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 >> 第五 发心品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五 发心品

丁三(发心)分四:一、发心之本体;二、发心之分类;三、发心之比喻;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戊一、发心之本体: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

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大乘发心具足四大:1、缘于二利以披甲精进闻思修行大乘法,为利他于无数劫中乐于修道苦行,踊跃不退,即是喜大。2、加行精进如披上铠甲般修行,即是加行大。3、能圆满自他二利,故为义大。4、获得无上菩提即是出生果大。具足这四种功德特点。本体是菩萨心相续的思心所。

若问:它思什么缘什么而发心呢?

思维、缘于自己获得大菩提,思维、缘于能利乐其余一切众生,如此缘菩提与众生利而生起具二利之心心所相应的心,就称为发菩提心。

戊二(发心之分类)分三:地分位之分类;二、以根本等而分;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己一、地分位之分类:

发心于诸地,信解净增意,

异熟许相异,如是永断障。

发心于信解行地等诸地阶段,信解行地资粮道加行道发心,仅是以清净的信解而发,因此称为信解所生之发心。前七地阶段,称为清净增上意乐之发心,获得自他平等心,于自利他利无有差别之心纯熟,故为增上意乐,远离所取能取之垢故称清净。八地至十地之间,称为异熟之发心,在三清净地,获得任运自成无分别智慧,无勤任运行持波罗蜜多的缘故,承许是有别于前面发心的门类。如是佛地称为断障之发心,因为是究竟果位断除二障及习气的发心。

己二、以根本等而分: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

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若问:发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

1、发心的根本承许是大悲心,悲心是想除众生之苦,为利众生想得菩提,如果对众生无有悲心,则如声闻一样希求寂灭自己痛苦的涅槃。

2、发心的意乐是什么?直至轮回后际之间恒常思维利益一切有情。

3、发心的信解是对大乘深广法生起信解。

4、发心的所缘是什么?为获得圆满二无我无分别智慧而以闻思修行寻求大乘法,即是所缘。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

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5、安住于某地阶段,欲求上上地而趋入,即是发心之乘或行,因为以欲乐逐步向上跨越。

6、具足严禁恶行、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戒的菩萨戒是发心之所依。

7、障碍大乘道而为低劣涅槃发心,是发殊胜菩提心的违缘或违品,如果自心引发那种违品,并接受其相续,则能灭尽发心。(也见有些版本中无有此句。)

福慧乃自性,善增彼功德,

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

8、希望一切众生超越忧苦的大悲是福德资粮,了知胜义中无有超越忧苦,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智慧资粮,如此二资粮是发心的自性。

9、虚空界、有情界、世间界的福德善增长是发心的功德。

10、依靠发心如何出离轮回呢?从三界中出离获得无上菩提的缘故,恒常行六波罗蜜多承许为发心的出离。

地乃此究竟,各自彼行持,

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

11、发菩提心究竟是什么?此发心究竟是地。为什么呢?十地各自分位行持,一一得以圆满,称为彼彼究竟。一地布施度圆满至十地智度圆满之间,圆满十度则称十地究竟。所以,此发心完全修成波罗蜜多即是地究竟,有学道发心究竟是十地相续末际,果究竟是佛地。

应当了知以如此十一种安立解说菩萨的发心,是决定或无疑或确定的。

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

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信解行胜法位以下的发心是表示所得的发心,因为依靠自己的善根与善知识的力量而依受发心的词句立誓。一地以上的发心称为以法性所得发心。此外,世俗发心是为获得无上菩提而发心,胜义发心是证悟自心离戏之义或证悟法性谛,无论如何说实际这两者意义相同,是无分别智慧。得地后证悟世俗与胜义发心无别双运的本体。

首先解说以表示所得或依他开示之发心生起方式的差别:1、以善知识劝勉“当发心”而发心,称为以友伴力发心。2、以具有菩萨种姓的威力而发心,是依因力发心。3、依靠前世发心并行持大乘法以及积累智慧资粮的力量今生发菩提心,是以善根力发心。4、此外,因听到大乘法而发心是依听闻力发心,诸如从前,世尊宣说大乘法时,天人、人类的众多有情发起无上菩提心。5、今生由听闻大乘法、串习善心而发心。共有五种。第一种发心不坚固,可能退转,后面四种坚固。如此解说了这五种由他人开示的发心。

胜义之发心: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

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信解行地,于一大阿僧祇劫间供养并以闻思修法亲近依止圆满佛陀,极度积累六度所摄的福德与智慧二资粮,依靠这种因生起对诸法不分别所取能取、常无常等二法的智慧,所以这种殊胜证悟发心承许为殊胜发心或胜义发心。由于获得一地时生起它而极度生欢喜,因此一地名为极喜地。

为什么尔时生起极喜呢?

于法及众生,彼事胜佛陀,

获得平等心,故彼极喜胜。

于蕴等一切法证得平等心,同样于一切众生、众生之利益事、殊胜佛陀之法身获得平等心,获得这四种平等的缘故,那种菩萨的极喜超胜。如是现证法、自、他、佛陀也是于法界自性中无别平等的缘故,了知法之自性而无有轮回畏惧,也不分别他利是自利之外,现见成办众生利,自己成为一切众生之依处,了悟与佛地接近,生起极度欢喜。

生大喜悦彼,意乐亦清净,

精通余出离,于此当了知。

应当了知,胜义菩提心具有生之义、广大之义、喜悦彼之义、意乐也清净之义、精通其余之义、出离之义六种。这是略说。

下面分别解说其义:

信解法种子,般若母中生,

禅定生乐胎,悲育之乳母。

1、生之义:有四种,与世间由胎中出生同理,信解胜乘法的种子,从波罗蜜多之最——证悟一切法空性般若波罗蜜多母中产生,一缘心禅定中所生的轻安之乐如无过之母胎,大悲防护声闻涅槃险地的善法犹如抚育的乳母,由这四因中产生即是菩萨之生。

为成十大愿,当知是广大,

长难不厌倦,当知是欢喜。

2、广大之义:声闻为自利发心,而菩萨为自他二利发心,为成就十种大愿的缘故,应当了知它是广大的。十大愿:供养诸佛、受持妙法、示现身体、趋入佛土、圆满波罗蜜多、成熟众生、修行刹土、随同菩萨行境、诸行有义、得大菩提,这十大愿包括了十万无数愿。那些愿也是以无尽十处之理修行,无尽十处是指众生界、世间界、虚空界、正法、涅槃、佛出世、佛智、一切众生心所缘、佛智之行境界,以及这九种所摄世间相续、法相续及智慧相续界,要了知这十种界周遍无边无穷的时空,涉及同等数的愿力神变记导。

3、喜乐之义:声闻只是喜悦自利而已,菩萨为自他二利,于三大阿僧祇劫长久时间行持别人无法做到的种种难行也不厌倦的缘故,应当知晓是欢喜胜义菩提心。

证悟大菩提,得彼方便智,

当知意乐净,精通余地理。

4、意乐清净之义:声闻仅是断除烦恼障获得自果而已,菩萨证悟清净二障的无上大菩提,也获得佛果之方便智慧的缘故,应当了知是意乐清净。

5、精通其余之义:声闻仅以通达断除三界的遍计烦恼与俱生烦恼而达到预流、一来、不来与阿罗汉地而已,菩萨获得一地等,则自然精通如何获得剩余的其他地自性上上功德之理的缘故,称为“精通余地理”。

作意依安立,知彼分别故,

亦不分别彼,当知为出离。

6、出离之义:离开前地而趋入后地之理地地跨越、出离,如此一地布施度圆满,面见百佛等十二种百数功德等世俗名言中地的法相,依照如何安立,也如是作意,了知地的那些法相也于他处无有,仅是以自心分别而安立,所以也不分别唯心唯思择的那种执著,安住于无分别智慧中,超越一地趋入二地,以此理也当了知其他地即应当了知如此由地出离至地。

戊三、发心之比喻:

当知此发心,如地如纯金,

亦如上弦月,如火大宝藏。

当知如宝源,如海如金刚,

如须弥药王,亦如至亲友。

当知如摩尼,如日寻香音,

如王如仓库,如路亦如乘。

发心如泉水,如雅音大流,

佛子之发心,宣说如大云。

是故功德富,欢喜真发心。

应当了知,信解行地发心最初发起至十地之间的发心,对应二十二种比喻,这是圆满大乘道的要点,对应欲乐等八十无尽法。

1、希求获得无上菩提之欲乐相应的发心,是生起大乘之意乐加行增上意乐波罗蜜多至善巧方便之间的道法与力、无畏、不共法等果法的唯一所依或基础,所以如同大地成为所有草木药粮之所依一样。

2、成为与前面有别能利乐一切众生之善贤意乐无变的发心,如同上品纯金,以烧砍磨来观察颜色与性质也不会变异。

3、以行持波罗蜜多增长二资粮的发心如同上弦月越来越增上一般。

4、此外应当了知,具足能负荷他利之增上意乐的发心如同火,比如火不管有多少木柴,它都能自然燃起。安住加行道暖位,心想当获得从顶位至佛地之间,依思维能获得上面功德,其余论中也说:增上意乐如月,加行以火作为比喻。

这四种是士夫最初发心至胜法位之前。

5、此外应当了知,具足布施波罗蜜多的发心如同大宝藏,也有说大宝藏、海螺、莲花、大莲花等四种和九种的,总之,有无尽的珍宝藏之处产生衣食等尽所有的资具也无有穷尽。同样,以财、法等布施能满足无量有情,菩萨的布施于无余涅槃法界也恒常无尽。

6、此外应当了知,具足戒律度的发心犹如种种珍宝之源泉或来源中产生无量种种珍宝一样,菩萨具戒的发心中能产生(十)地、(十)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力、无畏等大乘道果的一切功德之无量珍宝。

7、应当了知,具足安忍度的发心如同大海,大海虽为船、鱼、鲸等搅扰,但不会变得混浊,深不动摇。同样,菩萨具安忍度的发心不会以苦行、他害等任何过失等变浊。

8、此外,具精进度的发心犹如金刚,金刚宝不会被水、火、砍磨等所毁,同样,菩萨的发心也不为懈怠之刃所害。

9、具静虑度的发心如同须弥山王无法被四方之风所动。同样,菩萨的等持也不被散乱分别所动。

10、具智慧度的发心如同药王,只要见到或接触或闻气味、口中品尝便能止息风胆涎疾病。同样,闻思修般若能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一切疾病。

11、此外应当了知,具四无量的发心如同大亲友,大亲友三时——在人或乐或苦或等舍时都作为助伴不会舍弃,以悲心在人痛苦时能解除痛苦,以慈心在人快乐时能使快乐存留,以喜心令人不离安乐并作为欢喜助伴,以舍心使安乐者不贪安乐、痛苦者不嗔痛苦,内心无有贪嗔,心住本位。

12、具五通的发心如同如意宝珠能出生所需,以眼通见到一切色法并了知死生而知后世,以耳通听到一切音声,以他心通了知众生种种心的差别,以宿命通了知自他的前世阶段,以神境通化现种种身体等示现多种神变,以如此神通力能成办自他一切所欲。

13、此外应当了知,具四摄事的发心如同日轮,就像太阳能成熟种种庄稼一样,以布施摄集具悭吝者而将他们安置于善法,以爱语摄集嗔恨者,以利行摄集愚痴者,以同事摄集我慢者而将他们安置于善法中,或者也可说“总的摄受一切有情”,摄集后安置于善法中令其相续成熟。

14、此外,具法、义、词、辩四无碍解的发心如同乾达婆的乐音。具足四无碍解,众生各自想了知某某法义,对菩萨询问,菩萨的无尽辩才以那些众生各自的语言真实宣说所问之义,使他们心满意足,就像乾达婆乐音,极其悦耳,谁人听到都会心喜满足。

15、此外当了知,具足四依的发心如同国王,国王统辖领土,他的命令,百姓不能别行,由此不失毁。菩萨具足四依,就句与义、人与法、不了义与了义、心识与智慧而言,能不虚耗证悟无误了知如来所说一切意趣之佛语的密意,比如,对国王,如果依止的好,则赐予政权与受用等,因此成为不失毁人之因,如果依止不好,则危及政权与生命而成为失坏之因。同样,如果仅仅依人、句、不了义、心识,则成为失坏依者之因。如果依法、义、了义与智慧,则依者不会失坏佛语之义。

16、再者,具足福慧二资粮的发心如同仓库,仓库里有无量粮食、珠宝等,与彼相应的发心也有无量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17、具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发心如同大路,为三世的一切上下众生所行走。同样,三十七菩提分法,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声闻缘觉菩萨都由经此道而趋至各自果位的菩提,应当了知二者相似。

18、应当了知寂止胜观相应的发心如同乘或坐骑般,依靠马、象、车等坐骑负载重荷能达到目的地。同样,心不散乱一缘安住寂止与无误通达意义的胜观双运中所抉择的如所有尽所有诸法之义,无误通达之后能抵至究竟果地。

19、具不忘陀罗尼与无尽辩才的发心如同泉水,众人所用的泉眼不管舀多少都不会干竭,水流无尽。同样,菩萨获得陀罗尼,永远也不忘失、不退失以前所闻之法,以辩才重新广讲多少也不会穷尽。

20、具足所谓“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灭”四法印或四法要的发心,如同悦意的雅音,比如,有些众生因离开亲友、财物等而不欢喜时,有人说“你将遇到亲友与财物”,或者对于担忧生命逝去者说救护生命之语,对于希求某事者说事情顺遂之语等,总之,使人从衰败中得安慰,听到快乐之事圆满的音声,是能令人满心欢喜之音。同样,听到讲说四法要的声音,寂灭涅槃之真实道的法甘露就是这样。耳闻它能远离无边轮回痛苦,得以安慰,证悟真实法的自性与获得永久安乐境,以甘露满足所有具缘之人,令他们生起稀有的喜悦之心。

21、具足一行之道的发心如同大河流,大河流无勤作而行进自然入于大海。同样,八地获得无生大法忍,也就是入定后得一切时分获得无有勤作任运自成无分别智慧时。达到八地的菩萨相续与所为无别平等,融为一味,故称一行道。自己圆满佛陀之法,成熟众生的所为无有勤作任运自成而行。

22、佛子具善巧方便的发心如云,大云中降雨使大地上庄稼等世间万物生长。同样,方便智慧双运的菩萨示现从兜率天降下等至涅槃相之间,出生善趣与清净解脱的种种利乐法。

如是以二十二比喻的方式说明菩萨的发心富有圆满功德,应当以最大的信心欢喜心真实发起殊胜菩提心。

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舍极应发心,思他利得方,

大密见最真,弃乐趋寂灭。

一、宣说远离大乘发心者失去四种安乐之理,殊胜菩提心相合于菩萨与如来,舍弃了大士应为或极应理之发心的声闻缘觉失去四种安乐:1、为将其他众生安置于断除二障的断圆满及证悟二无我的证圆满中,菩萨的安乐菩萨才有,对一个有情成办微小利益尚且比获得自利更为心喜,更何况说将他们安置于断证圆满中了?因此,为了成办无量众生圆满之利益所生的无量无罪殊胜安乐,声闻缘觉已失去,因为他们舍弃了它的缘故。2、由了知获得利乐众生的种种方便,菩萨生起殊胜安乐,而声闻缘觉仅了知自己从轮回痛苦中解脱的方便中生起相似的欢喜,没有菩萨的欢喜那么广大。3、大深密义就是大乘所说抉择诸法无生无灭自性离戏的深意,词句也是以意趣及秘密的途径宣说的深密,由如实证悟这种深密,菩萨具有殊胜安乐,而声闻缘觉不具有这种安乐,他们仅领受了知人无我与相似道的安乐。4、菩萨们如实获得现见诸法究竟或最殊胜真如空性大平等等同虚空的无尽大乐,而声闻缘觉不具有这种,仅证悟了诸有实法有的同时人无我,因此没有如实证悟真如。声闻缘觉由于没有发殊胜菩提心而舍弃了这四种安乐,趋至远离近取蕴寂灭轮回苦的涅槃,说明应当断除喜爱声闻缘觉果而发殊胜菩提心。

具慧生胜心,即护无边罪,

增二恒善慈,乐喜苦亦喜。

二、宣说若生起胜义菩提心则无有忧愁恶趣与轮回苦的畏惧:具慧也就是具有证悟无我智慧的菩萨,最初生起成为无上殊胜菩提心的胜义菩提心,即刻心完全防护损害无边众生之业三门不善品的罪行,获得此后不犯之法性戒。由获得不造罪之戒而无有堕三恶趣的畏惧。发菩提心的菩萨善法、悲悯有情两种相续增长,因此恒时处于善法中,具足慈爱有情的缘故,享乐也欢喜,受苦也欢喜,所以恒常无有忧愁的畏惧,也就是指由善业所感,领受天人众多安乐也欢喜,由慈心增长,为利其他痛苦有情,感受三恶趣寒热等众苦也欢喜,甘愿取受,永时欢喜,不会对轮回厌恶。因此,教诫切莫背离发菩提心而应当取受。

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

岂能以他害,趋入行恶业?

三、若想:安住在此轮回中时,众生众多倒行逆施,难以忍受,为此菩萨如何不生厌烦,怎会不退失自己的善法?何时得地的菩萨悲心广大爱他胜己,为利益其他众生,全然不顾惜自己的生身性命,布施身命而为利众生,于多劫中甘受或承受布施头肢等极度疲惫剧苦的菩萨,又岂能以其他众生对他进行杀害等损害而反过来进行报复等做趋入相应恶业?永远不可能。为此,应当信解发菩提心。

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

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

四、于此轮回中菩萨不管是兴是衰,都不会退转菩提行,菩萨以证悟内外诸法如幻如梦等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为利众生于天界人间如愿受生,证悟了舍弃前面身体而受生他世如同进入美丽乐园般,纵然兴盛时成为天王、人君,也如下文所说无有贪著等烦恼束缚的畏惧,如上所说现见诸法如幻的缘故。同样,到了舍弃天界身体受用的死亡衰败时,菩萨也无有离开身体受用的痛苦畏惧,因为了知如幻、生如入乐园的缘故。因此,菩萨们不管是乐是苦,都不会退道,为此教诫理应学修菩提道。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

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五、证悟之义:详细解释刚刚所说“生如入乐园”的意义:比如,众生为了四种目的而趋入天界人间悦意的乐园,身体沐浴后用装饰品严饰;受用宴会种种饮食;处于赏心悦目之处;享受种种嬉戏。想领受这四种欢喜而入于乐园,义无反顾。同样,菩萨接连不断辗转投生,以自己的功德布施、持戒、陀罗尼、等持、智慧的饰品等越来越进一步严饰自相续;欢喜利益所投生之处的一切众生,如同宴席;于某处特意投生怎样的身份,都如同住于欢喜的殊胜地;以五通幻化种种神变,如同做种种嬉戏。这般屡屡受生世间的菩萨就像世间人于乐园领受四种事的欢喜般,以功德饰品庄严的欢喜,饶益他众之宴席的欢喜,处于行利他之依处最悦意乐园的欢喜,享受神变种种游戏的欢喜,这四种欢喜,不是大悲尊主菩萨的其他世人自不必说,就连声闻缘觉圣者也不具有,正因为发菩提心的菩萨功德超胜,所以理应发菩提心。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

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六、宣说不会因布施身体等痛苦而退怯之理:由证悟诸法无我而完全远离贪执自利,为了将未证悟此理的其余众生安置于今生与永久殊胜利乐果位而恒常精进于六度。以他众痛苦之因自己也痛苦,大悲尊主的菩萨,何时能利益他众,即使自己住于无间地狱也执为快乐欢喜,丝毫不生厌烦。同样,在此世间,作为饶益他众的依处,布施身体肢体等产生痛苦,焉能畏惧?说明能甘受剧苦。按照安慧论师《注释》的译文“依他生痛苦”意义相同。如此菩萨具有这般稀有功德,对此世间任何痛苦也无所畏惧,全然欢喜取受,因此永不失欢喜,无有厌倦,为此理应实修菩提道。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

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七、菩萨作为一切有情陌生的大亲友,并不是像先前以恭敬、财物、承侍等令欢喜或者今生的亲朋好友那样以先前熟悉之因才饶益,而是自性就对他众生慈悲的本性,因此自己自然行众生利而不需要别人劝请,就像上师让弟子取舍事与非事一样。如同激励别人的上师般自相续恒常怀有大慈大悲的尊主菩萨,以他众的痛苦逼恼自心,如同病儿之母,甚至更超过的缘故,自己面前明明有能成办遣除他众痛苦、将他们安置于安乐与善法之事,自己不行持反而由别人劝请,这是极其惭愧的,不符合菩萨的风范。比如,富有的儿子明明见到极其饥饿的母亲,却一点不施予,还需要别人提醒说“这是你的母亲,要给食物”,这在世人看来也是一种耻辱。假设提醒了他还一点不给予,那会被人认定为“如此下劣之人”,是极其可耻之处。大慈大悲的上师相当于劝他者,如果没有令依止他的人慈悯行事,则是极其惭愧的。同样,菩萨们不需要其他劝请者的众生,自己具有慈心的本质,不需要劝请而行众生利,间接已赞叹说具有不可能舍弃众生利的功德。因此,教诫行众生利。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

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八、教诫菩萨们需要更加精进勤奋:世间中行远路的负重担者需要励力迅速行走,如果极其松懈,则难以到达目的地。菩萨为度一切众生至无上菩提而发心获得大菩提,因此头上负荷一切有情之重担,成为一切众生之尊的菩萨需要依照所承诺而行至大菩提处,如果没有迅速发起行持其因六度的精进,而随延误懈怠所转缓慢行路,则不庄严。声闻为独自斩断业与烦恼的束缚,尚且也是如燧木燧垫快速无间摩擦生火般疾速精进,三世或七世获得自果菩提,那么菩萨需要遣除自他一切众生相续中具有的业与烦恼的束缚,如今自己与其他一切有情被业烦恼异熟障所属的种种束缚捆绑着,因此与声闻缘觉的精进相比,菩萨理当百倍的精进。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五发心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