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7 为什么TA不懂你 >> 怎样变成有福报的人-问答-华东师范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华东师范大学问答

『2014年3月14日』

(一)问:我和几位师兄开了一个素菜馆,想借此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佛法,请问如何把它经营好?比如运转初期的资金短缺如何解决?

答:开素菜馆是非常好的事。

我昨天也去了一个素菜馆,那里有三类套餐:一人380元、一人580元、一人1000多元,属于素菜馆里比较高档、特殊的一类,他们也开展一些素食讲座,讲解素食的利益,不是从宗教层面,而是从卫生及营养学角度讲。

上海这边的枣子树素食也经营了很多年,我很多年前来这里时也询问过他们的运转状况,回答说:“资金上没有问题。”不过,经营素菜馆的初期一般会比较艰难,所以也有些坚持不下去的就关门了。

你所询问的资金问题,我现在也说不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但还是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现在也有些餐馆专门提供免费素食,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从佛法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吃一顿素食,就等于避免了在这顿饭中杀生,这对他是一种饶益。如果承认前后世和业因果,就知道这个利益非常非常巨大。所以,我特别随喜你们。

(二)问:我的孩子很爱听《心经》《金刚经》之类的歌曲,也蛮喜欢佛教的一些仪式,有时还会问一些生死方面的问题。请问:能不能让他这样的儿童皈依?

答:如果他在这方面表现出乐趣,皈依也很好。

佛教里的皈依,其本质就是发愿做一个好人。我出家30年以来,确实也发现好人的所有特征在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身上都具足,比如善良、包容等等,所以皈依不论对孩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是件好事。

(三)问:作为父母,如何引导年幼的孩子修行?如果让他吃素,能否保证营养均衡?

答:现在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时代,父母要引导孩子修行,可以从《弟子规》入手。孩子如果学了《弟子规》,他的人生会因此而改变。

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负有重大的责任,不应该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置之不管了。现在很多学校虽然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很不错,但在道德教育上却严重不足,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最后会变成“技术机器人”——熟悉知识技能,却不懂为人处世,这样要在世间很好地生活也有困难。

至于是否让孩子吃素,可能要根据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仔细考量之后做抉择。

(四)问:我读过《不离》,深深地被法王晋美彭措的大悲心所感动。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证悟?

答:《不离》这本书,是我在法王圆寂10周年时,为纪念法王而编辑的。

我虽然在法王身边呆了很多年,而且法王每次出国或到汉地弘法,我都跟随着,但确实感觉很惭愧,当时并没有把法王的很多殊胜教言记录下来,跟我一样的其他法师也没有作记录,我们现在都觉得很遗憾。

《不离》是从法王现存的国内外开示中,选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教言汇集而成。这些教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人的内心烦恼以及末法时代的诸多弊病。书中法王金刚语的微妙加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的内心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净化、调节作用。

关于你的问题,证悟的方法多种多样——法门不同证悟方法不同,证悟层次不同方法也有所差异,比如声闻、菩萨、佛的证悟就对应不同的方法。所以如果笼统地问如何证悟,恐怕也很难一以概之地回答,就像询问“怎样经商才能获得成功”,那方法可能非常多。

(五)问:按照法王晋美彭措的教言,念诵100万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成佛,是这样吗?

答:法王讲过如果念满100万弥陀圣号(指藏文圣号,如果是汉文则是600万),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往生极乐世界并不完全等同于成佛,因为也有凡夫带业往生的情形。不过不管怎样,到了极乐世界即便还没成佛,离成佛也不远了。

(六)问:念佛时总有杂念怎么办?

答: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我们从未观过自己的心,现在通过一种寂静的方式来观察时,就会发觉心中杂念纷飞。

觉察到心中的杂念时,可以慢慢观念头的本体,到一定时候所有念头都会变成智慧。禅宗中也常讲“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所以站在实相的角度,有念头并非不好,如果能认识它的本性,每个念头都是智慧。

(七)问:我正在读研究生,这要花费一定的金钱,还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写论文。但是我觉得世间的学业对于解脱没有意义,请问我是否应该把学费节约下来用于公益,把写论文的时间节省下来学习佛法?

答:如果是我,一方面对学习佛法会很重视,另一方面也会珍惜学习世间知识的机会,在自己的佛教见解、修行不退转的前提下,会不断地去学习这些世间知识。对于学任何一种智慧,我都很有意乐。

我经常也跟我资助的一些学生以及认识的研究生、博士生讲:要尽量把学业完成。前段时间我刚刚资助的一个学生,西北民族大学的一个在读研究生,想要出家,我说:“本来出家很有功德,但你的学业最好不要半途而废,可以读完研究生再出家,因为你现在学的知识也很难得。”

所以在保证佛教的见解、修行不退的前提下,付出一些金钱、时间来学习世间知识,对人生也非常有意义。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如果有了特殊情况,也可以酌情来选择。

(八)问:有个男生追求我,但是我不想接受,他于是说:“你不是学大乘佛教吗?大乘佛教说要爱一切众生,那你应该爱我。”请问我该怎么办?拒绝又怕伤他的心,因为他也是众生之一。

答:大乘佛教是讲要爱一切众生,但这种爱不是世间的贪爱。

《中观宝鬘论》中说:“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贪嗔痴以及它们驱使下所作的都是恶,无贪无嗔无痴以及由它们所生的都是善。所以,不论你或者对方,如果内在是贪染心,虽然口上说是大乘菩提心,但实际上由此引发的身口意都不是善。

而对方要求你爱他,可能并非担心作为佛教徒的你失坏菩提心。所以这种人的要求,大乘佛教徒可能不必要去满足,也无法满足。

总之,对大乘佛教的教义要准确地观察和理解。

(九)问: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或咒语可以快速获得财富?

答:财富,实际上有时越追求越得不到。所谓“舍得”,有舍才能得,没有舍就得不到,因此获得财富的方法就是具备舍心,这是一种因果规律。

比尔•盖茨捐出了90%的财富,巴菲特布施了92%的财富,李嘉诚舍弃了70%的财富,他们这样做了以后,更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向他们。

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像他们那样做出如此巨额的布施,但是只要有一颗舍心,自然会感得富足的回报。

当然在这方面,祈祷佛菩萨,比如念诵度母心咒、观音心咒、财神心咒等等,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只是助缘。如果之前没有播下舍心的种子,那么再如何施加助缘,也长不出财富的苗芽。

如今的时代中,很多人想短时间中获取大量财富,但也需要懂得其中的因缘关系,否则不一定能如愿以偿。

(十)问:您在《离幸福很近》一书中说,信心是最好的财富。请问如何培养缘佛法的信心?

答:信心有两种:感性的信心、理性的信心。

一、感性的信心。很多人遇到一些特殊的因缘——上师、佛经等等,自然而然就出现一种信心,这是感性的信心,并不稳固。

二、理性的信心。有些人通过对佛法的多年学习,生起了牢不可摧的定解,由此油然而生信心,这属于理性的信心。具有这种信心的人,虽然外在不会像有的人表现得那么激动,但修行的路会走得更加长久。

所以,我们要培养理性的信心,而培养的方法就是长期、深入地学习佛法的道理,这样之后你才会深刻体会到佛陀智慧的不可思议,那时表面上你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表情,但实际上内心已经被佛法彻底折服。

我常给学院里的学僧们传讲比较深奥的佛教理论,比如中观、因明。刚开始很多人说听得云里雾里,我就说:“让你们有些具有傲慢心的知识分子先糊涂了,这样反而可能慢慢能引发信心。”

所以,长期系统地学习佛法至为重要,唯有这样才能培养真实的信心。

(十一)问:佛教里讲“众生是随业流转的”,请问众生完全无法自主吗?

答:佛教中也讲“业本身是众生造作的”,所以佛教的真正观点并非众生完全被业掌控,而是说业在众生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佛教不认同个别宗教主张的宿命论——命运由前世的业完全框定,而认为业和命运都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改变业和命运的方法也比较复杂。就像世间的有些法律,虽然可以改变,但也并非想改就改,而是需要一定的因缘。

(十二)问:作为佛弟子,处理世间事情时,使用世间常人的规则可以吗?

答:世间常人的规则中,有些合理,有些不尽合理。合理的规则可以去运用。

关于这个道理,打个比方来说。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我原先认为所有佛教徒都非常纯洁,结果接触后才发现佛教徒也是鱼龙混杂的。”其实这是理所当然的,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良莠不齐的情形。比如,如果认为“北京大学的所有人都非常好”,那么真正去观察时,可能会失望的。

佛教徒中有些非常优秀,有些特别不好,可能比常人还差,即便是出家人中也有不同的层次。因为现在佛教徒中有些人比较系统、认真地学习过佛教的理论,比如藏地很多寺院中的修行人;而有些人,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并没有正规地学习过佛法,由此导致行为不一定很如法。但对于佛教的教义,我可以百分之百保证它是纯正无垢的,谁也无法染污它。

与这个例子类似,世间的规则也有种种不同情形。你问的问题比较模糊,我回答时也以这种方式回答。

(十三)问:佛教认为存在六道,对此能否运用科学手段加以证实?

答: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我们处于人道,我们身边的动物,诸如鱼类、飞禽等,属于旁生道。人道以及旁生道中的大部分众生是人类肉眼可见的。

天道,如果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可能是一部分外星人。目前人类依靠科技只能到达月球,再远就望尘莫及,所以要看到天人也比较困难。而且天人的身体是一种非常细微的色法,并非肉眼可见的范畴,所以《俱舍论》里讲:天人能看到人,而人看不到天人。

阿修罗道,处在接近天道的世界里,如果众生的嫉妒心、竞争心很强,就会转生到这一道。此道的众生也不是我们能见到的。

饿鬼道,就是通常所谓的鬼,肉眼也无法见到。听说美国有100多处鬼屋——有些堡垒、古建筑里,常常有鬼出没,没人敢居住,因此而得名。白宫也曾传出很多闹鬼的故事。有些人认为鬼只是传说,但实际上鬼真实存在,这一点在佛经中有清楚的叙述。

地狱道,更是超越了人类可见的层次。当然也有特例,比如个别高僧在特殊境界中游历地狱时,见到地狱的景象以及地狱众生受苦的情形。

六道的存在,主要是依靠教证成立的。所谓教证,就是佛的语言。对于宇宙中人眼能见或不能见的很多生命形态,佛陀在经中都作过介绍。

关于这个道理,我以前写《佛教科学论》时也分析过:现代科学跟佛教的观点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不论对胜义空性的抉择,还是对六道轮回的观察,科学都很少涉足,而只是对于眼前很近范围内的物质现象作一些研究。

所以,想要借助科学手段来验证六道的存在,有一定难度。

(十四)问:最近我们准备启动一个培养家庭和睦关系的项目。对于活动的形式,您能否给一些建议?

答:这种活动很重要。

每个人的业力不同、烦恼不同,加之很多人喜新厌旧,所以到了一定时候,很多家庭就爆发出各种矛盾和冲突。

以夫妻为例,佛经中讲夫妻的因缘有几种情形:

一、还债型。前世时一方欠了另一方的债,即生中欠债者就会不断无条件地付出,进行偿还。

二、还怨型。前世时互相杀害过,即生中也要通过互相伤害的方式来还怨。

三、圆满善愿型。前世时一起发过善愿,即生中就生活在一起而了愿。

作为出家人,我对家庭生活没有切身感受,但是从在家人的表情上,从一些传闻中,也可以了解到家庭不和给人带来的巨大痛苦。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此我在演讲时,也经常讲有关家庭和睦的内容。

对于你们这次活动,因为我不了解具体的细节,所以关于组织的形式,也不好贸然提出建议,但实际上通过多种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心理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希求快乐,但是人不能很自私地只顾自己,而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尤其是离自己最近的家人,为了他们付出一些,即便是种一朵花,也很有意义。

(十五)问:佛教宣扬无我的理念,请问什么是“无我”?

答:佛教讲的“无我”,有两种层次。

一、小乘佛教的“无我”。

对四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小乘佛教解释成“人无我”。小乘的不同流派里,除了犊子部认为有个不可思议的“我”,其他基本都认为“人我”不存在——“人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认为存在的“我”。

在座每个人都觉得“我”存在,那为何佛教说“我”不存在?佛教的这种理论是无稽之谈吗?不是的,相反这种理论经得起任何观察和考验。

我们可以观察:“我”到底是什么?

是身体吗?很多人认为“我”是自己的身体,如果身体是“我”,因为身体有很多部分,“我”应当也有很多了。是心识吗?也不是,因为真正观察时,心识也无迹可寻。

其实如果真正在自己的五蕴中寻找,根本找不到“我”。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泡沫,是众生在虚妄分别驱使下形成的错觉。这就是“人无我”的道理。

二、大乘佛教的“无我”。

大乘佛教认为不仅“人我”不存在,其他事物也不存在,这叫“法无我”。法无我的教义在大乘佛教中抉择得非常完整。

因此,大小乘在抉择“无我”方面存在广狭的差异。

“无我”的道理,不能随便向普通人宣讲。佛教《中观四百论》中讲:对愚笨的人,不能宣讲无我空性,否则他会难以理解——“如果我都没有,那谁解脱?如果我都没有,那谁堕地狱?”之后可能会对佛法生起邪见,造下罪业而堕入恶趣。如果是对有智慧的人,则可以宣讲“无我”的道理。

其实对于“无我”,大家不用惧怕,因为真相就是: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也即无我)。

当然,佛教所讲的无我,并非否认一切现象的存在,而是说抉择实相时,“我”不存在,但世俗中堕地狱、上天堂的“我”也可以假立。

我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学习佛教里抉择无我空性的论典,比如《中观根本慧论》,学习这些道理不必借助宗教仪轨,只需要用心思考——如果能深入思维,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一切法是空性的。

(十六)问:心理学也解决人的内心问题,跟佛教是否存在交集?

答:心理学确实也是对精神进行观察与分析的学科,所以在某些问题上与佛教的观点比较一致。

心理学有很多支分,佛教也有不同的流派,其中佛教唯识宗的一些心理剖析方法与现在西方科学特别强调的心智科学有相通之处——心智科学是对深层次的精神进行研究,比如人睡眠时的状况、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敏感度等,这跟唯识宗所讲的阿赖耶识有一定关联。

我以前在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所作的讲座中,曾专门将佛教与心智科学结合起来作分析,跟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院士也有过佛教与心智科学的对话。你如果想深入了解二者的关系和差异,也可以去看看这些资料。

(十七)问:如果生命是在六道中一世世轮回,可能就会常常重复做同样的事,那么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答:确实生命是在六道中不断轮转的。有关这方面,慈诚罗珠堪布的《前世今生论》里讲得非常详细,我2002年在厦门翻译过这本书。

慈诚罗珠堪布在其他论著中讲他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把佛教五部大论的研究放下来而去钻研科学。所以,一方面他对于佛法非常精通,另一方面又能结合科学理念来阐述,就使得这本书锦上添花。如果能够好好研读这本书,有关轮回的很多疑惑会涣然冰释。

既然人一世世不断轮回,那生命的意义何在呢?我觉得生命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力所能及地饶益他人;二是恒时保持快乐的心态。

对于很多现代人,非常需要培养快乐的心态,不能总觉得“压力好大,人生好苦”,其实人生中的每个经历都是不可多得的礼物。

昨天在北京,同行的人说:“堵车好痛苦。”我说:“堵车时,可以看看旁边的高楼大厦,可以多吸收一些雾霾,也是一种享受。”

如果我们心里始终觉得好苦、好伤心、好累、好烦,口中尽是这些负能量的话语,那么生活也许就真的如我们所想、所说的那样了。为什么现在城市里的雾霾那么严重?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口中吐出的都是“雾霾的语言”,这些负能量在空中慢慢凝结,就形成了雾霾,然后人们又不得不吸入体内。

所以,我们要尽量言说积极的语言、保持愉悦的心境,因为心态快乐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十八)问:我最近有一个去寺院工作的机会,因为这份工作跟我之前的职业差别很大,在无法抉择的情况下,我就去打卦了。打卦的结果是这份工作不适合我。不过我本人觉得在寺院工作很有意义,请问我该怎么做?

答:有时我本来想做的一件事,自己打卦或者请别人打卦观察时,结果是不能做。这时我就会做一些善事,比如念经等等,因为本来打卦的结果不好,所以用善法弥补一下,之后还是按原计划行动,我经常这么做。

(十九)问: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佛法的教言,从早到晚不断看都不一定看得完,该如何选择呢?

答:现在是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不单是佛教方面的微博、微信多,世间各类知识、种种新闻也铺天盖地。

昨天腾讯组织了一个讲座,我看到在探讨佛教的角落里,只有大概四五个人,而交流体育、经济的地方,人头攒动。当时,我就感叹对佛法感兴趣的人太少了。

对于网上的佛法教言,你觉得哪些对自己调伏烦恼、增长智慧与悲心有帮助,就去阅读、学习,谁也没规定必须全部看。当然如果有时间,全部看也可以。

(二十)问:对于初学佛法者,依止上师很重要,但如果像古人那样首先观察上师七八年,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请问有什么具体可行的观察上师的方法吗?

答:观察上师非常重要。

虽然花费两三年、四五年去观察一位上师,有一定困难,但至少要对他的基本情况比较清楚。很多人为了解生意合作伙伴,都会不辞劳苦地从中国飞到美国,从美国飞到新加坡……那更何况关系到自己法身慧命的上师呢?更加应该引起重视。

而且如今的信息非常发达,要了解一位上师也不会很难。如果你花半年时间去观察他,或者亲自到他那里了解,或者询问相关的人,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决定依止这位上师前,还需要弄清楚:“我需要的是什么?我需要的东西,这个上师有没有?”如果你需要的仅仅是一身红色或灰色衣服的一个形象,那没有意义;如果你需要的是趋向解脱的真理,那他到底有没有?

现在很多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出了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个别上师的行为不如法,但大部分原因还是弟子过于盲目、不加观察——刚开始草草依止,之后又强加过失。其实有些上师并没有过错,但却被信徒编造谣言进行诽谤,就像有些明星本来很好,但遭人嫉妒而被用各种语言谩骂一样。

总之,依止上师前,善加观察很有必要。

(二十一)问:我的父母正在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我劝他们念佛,但他们以没有看到效果而不愿念,我该怎样帮他们?

答:一方面,念佛对你的父母当然有好处;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一念佛就可以马上让他们减轻痛苦,因为痛苦的因已经造下,现在果报现前,想依靠念佛立刻消除也有一定困难,当然也不排除有奇迹出现。就像医生开的药,有些对病人的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则未必有明显作用。同样,念佛、念咒能否奏效,也有不同情形。

你的父母如果能接受你的建议,当然很好;如果他们实在不愿接受,可能你越劝说,他们越会烦恼。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悄悄替他们念,这也是很好的因缘。

我觉得在父母晚年时,尽量不要让他们生烦恼,即使劝他们学佛,也尽量让他们在快乐的心态中趋入,而不要强迫。

(二十二)问:我初学佛法,现在感觉跟爱人在一起很耽误时间,所以常常不愿跟他沟通,而喜欢自己看书。甚至现在我提出要跟他分手,他就觉得:“你们学佛的人怎么都这样?最后都走这样一条路?”请问我该怎么做?

答:处理好跟家人的关系,是佛教徒非常需要注意的一件事。

不过,有些家庭矛盾并非因为一方信仰佛教而导致,现在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夫妻感情都很容易出现裂痕,只不过有时一方的信仰刚好成了凸显矛盾的因缘。

我经常讲,作为佛教徒对家人要尽量随顺,家人虽然可能对你的修行有些干扰,但作为大乘行人,如果跟家人都无法和睦相处,那要度化其他众生也只是一句空谈。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如果过分顺从家人,可能永远没有解脱之时,这方面也值得注意。但不管怎样,还是要学会运用方便和智慧,这样才能圆融解决很多事。

主持人:

时间过得真快,差不多9点了。上师也很辛苦,两个小时基本一直在讲,声音已经有些嘶哑。让我们全体起立再一次感谢上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和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