方面的名词,作了简单介绍。

佛经中所说的欲、害、恚,以及无欲、无害、无恚六界为法界所摄,因为前三者是贪欲、嗔恨、损害众生自性的所断心所,后三者是无贪、无嗔、慈心自性的对治心所,所以是以所断和能断的方式,包括在法界当中。所说的乐、苦、意乐、意苦、舍、无明六界,前五界是受,第六界为法界所摄。所说的受、想、行、识四界,前三界为法界所摄,第四识界为七心界所摄。

所说的欲、色、无色三界,欲界为十八界所摄;色界为除味香、鼻舌以外的十四界所摄,因为味香鼻舌四者在色界中是没有的;无色界为最后三界所摄。所说的色、无色、灭三界,色界为十四界所摄;无色界为最后的法界、意界、意识界三界所摄;灭界为法界所摄,此处的灭界是指抉择灭与非抉择灭。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界为所有十八界所摄。所说的劣、中、妙三界分别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是最好的界,天天不吃不喝,入定就可以了,不用提水。

现在提水方面好像没有很大问题,很多金刚道友的哭声越来越薄弱了。以前有很多金刚道友,因为冬天提不到水离开学院了。我现在每次看见龙泉水和上面水库里清净的水,总是替离开的道友惋惜!实际上,喇荣的水在夏天还是很丰富的。无色界应该是妙界,不用提水,不用做饭、买菜……什么都不用,天天舒舒服服地睡觉,这就是无色界的快乐。不过这也是开玩笑,不然你们有些人的心变得特别快,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发愿:我要转生到无色界。这种发愿可不好!

所说的善、不善、无记三界,其中的善、不善界,为色、声、法与七心界所摄,无记界为十八界所摄。所说的有学、无学、非有学无学三界中的有学界与无学界为最后三界所摄,非有学无学界为十八界所摄。所说的有漏、无漏二界中的有漏为十八界所摄,无漏为最后三界所摄。所说的有为与无为二界中的有为界由十八界所摄,无为界由法界所摄。

如果精通了这些内容,则可堪称为通达界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