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 第一如来藏品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一 如来藏品

戊一(所证法界之义)分八:一、法界周遍之理;二、以总纲略说能遍;三、广说总纲义;四、解说之摄义承接;五、依承接以比喻宣说;六、以信心证悟教之义;七、认清所证之空性;八、以彼等解说之必要。

己一、法界周遍之理:

佛身遍现故,真如无别故,

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由于圆满佛陀的法身能起现周遍于一切法的缘故,一切轮涅的法性真如无有差别的缘故,一切有情均具有法界的自性清净、障碍可净的如来种姓的缘故,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恒常相续不断具有胜义如来藏。如经中云:“出有坏,一切众生恒常具有如来藏。”

佛智入众生,性无垢无二,

佛种择果故,众具如来藏。

己二、以总纲略说能遍:

体因果业具,入分位普行,

恒常德无别,胜义界密意。

将要讲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十种意义:

1、本体之义:法身真如种姓自性清净的本性。

2、因之义:信解能遣除界性中存在的客尘的方便等。

3、果之义:法界真如远离所有客尘而于佛地获得四种功德波罗蜜多。

4、业之义:以具有种姓的原因,见到轮回的过患后想要出离,见到涅槃的功德而想要获得。

5、具之义:具有信解界性真如等因功德、神通等果功德。

6、趋入之义:由所依三种行人不同的有法,能依法性也分为三种。

7、分位之义:虽然抉择趋入之义自性无有差别但以三种行人之分类而宣说三阶段只是名称不同

8、普行之义:如是一切分位中法界如虚空般随入周遍。

9、恒常之义:普行一切所依何时也不会因为它们的过患及功德而改变。

10、无别之义:恒常不变之真如究竟断证功德无别。

应当了知,这十种意义是以善加分析了法性胜义谛法界自性清净之密意而抉择的。

己三(广说总纲义)分八:一、本体及因清净之义;二、果及业成就之义;三、具众功德之义;四、以行人分类趋入之义;五、分析分位唯名之义;六、如虚空般普行之义;七、恒常无变之义;八、功德无别之义。

庚一(本体及因清净之义)分二、一、共同宣说所净能净;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

辛一、共同宣说所净能净:

如宝空水净,自性恒无染,

信法殊胜慧,等持悲所生。

如同珠宝自性清净、虚空自性清净、水自性清净一样,如来藏法界也是自性恒常无有垢染、清净就是本性义。信解大乘法、证悟无我的殊胜智慧与具足安乐的等持、缘众生的大悲是能清净客尘的因,从中所产生的菩提是离系果。

辛二(解说各自本体)分二:一、所净本体之义;二、能净因之义。

壬一、所净本体之义:

威力不变异,润体自性故,

与珠宝虚空,水功德同法。

由这三种自性自法相可知,如来法身具有如意实现一切所想之事等的威力,因此与摩尼宝珠相同,真如于一切阶段自性不变异的缘故,与虚空同法,种姓是周遍一切有情之慈悲滋润的本体自性,因此与水的功德同法。要知晓,这一切也是从总法相入手,永无垢染、自性普皆清净的缘故与如意宝珠、虚空及水自性清净的功德同法。

壬二(能净因之义)分二:一、断除所断四障之理;二、以对治成佛子之理。

癸一、断除所断四障之理:

嗔法及我见,畏惧轮回苦,

无视众生利,大欲者外道,

声缘之四障,净因胜解等,

法即有四种。

嗔恨大乘法、人等我见、因畏惧轮回痛苦而求自己寂乐、无视成办众生利,依次是大贪欲者、外道、声闻、缘觉现前如来藏的四种障碍,能清净这些的因是,能恒常修行胜解大乘法及“等”字包括的智慧波罗蜜多、无量等持、大悲——四种道法。

癸二、以对治成佛子之理:

信解胜乘种,慧生佛法母,

禅乐胎处悲,乳母佛生子。

比如,具足种子、母亲、胎、乳母四法,而形成转轮王子,同样,此处也是,信解三乘中最殊胜的大乘,犹如成为殊胜功德之根源的种子一样,证悟无我的智慧能产生佛陀的一切法,如生母一样,虚空藏等持等禅乐不失增上,如同胎处一样,大悲犹如能抚育的乳母,具足这四法,就是由能仁圆满佛陀之意中生、作为子嗣的佛子菩萨。

庚二(果及业成就之义)分二:一、共同宣说所得能得;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

辛一、共同宣说所得能得:

净我乐常德,波罗蜜多果,

厌苦欲得寂,发愿之业者。

如是修行四种对治而净化四障,由此获得具足如来藏法身净波罗蜜多、我波罗蜜多、乐波罗蜜多、常波罗蜜多——四种胜义功德波罗蜜多,即是果之义。厌离轮回痛苦、欲求获得涅槃寂灭及发愿的业是有佛性的作用。

辛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分二:一、所得果之义;二、能得业之义。

壬一(所得果之义)分三:一、断除所断颠倒之理;二、以断而得四果之理;三、以得而解脱二边之理。

癸一、断除所断颠倒之理:

略摄此等果,是以于法身,

遣除四颠倒,对治而安立。

简略地说,信解、智慧、禅定与悲心——法界能净的这四种因的果是以依次遣除对法身不净、无我、苦、无常四种颠倒的缘故,获得以对治而安立的净、我、乐、常四种功德波罗蜜多。

癸二、以此而得四果之理:

彼性清净故,断习气故净,

灭我无我戏,是故为胜我。

究竟果如来法身,它的总法相自性本来普皆清净的缘故,差别法相无余断除客尘连同习气的缘故是净波罗蜜多。完全寂灭执著外道等遍计之我的戏论及执著声闻等遍计之无我的戏论,因此是胜我波罗蜜多。

除意自性蕴,彼因故为乐,

证悟轮与涅,等性故为常。

由无余灭尽痛苦而断除意自性的蕴及所有集谛,结果也就消除了它的因无明习气地的一切烦恼及无漏业,为此是乐波罗蜜多。如是证悟三有轮回与寂灭涅槃究竟意义自性性等性的缘故不间断二利,是常波罗蜜多,那也是因为胜义法界自性清净的缘故。轮回无常的过患丝毫无所减,因此未堕于断边,本来任运自成的缘故,涅槃的功德丝毫无所增,因此未堕于常边。由此成立远离二边的涅槃。

癸三、以得而解脱二边之理:

以慧无余断爱我,爱众悲尊非得寂,

此依智悲觉方便,圣者不住轮涅边。

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无余斩断对蕴贪爱为我的缘故不是像大贪欲者一样堕于有边,以大悲慈爱一切众生而成办他们的利益,因此慈悲尊者菩萨也不是像声闻缘觉一样堕于仅得寂灭痛苦之边。如此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以及缘众生的大悲这两种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方便而修行的佛子圣者们不住三有轮回或寂灭涅槃任意一边,现前不住之涅槃。

壬二(能得作业之义)分二:一、若无法界应成不证舍取;二、有种姓故证悟功过之作用。

癸一、若无法界应成不证舍取:

设若无佛性,于苦不厌离,

不欲乐涅槃,亦无希求愿。

假设不存在佛陀界性或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则应成见到众生流转痛苦的过患也不厌离,见到涅槃安乐的功德也无有向往获得它的欲乐,也不会希求它的方便及心现行其义的发愿。但事实并非如此。

癸二、有种姓故证悟功过之作用:

见有痛苦过,涅槃安乐德,

此有种姓故,无种姓无故。

见到三有轮回痛苦的过失与寂灭涅槃安乐的功德后厌离三有痛苦的过失,欢喜涅槃安乐的功德,这些是来自于有佛陀种姓。

理由:若问:为什么呢?取舍的智慧,对于暂时无有随增种姓的邪爱者来说,在对三乘任意一种法没有生起信解期间不会有见有寂的过失与功德。

如云“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已发宏愿积大福,此四大轮汝具足。”

庚三(具众功德之义)分二:一、共同宣说因果功德;二、解脱各自本体差别。

辛一、共同宣说因果功德:

如大海无量,德宝无尽处,

具无别功德,本性故如灯。

如同极其广阔的大海汇集了无量的珍宝与水一样,法界也在极其广阔的信解法器,成为无量智慧、等持功德珍宝及大悲水无尽之处的缘故,是具足因功德之义。神通及无漏智慧、无漏断是具足无别功德之本性的缘故,如同灯火的光、暖与色无别一样存在,即是具足法界果功德之义。

辛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分二:一、具因功德之义;二、具果功德之义。

壬一、具因功德之义:

摄法身佛智,大悲界性故,

以器珍宝水,说与大海同。

由于无余摄集或具有清净法身之因与获得佛智之因、趋入大悲之因或界性的缘故,以具足广大容器、珍宝与水三种同法,说明法界与大海等同。

壬二、具果功德之义:

无垢处神通,智无垢真如,

无别故与灯,光暖色同法。

自性无垢之处如来藏中五通、无漏智、无垢真如、无余转依之断无别存在的缘故,与灯火的光芒、温暖、颜色无别存在同法。

庚四(以行人分类趋入之义)分二:一、以三所依趋入宣说之理;二、彼等亦次第清净之理。

辛一、以三所依趋入宣说之理:

分别入凡圣,圆佛之真如,

见真于众生,说此如来藏。

以分别趋入异生之真如、圣者之真如、圆满佛陀之真如入手现量照见真如而对成为遍知所化的有缘众生极其明了宣说此如来藏法界自性清净。

辛二、彼等亦次第清净之理:

异生乃颠倒,见真谛者反,

如来则如实,无倒无戏论。

凡夫异生想、心、见是颠倒的,现量见到四谛法性真如的圣者则与他们相反,想、心、见无有颠倒,是真实见到,如来如实照见一切法摧毁颠倒及二障连同习气,是无有戏论性,如此从所依分为三种行人的角度,能依法界真如也成了三种。

以上这四种意义即是趋入之义。以其他方式宣说:

庚五(分位唯名之义)分二:一、三分位立三名称之理;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辛一、三分位立三名称之理:

不净不净净,极净依次第,

是名为众生,菩萨与如来。

如来藏客尘不清净、不清净清净兼有、极其清净三种阶段依次以众生、菩萨与如来三种不同名称来说明。

辛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本性等之义,此六摄界性,

于诸三分位,是以三名说。

本性义,等字包括因之义、果之义、作用之义、具足之义、趋入之义,这六义摄集上面广说的界性清净,这是指,对于不清净、不清净清净兼有、极其清净这三种阶段是以众生、菩萨、如来三种名称安立说明不同,而实际意义的本体丝毫也无差别。

庚六(如虚空般普行之义)分二:一、以无分别周遍之理;二、总相无可分之理。

辛一、以无分别周遍之理:

如无分别性,虚空普随行,

心性无垢界,如是普行性。

犹如无有分别、无有障碍之本性的虚空无别普皆随行周遍一切色法一样,心的自性光明本来无垢的法界也如是无别普行周遍一切行者阶段。

辛二、总相无可分之理:

彼总法相遍,过功及究竟,

犹如虚空遍,下中上色相。

法界自性清净是一切法的总法相或法性的缘故,同等随入周遍于有过失的异生、具功德的菩萨及功德究竟的如来一切阶段,如同虚空随行周遍于下等土器、中等铜器、上等金器一切色法形相一样。

庚七(恒时无变之义)分二:一、宣说无变之分位;二、广说彼理。

辛一、宣说无变之分位:

过失客尘性,功德性具故,

如前后亦然,无变之法性。

有人认为:法界是从先前有过失变成后来具有功德的缘故是有变化的。

其实并不是,先前不清净阶段,烦恼等过失是可断除的客尘性,并不是自性中存在的缘故,后来清净的阶段现前力等功德,是自性中本来具足并不是突然产生的缘故,如先前轮回界中存在一样后来涅槃也这样存在永远无有变化就是此法界的法性或自性。

辛二(广说彼理)分三:一、因障碍不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二、不清净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三、极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

壬一(因障碍不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如虚空无变之理;二、解说彼等差别。

癸一(如虚空无变之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如虚空普行,细微故无染,

如是于众生,安住此无染。

犹如无为法虚空周遍普行于一切有为色法,也是细微,因为不是粗大色法的缘故,永远不会被色法无常等过失染污,同样,心的自性周遍安住于一切有情的光明法界如来藏也是自性清净的缘故,永远也不被众生的过失烦恼等染污。

子二(广说)分五:一、有法现生灭之理;二、法界无灭之理;三、宣说彼等之实相;四、骤然成轮回之理;五、自性无变之理。

丑一、有法现生灭之理:

世间诸一切,空中生与灭,

如是无为界,根等生与灭。

犹如这个外器世界一切行相依于通彻无阻的虚空中最初产生形成,最终毁坏、泯灭,但虚空无有生灭,同样,依于不是以因缘集聚造作无有变化的法界如来藏,内有情的根等,最初产生、增长与最终毁坏、灭亡,但法性无有生灭。

丑二、法界无灭之理:

虚空未曾为,诸火所焚毁,

如是此不为,死病老火焚。

一切有为法会被劫末火、地狱火与自性火焚烧,但无为法的虚空何时也从来没有被三火焚毁。同样,众生会被死等三火焚毁,但法界藏,永远也不被死亡的劫末火、病的地狱火、老的自性火焚毁。

丑三(宣说彼等之实相)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寅一、比喻:

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

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

世界形成、安住时,广大的地轮依于水轮,水轮也依于风轮,风依于安住于虚空,然而,虚空不依靠因缘,为此也不是依于风轮、水蕴、地界等有为法而住。

寅二、意义:

如是蕴界根,依于业烦恼,

业惑恒常依,非理之作意。

非理作意者,依存清净心,

心之自性法,不住于一切。

如比喻一样,五蕴、十八界、根境十二处有漏所摄而产生的染污法,依存于产生它们的因业与烦恼,业与烦恼恒常依于无常执为常有等非理作意的一切分别念,非理作意依于自性光明自性清净之心的法界而住,然而心的自性光明胜义真如是无为法的缘故永远也不依不住于非理作意、烦恼、业及生的一切染污客尘法。

寅三、彼等对应:

当知犹如地,一切蕴处界,

当知如水界,有情业烦恼。

非理作意者,观如风之界,

自性如虚空,不依亦不住。

应当了知如同地轮依于水而形成一样,近取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于业与烦恼而形成。应当了知如同水界作为形成地轮之缘一样,一切有情的有漏业及烦恼作为形成蕴、处、界之缘。应当观知非理作意是由业与烦恼引发的缘故,如同风轮作为水轮的所依一样。如同虚空界虽然作为一切的所依但它不住于任何法一样,心的自性如来藏虽然作为客性法的所依,但它的本体也不依于任何法,也不住于任何法。

丑四、骤然成轮回之理: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

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

就像风轮住于虚空中一样,执著法的实相与违品非理作意的分别念,以遮障心自性光明法界的方式而住,如同风作为水的所依一样,非理作意为产生轮回之因的有漏业及贪等烦恼提供机会并使之增长,就像水搅拌形成大地一样,业与烦恼之水形成一切有漏的蕴处界及痛苦所摄的生。总之,虚空无为法界中,以时间所牵,器世界先前有重新毁灭、先前无有重新形成。同样,无漏法界也是以有情分别念及染污三轮而形成最初产生与最终毁灭。

丑五、自性无变之理: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心的自性光明法界如无为法虚空般不观待近取因,也不观待俱生缘,由此也不观待它们聚合,所以,无有最初产生及最终毁灭,也无有中间安住,因此永远不以有为三法改变。

子三、摄义: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光明如来藏,如虚空自性不被云烟等改变一样,永远无有以清净不清净障碍等改变的情况,执著非真实的非理作意分别念所生的贪嗔痴等烦恼染污及业染污、生染污所摄可断的客尘根本不会染污法性,因为自性清净的缘故。

癸二(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子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

以业惑水等,非令此真成,

死病老烈火,亦不会焚烧。

以如水蕴等的业与烦恼聚合也并非使这颗心的自性光明法界先前无有重新真实产生、形成,因为它是无为法的缘故。同样,这个法性也不会被无边剧烈、极猛的死亡劫末火、疾病的地狱火及衰老的自性火焚烧、毁灭,因为它自性不转异的缘故。

子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当知劫末火,地狱平常火,

依次如死火,病火与老火。

应当了知,能使世间界灭亡的劫末火、能焚烧有情的地狱火、依于平常柴而燃烧的自性火,这三种火次第对应生命变异的死亡火、身体变异的疾病火及青春变异的衰老火,与它们相互同法、相似。

壬二(不清净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分二: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二、广说彼义。

子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

解脱生死与病老,如实证悟此自性,

离生等祸以彼因,具慧悲众故依存。

圣者菩萨解脱蕴重新形成的生、相续灭亡的死、产生痛苦的病及相续变异的老,如实真正现量证悟此如来藏法界的自性或实相真如而安住的缘故,远离以业及烦恼所牵生等之灾祸及痛苦,也是清净无。如此也是由一五一十证悟法界的因使具慧菩萨生起想使没有证悟此理的众生远离所有痛苦的大悲而安住的缘故。为利益他众以愿力等故意受生三有,为了遣除常执而依存生老病等,住于轮回,于他现(指他众的感受)前也显现不清净与有变化。

子二(广说彼义)分二:不以痛苦变化之理;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丑一、不以痛苦变化之理: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

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

获得意自性身的菩萨圣者众无余已经根除了不由自主死亡的痛苦、病患的痛苦及衰老的痛苦,因为那些的因是,以非理作意、业与烦恼所感而转生轮回,菩萨无有那些因的缘故也就无有以痛苦变化的情况。

丑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真见真如故,已超越生等,

然悲尊示现,生死及老病。

虽然圣者佛子因为真实现量见到法界无生无变真如而已经超越、解脱了不由自主转生轮回等痛苦,但是作为没有如是证悟之众生的大悲尊主而故意受生世间,示现生、死、病、老等多种变化相,随缘成熟所化众生。

癸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发心功德;二、入胜行功德;三、得不退转功德;四、最后有功德;五、宣说成办二利之差别。

子一、发心功德:

佛子证悟此,无变法性已,

见无明蔽众,生等诚稀有。

住一地的佛子菩萨现量重新证悟此无有以生等改变自性清净的心法性界之后,自己解脱生老病死的真正痛苦,但见到以无明白翳蒙蔽慧眼的其他众生的生及“等”字包括的老病死的情形,而成熟所化众生,那实是稀有、奇妙的事。

获得圣行境,示于凡行境,

故成众生亲,方便大悲尊。

如是远离罪业不善法道,获得圣者行境——现量见到法性、解脱生老的果位,于凡夫异生没有解脱生死的行境中示现生等多种幻化而成熟所化众生,由这种缘故,成为无余众生的至亲或殊胜亲友菩萨精通以(四)摄成办他利的方便,它引发的大悲堪为最胜。

子二、入胜行功德:

彼离诸世间,世间中不动,

利世于世间,不染世垢行。

如莲生水中,不为水所染,

此虽生世间,不染世间法。

住二地至七地间的菩萨,以智慧力真实超越了一切世间行为,但以悲心驱使而于世间中不动,为成熟世间所化而于世间受持生等形相,也丝毫不染世间过失之垢而行持菩萨的广大行为,如同莲花生于水中却不为水过或水垢等所染。同样,圣者佛子虽然为利他而投生世间,但永远不染烦恼等世间过失法。

子三、不退转功德:

成办所为事,心恒如火燃,

恒常入定寂,静虑等至中。

住八地的菩萨成办他利所为事,自心恒常无勤作,就像干柴遇到强力的火自然燃烧一样,是以这种方式趋入,不仅如此,而且与之同时,也是不间断恒常入定于寂灭戏论相的静虑等持等至中。

子四、最后有功德:

先前引业感,离诸分别故,

彼为成熟众,非为勤作行。

住十地的菩萨以先前九地之前的愿等引业所感任运自成行持,以完全转依的方式断除远离一切等起分别念的缘故,最后有者,为成熟所化众生也不是有必要勤作而行。

或说或色身,或行或威仪,

应机予调化,彼知如是性。

恒常任运成,普天之众生,

无碍具慧彼,真行众生利。

如此不管是语事业也相应意乐而说法,或者身事业随缘示现多种色身幻化,或者广大的利他行为、或者以漫步、站立等的种种威仪,应机调化的佛子,真实了知该如何行持应理的事业,无勤而趋入种种,如是恒时无有勤作任运自成利益遍虚空际的无量众生,无碍行持者具慧菩萨,特为成熟所化众生而以自本体真实无倒行持成办众生利益的事业。

子五、宣说成办二利之差别:

菩萨之此理,后得于世间,

真实度众生,与如来等性。

住十地的菩萨行持事业的这种方式,即是观待后得能成熟他众在世间中任运自成不间断真实救度一切所化众生脱离轮回苦海,与断证究竟的如来是平等性,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六通、十自在等殊胜功德。

然如地与尘,海与蹄迹水,

佛陀与菩萨,差别亦如此。

虽然十地菩萨利他与佛陀等同,但观待自利的断证功德差别极大,就像大地与微尘的差别、大海与牛蹄迹水的差别一样,圆满佛陀的究竟功德与十地菩萨道功德的差别也是这么悬殊。也就是说,菩萨没有断除无明地等极细障碍,如来也断除了那些,因为获得具法身四功德波罗蜜多的缘故。

壬三(极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略说无变之理由;二、广说彼义。

癸一、略说无变之理由:

无尽具法故无变,无后际故众皈依,

不分别故恒无二,无作性故无灭法。

法界极清净分位,如来法身不是舍弃了其他身体变异的本性常有之义,因为于无余涅槃的法界中也不穷尽具足胜义无量功德法的缘故。如是具有成为一切众生无欺殊胜皈依处之义,因为无有后际、触及边际——乃至轮回存在间具有救护的功德。无垢法界恒时具足无有轮涅二法之自性寂灭之义,因为具足不分别轮涅过功之功德的缘故。也具足永久无有毁灭的法性永恒之义,因为具足无有以业和烦恼造作之自性功德的缘故。

癸二(广说彼义)分三:一、远离生等之义:二、摄义承接;三、安立常有等之因。

子一(远离生等之义)分二:一、各自宣说;二、对应广说。

丑一、各自宣说:

无生亦无死,无害亦无老,

彼乃常坚故,寂灭永恒故。

这个极清净自明光明藏是最初无生,最终无死,中间无有疾病损害,无有变异衰老,依次因为常有、坚固、寂灭、永恒的缘故。

丑二、对应广说:

彼即意性身,不生常有故,

不可思死殁,不死坚稳故。

细微习气病,不害寂灭故,

现行无漏业,不老永恒故。

如来的界性,初始不以意自性身而产生,因为常有不变的缘故,如是最终以不可思议变异的死殁也不能使法界死亡,因为无欺坚稳的缘故。中间细微的无明习气之病也不可损害,因为寂灭二法执著等的缘故。不以现行无漏业而衰老,因为不灭永恒的缘故,如此尚且不以意自性身生等改变,不以普通生等改变就更不必说了。

子二、摄义承接:

二句如是二,二二依次第,

了知无为界,常有等之义。

以常有等的理由证成无生等,以“无变……”每一句略说之广解,“不尽……”两句、如是边际等两句、行相等两句、无作等两句按次第,依经中来了知不以因缘造作的法界如来藏是常有之义、等字包括坚固之义、寂灭之义、永恒之义。

子三、安立常有等之因:

具无尽德故,非变性常义,

等同边际故,皈依性坚义。

不分别性故,无二法性寂,

无改功德故,无毁义永恒。

因为法界自性清净现量的法身即使于无余涅槃法界也具有无尽的无量功德的缘故具足永远不是变异的本性常有之义;因为等同轮回的边际相续不断摄受的缘故具足永不欺惑的皈依本性坚稳之义;因为是不分别二边之自性的缘故,具足有寂无二寂灭法性之义;因为不以因缘改造无为法功德的缘故,具足永久无毁灭之义即永恒之义。

庚八(功德无别之义)分二:一、以名义略说;二、广说彼等本体。

辛一、以名义略说:

彼即法身即如来,圣谛胜义之涅槃,

故如日光德无别,佛外无有余涅槃。

如来藏极其清净的分位,它是一切佛陀的法身,同样也是如来,它也是圣谛、胜义涅槃,因此那些仅是名称的差别,为此,就像太阳与阳光无别一样,十力等胜义功德无别,因此除圆满佛陀外无有其余真正的涅槃。

辛二(广说彼等本体)分三:一、广说名称差别;二、广说意义本体;三、以比喻决定彼等。

壬一(广说名称差别)分二:一、以四义说四名之理;二、与彼等意义对应解说。

癸一、以四义说四名之理:

略摄无漏界,以四义类别,

可知法身等,四种名差别。

总之,无漏法界如来藏,以将要讲的佛陀之法无别等四种意义不同分的类别可知与之相应的法身等刚刚所讲的四种名称差别。

癸二、与彼等意义对应解说:

佛法无有别,获得彼种姓,

无妄无欺性,自性本寂灭。

法界自性清净,从具足佛陀之法力等胜义功德无别之义的角度称为法身,从如实现量获得佛陀的种姓从无始以来安住的法性之义的角度称如来;从如来藏具足永不虚妄、恒常无欺不变异的法性、堪为圣者智慧行境之义的角度称为圣谛,从具足法界本来自性清净寂灭所有客尘的角度称为涅槃。

壬二(广说意义本体)分二;一、广说无二之义;二、广说涅槃之义。

癸二、广说无二之义:

诸相正等觉,断垢及习气,

佛陀与涅槃,胜义无二性。

由于现量了知如所有尽所有一切所知法的一切相,因此真实圆满菩提,称为佛陀,无余永断客尘二障及习气,称为涅槃,如此,对究竟证悟立名为圆满佛陀与对究竟断立为不住之涅槃仅是名称的不同而已,真实集于如来界性一义中,因此圣者殊胜智慧之行境的意义,就是于无漏法界中不可分割、无二无别。

癸二、广说涅槃之义:

一切相无数,无思无垢德,

无别相解脱,解脱即如来。

广大种姓无量无边,因此是一切相功德;别法无量无边,因此是无数功德;甚深难侧,因此是无可思维之功德;清净二障连同习气,因此是无垢功德。现前无漏法界中具足无别法相的法身,就称为究竟解脱涅槃。真正的解脱,它从现量证悟真如的角度也是如来藏。

壬三(以比喻决定彼等)分二:一、以图画比喻决定;二、以太阳比喻决定。

癸一、以图画比喻决定:

犹如绘画者,精通各有别,

知某分支者,去他处不定。

比如,绘画神像等画的人,只是精通头、手等等各不相同的一一部分,如果其中了知头部之类任意分支的画家去了其他地方,那就不能确定或绘画他的那一份,这是总说。

复次君主王,赐布命彼等,

汝等所有人,于此绘吾像。

之后,有一次,君主国王赐给了他们一幅画布命令说:你们所有画家在这幅布上完整画出国王我的形相。

彼等听从命,尽力行画事,

正当行彼等,一人赴他境。

因彼往他境,不全故彼画,

一切诸分支,不能皆圆满。

他们听从君主大王命令而尽力绘画各自的那一部分画。正当绘那幅画时,画家中诸如了知绘画头部的一人外出去了别处,因为画头的人去了别处导致一位画家不全的缘故,国王的画像头等一切分支就不会完整。《顶宝请问经》中以此作为表示此义的比喻。

能绘一切者,具施戒忍等,

一切相之最,空性说成像。

能圆满绘出所有分支的画家表示的意义,即是无贪的布施、无罪垢的持戒、无扰乱的安忍、等字包括的欢喜善法的精进、一缘专注的静虑、辨别法的智慧,现前具足一切方便之最的空性法身,就说如同圆满画出国王像的画家。总之,一位画师不全,也不能使画完美,一切齐全才能圆满。同样,如果一个方便不全,也不能圆满功德,一切齐全才能圆满成就功德,与它们无别的解脱涅槃是究竟的果,于一切等同。

癸二(以日轮比喻决定)分二:一、以四种同法说明与日轮等同;二、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种同法说明与日轮等同:

慧智及解脱,明射清净故,

无异故与光,光线日轮同。

与四种功德无别的妙慧、本智与解脱,依次是能明、能射、能净的缘故这三种也是无异,因此光明、放光、太阳清净这三者无异同法。

子二、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故未成佛前,不能得涅槃,

如离光光线,不能见日轮。

无始以来安住的界性自性清净如来藏中(十)力等一切胜义功德无别,现前它就是究竟解脱,因此,在没有证得照见一切所知无碍智慧的佛果之前,不会获得解脱一切障碍的究竟涅槃,比如,离开了光明、放光,无法见到清净的日轮。

己四、解说之摄义承接:

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

住惑壳内彼,以诸喻可知。

上面广述的道理,等同后际恒常法性如来藏法界,抉择的道理或安立,从本来意义至功德无别之义间的十种内容善加明确宣讲了,这是已解说内容的摄义,从无始时以来安住却不相属的自性无量俱胝客尘烦恼壳封闭之内存在无始以来安住并相属的自性清净法性藏,能表明它的九种比喻当依照《如来藏经》可了知。这是将要讲的内容的承接文。

己五(依承接以比喻宣说)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同法对应;二、垢染与如来藏二者各自同法对应。

庚一(有垢真如共共同法对应)分三: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摄说无始之理。

辛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

败莲中佛蜂中蜜,糠中精华粪中金,

地下宝藏小果芽,破衣之内如来像,

贱女腹内人中王,泥中具有珍宝像,

如是烦恼客尘障,众生中住此佛性。

如同颜色败落、凋零的莲花之内存在的相好庄严的佛身(像)一样,以客尘烦恼遮障的众生有此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如此类推,众多蜜蜂群围绕中有营养丰富的蜂蜜,麦芒、糠秕中有未衰败的稻子等粮食的精华,不净的大粪坑里有优质的纯金,土地覆盖的下面有无尽大宝藏,在小果种子皮内有具逐渐生长力的树芽等,有垢的破衣包裹之内有珍宝所成的佛像,肤色、装束等低劣的女人腹内或胎里有人君转轮王,泥模里有金子珍宝造的像,同样,烦恼客尘遮障的众生中决定住有此佛性或法界自性清净如来。

对应解说:

垢如莲花蜂,糠秕与粪地,

果皮与破衣,剧苦逼女泥。

佛蜜精金藏,涅珠宝佛像,

洲主尊宝像,同无垢佛性。

能障碍自性清净的客尘烦恼如同莲花、蜜蜂、麦芒等糠秕、粪坑、土堆、果皮、破衣、无怙等剧苦逼迫的弱女子及黑泥土;佛身、蜂蜜、粮食精华、金条、珍宝藏、涅珠达等树、珍宝造的佛像、四洲尊主转轮胜王、金宝像,等同于最胜无垢清净佛性如来藏。

辛二(广说其喻义)分三:一、以九种比喻说明众生中安住法界之理;二、广说一切净法界垢之理;三、复次善加对应明示。

壬一(以九种比喻说明众生中安住法界之理)分九:一、如败莲中佛;二、如蜜蜂中蜂蜜;三、如糠秕中果实;四、如粪中金条;五、如地下宝藏;六、如皮中苗芽;七、如破衣中佛像;八、如女人怀王;九、如泥模中金像。

癸一(如败莲中佛说明众生存在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色败莲住,妙相如来尊,

无垢天眼见,令从莲苞现。

如同败落莲花中佛陀一样,众生中有法界之理,好比色泽败落的莲花瓣裹覆之内住有妙相随好威光奕奕的如来身,具有无垢天眼通的人现见后又特为给他人显示,令佛身从莲花瓣苞中现出。

子二、所表之义:

善逝遍无间,佛眼见自性,

无覆住后际,悲尊令解障。

同样,自性清净的善逝法身也是周遍下至住无间地狱的一切众生之理,佛陀智慧眼照见自他一切众生具有法性如来藏,完全无有遮蔽,乃至后际——轮回存在间等同的边际安住而愿利益有情的大悲尊主也特为他众明示法界,令所化众生逐渐解脱客尘障碍。

子三、对应解说:

如凋零闭莲中佛,天眼见已除莲瓣,

见贪嗔等垢壳覆,众具佛藏悲摧障。

犹如颜色凋零、闭合的莲花内有的相好庄严的如来身,具天眼通者见到佛身在那莲花之内,为了显出佛身便斩除遮障的花瓣苞。同样,照见贪嗔等无量烦恼客尘壳遮障的所具有众生都有圆满如来藏法界,对没有证悟这一点的众生,能仁王也像除去遮障佛身的莲花瓣一样以无量悲心,为了必定摧破一切众生的烦恼客尘障碍而行持事业。

癸二(如蜜蜂中蜂蜜说明众生中安住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蜂群绕蜜,智士寻求彼,

见已依方便,令蜂群离彼。

如同蜜蜂群团团围绕守护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蜂蜜,精通观察蜂蜜的智士因寻求蜂蜜,看见蜜蜂包围的中央具有后依靠放烟等种种方便法使蜂群完全离开蜂蜜,从而得到蜂蜜。

子二、所表之义:

大仙遍知眼,见智界如蜜,

彼障如蜜蜂,而令永断除。

大仙人圆满佛陀以现量遍知一切所知相的佛眼照见如来界性各别自证智慧如同蜂蜜周遍一切众生后宣说永断如蜜蜂般的法界客尘障碍及种子的正道,令他们现前法身。

子三、对应解说:

无数蜂障蜜,寻求蜂蜜人,

驱散彼等蜂,如愿行蜜用。

众具无漏智,犹如蜂之蜜,

烦恼如蜜蜂,善毁佛如士。

犹如完美的蜂蜜被成千上万俱胝那由他蜜蜂遮挡,寻求蜂蜜的人见后千方百计驱散外面的那些蜜蜂,如己所愿,药用食用等发挥蜂蜜的作用。同样,众生心的自性具有无漏智慧如来藏如同蜂蜜,客尘烦恼如同蜜蜂,精通摧毁烦恼、现前法界之方便的胜者圆满佛陀犹如取蜂蜜之士。

癸三(如糠秕中果实说明众生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具糠粮食,不为人所用,

希求食等者,糠中取出彼。

犹如有外面糠秕的稻子等粮食,在没有脱离开糠秕期间,不会成为人们所受用的美好事物,如果离开了糠秕,就会成为上等的食品等,因此希求所受用之饮食等的人,他们会从外面糠秕之内取出粮食。

子二、所表之义:

众具烦恼垢,相杂佛亦尔,

未离杂惑垢,佛业不现有。

同样,众生具有的烦恼客尘相杂的自性清净佛陀圆满如来藏,也是在没有脱离相杂烦恼垢障期间,佛陀如来的无量事业不会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中示现,一旦离开了障碍,佛陀的事业也会散射。

子三、对应解说:

如稻荞麦稞,果实未出糠,

未熟则不为,人所用美食。

众具法自在,未脱惑壳身,

惑饥逼众前,不赐法喜味。

有粮食麦芒的果实稻子、荞麦、青稞果实等在没有从各自糠秕中出来,还没有成熟为可受用的精华,不会成为人们所受用的食品等具美味的事物。同样,众生的自性中周遍存在诸法自在如来藏,对于没有解脱如糠秕般烦恼的身体也以如饥饿般的无量烦恼逼迫的众生,不会赐予正法之喜与大乐之味,他们断除烦恼,才能为他们宣说广大正法。

癸四(如不净中金条说明众生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人游时金,落入脏腐处,

不坏彼依然,安住数百年。

具净天眼天,见已告人言:

此有金至宝,净此制成宝。

如同游走于大街小巷时的有些人带有宝物大金条,因为忘失而落入、丢到不净肮脏腐蚀物充满的地方,由于不坏的纯金自性不会变异,因此它在那里如前一样住了数百年。一次,具有清净天眼的天人见到那里有金子后以利益的心态告诉某人说:“取出不净处中有的这个至宝上品黄金,净化外面的泥垢,如愿制成珍宝佛像、饰品等。

子二、所表之义:

佛见陷不净,惑中众生德,

为净惑淤泥,于众降法雨。

同样,胜王能仁也是照见沉陷于如不净般的客尘烦恼中的众生具有功德法界真如如优质金子般周遍一切后,为了清净如淤泥般的烦恼而于堪为所化的众生降下如雨般的妙法并予以宣说。

子三、对应解说:

天见落脏腐处金,为净策励示最妙,

佛见堕脏惑佛宝,遍众为净说正法。

如同落入、掉到肮脏腐烂不净物之内的优质金子,后来被天人看见,为了完全清净不净的淤泥,他见后策励对人显示最妙的金子。同样,圆满佛陀如来也是照见堕落于如不净大泥沼般的烦恼中如珍宝般的圆满如来藏真如周遍于一切众生之后为了清净法界的客尘烦恼而于所化众生应机宣说妙法。

癸五(如地下大宝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贫舍地下,具有无尽藏,

彼人不知彼,藏不说我此。

如同饥饿逼迫、穷困潦倒的某人自己家里,土堆压着的下面有用之不尽的大宝藏,可是那穷人不知道大宝藏就在自己舍宅的下面,那宝藏也不会说“我在此地下,请取出随意享用”。结果,那人明明有宝藏却感受贫困的痛苦。

子二、所表之义:

入心内宝藏,净无破立性,

未证此众生,常受多贫苦。

同样,装入众生心内的宝藏自性清净无垢,无有重新所要建立的胜义功德,无有前有过失所要遣除的法性自性中安住的种姓如来藏也是被客尘遮障的缘故,没有证悟自本性具有,导致这芸芸众生不间断感受贫乏无漏功德财富的无量众多世间痛苦。

子三、对应解说:

贫舍有宝藏,宝藏于彼人,

不说我在此,彼人不知彼。

法藏住心舍,众生如贫者,

为令彼得彼,仙人诞生世。

就像穷人家里地下有无尽的大宝藏,而宝藏也不能对那个穷人说“我在这里”,那人也不知道那宝藏在自己的家里,因此摆脱不了贫穷的痛苦。同样,具有无量无漏功德的法界宝藏虽然住在自己心的家舍里,但不知此理的众生就像没有获得已有宝藏的穷人一样,如同某位智士教给那人取出宝藏的方法一样,为了使所化众生从客尘地下取出法界宝藏而现量获得具二清净的法身,大仙人圆满佛陀于无量世间界真实诞生而宣讲妙法。

癸六(如皮中苗芽说明众生中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芒果等树果,有种芽无坏,

耕田灌溉等,渐次成树王。

如芒果树、娑罗树等树果皮内具有的种子遇到外缘时会生出苗芽,没有以障碍破坏,具足认真耕作良田、应时灌溉、肥料充足等顺缘,逐渐会形成应有尽有的参天大树。

子二、所表之义:

众生无明等,果皮内界善,

如是依彼善,渐成能仁王。

众生的无明等烦恼客尘果皮之外皮包裹之内的法界或界性善如来藏也像因缘齐全的情况下次第长成妙树一样,依靠修行福慧二资粮的善法而次第经行地道,成为能仁王圆满佛陀。

子三、对应解说:

如依水日光,风地时空缘,

娑罗及芒果,果皮内生树,

众生惑果皮,内圆佛种芽,

如是由善缘,见法得增上。

如同依靠令湿润的水,令成熟的阳光、令不腐的风、令受持的地以及春天等暖季、提供空间的虚空等众缘,使娑罗树、芒果树等果皮壳内中次第生长果树。同样,众生如同果皮一样的烦恼客尘内如同种芽一样的圆满佛藏也是像由众缘聚合生长妙树一样,由那些成为解脱之因的二资粮善缘而现量见法界,次第增上,获得圆满佛果。

癸七(如破衣中佛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宝造佛像,垢秽破衣裹,

置路天人见,为解言彼事。

如同种种珍宝制作的殊妙佛像由垢秽破烂的衣服包裹,放在十字路口,但是人们没有见到,一次,天人看见它后为了解开垢秽的遮覆物而对人们说了在路中央的佛像之事,并作指示。

子二、所表之义:

无碍眼照见,异惑裹佛性,

亦遍于旁生,为解示方便。

无碍照见一切所知的佛陀以其具有的智慧眼照见贪等种种烦恼客尘包裹的如来藏真性,也周遍于下至粪坑里的蛆虫等旁生,之后如同去除佛像的遮覆物般为了令解脱法界的客尘而开示实修道的方便无量妙法门。

子三、对应解说:

如宝性佛像,垢秽破衣裹,

置路天眼见,为解示于人。

见惑破衣裹,住于轮回道,

佛性畜亦具,为解佛说法。

犹如珍宝自性所成的美妙如来像,由垢秽的破衣包裹,置于十字路口,具有清净天眼的某位天人看见它后,为了令解脱那个低劣的遮覆物,对人们明示。同样,照见由烦恼破衣的遮障包裹住于三有轮回道中的佛性如来藏,甚至旁生等下劣众生也具有后,为了令解脱客尘,圆满佛陀相应所化缘分宣说妙法。

癸八(如女怀王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貌丑无怙女,住于无怙处,

胎怀国王尊,不知在自腹。

如同相貌丑陋、无依无怙的某个女子住在客店、十字街头等无有依怙的住处,本来她自己的胎里怀有具足转轮王福德的具相童子,但由于胎盘遮覆,她不知道君王在自己腹中,结果有着受人欺凌等的畏惧和痛苦。

子二、所表之义:

生三有如无怙舍,不净众生如孕妇,

彼怀王故有依怙,无垢界如住彼胎。

转生于三有轮回之种种处有着痛苦的缘故,如无依无怙的舍宅一样,不清净客尘烦恼的众生虽有依怙却不知晓,就像胎中怀有国王的孕妇一样,如同那个女人因怀着国王的缘故有依怙一样,众生因为具有法性而拥有最殊胜的依怙,自性清净无垢界性如来藏现前就会救离一切畏惧,因此如同住在那个女子胎中的国王一样。

子三、对应解说:

身上著垢衣,丑女怀君王,

无怙舍宅中,感受大痛苦。

如是自内住,有怙思无怙,

有情因烦恼,意不寂受苦。

比如,身上穿着有垢的破衣,形色等丑陋相貌的某个女人胎中怀有国王童子,但由于她不知晓的缘故而住在无依无怙的房舍里,倍受他人欺凌等大痛苦,同样,自身之中虽然住有心的自性光明怙主佛性,但由于没有证悟的缘故具有认为无依无怙之心的众生随客尘烦恼而心不寂静,行有漏业,因此处于感受畏惧轮回等痛苦之境地。

癸九(如泥模中金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内金像形圆满,灭尽自性外泥性,

见知彼者为净化,内金去除一切障。

如同泥模内的金子制成、量度和形相圆满、庄严的佛像,自本体无无垢清净,但外观上是有黑泥覆盖的自性,有识之士见而了知这一点,为了净化里面的纯金之垢,千方百计除去黑泥等一切遮障。

子二、所表之义:

见自性光明,诸垢客尘性,

令如宝源众,净障证大觉。

照见心的自性如来藏本来光明、清净,贪等烦恼之垢也是可断除的客尘性后,宣说使如上等金宝制作的像由出处泥模覆盖般的众生净化见法界之障客尘的方便妙法者就是现前大菩提的佛陀。

子三、对应解说:

无垢灿金造,泥内之佛像,

灭尽之自性,智者知除土。

遍知知如净,纯金寂灭心,

说法捶打行,去除一切障。

犹如自性无垢清净光灿灿的上等纯金制成、放在铸造时的黑泥模内的佛像,自本体是灭除垢染的珍宝像自性,精通观察的有智之士了知后进行捶打、缓压等能次第除去遮覆的泥模等之垢的方便。同样,现量了知一切所知相的佛陀智慧也彻知如自性清净垢染的纯金像般烦恼原本寂灭之心的法性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后,以他们相应各自缘分说法的方式通过如除泥模的捶打方便之修行净除现前自性的障碍客尘。

辛三、摄说无始之理:

莲花蜂糠秕,不净粪与地,

果皮及破衣,女人胎泥模。

所谓凋谢的莲花、蜜蜂、不净粪、大地、树果皮、有垢破衣、女人胎、黑泥模都是表示垢染的比喻。

如佛蜜果实,纯金宝藏树,

宝像转轮王,以及纯金像。

相好庄严的佛、美味营养的蜂蜜、大米等粮食的果实、不变异的纯金、无尽大宝藏、有果的妙树、美妙的珍宝佛像、转轮王、纯金像是表示如来藏的比喻。

众界烦恼壳,无系无始时,

心自性无垢,无始如是说。

表示它们的比喻是说,能障碍众生之界性真如的烦恼之壳,于自性无有相属,因此是客尘性,但与法界一起从无始以来一直安住,它们存在于哪呢?众生心的自性如来藏原本无垢俱生智慧从无始以来一直安住。

庚二(垢染与如来藏各自同法对应)分二:一、表示客尘差别之理;二、表示自性法界差别之理。

辛一(表示客尘差别之理)分四:一、能障垢之分类;二、彼障碍众生法界之理;三、详细对应各自喻义;四、归纳解说彼等总义。

壬一、能障垢之分类:

贪嗔痴及彼,强现行习气,

见修道所断,依不净净地。

障碍法界自性清净的客尘,依理摄略有九种,具体来说,

1、2、3、远离世间贪心的相续中具有的不动行之因能成就色界无色界,是以出世间智慧所摧毁,它们是贪随眠、嗔随眠、痴随眠,即它们的习气或种子三种一一计算。

4、没有离贪等的相续中具有的福德非福德行之因只会形成色界,是修不净观等的心识所摧毁,它们是贪嗔痴及其强烈现行三毒作为一个。

5、阿罗汉相续中有的行无漏业之因,是由能成就意性身的大菩提智慧所摧毁,它以无明习气所摄。

6、共同异生有学相续具有的法性,由现量见谛的智慧所摧毁,它是见所断。

7、有学圣者相续具有的已现量见的法性,是以修道智慧所摧毁,它是修所断。

8、尤其未究竟的菩萨相续中有的一地至七地间的违品以修三清净地的智慧所摧毁,它是依于不清净地的所断。

9、究竟的菩萨相续中有的清净三地的违品是金刚喻定所摧毁,它是依于清净地的所断。

九垢以莲苞,此等喻尽宣,

随烦恼之壳,分类无有量。

如此一来,就粗大易证而言,贪等九种垢染以莲花苞、蜜蜂等九种比喻次第表示、明显宣说,遮障如来藏的随烦恼之壳,以实体类别细分有八万四千,及无量俱胝分类等,就像如来的智慧无量分类一样。

壬二、彼障众生法界之理:

贪等此九垢,略摄依次第,

以莲花苞等,九喻真实宣。

此垢令凡夫,罗汉学具慧,

次第四与一,二二不清净。

出有坏佛陀教诫:“一切众生具如来藏”由障碍它的(贪等)九种客尘所遮障异生凡夫及声闻缘觉阿罗汉、住共同有学道者殊胜具慧菩萨不清净,略而言之,如上次第,莲花苞、蜜蜂、糠秕、不净等九种比喻真实说明九种障碍,以佛、蜂蜜、果实、金子等真实说明法界,前四种障碍的三毒随眠垢染令上界凡夫不清净,以彼等强烈现行令欲界凡夫不清净、阿罗汉不清净、有学具慧者不清净,次第四种不清净,也就是依次,前四种障碍的三毒随眠令上界凡夫不清净、以彼等强烈现行令欲界凡夫不清净、以无明习气一者令阿罗汉不清净,如是见所断与修所断两者使有学凡夫与有学圣者二者不清净。依于不清净七地的垢染、依于三清净地的垢染二者令究竟菩萨不清净,某某行者具有什么主要所断就成为现前究竟法界的障碍。

壬三、详细对应各自喻义:

如莲淤泥生,现前心欢喜,

后成不欢喜,贪喜亦如是。

犹如莲花从淤泥中新生,呈现在见者眼前,即刻令人内心极其欢喜,后来没过多久,花已凋零,不再被人喜欢,同样,贪随眠烦恼也是由非理作意中产生的爱恋现前时欢喜,后来灭尽时不再欢喜,见到莲花的欢喜也是这样,因此贪随眠如同莲花。

犹如蜜蜂群,烦乱而蛰刺,

如是生嗔者,令心生痛苦。

如此类推,如同迷恋蜂蜜的蜜蜂对于采蜂蜜的他人以嗔恨而心烦意乱,蛰别人使他们产生刺痛,同样,嗔随眠烦恼增上,真实生起嗔恨结果也使自他心里产生刺痛,因此嗔随眠如蜜蜂。

如粮等果实,外在糠秕覆,

如是见藏义,无明蛋壳蔽。

犹如大米等粮食果实被外面的麦芒等糠秕遮覆而见不到。同样,见如来藏法界自性光明之义也以如蛋壳般的无明愚痴随眠等遮蔽而见不到,因此痴随眠如糠秕。

不净不合意,如是具贪众,

依欲是因故,现行如不净。

不净物是不合心意的肮脏处,同样,欲界具贪众依靠欲妙等是诸多恶行之因的缘故,三毒烦恼的强烈现行如同不净大粪堆,是所厌离的染污处,现行三毒如不净粪。

如宝覆盖故,不知不得藏,

众生自然性,无明习地障。

如同无尽大宝藏被许多土覆盖、隐藏,贫穷人不知有宝,不会得到宝藏,同样,如同穷人般的众生因为见具有无尽功德的自然本智被无明习气地遮障而不得见,因此无明习气地所摄如土。

如芽等渐生,能破种子皮,

如是见真如,遣除诸见断。

如同妙树的芽、干、枝等逐渐生长次第能破除种子的外皮,同样,以次第见到法界胜义真如而逐渐遣除见所断的烦恼,因此见断如同果皮。

与圣道相属,摧坏见心者,

修道智所断,说为如破衣。

与现量见到圣道四谛法相属,摧毁执著五蕴的我执我所执的坏聚见等所断之核心或主体见断之敌的阿罗汉相续中具有已经现量见法性,是修道智慧所断,是灭尽粗大的剩余部分,说为如同有垢的破衣。

修断如破衣。

依于七地垢,犹如胎包垢,

犹如离胎包,无念智如熟。

依于不清净七地的垢染,障碍所见,具有勤作,因此如同胎包之垢,如同远离胎包般,解脱了那些垢染,八地等无有勤作、任运自成无分别智慧现前,如同转轮王成熟、诞生。依于七地的垢染如同胎包。

随系三地垢,当知如泥染,

是以大本性,金刚喻定摧。

应当了知,随属三清净地的细微垢染,无勤作中便能断除,因此如同金像以少许泥土染污一般。它也是以对治大本性的金刚喻定所摧毁。

因此随系三清净地的垢染说为如同泥土。

壬四、归纳彼等总义:

贪等九种垢,如同莲花等。

上面详细对应同法的道理,如此这般,贪嗔等能障碍法界的九种客尘依次对应莲花、蜜蜂等九种比喻。

辛二(表示自性法界差别之理)分三:一、略说以九喻表示三法之理;二、各自分析彼义;三、广说各自本体。

壬一、略说以九喻表示三法之理:

三自性摄故,界性如佛等。

将要讲的三自性所摄的界性如来藏,对应佛身、蜂蜜等能表示精藏的九种比喻。

壬二、各自分析彼义:

三自性是什么呢?

此自性法身,真如与种姓,

彼是以三喻,一五喻可知。

此法界如来藏的自性是自然本智法身、不变异的真如及成佛的种姓三种。

若想:以九种比喻如何能表示它们呢?那三种自性依次是以佛身、蜂蜜及粮食果实三种比喻可以了知法界是具法身自性;以金子的一个比喻可以了知真如自性;以宝藏、妙树、宝像、转轮王、金像五种比喻可以了知成就三身的种姓自性。

壬三(广说各自本体)分三:一、广说法身之喻义;二、宣说真如之喻义;三、广说种姓之喻义。

癸一(广说法身之喻义)分二:一、宣说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宣说法身之分类:

当知法身二,法界极无垢,

彼之等流说,甚深种种理。

应当了知,自性法身也有真实与假立两种分类,法界如来藏完全无垢自性光明堪为佛陀各别自证的智慧行境,是真实的证法身;证悟或获得它的等流因了知所化缘分形成的教法是假立的教法身。它们也被视为是由所诠与能诠或果与因的差别而分的。教法身也有两种,就真如胜义谛而言,从菩萨经藏着手宣说甚深法理;就随顺众生种种意乐世俗谛而言,从经等三藏十二部着手宣说广大种种法理。

子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出世故世间,此喻不可得,

如来与佛性,唯是相似说。

所证自性清净法身是真实超出一切世间法的缘故,在世间中能表示此法身的比喻了不可得,因此,莲花内住的如来自然身与自性清净的佛性二者仅是片面相似而宣说的。

宣说深细理,如蜂蜜一味,

宣说种种理,如异皮果实。

应当了知,证悟它的等流因甚深难测,具足功德,因此宣说细微甚深胜义理是为了说明一切法在真如中一味一体,因此如同蜂蜜于香甜中一味一体一样,宣说广大十二部经典等种种方便法理是为了证悟真义而次第引导的种种相关意义,因此就像种种皮壳中有所享用的粮食果实一样。

癸二、宣说真如之喻义:

自性无变异,善妙清净故,

是说此真如,如同纯金像。

如云:“如来出世也好,没有出世也好,诸法法尔如此安住。”心的自性即使随系于无量烦恼痛苦,但清净光明无变的缘故称为真如,如同优质纯金不变一样于一切阶段自性无有变异,犹如美妙的金子般自性善妙堪为最胜,就像无垢的金子一样原本无有烦恼、清净的缘故,即是说此法界真如与上等金像同法。

癸三(广说种姓之喻义)分三:一、以比喻说明二种姓;二、由彼得三身之理;三、彼等对应比喻。

子一、以比喻说明二种姓:

如宝藏果树,可知二种姓,

无始自性住,真受殊胜性。

比如,不以勤作重新形成、具无尽受用的大宝藏自然存在于地下,以勤作成办而具有果的妙树在园林中逐渐生长,同理可知,可以产生三身的佛陀种姓也有两种,即从无始时以来心的自性中安住的法界清净自性种姓,以及缘它以听闻等所行勤作重新真实得受所生的随解脱分善殊胜的随增性种姓。

子二、由彼得三身之理:

许此二种姓,获得佛三身,

第一得初身,第二得后二。

承许由自性种姓与随增种姓这两类种姓因中获得圆满佛陀的三身之果。也就是说,第一自性住种姓,由行持诸多智慧资粮究竟而远离所有客尘,从中获得第一身——具二清净法性本性身;第二随增性种姓增长中福德资粮究竟而获得后面——显现于近远所化前的受用圆满身及化身二身。

子三、彼等对应比喻:

当知本性身,庄严如宝像,

自性非所作,功德宝藏故。

具大法政故,报身如轮王,

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应当了知,胜义本性身自性光明以功德最妙庄严如同珍宝制成的佛像一样,因为原本自性成立,不是以勤作重新造作,(十)力等功德如同无尽宝藏的缘故。由于具足深广大乘法的国政大财富的缘故,显现于清净者前圆满受用身如同转轮王享受七宝及四洲等财富一样。依靠胜义身现前的能力而于所化众生心前呈现随机调化的影像自性,因此共同显现的化身如同金像般。

己六、以信心证悟教义之理:

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

日轮璀璨光,无目不得见。

原本任运自成、不是依他缘重产生,自然圆满佛陀的法性胜义谛如来藏,它是异生、声闻缘觉、新入大乘菩萨依靠了义经典及彼等注释,以诚挚的信心胜解而以总相的方式所证悟的,因为不具见甚深真如之明目的缘故,并不是如实现量证悟,就像明净的太阳,璀璨的光芒,无眼之人不会现见。

己七、认清所证之义空性:

此无何所破,亦无少所立,

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远离二边的空性之理是什么呢?这个自性普皆清净如来界性胜义谛真如,没有任何先前存在所要遣除的染污过失,因为原本远离所有客尘就是它的自性。真实义法界真如也无有少许前所未有所要安立的清净功德,因为(十)力等胜义功德原本任运自成、无别的法性就是它的自性。为此远离二边。以了知胜义的有境智慧真实现量观真如性入定而尽力串习,次第生起现量见到真实法性胜义的智慧而得以解脱所断客尘,也就是见道解脱见断垢染,修道解脱修断垢染、究竟道解脱所有二障及习气。

具有别法相,界性客尘空,

具无别法相,无上法不空。

为此,由于现见如来藏以具足法性有异体差别、可各自分离的法相——可断除的客尘世俗有为法而空,因此远离有边;由于以具足法性无有异体差别不可各自分离的法相、不可断除的自性胜义无上佛陀之法(十)力等无量功德的法界不是空性,因此也远离无边,由于互绝相违的缘故,也解脱有无二俱边,由此也解脱遮破它的非俱边,因此解脱二边或四边的空性无误之理就是真如。

己八(宣说以彼等解说之必要)分二:一、以问答略说必要;二、广解说义。

庚一、以问答略说必要:

如云如梦幻,彼说所知空,

复此佛何说,众生有佛性?

问:垢染,犹如不稳固、无有自性的云彩,如可以享受及领受而无自性的梦中显现,又如显现种种而无自性的虚幻影像,佛陀在宣说中转F轮无相的经藏《广般若经》及《中般若经》等中以这三种比喻详细宣说了从所知色法至一切种智之间一切法于一切时处均是空性无有自性。在末转F轮决定胜义的《如来藏经》等极多经典中如来圆满佛陀真实语为何又说“一切众生原本任运自成具有自性清净光明的如来藏法界”?前面说无有与此处说有难道不相违吗?

为断心怯懦,轻视众生劣,

邪执损减真,贪我五过说。

答:没有相违的过失,前面说无有是为了遮破执著真实有实法而宣说客尘不存在。此处说有是为了五种殊胜必要而说法界存在。其原因是,如果没有宣说有如来藏,那么众生由于不知自己具有胜义佛陀真如性而认为像我这样的人不能修成菩提而心怯懦,不踊跃入道的过失;由于不知他众具有如来藏而认为这些众生低劣,轻视不恭敬他们的过失;由不知自他一切众生均具有如来藏而将非真实虚伪的客尘自性实际无有而执为有的增益过失;将与真实功德无别的法界原本周遍一切存在而执著为无有的损减过失;不知自他的自性于法界中平等而过分贪爱自我的过失,这五种过失或过患,某种行者具有大部分,为了使他们断除这些而生起欲求获得菩提的欢喜、对一切众生的恭敬、证悟客性无有的智慧、证悟自性存在的智慧、了知自他平等的大慈心,才宣说如来藏法性真如周遍一切存在。

庚二(广说其义)分二:一、解说于他说空性之密意;二、宣说此续中所说法界之功德。

辛一、解说于他说空性之密意:

真实际远离,一切有为相,

烦恼业异熟,以如云等说。

烦恼犹如云,业如梦受用,

惑业异熟蕴,如幻亦如化。

问:如果有如来藏是了义,那么《般若经》等中所说“诸法空性如云梦幻般现而无自性”的密意是什么?

答:无误的所缘真实际胜义法界无为法是远离一切世俗有为法客尘生灭住相,以它们而空,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说无自性的。

若想:空性的客尘有为法又是指什么呢?贪等烦恼染污与不善等业染污及彼等异熟蕴等的生染污。它们依次以如云等三种比喻相应说明。其中烦恼,是障碍周遍虚空际的众生之自性的客尘,因此如云,由它所引发的有漏业,是以颠倒心产生迷乱的对境,为此如梦中的受用。烦恼与有漏业的果异熟蕴等观待外缘显现种种,但如果分析则无真实自性,因此如同幻术与幻化等。

辛二(宣说此续中所说法界之功德)分三:一、为断过失而说法界之理;二、所断五过如何产生之理;三、断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为断过失而说法界之理:

先如是安立,复此无上续,

为断五过失,宣说有佛性。

为了断除有些人对于次第引导所化众生初转四谛F轮认为色等实有的耽著,佛陀先在中转无相F轮时说“诸法空性、现而无自性如云梦幻”,如是主要宣说无本性的安立。之后对于仅此不舍精进者又再度宣说最甚深法,宣说无上或最后末转F轮——胜义善分辨F轮。由宣说法界不间断,因此如同相续般在讲究竟义的此时,为了断除自心怯懦之想、轻视他众、将垢染执为有、将法界执为无有、过分贪执自我这五种过失而获得欢喜等功德才以比喻及理由等多种方式极其明确宣说了“佛性清净如来藏周遍一切存在”。

壬二、所断五过如何产生之理:

如此未闻彼,以轻自过失,

心怯之有者,不生菩提心。

如果没有这般宣说“一切众生普遍具有如来藏”,那么也就不会听闻此法理,没有听闻此理就会以“像我这样如何获得无上菩提”自轻凌懒惰的过失使心怯懦,失望的有些人,会产生“不生起要现前自之自性胜义佛陀之殊胜菩提心的过失。

生菩提心者,自詡我殊胜,

于未生觉心,则入下劣想。

还有些人,虽然生起了当为利他成佛的少许菩提心,但自认为我安住大乘是殊胜或上等的,心生傲慢,则由于不知没有发菩提心的他众具有真如而产生入于认为这些众生低劣之想的过失。

如是思维者,不生真实智,

故非真实执,不解真实义。

如是思维无有如来藏的行人不会产生远离增益损减的真实智慧,由此产生非真实世俗客尘执著为实有的增益过失,不了解真实义法界胜义功德任运自成存在,也产生损减的过失。

造作客尘故,众生过非真,

真实过无我,功德自性净。

如果善加分析,则由于是因缘造作、可断除的客尘,所以众生的过失客尘也并非真实存在,真实中暂时性的罪过无有人法二我的缘故,(十)力等胜义功德自性清净而存在。

执著非真过,损减真功德,

具慧不得见,自他平等慈。

如此执著非真实的客尘性罪过为有的增益,将具有真实功德的法界原本任运存在损减为无有,由此,具慧菩萨不会获得视自己与其他众生平等是自性胜义的佛陀的大慈心,产生过分贪爱自我的过失。因此为了断除那些过失而明显宣说了法界。

壬三、断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此听闻彼,欢喜敬如佛,

慧智大慈生,生此五法故,

无罪视平等。无过具功德,

同等爱自他,速得正觉果。

如此了义经典中宣说“一切众生普遍具有如来法界”,所化众生善加听闻它,认为现前自己的本性就是大菩提,由此欢喜正道苦行,了知他众的自性是佛陀而如本师般恭敬,于世俗客尘无有二我了知为无有的妙慧、于胜义法界自性存在了知为有的本智、视自他自性平等是佛从而生起想利他的大慈心,这般生起五种功德法的缘故,由那些功德,无有心怯懦等罪过,视一切众生同等具有如来藏,了悟客尘过失无有、具足自性清净功德有,视自己与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的大慈心,由次第修道,必定无疑速得二利究竟的无上正觉果位。

大乘无上续宝性论中第一如来藏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