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07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七课

思考题:

1.《俱舍论》共分几品?请根据品名以一句话概括每一品的内容。

2.有为法是何义?如何分五类?

3.有为法有哪几种别名?如何解释?

丁二(广说有为法)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这里总义不是真正颂词的内容,只是旁述。

戊一(总义)分三:一、八品之理;二、八品之联系;三、各品所说之内容。

己一、八品之理:

《俱舍论》的全部内容即五事,文字用八品来宣说。这里首先了解一下这八品以何框架构成。

“有漏无漏一切法”是略说,广述则有八品。印度的满增论师在安立八品道理时,也是这样来分的。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俱舍论》学了很长时间,却连八品的名字都说不出来,每一品大概的内容也说不出来,那真是毫无意义了。本论全部内容,略说可以包括在有漏法和无漏法当中,广说可以分为八品。

第一分别界品和第二分别根品,总说了有漏无漏法。“分别”,也有观察、分析的意思,有时候说分别,有时候说抉择,用不同的名称都可以解释。什么叫界,什么叫根,所牵涉的内容比较广,暂时不用宣说。

中间三品分说有漏法,按照何者染污、何处染污以及如何染污的次第,分别讲述了第三分别世间品、第四分别业品、第五分别随眠品。第三品分别世间,也即谁染污器世间和有情世间,尤其是有情世间受到什么样的染污;第四品专门讲业,即在何处染污;第五品是以什么方式染污。

这些内容比较关键,有些论师将《俱舍论》分所缘、道和果三方面来讲,所缘分为尽所所缘和如所所缘,尽所所缘分分别界和分别根;如所所缘主要讲苦集,也就是中间的三品;第六品里面讲道;第七品讲果,第八品讲果当中智慧的差别。所谓的所缘、道和果,也就是经常所说的基道果,一到五品之间是基,第六品讲道,第七品和第八品讲果。

后三品别说无漏法,其中第六是分别道及补特伽罗品(即分别圣道品)、第七分别智品,如经云:“诸烦恼由智慧摧毁。”第八分别定品从智慧能依所依的角度来阐述禅定。如经中云:“心入定即是如实了知真义。”禅定也是智慧的一部分。

下面讲品与品之间的关联。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依靠前前可以安立后后,比如讲界的时候,最后提到有关根的问题。讲根的时候又提及世间的概念,这里面提到的世间是什么呢?马上宣说第三世间品;第三品中提到有关业的概念时,马上就会宣讲第四品……

己二、八品之联系:

为了阐明对法有漏无漏的内容而说第一品。为了详细说明第一品中只是提到名的根与有为法的产生之理,而说第二品。为了广说第二品提到的三界,而宣说第三品。为了遮破三界之因不是大自在等天神,并说明三界是由业所生,而说第四品。为了说明业的等起是随眠烦恼,而宣说第五品。为了阐明能断除这些烦恼的是道,宣说第六品。这个比较好懂,比如讲世间的时候,世间并非如外道所说的“大自在和其他天神为因”,应该是业;讲业的时候,所谓的业是无情法还是有情法呢?业因应该是随眠烦恼。随眠烦恼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遣除呢?作为修行的补特伽罗,需要依靠修道才能断除随眠烦恼。最后获得什么呢?为了分别宣说第六品提到的智慧,而说第七品。为了细致阐述佛陀共不共功德中的共同功德,而说第八品。

通过上述问题,大家应该对《俱舍论》整个八品有个大概的认识,不管讲哪一品,自己心中都有一定的了解。否则,每天讲有为法、无为法,好像在云雾中迷路了一样,四周都是相同的,尤其解释根和界的时候,好像都是一样的感觉。所以说,大家对整个内容应该有所了解,比如到一座大城市,好像全部是高楼大厦,但详细一了解,街与街之间肯定是不同的。

己三、各品所说之内容:

各品所说的内容通过此论的名义而了达。比如界品主要宣讲界,根品讲根,业品主要讲各种业力……以各品的名字通达它的意义,这里不再宣讲。

戊二(论义)分八:一、分别界品;二、分别根品;三、分别世间品;四、分别业品;五、分别随眠品;六、分别圣道品;七、分别智品;八、分别定品。

第一品  分别界

第一分别界品分三:一、有为法;二、别名;三、广说蕴界处。

甲一、有为法:

所有一切有为法,亦分色等之五蕴。

所有的有为法,分色受想行识五蕴。这里“一切有为法”,大家应该清楚,什么叫有为法呢?有为法也是造作的意思,梵语称为“桑智达”,“桑”是聚集,“智达”是所作的法,任何一法均是因缘聚合而成,既然是因缘聚合,就全部是无常的。

不管哪部佛经当中,经常会遇到有为法和无为法,具体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为法包括哪些法。因为俱舍有一种特点,对任何一个法的名词、概念,还有分类、定义等讲得一清二楚。为什么叫对法呢?心对向佛法,也就是心真正融入佛法、现前佛法的意思。俱舍如果闻思得很好,显宗里面的有关名词肯定不会陌生。

有为法,从藏文角度来讲,指聚集而作,也即因缘聚合以后产生。世间任何一个法,没有独立、自然产生的,全部依靠因缘而存在。因缘而生,因缘而住,因缘而毁灭,有为法具有这样一种性质。

有为法是什么呢?可以分为色等五蕴。色等是不清净的五蕴,如果仅仅说五蕴,还可以包括智慧、等持等无漏五蕴,但这里仅仅是指有漏五蕴。“亦”字的含义,不仅无为法分为三种,有为法也可以分五种。颂词从字面解释,因缘聚合的一切有为法,也可以分为色等五蕴。

前文中所说的“除道谛外有为法”中的“有为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由诸多因缘聚合而成的一切法,如前所说,它包括有漏法以及道谛。所谓的“亦”,意思是说不仅无为法有分类,有为法也同样有分类。

凡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法,叫做有为法。虚空、非抉择灭和抉择灭,不是因缘所成,因此称为无为法。这里“有”是聚集的意思,“为”,在汉文中有造作的意思,“有为法”即所造作之法。因缘聚合而成的所造法,有些说是“造作法”,这也是一种用法。

有为法如果分类,则有五种,即色以及“等”字包括的受、想、行与识此五蕴。颂词里面很明显地说了“色”字,下文对五蕴讲得比较广,这里不用广讲。

佛教经典,如《心经》等说无有五蕴,但真正五蕴之间的差别和法相,可能没有学习俱舍的话,大家都不会明白。有些人认为:俱舍是小乘的法,是显宗的法,我们不用学。这种说法,不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有,我想:你如果对佛教经论一点都不闻思就不用说了,只要想闻思,不通达俱舍的法相,就很难分清楚佛法的分类和界限。

现在很多人发心好好地研究,我希望你们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很多闻思不究竟的人,一开始特别精进,到了中间就觉得:这部法对我来说可能不是很重要。比如有些人在没讲《前行》之前,觉得《前行》很重要,一开始讲就觉得,其实这个法很简单。这些人的业力非常深重,因为他遇到一个法就觉得不相应,与自己没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些人不管遇到什么法,包括大圆满、《上师心滴》或者中观,对他来说都不会很相应。但是对真正广闻博学或者与佛法相应的人来讲,学任何一部法,自始至终都会非常有信心,这种信心不是一两天,而是非常稳固、恒常的。

因此,自己还是要观察自己。现在背诵的很多人,一开始的信心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有些懈怠的人,本来以前习气比较薄弱的人,中间依靠各种各样相似的理由,肯定会退转的。比如学戒律的时候,开头觉得很重要,到了中间:所谓的戒律也就是讲些吃喝拉撒而已,其实没什么。学中观的时候:所谓的中观就是讲空性、无生法,他空、自空或者自生、他生等等,这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然后去学习其他的一种法门。

这些烦恼非常深重的人,上师正在传授一部法的时候,他自己马上出现魔障,让他的心与这个法不相应。这一方面是外魔在干扰,一方面是自己前世的习气薄弱。因此,我希望不管学什么法,在学习这部法的时候一定要有信心。比如上师如意宝讲《二规教言论》,以前老人家在五台山讲过,学院里面也讲过,讲得特别广,但是前天讲得好像特别略一样,我都有点不满足;今天还算比较广,据说四天当中讲完。这次给大家发了讲义,有信心的人可能会看……不过我看很多人都没有看。

现在上师如意宝正在讲《二规教言论》的时候,希望你们把讲义好好看一看。这次发的讲义是将以前讲的和这次讲的全部结合起来造的。我之前也是想在上师如意宝讲之前必须做好,发给你们,在很多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确实有些人背诵、发心还是比较忙。但有些人什么事情都没有,也不看书,他们对买青菜很有信心,来新菜的时候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来个新法本的时候,就随随便便扔在一边,好像很无所谓的感觉。

尤其有些人在闻思一部法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魔障,觉得这部法不是很殊胜,应该求其他法。让他好好学因明的时候,他觉得要好好念咒语;让他念咒语的时候,又觉得应该看看书。就好像有一种噶巴牛,往上吆喝它,它就往下去;牵着它往下去的时候又往上走。这样肯定是不好的。

有为法分为色等五蕴的原因是:大多数凡夫将心识执为我;执著内外色法与我有关联;将受执为我所感,想即是能安立名言而执著;行即执著行善等。

有为法在佛经上有没有其他名称呢?

甲二(别名)分二:一、有为法之别名;二、有漏法之别名。

乙一、有为法之别名:

彼等亦称时言依,以及出离与有基。

释迦牟尼佛的佛经浩如烟海,里面包含很多不同的法相和名词概念等。上述有为法在不同的佛经中,有没有其他名称呢?有的。

“时”是时间。有为法,在佛经里也被称为时间。当然,现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有为法称为时间的用法比较少。有为法也称之为言基,语言的根本,或者叫做言依,依靠有为法作为语言交流的对境,比如柱子、瓶子等;无为法虽然是语言的对境,但一般运用在论典当中,比如抉择灭、非抉择灭等,世间人们不一定明白它的含义,所以不是语言的根基。依靠有为法从轮回中获得出离、获得解脱,因此,有为法也可以称为“出离”。还有“有基”,有为法实际是因缘构成的一种法要,“基”在这里是因的意思。

如果想传讲《俱舍论》,就必须了达经中所说的意义。经中云:“时间、言依、出离、有基。”这些名称指的是什么呢?它们都是有为法的别名。下面阐述有为法叫做这些名称的理由。

有为法称为时间是有理由的,因为以前的有为法已过去,现在的正在流逝,未来的也将流逝。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平时生活当中,比如柱子是有为法,说“这里有一个时间”,这样称呼的可能比较少。但是论典里面的语言和口语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口语当中没有这种传统和说法,不一定在佛经和论典当中没有。比如口语里面说“我看见天空”,在论典里是不承认的。因此,有为法称为时间,只是论典和经典里面的一种说法,口语当中几乎没有。

叫做言依的理由:语言是有记的声音,它的基础是名称,由于依靠具有意义的名称来宣说,因而语言的直接内容是名称,所耽著的内容是一切有为法。语言有直接内容和耽著内容两种,直接内容实际是名称,比如我口里面说“柱子”,语言的直接内容就是柱子的名称,我口里面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柱子,但是它的耽著内容,是真正的有为法。

《量理宝藏论》第五品观能诠所诠品当中讲得比较清楚,人们经常认为,喊一个人的时候,好像叫的是这个人,但其实只是叫了他的名称,所以直接的内容是他的名字,间接或者所执著的所诠才是真正的内容。

为什么又叫出离呢?因为无疑要摆脱所离的痛苦之处,忧愁痛苦是有为法,超离忧苦就到达了有为法的边际,由此称为出离。要远离轮回苦集的痛苦,所超离的地方就是所谓的有为法,舍弃有为法,到达边际。

那么,道谛又如何称得上出离呢?它也是一种出离,因为获得无余涅槃时,必定要舍弃道谛。所谓的道谛经常被比喻成船只,过河以后,船只就可以舍弃;获得涅槃以后,道谛也可以舍弃,因此它也算是一种出离,所舍弃的道谛。

有为法又称为有基,由于具有因的缘故,而因是基的别名。

以上都是有为法在佛经里面不同的名称,在这里只是大概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