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37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七课

思考题:

1.无记法分为几种?在欲界,与无记法相应产生的心所有多少?

2.为什么说睡眠与一切法皆不相违?若与一切法皆不相违,为何前面颂词中不直接加上,而是在这里单独说明?

3.上二界的心如何产生?请着重说明色界一禅当中有何不同情况?

4.无惭、无愧的差别,本课的讲法与前文的解释有何不同?

5.喜爱与恭敬有何不同,存在于何界?请根据《自释》说明有几种不同分类?

6.寻、伺有何差别?寻和伺在同一个相续中存在是否合理?请详细说明。

7.慢、骄有何差别?颂词中说,骄就是“生贪之心至极点”,对于“至极点”有何不同解释?

昨天讲到四种烦恼——贪心、嗔心、傲慢、怀疑,还有十种小烦恼以及后悔,这几种烦恼中的任何一个具足时,随同生起的共有二十一种心所,也就是在上述所讲的二十种心所基础上,再加其本身。因为贪心、嗔心等烦恼不可能同时产生,不将这几种烦恼安立在地法里面的原因也是如此。

有覆无记具十八,无覆则许有十二,

睡眠不违一切故,任何之法皆加彼。

俱舍当中讲到善法、恶法、无记法,无记法又分有覆无记法和无覆无记法两种。有覆无记法当中,“有覆”是指有障碍、有覆盖,“无记”则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虽然是烦恼,但是对解脱不起直接的障碍。

颂词中讲到,有覆无记心共有十八种相应心所一起生起,无覆无记心则有十二种,睡眠可以与任何心和心所相应,因此任何法都可以加上睡眠。

欲界当中的有覆无记法有多少呢?

有两种,即坏聚见和边执见。所谓的坏聚见,梵语称为萨迦耶见,有些论典中说是执著身体的见,也即对五蕴执著为我。将五蕴执为常有、我执为常有,或者认为五蕴或我是断灭的,这叫做边执见,属于常见或断见的一种。因此,首先应该出现坏聚见,在此基础上产生边执见。

坏聚见和边执见是有覆无记法,它虽然是有覆盖的烦恼,但是属于无记法,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所以,《俱舍论》中说,有覆无记法虽然是烦恼,但不是恶业。一般我们在口头上,把烦恼、恶业全部连在一起说,但详细分析心所的时候,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应该分开来讲。

欲界当中只有坏聚见和边执见属于有覆无记法,色界以上的所有烦恼都属于有覆无记法,为什么呢?色界天人相续中虽然有烦恼,但以此不会造作恶业。一般真正造恶业是在欲界,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说:南赡部洲属于业地。因此色界和无色界虽然有烦恼,但所有的烦恼都是有覆无记法。

与有覆无记法相应时,会生起多少种心所呢?十八种。即十遍大地法,这是任何心所产生时都会随同出现的心所,还有六大烦恼地法以及寻伺二者。

有覆以外的幻心、工巧、威仪以及异熟心四种,属于无覆无记法。行住坐卧的威仪以及工巧等,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对解脱无有任何障碍,也无有任何覆盖,因此叫做无覆无记法。

随从四种无覆无记法一起生起的心所共有十二种,即十遍大地法以及寻伺二者。

睡眠是由于身体疲劳、饮食充足而使心不由自主内收的一种状态。有些人吃得不好也睡得很香,但这里说,睡眠是因为身体疲劳、饮食充足导致的。它从属于善、不善、无记一切法,按照俱舍的观点,它是一种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分别心所;按照因明观点,是一种错乱意识。当然,随着发心的不同,在善心状态中睡眠则成为善心,在恶心状态中睡眠则变成恶法,如果只是在无记状态下睡眠,就变成了无记法。

因此,睡眠可以与其他任何心所一起产生,与善、不善、无记一切法均不相违,任何一法均可加上睡眠。上述所说的颂词也可以改成:“随逐睡眠之善心,具有寻伺之缘故,共有二十三心所,有者加上后悔心。”加上后悔心则成为二十四种。再者:“具见亦有二十一,四烦恼与嗔怒等,后悔其一二十二。有覆十九无记法,无覆则许有十三。”每一个加上睡眠,数量上也就相应增加一个。

以上主要讲欲界中任何一个心所产生时,会有哪些心所一起产生。颂词中说的“随逐欲界”是一个总结文。

那么,除欲界以外其他界的心所如何产生呢?

后悔睡眠诸不善,第一静虑中无有,

殊胜正禅寻亦无,二禅以上伺亦无。

色界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等四无色处。

色无色界当中,哪些心所不存在呢?后悔、睡眠还有一切不善心,在第一静虑中是无有的。一般色界天人不像欲界的人类一样,今天刚听完课就会想:不应该听这个堪布的课,应该到那里去……。有时候见到这些人的行为非常可笑,一会觉得:应该好好内观,一直在外境上寻伺分别没什么意义。一会儿又想“内观也不应该的,应该去……”,色界天人不会有这种后悔心的。一禅以上没有睡眠,不像欲界,早上一直起不来。有些人很希望自己不要有睡眠,这样的话,可以发愿转生到色界。色界的天人还是很快乐的,白天晚上都很清醒,没有睡眠。一禅当中,诸不善也是没有的。

第一禅还分未至定、粗分正禅和殊胜正禅三种,在殊胜正禅当中,寻是没有的;第二禅以上,伺也没有。

之所以在一禅中无有悔心,是由于悔心与意苦受相应,一般一禅以上没有意苦。前面讲过,西方有些论师和经部论师认为:意苦也有无记法。所谓的意苦,比如做善业以后,心里面很痛苦,与后悔相应的这种痛苦是没有的,因此不会有后悔心。

也无有睡眠,因为睡眠是心内收的状态,一禅心内收时就变成了等持。不像欲界人类一样,一直昏昏沉沉,最后入于睡眠,而一禅以上心稍微内收的时候,马上入于等持,很快乐。很多人都希望这样,因为心很疲倦,听也听不进去,每天浑浑噩噩,觉得传承也断了……今天是不是有些人断了传承?昨前天来的人比较多,因为刚开始讲一部法的时候,大家觉得比较新鲜,肯定会来的,今天已经没有新鲜感了,所以,喜新厌旧的人真的有点讨厌……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有神通的人一般不会有睡眠,已经远离欲界五种过患的缘故,其中有一个过患就是睡眠。现在有些人讲神通,经常说前世是什么后世是什么。实际上,真要知道前世后世,必须有一种禅定的心,否则不会出现天眼,有禅定心以后,睡眠、后悔等肯定不会出现。但是现在很多说神通的人,好像后悔心和睡眠更重了一样……其实有些人只是大概估计一下,就认为是神通。希望大家不管在学院还是在其他地方,不要说神通。真正获得神通还是很困难的,没有一禅以上的境界,无法现前天眼通、天耳通和他心通等。

一禅中不存在不善,因为没有断除世间的不善业,就不可能转生到一禅。一禅没有不善的话,二禅、三禅甚至无色界更不用说了。一禅以上有没有贪心呢?有。比如执著禅味等,这种贪心是有的。这种贪心是不是不善业呢?不是,它属于有覆无记法,不会以此直接造恶业。因此,色界天人的行为与欲界的行为完全不同,在欲界如果生了贪心,肯定属于不善业。

讲因果的时候也会讲到,所谓的不善业有十种,一般小乘认为:像贪心、嗔心等,都是不善业。但是不善业在上二界是没有的,像色界天人相续中的贪心等,只是烦恼,不是不善业。

寻在第一静虑殊胜正禅中不存在。在第一静虑殊胜正禅之前,寻伺是有的,但是到了殊胜正禅的时候,已经远离了对寻的贪心,所以无有寻。二禅以上远离对伺的贪心之故,已经断除了伺。

“亦”字的意思是说,二禅以上也不存在小烦恼地法中包括的“谄诳”,因为何处有主尊眷属,主尊为了摄受眷属,在说话做事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谄诳,而二禅以上无有主尊与眷属。

一禅以下有主尊与眷属,如佛经中云:“国王之眷属、婆罗门之眷属、施主之眷属、沙门之眷属、四大天王之眷属、三十三天之眷属、魔之眷属、梵天之眷属……”其中所说的“梵天之眷属”,应该属于色界一禅,其他的像三十三天、四大天王等包括在欲界当中。根据佛经教证可以推知,一禅以下应该有谄诳。

下面讲到几种比较难辨别的心所,也即无惭和无愧、喜心和敬心、寻和伺、我慢和骄傲,对这几种心所比较分析。

己三、似相同之差别:

无惭即是不恭敬,无愧则是不畏罪。

喜为信心敬知惭,此二欲色界中有,

寻为粗大伺细微,我慢胜他之贡高,

骄傲即是于自法,生贪之心至极点。

“无惭”实际是一种不恭敬的心所,“无愧”是对罪业丝毫不畏惧的一种心所。《大乘阿毗达磨》和经部宗以上的分析方法:无惭以自己和出世间法为理由,无愧以他人和世间法为理由。《俱舍论》当中,无惭是指对法和具功德者不恭敬,无愧是对造作恶业无有畏惧之心。

喜心和恭敬之间也有差别,喜心是信心,恭敬是知惭之心,此二者在欲界和色界都有。

在世间中,人们经常将无惭无愧合在一起,比如说“某某人无惭无愧”,世间人或者未学过宗派的人,很多语言和行为非常粗大,但是,这二者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不是一个意思。所谓的无惭是指不恭敬功德与具功德者,比如对佛经、戒律或具功德者,一点都不恭敬,这就是无惭的一种行为。无愧则是指不畏惧罪业,就像现在的很多世间人,对造罪业方面一点不害怕;还有人已经出了家,但对造罪业一点也不害怕,这只是名相上的修行人,都叫做无愧者。

有些人说“我喜欢他、我恭敬他”,有些弟子,对上师到底是恭敬还是喜欢,根本分不清楚;人们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到底是恭敬还是喜爱,也分不清楚,那喜爱与恭敬二者是一个意思还是不同的意思呢?

意义也是不同的。喜爱是指信心,而恭敬则是指知惭。

当然,信心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一般来说,喜爱也有染污性的喜爱与非染污性的喜爱。所谓染污性的喜爱,诸如爱自己的儿子、妻子以及亲朋好友等,这种喜爱无有功德。而非染污性的喜爱,诸如对佛陀、上师、具功德者的欢喜心。

世亲论师在《自释》中对喜爱和恭敬分了几种不同的情况,是喜爱不是恭敬,就像对自己的妻子、儿子等;是恭敬不是喜爱,比如他人的上师,对自己没有传过法或者传过一点法,心里并不喜欢,只是有一点点恭敬,不过个别人对自己的上师只恭敬不喜爱的也有;又恭敬又喜爱,就像对自己的上师,当然,这种喜欢应该是非染污性的;既不喜爱也不恭敬,比如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其他人。对法方面也可以分成四类。

那么,缘补特伽罗的喜爱与恭敬,在哪些界中存在呢?

在欲界与色界中存在,无色界中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无色界的所有补特伽罗相互不是对境。无色界当中无有色法,不存在互相恭敬、互相喜爱的现象。

下面讲寻和伺之间的差别。寻是指心对事物本体的粗大认识,伺则是心对事物差别的细微认识。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里说:对远处的瓶子有一个大概的了知,这叫做寻,是很粗的一种认知;走到近处,观察瓶子上有没有裂痕,以及上面有没有花纹等,在这方面分析属于伺,是很细微的一种认知。

寻和伺二者,是不是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出现呢?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如果既有粗的认知又有细的认知,这样会不会不合理呢?如果不在一个人的相续中,为什么前文将寻伺同时安立在二十种心所中呢?

《自释》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有些人对此回答:酥油放在水里,当阳光照射它的时候,阳光很热,但是酥油不会融化,有水的缘故。同样,人们认识某种对境的时候,既有粗的认识也有细的认识,不会相违。对于这种说法,世亲论师认为不太合理。所谓的寻伺是引发身语的一种动机,因为无色界无有的缘故。比如经堂里来了很多人,这是一种粗大的概念,但是要观察某个人或者想批评某个人的时候,引发语言和动作的是心里的动机。或者说,首先了知经堂中有五个人,这是粗大的概念,也就是寻;进一步对五个人观察,哪个是比丘,哪个是南方人,哪个是拉萨人,引发这种观察的动机叫做伺。世亲论师引用了一些教言驳斥有些人的观点。

嘉哲论师说:世亲论师在《自释》里面说的“有些”,是指有部宗的观点。有部宗的这些说法不太合理,因此世亲论师站在经部观点作了宣说,实际上,在一个人的相续中有粗又有细,应该是不能成立的,但为什么说寻和伺都可以产生呢?《自释》里是这样说的:一刹那中,既有粗的认知又有细的认知,这一点有点困难,但是从种类的角度来讲,寻和伺在一个人的相续中是可以具足的。

慢与骄又有何不同呢?

慢是指认为种姓与功德等高人一筹、胜人一等的傲气。认为自己已经超过其他人,下面讲第五品的时候,专门讲到了七种慢,认为自己的种姓等胜过他人,这叫做傲慢。

骄则是对自己的相貌、勇敢等法贪执之心达到极点。与“慢”不同的是,骄只是对自己的相貌、种姓等各方面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没有想自己已经胜过某某人。

有一次去武侯祠,看到一个人脖子上带了很多珊瑚、玛瑙等,在众人中自认为很了不起。后来有些人就分析:这个人相续中到底是骄还是慢?如果是慢的话,就是认为自己已经胜过这里的所有人……

骄和慢之间的差别是这样的,骄是对自己的勇敢等法,贪执之心已经达到极点。这里所谓的“至极点”,麦彭仁波切说,是指心已经达到圆满的意思。也就是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或者在这群人当中很了不起,这种骄傲的心已经到达极点。嘉哲论师的讲义中说:极点的意思,就是指一种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种姓很不错,心里对于这一点带有一种极大的欢喜心;我的广闻博学很不错,这种欢喜已经到达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