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1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四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解释原文“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2、要如何做才能报答诸佛菩萨与传承上师们的恩德?

【修行类】

1、在佛教中,善知识有什么大事因缘?他的主要责任是什么?

【生活类】

1、上师具备超度的能力,我们求上师在自己死后把自己超度到清净刹土就万事大吉,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2、如何认识嗔恨心?学佛以后,你在认识烦恼上有哪些进步?

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在汉传佛教中是非常深奥的法门,在禅宗的历史上,有无数修行人依靠此法门而获得开悟。这次以殊胜的因缘进行传讲,大家对《坛经》有很大的兴趣。我本人虽然没有传承,但是接触此法门后,也产生了很大的欢喜心,我认为大家共同学习是很好的机缘。我现在讲的是第二品——般若品。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这一段,六祖仍然对他的眷属们以“善知识”称呼。我在前面也讲过,一般人在对他人的称呼上,没有恭敬心、尊重心,一些修养不高的人,对别人的称呼总带有一种侮辱、歧视、蔑视的成份,这不符合大乘佛教的教理,按大乘佛教的教理,应该像《入行论》中所讲的一样,有利他心的人对别人的称呼和尊重与众不同。

善知识们,一切修多罗(修多罗是梵语,亦即契经),和所有能表达经中内涵的文字,不管是小乘、大乘,大乘中像讽颂、因缘、自说等十二部经,都是以人而安立。所有法本并非从文字上安立的,而是因每个人的智慧不同而安立的。

是如何安立的呢?因为每个众生的智慧、根基、意乐等都不同,所以,诸佛菩萨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为了契合众生的根基,应机施教,宣说了经典。佛经、论典均是如此。佛教中所讲的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众生的根基而安立的,在本性上讲,佛陀从未说过法。

比如说《华严经》中讲:“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随其应所化,而为演说法。”所有如来均未说过佛法,只因众生的根基不同,显现上演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从本性上讲,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没有说过法,三世诸佛也从来没有说过一法。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的法本是因众生的根基而安立的。为什么呢?如前所说,经论里所讲的内容,我们众生自己全部具足。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经论再殊胜,里面的智慧传入到我们的相续也有一定的困难。

我们经常讲文字般若、义般若,真正的义般若是我们的自性如来藏。如果自性如来藏中没有佛性,文字般若再殊胜也难令我们成就。不仅仅是佛教,从世间的现代教育中也可以看出。比如说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之间所学的所有知识,虽说都是课本里的,但是每一个学生自己一定要有接受的能力,否则课本上的内容再好,他也无法接受。就像一块石头,给它灌溉,它也无法成长一样。所以,不仅是佛教中的知识,学习世间知识,也是自心最重要。

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有开发的因缘和潜能。比如说我可以学工巧明,也可以学医方明,还可以学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文字,包括各地的生活传统。人有这个本能,只不过没有这个环境、因缘或老师,因此才不懂,如果有各方面的因缘,谁都可以。但关键在我们自己的智慧,如果智慧上不具备这些潜能,外在的因缘再具足也无法实现。

同理,我们每个众生的开悟,需不需要法本和上师的因缘呢?肯定需要。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显现上自己的心有分别念,被各种无明烦恼束缚,但实际上它有被开发的潜能。就像一个宝藏,表面上看只是一座山,但是这座山里有金银和各种奇珍异宝,如果我们挖掘它,可以现出无穷宝藏。

同样,表面上看这个人笨一点,那个人聪明一点,每个人千差万别,因为有些人即生中遇到了善知识,有些没有遇到,有些人前世遇到了善知识,有些没有遇到。各种情况不一而足。

说实在,我经常发现有些佛教徒比较迷信,佛教的万分之一甚至亿分之一都不懂,只将某种行为误解为佛教的全部内涵,自己也沉迷其中,他来代表佛教徒,知识分子们不愿认可。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知识分子如今都承认佛教,因为佛教完全可以跟上时代、跟上任何科学的步伐,对佛教的精神和内涵绝对无需任何担忧。但是我担心的是我们佛教徒自己不懂。

以上讲的是,所有经典和教言,均是按照人的不同根基而安立之理。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如果没有世间人,十二部经等一切法都不可能存在。因此我们要知道,世间中的一切教法,均是依人而安立。一切经书,因人而说。

因人而说,才可以安立道,如果人的根基与分别都不存在,则无法宣说。《法华经》中也讲:“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一切诸法,本是寂灭相,不可能以语言来宣说。真正从法性上讲,佛陀成道直至涅槃之间,一字未说。“无说”才最究竟、最无上,只因人的根基不同,安立了不同法门。所以,究竟来讲,无说最合理。

在禅宗故事里,有一个无言禅师,他是以不用语言的表示让弟子们有所了悟,但这是真实历史还是故事,我也无从得知。

无言禅师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但他显现上不善言辞,在与人沟通时,经常是他的一个得力弟子来代他与人交流。有一次他的弟子外出,一个信徒来问他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佛?他比较着急,左顾右盼,没有开口;那个信徒紧接着问:什么是法?无言禅师抬头看天、低头看地,也没有作答;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僧?他摊开双手,意思是无法回答,结果那个弟子欢天喜地地离开了。

不久,无言禅师的弟子回来了,禅师说:“你怎么出去了,今天有人来问我问题,我无以作答,不过他还是欢喜而归。”弟子问:“您是怎么应对的?”他就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当他问什么是佛时,我左边看,右边看,想找你来回答,结果没有找到。”(其实那个佛教徒已经懂得了禅师的答案——所谓的佛是法身周遍于一切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问法的时候,我上看下看,无可奈何,不知该怎么回答。”(他却懂得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第三个问题,问到什么是僧时,我只能摊开双手表示无言以对。”(那个佛教徒却懂得了出家僧众,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后来他已经开悟。)

禅师的弟子说:“您真是了不起的无言禅师,您的表示法就是答案。”

密宗中也有很多无法用语言来表示的法,其实这才最甚深,禅宗不立文字的究竟密意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有时候讲依靠文字来了解,有时候说不需要文字,但此二者并不矛盾,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从显现上讲,所有的经论法本,是因每个众生的根基不同而安立的,但实际上无有文字可立。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人分两种:有些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有些人特别愚笨。愚笨的人称之为小根器的人,因为他不明事理,不具足良善的功德,贪、嗔、嫉妒等过失样样具足,这在世间中称作“小人”;还有一种是有智慧、悲心和信心的人,这叫做大根器之人,也称为“大人”。愚者常问智者问题,智者为愚者们宣说正法。有些人可能是诸佛菩萨的显现,装成愚者;有些人确实是无始以来所造的业比较严重,不得不在他人面前闻受正法,所以称之为愚者在智者面前听受正法。在此过程中,往往都是愚人在智者的开示中忽然开悟,此时便与智者一般无二。

弟子在传承上师面前接受佛法的教育,在不同的环境中现出智慧,自古以来均是如此,因此我们学院一直要求大家闻思。

当然,有些人不一定是愚人,对听法很有意乐,因此他世出世间的智慧都很高,但他却喜欢常在别人面前听法,我觉得这非常有必要。从世间的角度讲,我在别人面前学习,我变成了学生,他变成了老师,恐怕会有一些不平等的分别念,但其实我们在别人面前听受教言,能培养自己的善心和智慧。

当前社会纷繁复杂,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很多人的心杂乱无章,此时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教言,尤其是道友们在不同的法师面前听受教言,是非常必要的。有些人认为:我自己一个人学习会不会更好?暂时看来也许很好,但是长远看来,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个人对此深有体会。即使你装成愚者小人,在别人面前听受佛法,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六祖说:“善知识们,如果我们没有悟到自心的本体,虽然每个众生本来有如来藏佛性,但显现上还是迷乱众生。一旦我们在观心的过程中认识了心的本性,虽然我们是众生,却已经现前了佛陀的智慧。所以关键要知道,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中开发真正的本性呢?”

对每个人而言,修行都很重要。在座的道友中,有些特别喜欢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青年时期,广闻博学相当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不要变成分别念特别重的人,闻思到最后什么都不承许,对任何事都用排斥或者诽谤的眼光看待。现在大学里的一些学术界老师就是如此,从来不在自心上修行,也不知道自己有如同宝藏般的如来藏,但是每天张口闭口说他人的过失,这样没有必要。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所开悟,佛教里所讲的开悟,有大悟也有小悟,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了悟。比如以前我们对无常一点概念都没有,学了大乘佛法之后,才了知一切无常。你若把无常观好,无论是自己的病痛还是生活的变故,完全可以面对,这也是一种悟性。

所谓悟,不一定是身体都不留下,变成无余阿罗汉一样;也不一定是像密法里说的头发、指甲都不留下的虹身成就,每个人的悟性都不同。我们如果有一些悟性,虽然是众生,也可以成为开悟者;我们如果没有悟性,你自认为是大成就者,如何了不得,也是自欺欺人。因此,开悟就在言下。

佛陀在《如来藏经》中说:“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我以佛眼见到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本已安住,通过说法可以让它显发。就像世间中的宝藏,被探测者发现后,才可以解决贫困者生活上的问题一样。

密法中也讲,心最关键,要随时用正知正念来关注自心。同时观心的方法不胜枚举,参禅、念咒、思维都可以。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应该习惯性地观心,早上起来之后可以安住一下,观自己的心;晚上睡觉之前也应该观修;平时稍有空闲,也应当观观自己的心。常观自心,最后对心会有所认识,逐渐了知贪嗔痴不是本来面目,现空无二的本性才是心的本来面目,也是世界的真相。到那时,密宗中讲到的最深的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心性,可以开发出来。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菩萨戒经》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梵网经》中的两品。意思是,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如果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可以成就佛道。

这在密宗中也是最甚深的见解。密宗中通过灌顶、修加行,到正行的时候讲自性本来清净、基道果无二无别。

在显宗中也有类似教证。《大集经》里讲:“一切众生心本性,清净无秽如虚空。”我很喜欢这个教证,如果常念会比较快乐。因为每个众生心的本性,本来清净无垢如同虚空。但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也讲过,我们不能把虚空一无所有的空作为比喻的重点,而是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无有任何戏论和贪嗔痴杂念,像清净的虚空中没有任何阻碍一样。

每个众生的心都是如此,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虽然心本来如虚空,可是我们没有懂得这个道理的原因,就像将虚空打疙瘩一样,为这件事情苦恼、为那件事情烦恼,世间众生真的非常可怜。我们遇到了无上密法,才知道每个众生的心,是如是的清净、光明,远离一切尘埃,有所修行的人会明白。

如今遇到这么深的法,希望大家多多少少也要悟得一部分,否则非常可惜。世人有这种说法,比如你到宝洲没有找到如意宝,带回来一个相似的宝,人们都会讥笑你。同理,我们获得了如此难得的人身,尤其是遇到了大乘显密最甚深的法要,却一点都没认识自心,或者即使稍微认识,但却没有继续修持,最后临终之际,仍以普通烦恼众生的状态而失去人身的话,也会成为世人的笑柄。

方便时你们找一下《菩萨戒经》,我没有找到这个教证的原文。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净名经》中有一段是,昔日富楼那尊者为比丘开示佛理时,维摩诘居士称不该为此比丘说小乘法,并要求比丘安住本性,最后比丘忆起宿世,豁然开悟,认识本面。

《净名经》是《维摩诘经》,藏文中也有此经典,叫《无垢称经》。维摩诘居士的名子就译为净名或无垢称。

我以前讲《大幻化网》的时候,本来清净的道理讲得非常多。禅宗中引用《菩萨戒经》《维摩诘经》,也是要说明心的本体当下即为清净之理,如果返观自心,认识它,就会开悟。这一点不分男女,也不分贵贱,任何人依靠上师的窍诀返观自心时就会知道,生活中很多烦恼的本性,全部可以荡然无存。而且自心的本来面目——光明和空性的境界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是贪嗔痴的染污,它不是真心,就像虚空中的云雾不是虚空,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才是心的本来面目,是解脱的本性。

高僧大德们自古以来开悟的境界,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解说,并非像外道所说的那样,除了证悟不可思议以外,根本无法宣说。佛教里的开悟,只要是一个公正、讲理的人,观观自己的心,就可以测知禅宗和密宗里所讲的是不是正确。

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产生烦恼的心态并不自在。比如说我产生了嗔恨心,这个嗔恨心并不是我心的本来面目,通过观察或安住可以了知,生嗔恨心时,心里特别不舒服。佛经里讲,众生在生嗔恨心时,暂时会完全失态。的确如此,生嗔恨心的当下,容易做出很多不明智的事。吵架的时候,在嗔恨心的驱使下,家里可以打烂的东西几乎都不能幸免,很多人都有这种习气。

其实这是魔王波旬对你射的嗔恨箭,也叫做无心箭,因为当你生嗔恨心时会完全失态,失去了之前正常的心。过一会儿心情恢复之后,看到什么东西都摔烂了,很后悔,也很羞愧,但是已经悔之晚矣。这种心态并不是众生的自心本面。

认识嗔恨心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智慧来观察,一种是通过安住。这时你会发现,原来众生烦恼的心态都是非理的,非烦恼的认识本性光明的心态,才是每个众生本具的。只不过是有福德的人会明白,没有福德的人,即使遇到这个教言,他也不会懂得。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六祖告诉善知识们:“我曾经在五祖弘忍大和尚面前,听过《金刚经》的窍诀,我听到的当下就开悟了,当时五祖跟我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认识了本心之后,顿见了自心本来清净和无所住、无所执等道理。之后并没有一直住在山洞里,而是出山弘扬佛法,将来令五祖的禅宗法门流传于世,令学道者顿悟菩提,通过各自观心之法,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

“流传于世”这个道理很重要。《宗镜录》中也讲了,欲弘扬教法的一念善心,能报答十方诸佛的恩德。我觉得这很重要。在座的道友们,有些人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有些也不一定,很难决定每个人弘法的事业是否广大,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心念——将我所得之法广弘于世。倘有此念,能报答诸佛菩萨的恩德,也能报答传承上师们的恩德。

我以前在作《想念上师》的歌词时,内心中也是这样想的,我想要报答上师的恩德,不要说这一辈子,乃至多少生世也无法报答万中一二,但是报答的唯一方法是尽量地利益众生。

因此,正如《宗镜录》中所讲的那样,只要弘扬教法的善念生起,一念善心,便能报答十方诸佛菩萨的恩德。希望在座的人,也经常发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心。不要像有些佛教徒,自己稍微有一点能力以后,只管自己吃好住好,享受妙欲。如果是中根者,则考虑自己如何解脱,其实凡是有“我”的成分都不太好,包括求“我的解脱”,这比不求解脱者略胜一筹,但是与菩萨的利他心比较起来,没有很大的价值。

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本来每个人都有开悟的因缘和条件,但是如果你没有认识自己的心,就需要寻找大善知识,通过大善知识解最上乘之法,并且指示正路。

自古以来,善知识非常重要,虽然我们的心具有如来藏,具有一切的功德,但是没有善知识的开示,确实很难通达。《华严经》中也讲过:“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如果没有人说法,即使你很有智慧,但也不可能懂得佛法的究竟密意。

经典中记载过佛陀与阿难的一段对话,阿难认为善知识很重要,在修学佛法中,一半要依靠善知识,佛陀否认道:“不是一半,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全部要依靠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开导,很多道理的确不会懂得。在修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部经典,如果上师没有宣讲,恐怕你自己看了十遍、二十遍也不一定懂。很多老师自认为智慧超群,已经看过某书,但是问他问题便会发现,其实他根本没懂。

没有窍诀,很难懂得。比如说你从来没有闻思过中观二谛,你可以言说世俗谛、胜义谛等词句,但是你不知道世俗谛到底是什么,胜义谛又是怎样的。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开示,你看《六祖坛经》里讲本来清净,可能认为是一个很干净的东西,或者是很清净的东西,无法对你悟道上有所帮助,因此善知识相当重要。

一切善知识,是开示正道者。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如前所述,在佛教中善知识是大事因缘。是什么大事因缘呢?他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呢?度化众生,让众生见到本性,这是最根本的。一切善法,依靠善知识而能生起。

善知识并非要对你说好听的话,安排你的衣食住行,这些不重要。曾经米拉日巴尊者对玛尔巴罗尊者说:“祈求您赐予衣食与正法。”上师玛尔巴罗扎说:“要么我给你法,衣食你自己解决;要么我为你安排食宿,照顾你的生活,你自己去其他地方寻法。”米拉日巴尊者想了想:“不行,我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享受,我的生活自己来安排,请求上师给我传法。”最初玛尔巴罗扎尊者也答应得好好的,但后来为了观察他,多次出尔反尔,逐渐等米拉日巴尊者清净了很多业障以后,才给他传法。

但是现如今,很多人认为善知识给他提供一个住处,他就非常开心。“哇!我的上师特别特别好。”“为什么?”“因为给我安排了住处,这个上师太慈悲了。”安排了住处,就是上师的慈悲?当然,这或许是好的缘起表示,但是最根本的是在依止善知识后,你能行持善法,能明白取舍的道理,明心见性,这才是善知识最主要的责任。否则,如果只是教你念诵、安排住处,或者帮你在藏地拍照留念,这些善知识可以做,其他人也可以,这不是最根本的事。

在依止善知识方面,我发现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具备什么专业,具足什么法相,才叫善知识。善知识如果要为弟子负责,一定要有认识心性方面的教言,这极为重要。

一切善法,依靠善知识而能生起。因为最根本的是心,认识自心需要善知识的开导,否则我们不明白心是一切万法或者说一切解脱之根本。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三世诸佛也好,十二部经典也罢,在我们的本性如来藏中本来具有。

如果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心,佛法僧等外在的一切因缘,均可依此而产生。《华严经》中也讲:“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一切三世诸佛是依靠心而得来,如果我们不承认心是诸法的根本,在他处寻找善知识或寻找开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此处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典,全部都在人心中本自具有。如果你不明此理,往外求佛或者求法,这显然不是最了义的修法。

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本来自己具有如来藏,或者说本具觉性,但是你没有得见,则需要寻找善知识。

比如说你居住的地方有宝藏,但是你不知道具体位置,你专门找了一个勘探师来探测宝藏,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本来不具有宝藏,那么你请多少个勘探师也是枉然。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如果你能自悟,就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法本或善知识。

但因为我们每个众生在轮回中流转的时间太长了,完全像缘觉一样自悟,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善知识的引导不可或缺、极其重要,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懂得,自己的心是一切解脱和成就的源泉。

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的内心是解脱最好的因缘,而一味地执著、希求善知识来给予解脱,那是不可取的。

佛陀也说,我为你宣说解脱道,解脱依赖于自己。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上师不可能像抛石头一样把你扔到极乐世界。上师只有给你开示,有缘者通过上师们的开示,自己会明白取舍。

其实世间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老师再好,学生一点都不争气的话,老师也别无他法,特别遗憾。包括世界一流的学府里,有些老师很伤心地说:“唉,我的学生已经读到博士,在接近毕业时,因为实在不争气,最后他跑了,很可惜。”所以,到最后可能因为你的悟性太差,或者业障太深重,任何一个上师都无可奈何。

因此,任何人在依止善知识时,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灵,也要创造外境上的因缘,不能破坏缘起。

曾有大安禅师问百丈禅师:“向外求佛是怎样的?”百丈禅师说:“相当于骑牛找牛一样不合理。”“认识自己本心以后怎么办?”百丈禅师答:“如同骑牛回家。”最后问:“认识之后怎样保任护持?”“如同牧人不让自己的牛破坏庄稼,随时用正念护持。”

即使你已经依靠上师的教言而开悟,仍然要不断地护持自己的心。不能认为:我今天已经明心见性,确知心的本性是光明、空性的,自今以后马上离开。在很多大德的传记中说,当他有所认识之后,还不断地祈祷、维护,直到自己的心态完全稳固。在现空无二、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即使出定,于行住坐卧中也不会离开光明,自私之心完全泯灭,全然是一种弘法利生的状态,这时,你离开上师或道场,就可以完全自立。在此之前,都要维护自心。

但就如同此处所说,如果你一再执著,解脱全部依赖于上师,“啊!我现在不想修行,在我死后,求您千万不要让我堕入三恶道中,您一定要把我拽到极乐世界去。”其实上师的力气再大,不一定能把你拽到极乐世界去,这并非易事,要自己发愿并行持善法才行。

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内心具足智慧,可以悟得解脱。如果自心没有了知,反而生迷乱的邪分别念,产生妄想颠倒,即使周围有善知识的教授,你也不一定能够得救。

最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维护自心,认识心的本性。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如果我们真正通过传承上师的教言来观照自心般若,也即心的本性,这是很巧妙的因缘,就像禅宗和密宗大德们的公案和传记里所讲,返观内心时,如千年暗室,灯光照触,当下所有黑暗全部会驱逐无余。同样,我们内心所有的邪分别念,当下一扫无余,豁然开悟。

说简单则非常简单,当有缘上师与自己的福报积聚时,通过一个教言当下开悟;或者自己看前辈大德的传记,当下认识自心本性;或者上师讲窍诀,你通过窍诀返观内心——“我无始以来在世间漂泊这么长时间,当下认识了心的本性,哇,原来是这样的!所有的众生多么可怜。”那时,所有分别妄念完全泯灭。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开悟后,一地菩萨直至佛地之间,不同的境界可以纷至沓来,可以倏然呈现。

有人说藏传佛教中讲即身成佛,汉传中没有。但此处说,一旦开悟,直至佛地之间的境界,都可以出现。开悟后会不会变成释迦牟尼佛一样?佛的境界可以出现,但是佛的所化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呈现。

在此娑婆世界中,有没有到达无学地的人呢?有很多,从前辈大德们的教言中都可以发现。汉传佛教中,对有些开悟者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位,比如说五祖是几地菩萨?他是佛还是菩萨?这样的评价和分析并没有明说,但也并无必要。他已经完全离开了轮回,不是凡夫众生,而是圣者了。凡夫人去衡量圣者的境界,我们没有这个资格。我们作为一介凡夫,来观察五祖到底是什么境界,寂天菩萨到底是什么境界,暂时不用多此一举,小学还没毕业,却来衡量老师的文凭并无必要。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最根本的是依靠善知识、殊胜的窍诀和自己殊胜的学佛因缘,多观内心,这才是重中之重。

当你内观自心时,像麦彭仁波切的教言里所讲的那样,有些人是相似地认识心的本性,有些人是真正认识心的本性,但不管怎样,就像藏地春天的天气不会特别寒冷一样,当你真正认识心的本性时,原来你特别害怕贪嗔痴等烦恼盗贼,到最后,虽然烦恼、分别念会出现,但却对你无利无害。

到一定的时候,就如密宗中所讲,一无所有的空室中,即使入盗贼也不用有任何担心;你的境界中可能还会出现分别妄念,会有未经观察的贪嗔痴,但它们不会窃取你的福德资粮。到那时,你的很多境界,于梦中还是醒时,均会出现。

当然,有时候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境界实在现不出来的情况,这也不用苦恼、伤心,因为修行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像萨迦班智达和寂天菩萨的传记里说,五百世中变成班智达,但是还没有通达心的本性。在显现上,前辈大德也有这种说法的话,我想我们短短的几年并不算长。有些人说我已经闻思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没有开悟,怎么办,之后痛哭流涕。

我觉得我们这辈子不开悟,就下辈子;下辈子不开悟,还有生生世世。我们又不是无神论者,无神论者只承认这一世,但我们应该承认生生世世。有些人说来不及,快开悟,但是开悟也并不是你想开悟就马上像气泡一样,“啪——”地开悟了,可能越急越慢。

我们应该通达方法,知道必然规律是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同时取舍因果,之后不断精进。有时候我们的精进不是很稳定,两三天中特别精进,过后又特别懈怠。有些人确实没有稳固的心,我觉得现在修行人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一颗稳固恒常的心,这是修行不成功的最大因缘。如果你能常年如一日地精进,迟早会有进步的,我想,最终我们会有一定的开悟,而且遇到这种法门,每一个人都值得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