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7 为什么TA不懂你 >> 与人沟通的智慧-演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 返回
字体: A- A A+

与人沟通的智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演讲

『2014年6月13日』

主持人:

中青院新闻学院大一的同学们晚上好,也欢迎其他学校远道而来的同学们。我们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课已经结束,课上大家学习了一些语言沟通的方法,但与人沟通依靠的不仅是方法,更是智慧。所以,今天有幸请到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为我们作“与人沟通的智慧”这个讲座。

堪布重视与大学生的交流,曾应邀前往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大、清华等诸多著名学府作演讲,今天我们中青院师生能够这么近距离地与堪布接触,非常高兴!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

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与人沟通的智慧”。我刚刚从海拔四千米的地方来到这里,可能有点低原反应,所以不一定讲得很好,如果我“短路”了,希望同学们能赐予我与人沟通的智慧。

一、学会沟通很重要

在座很多同学学习新闻学,这也在研究如何与人沟通,是非常好的。那么就我而言,只是把自己平常与人交往的经验跟大家作一些分享。

你们也许觉得我作为出家人,应该每天待在寺院里念经、拜佛、参禅,离群索居。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我的生活中跟人打交道的机会相当多,也许这里的很多老师也不一定有我接触的人多。我接触的人形形色色,有在家人也有出家人,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

与各种人的交往经历,让我愈发感觉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沟通,因为一旦步入社会,很多问题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与美好,反而比较复杂乃至浊恶,如果你在学校中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到了社会上可能就会挫折不断,此时有些人有面对的勇气和能力,有些人却没有,小小的痛苦或违缘就会让他一蹶不振、陷入低谷。

因此,大家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专业技能,更要学会与人沟通,这非常关键。

面对同样的事,沟通方法不同,结果会差异很大;面对同样的人,沟通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比如与之沟通的人,一个语言善巧、讨人欢喜,一个语言粗硬、让人生厌,这两种沟通的结果会一样吗?绝对不同。

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所以,大家所学的很多课本知识,到了社会上不一定能派上用场。

但是现在的学生将大量时间投注于何处呢?就是课本知识,从上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攻读博士学位时,都是为了成绩而努力。有些人已经学了一二十年,但到了社会上与人交往时,却很不乐观——或者特别高估自己而瞧不起别人,觉得“我是大学生,某某学校毕业的,我不管与谁交谈,应该是对方配合我”,这种心态导致的结果就是连连碰壁;或者特别轻视自己,缺乏自信,跟人交流时不敢发言、不敢抬头,这样的结果也可想而知;还有的人与别人谈话前从不做任何准备——对于对方的心态、兴趣、专业都不了解,这样去沟通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二、沟通需要技巧

有备则无患

我曾接触过一些著名记者,他们是如何作采访的呢?他们会抽出大量时间做事先的准备。比如明天要采访一位政界名人,在这之前,采访者可能会连夜查找很多此人的资料;如果要采访一位宗教人士,也会首先了解对方的信仰等信息,这样做了大量工作,最后确实有备无患,沟通过程会比较顺利。

我也遇到过很多记者,明天要采访一个人,提前不做丝毫准备,在对对方的身份等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去采访了,最后也导致一些特别尴尬的场面。

“应机”说话

在座的,有些将来会成为政府官员,有些会成为新闻记者,不过不论身份如何,我始终觉得你们与人交往时,应该怀有一颗诚恳心,在此基础上再观待场合运用种种善巧方便。

世间有句俗语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狡猾,常常见风使舵。但从佛教的眼光看,如果是善意的,这样做也无妨。比如我上午遇到一个乞丐,中午见到一个农民,下午接触一个高官,我跟他们讲话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

对乞丐,我不可能讲量子力学,讲了也没用。但我还是需要跟他交流,那么我就要首先了解乞丐的生活状况,之后才可能跟他有个愉快的谈话。对农民,我也要提前对他有所了解——他怎样生活、爱好是什么等等,然后可以就他感兴趣的话题跟他交流。对高官,我就不能用跟乞丐、农民交流时的内容,而要选择他熟悉的话题。

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面对任何人,都是一成不变的交流方式——由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主。这样非常不好,可能造成什么后果呢?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一言不当就不可收拾。

现代家庭中时有发生的离婚、自杀等现象,背后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就是家中的某个人不善言语。

有一家的妻子在跟丈夫发生争吵后,自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争吵时,丈夫对她说:“我看不惯你这样的人,你去死吧!最好永远在我眼前消失。”后来她真的永远消失了。

其实这个妻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所以丈夫的一句话就把她推上了绝路。如果这个丈夫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那么即使大发嗔心,心里冒出那些想法,但嘴上绝不会说出来。

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深受影视剧影响——那里面怎么表演吵架、打架,怎么表演跟人相处,他们就在现实中模仿。实际上这些影视剧很多是为了获取钱财、为了吸引眼球而杜撰的,对人际交往有真实帮助的内容不多。

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曾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的领导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真正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家应当学会与不同的人善巧沟通。

说到这里,我想起自己一次进退两难的经历。

曾经有一天在我修行的木屋里,来了两个人。他们的性格差异很大:一个人闭关了20年,完全看破世间,对世间法丝毫不感兴趣,但从佛教的角度看,确实是非常好的修行人;另一个人对修行兴趣索然,但是非常喜好谈论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我中午只有半个小时,要同时接待他们两个。在那种场合下,我一面讨好这个,一面取悦那个,只能不断在中间“表演”。

当然,如果是分开接待不同人,我会有针对性地说相应的语言。对方是修行人,我会就修行的道理跟他探讨;对方是新闻记者,我会跟他谈谈我所懂得的采访知识;对方是明星,虽然我跟他不一定有共同爱好,但也会尽可能就他感兴趣的话题,分享我的理解。而且,我跟他们谈话时都是怀着真诚心,绝不会应付或欺骗。

佛教中也讲要应机施教,如《普贤行愿品》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佛陀会以不同的语言为不同众生说法。所以,我们与人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契合当时的场合、对方的身份与爱好等,只有这样才可能营造愉快的氛围。否则,只是由着自己的喜好而夸夸其谈,只会招来反感。

我认识的一个人,特别喜欢画画。他在任何场合都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而大谈绘画——在老师的群体中讲他的画,在歌星的群体中也讲他的画……有些人对他的画有点兴趣,而有些人则并非如此。

与人交谈时,观察对方的表情也很重要。我常常都是这样做的,人比较多当然难以全部顾及,但跟少数人交谈时,我会随时关注他们的眼神、表情,如果他们看起来比较愉悦,我就沿着这个话题讲,如果他们的眼神常常外散,甚至显出厌倦,我就立即转一个话题,又转一个话题,实在不行就只能停下来。否则别人不感兴趣,我还拼命灌输,这是浪费双方的时间。

一句话,一场战争

人与人或人与群体在思想、感情等方面达成共识的过程,就叫沟通。而如果沟通不当,则很可能招致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情形不论古今都屡见不鲜。

比如历史上,印度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多年,这期间(1857年)有一天,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军营前,一个印度籍士兵正在喝水,一名清道工走过来恳求:“先生,借口水喝!”当时印度的种姓界限分明,那名士兵以污蔑的语气说:“不行,你是贱民,不能接触他人的东西!”

清道夫听了勃然大怒,高声说道:“你们这些士兵也没什么了不起,你们咬破的子弹壳上涂有猪油、牛脂的润滑油。”之所以这样说也有历史背景,当时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在装子弹前,士兵必须用牙齿咬破弹壳,而弹壳被殖民当局涂上了猪油和牛脂做的润滑油。

大家都知道,在印度,一般所有的士兵、平民都信奉印度教或伊斯兰教。印度教把牛当作神一样崇奉,不吃牛肉,而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但是当时英国人故意在子弹上涂了牛油和猪油,这带有种族和宗教歧视。

清道工的一句话最终点燃了印度民族起义,这场战争大约1857年五六月份发动,战火席卷印度六分之一的地盘,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不仅是这个事例,纵观历史,确实有不少规模浩大的运动或战争是因人的语言而起。所以,如今很多国家的领导者在与人沟通时,都非常谨言慎语。

藏传佛教中有一部非常著名的论典《君规教言论》,里面也讲:世间之中由其他因缘促使彼此成为亲人或怨敌的很少,而多数是由言语造成,所以应详细观察再作言说。

多去倾听

这个时代中,不缺乏爱说话的人,因为很多人都乐于宣扬自己,即使在一餐饭的时间里,也在滔滔不绝地为自己唱赞歌。

其实真正与人交往时,不一定非要自己唱主角——没有问你的功德,要大肆宣扬;没有问你的经历,要自我炫耀,“我在某某时候做了什么,我在某某时候是……”

实际上,说不如听。如果能多倾听,就可以多了解他人的心态,这在心理学上叫同理心。佛教讲的换位思考或自他交换也与之类似——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对这件事怎么看待、分析和处理。这样来体会他人的心态,很多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情之所以失败,一方面可能源于当事人的心态不正,但更主要的可能是他当时的言语欠妥所致。

我所在的佛学院,常常有各个高校的毕业生前来学习,刚开始我听说某个人是博士生,某某名牌大学毕业,都会想:“他肯定很了不起。”但是真正让他做事情时,好像并非如此——他跟别人交往时,要么特别高傲、自负,要么非常脆弱、自卑,在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他人的理解等方面都不理想,最后往往很多事做得不尽如人意。

因此大家在学生时代,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需要学会与人交往。学生时代有充足的时间,又没有生活、工作的压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对此不加利用,没能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对自己将来投入工作也会形成障碍。

我以前上学时,班里有个同学非常勤奋好学,心地也很善良,但就是不爱说话。我待在学校近四年的时间里,只听到他说过一句话,“我要把书包拿出来”,那次是因为我们比较调皮的几个学生,故意挡着他的桌子不让他拿书包,他实在没办法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后来大概2006年时,这个班开同学会,那个同学也参加了,他依然沉默寡言。另外一个同学对他说:“20年前我经常帮你说话,20年后还是这样,你怎么依然如旧呢?”其实那个同学的智慧等都很不错,但可能因为性格的原因,不乐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开口说话。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

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有三件事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

第一、读万卷书。大家在校期间,应当勤奋读书,像有些同学利用这段时间读了几百本书,确实收获颇丰。相反,如果天天玩手机、上网聊天,那就浪费了金钱,浪费了青春,浪费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毕业时只能两手空空。

第二、行万里路。我觉得大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马上急着工作,如果有条件、有能力,应该去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可以到一些发达国家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去一些贫苦的地方,比如柬埔寨、越南以及黎巴嫩,了解一下那里的人如何生活。这样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生存着,可能跟自己的生活完全不同。甚至你可以去藏地转一转,那里有蓝天白云,还有一些贫苦的牧民、学生等等。

“行万里路”的经历,可以拓展见识、开阔眼界,对你的未来会有帮助。

第三、阅人无数。有的同学在校期间跟谁都不来往,这其实很不好,学会跟人交往对你大有裨益。

你将来步入社会时,所遇到的人不会像校园里的同学那样清净、单纯,反而可能充满焦虑、痛苦,有的甚至满腹心机,非常难以相处。比如我跟出家人打交道,觉得很容易,因为出家人生活单一,内心没有很多自私的目的;但是跟世间各色人来往时,我就要多加小心,因为有些人说话是别有用心的,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他的圈套,那时再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

这个社会不是你们所想象的桃花源——不像寺院那样清净,也不像学校那样简单,而是有很多非常复杂的人和事,所以要提前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

另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家要学会全面地分析和思考,否则就可能以偏概全而判断失误。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这也不一定。

历史上有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后来他的弟子颜回费尽周折找到一些白米用来煮饭。饭快要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抓了些白饭放到嘴里,当时他并没有责问,但是心里不太高兴。

过了一会儿饭煮好了,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我想还是把没人吃过的干净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说:“这锅饭不可以祭祖了,因为我已经先吃了一口。刚才煮饭时,有灰尘掉进锅里,弄脏了一块米饭,扔掉可惜,我就抓起来吃了。”

这时孔子才知道原来自己误会了颜回,虽是亲眼所见,却并不可靠。

所以,很多事需要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实情才会水落石出。尤其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争端,必须听了双方的说法再作判断,因为每个人说出的语言,都掺杂了个人的目的、情绪,所以同一件事由两个人分别说出来,可能完全不同。

我在解决人与人的矛盾时,一般听了一个人的说法后不急着处理,而会说:“你等一等,我再了解一下另外那个人怎么说。”这样才有充分的依据去分析和判断。包括家庭争论在内的很多问题,比如婆媳之间的争执,也应以这种方式处理,而不应听信一面之词就马上判断、解决、批评。

我曾看过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是一个美国人写的,里面有句话很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因此,我现在听到新闻里的论断或者别人的评价时,都会想: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才这样说?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可能他口上这样说,心里所想或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吧。

总之,在与人交往时,大家需要静下心来,冷静观察,否则作出的判断或决定不一定准确。

四、佛教中的四个沟通窍诀

佛教里专门讲到与人沟通的四个窍诀,又称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这四个方法较之世间的一些沟通技巧,更为有效。

布施

布施就是给予之义。

布施有三种:一种是精神上的布施,比如给别人宣说真理;一种是物质上的布施,把自己拥有的钱财适当地给予别人;还有一种是无畏布施,有些众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或者精神遭受创伤,对他们施予安慰与救护。

爱语

就是与人沟通时,语言要具足善巧。基本上所有的沟通都要借助语言,所以爱语非常重要。

佛教把语言大略分为三类:一种是称心语,就是让别人听起来非常欢喜、合意的语言;一种是真实语,就是原原本本如实叙述一件事的语言,或者说实事求是的语言;还有一种是颠倒语,就是不符合实际的欺诳之语。这其中的称心语,我们要尽量多说。

当然,如果自己的发心是善,观待对方的根机也可以说一些刺激的语言,因为有时温和语不一定能醒示对方。

我认识的一个记者,心地很善良,有一次她要采访一个明星,跟对方约好时间就坐三个小时的飞机赶过去了。

结果见面时,那个明星趾高气扬地说:“我在拍戏,没时间!”

她说:“如果是这样,你应该提前告诉我,否则岂不是让我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那个明星于是说:“我从酒店到拍戏的地方有10到20分钟的车程,要不就在这段时间里采访吧。”

但是到了车上,那个明星依旧特别傲慢,对她不理不睬。

她想:这次的时间这么仓促,根本无法完成采访任务。我虽然没有恶意,但是应该给他个警告。于是说:“既然你如此不配合,我会把整个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后果你自己负责。”

那个明星一听马上缓和了态度,说:“要不你等一下,我们在大厅里聊一聊。”后来在大厅里受访时,他给了很充裕的时间,一直到她采访圆满为止。

所以如果发心是善,有必要时运用言语攻击或刺激对方,这在佛教看来也是开许的。

同事

也叫同行,是说做任何事应当以身作则。

不论领导抑或老师,在做事过程中,不应仅仅口说,而应躬身亲为。在座很多同学到了社会上,面对任何事,也不能只是指挥指挥或者摆摆样子,“我是领导,你们去做”,这样不合理,能够亲自参与是很好的。

其实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作为法师也是如此,即使扫地、扫厕所的事也可以去做。

人把自己放得越低,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把自己抬得越高,反而越会引生别人的反感,让人心生蔑视。

利行

就是处于任何场合,都要有服务他人的心。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得受周围人的很多饶益:父母养育了我们的生命,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同学陪伴我们成长而且给予了各种帮助,还有身边的小朋友们,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因此,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恩德,并尽力回报他们、帮助他们,这叫做利行。

如果认为自己永远是享受者,不必要付出,这就很不合理,应该发自内心有一种帮助他人的心。如果有了这种心态,那么无论在任何宗教或社会团体中,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在座有些人可能对宗教不太熟悉,但目前全世界七十多亿人中除了十多亿不信仰宗教,其他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如果认为宗教是迷信、是愚痴,恐怕不合理。而且,可以看到很多宗教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续下来,留存于世间,如果这些宗教真的一无是处,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有些宗教的教义可以说是人类终极的精神价值观。

尤其就你们而言,将来会从事新闻工作,如果要采访一位宗教信仰者,那么首先需要了解他的信仰。现在国外的很多记者要采访任何人,都会先了解对方信仰什么,因为如果对此不了知,那在交谈时有一句话跟对方的信仰冲突,就可能激怒他,导致谈话不欢而散。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与人沟通的能力非常珍贵。

的确如此,这种能力在任何场合都用得上——与家人相处时,与同事相处时……而其他的能力并非如此,比如精通物理、化学等知识。

世界上的很多成功人士,像政界的普京、奥巴马、撒切尔夫人,以及一些宗教大家、商界精英,都非常擅长与人沟通,以此使得很多事情轻松得以成功。

说到“成功”,我接触的很多大学生、大学老师,都非常希求成功,总是想:“我什么时候能成功?”其实不同人获得成功的方法不同,时间也不同。有些人年轻时就大展宏图,有些人到了中年才功成名就,就像有些花冬天吐蕊,有些花夏天绽放,有些花秋天展颜,而有些花春天就竞相争妍。

比如杨振宁教授35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齐白石则是大器晚成,直至57岁仍然默默无闻,70岁左右才开始为人所知,最终成为一代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然而如今有些人在感情或事业上稍遇挫折,就患上自闭症、抑郁症。比如中国现在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为什么?就是这些人内心无法承受挫折所致。其实你的所求并非只在一个地方能得到,在一个事业中失败了,可以去开拓另一个。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一生中经历了多次竞选失败以及种种磨难,但是他面对这些挫折并没有气馁,而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现在有些年轻人,不该伤心时伤心欲绝,不该脆弱时脆弱不堪,平时看起来似乎很健康强壮,说起话来也洋洋得意,但是遭受一点点挫折时,比如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遇到一件不顺心的小事,立即就灰心丧志、一蹶不振。其实这非常不好,佛教讲人要勇敢前行、精进争取,这很重要。

五、结语

沟通学作为一门非常有价值的学问,是当前高等院校中很多老师和同学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尤其作为大学生,空闲时间比较多,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在这方面多学习、多培训,这样到了要使用时,就可以驾轻就熟,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