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35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五课

思考题:

1.复述暖位的十种行相,并以之观察自身,看看自己是否具足相似的某些功德。

2.解释颂词:“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亦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

3.何谓不退转菩萨?佛经中安立不退转菩萨的界限时,为什么不包括资粮道?

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子一、本体:

顺抉择分的本体即是顺抉择分之智慧的殊胜二利。

子二(分类)分四: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胜法位。

此暖等所缘,赞一切有情,

缘彼心平等,说有十种相。

顺抉择分是加行道的一个别名,它可分为暖、顶、忍、胜法四种阶位。有人可能会想:前面已经介绍过加行道的四位,这里为什么要再讲一次呢?这是因为,前面遍智品讲加行道(抉择支),侧重于抉择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以所缘空性为特法;本品讲顺抉择分,则主要着眼于圣者后得境界,将大悲对境的有情安立为所缘。前者是讲智慧,后者是讲大悲心,抉择大乘佛法,或者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始终都没有智和悲这两大核心,由于圣者入定位证到了究竟的智慧,在出定时就能不离不弃地利益众生。

在之前的每一品,我们也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加行道”的概念,但那是分别侧重于基、道、果等不同反体来宣讲的,因此并没有重复的过失。讲到正等加行中的加行道,我们需要明白的重点是:后得位应如何对待有情。大乘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不是要永远安住在根本慧定里,什么都不缘取呢?如果是这样,那他在后得位对待有情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什么慈悲心,因为他在根本慧定当中,除了离戏论的不可思议的智慧以外,一无所得。而在世俗当中万事万物是存在的,在这样都存在的情况下,他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度化众生。

在学《现观庄严论》时,大家要懂得分析这类细微的差别,前辈论师的许多注疏把这些讲得很清楚,如果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方式来学习,我们就要专门花三年、五年乃至七年的时间详细翻阅、对比印藏大德们的讲义,那样就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我们这次没有广讲的时间,只能做一个字面上的简单解释。

下面结合颂词来了解加行道所缘和行相的差别。

颂词“此暖等所缘”中的“等”字包括了顶位、忍位和胜法位,这四个阶位的所缘,《般若经》中赞说是一切有情。在世俗中,缘众生修一切善法具有极大功德,缘有情造种种恶业具有很大过失,因此佛经中说暖等四位缘有情修行的功德非常值得赞叹。

暖位在行相方面的差别总共有十种,其中,下品暖位两种,中品暖位三种,上品暖位五种。颂词的前两句是说以有情作为所缘,后两句是说缘彼所产生的行相。也就是说,缘于这些有情,暖位的不同层次共有平等心等十种行相。

首先分析一下下品暖位的两种行相:

1、平等心,即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它是对任何众生既没有嗔恨,也没有贪执,视一切众生为父母的亲怨平等之心。有些人由于人品太差,糊里糊涂的,好像精神不正常一样,连亲怨都分不清楚,把亲人不当亲人,怨敌也不当怨敌,这并不是我们要修的平等心。真正的平等心是什么样呢?因为怨恨的敌人实际上也当过我们的父母,而亲生的父母也不一定跟孩子特别亲,所以从究竟意义上来讲,二者应该是平等的,我们见父母死了就痛苦、敌人死了就以吃饭来庆贺是不对的。这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

那些总是自以为修行境界很不错的人,自称为成就者,此时不妨参照下品暖位的标准来观察一下自己——家里的亲人稍微受到一点损害,就想跟别人动刀动枪,这样怎么算得上成就者呢?

2、慈心,即愿众生能够当下得到快乐的心。利益众生的事最好不要一直拖,当下能给予他们的,就要当下付诸实施;如果当下我们没有行动,可能过后就没有这个机缘了。

中品暖位有三种行相:

3、饶益心,即希望众生获得未来的一切快乐的心。慈心对应当下的利益,饶益心对应将来的利益。这种心是为了所有的众生,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获得快乐,有这种无私的饶益之心。

4、无嗔恚之心,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只要让他快乐就非常欢喜,没有任何嗔恨、嫉妒之心,主要是摧毁嫉妒。凡夫人看见别人快乐,心里总会有点不舒服,但修行人不是这样的,不管别人的快乐来自哪方面——有财产、修行好或身体健康,他都会发自内心地随喜。

5、无损恼之心,即悲悯一切有情,平等施予慈爱,不希望他们受到丝毫损害。因为众生被烦恼所迷惑,不懂真理,就像疯子一样,有些在行持苦因,有些在感受苦果,都是很可怜的,故而菩萨对蝼蚁以上的所有众生一律地悲悯,没有种族、身份的差别。

上品暖位有五种行相:

6、视年长者为父母之心。凡是比自己年长的有情,不管有没有亲缘关系,都把他们当作真正的父母一样,这是大乘中很好的一种修法。

7、视同龄者为兄妹之心。有些宗教的信徒之间经常以兄弟姐妹相称,于是藏传佛教的大德们在西方弘法时也会使用这一称呼。我觉得“兄弟姐妹”这个词还是很好的,男男女女、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已经包括了。尤其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真正的兄弟姐妹,那只有把自家以外的人当成兄弟姐妹,这也很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众笑)。

8、视年幼者为子女之心。把所有比自己年龄小的众生当作子女来对待。

9、视众生为情谊稳固的朋友之心。这里没有作年龄范围上的划分,是说把天下所有众生都当成恩义深重的忠诚好友一样,从来不会彼此欺惑。

现在国际上特别讲究诚信,有所谓的“诚信银行”、“诚信交易”等提法,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佛教徒借鉴。有些佛教徒在处理内部关系以及与非佛教徒之间的关系时,搞得特别紧张,好像根本没有把众生当作最好的朋友,甚至跟密法道友都有矛盾,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这是很重要的。在欧美国家许多不学宗教的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关系十分和谐,基本上没有什么勾心斗角、盲目攀比的现象,我看我们个别佛教团体是无法与之相比的,这是为什么呢?可能跟人本身的素质有一定关系。如果我们连一个基本的高尚人格都没有的话,那么大乘、密乘的殊胜境界就完全是空中楼阁,与其花时间空谈这些,倒不如先老实认清自身所处的状态。

另外,我们学会中,有个别地区的密法班管理人员存在着滥用权力的情况,他们就像某些政府官僚一样,整天举着棍棒打压别人:“如果你不听我的话,就剥夺你听密法的资格!”希望我们这边的相关负责人要对此进行了解。我们学会教务处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不建议使用这类威胁、惩罚的手段。把个人矛盾和学会管理掺杂到一起,挟私报复,这更是极不合理的。当然,为了杜绝这些不良现象,我们也会尽快落实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相关制度。

我们大乘佛教徒把众生当作朋友,就要遵循真实的交友之道,不要学世间那些假模假式的人,光是口头上说一些场面话:“我们两个是很好的朋友!”实际上内心一点尊重对方的意思都没有。

10、视众生为同一父系与母系的亲友之心。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爱搞一些所谓的“结对认亲”,说是要把群众当成亲人,但他们能不能真正做到呢?很难说——如果能做到当然是很好的。而在我们大乘佛教当中,这个话就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正要做到的。《经庄严论》中讲上师的法相时,有一条就是:上师应把弟子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我们讲发菩提心的时候,也是要把利益众生放在首位。由此可见,把众生视作亲友,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基本要求。

世间人亲疏的分别很严重,顶多只能把自己国家的人民当成亲人,对其他国家的人不大能够当亲人看——尤其是关系不太好的国家的人,如果把他们当成亲人,可能还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大乘佛教不是这样,我们不但把所有的人类当作亲人,甚至把动物在内的其他众生也都当作亲人。

很多人时常赞叹出家的功德,但事实上,大乘佛教认为利益众生才是最好的出家。藏文《文殊游戏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王舍城中有一个特别出名的妓女,名叫妙金光,她全身发出金色的光芒,所到之处也都被染成金色,当地人无论官员商人都十分仰慕她。有一次,她陪施畏商主之子去园林游玩,文殊菩萨发现度化她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令身体大放光明,遮蔽了日月之光,相形之下,妙金光的身光便黯然失色。同时,菩萨所著衣服、配饰也极尽庄严,妙金光大为惊讶,立即放下了对商主之子的爱意,转而对文殊菩萨生起贪心。

这时,文殊菩萨加持多闻天子化成人形,现在她面前说道:“你不应对此人生贪欲心,因为他是清净无贪的文殊菩萨。所谓菩萨,即是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求的善士。”

妙金光心想:既然这样,我向他求取衣服必定能得到。于是就索要文殊菩萨身上的妙衣。

文殊菩萨回答说:“你若能趋入菩提,我就可以把衣服给你。”她不懂什么叫菩提,文殊菩萨便为她宣讲了平等空性的意义。她由于是利根,当下就通达了此义,在座的有她的两百个随从发起了无上菩提心,还有许多天人证得法眼净。妙金光在文殊菩萨面前受了居士戒,并发愿为其他众生宣说这样显而无自性的法门。

中间的很多情节我就不讲了,后来,她想要出家,文殊菩萨告诉她说:“剃除头发不是菩萨的出家,为了断除众生的烦恼而精进才是菩萨的出家……”于是她就依照文殊菩萨的教言,以在家身份度化了施畏商主子。

在这部经典中,我觉得文殊菩萨上面这句话是很重要的。能够出家当然也很好,但现在城市里面的很多人不一定具足出家的因缘,因此大家要认识到,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精进利益众生才是真正的出家。

作为已经出了家的人来说,也不能认为光披上这件衣服就可以了。按照小乘的标准,出家人应怀着希求解脱之心前往寂静地,守护清净戒律,好好行持善法,这样才算是圆满了出家的意义。按照大乘的标准,则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相续烦恼减轻这一点,还要在此基础上去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发愿利益众生,就只是小乘的出家,不是大乘的出家。

在汉传和藏传佛教中,你去问一个出家人:“你是小乘出家人还是大乘出家人?”他多半会说是大乘出家人。但到底我们是不是符合《文殊游戏经》中所说的大乘出家人的法相呢?这就不一定了。

当然,哪怕我们只维持一个小乘的出家形象,在度化众生方面也是非常方便的,以前噶当派的夏绕瓦格西说过:“我们到在家人群体中去时,袈裟要披好,行为要如法,这样能令他们对出家人生起信心,从而种下将来出家的善根。”确实如此,威仪清净的出家人走起路来十分寂静安闲,人们看了自然会感叹:“他好快乐啊,好像没有什么烦恼。”那么,这些人虽然暂时没有出家的因缘,但相续中就已经种下了出家的种子。反过来说,如果出家人的威仪不清净、言辞不合理,也会给他人种下邪见的种子,让他以后再也不想出家了。

能出家,成为僧宝中的一分子,这固然很值得我们赞叹,然而僧宝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的——即使你没有灭谛和道谛的功德,那至少要有持戒和行持善法的这一分功德。佛陀在经中讲过:出家戒律是老、中、幼所有人的装饰,其他世间的装饰并非如此。的确,一个戒律清净的人不管年老年轻,任何人任何时候见了都会觉得他特别庄严,而世间的装饰却要受到时间、地点、风俗习惯的限制,比如说一个金耳环,年轻人戴了很好看,五六岁的孩子或七八十岁的老人戴着就不合适。

讲了这么多,大家一定要记住:即使做一个在家人,但只要能为利益众生而精进,那他就是最好的出家菩萨。

以上已经将佛经中所宣讲的加行道暖位的十种行相介绍完毕。

丑二、顶位:

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

亦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

“自灭除诸恶”,这是讲下品暖位的行相;“安住布施等”,这是中品暖位的行相;上品暖位的行相,颂词里没有直接说,上品暖位自己安住于空性;“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这两句可以加在上中下三品顶位任何一种后面。

顶位的所缘跟暖位一样,也是一切有情。我们但凡讲到大乘后得位的修行,就一定是以一切有情为所缘。《中观四百论》中说过:入定时住于如虚空般的境界,出定时依止无欺的因果规律而绝不舍弃大悲心,这实在是最稀有的行为。

顶位的行相是怎样的呢?下品顶位的时候,自己安住于善法的行持,断除身口意的一切恶业,也令他人如此行持,并且口里一直赞颂,心里随同而行。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境界,光是让别人去做,这叫做口是心非,是不合理的;如果自己已经在行善断恶了,那么口头上就可以给别人这样讲,心里也一定是赞同这种行为的。人的身体会展现出不同形象,但心是不会骗人的,因此修行以心为本,心善的时候一切都善,心不善的时候一切都恶。

中品顶位的时候,自己安住于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同时身体令他人也这样行持,口里也这样赞叹,心里也这样忆念。

上品顶位的时候,自己安住在缘起空性的境界当中,在别人面前身体力行,口里也经常赞叹缘起法的功德,心里也受持这一见解。学过中观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缘起性空——世俗中因缘不灭,胜义中一切万法空性,两者之间是无则不生的关系。

总的来看,下品顶位的修持类似于小乘戒律所讲的断除恶行,中品顶位主要行持世俗中的六度万行等善法,上品顶位侧重修无二慧(胜义空性),对于这三种修行都要三门一致身体力行。

丑三、忍位:

如是当知忍,自他住圣谛

我们应该了知,与顶位一样,忍位的所缘也是一切有情。

下品忍位的行相,自己安住在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行道谛、现前灭谛的四圣谛中,身体令他众也安住这样的境界,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中品忍位的行相,自己虽然知晓成就预流果等果位的方法,但不现行,并以身体将此种根基的众生安置于四果,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加行道菩萨自己并不会取证小乘的四果,但因为要度化众生,所以不了解小乘的修法是不行的,身口意也必须随顺他们。

上品忍位的行相,自己不离大悲空性双运的大乘见解,并以身体令他众如此行持,口里经常赞叹般若空性和菩提心的功德,心里也这样随行、随喜。

我听说,有的佛友很有度化众生的热情,在十字路口碰见搞卫生的人,也一直跟人家宣讲大乘菩萨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见解,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他住圣谛”的精神,不过还是要注意一下场合。

丑四、胜法位:

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

胜法位跟前面的忍位一样,也是缘一切有情而作利益。

其三个品位的行相差别如下:

下品胜法位的时候,自己想要成熟有情、修行刹土,身体令他众也这样行持,口中赞叹,心中随同而行。大乘佛子利益众生,首先要依靠传法给众生种下善根,然后以各种方便渐渐成熟他们的相续,当得到一定境界时,就要修炼我们将来成佛的刹土。

中品胜法位的时候,自己通过修行现前智慧、神通,以身体令众生也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上品胜法位的行相,自己安住在生起遍智、断除轮回习气结生的方便中,身体令他众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通过对以上加行道四位所缘和行相的学习,可能我们很多人都发现自己还没获得加行道,但我们不能因此就退缩不前,还是要尽己所能地帮助众生,因为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在资粮道甚至资粮道之前也可以显现与加行道比较相似的境界。

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分二:一、略说差别基;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

子一(略说差别基)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丑一、本体:

成为随圆满菩提分的殊胜入定后得。入定位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智慧境界,出定位则修持一百七十三相。

丑二、分类:

从顺抉择分,见修诸道中,

所住诸菩萨,是此不退众。

顺抉择分加行道、见道与修道这一切道中所住的诸位菩萨就是此处的不退转僧众,其中加行道有二十种不退转相,见道有十六种,修道有八种。

这里的“不退转”,指的是在菩提道上不会退转,更不会退转到轮回或恶趣当中去。佛经中讲到不退转的界限时,一般认为利根者在加行道,中根者在见道,钝根者在八地。

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从加行道才开始安立不退转僧众?资粮道也有不退转菩萨,为什么没有被包括进去?

因为不退转要靠行相来证明,这种相有思想上的,也有行为上的。当一位加行道菩萨获得二十种不退转相时,他自己心里对此非常明白,别人也能从他的行为上看得出来;资粮道虽然也有少数不退转的情况,但通常表现不出这样明确的相,因此佛经中没有安立资粮道不退转众。

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分三: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

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三:一、略说自性;二、广说相之分类;三、摄义。

寅一、略说自性:

由说于色等,转等二十相,

即住抉择分,所有不退相。

佛经中所说的对于色法等直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断除实执等二十相,就是安住于顺抉择分加行道的所有菩萨的不退转相。

为什么能够这样安立呢?就好像以“无误宣说四谛法门”来成立“佛陀是量士夫”一样,这是依靠果因来证成的——加行道菩萨由于具足二十种相的殊胜功德,所以必定是不退转僧众。或者也可以用自性因来证成:能够证悟这种境界,就必定是加行道的不退转菩萨,不可能是其他身份。

对于这里提到的加行道二十种不退转相,下面还会一一广说,学了这些以后,我们对佛经的了解会更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自己的修行境界。

境界高低不能靠嘴巴上说,而要以修行的作用相来验证。青海那边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孩子经常夭折,他们请来当地一个自称是大成就者的人作法,结果无论如何不起作用。后来全知晋美旺波给他们做了一个护身符,从此就没有孩子再出事。那个“大成就者”听说了,有点心理不平衡:这护身符里到底藏了什么古怪?他想办法拿到了那个护身符,悄悄打开一看,原来里面只有一张字条:“以我清净戒律和修持善法的谛实语之力,愿此人家中孩童夭折的违缘从此断除。”他这才知道,自吹自擂和真修实证是完全不同的,心里感到十分惭愧。

乔美仁波切说过,上师在世时加持过乃至摸过、看过的系解脱等与其他物件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从表面上看不出来,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认为是无稽之谈,但实际上,成就者确实拥有我们凡夫人难以想象的力量。

好吧,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