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15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五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何为般若三昧?

2、“譬人大惠施,种种诸肴膳,不食自饿死,多闻亦如是。”请解释此《华严经》教证的基本意义与引申意义。

【修行类】

1、禅修时百物不思,断绝一切念头,这样的修法对吗?为什么?

2、现在有些人将高的见解放在前面修,低的见解放在后面修,这种方式对吗?正确的修行次第应该是怎样的?

【生活类】

1、你是“现实主义”的人吗?你在学佛的过程中,更偏重于今世的利益还是来世的解脱?今后的修行重心还应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现在我们正在讲《六祖坛经》的智慧品。前文中讲,如果获得了智慧波罗蜜多,在一刹那间会获得开悟的境界,这种境界从一地至佛地,可令我们相续中所有的烦恼、痛苦、无明自然灭绝,这种修证确实存在。自古以来,不说完全成就佛地,很多曾经特别痛苦、烦恼的人,在遇到佛法,修持空性法门之后,也都变得心地善良、快乐至极,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耳闻目睹的。所以,学习大乘佛法极为重要。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六祖要求众弟子:善知识们,你们用智慧观照自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内外一切均是光明澄彻。

这种光明,并不是我们眼所能见的像灯泡、太阳、月亮那样闪闪发光的东西,也不是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一无所得的单空境界,用心明察心的同时,会发现它从本性上完全与石女的儿子一般空无所得,但是从光明方面,明彻的觉性现而不灭。这就是密法中常讲的光明,认识心的光明,在大圆满中常被叫做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如果再延伸,叫如来藏的自相。通过两种方法可以认识如来藏的自相:一种是,以大圆满来观自心的方式来认识心的光明;还有一种,观明点、圆满次第等等,通过其他方式认识自心的明相。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当你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或者说自相的时候,当下完全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认识心并非是在外境的东南西北、山河大地等某个地方,自古以来,无论是藏地、汉地、印度,任何一个地方的大德们,当他认识心的本性时,都是用自己的心观自己的心,但本体上不会有能观和所观两种心,在观心时,完全认识心的本性,就是不寻而得。也就是说不去寻找,但在未寻找中自然获得,这就是般若三摩地。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般若禅定也是无念。

如果结合上师如意宝的《直指心性》的教言来看则非常好。密法中,自明自知的胜观和无有执著的无念寂止,这二者相结合,就是明空无二的觉性。

对密法的修行境界有所感悟的人,将密法与《六祖坛经》互相参照,恐怕能悟出很多新的境界来。如果你没有任何密宗的境界,单是以禅宗或净土宗的观念,不一定能完全解释《六祖坛经》的甚深密意。《六祖坛经》里的每一个比喻、每一个教言,与密宗里最甚深境界上的修法特别贴切,相辅相成。通过它的道理可以进一步解释密宗的修法,如果有密宗的境界,也可以对禅宗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二者相互呼应。所以,通过观自己心的本性去认识,以专注禅定来达到。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散乱难解大乘义,故应专注修禅定;佛位非由寻觅得,故应深观自性体。”以散乱的心来修大乘很难,所以,一定要专注修禅定。如果我们用分别念来寻找佛的境界也非常难,用心来观照自心本体,一定会修出真实的禅定来。因此说,我们平时修禅定很重要,以此可以压制自相续中的烦恼,同时也会认识本性。

但很多人只是安住在无念的状态,这不太好,我看有些禅宗门人,心里什么都不意念,只是安住,如同麦彭仁波切讲的无念和尚宗,是应该舍弃的。当你无有任何念头时,认识它的本体,也就是说,将空性与光明结合起来,分别念比较重的人觉得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其实这完全可以,心的本来光明和一无所得的空性,叫做明空无二。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也讲:“若能知见如是心,犹如虚空及幻相,是人即得心自在。”是什么意思呢?心以缘起性而产生,如果你完全知道心的本来面目,从空方面讲像虚空一样,从明方面讲现而无自性,如同幻相和幻觉。幻觉和虚空,对分别念旺盛的人来讲,它不可能双运,但这两者不得不双运,因为空和相互相对应。如果谁得到这样的境界,他肯定获得自在与解脱。

密宗中很多大德也说“烦恼自解脱”,什么叫烦恼自解脱?当你生起贪嗔之心的时候,如果你能观它的本性,它会自然解脱,并不是说烦恼是一个实有的东西,用另外一个空性的心来摧毁它,这二者碰撞之后,最终无自性的心胜利了,烦恼的心失败了,并非如此。用心来观烦恼时,自然解脱。原来烦恼的是这颗心,现在解脱的也是这颗心,区别只在于你认识或者不认识,这就是密宗中最深的窍诀。

既然在禅宗中没有要求灌顶之类的前提,也如是直说的话,我在此稍微透漏一点,也不会有泄露密法的过失吧!如果有,那么护法神来看看怎么办。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我们经常说坐禅时不要心生妄念,那么什么是无念呢——我们见到诸法的实相,心没有染著,这就是无念。

其实无念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我们要见诸法一无所得的实相;另一个层面是,它既然是空性的,我们不会对它进行耽著,这两者很重要。

我们要了解空性和光明,当然,如果没有任何境界,恐怕会如盲人摸象一样,不一定完全通达。但实际上,应生无所住心,自净其意。心没有任何执著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光明。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用即遍一切处:我们的心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它能遍及世间和出世间中一切的一切。

心跟着什么对境都可以。比如说如果我遇到一个物理学导师,我可以通达物理学的很多知识;如果我跟着禅宗的导师修禅,我心的妙用可以从禅宗方面得以显发;如果我跟一个天天吃喝嫖赌的人结上缘,我的心也会跟随这方面而被染污。所以,我们的心比虚空还广大,原因就在这里。

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心用于一切处,无有执著、本来清净、无有染污。如果通达此理,那么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色声香味等六尘中不会染污。

现在我们还做不到。耳朵听到了赞叹我的声音,欢喜得不得了;当别人说我的坏话,我非常非常痛苦。我的心,已经被六尘中的痛苦或快乐污染了。我看到好看的事物、好吃的食物、漂亮的衣服,都想据为己有,被很多对境所影响。如果我看见不悦意、不美好的对境时,就会产生嗔恨心等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我们的六门一直随着外境的六尘转。一旦我们通达了心的本来面目是空性,就像诸佛菩萨看到外境的花花绿绿,但却不会像我们凡夫人一样执著。

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在六尘中无有著染,完全来去自由,没有任何阻碍。

我们不是来去自由,我们在欢喜、悦意的对境中,一直无法抽身。有些人对财物非常执著,有些人对感情特别执著,有些人对地位特别执著,还有些人对自己的臭皮囊也特别执著,天天照镜子,脸上增加了一条皱纹或者头上多出了一根白发,痛苦得把镜子都摔在地上。这说明什么呢?心还没有获得来去自由的境界。

修行人在遇到对境时是什么样呢?我以前听一个大德说过,一般人在逆境中很容易修行,顺境中很难提升,因为在顺境中,烦恼转为道用的力量很薄弱,而在逆境中,有些修行人反而能够在痛苦中振作精神,谨小慎微,往往会表现出色。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认识自己心的本体时,来去自由,这就是所谓的般若三昧,内心自在解脱。

最关键的是心能不能得到解脱,心得到解脱,就已经从根本上解决,否则你在形象上再怎么装模作样仍不得自在。比如说有些出家人披着出家法衣非常庄严,光头闪闪,在一时半刻中,手结定印,跏趺而坐,表面上看来,好像跟金光闪闪的释迦牟尼佛像一模一样。外相虽是如此,但如果内心中贪嗔痴一直萌生,坐完禅出定的时候,与世间凡夫人就一般无二了。如果我们的心真正得到自在,外相上显得怎样,也是来去自由、自在解脱,心里没有痛苦和烦恼。在这些方面,修行人内观相当重要,这就是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此处讲了修禅的窍诀:如果你对一切万物不去思索,而且当各种各样的念头层出不穷时,立即断绝,这是不是最究竟的修行呢?实际上也不是。它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边见,并不是中道见。

如果我们的见解是善恶都不思索,在无念中安住,是不是最高的境界呢?其实并不是。我们要知道,坐禅之初把所有纷扰的念头息绝下来,叫歇下念头,这是禅宗里很重要的关头。但是当你把分别念歇下来以后,要观察它的本面——无念的心态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时候,无论是密宗还是禅宗,最主要的秘诀,原来心的本来面目并不是无有任何念头,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性,最究竟来说,它是空明无二、不可言说。

最后你就认识到:噢,原来我心的本体,不管是产生烦恼、禅定安住、起心动念还是睡眠和昏厥,当我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态——痛苦、忧愁、开心、快乐,甚至我吃开心果,开心得不得了,等等,本来明空无二的状态,从未离开过。用语言无法表达明空无二的真实形象,也无法用思维来表示,这么一个不可言说的东西,诸佛菩萨境界中般若波罗蜜多的最甚深要诀,指的也是它,只不过我们凡夫人没有认识,而一直漂泊在轮回中。

最初认识这样的境界,进而不断地修行,最后你的心轻而易举地无勤达到这样的状态。很多修行人,在行住坐卧的任何威仪中,不会离开这种状态。

我尝试、研究过密法的修行,对禅宗和其他宗派的最高法门和境界,这么多年中也一直很关注。就像商人会对物价特别关心,股民即使在街上看到股市的大屏,也会目不转睛地看股市的走势。我也是这样,对直指心性方面的禅修法门,关心了很多年,最后总结出,它们究竟的密意无二无别,当然,认识的途径多种多样。

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单是无念,不是禅宗最高的境界。在座的很多人特别喜欢参禅,参禅很重要!现在西方很多大学都有禅修中心,有些人根本不承认前世后世,但是无念禅定确实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莫大的利益。所以,很多心灵导师专门在大学里开设禅修课程,这也是一种法门。

但我们与他们有点不同,我们还要承认前世后世。如果即生中真的认识了心,不管是什么身份,他修行的力量会极为强大,当他离开人世时会得到解脱,不会被烦恼所迷惑。

此处说“若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地枯坐,这是一种边见,禅宗中说得非常清楚。现在学禅宗的人,如果能把《六祖坛经》研究得非常透彻,修行中的很多歧途,会轻而易举地排除。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如前所说,所谓的无念,并不单指没有念头。心认识心,同时兼有光明和空性的状态,我们说他是通达无念法门者。

善知识们,真正领悟无念法门的人,能精通万法。如果通达了心的本体明空无二的境界,以此类推,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内心和外物所摄的一切万法,也皆尽通达。若悟入无念法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见到十方诸佛,并得到佛的所有境界。

修任何佛法,最高就是明空无二的境界,当我们的心安住在明空无二、不可思议的境界时,这种境界就是十方诸佛的境界,也是传承上师们的境界,也是一切菩萨和护法神最深的境界。是最了义的佛陀,最了义的上师,最了义的本尊。

所以,当我们修任何法,如忏悔法或者息增怀诛四大事业时,最后安住在一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不可思议境界,这就是最深的境界,它与十方诸佛菩萨的智慧和密意无二无别,这就是见到了诸佛的境界。

悟无念法门者,至佛地位:最初我们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然后逐渐从一地到十地,境界越来越提升,最后达到佛地。禅宗的大德们也是通过这种修行,进而逐渐趋至佛地的。

因为历史和传承的原因,很多人对观心法门不是很重视。我看到很多佛教徒,多数追求的是灌顶,或者发财、长寿、平安的法门。对烦恼自解脱、痛苦自解脱等内观方面的法,感兴趣的人为数不多,稍微有一点境界的人,才对这方面有兴趣,多数人特别执著自己的生活。

我经常发现现在很多人是现实主义,不管任何法门,他都看对他现在有没有利益,有利益才去修,没有利益,谈来世是什么样,最后境界什么样,他都不管。21世纪众生的根基特别现实,什么事情都追求快餐文化。

那天我去一个研究所讲课,讲藏传佛教的密法相当于是快餐。研究所的所长问我:“那么可不可以说现在佛教中有‘快餐佛教’?”我说:“确实可以叫快餐佛教。”因为有些仪轨、传承,对你的作用立竿见影,哪怕是听一堂课,也能对你的内心起作用。比如说原来你产生痛苦和烦恼时束手无策,可能会产生自生自灭或者自杀的念头,但现在有了佛法的窍诀之后,你不用自杀,去观照这个烦恼的本体,它自然而然会消失,这就是佛教中最快的途径。如果我们的人生以这种方式获得快乐,那要比获得物质等其他方面好得多,对此大家值得思考。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善知识们,后代得到我法的人,受持的是顿教法门,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弘扬和修行此顿教法门呢?弘扬和同修的对境是同见同行,是对顿教法门有比较高的见解,同时对修禅有兴趣的人。毕竟,对禅宗法门的见解和行为一点乐趣都没有的人,给他传授肯定不合理;还要发愿经常受持此法门并且如理如法行持。相当于承事佛陀一样,终生不退转者,这样的人一定会入于圣位。

所以,我认为传法者应该是不为自己利益的人,不求名闻利养。我们以后有机会,应该给别人讲一讲、传一传这些禅宗法门。不为自己的利养,完全是为利他的话,禅宗或者密宗的前行部分,都可以传授;如果为自己的利养,那是不合理的。

佛陀在《长阿含经》中讲过:“不以利养故,亦不求名誉,愍彼众生故,智慧转F轮。”不是为利养,也不求名誉,完全是悲悯众生,这样的智慧者可以转F轮;或者说完全为利益众生,有大悲心和智慧的人,可以转F轮。

有的道友有时会给我打电话,“我今天遇到一个很好的徒弟,我可不可以给他传个法?”不用打电话开许,你自己观自己的心,如果你真的没有名闻利养的想法,完全因为悲悯众生,而对方又有求法的意乐,你不用问哪一个上师、法师。所以,这个法门中也说,有同样见修行的人,我们可以传授,如果见修不一致,这些甚深法门最好不要传给他,传了以后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

所有禅宗传承大师们,直到六祖之前都是以传衣钵的方式传下来的,是独传或者说默传,并没有公开。但是如果遇到根基好的弟子,也不能将法藏匿下来不传给他,是可以传授的。在其他的宗派和法门中,如果各方面的因缘或者根基不具足,也不得传授。

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这样的甚深法门,如果传授给不具善根、根器低劣的人,便是损坏了前辈大德们留下来的法缘。譬如我们把宣讲大乘明空无二境界的禅宗法门,传授给小乘行人,他恐怕不会接受,即使接受,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念,最后无法得到利益。很有可能这些人不解此法的甚深意义,并且进行诽谤,这会令他们在百劫千生中堕在地狱、饿鬼道中,断了他的佛种性。

当然,不可能会完全断掉,但是暂时确实会中断善根。人们经常说:“你不要把甚深的法传给他,否则他的佛性完全会断掉。”其实这也是一种方便法门。我们要尽量观察,智者面前,可以传授大乘的佛法教义;愚者面前,这些法尽量地保密,不要传,如果传,对他也不一定有利。

我以前看过《大般涅槃经集解》,这里面讲:“大乘常典,于智者为甘露,于愚者为毒药,愚者服智者之甘露,而早夭,智者服愚者之毒药,则长生也。”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义。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样的甚深法门,对愚者来讲变成一种毒药,他肯定会诽谤;而对于智者,完全成为甘露。

比如说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中,我讲一个空性的法门,对智者来讲,这完全是甘露,从此之后,他在漫漫轮回中,不管遇到什么,一旦用空性的见解摄持,比甘露还管用,烦恼的疾病一出现,他马上用见解对治,比甘露还有价值。但作为愚者,他听到这种空性法门以后,“噢,不善不恶,什么都没有。”现在这类人也时常可见,“啊,佛在心中就可以了,不需要做什么。”“一切都是空性的,不要修什么法啊!”什么都空不了的人,经常这样讲。

我想,在座的人遇到正法很重要,但是没有智慧的人,正法也经常用不上,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下面讲无相颂,这是六祖很著名的开悟偈。

六祖对善知识们说:我有一无相颂告诉你们,最好每一个人都能背诵,并且实地去修行(意为先从文字上了解,然后从意义上进行思维),在家、出家都要修行。如果自己没有修,仅仅是在词句上背诵这些语言,恐怕不会得到很大的利益。

通过这种偈颂可以看出,禅宗对闻思修很重视,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禅宗不立文字,对听闻和背诵不重视。并非如此,禅宗有一个规律,入门的时候要求大家在善知识面前听受理论,之后在内心中反反复复地串习、磨练,最后真正得到开悟的境界,这是很重要的。否则,现在很多修行人存在这样的毛病:理论上自认为比较精通,但是缺少思维。这样即使广闻博学,恐怕也不一定完全用得上。

《华严经》中也讲:“譬人大惠施,种种诸肴膳,不食自饿死,多闻亦如是。”比如有人做大布施,陈设诸多美味佳肴,种种食物就放在你的前面,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食用,全部都布施给别人,那你自己会饿死的。

同理,有些人在口头上夸夸其谈,像我一样,一辈子都在讲,一会儿讲因明、一会儿讲中观,但最后死时,连临死转为道用的修行都不懂,即使懂了也没有用。

我有时候想:哎呦!一辈子几十年中,口头上讲了很多很多,但是当我死的那一天,修行上的哪一个窍诀能用上呢?如果用不上,我真是一个最差的典型例子。但是也没办法,业力所现、业力所感。我反观自己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法师、居士也是否如我这般?虽然居士可能不会一辈子讲经说法,但是有些人也是在口头上特别会说,有些人讲得根本不接近佛法,口才也很不错。因此,自从“教研组”建立以来,我也在观察,有些人讲得符合佛教的经典和论典;有些根本不符合,只是自己的胡言乱语在别人面前讲得头头是道,这种讲法更危险。我不敢背离经典和论典,完全将自己的分别念讲给别人,而是尽量引用一些传承上师们的教言,但是在思维和修行上,比起听闻和传讲来要少。

《华严经》中讲“不食自饿死,多闻亦如是”,缺少修行就是如此,所以大家还是应该修行。

下面讲六祖的无相颂。

‘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根据不同众生的意乐和根基,从教理上善巧方便地宣说,或者从道理上理解,即是说通;心通是对所有的修法、宗派,内心完全了如指掌,理论上说得通,实际修行中也能过关。如果对任何一个修行,说通又心通,就像“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般,日月在空中不可能停留,说通、心通这样的修行人,在世间中也是逍遥自在、任运自得。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对于这类人,可以唯一为他传授顿教法门,当这样的顿教法门出现于世,世间中所有的邪宗会被一一破掉。其实禅宗是一种破相法门,凡是有执著的,最终都会一一破尽。

以前禅宗法门中有一部《少室六门集》,好像是梁武帝要求结集的,是当时很出名的一个禅宗宝典。里面说,如果我们没有见性,念佛、布施、持戒,能不能成佛?回答说:不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进入了执著因果的门中。那么怎么才能解脱呢?见性才能真正解脱

所以,我们在修密法的最高境界,尤其讲九乘大圆满时,有时会讲其他下八乘的见解都不合理。而此处说,见性法门破除世间中所有有相、有执的宗派。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佛法本来没有顿渐、高低或者显密的区分,只不过修道之人有人悟得慢,有人悟得快,迷悟有快慢之别。

其实这种说法很重要。比如有些人依靠《维摩诘经》而开悟,有些人依《妙法莲华经》而开悟,有些人是依大圆满的见地而开悟……所以,真正是法无高下、皆为平等,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别。对有些人讲中观空性,他会打瞌睡,而对有些人讲,他当下开悟,眼睛睁得越来越大。

听课的人中,有些人听着听着,眼睛就逐渐眯成一条缝了,最后不但双目紧闭,头也垂下去了,显而易见他没有兴趣,从整个神态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听课时都是这样,那么这类人修行也肯定很慢。而有些人,因为空性法门对他来讲特别相应,刚开始听时觉得稀松平常,后来就目不转睛了。态度上天差地别。

就像对不同的花浇很多水,有的花会慢慢闭合死掉,有的花却越来越绽放。所以,花的根基不同,人的根基亦有别,法无顿渐,人却有迷悟之别。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这种见性法门,愚人不可能真正通达它的意义。

佛经中也讲:“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非常甚深的空性法门,一般凡愚无法了达它的意义,所以说“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从教理上说多少千差万别的理论,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等等,合理的理论只归结于一处。

就像大乘佛法的宗旨,最后归纳起来是万法皆空、无我,或者说一切万法最后归于光明和空性无二的境界。

《父子合集经》里说:一切法门从“阿”字中产生,最后归摄于“阿”字中,“阿”是无生法,无生和空性代表一切。

同理,我们说千万遍,最后一切只在无我中归摄,只不过众生可怜,不解其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执著、喜好,这是各自的分别念,并不是万法的真正本体。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烦恼的黑暗宅室中,智慧的太阳一旦升起,千年黑室当下会被照亮,当下破一切无明黑暗。

所以,作为一个烦恼深重的凡夫人,当遇到善知识,遇到大乘法门时,就像被空性的慧日所照耀,完全会明白:啊!原来我的心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漂泊在轮回中太漫长了。一直没有遇到善知识,才如是漂泊。

有一位上师的大圆满见歌中说:可怜的迷乱众生,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当中,我今天才遇到您这样非常了不起的商主,遇到这样的护送者,当下找到了自己的回归之路。

我们每个人在轮回中确实流转过无数次,如果现在我们没有解决自己的根本烦恼,还可能会不断流转。禅宗和密宗的教言中都有慧日的比喻,但我们能不能接受,还是要靠自己。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分别念生出的时候,贪嗔痴等烦恼便如约而至,如果般若智慧、无念智慧出现,所有的烦恼当下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内心是依靠善知识的好教言,还是依靠邪知识的恶语言,关键靠我们的福报和因缘。有些人在清净的佛教道场中离开时,得到了真正的慈悲与智慧,慈悲与智慧永远会伴随着他;有些人在清净的道场中,不但没得到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反而拥有一大堆烦恼、痛苦,甚至可能被很多罪业染上了自己的相续。这与道场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关,但更多的是与自心有关。

比如参加法会的很多道友聚集于此,有正知正念的人,通过这次法会,念了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净除了很多罪业回去了;有些人在法会期间,因为心念不好,生邪见、诽谤,甚至与金刚道友之间生出矛盾等等,造了很多业,回去的时候,不但没有消业,还增加了一大堆业背在包里,将大大小小的很多包,背着、拖着、带着回去,这叫做“带业往生”(众笑)。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到最后正和邪都不用。远离清净的智慧、悲心,不清净的烦恼、痛苦也远离,了无所得,全部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那时便到了佛地。

汉地著名的紫柏禅师,他初学法门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开悟者的偈颂——“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他认为是错的。他觉得断除妄想不是重增病,断除妄想应该是断除一切病,那就是无病,趋向真理也不应该是邪。怎么会趋向真理还是邪见,断除妄想也是增加烦恼?可能跟自己的福德有关吧,他产生这种邪见后并没有隐藏,而是经常把它当作一个“话头”点醒自己。后来他明白,原来所谓的病和邪也是一种分别念,最后知道这个开悟偈完全正确。开悟后,所有的邪和正全都归无。

前一段时间我讲依止上师时也提出过,现在有些人是最高的境界放在前面,最低的放在后面,这并不合理。初学时有邪有正、有善有恶,要寻找上师、观察上师,上师与弟子之间是朋友关系,这也很好。我们最初修善法时,善恶俱有,到了最后,善恶俱无。

《中观四百论》中说:“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先断除非福德的不善业,中间断除我执,最后有和无、我执和无我……一切见解都遮遣,这就是真正的智者。

但现在好多人不是这样:先破除一切见,然后破除我见,到最后破除非福德,修法完全颠倒了。有些人观察善知识也是这样,先把上师当作佛,然后开始观察,最后这个上师可能已经与魔毫无差别,这是修行次第没有弄明白。

所以,最初修行时不要造业,要多多地行持善法。到一定的时候,明白行持善法也是一种执著,用空性的法门逐渐断除我见。把我见断除以后,还剩下无我,然后观察,这个无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最后发现无我也并不是最究竟的见解。这个时候,有、无、是、非……用中观理抉择全部都破完了。

而本论中讲,开始的时候,邪把烦恼带来、正把智慧带来,智慧和烦恼之间,智慧是好的,烦恼是不好的。到最后时,智慧和烦恼都要破掉。

那么这种境界是不是一种单空呢?并不是。那个时候是明空无二的境界,这是不是凡夫人用分别念所思所想出来的呢?也不是。那有没有这样的境界呢?确实有。因为这种有并不是神话故事一般存在的,其实我们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好好安住时也会知道,这种境界是可以现出来的;还有一种,通过我们的智慧进行观察,通过心层层抉择,最后从空性方面达到顶点,也可以观察出这样的境界。光明只有自己知道,它也并不完全是一种空性,光明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些是密法的境界。我自己没有很深的禅宗境界,不过依止上师很多年,基本上了知。就像是一个卖了二十多年西瓜的人,他对西瓜的质量一目了然。所以,我对修心法门、尤其是对密法,也稍微有一些体会,对传承大德们的法要阅读了很多,能讲解此法,这也是个很好的因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