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12 返回
字体: A- A A+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12课(临时版)

仁波切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课前开示

下面我们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这部经典前面已经讲了五种法各自的二十种过患,分别是:利养的过患、愦闹的过患、说世语的过患、睡眠的过患、世间琐事的过患。大家如果能记得住是最好的。

这次讲的时间不算特别长,有些不一定记得住,接下来过后自己要好好地复习,这对每个人来讲,尤其是对初业菩萨来讲很重要。如果你是慧行菩萨,可能不是那么重要。我们当中肯定有很多“慧行菩萨”,讲完以后根本不看,这说明是慧行菩萨。我也非常随喜你们的功德,只是听一下,不用详细学,也不用思考,这种菩萨很了不起,显现上在这里听课也很不容易,因为毕竟明明是慧行菩萨,但他还装着是初业菩萨在听。但如果是初业菩萨,这部经典对他来说非常好。

再加上,我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亲自听到的传承,传给大家应该有特别的读诵传承加持。大家要发愿将来弘扬这部法,弘扬的方法包括自己读诵、讽诵、阅读、修行,或是给别人演说,甚至以后把这本书印出来结缘给有缘众生,或者也可以做一些音频。现在很方便,像念佛机一样的一个小小的设备,里面可以放几千节课,这在当前来讲也很方便。一个小优盘当中,好几百堂课都可以放进去,这也是一种弘扬方法。现在依靠这样的信息时代,要堕落很快;但如果想修行,依靠这种方便方法也可以,也不一定非要去一个地方听课,不一定非要集聚多少人,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这种小的优盘或者播经机。播经机,传播经典的机器,也可以有论典,所以,这里的“经”还是有很多意思。以后弘扬的话,应该做一些播经机,这是很好的一种方便方法,比如你有十堂课、二十堂课,不管在手机上、还是电脑上,有时间的时候都可以听。否则,如果没有人讲,比如虽然这部经典很简单,关于初业菩萨的,但若没有人传,光是读一遍也许不一定能了悟里面所有的内容。当然非常有智慧的人没问题。有些人尽管世间智慧不错,但依靠自己的智力能否理解,大家也可以思考。听说好多人依靠这部经守护自己的身口意。这部经在不造恶业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非常重要。

正式宣讲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若有菩萨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我说是人非出家者。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这部经典大多数的所化众生以出家人为主,当然在家人也可以听,在家修行人也同样会造罪,也需要遮止,此处主要以当场的出家人为主。

这里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我今天用实语来告诉你,如果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整天不好好修行,也不想断自己相续当中贪嗔痴的烦恼,也不修禅定寂止,也不经常念诵有加持的经典,也不去善知识那里多闻求法,那这只是形象上的出家人,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这一点,大家也要反观自心。有些寺院除了诵经之外,其它的闻思修什么都没有,那这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只不过是换了一身衣服而已。身为出家人应该想一想:这辈子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如今已经选择了出家,而且出家的时候没有人强迫,是自己选择的,那这一生是依靠闻思修行来度过,还是什么都不做、在浑浑噩噩当中度过?应该要观察自己。每个人度过下半生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很了不起的人,依靠利益众生获得很殊胜的果,以这种方式度过,但这需要一定的境界;除此,还有一种比较中等的境界;还有非常下等的境界。

《本事经》中说:“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根据各自精进程度不同,所得的果也有上中下之分,利益众生的方式也不同,自相续断除烦恼方面也完全不同。

所以,作为出家人,作为在家修行人,真的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做这些事情。有些出家人还是很了不起的,从早到晚基本上不散乱,不浪费时间,很精进地修行、念诵、禅修,非常优秀;但有些人,不但自己不好好修行,甚至打扰别人、影响别人,这样很没有意义。

我们要修行的话,首先要想:自己最初选择这条路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现在怎么样?刚开始可能会保持初发心,但久而久之热气慢慢消失,有点可惜。

《心地观经》中菩萨如是发愿:发愿度一切众生,发愿断一切烦恼,发愿学一切法门,发愿证一切佛果。汉地也有相同的念诵。如果自己能这样修很好,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发愿度众生,发愿学一切法门。今生可能有点愚笨,但我还是要发愿,一定要生生世世修此法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发愿、回向很重要。包括念《普贤行愿品》时,用心观察自己的心,不要过得特别无奈。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这是作为出家人该做的事情,对出家行者来讲特别特别重要。

在托嘎如意宝的修行道场当中,当时他很重视的只有两个字:学和受,学——闻思修行,受——受持戒律,也就是学修的意思。在道场里居住的人,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欢迎;如果不具足,托嘎如意宝则不建议住在这里。前辈的大德们,各自道场都有不同的非常重要的一些规则。这方面大家也要思考,非常重要:以后我们出去弘扬佛法,一定要带有传承上师的味道,要带有前辈大德们的味道。如果完全是新的开创,也许是自己分别念的捏造和加工,不一定特别成功。有些法师讲经的时候,经常引用佛经论典、上师的教言,说明他自己相续当中还是有前辈尊者们的加持和智慧;有些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再将现在外面种种的迷乱智慧混在一起给大家分享,这样很难说有多大的意义。大家以后应该在这方面多思考。

下面说,真正如来的教法是怎样的呢?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如果有勤修智断行者,昨天讲了,智是指闻思;断是修行、断除烦恼;智断,即闻思修行。通过闻思增长智慧,通过修行断除烦恼。“智断”二字在藏文当中是专用名词སྤོང་སློབ། 。这种闻思修行的行者,一定要成就智慧,佛的智慧、菩萨的智慧。闻思修行的人跟世间人不一样,不能整天在烦恼当中、在痛苦当中,一定要成就出世间的智慧,成就入定的智慧,不做世间的各种琐事,也不做前面讲的各种众务。如此行者,佛陀说是住如来圣教。

如果有这些,如来的圣教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出世间的智慧,也没有闻思修行,很难说佛教是否住世,光有佛像、佛殿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佛教是一种法,这种法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并不是外在的物质。当然佛像、佛塔是一种象征,但真正的佛教是一种教育、一种智慧,这点很重要。

净老和星云大师,他们俩九十岁的时候我都见过。他们彼此有些不同观点。净老说星老到处修庙,不讲经说法,很难生起智慧,“我以前都跟他讲过,但是他不听,现在除了空庙没有智慧。”星老说净老连弟子都不收、也不建道场,现在老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当然每位上师都有密意,显现上是这样,其实他们对佛教的贡献都很大。真正的佛教确实要从智慧上建立,这很重要。建道场可以,建空庙也可以,建僧舍或者阿兰若也可以,但如果里面没有教法、证法,光是在山谷里面建一个小庙,小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不知道对教法到底有没有利益,需要观察。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如果有菩萨乐于世间琐事众务,这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呢?如果初业菩萨整天忙于世间琐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是生死轮回的因,所以菩萨不应亲近众务。为了自己的利益,整天忙于琐事,或者没有教法,一直忙着发心修塔、造庙、造圣像,虽然是功德,但是跟闻思修行的智慧有很大的差距。

有什么样的差距呢?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菩萨做各种发心和世间琐事,造非常大的金银琉璃玛瑙七宝佛塔,遍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四百论》当中讲宝塔广大一直到天界,但是造这样的塔并不能让我生欢喜心,也不是供养和恭敬于我。佛陀在此说得很清楚,闻思跟发心,或者做佛像、佛塔的功德跟闻思的功德比,还是有差别的。这是一种菩萨。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另外一种菩萨,相应于波罗蜜多法,对与智慧波罗蜜多、般若空性相关的法,乃至受持一个四句偈,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诸法无我”这样的四句偈颂,读诵修行为人演说,这是对我真正的供养、真正的恭敬、真正的承事,能让我生欢喜心。

做善事有没有功德呢?功德非常大。有些道友特别喜欢造佛像,说到造佛像时,会说“这个事情我来做”。学院里面有些老喇嘛,会说“这里要造个佛塔,这个佛塔功德特别大;那个是乔美仁波切的佛塔……”,经常讲佛塔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造佛塔、造佛像、印经书确实有功德,但是真正让如来欢喜的就是闻思修行,尤其是关于般若空性方面,学中观、学《般若经》、念《般若摄颂》、念《心经》、给别人宣讲般若方面的道理确实功德非常大,原因是什么呢?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所有的佛菩提是通过闻思修行而产生的。

鸠摩罗什翻译了一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有三卷,收录在大藏经中。经中说多闻是最好的。当时有一位菩萨叫净威力士,他问佛陀:布施、持戒、多闻,这三种修行当中哪一种功德最大、最庄严?佛陀说:多闻的功德最大、最好、最庄严、最无上、最了不起的,并讲了很多比喻:持戒和布施相当于是芥子,多闻像须弥山;持戒和布施相当于虚空中一只鸟飞过的空间,多闻相当于是辽阔的虚空等等,讲了很多功德。为什么其他发心、做善事的功德与多闻的功德相比,多闻的功德更大呢?所谓的智慧菩提是通过多闻而产生,三世诸佛由上师而产生。无垢光尊者说,我的无上大圆满是通过闻思而证悟的,如果没有闻思,光依靠自然安住的方式很难证悟无上大圆满,因为很难遣除怀疑。《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如果没有生起定解,则无法断除恶劣的分别念;没有断除恶劣的分别念,则无法遣除障碍。

所以,多闻非常重要。不要认为:我直接安住就可以,不用多闻;有些人说我只要造福德就可以了,不用听课。现在稍微好一点,这几年大家都比较珍惜闻法的机会。以前有些人经常说你自然安住就可以、闭关就可以、发心就可以,不要听课,增加分别念,分别念越来越多,对修行不利。我原来也说过,分别念有好的和不好的,如果通过闻思而得来的智慧可以不叫分别念。闻思的智慧确实很重要,它是真正能斩断分别念的最好方法,能断除恶劣的分别念,是最好的。这里讲的是这个道理。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是故弥勒。营事菩萨。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下面进行一些对比。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菩萨精勤于众务,令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营于众务,当知此人增长障碍,无有福利。其实,有一些事务跟读诵、演说比较起来,读诵和演说更有功德。我们做一般的世间琐事、做一些表面的善事,并没有成为证悟的因,这也是障碍,不能成为是福德的因。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为什么呢?三种福业,指持戒、布施等有相的修法,都是从智慧而产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罗蜜的读诵、演说、修行,其它的善福都依靠智慧而产生。

是故弥勒。营事菩萨。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所以,弥勒菩萨,营事菩萨,也就是经常发心、做事的菩萨,对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不应该起障碍,不能给他们制造违缘;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对修行禅定的菩萨不应作障碍,因为修行很重要。意思是说,发心者千万不能对闻思、读诵、演说者制造障碍,不然过失很大,下面也会讲。

闻思的人也不能对修行者制造障碍,为什么呢?因为修行是断除烦恼最根本的方法。《地藏十轮经》中讲到:“定能断烦恼,非听诵福业,故欲求涅槃,常当修静虑。”我们要断除烦恼,并不是依靠读诵或者布施、持戒来完成,真正求涅槃和佛果的人,一定要长期地修行静虑、禅修。大家也不能放弃禅修。修行班没有闻思的压力,有些人很闲,这样既无法断烦恼也不好好闻思,如果连每个月的读诵都没有,那确实浪费时间。作为修行者,应该更加精进,这很重要。

我那天也讲了,每个人在新的一年当中,也就是公历2021年,希望每个人发一个愿,不是发空愿,最好要有一个规划。人生很难得,这一年当中你大概要做什么事情?如果修行,准备修什么法?如果念咒,念什么咒、念多少万遍?如果看和学经论,要看什么样的经论?如果发心,这一年当中要发什么心?不敢说在未来三大阿僧祇劫当中都有规划,但每个人至少要有一年的规划。我自己也是这样,如果我没有死,年初都有计划:下一年做什么。计算下来,要完成这个计划,时间很紧。有很多人不理解:你既要讲课,还要做很多事情,怎么安排……那年初的计划,将来会不会有变化呢?可能会有,但一般来讲,有计划的人还是基本很有规律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

听说现在有些人准备买日记本,商家也看中了这个商机,计划卖多少钱,这也不要紧、可以的,但最好是看每一天怎样度过,希望每个人写日记。有些上师写的日记很简单:上午放生,下午见两三个朋友,这是一天的日记;上午见一个领导开会,下午讲课,这也是一天的日记。短的时候是这样,长的时候还是写得很精彩。这是一个规划。如果一年365天都坚持不了的话,我们每天口头上说“生生世世不离师”,到底离不离很难说,你说不离就真的不离吗?也不一定,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我们对自己的修行方面要有一种计划。

这里也讲,修行人互不干扰很重要,闻思者不要打扰修行人,演说读诵者不要打扰禅修者。有些人,一个人读诵的时候,敲木鱼的声音也很大,一个人敲什么啊?没必要,实在需要就自己拿个筷子在地板上敲。有些人不知道是显现上这样,还是精神有问题。包括关门、开门时,对上下左右、旁边道友的维护还是很重要。有些人真的很喜欢禅修,如果隔音不好、你的声音又很尖,那会影响到别人。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别人,可能是为了让别人修安忍,但这样自己有很大的过失,没有必要。这里很多都是禅修者,所以,说话、做事应该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包括有些宿舍里的道友,应该经常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里讲,发心者不能障碍闻思者,闻思者不能障碍禅修者。原因是什么呢?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若于勤修智慧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弥勒菩萨:整个南瞻部洲的营事菩萨,应当供养、亲近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整个南瞻部洲的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也应当亲近、供养、承事勤修禅定的菩萨。如是善业,如来也随喜。比较而言,整个南瞻部洲的营事菩萨对一个菩萨恭敬也是值得的,所有闻思的这么多位菩萨,对一个禅修者恭敬也是应该的,这样的禅修和修行,如来也随喜,如来也悦可。悦可,藏译本当中是认可、开许的意思。如来是开许的。

如果承事、供养勤修智慧菩萨,当获得无量福德。经常修空性的菩萨、学般若的菩萨,在菩萨当中,他的功德和威望是很大的。学中观和学密法的菩萨,是与般若相应的菩萨,所以其他人更要恭敬,“哦,你是中观班的?哇,那了不起,我要亲近、供养……”,这样也可以。

对人恭敬、不恭敬都可以,但对法恭敬很重要,对他相续中的法、对所学的法要尊重;如果我们对法尊重,对讲经说法的人也要尊重,对变成文字的法本也要尊重,这些的来源是佛陀,也要同样尊重。比如,世间一本非常出名的书,吸引了很多人,很多人得到利益以后,就特别喜欢了解这本书的作者;世间当中如果有一部特别出名的电影,大家都好奇是谁演的,对这个演员还是很感兴趣的。法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来理解。

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智慧之业无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在所有的事业当中是最最上的,超过三界一切所行。我们闻思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求智慧。世间高等院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求智慧。佛学院这么多人,四十多年以来,大家的目的就是求智慧。我们求法、求智慧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智慧的原因,人也有所不同。有些人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是非常普普通通的人,慢慢智慧完全跟其他人不相同。于我个人而言,现在讲课还是有人听,自己也有这个把握,原因是什么呢?我在年轻的时候,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在其他大德面前精进地学了一点点智慧,不然当年,有些同学的智慧和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但现在比较起来,自己相续当中出世间的智慧还是跟他们有一点点差别。所以,在座的人应该知道,智慧很重要。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所以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菩萨发起精进心,于智慧当中勤修非常有意义。《大智度论》当中引用过一个佛经的教证:“于诸宝中,智慧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在所有的珍宝当中智慧的珍宝最殊胜;在所有的利刃武器当中,智慧的利刃最为重要。为什么文殊菩萨天天拿个宝剑?不理解的人认为,他拿个武器干嘛?其实这是一种象征,依靠慧剑能断除相续当中的无明、邪见、邪念。包括很多忿怒本尊手里拿着的刀、矛等兵器,并不是本尊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要刺杀敌人,而是依靠不同的兵器来断除对方相续当中无明黑暗的迷网。

大家来到这里之后,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精进心在自相续当中生起修行的智慧,一方面通过发心来锻炼,这也很重要。有些发心的道友很辛苦,昨天晚上已经很晚了,我看到商店里面发心的道友们在下货,车也特别大,货很多,大家还是很辛苦的。不过我想这也是为僧众做事情,对身体也很好,也是一种忏罪方法。那天说爱睡眠的人有很多过失,这些人应该发心。不仅这个,我们这边好多道友都在为僧众做各方面的发心,这也很重要。前辈大德们刚开始进入僧团时都要修忏悔,有些在厨房里面呆了很多年、有些专门劈柴、有些提水、有些搞清洁卫生,汉地很多大德也是这样,藏地也是这样。

不管怎么样,初业菩萨相续当中的罪业比较重,一方面好好忏悔、好好发心,另一方面,光在这里发心,吃得饱、穿得暖也不行,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多多少少求取智慧。现在这里是求智慧很好的地方,法师们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给大家讲经说法,自相续也是调柔寂静。法王有一次说,我最多再能活七、八年,并没有希求什么名闻利养,不是我需要弟子,但是如果你们待在这里,我这里的堪布堪姆举世无双、特别优秀,他们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如果满瓶倾泻般地传给你们,对你们将来自身修证、弘法利生有非常大的利益。现在也基本上与此相同,大家还是要努力地发心和闻思修行。

今天我的衣服还可以、不错,是吧?昨天领子太高了,自己都觉得有点别扭。今天讲到现在还没有进入主题,下面开始讲真正的课程内容。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世尊。云何名为戏论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此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您在前面特别善巧方便地分别宣说了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的各二十种过失,那么世尊,什么叫戏论中的过失?如果观察,菩萨住于寂静当中、远离一切戏论,这种概念又是怎么样的?

这里的戏论也可以理解为《中论》当中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རྩ་བ་ཤེས་རབ་ལས།གང་གིས་རྟེན་ཅིང་འབྲེལ་བར་འབྱུང་།།འགག་པ་མེད་པ་སྐྱེ་མེད་པ།།ཆད་པ་མེད་པ་རྟག་མེད་པ།།འོང་བ་མེད་པ་འགྲོ་མེད་པ།།ཐ་དད་དོན་མིན་དོན་གཅིག་མིན།སྤྲོ་པ་ཉེ་བར་ཞི་བསྟན་པ།།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སྨྲ་རྣམས་ཀྱི།།དམ་པ་དེ་ལ་ཕྱག་འཚལ་ལོ།།ཞེས་གསུངས།远离四边八戏、善灭一切戏论的言说当中,佛陀是最了不起的,所以龙猛菩萨说:我要向您顶礼。首先宣讲佛陀的功德,哪些功德呢?相续当中远离四边八戏的智慧。这里无戏论,是常、断、有、无、一、异等所有的边、所有的执着,有的执着、无的执着、是的执着、非的执着,远离所有的执着叫做远离戏论。从般若和胜义层面来讲,没有戏论就是没有任何执着;从世间的角度,戏论相当于是一种诤论,经常喜欢戏论,会喜欢琐事、喜欢诤论,这都可以叫戏论。菩萨如果耽著戏论有二十种过失。

这部经典到最后的时候,让我们进入一个远离戏论的中观境界当中,表面上看是对诤论、对世间的执着进行遮破,但实际上是让我们进入最深的境界,然后往生极乐世界,后面的结尾与此有关。

戏论,在不同的论典当中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把见闻觉知叫戏论,有些把除了真理实相以外的法都叫戏论,有些把分别念叫戏论。

当时弥勒菩萨问:戏论的二十种过失是什么?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云何名为二十种过。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弥勒。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于初业菩萨而言,本来戏论的过失无量无边,如今简略来说可以含摄在二十种过失当中,具体有哪些呢?

1、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如果戏论很严重,对今生太执着,可能对什么事情都会产生非常大的苦恼。我们都知道,因为我们特别特别地执着,不管是对有、对无、对人、对事物,对任何事情只要产生执着、有戏论,那肯定会痛苦。如果有一个芝麻许的执着,也会产生如山王一般的痛苦。今生的戏论给大家带来非常大的烦恼和痛苦,这是第一种过失。

2、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有了戏论肯定有自方和他方,有了他方,对不开心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安忍会退失,所以嗔恚很可怕。戒律中讲了,产生嗔恨心的出家人发生了争斗,佛陀都没办法平息。佛陀时代,两方的出家人产生摩擦、产生矛盾,一方说是另一方的不对,另一方又说是这边的不对,吵得特别厉害,后来佛陀亲自来调解,其中有些比丘说:佛陀,跟您没有关系,这是我们之间的矛盾,您最好默然。佛陀没办法,独自离开到森林当中去了。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理解的。今天上午,我去调解一个工程队和我们这边道友之间的关系,从昨天开始两方面都非常厉害:这边说,不应该给工程队的钱,质量不行;工程队说,如果不给,我要打官司。我上午给两边做协调,到了下午还可以。我想,那佛陀时代都有些比丘不听话,现在还算可以,而且对方也不是出家人。当时佛陀说你们是出家人,如果在家人这样互相嗔恨情有可原,作为出家人你们要想想。后来两方面的比丘越来越厉害。很多经典里面都有类似的公案。

上师也讲过,末法时代人与人的矛盾很难以调解、难以愈合也是正常现象,有时候连作为断证圆满的佛陀都没办法。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分班的事情,法王当时让个别堪布讲《俱舍论》,那位堪布不愿意讲,法王显现上不高兴,说:你们不想讲,那我就走了。法王起身回到他的"宫殿"(房间)。后来弟子们又去请求法王,说那位堪布哭的很厉害。法王第二天在课堂上,虽然显现得有一点不高兴,但基本上还可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想:“怎么出家人之间有矛盾?怎么佛教徒居士之间有矛盾?”不要感觉特别稀有,这是正常的,尤其是有执着、有戏论时,嗔恨心增上,退失忍辱,这是肯定有的。

3、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因为有执着,对手、怨恨的敌人,他们给你带来很多损害、危害。因为你越来越耽著的时候,你的对手越有机会。胜负心念很强的话,最终自己也会失败;如果能做到随缘,了知得失都是从缘而生,可能更好一点。《大智度论》中说:“胜者堕憍坑,负者堕忧狱,是故有智者,不随此二法。”这个讲得很好。如果得到胜利,堕入骄傲的坑中;如果失败,也堕入一种不开心的地狱。所以,作为智者,对胜负不要太执着。吵架的时候也不要特别在意“你是对的,他是错的”,非要分别对错,最终给双方都造成伤害。如果互相谦让,“我听你的,随缘吧”,那对方会越来越柔软。一般人不容易吵架,但是关系越好的人吵得越激烈,这样不太好。

主要是执着戏论,有戏论的话,这些过失全部都会来的。

4、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魔和魔的眷属也非常欢喜,因为他们有机可乘。藏译本当中是魔欢喜、魔的眷属欢喜,是分开的,隋译本里面没有这一段。我们越执着诤论,魔众越欢喜。比如我们吵架、僧众不和合,产生违缘,尤其是上师和弟子之间不和,这样的时候魔众非常欢喜。《现观庄严论》当中讲到的四十六种魔业大多数是师徒之间的不合。

如此一来,魔业过失总共有以上四十六种。

5、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以前没有善根,如果有戏论、执着、互相诤论,以前没有产生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是不会新增的。

6、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已经有的善根慢慢退失。刚来的时候,信心不错、悲心也不错,后来慢慢退失。尤其信心真的很重要,一旦没有信心,修行都无法修下去。对上师的信心、对佛菩萨的信心,尤其是对自己本尊的信心很重要,需要经常以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方式来祈祷,这样的话,相续中的很多境界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如果没有经常祈祷,对上师和法没有信心,就和世间的考古学家、哲学家、专门研究理论的人一样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佛教的教义大多数跟信心有关系,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完全依靠推理逻辑来学,凭记忆来学,则无法品尝到佛法的滋味——大悲心的滋味、菩提心的滋味。学佛跟学世间的知识在态度上要有差别,如果自己没有信心,最后会自以为是、产生傲慢心,甚至产生邪见。

以前讲《四百论》时,在经堂三楼上课,有一个女众很不错。我记得当时《四百论》,她考了前一、二名,后来产生怀疑、邪见,写很多文章说龙猛菩萨如何如何……我说,龙猛菩萨并不是像你这样的智慧能驳斥的。后来第二次考《中论》时,她已经不行了、很不成功,最后也是不得不离开。有些人可能业力现前,自然而然产生邪见、怀疑,这种人以前有的善根很快会退失。现在有些人学习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产生种种怀疑、邪见,已有的善根不会增长、一直退失,最后变成很可怜的人。

7、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增加很多互相诤论、竞争怨恨的心,人与人之间特别执着,产生很多你与我的斗争。佛陀在《涅槃经》当中也说:“善男子。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何以故。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世间人与我争论,我不与世间人争;世间人说有、我也承认有,世间人说无、我也承认无。佛陀很随顺世间人,他知道世间人说有与无肯定是不正确的,但还是会随顺众生。有时候随顺真的很重要,争论不是很重要。

《胜军化世百喻伽他经》里面有一个像禅师的诗词一样的偈颂:“天边圆月终须缺,山下花芳不久凋,人世无常何异此,须诤人我拟何为。”意思就是说,天边圆圆的月亮终究会有亏缺之时,山下芬芳的鲜花也会有凋谢之时,世人一切的一切也不能离开无常的规律。所以,在你我之间一直争论胜负,有什么必要呢?争执不息有什么用呢?

这部经典是以偈颂的方式宣讲,是天息灾翻译的。

我看了以后,确实觉得,人世间很多的争论都没有必要。今天的争论,再过两天看起来,会很无知;这一世的人的争论,在下一世或者下一代的人看来,也很稀有。一百多年前国际上互相的斗争、战争,在后人看来,这些人特别愚痴。原来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还是很稀有的。不说这些,不然我还是会讲一些,怕时间不够讲不完。当时日本很多官员的钱在美国的银行里面怎么冻结的,为了夏威夷的海岛,日本当时如何发动军队,后来美国扔原子弹,之后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其实,如果每个国家、每一个人能够好好享用现有的资源,互相让步,那全球的人类都可以和睦共处,圆满短短的这一生。而人类的下一代也可以有充足的资源。但是由于很多人没有空性见解、没有菩提心,全部以自我为中心,整个世界都特别苦恼。我们经常讲苦苦,一个苦还没有结束时,另一个苦又增加。今年发生疫情,国家与国家之间又关系不好,抢夺资源……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看世间各种各样的事,从这些事来看,人类真的很可怜,很希望很多人都能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这样可能大家都会很放松。但暂时来讲,众生业力现前,想要实现也是不可能的。

8、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有了戏论,会造各种地狱的因。隋译本当中说是短命。

9、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很难看,整个相貌不端严。本来修安忍得相貌庄严,但是经常生气、发脾气的话,肯定比较丑陋。因为这个业,将来生生世世都会变得丑陋。

10、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说话不温和,言词不通畅、不流利,结结巴巴。这是戏论执着的果报。

11、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得到的传承、教法记不住,意义和词句都记不住,记性很不好,得到了也会马上忘掉。

12、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没有听过的经,听了以后不入耳,或者听都不想听,上课的时候打瞌睡、妄想纷飞、没有精神,心里一直想“什么时候讲完?”讲一堂课看三、四十次手表,看一下手表、就想一次“还没有讲完?”一直很痛苦的样子。这说明没有感受到法味。本来闻法很难得,应该像享用甘露一般欢喜,“这么快讲完了!”当然这和讲者也有关系,如果讲者特别啰嗦,再怎么喜欢听课的人,到最后也都听不下去了。

13、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特别喜欢争论、喜欢戏论的人,善知识都不要。有些人,这个班不要,那个班也不要。为什么这些人到处去求救?可能是自己特别执着戏论的原因。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中说,好人并不是头上有莲花,坏人也不是头上长角,好人和坏人是以行为来分的,因为行为的好和不好,才有好人和坏人的差别。如果谁都不要你,那肯定是自己有问题。

14、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这些人迅速遇到恶知识,经常遇到恶知识。

15、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在修行的道当中难以产生佛法的境界,难以从轮回当中获得出离,一点修道的感觉、境界都生不出来。

16、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有些特别爱戏论的人,经常看到不悦意的事情,经常听到不开心的语言。如果心情比较好、境界比较好的人,那听到的全部是开心的。人的修行、众生的业力,还是有差别:有些人产生痛苦不需要因,一点点事情就痛苦得不得了;有些境界好的人,按理来讲应该非常痛苦的事情,比如别人打你、杀你,一般人很难以忍受,但在他的人生当中照样能面对。这与业力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你看,这种人经常听到不悦意的话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

17、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不管转生到什么地方,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对法义、对人、对事都产生疑惑,甚至对旁边的邻居也产生疑惑,出去的时候,甚至连穿衣服也产生疑惑,穿这件不行、穿那件也不行。有些明星可能有选择困难焦虑症,一天要花好几个小时换衣服,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总是难以选择。

18、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藏译本和隋译本里面说接近八难,意思就是说,爱谈论戏论的人经常处于八无暇当中,闻不到正法。

19、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修行白法经常有障碍,修行的时候什么障碍都来了,人的障碍、老鼠的障碍、天气的障碍、身体的障碍、心情的障碍、饮食的障碍、没有胃口的障碍……每天连饭都不想吃,那肯定没办法修法。华智仁波切说过,ཆོས་ཆུང་ངུ་ཨ་ཁུའི་མི་སྒྲུབ། ཆོས་ཆེན་པོ་ཨ་ཁུའི་མི་འགྲུབ་སྟེ། ཤི་རན་དུས་ཨ་ཁུ་ཆོས་མེད་རེད། 大法老僧人不会修,小法老僧人不想修,老僧人死的时候什么法都修不成。有些人只要修白法就有障碍,都没办法听完整的一堂课。

我以前在上师面前呆了十九年,觉得很幸运,在整个听课过程当中,没有对法王产生过任何的邪见,也没有做过令法王不开心的事情,自己的修行当中也没有出现障碍。身体不好要离开,心情不好要离开,或者人际不好要离开……没有这种情况。白法方面的障碍不多,应该算是比较顺利地依止上师。虽然现在传法等很多事情都有很多白法方面的障碍,但这是正常现象,像日轮一般的上师圆寂以后,在黑暗的世界当中我们依靠自力修行、弘法,肯定有各种障碍。不过自己依靠祈祷、依靠护法神,也算是圆满。

希望大家对人和事不要特别执着,发生什么事情随缘一点,也许不好的事情会变成好的。大乘修行人讲一切都是佛的加持,一切都是上师的加持。好的时候是上师的加持,很多人都会说:"今天我吃到火锅、西餐、藏餐,这是上师加持;今天太阳很好是上师加持。"但如果摔倒了、被狗咬了,“这是上师的加持,好开心啊!”(众笑)谁都不会这么说了。其实真正来讲,好坏都是上师的加持,看起来是摔倒了、骨折了,但实际上,包括生病、出现违缘也要想到是上师的加持。

20、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对受用、财物有各种违缘,会有敌人嫉妒。隋译本当中没有这一个,藏译本当中也没有。但藏译本中具足二十个过失,可能前面的分配方式有些不同。隋译本当中好像不足二十个,也许标点符号不对,你们之后再看看。我没有太多时间来对照,我有很多世间的戏论琐事障碍着。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是耽著戏论的二十种过失。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下面用偈颂方式重新宣说。我简单地在字面上过一下。

现生常苦恼 离忍多嗔恚 怨仇生害心 是名戏论过

今生当中经常产生痛苦和烦恼,离开安忍,经常产生很多嗔恨心,怨家仇敌对你产生害心。有些版本里面说他们产生欢喜心。这就是贪着戏论的过失。

魔及魔眷属 皆生欢喜心 丧失诸善法 是名戏论过

看见你修行不成功,那魔和魔的眷属都生欢喜心,自己丧失闻思修行、慈悲菩提心等善法。这就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未生善不生 常住于斗诤 造于恶趣业 是名戏论过

未生的善法不生,已生的善法慢慢退失,经常处于斗诤当中,造各种世间恶业。这句跟隋译本不同,隋译本当中说因为放逸的缘故,“所欲作彼诸善行,彼以放逸故不住,彼以放逸向恶道,行戏论者有斯患。”藏译本当中有个“命终”。

其实,具有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所记的词句有所不同,背诵方面也有差别,这很正常。当时印度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南方的班智达、西方的班智达所记忆的都有所不同,不能说哪个版本的经典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应该是由于版本不同所导致。《大藏经》里有这些情况,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里面故事情节都有所不同,有些是因为刻板、记录的差别。所以,以后遇到不同的版本时,不要产生各种分别念。

身形多丑陋 生于下劣家 发言常謇涩 是名戏论过

身体多丑陋,眼耳鼻舌都不太好看,生于特别下劣的家庭当中,说话发言经常结舌、听不清楚,特别模模糊糊。有些人说话时自己认为说清楚了,但是(师模仿)我们听不清楚。这也是戏论的过失。

闻法不能持 或闻不入耳 常离诸善友 是名戏论过

闻法不能受持,或者所听闻的不能入耳,常常离开好的善知识和善友。这就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值遇恶知识 于道难出离 常闻不顺语 是名戏论过

经常遇到恶知识,在道当中难以出离,经常听到不顺的语言,今天听到不开心的、明天也听到不开心的,甚至在法师讲课的时候也闷闷不乐,别人问他怎么了,“法师这堂课一直在批评我、骂我,凭什么天天骂我?”法师好心好意给大家讲解脱正法,他天天认为是在骂他,真是业力现前。以前有一个女众,第一位法师讲课时,认为法师天天骂她,很不开心,换了一个班;后来觉得第二位法师也天天骂她,又换了一个班。她来找我,说:“所有的法师都骂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我说,可能有密意吧。(众笑)

随彼所生处 常怀疑惑心 于法不能了 是名戏论过

转生到任何地方,常常心生怀疑的心,对法一点都不能了悟,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常生八难中 远离无难处 具足无利益 是名戏论过

生于八难当中,远离闲暇,没有修行的机会。具足无利益,藏译本当中是常常受到损害,今天这样的损害、明天那样的损害,修行上面一直出现违缘。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于善多障碍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戏论过

对善法经常产生障碍,退失正思维、正见等,财物受用经常受到怨敌的损害或者别人的嫉妒。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如是诸过失 皆因戏论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当远离

这么多过失都是由戏论产生,执着心太可怕了。如果没有执着心,那人世间都是好时节。“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这个世界天天都乐呵呵的,那很好的,但是每个人做到这样很难的,今天我比较开心,过两天又不开心,这就是戏论而产生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要在很快时间中远远地离开戏论,要学中观,认识本性,这时就会觉得“为什么我以前这么愚笨”。

如是戏论者 难证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应不亲近

喜欢戏论的人难以证得大菩提,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亲近耽著戏论者。

一旦产生执着时就把它放下,不要太执着。人世间所有的事情,不值得特别执着。不管是钱、人,还是房屋,所有的一切,从本质上讲,是空性的;从规律上讲,再过一段时间也不属于我们。哪怕对自己的身体也不要太执着——原来认为是我的身体,一旦患上癌症或者不可救药的疾病时,到最后其实也不是我的。人世间像芝麻许的意义都没有。有些人觉得:会不会太悲观了?也不是,人间很美好的,生活很快乐的。但实际上,如果真正认识到人世间的事实,就会知道它的本性没什么可靠的。大家应该有一种悟性,不然太执着的话,轮回太痛苦了。如果不太执着,即便是在痛苦的轮回当中,还是有一种生活的机会。

今天讲到这里,后面的部分还有一堂课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