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16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六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传播、弘扬佛法应该具备哪两种方式?请具体说明。

2、解释颂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修行类】

1、我们学习《六祖坛经》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2、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需要具足怎样的善巧方便?

【生活类】

1、业力重和福报好的人,在对待善知识和佛法上,分别有哪些不同?

学《坛经》的目的

下面讲《六祖坛经》的第二品——般若品,现在正在讲无相颂,六祖将自己修行的境界以偈颂的方式来给大家宣说,今天继续给大家作简单的介绍。

我们学习《六祖坛经》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进一步地了解禅宗法门。不管是学净土宗还是学藏传佛教的人,都应该学习禅宗法门,因为此法门对般若作了最甚深的开示。从历史上看,有很多大德以此而成就,功德非常大。第二个目的,禅宗是一种心法,是对内心的感悟、体悟,《坛经》是慧悟人生特别殊胜的契经。所以,在座的人在短暂的人生中,对修心法门种下一个种子,创造一种缘起,非常必要。

以我本人而言,我对禅宗法门很有信心,但我自己的确没有这方面的修行和传承。所以,我们这次传法,按照藏传佛教的要求并不太合适。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传法一定要有师传的传承,否则很多大德都不会宣讲,但这次我是同大家共同学习,只不过我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辅导而已。

我也发现很多人对《六祖坛经》很有信心,不仅是学院的道友,包括网络上,从传讲到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下来了。后面的内容,我想大家也会善始善终。

颂词宣讲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菩提自性本来没有任何能取、所取的分别念,就像清净的虚空,但我们众生的分别妄念是忽然、暂时而产生的,就像空中自然而然产生云雾一样。然而这种妄心并不是真正的本性,它可以消失。对此,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通过观心或者修行之后,任何人都可以完全了悟。

净心在妄中:当我们正在起念头、起烦恼、起分别时,真心、清净心从未离开过。我们这颗清净的心、菩提的本来自性,永远清净。比如说正在三界轮回中流转的我们,于烦恼分别中痛苦挣扎的时候,心的本性仍然如如不动,就像水结成冰,看起来冰是固体的,但水的本性永远也没有改变过。

这一点在《心地观经》里也讲过,“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这样的心法本来没有,但是凡夫人认为它有。如果将心的本体观为空性,所有障碍和迷惑都不会产生,一定会获得解脱。

但正无三障:当我们正在迷乱、迷惑时,清净的心亦在轮回中,行持正行时没有三种障碍。

“三障”,汉地古代的资料中说,是烦恼障、业障和报障。烦恼障指贪心、嗔心、痴心等等,业障是五逆十恶等等,报障是果报已经现前。

比如说正在三恶趣中受苦的业感,这是一种障碍。或者有些人实在无力修行,有的人睡眠太重了,白天晚上都想睡觉,不想修行;有的人整天身体不好,重病缠身;有的人天天都处在散乱之中。每个人的修行状况都有不同的业力现前。有些人偶尔心里生起想做一个好人的想法,或者想好好修持正法,但在行持的过程中做出很多非法事,内心无法堪能,身体也无法获得自在,等等,这就是业报现前的一种障碍。

其实菩提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与无上大圆满非常契合,无上密法中说,普贤如来的自性面目无改无动,但后来因为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产生,众生的妄念分别便层出不穷地起现,从此之后,众生在三界轮回中煎熬受苦。这个道理与此处不谋而合。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如果世间人去修行正道,一切时间、地点、行为都没有任何妨碍,关键看你自己能不能用心来观自心。有些人说:我现在没有时间、没有地方修行等等,但实际上修行是一种心法,你若真正想修行,在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修心没有障碍。

以前永嘉大师也说过“行亦禅,坐亦禅”,行是禅的境界,坐着也是一种禅宗的境界。稍微对心法有所了解的人,发心是在修行的境界中,走路也在修行的境界中,包括闲谈、睡眠或者在其他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此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经常要观自己的过失,这样才可以与道相应。

在这些无相颂里讲了很多要断除的过失,我看个别大德完全是从世间人格方面来解释的。但我想:虽然也可以从常观自己的过失、毛病方面,做浅显的解释,但这是六祖的无相偈,此处的过失是指三界中最大的过患——妄想分别,也就是贪嗔痴。在《释量论》中也把贪嗔痴叫做过失,经常要观自己与真相完全违背的烦恼分别、妄想执著。如果经常观自己的妄想执著,你与修行的道会完全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真正想修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心,观心的过程中唯一不要去执著相,内观自己,认识自己心的本性,这就是修行人最主要、最正确的方法。

因为我们不该在其他地方寻找这颗心,而应该从内在寻找,我们最大的过失是不认识自己的心。本来外境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妄、虚假的,是心的幻相,但是我们不认识这一点。知道这个过失后,才会变成真正的修行人。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色类:是指形形色色不同类别的众生。

本来世间中有许许多多众生,每一个众生各自都有不同的修法之道,因为众生的意乐和根基都不同,佛陀也转了八万四千法门。对众生来讲,这些不同的法门和地道都没有任何妨碍。你学显宗也可以,学密宗也可以,学禅宗也可以,各宗各派均可以学,但是归纳起来,千万不能离开心法,如果离开了心法之道,在其他地方,寻求另外一种能成就佛果或者能获得证悟的方便方法,永远都见不到,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所以,我们讲它是内在的一种修心法门。禅宗如此,密法中也经常讲,一定要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在心的本性以外去寻找一个具有相好的佛陀,这是非常大的错误。

我们在观修的过程中要知道,不同的法门是因不同根基的众生来安立的,但是在所有法门中,内在的心法最重要。佛陀在《如来藏经》中也说:“佛眼观众生,虽流转五道,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易。”佛观众生虽然流转在五道中,但是最主要的是大宝如来藏在我们的身内,每一个众生永远也没有离开过如来藏的本性。佛在《涅槃经》中也说,所谓的断善根只不过是暂时而已,实际上真正断种性、断善根的众生并不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所有的法门,归根结底在认识心性的心法上,如果没有懂得这一点,你永远找不到真正的修行和解脱,终生不能见到正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世间中迷乱的众生就像水的波浪,后浪推前浪,众生忙忙碌碌,始终奔波不停,很多众生终其一生都在这样奔波着,到头来自己真的要离开世间时,除了懊悔、悲伤、痛苦、哀号以外,一无所得。有时你的人生,是孩童时觉得成年好,成年时觉得再成熟一点好,成熟时人都老了,已经接近离开世间了,当你离开时,回顾一生,扪心自问,一生中都没做过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造了无数罪业,除此之外一无所剩。

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说:“父母兄弟及妻子,朋友僮仆并珍财,死去无一来相亲,唯有黑业常随逐。”这个教证很重要。

以前《教王经》中也有个类似的教证,我们世间中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以及朋友、仆人、财产等许许多多的对境,你自己认为他们都很重要,为了得到财产、仆人、朋友等,你不断地造业,待临死之时,变得一无所有。财产、家人、朋友都帮不了你,唯一跟着你的只有黑业。这些教证的甚深意义,我们佛教徒要详详细细地去思维。

我看世间中很多人都是这样,为了家庭、为了生活,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没来得及忏悔,也没来得及好好去修行,到最后所有的业只有自己带着,除此之外谁也没办法替代。很多人忙碌了一生,最后只留下遗憾。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如果你想得到真道,那一定要先从修心法门开始,如此你的修行必定会是正确的,正确的途径为真正的道。

有些人终年闭关,终年都在好好修行。虽然从世间人格上来讲,帮一帮家人、亲人、朋友也有必要,但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我们没办法天天听他们的,如果天天都围着他们转,那我们生生世世的前途会被个别人毁坏,他们一直把我们紧紧地抓着不放,跟他们一起造业,没有自由。因此有史以来,很多高僧大德都选择长痛不如短痛,不得不离开家庭、亲人,前往到其他地方,真正的修行人都是这样。但是一些假修行人,最后修行不成,世间法也不成,我觉得还不如一如既往地如前那般生活下去好一点。

这里是讲到:如果你想得到真道,行正就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如果没有道心和窍诀,虽然你表面上看来好像在修行,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迷惑、盲目的修行,盲目的修行绝对不能见真道。没有闻思、没有窍诀地盲修瞎炼,不可能见到真心。如果你真的想变成一个修道人,要懂得不能见世间之过。

世间过:如果从字面上简单地解释,好修行人不要整天谈论别人的过失,古大德也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们静坐时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闲谈时不要说他人的过失。修行人天天谈论别人的过失,指指点点、说是道非,这样不好。

《大宝积经》里有个公案:有一群比丘,因为散乱或耽著世间法,修行生不起任何境界。于是弥勒菩萨带他们去见佛陀,佛陀告诉他们,他们很早以前虽然都是修道人,但那时他们滋生傲慢心,修行多不如法,因为这样的业障现前,如今在修行过程中出现障碍。后来他们作广大忏悔,佛陀也对他们进行了加持。

我看个别道友很想修行,但是因为业障现前,修行常常不能成功,这也与自己前世的福报有关。有些人的福报还不错,修行过程中没有大违缘,自心很堪能。什么叫堪能呢?你想修行就可以修行,想背诵就可以背诵,想安住也可以安住,所有的顺缘自然而然具足。

但有些人,修行时想发心,发心时又乱跑,乱跑以后一无所获,所遇见的人也是非特别多,好像在他眼里,周围的人都是坏人,前后左右上下是六大坏人,这边是个坏人,那边也是个坏人,前面是个坏人,后面也是个坏人,下面是一个坏人在仰视,上面是一个坏人在俯视,整个世界都变得特别阴暗,很痛苦。

而修行比较好的人,处处是顺缘,无论与谁接触,所接触的人都会给你带来非常好的修行资源。有些人用非常悦耳的赞叹之词来赞誉“善哉、善哉”;有些人用丰足的财富来帮助你;有些人用修行的窍诀来给你安慰;有些人用世间的妙药为你治疗等等,前后左右都是顺缘。

修行确实与前世的福报有关系,当然,与自己的烦恼和境界也有关,从这个层面来讲,若真修行人不要见世间的过失。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地讲,你如果没有内观的道心,那你的修行完全都在相状上。《金刚经》中也讲,“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所以,没有智慧摄持的布施、持戒等任何修行,就像在暗中抛石一样,不具备真实的力量。

同理,如果你真想变成一个修行人,那就不要以世间的过失来摄持,如果有相,都是邪见。就像《入中论》中讲,“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受布施者、能布施者、财物,只要具有这三种执著,就叫做世间有染污的布施,没有这三种执著,才是出世间无染污的布施。

我是这样来解释“不见世间过”的,也许我的解释方法以前没有出现过,但是我希望你们也要了解一下。不然,把六祖的无相偈只解释为“你好难看”“你这个人很坏”,以这样浅显的言说过失的语言来解释,六祖的密意是不是这样呢?要问他自己。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如果与世间人一般无二,见到别人有过错,说明自己也有错,自己的错误更大,因为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应该认为是错。如果认为有错,我们就存在过失。

但按照禅宗的意思,是指见到世间上任何的非真相。如前所说,“凡夫执迷谓非无”,凡夫人的迷乱执著并非是真实的,而是本来没有的东西,反而认为有,有的东西认为没有。所以,整个世界、世人和见解都不是真相,如果认为世间上所有虚假的东西都是真实,这是自己的过失。实际上世间万物本来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而已。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我们所看见的世间万物相、人相,只是一种假相,这种观念并不合理。如果我们一再地认为,整个世界万物有相有执,它是外境中存在的话,说明自己的心不清净,是一种迷乱的现象,这是自己的过失。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还没有入于真正的修行境界。

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讲:“诸法自性常寂静,何有贪欲及瞋痴。”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怎么会有贪欲、嗔恨和愚痴呢?包括我们现在的贪嗔痴慢嫉等心态,在诸法的本相上根本不存在,我们认为的贪着对方、嗔着对方,实际上别人没有什么可贪的法,也没有什么可嗔的法,外境中没有,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

所以,这样理解“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比较好。意思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他法,外界的分别妄想,各种各样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亦有亦无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法,实际上全都无有,并非真实。从禅宗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是非有、虚妄的,如果我的心认为它是真实,这是我的过错,并不是外境上真的有是是非非的假相存在。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只有我们自己去除了不识外界真相的心,所有的烦恼分别才会全部打破。如果我们的妄想、执著、分别一并遣除,那所有因妄想分别引起的贪嗔痴烦恼也会消失,如此,因贪嗔痴而起的对敌人的憎恨心和对亲友的爱心统统也没有,那时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坐卧随意,怎样跳金刚舞、唱金刚歌都相宜,很多瑜伽行者都是这样。

无垢光尊者《法界宝藏论》的最后一品里说:大鹏在蛋壳里双翼逐渐丰满,当蛋壳破开,它就可以翱翔于空中。同理,有些瑜伽士表面上看来好像束缚在能取所取的执著分别网中,但逐渐通过修行,他身体的蛋壳或者说能取所取的蛋壳一旦敲开,马上翱翔于持明瑜伽士的行列中。无垢光尊者的《法界宝藏论》里有很多比喻。在此处也讲,我们现在具有执著分别妄念,一旦认识了心的本性,不管是处于空性还是光明,我们应该会过得很洒脱、很自在。

我经常想:上师如意宝老人家是真正证悟大圆满的瑜伽士,我们拜见上师时,看上师有时躺着,有时卧着,但是无论怎样,心的光明境界无二无别。我们在刚刚皈依、刚刚受戒时,特别束缚、刻板,连眼睛都不动,像威仪清净的小乘行人,表面上看来,好像我们很如法,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被能取所取的各种分别网内紧外缚。所以,真正证悟空性的修行人,与行为上做头陀行的人,有天壤之别。

当你所有的“非心”全部去除之后,憎爱全消。当年寂天菩萨在证悟空性时也说:“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谁对我恭敬?谁对我轻毁?一切都是空性,空性中没有得失,这时的行为可以得自在。

我们看济公和尚,他的本来面目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样,演员拍出的电影、电视剧是一种假象,但有些词汇特别适合描述大圆满和禅宗的本来面目,人我得失,内外均破,一切的一切都在一种非常自在的境界中。

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个颂词解释成,“啊,六祖大师没有憎恨心,没有爱,他经常把脚伸出来,卧着、躺着,同学们知道了吧?”有些人讲《六祖坛经》……“同学们知道了吧?当时禅宗六祖在世的时候,公元某某年,我观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六祖把脚伸出来卧着。(众笑)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如果自己已经证悟空性,证悟禅宗的境界,会示现种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其实我们学佛、参禅、闻思、考试等等,目的是什么呢?一个是遣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第二个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非常重要,佛教徒必须先把目标搞清楚。

说实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成功,关于这一点,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包括北大、清华的很多老教授,也非常了解这些情况,在不同的场合中也如是说过。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很多人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到博士毕业之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活自己,根本没有利他的理念,这是最大的缺憾。如果我们这么多年所受的所有教育,只是为了如何养活自己,如何勾心斗角地与他人挑战和竞争,从价值观方面来讲,这确实不利。正因为如此,现在社会上很多食品、药物不安全,人们丧失安全感,这与我们的教育,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有关,但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佛教徒也一样。如果所有佛教徒的心声最多是自我解脱,都处于自私、迷信、迷茫的状态中,那我们这个团体存在于世的价值也并不是非常显著,没有体现大乘佛教真正的价值观。大乘佛教真正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就是度化众生。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度化众生的方便方法非常多,如果你想要度化众生,必须要有大乘中所讲到的善巧方便。什么样的善巧方便呢?大家都知道,我们为人处世等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行为不如法,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讲经说法,经常学习有价值的经典和论典等等,以这些善巧方便,一定要让所度化的众生遣除疑惑,不要你讲得越来越多,最后听众越来越产生怀疑和邪见,越来越生起各种烦恼和痛苦,到最后谁都没有开悟,而且相续中的烦恼更加增盛,这样的修行或度生是不成功的。

那么此处也说,一定要有善巧方法,让别人的疑惑尽量地灭掉,即使不能完全灭掉,要通过真理打消他人的分别,如此,真正的菩提自然而然显现,这就是通过转F轮来度化众生。

从这里还可以发现,禅宗也是要度化众生的,并不是自己开悟了以后两脚伸着,整天躺着。但有些人正是如此,自己有了一点点境界后便独自修行。不过对个别人来讲,可能确实没办法面对社会,也只能这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种发心,哪怕只有一口气,也要把真理传递给别人,传递的过程中也要具备善巧。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比较特殊的时代,为什么说特殊呢?我想,我们传播、弘扬佛法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以个人行为,一个是以团体行为。如果以个人行为,可能要具有神通、神变,比较了不起,很多人都会接受,否则你所影响的范围不一定很广。如果以团体的方式,那么团体必须要有正规的培训,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发扬一种团体组织性的文化,人们对此都特别善巧,很有智慧。

看到东西方很多企业的组织管理,他们的培训、精神和理念,包括品牌文化,我觉得佛教徒所做的与他们比起来差距很大,本来《毗奈耶经》等很多经典中,有完全超越当代企业文化的理念,可是我们佛教徒没有利用上。为什么佛教徒需要先学习企业文化或其他管理,然后推广呢?因为我们以前没有利用佛教中的精神,这也有一定的原因,但我们现在要利用。

自己先要付出!如果自己没有付出,只是口头上说要度化众生,念一百遍也不一定能度到众生。一定要思维:这些所化众生到底是哪类人,通过什么样的文化或者团体可以度化他们,度化的方式方法是什么样?结果是什么样?需要多少年?我们用佛法的真理来教育他们,他们最后也会感悟到佛的智慧。在智慧方面,只要我们能推出,就根本无需担忧。比如说我们有个很好的产品,质量上肯定有保障,但是我们怎样推广出去,在方式方法上面,佛教徒与其他宗教组织比较起来,很多修行人比较自私,而且迷茫。说实在,很多人没有利他心,有些人的利他心刚刚在启蒙中,有些人的还在沉睡中,所以大家要观察,到底应该怎样度众。六祖开悟之后,在此处也讲了度众。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在这个世间中,佛法不离世间觉,如果离开世间觉,寻觅菩提相当于寻找兔角一样,始终找不到。

太虚大师为主的很多法师,以“人间佛教”作为起点弘扬佛法。当然,我觉得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佛教不离世间法。“佛教不仅仅在寺院里、山沟中,佛教应该在每一个家庭和社会群体中。包括养老、保险、股市,各个市场中,佛教的精神无处不在,和尚也可以与世间人一起交往等等。”把佛教的境界降低,弘扬人间佛教、世间佛教,这样也可以。我看到各种各样的杂志上,人们都喜欢引用这句偈颂,但是它真正的意义,现代人不一定真的懂得。

因为这是无相偈,六祖在无相偈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所有的佛法,世间人都可以修,他最主要的意思是,佛法分教法和证法,在教法和证法中,精髓是证法,我们内在证悟的信心、悲心,以及最根本的空性光明的境界,这些证悟就在我们于世间中所产生的贪嗔分别念中,这才叫做世间觉、世间的妙用。

禅宗和大圆满中都讲,贪嗔痴是一种觉性的游舞、觉性的庄严、觉性的妙用。也就是说,佛法的证悟,在世间中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中,于一切行为和心识中都没有离开过。如果离开,在我们当下的分别念以外寻找一个所谓的佛菩提,那就像寻找龟毛兔角一样,始终得不到。

六祖的意思是说,表面上看我们的心态是一种世间分别念,世间的贪嗔之心,但实际上它就是真正的觉悟。禅宗里所讲的明心见性,在我们每个人当下的分别念中,只需要认识它。迷是众生,悟就是佛陀,这才是禅宗里真正要表达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的证悟就在世间中,它没有离开过每个众生的妄想分别。

就像王子在外面流浪,表面上看来他是一个流浪者,但实际上他就是王子。现在我在世间中所生的分别念,表面上看来我产生的贪心、嗔心、烦恼分别念很可怕,但如果真正认识了它的本性,这就是五方佛或五智。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应该这样来解释。

我们经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在相关的佛经中也是这样讲的,这样来认识的时候才知道,“噢,原来禅宗的佛法不离世间,是说佛法真正的证悟,世间中谁都可以得到。”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无论你是国王、大臣、乞丐,还是在家人或出家人,只要你经常内观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其实它就是现空无别、不可思议的境界,内观的刹那间,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它的本性,这就是一种证悟。所谓的证悟,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得到不同的如意宝。每一个人都有心的本性,谁具足窍诀认识了心,就会得到。就像我们挨家挨户的房子下面都有宝藏,谁有勘探的能力就能发现,仅此而已。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这一句偈颂也很重要。我们常说正见、邪见,比如说因果正见、菩提正见,或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观点称之为正见;不承认善恶、因果、轮回,这些叫邪见。但是在此处,正见、邪见的界限并不是这样。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所谓的正见,是出世间法,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智慧,是所谓的空性见。所谓的邪见,是世间中凡所有相的见。恶的方面:十不善业,不信善恶因果;善的方面:信心、悲心、菩提心,统统被称作邪见。

为什么呢?在观察胜义谛的究竟见解中,这些都一无所得,一切都不存在。“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一切有实、无实法,在那种境界中都无。好坏、有无、善恶,一切的一切全都不存在。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抉择的一样,正见叫做出世间胜义谛的见解,邪见是世间世俗谛的见解,胜义和世俗这两者就像燧木和燧垫摩擦生火,最后两者也不成立一样。

《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等很多经论里用这个比喻,这个比喻很好。开始时燧木和燧垫这两者摩擦,最后它们自己也燃光了。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就像中观里所讲,先通过世俗谛来进入胜义谛,最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现空见、正邪见全都没有了,那个时候菩提本性自然而然可以完全呈现。

如果把《坛经》讲得深一点,有很多中观和密法的甚深见解,如果把它讲得浅一点也可以。“六祖的脚怎么伸的?”“不能说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过失不好。”“佛法不离世间法,所以,你们不用去出家,你们不要认为佛法是逃避的,应该……”这样讲也可以。佛法,不同根基的人得到不同收获,很多人也喜欢听这些,如果讲得深,可能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正和邪全部都打破的话,“啊,那还剩什么?那我到底咋办呢?”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这以上所讲的颂词,是从六祖的智慧中流露出来的顿教法门,是一个大法,只有对空性和禅宗法门有所感悟的大乘根基者,才可以得到。而且它就像能渡过生死轮回大海的大船一样,依靠以上的窍诀,让无数人达到智慧波罗蜜多的彼岸。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迷惑的人听到之后就越来越迷惑了,善和恶、邪和正统统舍弃,不知如何是好,是不是不用念金刚萨埵心咒了?因为它是善。有些智慧、信心都不够的人听了之后,会多生累劫沉溺在轮回中。

但是有福分、有佛缘,信心和智慧各方面都非常不错的利根者,因为前世的因缘,即生中得到般若和禅宗法门时,就会欢喜无比、汗毛直立、热泪盈眶,对空性法门和诸佛菩萨的金刚语,自然而然生起莫大的信心,刹那间以此而获得开悟。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祖师又说:“今天我在大梵寺讲堂,宣说如是顿教法门,普愿天下的一切法界众生,依靠我的传承,即时见性成佛。”

禅宗也着重回向。此最深法门,前面已经发了菩提心,中间正行无缘,最后也普愿回向。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当时,韦刺史和官僚、道俗等弟子,听到六祖所说的教言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省悟。

在座的道友中,各自的因缘都不同,但从表情上看,我觉得都有不同的觉悟。至少也知道禅宗法门与密宗法门、般若法门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自己也有一些开悟,只不过开悟的不是很深,没达到一切都无的境界。

一时作礼:此时大家都向师父顶礼。

有些人说:“上师讲完课或离开时不要顶礼,来的时候可以顶礼,走的时候不能顶礼。”很多人这样说,实际上也不一定,对法、对上师、对寺院都可以顶礼。佛经里也经常说,很多弟子离开佛陀时,顶礼而退。六祖的弟子最后也向师父顶礼。很多人经常讲,藏传佛教中,上师走时不能顶礼,“哇,你完了,你以后见不到上师了!”(众笑)怎么会顶礼就见不到上师呢?哪有那么严重!在佛经里,弟子向佛告退时顶礼佛的也不乏其人。

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这些人都赞叹说:“太好了!没有想到岭南地方有佛出世!”

此处的“佛”指的是六祖,意思是祖师与佛无二无别。有人说藏传佛教怎么把上师看做佛?其实不仅仅是藏传佛教,禅宗中也说:“啊!没有想到我们岭南地方,六祖善知识,您真的与佛没有差别。佛来了,我们岭南地方也有如佛般的师父。六祖啊!您是真实的佛陀。”所以说大法的密意完全相同,但是有些根基像小草般不太成熟的人,对佛理有怀疑、有邪见、有成见,而且比较而言,他们接受的能力比较差,有些人是文化水平不够,有些人是前世的业力比较深重。

业力重的人,哪个善知识给你讲法,你就对他观过失;哪个法门最好,你就觉得这个法与你不相应,经常找出很多过失。如果你前世的福报和今世的因缘具足,所有与你结上善缘的善知识,你都对他们有无比的信心和欢喜心;而且所接触的法门,都对你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因此,无论从别人的身上还是从自己的身上都能发现,福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