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38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八课

思考题:

1.心、意、识三者的意义是否相同?各宗派对此三者分别如何解释?

2.心、心所的异名有哪些?五种相应是指什么?

3.什么叫不相应行?不相应行有哪些?

4.什么叫做得绳?请举例说明。大乘是否承许得绳?并说明大乘行人应如何对待这种观点。

5.得绳可以分为几种?请具体说明。

《阿毗达磨俱舍论》共分八品,现在正在讲第二分别根品。前面已经讲了心所,个别心心所表面看来不同,实际是一体的,下面讲似不同之一体这一科判。

己四、似不同之一体:

心意与识实一体,心与心所及有依,

有缘有形与相应,相应亦有五种也。

有些经典里说“心”,有些经典里说“意”,有些经典中说“识”,按照《俱舍论》有部宗的观点,心、意、识三者只是名相上不同,实际是一体的。

有关心和心所尤其心、意、识三者方面的差别,《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引用大乘教典讲得比较细致。心和心所一体,心、意、识也是一体,有依、有缘、有相、相应等都是心心所的不同名称,从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一致的。

有部宗的观点认为,心指思维,意是对外境的作意,识是缘外境的心识。经部宗则认为:积累一切习气称为心;一切心识的所依,称为意;执著外境的能依,就是识。还有些论典中说:已经过去的叫做心,现在的叫做识,未来的叫做意。用三个时间段来分。唯识宗当中,所谓的心就是指阿赖耶识,意则是指染污意识,识是指六种识聚。

有关心和心所一体他体方面的观点,《弥勒五论》和其他讲义中有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广说。总而言之,心、意、识实际是一体的。

心、意、识此三者,人们说起来好像是分开的,那它们到底是一个意思,还是有不同含义呢?

心、意、识是一个意思,只是名称不同罢了。蒋扬洛德旺波尊者在《俱舍论释》中是这样解释的,《俱舍论大疏》里也是这样分析的。一般有部宗都认为:心即辨别善不善等法,意是了知色声香味等一切法,专注于从意义上不混杂而了知所缘,即是识。

正如心等三者意义相同一样,其他很多心、心所的别名也是如此。比如“有依”,一切识依靠六根而产生,因此称为有依。心可以缘取外境,也叫做有缘;有部宗认为,心执著外境蓝色的一种形象,称为有相。这种有相并非经部宗所承认的观点——能取相和所取相,而是根以接触的方式执著外境时,有一定的相,这种相称为“有相”或“有形”。心还可以称为相应,全部是心、意、识的不同名称而已。

心与心所依靠六根、缘于外境、蓝色等相,以五种相应平等而住,因此,心又称为有依、有缘、有形、相应,其原因也是如此。

下面讲五种相应,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五种相应,因为有部宗的观点是,无论何时心心所均以五种相应的方式存在。什么是五种相应呢?

第一种是根依相应,心和心所与根相应,比如心王依靠眼根的时候,心所也依靠眼根,不可能心王依靠眼根,心所却依靠鼻根等其他根,这就不是相应的方式了。因此,心王依靠眼根,心所也必定依靠眼根,这叫做根依相应。

第二种是所缘境相应,心在执著外境柱子时,虽然并非所有心所都执著此外境,但与其相应的心所只会执著柱子,不可能执著其他法,这叫做所缘境相应。

第三种是蓝色等相相应,前面所执著的柱子是大的所缘境,属于所缘境相应,但柱子的相是蓝色,在心执著柱子的蓝色时,心所也同样执著蓝色,不可能心王执著蓝色,心所却执著白色或红色,这就是相相应。

第四种是时间刹那相应,心和心所同时生同时灭,不可能心在第一刹那产生,心所在第二刹那还住留于世间。

第五种是每一物质相应,比如依靠柱子,心王得到快乐感受,它群体中产生的心所也同样感受快乐,不可能依靠柱子给心王带来快乐,心所却感受痛苦,这就变成不相应了。

对于五种相应,《俱舍论》中经常提到。如果未通达五种相应,对《俱舍论》的真正含义和观点,恐怕也很难通达。

在这里,讲到意根和五根的时候,已经宣讲了所谓心的产生方式。

按照《俱舍论》自宗的观点,首先讲了十遍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六大烦恼地法、十小烦恼地法和二不善地法,共有三十八个决定性心所;在不定相应这一科判当中,已经介绍了八种不定心所——寻、伺、睡眠、后悔,再加上根本烦恼里的贪心、嗔心、我慢、怀疑。这就是《小乘阿毗达磨》自宗所说的四十六种心所。

《大乘阿毗达磨》则讲到五十一种心所,有部所说的十遍大地法里有五种属于五遍行法;其他的念、定、慧等五种,不一定在每个心所周围出现,因此,称为五别境法。还有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再加上十一种大善地法,以及四种不定法。共有五十一种心所。

大家应该清楚大乘、小乘对心所的不同观点,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对这方面分析得比较细致。总而言之,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每个心所在主心中产生,无有直接的相续,就像声音无有相续一样,所谓的心王则存在相续。

另外,在其他经论中还讲到二十四种心所,再加上《俱舍论》所讲的四十六种心所,他们认为有七十个实有的心所,再加上七个假立的心所,共有七十七种心所。其中所说假立的心所,比如见、无明,可以包括在十遍大地法中的智慧或者六大烦恼地法的愚痴里面,没有单独的实体;根本烦恼里的贪心、嗔心、怀疑,可以包括在不定心所里。

为什么无明和恶见不单独分类呢?见可以包括在智慧里,智慧里有恶见和正见,也即包括在十遍大地法当中;六种根本烦恼里的无明,因为大烦恼地里有愚痴,可以包括无明,所以也没有单独分类。

心和心所的分析方法非常重要,大乘、小乘虽然在心和心所方面有不同分类,但实际上没有很大差别。

戊二(不相应行产生之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己一、略说:

一切不相应行者,得绳非得与同类,

无想二定命法相,名称之聚等亦摄。

无有生命的法叫做无情法,心和心所的法也叫做有情法。另外,有部宗认为世界上的事物种类千差万别,不仅有无情法和有情法,还有此二者不能包括的很多法,也即此处所安立的不相应行法。

所谓的不相应行,是指与心和心所不能相应产生。五蕴当中有一个行蕴,其中包括相应行和不相应行两种,相应行就是指心所,而不相应行则是指与心和心所根本不相应、自己独立的实有法。

不相应行有多少种呢?按照《小乘阿毗达磨》有部宗的观点,不相应行共有十四种,也即得绳、非得、同类、无想、二定(包括无想定和灭尽定)、命、法相(包括生、住、坏、灭)、名称、词句、文字。

唐玄奘翻译的《俱舍论颂》、《藏汉大辞典》等,都叫做得绳。为什么叫得绳呢?这完全是有部宗的观点,虽然大乘也承认得绳,但与有部所承许的实有得绳完全不同,有部认为:所谓的得绳,如同在大象上驮重物时,能够让物品不掉下来的绳索一样,任何众生相续中获得一法时,中间都有个实有的“得”作为连接。比如出家人相续中获得别解脱戒,连接别解脱戒和出家人的有一种实法,也就是得绳。如果没有得绳,出家人和戒律之间依靠什么来联系呢?没有任何联系,这样一来,出家人和戒律之间很容易脱离。所以,中间必须有一个得绳作为联系。

有部宗为什么创立这样一种观点呢?《自释》中说:“契经言圣者于彼十无学法以生以得以成就故已断五支。”十法是指八正道和解脱蕴、解脱知见蕴。经中说,一个人如果具有十法,一定会获得断除五种支分的预流果。佛经中讲到了一个“得”字,以此原因,在宗派中安立了这个实有的不相应行——“得绳”。

有部宗承许的“得”比较麻烦,是《俱舍论》当中比较难懂的问题。大乘认为,得到的戒体和补特伽罗之间,不一定非要安立一个相关联的法,没有“得”也可以获得戒体。

还有“非得”,未得到任何法也有一种实体,有部认为这是“非得”。不相应行里面的“命”,是指命根,从命的本体来讲,既不是心法也不是无情法。颂词中讲到的“名称之聚”,是指名身、文身、句身,有部宗认为:名字等不是心法也不是非心法,反正有一种实有的法存在,比如东东小喇嘛,他是觉姆里面打瞌睡的一个人,这个名称应该实有,否则不可能叫醒他。

颂词中的“亦摄”,意思是说,也包括破和合僧不相应、自性不相应之法。大家知道,破和合僧从出现乃至未恢复之前,整个娑婆世界的众生相续中不可能生起善根,因此,它是制止众生善根的一种实法,应该包括在不相应行当中。

这里讲到的十四不相应行,是《小乘阿毗达磨》的观点。《大乘阿毗达磨》再加上十种不相应行,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了,比如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间、方、数、和合性,大乘共承许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对于不相应行,小乘有部认为是真正实有的法。经部宗则认为:对心法和无情法处于不同分位时安立一种名称,假立为不相应行。唯识宗以上认为:在阿赖耶识的不同分位上,分别取了命、得、方向、数目等不相应行的名称。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里说,大乘行人不能认为,所谓的不相应行全部是有部宗的邪见,不然,对于别解脱戒也很难承认,因为别解脱戒需要获得,因此认为“得”是有部宗的邪见也不合理。

我之前看过个别《俱舍论》的讲记,口口声声说“有部宗的邪见”……大家在说话和落到文字上的时候,最好不要造恶业。“邪见”这种词不说好一点,可以说“有部宗的观点”。一般来说,可以用“观点不同”或者“大乘不承认”,作为学习大乘的人,可以不承认有部宗的观点,但不能认为有部宗的观点是邪见。比如此处讲到的“得”,如果认为是有部宗的邪见,一概否认,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如果没有一点密意,有部宗的论师们不可能创立这个宗派,实际上,很多众生依靠“得绳”获得解脱,这样的观点难道是邪见吗?!虽然大乘在建立观点时不承认这种说法,但对于有部根基的众生来讲,有很大的帮助和利益。因此,不能把这种观点看成邪见。大家平时辩论或者讲经说法以及理解的过程中,与大乘观点不相应的个别说法,不能完全当成邪见。《大乘阿毗达磨》承许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佛经中也讲过七百种不相应行,既然如此,否认小乘的十四种不相应行也是不合理的。

《俱舍论》的个别观点,与现在有些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的说法比较相似,比如命、方向、时间等承许为实有。世间上的有些人认为,时间应该实有,否则无法区分白天与黑夜;方向也应该实有,不然就难以区分东南西北,指南针的作用也会丧失。还有些人认为:所谓的方向只是观待的法,观待西方来讲,我住在东方;观待东方来讲,我住在西方。时间也是假立的,真正观察时根本不能成立。所以,现在有些人的判断方式,与《俱舍论》基本相似。

己二(广说)分七:一、得绳非得;二、同类;三、无想;四、二定;五、命;六、法相;七、能说。

庚一(得绳非得)分二:一、真实宣说得绳非得;二、宣说彼之特法。

辛一、真实宣说得绳非得:

得有新得与具得,得绳以及非获得,

均为自相续所摄,二种灭法亦复然。

有部宗认为:得和非得都是一种实有法。其中,得也可以分为新得和具得两种,也即相续中新得到的得和持续存在的得。不管是得还是非得都属于自相续所摄,二种灭法的得与非得亦是如此。

既然说“一切不相应行者,得绳非得与同类”,那什么是得绳与非得呢?

所谓的得绳,是指所得之法对于补特伽罗来说能具有之物质。有部宗认为:在补特伽罗相续中可以具有某一法的这一物质,就叫做得绳。这种观点,对于刚入佛门的人可能很相应,因为有部宗认为这些都是一种实法。就像现在的物理学家,认为很多法是实有的。

得,大概分有新得和具得两种,如果详细分析,二者分别又可以分为两种,共四种,再加上颂词中未明显提到的本有之具得,总共可以分为五种。

比如我今天得到一碗酸奶,酸奶是所得,我是补特伽罗,我和酸奶之间有一种得法,如果没有这个得法作为联系,我不可能得到酸奶,这种得法实有存在。但是“得”分为两种,我以前从未喝过酸奶,现在得到这碗酸奶,就叫做新得,当然,从无始以来就不好说了,也许前世转生为牧民的时候喝过酸奶,但从今生来讲,以前从来没得到过酸奶,现在得到了,就叫新得。

新得又有未得新得和已失新得两种,未得新得是指从未得到之新得;已失新得是指以前得过,只是中间失去了,现在重新得到。

什么叫具得呢?我得到一碗酸奶时,第一刹那是新得,第二刹那以后,在我相续中已经具备了酸奶的得,因此叫做具得。具得同样可以分为两种,即未失新得之具得、已失新得之具得。

对于得绳,下面可能还有很多分析,比如得绳的得绳、得绳的非得、得绳的新得、得绳的具得……这样分析下来的时候,还是比较麻烦的。为什么很多人害怕《俱舍论》的得绳呢?就是这个原因。大家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动脑筋认真分析才行。

新得分为两种,一、未得之新得:即以前从未得过之新得,比如凡夫生起见道无漏的第一刹那,以前他从来没有获得过,这就是新得之得与得之得,得之得是指得法的得法。

对于第一个得绳有没有得绳、第二得绳有没有得绳等问题,一般在辩论场所当中,不管格鲁派还是宁玛派,辩论得比较激烈,有时候去听辩论的人可能会晕头转向的,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

二、失后新得:以前虽然得到过,但后来失毁了,再重新获得就叫做失后新得。诸如欲界的补特伽罗相续中,生起禅定与无色地所摄的善法时,彼之得与得之得。

实际上,三界轮回的众生就像瓶中的蜜蜂一样,在三界中一直不断地流转,那么,以前获得过色界的禅定没有呢?肯定得过。无色界的禅定,虽然是在四万劫、六万劫等长时间中入定,但是没有断除根本烦恼的缘故,即使得到过也已经失去了。现在通过世间道加以修持,再次获得色界或无色界的禅定时,这种得叫做失后新得,当然它也有得之得等等。

具得也分两种:

一、持续具得是指诸如彼等从第二刹那以后的得绳持续产生,分为未失新得之具得与失后新得之具得。比如凡夫获得见道的第一刹那,称为新得,第二刹那以后一直持续的得,叫做未失新得之具得。欲界众生生起色界或无色界禅定的第一刹那,即失后新得;第二刹那以后的得绳,就叫做失后新得之具得。

二、本有之具得,指诸凡夫未曾生起摧毁有顶烦恼的对治而本有的具得。修持世间道无法生起摧毁有顶烦恼的对治智慧,而以出世间无漏法虽然可以摧毁,但获得出世间无漏法的第一刹那,原来的凡夫已经变成了圣者。因此,任何凡夫相续中无有摧毁有顶烦恼的对治智慧,因此称为本有之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