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2 返回
字体: A- A A+

第2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闻法要求

今天继续讲《入大乘论》,听闻条件:1、得过密法灌顶;2、承诺守护密宗誓言;3、当面或者背后不诽谤上师和密法;4、金刚道友之间守护誓言;5、听闻此法能善始善终,这样的人可以听受。其他不具足这些条件的人,只听显宗的法好一点,否则对自己也不一定有利。不管是我的藏文传承念诵还是下面的讲解,都要认认真真地听受。

《入大乘论》理论性比较强,逻辑性也很强,对于广闻博学的人来讲,这是特别好的一部论典。如果我们是一个孤陋寡闻,或者对佛教各教派一无所知的人,也许这里所讲的许多道理可能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可能经常“坐飞机”,处于雾里云里。这里面的有些道理并不是讲一个非常简单的修心法,所以,在听的过程当中大家应该聚精会神,非常认真地用自己最细微的智慧、最尖锐的智慧来接受,这样我想应该是很好的。

我个人而言,23岁出家,24岁跟法王去了一些地方,25岁也就是来到学院的第三年,1987年的秋天得到此法。当时法王大概55岁左右,比我现在的年龄还要小一点。那个时候从五台山回来,在秋天的时候给我们传授的。

当时对我来讲,五部大论都没有圆满,只是听了戒律和中观,《现观庄严论》听了一部分,因明听过一个《量理宝藏论》,《释量论》是后面才讲的,没有听过《俱舍论》。但是当时听这部论的时候确实感觉非常殊胜,也给个别道友做了辅导。听辅导的人不多,好像是两个还是三个,不超过五个人,当时我的眷属是这样的。

其实那个时候佛学院的人也不多,法王如意宝当时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讲《文殊大圆满》,你们可以看看,以前丹增活佛整理的《文殊大圆满》的讲记里面,法王说这次人很多,大概一千人左右,当时整个喇荣人数比较多的时候也不超过1500人。当时确实被荣索班智达的智慧和这种道理深深地感动,后来一直想讲,也一直想翻译,这么多年都没有成功。虽然那个时候虽然很年轻,但是遇到这么好的法,也特别珍惜这个机会,现在想起来,这种感受比较特殊。

感念师恩

我以前听过创巴仁波切的那些老弟子说,他们在上师圆寂以后聚会,刚聚会的时候很开心,因为好长时间没有碰面,大家都特别开心,一起说说笑笑。坐在一起聊着聊着想起当年的上师、当年法的恩德、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哭起来,最后有一种感恩也好,伤心也好,沮丧也好,在这样的心态当中离开。有一个老弟子他经常想起来上师在世的一些情景。他也说过,上师在世的时候,某一个场景他始终忘不了,有时候自己在家里心情特别烦的时候,去和上师一起待过的地方,仅仅是在那里待一段时间,好像心里的烦恼全部烟消云散,然后再回去,经常有这种现象。

这种情景确实也是真实的,法王如意宝讲《入大乘论》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是一想起来的时候,当时上师也算年轻,不到60岁,我们也是刚来学院一两年,像以前的萨桑堪布,还有嘎多堪布、嘎巴堪布,他们是跟法王如意宝在那个年代一起来的,虽然跟他们相比觉得没有这个福报很可惜。但对我们而言,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上师,当时这种机会尤为珍惜。那个时候喇荣的条件确实也是比较艰苦,包括我自己修板皮房的时候,从洛若背板皮上来,白天有一点时间就修房子,法王的课听完以后非常欢喜,给部分道友辅导。

法王只讲过一次,后来在金旺堪布面前听过一个《荣索班智达全集》的传承,一直没有机会给别人讲。原来有一次,我在杭州医院的时候,听过一个霍西曲恰堪布的磁带,当时住院时在医院里面听过一遍,之后一直没有,像昨天讲的一样,这几年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开始才再次听的。

不管怎么样,其实我们对法如果有很大的信心,可能多多少少自己也会得到其中的甚深意义。如果没有信心、无所谓,不管上师讲得再好,法怎么样殊胜,也许得不到利益。《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有,法没有主人,看谁的精进大,他能得到。法就像山上的草一样,是没有主人的,那山上的草,精进的牦牛可以吃得到,懒惰的牦牛吃不到。同样,法没有主人的真理,如果有精进的人、有信心的人得的多;如果没有精进、没有信心,虽然他在现场,但是他最后没有得到收获,甚至相续当中有邪知邪见,有恶的习气,不但得不到法义,反而可能起到反方面的作用。所以,人世间也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世界,每一个众生的因缘和业力不同,最后的去向也不同。

这次《入大乘论》,不知道你们懂还是不懂,总的来讲肯定会对大家有一点利益。对我而言,到这个年龄是第一次讲,应该也是最后一次,不可能还要经常讲。因为自己的年龄、身体,再加上里里外外的因缘,不一定有很多的机会。我个人这次也很开心,虽然有时候《入大乘论》的有些法义,想着想着就想起了当年上师在世时的各种场景,有些时候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你们很多人不一定有,尤其是没有见过法王的人不一定有这种感受,但确实上师的恩德和法恩,世间的恩德很难与之相提并论。

正式宣讲

今天我们继续讲《入大乘论》。

昨天讲到,作为希求解脱者,先应该想要超越三界轮回,然后发无上菩提心,这个时候要观察烦恼到底是什么样。如果不知道烦恼是什么样就不知道如何对治,如果不知道如何对治则无法修道,无法修道则不可能得到解脱,是这样的一种规律。

今天在座的人都是想得到解脱的人,想离开烦恼的人,不过烦恼并不是想离开就能离开的,如果是我们说了算,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跟烦恼同住。《入行论》当中也提到过,烦恼对我们的危害比一般的敌人更大,所以我们谁都不愿意与烦恼共住。但是,确实因为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业力和习气,每个凡夫人经常跟烦恼一起,因为这个原因,让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感受无量痛苦。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佛法的取舍,现在我们要怎么去除烦恼?首先要从理论上知道,如果认识烦恼的本体,它是不存在的,但是认识它不容易。包括小乘当中的声闻乘、大乘当中的唯识乘、还有中观自续派,每一个宗派的论师们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也是在建立宗派的过程当中没有真正认识到烦恼的本体。所以,我们用大圆满观察,实际上烦恼在每一个宗派当中并没有强有力地对治到。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继续讲。

昨天讲了声闻乘认为烦恼是存在的、实有的,我们通过两个方面来观察:它是一体的还是多体的?其实这个观察方法,是用《中观庄严论》里面离一多因的观察方法来抉择烦恼的实体不存在。昨天前面讲到,如果烦恼全部是一体,断除一个烦恼就全部断完了;如果是多体,四谛有十六行相,比如苦谛分四个行相,集谛、灭谛、道谛也各分四个行相。苦谛分无常、苦、空、无我,那这样的话,每一个缘苦谛的烦恼,都要分别缘它的无常、苦、空、无我,如果要断除它的话,它的违品也是一种烦恼。那这些烦恼不仅仅是四个,而是更多。比如说无常,它的违品肯定是常有的执著;如果烦恼是实体的,那柱子常有、瓶子常有、房子常有、车子常有等等,光是常有的执著都是无数无边,这样一来,那烦恼可能没办法断除。昨天前面大概讲这些道理。

如果说:那些同是苦的法相,因此不会有这种过失。

如果对方说:无常的执著、苦的执著、空的执著、无我的执著,每一个行相的违品——常有、安乐、不空、有我,这些实际上都是在苦谛的范畴当中,所以不会各自变成四个四个,又变成很多很多,不会有这种过失,因为都是同一个类别,都包括在苦谛当中。

如果对方这样说,那下面分析:

如此一来,集谛也不超离苦的法相,因为诸行都是苦的法相,不管感受什么,圣者们都说是苦。同样,苦谛本身也不超离集谛的法相,如此就像说作者是因的外道所说“因不观待果,恒常唯一起到因的作用,果也恒常不起到因的作用”一样,而佛教所说的缘起法并不是这样,因观待果,果也观待因,近取五蕴以异熟的方式如负荷一样成立是有害的本性,因此是苦谛的法相;它成为未来真正形成痛苦之源,因此是集谛的法相。为此,单单缘于五蕴而证悟法无我者也无疑断除了一切烦恼。此外,如果依于分成不可计数分类的一切所知证悟了法无我,那么他们也都无疑会断除烦恼。

如此一来,集谛也不超离苦的法相。因为诸行都是苦的法相,不管感受什么,圣者们都说是苦:那这样的话也不对,从意义上观察,你说都是苦谛的范畴,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其实集谛也不超离苦谛的法相。为什么呢?因为诸行都是苦的法相,有漏皆苦,所有的诸行、所有的有为法,都不能离开苦的法相。再加上,不管是什么感受,圣者们都说它是痛苦的。有些经典当中讲现在世间所有的感受,有些马上要变——变苦,有些成为后来痛苦的因——行苦。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明显,但实际上都是有漏的感受,即使世间当中觉得快乐,这种快乐也不超离行苦,不超离痛苦。一方面,一切有漏法都是痛苦,所以不离开苦谛;另一方面,所有人世间有漏的感受都是痛苦的,这是圣者们说的,圣者们发现的。

同样,苦谛本身也不超离集谛的法相:反过来说,苦谛也不超离集谛的法相。比如,我们现在五蕴假合的感受是苦谛;它成为后面五蕴痛苦的因,就称为集谛。所以,苦谛本身也不超离集谛的法相,从它成为产生后面痛苦的因的角度也可以叫集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苦谛不离开集谛,集谛也不离开苦谛。

如此就像说作者是因的外道所说“因不观待果,恒常唯一起到因的作用,果也恒常不起到因的作用”一样:我们并不像作者全是因的外道的说法,因不观待果,果不观待因,因就是长期的因,比如说数论外道认为有一些法永远都是因不会变成果;而且有些法长期是果,不会起因的作用,外道有这样的说法。

而佛教所说的缘起法并不是这样,因观待果,果也观待因:佛教的缘起法是因果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观待的,集谛观待果,也就是苦谛;果的苦谛也观待因——集谛。

近取五蕴以异熟的方式如负荷一样成立是有害的本性,因此是苦谛的法相:苦谛的法相是什么呢?就是近取五蕴,近取五蕴实际上是由前世的各种异熟果而呈现,就像负荷一样,是有害的本性,这就是苦谛的法相。苦谛就像我们负起重担一样,补特伽罗是负荷者,五蕴是负担,小乘当中也有这个。我们人好像背着包袱一样,五蕴相当于是包袱,人背着这个包袱,补特伽罗依靠来五蕴感受痛苦,这就叫做苦谛。我们众生依靠五蕴来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叫做苦谛的法相。

它成为未来真正形成痛苦之源,因此是集谛的法相:集谛是什么呢?现在的五蕴是未来形成痛苦的根源,这就是集谛。集谛的法相是什么?将来产生痛苦;苦谛的法相是什么呢?前世的异熟形成现在有害的身体、有害的蕴。《道德经》有云: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如果没有身体怎么会有忧患呢?这里跟小乘的说法比较相同,因为我们有了五蕴,而五蕴是有害的,一切的痛苦和损害依靠五蕴而来,五蕴则是由前世的业力所形成,这叫苦谛。学过《俱舍论》的人都应该清楚。学过《俱舍论》的人多不多?举个手。那我要提问题啊。再就不敢举手了。《俱舍论》里面苦谛的法相怎么说的?哇,大家很严肃。

刚才讲,因为苦谛和集谛相互观待因缘,佛教是这样承认的。如果互相观待因缘,那缘苦谛、缘集谛的烦恼,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是最关键的。为什么这样剖析呢?声闻宗认为烦恼有实体,如果烦恼有实体,那缘苦谛的或者缘集谛的烦恼永远都不能变化,如果有变化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成为缘起法,缘起法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是没有自性的法,所以不能成立。

这里,《俱舍论》当中小乘所承认的88种见断、10种修断,这些并没有破斥,但是如果烦恼真正存在,那这些东西肯定是成实的,成实的东西不能有变化,而且它的自性一定要是固定的,如果自性固定则无法互相转化。因为这个原因,对方的观点不成立。

凡夫人如果没有经过观察,认为相续中的我执、烦恼真正是实有的,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成实的东西,如果有成实的法则应该经得起智慧的观察,但是经不起;因为经不起观察,说明它如梦如幻,如梦如幻的话,实际当中不存在。那我们就已经说明白了,烦恼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妄想分别念而假立的,假立的东西实际上不存在实有,只要认识它就可以摧破了,就像水泡一样,这是很关键的道理,得出来这样一个结论。

为此,单单缘于五蕴而证悟法无我者也无疑断除了一切烦恼:上面讲到,没有一个真正烦恼的实体存在,因为这个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单单缘五蕴假合——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五蕴的假合,如果我们观察它的时候认识了法无我(这里是总的法无我,人无我也包括在里面),这样的话没有任何怀疑,一定会断除所有的烦恼障(这里的烦恼障是广义上的,包括了所知障)。意思就是说,其实五蕴本来是虚假的,我们观察它,观察以后认识到五蕴其实并不存在,就通达了法无我,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就像认识了一个贼一样,全部都离开了。对五蕴假合一旦通达了无我,相续当中的烦恼就通通没有了。

此外,如果依于分成不可计数分类的一切所知证悟了法无我,那么他们也都无疑会断除烦恼:还有一个方法。如果我们将一切所知法进行分类,分为五蕴,五蕴当中再分成十二处、十八界,一直分成无数八万四千法,分完以后对这些法作观察,观察以后如果证悟了法无我,同样会无余断除所有的烦恼。

意思就是说,断除烦恼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总结起来结合五蕴或者我执,在一个法上通达无我;还有一个,对所知万法全部依此类推。《如意宝藏论》里面有一个教证,一个人的母亲是其他人的妻子,一个法的胜义是其他法的世俗。观待而言,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比如说,你的母亲是别人的妻子,你观待的无我世俗谛的单空,其实真相是胜义谛的法。依此类推,对众多的法观察的过程当中也有通达无我的。

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些是因为观察五蕴而通达无我,有些是观察八万四千法门而通达无我,有些仅仅断除我执而通达无我,有些喜欢分类,有些不愿意分,喜欢归纳的。所以前辈的大德们,包括《宝性论》当中有略说、广说、摄义,然后用比喻说明,总说、分说……有些人喜欢广说,有些人喜欢略说,这里也是,有些依靠五蕴通达无我,有些将所知万法分成很多类,依此而通达。这两种途径都可以断除烦恼。

这是对所缘对境的烦恼而言通过这种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烦恼按照声闻乘没有实体,如果是假立的烦恼,不管是在五蕴上还是在众多的所知上通达法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本性全部通通灭掉,这是从对境而言。

现在从行者补特伽罗的层面来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就行者而言,一人的父亲因树而亡,依靠那种外缘,他对树生起嗔恨。他因为对一棵树生起嗔恨,而对两棵、三棵乃至所有树都会产生嗔恨。那所有嗔恨是一个实体还是有一一不同实体?如果是一个实体,那么理应因为一棵树焚成灰迹就会去除所有嗔恨。可事实也并非如此。假设有一一不同实体,那么只是说它的差别恐怕尽一切劫也说不完。假设要断除它们,那么每个时际刹那断除一个也不会得到灭尽的边际。假设以一个道就断除了许多烦恼,那么众多道的所属修行就成了无义。假设以多种道断除一个烦恼,那么宣说烦恼的所属别类也成了无义。假设以道的所有别法少许也不能削减烦恼,那么以多种道也不会断除烦恼,如果已经削减了烦恼,那么烦恼也不成为一个实体。如此一来,所有烦恼就无有实体的定数。因此,按照声闻的观点,所有烦恼不成立所断的实体。

另一方面,就行者而言,一人的父亲因树而亡,依靠那种外缘,他对树生起嗔恨。他因为对一棵树生起嗔恨,而对两棵、三棵乃至所有树都会产生嗔恨:有些人以交通故事而死亡,有些人在砍树的过程当中死亡。一个人的父亲如果因为砍树、树倒了,因树而死亡,以这个外缘对树木产生嗔恨心。有些人会这样的,比如说他的亲戚被老虎吃掉,从此之后他对所有的老虎都不客气。西方有些电影里面,某个人被什么样的人类毁灭了种族,从此对这个人类特别反感。

如果一个人他的父亲因树而亡,从此之后他对树产生嗔恨心,对一棵树、两棵树乃至所有的树产生嗔恨心。我们人类都有这种心态,比如说你的父亲如果是被日本人杀害的,就会对日本人很反感;如果你的父亲是被美国人杀害的,则会对美国人很仇恨;如果是阿富汗、伊拉克杀害的,对整个人类都很反感,有这样的。这是一个比喻。

那所有嗔恨是一个实体还是有一一不同实体?下面对行者相续当中的嗔恨做一个观察。他的嗔恨是一个实体还是一一不同的实体?刚才从一棵树到乃至无数的树都有嗔恨心,这些嗔恨心是一体还是多体?这也是《中观庄严论》里面一体多体的观察方法。

如果是一个实体,那么理应因为一棵树焚成灰迹就会去除所有嗔恨。可事实也并非如此:如果这些嗔恨心是一体,那可以焚毁一棵树,这棵树烧毁无余以后,你相续当中的嗔恨心应该全部没有了。因为你的嗔恨心是一体的,一体当中其中一个嗔恨心的对境已经毁坏了,这样嗔恨心就全部没有了,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他可能还要对树看不惯。这也是对方不承认的。

假设有一一不同实体,那么只是说它的差别恐怕尽一切劫也说不完:假设嗔恨心是不同的实体,那么光是说它的差别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砍树肯定也是非常多,有东北的树、云南的树、西藏的树,各种树当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松树、柏树、檀香树,我们利用一个大劫光是把树木的数量或者差别分都没办法说完,更何况说是认识缘它们的嗔恨心的本体呢,没办法的。

假设要断除它们,那么每个时际刹那断除一个也不会得到灭尽的边际:一个时际刹那是非常非常少的,《俱舍论》《智者入门》当中都有,比如说一秒当中分60份,60份再这样分,最细最细的一个时际刹那当中断除一个嗔恨都断不完,因为无数无边,那怎么会断得完呢?没办法的。这是离一多因的另一种观察方法。

假设以一个道就断除了许多烦恼,那么众多道的所属修行就成了无义:如果我们修一个道,修见道、修道,或者修无常、无我的一个法来断除所有的烦恼,那么多种道所摄的修行都成了无义。我们有见道、修道、资粮道、加行道,这些道都成了无用,因为你只需要一个道就可以了。

假设以多种道断除一个烦恼,那么宣说烦恼的所属别类也成了无义:如果有各种五道、十道很多的道来断除一个烦恼,那么宣说烦恼的别类也成了无意。《俱舍论》当中说十、七、七、八,见修道的分类是这样讲的,那这么多的烦恼、所断就没有用了,因为通过很多道来断一个烦恼就可以。那么,宣说八万四千烦恼的分类则成为无有意义。

假设以道的所有别法少许也不能削减烦恼,那么以多种道也不会断除烦恼:如果我们修道的过程当中好像道起不到作用,烦恼连一点一滴都没办法削弱,那么多种道也不能断烦恼。因为一个道不能断,那两个道也没办法,三个道也没办法。如果一个人没有火柴,那十个人集聚也没有用,每一个人都没有火柴,十个人加在一起又怎么会有呢?

如果已经削减了烦恼,那么烦恼也不成为一个实体:如果我们修法的过程当中烦恼渐渐可以断除,那说明烦恼不是一个实体,就像水滴最后变成大海一样,所有的道聚集起来,最后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可以断除,正因为烦恼并不是真实的实有。

如此一来,所有烦恼就无有实体的定数:这是最后的结论。这里主要是观察声闻乘、小乘的观点,说千说百,总而言之,烦恼没有真正的实体,理论上是这样讲的。

在座的人,一说“烦恼没有实体”大家不一定有感觉,但是用智慧按照小乘的观点来观察,原来我们认为有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眠烦恼,各种各样的烦恼是存在的,但这只不过是名言当中的数字,真正观察的时候,烦恼的实体真的不存在。包括观察自相续的时候,产生嗔恨心、产生贪心、产生傲慢心、嫉妒心,这些未经观察的时候如同乌云密布一样突然现前,其实真正观察它的本体则是无来无去的,如果认识到烦恼的本性,逐渐在断烦恼方面不会有很大困难。如果没有认识到它,烦恼出现的时候不但不呵斥它,而且还继续赞叹,就像现在世间人一样,生起贪心如何美,爱情如何快乐等等,用美妙的词不断地加油;生起嗔恨心的时候“英勇无畏”,通过这种方式来赞美,虽然相续当中的烦恼没有实体,但它也会不断增长,更加强壮,更加坚固。

《入大乘论》是通过智慧来观察我们相续当中特别特别可怕的烦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发现,原来只有通过大圆满才能认识烦恼,荣索班智达得出的结论——所有对治烦恼的方法当中,大圆满是最殊胜的。很多人对密法有一些成见,有成见也没事,到最后你会从理论上知道:佛教当中虽然有各门各派,但是最殊胜的还是密法,会产生这样的一种信心。

最后按照声闻乘的观点,所有烦恼无有实体,说是八万四千烦恼,但实际上没有实体,这完全是虚假的数字。

因此,按照声闻的观点,所有烦恼不成立所断的实体:这是得出来的结论。下面我们建立自宗。

若问:那么,诸位圣者阿罗汉是如何断除烦恼的呢?

圣者阿罗汉断除烦恼,是如何断的?如果烦恼没有实体,他是怎么断烦恼的呢?下面会讲,阿罗汉在名言当中会断除烦恼,但并不是烦恼有真正的实相才需要断除。这个我们要明白,阿罗汉断除烦恼并不能说明烦恼是成实的。

诸位圣者阿罗汉是由于证悟了人无我灭尽了萨迦耶见的幻师,便自然灭了烦恼的一切幻术。萨迦耶见本身,如果以愿菩提心摄持,那么也成了无量福德资粮之源;如果以无我的智慧摄持,显然会清净烦恼的垢染。然而,垢染的实体并不存在,比如,虽然依靠梦而显现梦境,依靠幻术而显现幻相,但这两者同等无有实体,现似成立实体也是可得。

诸位圣者阿罗汉是由于证悟了人无我灭尽了萨迦耶见的幻师,便自然灭了烦恼的一切幻术:阿罗汉是这样的,他先证悟了人无我,证悟了以后灭尽了萨迦耶见,即我和我所见,对“我”执著的萨迦耶见的幻师已经灭尽了,那他所幻化的烦恼幻术不可能再有。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并不是烦恼有实体,才证悟了阿罗汉。萨迦耶见是我和我所见,是烦恼的根本,就像幻化师一样,如果以人无我断除,也就是没有了幻化师,这个时候,烦恼的幻术就全部都没有了。

那萨迦耶见是不是坏的呢?也不一定,观待而言。

萨迦耶见本身,如果以愿菩提心摄持,那么也成了无量福德资粮之源;如果以无我的智慧摄持,显然会清净烦恼的垢染:如果以愿菩提心摄持,就像《中观四百论》中所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虽然身体、我执从某种意义而言是不好的,但如果以愿菩提心摄持,也是造无量无边的福德,持戒的人、行持善法的人做了很多福德。所以,萨迦耶见不一定完全不好。

如果以无我的智慧摄持,显然会清净烦恼的垢染,最后得到佛菩萨的果位。如果我们以菩提心摄持,可以积累福德资粮;如果以无我空性摄持,则积累无边的智慧资粮,所以我们不能说萨迦耶见永远是坏人。有些了义的经典当中说萨迦耶见是如来的种子,因为有了我和我所,才可以发菩提心,才可以度众生,才可以发愿将来成佛,如果连我执都没有,那就像石头一样,没有特点。最关键是看它能否转向好的方面,如果萨迦耶见以这些摄持,并不是坏事。

然而,垢染的实体并不存在,比如,虽然依靠梦而显现梦境,依靠幻术而显现幻相,但这两者同等无有实体,现似成立实体也是可得。然而,刚才那些垢染实际也不存在。比如,虽然依靠梦,显现上好像是有实体可得。这个比喻很重要,学佛、成就,就像是依靠梦显现梦境,依靠幻术显现幻相,显现两者是有的,但是实体是没有的。就像《入中论》里讲的一样,当醒来的时候,三者都不存在。

其实这里有很多发挥的点,大家应该知道,作为修行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断烦恼、断烦恼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样。

这是对声闻乘破他宗、建立自宗的分析。

我们每天讲的时间稍微比显宗课稍微长一点,一个小时多一点,一个小时二十分钟。

下面分析圣者缘觉乘。

诸位圣者缘觉,通过缘起十二支证悟甚深法性,无余断除三界见断修断的所有烦恼,获得独觉果位。缘起十二支,一一也有无间道与解脱道两种。因此,见断的一个烦恼也成了两个十二。此外,那些分支一一也具有四谛的法相,如此以无明之缘真实形成行等,如同负荷般成立有害的本性,因此是苦谛的法相。行之缘真实形成识……成为真实形成未来痛苦之源,因此是集谛。无明灭则行灭等,因此是灭谛。为了灭尽那所有烦恼,修行缘起法相的道,因此是道谛。由四谛所致,一个所断烦恼也成了四十八个。这样一来,就无法认准所有烦恼的定数。

现在是破声闻乘、破缘觉乘、破唯识宗、破中观自续派,然后建立自宗断烦恼的方法。

诸位圣者缘觉,通过缘起十二支证悟甚深法性,无余断除三界见断修断的所有烦恼,获得独觉果位:那缘觉乘是怎么样断烦恼呢?缘觉乘通过修十二缘起证悟甚深法性,无余断除三界所有见断、修断的烦恼,最后独自一人得到缘觉的果位或者中佛的果位。缘觉,通过修十二缘起,在佛没有出世、声闻也没有的时候,就像《中论》里所讲的那样,自己依靠前世的修行获得缘觉的果位,这是他们的观点。

下面分析:在他们的宗派当中,烦恼是不是真实成立呢?也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

缘起十二支,一一也有无间道与解脱道两种。因此,见断的一个烦恼也成了两个十二:从无明到老死之间的十二缘起,其中的每一个都分无间道和解脱道,比如无明,通达的时候,断除无明的违品障碍。无间道是障碍马上要断除、果马上现起的阶段;解脱道是障碍已经离开,离开的当下开始叫解脱道。所以,通达这十二缘起,应该有十二种所断,每一个所断都有一个无间道和解脱道,这样总共有两个十二。见断的一个烦恼也有两个十二,总共是二十四个。见道的时候,十二缘起所断断除,每一个所断各分一个无间道和解脱道。

此外,那些分支一一也具有四谛的法相,如此以无明之缘真实形成行等,如同负荷般成立有害的本性,因此是苦谛的法相。行之缘真实形成识……成为真实形成未来痛苦之源,因此是集谛。无明灭则行灭等,因此是灭谛。为了灭尽那所有烦恼,修行缘起法相的道,因此是道谛。由四谛所致,一个所断烦恼也成了四十八个。这样一来,就无法认准所有烦恼的定数:每一个分支也具有四谛的法相,无明、行、识、名色等,这些都有四谛的法相。以无明之缘形成行,这个就像是负荷般成立有害的本性,因此可以说是苦谛的法相。无明作为因缘变成行,就像刚才前面讲的一样,补特伽罗背着包,有一种有害的身心。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每个人有有害的身体,像背负负担一样,没办法放下来,只要想生存,就不能离开。但依靠身体有痛苦,依靠感受也有痛苦,依靠想行识都有痛苦,所以这叫苦谛的法相。

行的因缘形成识,成为未来的痛苦的缘,这是集谛的法相。无明和行之后,还有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一直到老死。无明如果灭,行也灭,这是灭谛;为了灭除这样的烦恼,需要修缘起法相的道,叫道谛。因此,四谛所致的一个所断烦恼也成了四十八个。比如无明,每一个可以有十二个缘起,每一个十二缘起可以缘于四谛,跟四谛有关系,十二乘以四,总共四十八种,那说明烦恼并不是一个实体,如果烦恼有实体,怎么会变成十二个、二十四个、四十八个?按照缘觉乘的观点来讲,烦恼不会成为一个实体。这样一来,就无法认准所有烦恼的定数。

此处根据缘觉乘依靠十二缘起证悟来破斥,证明烦恼是不会实有的。没有特别多的词句,这么简单就破完了。

接下来破唯识宗,破完了唯识宗以后睡觉。(众笑)唯识宗是比较厉害的,所以大家要很……

瑜伽行派(唯识宗)承许,三界的心与心所,非真实的遍计法相,既不是何法的所取,也不是何法的能取,成立是以二取而空唯自证识的法相。如果是这样,那就相违了所有烦恼的法相,因为所有烦恼是于对境颠倒产生的行相。他们认为如同地下有黄金,土、金与地界三者可得。将金子见为土是颠倒所见,见为金子是真实所见,地界是遍于二者的部分。同样,将依他起的法相,见为所取能取是颠倒所见,见为圆成实是真实所见,依他起遍于二者的部分。其实,他们宗派所共称的依他起得不到两部分的实体,它就像“旋火轮有火烬棒、轮与光明三者可得。将火烬棒见为轮是颠倒所见,见到成火烬棒是真实所见,光明遍于两者的部分”一样。倘若火烬棒成立实体,旋火轮也成立实体,那么光明就可以成立有遍于二者的部分,假设旋火轮成立实体,火烬棒不成立实体,那么光明就是旋火轮本身的法相,没有两部分。如果火烬棒成立实体、旋火轮不成立实体也是同样,于此显现为火轮的当时,就是一个火烬棒次第旋转在对境中,因为旋火轮根本不成立,所以光明就只是火烬棒本身,光明没有两部分。

我们知道唯识宗最主要的三个观点: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这里的比喻比较好,大家好好看一下,以后唯识宗方面就没问题。以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还是要好好学一下唯识宗。尤其在汉地,以前唯识很兴盛。在汉地弘扬时,一定要跟他们相应,像唯识宗、天台宗、禅宗,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弘扬,不要硬拿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从来没听过的,“我要给你们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这是藏传佛教的”,这样不一定适合。一定要入乡随俗,比如,以后如果我们去南传佛教中弘扬,就讲四念处、《阿含经》,这些比较合适;如果在藏地弘扬,就跟他们讲大圆满,这样比较好,所以有时候讲究方式、方法很重要,对方能接受。如果你有特殊的能力和威力,以不同的思想直接穿入到他们的思想当中也比较容易;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威力,一般而言,每个众生对自己的我执、我所执比较感兴趣,那我们平常一定要在弘扬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多学习,比如我们要出去弘扬佛法,弘扬什么样的法对众生有利。其实,不管是密宗,还是显宗,只要对众生有利,差别不是很大。可能我自己学密宗、我自己在这方面很有见解,但是我的所化众生如果是显宗宗派,或者他们只能接受显宗,也应该给他们讲相应这样的道理,尤其要观察对方能不能接受。对于当地的传统、当地的习惯,还有个人的接受能力,一定要观察,如果没有任何观察,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可能到一定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

以前的很多大德主要弘扬唯识宗,所以这个还是要学。不过今天唯识宗的所断,怎么学呢?

瑜伽行派(唯识宗)承许,三界的心与心所,非真实的遍计法相,既不是何法的所取,也不是何法的能取,成立是以二取而空唯自证识的法相:唯识宗的心和心所非真实,这是遍计法。大家都知道,主要的心是六识聚、八识聚,分别而言是五十一种心所,这些是遍计法。既不是何法的所取,也不是何法的能取,成立以二取而空的唯一自证识是圆成实,远离了能取所取,以二取而空的自证。其实,自证、阿赖耶识、最究竟的圆成实是胜义谛,他们认为,证悟的时候,远离了能取所取的心的本体就是圆成实。刚才能取所取是依他起,非真实的心和心所是遍计法,远离能取所取的心是圆成实,唯识宗的观点是这样的。

如果是这样,那就相违了所有烦恼的法相,因为所有烦恼是于对境颠倒产生的行相:如果你们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心和心所是三界的,你这样分成三部分,那相违了烦恼的法相,怎么相违呢?所有的烦恼是于对境颠倒而产生,但是你们从圆成实角度来安立,其实依他起不成立。

怎么不合理呢?下面会讲相违的道理。

他们认为如同地下有黄金,土、金与地界三者可得。将金子见为土是颠倒所见,见为金子是真实所见,地界是遍于二者的部分:这是他们的比喻。将金子见为土,本来是金子、反见为土石是颠倒见,相当于是遍计法;见到金子是真实的金子,是圆成实;地界,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又是地、又是金,遍于两部分,这是唯识宗的观点,这是依他起。这个很重要,这里面唯识宗的观点讲得很清楚,看成土石的金子慢慢变成金子,金子是圆成实,地界是依他起,土石是遍计法。这三个大家都应该明白。这是他们的说法。

同样,将依他起的法相,见为所取能取是颠倒所见,见为圆成实是真实所见,依他起遍于二者的部分:这个应该清楚,将心识变成能取所取的执著相,称为是依他起;但这个依他起见到真实的时候是圆成实;处于能取所取的时候变成遍计。这个比喻很好明白。当时翻译的时候,我想如果把这个给大家讲清楚,大家就应该完全能明白唯识宗的三法相。像金子一样的心的本性,这个叫圆成实;金子上面被土盖住的那个,是依他起;但是依他起,有金子的一部分、也有土的一部分,刚才土的部分叫遍计法。金子的部分叫圆成实,依他起的时候两部分都有……这是他们的观点。依他起遍于二者的部分,这个一定要搞懂,如果搞不懂,我也许放在考试里面。(众笑)不能这样吓唬,不然过两天,你们就不怕了。

其实,他们宗派所共称的依他起得不到两部分的实体,它就像“旋火轮有火烬棒、轮与光明三者可得。将火烬棒见为轮是颠倒所见,见到成火烬棒是真实所见,光明遍于两者的部分”一样:依他起分为清净的部分和不清净的部分。唯识宗都是认为认识心的本性——能取所取、六识聚,就是圆成实,但是这也是依他起,叫清净依他起;不清净的依他起,是轮回的能取所取部分——他们认为依他起既有轮回的部分、又有涅槃的部分,既要做清净的部分、又要做垢染的部分。如果没有按照荣索班智达的智慧详细地去观察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对的,我们的心识真如被土盖住一样,有清净、不清净两部分,但下面的比喻讲得很清楚。我很喜欢这个比喻,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喜欢。

下面用旋火轮的比喻,比如旋火轮相当于有一个火烬棒——用这个转经轮也可以吧,转经轮转的时候这个是轮,这个是光明,光明可能无法表示,用旋火轮是最好的。这个时候,将火烬棒见为轮是颠倒的,这是刚才的遍计法。转的时候有一个圆圈,实际上,圆圈是不存在的,这个相当于是遍计。见到火烬棒,是真实的所见,是圆成实;光明遍于两部分,光明有成为轮的部分,有成为火烬棒的部分,这是他们的说法。

倘若火烬棒成立实体,旋火轮也成立实体,那么光明就可以成立有遍于二者的部分:没有经观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对啊,光明也有圆圈——轮的部分,也有火烬棒的部分”;但实际上,我们仔细观察时,如果火烬棒成立实体,旋火轮也成立实体,那光明可以成为两个部分。旋火轮实有,火烬棒也是实有,那光明可以跟着两者,分成两部分是合理的。

假设旋火轮成立实体,火烬棒不成立实体,那么光明就是旋火轮本身的法相,没有两部分: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这是唯识宗不承认的。旋火轮成立实有,火烬棒不成立实体,那光明应该跟着旋火轮走,因为它是实有的,另一者不是实有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唯识宗自己也认为旋火轮不是实有的。因为旋火轮成了实有的,火烬棒是没有实有的,光明不可能成为两个部分,因为一个是没有实有的,没有实有,怎么能跟着它呢?所以,只能跟着旋火轮走,这是对方不承认的。

如果火烬棒成立实体、旋火轮不成立实体也是同样,于此显现为火轮的当时,就是一个火烬棒次第旋转在对境中,因为旋火轮根本不成立,所以光明就只是火烬棒本身,光明没有两部分:是唯识宗承认的。同样,光明只能跟着火烬棒,不可能跟着旋火轮,因为旋火轮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没有实体。他们认为光明分为两个,但不可能有分的。所以,我们的烦恼,心性是光明的缘故,远离能取所取,有能取所取的部分就相当于旋火轮一样。

其实依他起不可能分成两个,烦恼也不可能分,归根结底,烦恼跟心性一体,远离能取所取。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我讲清楚没有,应该清楚了。也许讲到这里,我是自娱自乐,你们谁都不懂。

在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原来旋火轮是不存在的,只是火烬棒在不同的地方、在对境当中一直这样旋转。学过电影、学过动画卡片的都知道,很多旋转的东西只是眼睛的迷乱,不可能真实有的。火烬棒是有的,旋火轮的圆圈完全是迷乱的眼识所见,是没有的,因此,旋火轮根本不成立,所以光明只是火烬棒本身,没有两部分。

从这个道理当中,下面继续说了:

同样,如果二取遍计法成立实体,圆成实成立实体,那么分别念(依他起)遍于两者的部分就合理,如此显现为二法(遍计法)的当时,就是自证(圆成实)的法相。由于二取根本不成立,因此分别念不成立两部分。

刚才旋火轮也成立实有,火烬棒也成立实有,那光明跟着两个实体走,分两个都可以。如此显现为二法(遍计法)的当时,刚才旋火轮的时候,那自证(圆成实)的法相,烦恼跟着它的时候是对的,但是它的本体是不存在的。由于二取根本不成立,因此分别念不成立两部分。你们认为依他起分别念可以分为两部分,就像有些人一会跟着领导走,一会跟着平民走,如果是一个人,可以跑来跑去。但是你的依他起,要么跟着圆成实、无有能取所取的心的光明走,要么跟着二取走,但是二取本身像石女的儿子、旋火轮一样不存在,那依他起分为两种的说法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话,烦恼分为两种根本无有是处。

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断除贪嗔痴。实际上,心的本性就像刚才的火烬棒一样,它就成为对境,“哦,这个是所贪的对境,这是能贪的有境,有能取所取”;或者生嗔恨心的时候,那有嗔恨心所取的对境和嗔恨心能取的有境,这样的依他起分成两个,完全就像旋火轮的迷乱显现一样。其实每一个众生都被旋火轮迷惑着。旋火轮正在旋转的时候、我们明明看到旋转的时候,实际上除了一个迷乱的法相以外,根本不成立。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这样的比喻根本不成立。

以后遇到专门学唯识宗的法师时,也可以“刁难刁难”,问问“你们的依他起是什么样?遍计是什么样?圆成实是什么样?这三者是怎么比喻的?”也许他们听都没听过,没听过就没事吧,就“饶他一命”。

不管怎么样,这有很甚深的意义。我希望大家不是只学习了一个旋火轮的比喻就结束了。平时的能取所取,像嗔恨、贪心、傲慢、嫉妒、愚痴等烦恼,就像旋火轮一样,能贪所贪、能嗔所嗔全部是二取法,这些二取法,我们认为是存在的,但实际上它除了火烬棒的本体以外是没有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原来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其实烦恼的本体不能成立。

为此,一切烦恼得不到所断的实体。

那么唯识宗的观点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