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3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四课

思考题:

1.事相自性相与加行性相的前三种有何差别?这样安立有什么必要?

2.复述资粮道五根的含义,并检查自己有哪些欠缺。

《现观庄严论》现在讲的是正等加行中的加行性相,前面已经讲了三个法相——智相、殊胜相、作用相,今天开始讲第四法——事相自性相。

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分四: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事相自性相也有十六种,连同前面的法相,共有九十一相。

丑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离烦恼状貌,障品及对治。

因明当中讲了名相事相法相这三者,其中事相和法相用一个本体表示(本来这三者也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这里讲基智的事相自性相,就是指用基智的事相来说明它自己。这里就先看基智加行的事相,其本体具足四法,从远离烦恼障的角度分三种,远离所知障的角度有一种。首先是远离烦恼障方面:

1、远离本体贪等烦恼的自性。烦恼障包括贪心、嗔心、痴心、傲慢、怀疑等根本烦恼以及嫉妒、忿怒、谄、诳等随烦恼,因为这些会令我们身心疲惫、不堪能(生烦恼的时候,整个身体都没有力气),由烦恼引发会行持很多非法行,所以需要远离。在基智加行中远离了烦恼的本体,这叫做是远离烦恼自性相。

2、远离果——三门染污法状的自性。烦恼的果,就是染污我们的身口意三门。心里有烦恼,就会体现在语言上,比如有嗔恨心的人说话会非常不礼貌,让碰到的人都感觉不舒服;烦恼也会体现在表情、身体上,生气的人的看式、走路方式都跟正常人不同,开门关门都是“啪!”,吃饭也生着闷气;内心就更不用说了,情绪久久不能平息,早上生了嗔恨心,一整天心里都不舒服,生了嫉妒心之后,这种心态也很难平息。类似上述身语意的相状、形态、行为就是烦恼的果,修基智加行的人是远离这些的。

3、远离因非理作意相的自性。产生烦恼的因就是常乐我净等非理作意。我们看一下自己的烦恼,无非都是来自不合理的意识,由于对事物的本体、因缘、结果没有如理如实地了解,从而产生各种颠倒想,之后就生起烦恼,所以先要远离非理作意,然后才能远离烦恼。

在远离所知障方面有一法:

4、远离违品与对治之分别的自性。违品即贪嗔痴等烦恼,对治即无我的智慧,远离了对此二者的分别,也就是远离了所知障,因为所知障就是对于能取所取的一切执著相。远离了违品和对治(即烦恼和智慧),对于这样的自性叫做是第四个事相自性相。

丑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难行与决定,所为无所得,

破一切执著。

道智加行在事相方面有五种自性相,其中方便的差别有三:

5、以发菩提心的意乐而难行的自性。什么是“难行”?虽然胜义中一切万法远离戏论,无有任何相,但是世俗中有众生、有佛果,发无上菩提心的意乐、行持六度万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一般人难以行持的,因此叫做难行自性相。按照以前噶当派大德的说法,发起菩提心的大乘行人是伟大的人,堪称勇士。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真正无有自私自利心、唯一度化众生的人不是很多,只有非常勇敢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心态。这种发心并不是一次两次帮助众生,也不是长时间帮助少数的人,而是要在多生累劫中帮助所有的众生。

今天有一个人专门问我:“你们学院与其他学院的不同之处有哪些?你们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我说:“我们学院的校训,第一是清净戒律,第二是闻思修行,第三是回馈社会(说‘利益众生’他不懂,所以我说‘回馈社会’)。这样的校训可能跟汉地其他学校不太相同。法王如意宝原来也说过,我们这里培养的人不是以自己生活快乐为目标,而是为了利益社会和所有有缘众生。”他本来是想刁难我的,但后来也承认:“这还是对的,一个大学应该有这样的校训。我以前也是教大学的,只不过现在当了官……”

利益众生确实是很难行的。很多道友刚学《入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时,发愿一定要度化众生,但过了没有一两年,自私自利心就冒出来了,利他心就销声匿迹了。所以,能够长期地利益众生,而且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不讲任何条件,甚至别人无故加害的时候,还是无私地去帮助他。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不共之处、伟大之处。有这种利他心的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处在任何群体中,乃至有众生存在的地方,这种精神都会闪闪发光的。

6、以不堕小乘的加行而决定大乘加行的自性。在大乘道智加行的境界中,不堕于声闻缘觉或世间执著的边,无论是利他心还是空性无二的见解,完全确定下来,决定得到了这样的境界,这叫做决定自性相。

有些人在修学过程中,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的智慧已经成熟了,成熟之后就不被所转,不被他诱,他人的行为或者外境不会影响到他。而有些人则很容易被别人诱惑。有的人本来已经学了很多年,见解行为都不错的,但遇到一些恶友之后,很快就跟他们同流合污,言行举止都发生变化,把几十年养成的贤善行为全部抛弃;有的人学佛没有生起定解,被外道所转,改信他们的教;有的人在藏地待了很多年,后来不但尽弃所学,而且恣意谤法……从世间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不啻于自杀。在座的人应以之为鉴,尽量把学到的一点一滴踏踏实实记在心间,不管在自己的人生中,将会有什么样的经历,遇到什么样的灾难,都不会改变,非常坚固,这样自己才算是有决定性的。大乘菩萨有决定性,不会被世间的各种邪道乃至劣乘道的自私自利心所改变。

7、追求三大所修之所为果的自性。菩萨在无数劫中精勤努力,为的是得到什么呢?不是要发财,也不是要一个很好的房子,而就是为了成办我们前面学过的三大所为——大心、大断、大智。

当然,作为欲界的修行人,也需要一定的生活资具和安全的生存环境,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像世间人一样贪得无厌,当基本的生存资具和因缘条件具备之后,我们应该将目标放在修行、证悟和解脱上面。这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相同,修行人和非修行人一般很难有共同语言,因为非修行人的目标就是搞好眼前的生活,他们的所说所想全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而修行人则另外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这种差异令我们很多人深受其苦,有些道友经常抱怨:“我家里的人都没有信仰,只有我一个人信佛,好痛苦啊!我所有的言行举止他们都不认可,我也不认可他们,没有办法沟通。我到底前世造了什么孽,要跟他们一起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智慧的差别有两个方面:

8、对境所修三轮无缘的自性。具有道智的菩萨对所修、能修、修行这三者没有执著,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行持,这叫做三轮无所得自性相。

9、有境破除修行之一切执著的自性。在所修的对境方面没有三轮执著,能修的有境方面,也就是分别方面也没有执著这个、执著那个,破除一切的执著相。昨前天讲《六祖坛经》,其中也说:“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这里的境界也是如此,一切善恶、好坏、有无的执著相都已经泯灭,所以叫破一切执著自性相。

丑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及名有所缘,不顺无障碍,

无基无去生,真如不可得。

遍智加行的事相本体具有七种法,总的所缘方面:

10、缘取果遍智之一切法所缘的体性。获得遍智的佛,能缘取遍智所涉及到的一切万法,也就是三智之境——道智、基智、遍智所了悟的一切对境全部都如理如实地成为所缘,非常广阔无垠。佛陀的智慧,从世俗当中来讲,一切万法无所不缘,从胜义当中来讲,能够如实了知如所有智的一切法相,所以这叫做是名有所缘。

11、缘取其差别法不随顺一切世间法的不共功德所缘的体性。遍智加行的智慧会缘取不随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观念,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要么是好,要么是不好,而它并不随顺世间,是一种远离有无等戏论的不共境界。

世间的观点无非是落在四种颠倒里的分别念,把无常的执为常有,把不清净的执为清净,而佛教出世间的观点是要揭示出真实的意义,故的确与之相违。弘扬“人间佛教”的人特别提倡佛教与世间共同的一些理念,这也是可以的,但是从究竟上说,佛陀所了知的万物真相跟我们凡夫人的所追求的、所了知的对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我们不能在任何场合下都认为世间的贪嗔痴就是佛教的含义,该随顺世间的时候我们要随顺,不该随顺的时候就不能随顺。噶当派的修行人说:“他人不悦,正合我意。”确实如此,如果你修行很好,世间人肯定是不满意的;如果世间人满意,那说明你修行不成功。假使我们一味迎合世间人,整天陪他们吃喝玩乐,一同在迷迷糊糊中陶醉,这是他们最高兴的,然而我们所希求的是解脱,是获得无边的智慧,这必定不合他们的心意。

12、其本体无碍趋入一切所知之智慧所缘的体性。因为佛陀证得了胜义、世俗无二无别的境界,所以能够无碍趋入尽所有智所摄的一切相,如《释量论·成量品》所讲,佛能如实照见一切万法,这叫做无碍自性相。

分别所缘方面有四种相:

13、缘取照见名言显现的功德基无我随应基智之相所缘的体性。所缘取的名言中的一切法实际上都是无基离根的,对蕴界处的法,不管是柱子、瓶子,还是儿子、女儿,当用智慧来一一观察的时候,各式各样的法都不存在本基,无论是心识还是物质,都是无我的法。14、了达道无去随应道智之相所缘的自性。因为基智无有本体,所以修道也无有去处。

15、了知相无生不共遍智相所缘之自性。这里的“无生”是对应果的。其他讲义也将以上三相解释为:体无基,果无去,因无生,但在这里解释为相无生,也就是遍智所缘的自性。

16、了知这些胜义本体无生真如不可得所缘的自性。虽然这些法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地存在,但在胜义中皆远离有实、无实、二俱、二非四边,在如来的遍智前,一切边不可得,这叫做无所得自性相。

丑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

许为第四相。

以上讲完了三智加行的十六种自性,我们把这些自性说为法相,但实际上这些法相和它所表的事相是一样的,事相和法相实际上是一个本体,所以像事相一样,可以将其安立为自性相。遍智佛陀承许此为正等加行所知法相的第四相(前三相为智相、殊胜相、作用相,都是法相,而此第四相为事相之法相)。实际上法相所表示的就是事相,以事相的本体来安立法相也可以。我们用“柱子”、“人”、“牛”等名相来描述一个法时,其法相实际上等同于事相,以瓶子为例,“瓶子”这个词是它的名相,在事相上,它是一个金瓶,金瓶的法相实际上也是瓶子的法相,因为瓶子的法相可以安立在所有的瓶子上。

因此,这里的十六个自性相实际上是事相自性相,其中的每一个法相都可以安立为三智的相,既然它可以安立为三智的相,在修行正等加行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来表示。比如说,前面讲的基智的四种相,每一个相都可以安立为正等加行当中的基智加行,道智的五种相、遍智的七种相也同样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相都具足智相、胜相和作用相。表面上好像智相和殊胜相、作用相、自性相是分开的,但实际上他们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因此,它们内部可以互相表示。

前两天,有个道友讲考《现观庄严论》的时候神情很激动,其实应该是这样的。传法、讲考都需要一种激情,连听法也是,如果光是堪布、堪姆讲得投入,而你自己没有兴趣,那也不一定能听得懂。我原来听课有时候心不专注,想到其他的事,课上没听懂的内容下课后再一看书,就马上搞懂了,所以,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应该回去好好看书。

壬四(所行道之差别)分三: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

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分三: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

子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

无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

一切相品中,谓顺解脱分。

资粮道的本体是顺解脱分的现观,它具足智慧和方便的特点。智慧的差别,是抉择一切万法为无相。如果想获得解脱,就要从无相的智慧即空性法下手,否则是没希望的。有些佛教徒不愿意接触中观空性,每天只做朝拜、供灯等有相的功德,一听空性法门就兴味索然,打瞌睡,皱眉头,心思跑到千山万水之外,这就是不明白“无相”的重要性。有无相的智慧摄持,还要善巧地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多,这是方便的差别。这种以智慧与方便相融合的方式精进修持的现观,在此圆满一切相现观(即正等加行)品中被承许为顺解脱分(“解脱”是远离之义,“顺解脱”也就是随顺远离世间的执著及各种烦恼)。

顺解脱分的善根非常重要。要随顺解脱,必须要以空性来摄持;若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修任何一个法门都得不到真正的解脱。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讲:“你们佛教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特别好,经常建医院、帮助病人、做慈善,你们不太做这些。”我们也承认做慈善很好,但仅是整天做这些能不能解脱?确实很难。我们要成佛,就要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而智慧资粮必须是以空性智慧来摄持的。当今某些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佛教大德,从二十几岁开始一直弘扬慈善理念,但基本上不涉及空性,害怕一涉及空性,所有的善根都空了。其实,在佛教的高空中,世俗和胜义好比雄鹰的双翼,缺一不可,只有世俗谛一只翅膀的鹰是飞不起来的(双翼的比喻 《入中论》等论典都用过)。

大家以后有机会弘扬佛法的时候,希望不要堕入世俗的边,否则就跟世间从未闻思修行过的迷信者一样了。藏地有相当一部分信众不懂空性方面的道理,甚至都不敢接触,他们只是修一些念咒、磕头之类的人天善法,这样并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希望你们也不要整天耽著在禅宗、中观、般若等甚深的思想上,而忽略掉世俗的善根。学院里有一部分学问比较高的人是有这种毛病的,一直想靠钻研书本证明自己的智慧,喜欢挑剔别人,这在世间叫“学术病”,在佛门叫“闻思病”。

大家在学习教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传承上师的言教。上师如意宝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但我自己却是在后来的这段人生旅途中才发现上师教言的可贵,有时候走路的时候都在想:“哦,这句话真的很珍贵!”以前可能是因为智慧没有成熟,再加上也缺乏生活阅历,感触并不是很深。现在我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善根不错的人,也会自愧不如,遇到善根特别差的人,自己又产生傲慢心……但无论如何,这些经历都让我越来越认识到:学佛确实需要一种很好的心态。

这种心态要从两方面去培养,一是通过辩论,用佛教的因明逻辑来锤炼自己。学院里的一些年轻堪布,因为经常参加辩论,心胸非常宽阔,一般不会为私人的事情脸红、生气,你说再尖锐的语言他都堪忍;城市里面的人不是这样的,话说得稍微重一点,就已经刺伤了她脆弱的心,她马上就伤心、生气,反应特别强烈,有时候说着说着,话还没说完,眼泪就流出来了。由此可见,佛教教育的确十分重要,它使我们拥有一个开阔的胸怀,不会在小小的问题上钻牛角尖,整日痛苦。听说日本每年自杀的人有好几万,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很多事情想不开,心态得不到放松。心态一旦放松了,你本来觉得天大的事情,其实也微不足道了。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浩瀚无垠的宇宙来看,地球都只不过是一个微尘,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我们心里的这点事情又有什么接受不了的?

第二,在闻思过程中要不堕二边,既要有空性智慧的见解,又要有世俗方便的行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虽然每个人的业力因缘都不同,有些人一生修行圆满,生活中也很快乐,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成办,而有些人则一事无成,屡战屡败,但不管怎么样,有了佛教的见解,从总体上都会变好的。

如今有这么好的机缘,我也特别希望,大家不但自己要好好学佛,将之运用到修行和生活中,还要把它传播给身边的人。我翻看了很多历史,觉得从我们佛学院在汉地和世界各地的弘法力度和范围来看,这也许是有史以来藏传佛教弘传规模最大的一次。这并不是我们夸夸其谈,自赞毁他,因为汉地跟藏地不同,藏地很多历史没有记在书上,而汉地从夏商周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史料可查,在佛教方面,有《唐高僧传》、《宋高僧传》等文献可以参考,我们从中发现,历史上来汉地弘法的藏传佛教大德,比如说章嘉国师,其弘扬范围只限于皇室,利益的人不可能非常多。而我们今天弘法的气氛和力量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让这个事业持续下去,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责任感,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我们学院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回馈社会,从大乘佛教来讲,我们要发菩提心。

当然,我们不敢说但凡从这里出来的人都很有出息,毕竟北大毕业生也有卖肉的,清华出来的也有当保安的,前一段时间又有一个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开了个小饭店做牛肉粉(他们自己觉得这样挺好,但这些学校的师生觉得不好),我们佛学院也是各种情况的人都有,虽然都吃素学佛,但说不定以后会去开素菜馆……无论如何,我们总的思想应该是,尽量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利益身边的人。与其他地方相比较,我们学院可以说是佛教人才的中心,那么,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利他的心,汇聚起来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心的力量极为广大,即使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但由于发起了伟大、广大的心,你将来做的事情也会非常了不起。或者,即使在别人看来并不是特别伟大,但哪怕在一个小范围当中,比如一个小小的寺院里,你每天做这些事情的力量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学习一个教理,或者听传承上师的演讲,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每个人自己应该有所准备。

子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

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

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

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

资粮道有信心、精进、正念、等持、智慧五根。首先,方便的差别有三种:

1、缘所依佛陀等三宝的清净信心。胜义中佛也了不可得,而世俗中对佛宝、法宝、僧宝要有诚挚清净的信心,这是我们学佛人的一个基本理念。信心包括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四种,若能生起不退转信是最好的。有些人的信心很容易变,对上师、对法、对僧众的信心都不稳固,有时候通过一些人表情和言谈举止也能看出来:“噢,他现在的信心是最强烈的时候;现在是中等的时候;现在马上要灭了。”到达资粮道以后,信心一般是不会变的。

2、行为上精进行持布施等六度的行境。也就是在六波罗蜜多的行持方面非常的精进,不是一天两天精进:“啊,我一定要精进!”然后上闹钟,结果三天精进,四天睡懒觉。应该具足恒常行持的精进,这叫做“精进行施等”。

3、本体意乐圆满忆念般若的行相。所谓正念,就是经常忆念般若空性的意义,忆念积累资粮、行持善法。正念是不能放弃的,一旦失去正念,我们很多行为就成为无义;能保持正知正念的人,修行永远都是很好的。大家无论去到哪里,都应始终以正知正念守护根门,安住于持戒等善行。

智慧的差别有两种:

4、寂止无分别等持。佛教里面有很多等持,比如狮子奋迅等持、虚空藏等持等,行者应经常入于这样的三摩地,使心安住。如果没有寂止作基础,智慧是很难以现前的。

5、胜观了知基道一切法所有相为无相的智慧。照见一切万法于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如虚空般了不可得的智慧,即是胜观。

以上就是资粮道的五种根。为什么叫“根”呢?因为这五种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没有智慧是不行的,什么也取舍不了;没有禅定也不行,心定不下来(有的人虽然很聪明,但是心定不下来,也只能被业风吹得到处跑,某些大法师都是如此,小和尚和小尼姑就不用说了,“跑跑居士”就更不用说了);光有禅定,没有正念、精进、信心也不行。确实,若想做一个很好的修行人,这五根需要全部具足。

子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

利易证菩提,许钝根难证。

根基利钝的差别,显密都有讲到。比如密宗说,利根者即生成就,中根者中阴成就,钝根者下世成就;净土宗临终听到佛号即生往生的也属于利根者。那么,《现观庄严论》是怎么讲的呢?这里讲:菩萨资粮道有根的差别,利根者很容易就能迅速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菩提果位,钝根者则证悟迟缓,难以获得菩提。

我们在座的道友中,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有些可能《现观庄严论》听一遍就完全明白了所讲的内容,而且自己还看很多书,也特别精进,这样很快就能通达法义;而有些人却特别迟钝,钻研经论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啃骨头一样吃力,学起世间法来倒比较聪明。这可能跟前世的福报因缘有关,有的人确实对世间法比较生疏,但一讲到出世间法,他的眼睛就忽闪忽闪的,好像不用讲就已经懂了,而有的人听多少遍都没用。以前我家乡有一个人学《极乐愿文》,一句话教了三十遍还是念不清楚,老师就开始打他,后来他也泄气了:“实在没办法,我还是走自己的路去吧。”后来也就没再学了。

当然,人都是有所偏重的,有的信心好,有的智慧高,有的是禅定根基,上课都一直闭着眼睛如如不动,念完《普贤行愿品》才醒过来……所以,利根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今天我们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