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著作 >> 警钟 >> 吉祥的哈达 返回
字体: A- A A+

吉祥的哈达

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藏文化,根植于藏传佛教这块丰厚而永不枯竭的土壤之上,因之而开出的文化之花,也就不可避免地印上了藏传佛教方方面面的痕迹。今天,从汪洋恣肆的藏文化之海中,我们先采撷出一朵白色的浪花──哈达,就让我们在它的种种色泽中,去一窥这蔚为壮观的西藏文化的波澜景观吧!

一般而言,世人的历史经验,往往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文字化的历史教科书;二、形象化的历史影像。自六十年代大量有关西藏的电影、纪录片问世后,新一代普通大众关于西藏的记忆,便与雪山、高原、金顶喇嘛庙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些影片一开场,出现的往往都是巍峨雄壮的雪山、奔腾咆哮的雅鲁藏布江、吹着长长号筒的喇嘛这几个镜头,这些画面在所有世人面前,牢固地树立起关于西藏的一个影像定义:这是一片充满浓厚宗教气息的雪域圣地。

随后,在更多形象化、文字化的关于西藏的描述、定义中,人们又渐渐从直观上得出关于西藏的另一个总结:在这片圣洁的被藏传佛教滋润的天地山川间,哈达总是高高地飘扬在人们的心间。在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中,哈达占据着非常显眼的位置。

的确,哈达在西藏确实成了一种联系人与人之间、人与宗教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情感关系的纽带。在藏地的传统中,无论见到寺庙、佛像、高僧大德、达官贵人,乃至尊贵的亲朋好友、宾客,人们经常会献上一条哈达以表示礼貌、尊敬或给自己积聚福德资粮。

从藏地流传开来的这种习惯,如今已被广泛地用在与藏民族、藏风俗有关的所有社交场合及文化交流活动中。打开电视、报纸、杂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的政界要人,甚至包括总统,在拜见藏传佛教的高僧时,都会献上哈达;而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现在连普通汉人进入藏区游览观光或拜会宗教人物时,也都会用哈达作为见面礼。

如果要追溯哈达的渊源,则有如下说法:

一般说来,至七世纪时,此种风俗还尚未出现。据史书记载,藏地一代君主──赤松德赞国王在拜会高僧时,还是以其它礼物表示敬意的。再往后,哈达才开始风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开始用哈达传情达意。

有人说,白色哈达是从汉地传来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虽然古代的确有藏人从汉地买来白布,但考诸文化、宗教、日常生活中的哈达应用方式,我们就可看出它的的确确是藏文化的独特产物。仅举一例便可见此端倪:从古至今,汉地的人们在见面时,除了作揖、打躬、磕头、握手外,你见过有谁向对方献上一块“白布”的?

在藏传佛教流传下来的一些赞颂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藏地,是白色哈达的世界。”此话确实不虚。藏话把哈达叫“卡达”,后来汉人才将之统称为哈达。在这个哈达的国度中,尽管从种类上分,有八吉祥、五福等许多类别,但人们借哈达所表达的吉祥如意的祝愿,则是包罗万象、纵横地域的。

不过,说藏地是“白色哈达的世界”,也只是一种方便之说,除了白色的哈达外,常见的尚有黄色、蓝色等哈达。按照传统,当你在高僧或佛像前献上一条黄色哈达时,表示你希望能得到如纯金般增上的、没有污染的广大功德;当献上一条白色哈达时,意味着你希望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们能清除自他一切业障、垢染,得到如清净月光一般的自性光明;如果你献上的是一条蓝色哈达,则表明你渴望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自他事业能如蓝色的天空一般壮阔无边……不过,为了达到以上种种良好心愿,无论是供养、敬献还是赠送哈达,所奉哈达都须无有任何瑕疵或染污,否则会对自己的修道及世间诸种所求带来障碍,因为染污的哈达表示你的心不清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时常看到,藏传佛教的智者、大德们在使用或接受哈达时,都会再三观察以明缘起。

另外,在你拜见某些官员、朋友或大人物时,如果有很多事情需要请求对方成办,那么,在献哈达时就需把哈达长长地横摊双手前,否则就不必把哈达放长。在日常习俗中,越长的哈达代表的祝寿含义越多,因而有“长寿哈达”一说。同时,长长的哈达还表示双方关系就像源远流长的河流一般永不枯竭。

写到这里,心里不觉泛起一丝悲哀。这些年来,在藏地这一哈达的发源地,已有太多的藏人像忘掉自己的母语、脱掉自己的传统服饰、“改革”掉藏族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精华那样,也毫不留情地扔掉了手中的哈达。

我常常会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会不会有一天,藏族将变成人们记忆当中那些色彩斑斓的服饰,而且仅仅是些服饰?以至到最后,连这些服饰都只能在民俗博物馆里才能见到?到那时,哈达是否会成为这个民族飘扬在过去的一道风景,成为对当下藏族人文风光的一种类似绝唱的挽歌?

近年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些四众弟子(汉藏都有),居然在将与一些高僧大德道别时才献哈达。如果他们稍稍懂得一点文化传统,就不会这么做了——除了特殊情况外,上师一般不会接受别人在离别时献上的哈达。据说,当年热琼巴就是在离开他的上师米拉日巴尊者时,献上了一条哈达,结果从此再也没有见着上师的面!所以,我们如果不想破坏缘起,最好在刚开始见面时,就恭恭敬敬地献上哈达。

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藏汉两族的朋友们:如果别人向你献上了哈达,为礼貌起见,你应该将哈达再还给对方。这时,如果对方与自己地位、年岁相等,那你该把哈达挂在对方的什么部位呢?答案是:放在对方手上。如果对方是自己的晚辈或下级,则可把哈达挂在对方的脖子上。不过在藏地,这种上下颠倒的行为大家也司空见惯了,的确,这又能怪谁呢?

当现代文明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地向雪域高原席卷而来时,越来越多的新一代藏族人,开始对一些关乎整个藏民族生存实质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令人悲哀的陌生和拒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要说对整体的藏文化,单就哈达的功用而言,恐怕大多数二、三十岁以下的藏族青少年都一无所知。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藏族人在寺庙拜见大成就者,或在其它日常工作场合运用哈达表情达意时,那种对使用方式的无知简直让人触目惊心。本来这是我们藏族人自己的独特传统,而今,当东西方的一些外族人都已精通、了达它的功用之时,我们本民族的人反倒对之日渐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印象当中曾看过一则新闻报导,一位西方国家的总统在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朝拜时,先拿白色哈达觐见一位高僧,然后再献上一条黄色哈达供养佛像,整个过程如理如法。再反观藏地,且不说很多人不懂如何敬献哈达,现在甚至还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即身为藏人,居然耻于或不敢献哈达。这本来是本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传统,如今的人们却因之古老而觉“过时”,怕在见大人物或喇嘛时,献上哈达显得自己没地位、没文化、不时髦,故而竞相以握手替代。这种现象其实与宗教信仰已扯不上关系了,它倒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某些人不中不西、不藏不汉的尴尬文化心理。这种人不会取不同文化之精华萃而为一,而只能拾各种文化之流俗末梢以装点门面。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自我贬低,盲目追逐外来风尚。作为一个藏族人,哈达本来就是我们如呼吸一般自然的见面礼。在这种自然礼节的背后,还蕴含着那么多的人文含义与亲切祝福,以及神圣的宗教情感。所以,当我们再要进寺庙拜见僧人或与亲朋宾客会面时,大大方方地把哈达拿出来献上吧,这一点也不过时。相反,它倒具有一种永远的亲和力。

记得西方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赞咏藏传佛教、藏族文化的诗歌:“佛教来源于印度,哈达来源于西藏。”就让我们把这来自于藏地的吉祥哈达永远系在自己的心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