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08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八课

思考题:

1.有漏法的别名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2.五根是什么?色蕴有哪几种?请分别解释各自之含义。

乙二、有漏法之别名:

如是有漏法亦称,近取之蕴及有诤,

痛苦及集与世间,见处以及三有也。

不仅有为法有如是不同的名称,有漏法在佛经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比如一个人有法名、俗名等,总而言之,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示这个人。经中云:“蕴、有诤、痛苦、集、世间、见处、三有。”近取之蕴、有诤、痛苦、集,或者世间、见处以及三有,这些都是有漏法的别名。

为什么叫近取之蕴呢?“近取”是将来可以起这种作用,也就是成为它的因。依靠有漏法,可以出现将来的痛苦和一切世间的本体,所以叫做近取之蕴。有漏称为近取蕴,原因是其近取因乃烦恼,由近取因中产生蕴。麦彭仁波切《俱舍论讲义》中用草火来比喻,依靠草燃烧出来的火焰,称之为草火,也即依靠草的因,后来变成火。依靠有漏烦恼之近取因而变成的蕴,就称之为近取之蕴。或者,从果的角度也可以叫近取蕴,比如有花和果的树,称为花果树,实际上,花果是树上生长出来的,只是以花果表示树,同理,有漏法作为因,可以变成现在的蕴,用蕴来表示有漏法。另外,从作用方面,也可以叫近取蕴,为什么呢?比如国王的人依赖于国王,近取蕴同样依赖于有漏法。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称有漏法为近取蕴。

称为“有诤”的原因是什么呢?依靠有漏法,人们互相争执不息,比如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他们不断发生战争、冲突呢?人们对有漏法产生执著,从而不断发生争斗,以烦恼损害自他,因此称为有诤。

有漏法又叫做“痛苦”,所谓的有漏法,是以所缘方式或者相应方式来增长烦恼,通过有漏法与三种痛苦中的任一痛苦相连,所以将有漏法称为痛苦。当然,五蕴里面有一个受,受里面又包括苦和乐。那这里的乐是不是变成痛苦呢?从感受方面来讲,当然是乐,但这样的乐也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本性,属于行苦,因此凡是有漏法全部是苦的来源。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所有的有漏法都是痛苦的来源、痛苦的依处、痛苦的本体等,分四个方面来讲。

在这里,大乘、小乘有点不同,《小乘阿毗达磨》认为,行苦可以属于无常里面,但无常不一定属于行苦。大乘则认为:凡是刹那变化的本性,全部属于行苦。就像《中观四百论》所讲的一样,只要是无常,就属于行苦当中。

有漏法也可以称为“集”。《大乘阿毗达磨》当中,业和烦恼称为集,本论将一切痛苦的因称为集,比如水的来源是水泉。这样的集,在这里也可以称为无明,所以有漏法可以叫集。

“世间”在讲义里经常讲是器世间和有情世间,但器世间和有情世间,一般来说属于有漏法。藏文里叫做杰登,它的意义很容易理解,“杰”是毁灭,“登”是依靠,依靠毁灭而产生的法,叫做杰登;汉文当中,世和间不能分开,因此,《俱舍论》的很多讲义在讲世间的时候,都是依靠藏文的解释方法来理解。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世间也是有漏法。

“见处”就是指五见的处,因为有漏法依靠五见而通过所缘的方式得以增长。为什么所有的随眠当中,单独将五见提出来呢?其他的无明、怀疑等,虽然是与烦恼相应的一种心所,但不会长期存在,而五见具有恒常、稳固的特性。因此说,有漏法是五见的根源、五见的处。

“三有”,三界轮回、生死接连不断流转,因此有漏法也称为三有。

甲三(广说蕴界处)分三:一、蕴界处之自性;二、摄他法之理;三、界之分类。

乙一(蕴界处之自性)分五:一、真实宣说蕴界处;二、蕴界处各自含义及必要性;三、单独安立受想蕴之理由;四、蕴界处次第确定之理;五、二处决定之理。

丙一(真实宣说蕴界处)分四:一、色蕴之理;二、中间三蕴之理;三、识蕴之理;四、遣除实法之疑虑。

丁一(色蕴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色蕴;二、根境与界处之关联。

戊一(真实宣说色蕴)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

所谓之色即五根,五境以及无表色。

色和色蕴,在本论中是有差别的。一般在佛教当中,经常遇到五蕴等名词,但是很多人不一定了解它们的含义。当然,《俱舍论》属于小乘自宗,对有些问题,我们不一定承认,世亲论师也用传说、据说等字眼,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但这里面大多数的观点,大乘中观也不得不承认。因此,大家在学习《俱舍论》的过程中,不要认为:这是小乘的一种邪见,不用学。如果这些是小乘的邪见,在安立五蕴的时候,唯识宗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安立方法呢?中观宗有没有呢?没有的。在名言当中,全部是依靠《阿毗达磨》的方法来抉择。

因此,大家对这里讲的很多问题应该仔细研究,不然没有智慧的人,要是舍弃的话,全部舍弃;或者接受的时候,全部接受,这是不合理的。在宗派分析的时候,有些应该承认的问题必须承认,有些不能承认的问题,也应该分开抉择,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什么叫色蕴?

所谓色蕴的事相,即是五根、五境、无表色。眼耳鼻舌身五根,这叫做有色五根,无色的一根就是指意根。五根的对境即色声香味触五境。小乘认为:戒律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语言上也难以表达,但有这样一种色法存在,那就是无表色。无表色分类比较多,下面会详细讲。

色蕴的法相是什么呢?可以作为对境插入并接触的法。比如用矛或刀子来刺入,引申出来即可以接触。但色蕴里面有些法可以接触,比如色法;而其他如无表色、声音等无法接触,只是心里知道它是色蕴而已。有些人如果问:什么是色蕴?你说:眼睛见到的法就是色蕴。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五根、五境、无表色都包括在色蕴当中。

色蕴的法相,一般大乘小乘都是承认的。《大乘阿毗达磨》中,对色蕴的法相安立了两个条件:一是可与之接触,二是可作为意识观察的对境。

人们眼睛见到的色法,比如柱子,实际是色蕴中的一部分。那眼睛是不是色蕴呢?眼根、鼻根、耳根等,按照有部宗的观点都属于色蕴当中。色法与色蕴有很大差别,色蕴的范围比较广。有关这方面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当中,与本论的说法相同,只是个别问题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作了宣讲。学院有一种传统,不能背诵《俱舍论》颂词的话,一定要背《智者入门》前面的颂词。麦彭仁波切《智者入门》的前面部分,全部是根据《俱舍论》来宣讲的。

己二(广说)分三:一、以法相之方式宣说五根;二、以事相之方式宣说五境;三、宣说无表色。

庚一、以法相之方式宣说五根:

彼等均是识所依,眼等诸根清净色。

上述所说眼根等诸根,都是诸识的所依。也就是说,诸识依靠什么产生呢?依靠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产生。

五根到底是怎样的呢?小乘有部和经部认为,五根是一种非常透明、光亮的清净色法,色法,这种色法不是识,是一种无情法。唯识宗有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的宗派,称为随理唯识,他们认为所谓的根不是色法,而是一种习气,比如眼睛有见到色法的习气;随教唯识一般是指无著菩萨的宗派,他们说:阿赖耶有执著外境的功用或心的种子。所以,唯识宗和中观宗承许:所谓的眼根、鼻根等,是心识或阿赖耶的种子。不过这里也有一点差别,小乘有部和随教经部认为:根是有颜色、有形状的。随理经部虽然承认它是一种无情法,但是不承许一种颜色形状。有些论师在因明讲义中说:随教经部承许根具有颜色、形状这一点,非常难以安立。

《俱舍论》的颂词是根据有部和随教经部的观点来安立的,随理经部以上并不承认。那么,有部宗是怎样认为的呢?他们说:眼根就像胡麻花一样,有颜色有形状。也就是说,现在的眼珠不是眼根,眼珠属于身体,是眼根的来源,从外向内观察,眼睛里有一个透明的眼根,是一种色法,像胡麻花一样存在,遍于整个眼珠,依靠它可以见到色法。耳根就像卓嘎树的树疥疤一样,在耳朵里存在一种能够听到声音的色法。鼻根像平行的铜针,专门享受气味的色法。在舌头的中间,存在着半月形的舌根。身根就像鸡身体的皮肤一样,遍满整个身体。

有关根是否成立为色法这个问题,有部宗和随教经部的说法,即所谓的根是身体里有一种专门能执著外境的色法。经部宗虽然承认是无情法,不是心,但不承认它有颜色形状。唯识宗以上认为,不要说颜色、形状,根不能成立为色法。下面有部宗和经部宗还会展开辩论,比如经部问有部师:“既然是色法,又怎么能执著外境?”有部师用玻璃等很多比喻来作说明,这里不广说。

或者,所谓的五根是指什么呢?是指毫不混杂地认知色等一切对境之形象的诸识所依或处所的清净色法,即眼等五根。比如眼根,它自己能了知色法的颜色、形状;耳根可以辨别妙音以及不悦意的声音;其他根也是同样对外境毫无混杂地认知,能够了达外境形象的所依或者处所的这种清净色法,就是所谓的根。当然,这里也是按照有部宗的观点解释的。

举例来说,眼根的法相:作为取自对境色处之眼识的增上缘的一种清净色法。比如柱子,我通过自己的眼根,了知对境柱子的长短、颜色、形状等,成为眼识的一种增上缘。同样,耳根指作为取自对境声音之耳识的增上缘的一种清净色法,五根均可依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