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27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七课

思考题:

1.何谓所相,何谓能相?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加行相属于能相?

2.解释颂词:“始从无边相,及至无动相,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现观庄严论》是以弥勒菩萨的智慧来诠解释迦牟尼佛所说般若空性之隐义的一部殊胜窍诀论,全论共八品,分别宣讲三智、四加行以及法身。

今天开始讲四加行,也就是对实证三智的内容进行见解和修行上的抉择。当然,此处对于修行的介绍不像藏传佛教密宗中宣讲的修法那么明显,因为密宗中的修法是很多前辈大德修行经验的汇集,是十分便于实际行持的窍诀。今天要讲的理论性的修行,与之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讲,先从理论上把修行的见解和行持次第抉择清楚,是极为必要的。

再强调一点,就是听法的意乐非常重要。很多人刚开始对佛法的意乐还比较强,但时间一长,就慢慢放下了听法的行为,这是很可惜的。不管是否能听懂,都应该无有厌足地坚持闻思下去。现在汉传佛教对闻思修行的提倡力度不够,以至于很多人听了一两部论典就心生满足,不太愿意再听课了。学院中有个别道友也是这样,听了五六年法后就消失了。学会里有一部分人还在不断地闻思,另外一部分学了六年之后,就已经结束了这段生涯,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本来我们也都是自愿加入的,能坚持学六年也很不错(学会创建于2006年),在世间,六年学完就是小学毕业了,但我的希望是,小学毕业了还要读初中、高中、大学,佛教的知识多多益善。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多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个人都无所谓,那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我也看不到这些人,也听不到这些人的声音,人多人少对我无利无害;但在这个迷乱的时代,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佛理总是好的。

现在我们佛学院和学会的新成员都比较多,这一方面是非常可喜的事,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压力也比较大。城市里的人需要工作、需要赚钱,面临的都是生活上的压力,而我们这里的人所面对的,一个是自己修行的压力,还有就是为大家发心的压力。我身边的道友经常抱怨“压力太大”。什么原因呢?因为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而发心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少,他们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因此,我觉得学员们应该多加强自我的管理和约束,如果没有一点自觉性,完全依靠别人的控制和指挥,那是有一定困难的。

另外,学会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园地,里面所有的操作我们都有自主权,学会内外有一些人经常反过来给我们指三道四,我想他们没有这个资格。原则上,各个教派、任何上师的弟子我们都愿意接收,但如果是抱着特殊目的而来,总是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那么这些人的学业可以结束了。我们这边的管理人员十分有限,没有时间处理你们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对于如理如法地遵守学会制度的人,我们会尽心尽力地提供服务,但对于那些不但不配合工作,反而制造各种不便的人,恐怕只能开除了事。甚至还有人威胁我们的发心人员,说要找他们“算账”,其实要说“算账”,应该是我们找你算账——你免费学了这么多年,现在不想学了,我们是不是该把这些年的学费算清楚?

不管怎样,希望大家尽量减少是非,多把时间用在闻思修行上。爱搞是非的人不是一个好修行人,爱搞是非的团体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团体。现在世间许多优秀的组织、集团,在管理员工时都非常注重人格的培养和情绪的控制,作为大乘佛教的修行人自然更不用说了。是非多的人,还是自己单独修行好,不要加入佛教团体,否则,不但对自己不利,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无论学院还是学会,我们的管理都是这个原则:如理如实修行且服从管理的人,我们开许你住下来,能呆多长时间看因缘;经常搬弄是非、找麻烦的人,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技术、能力,我们也不需要。

今天的现观好像变成了管理学的课,不过,我们一会儿毕竟要讲正等加行,如果首先连管理都搞不好,我也是没办法修行的。比如一个学校里的学生不能好好遵守纪律,那要学知识就更没指望了。因此,在讲加行之前讲一下修学团体里规章的想法。

第四品 正等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分二:一、摄所修三智之相;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分二:一、略说所修相之本体;二、广说彼等各自事相。

辛一、略说所修相之本体:

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

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

前面三品讲三智,第四品讲正等加行。正等加行的主要内涵,就是如何把三智融摄于修行中。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前三品讲三智,正等加行也讲三智,这样会不会有重复的过失?实际上并不重复,前面讲三智是从见解的角度,宣说了三智的本体和分类等,第四品讲三智是讲如何修行三智;而且前面是分开讲的,这里是合而为一来讲的。

对于菩萨、佛陀和声闻缘觉的智慧,不可能无缘无故获得,必须先以理论来了知其具体含义,然后再以四加行来次第现证,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加行相的本体:了知基四谛实相的所有智慧差别,即被承许为“行相”的法相。

行相一般分两种——所取的行相和能取的行相。以四谛中的无常为例,任何一法都在刹那刹那坏灭,不可能安住到第二刹那,这叫做所取的无常相;我们通过闻思了知诸法是刹那无常的,然后缘一法修行无常,最后类推到所有万法都无有恒常,这样的智慧叫做能取的无常相。因此,所取相是对境本体的行相,能取相是以智慧来了知其行相。加行相指的是能相。

分类:概括起来,前三品宣说的智慧有三种的缘故,正等加行的行相也承许有三种类别。

这三大类若分开而安立:基智有二十七相,道智有三十六相,遍智有一百一十种相。共一百七十三相,下面就对此进行广说。

辛二(广说彼等各自事相)分三:一、广说基智之行相;二、广说道智之行相;三、广说遍智之行相。

壬一、广说基智之行相:

始从无边相,及至无动相,

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基智是随顺声闻缘觉的一种智慧,是对蕴界处等一切基法了知为无我的一种境界。从了知苦谛的实相无边相(即无常相,这里是依《般若经》的讲法)开始,直至了知道谛的实相不动相(或称不退转相)之间,前三谛每一谛各有四相,共十二种相,加上道谛单独的十五种相,总共二十七相。

苦谛的实相有四种:

1、了达无有无常与非无常之戏论的行相。

2、了达不生苦及非苦戏论的行相。

3、了达远离空非空戏论的行相。

4、了达不被证悟我无我戏论所害的行相。

因为正等加行修的是真正的空性,所以苦谛所摄的四相都要远离无常、非无常等两边戏论。集谛和灭谛也是同样。

集谛的实相有四种:

5、了达无有因非因之戏论外的行相。

6、了达无有集非集之戏论如虚空的行相。

7、了达生非生戏论不可言说的行相。

8、了达无有缘非缘戏论之名的行相。

灭谛的实相有四种:

9、了达无有灭非灭戏论、无去的行相。

10、了达不被寂与非寂戏论所夺的行相。

11、了达无有妙非妙之戏论、无尽的行相。

12、了达无有离非离之戏论、无生的行相。

在道位中,烦恼障的对治——证悟人无我之道谛的实相有四种:

13、了达无有道非道之戏论而无作者的行相。

14、了达无有如非如之戏论而无知者的行相。

15、了达无有行非行之戏论而无迁变的行相。

16、了达无有出非出之戏论而无调伏者的行相。

所知障的对治——证悟法无我之后得智慧有漏(《现观庄严论》里的有漏、无漏通常指出定、入定,而非按照《俱舍论》里的“是否与六门相连”之义)道谛的实相有五种:

17、了达无本体如梦之法相的行相。

18、了达无生如回响之法相的行相。

19、了达不灭如眼华之法相的行相。

20、了达重新寂灭如阳焰之法相的行相。

21、了达自性涅槃如幻之法相的行相。

所知障的对治——证悟法无我之入定智慧无漏道谛的实相有六种:

22、了达染污分别之对治——无染污的行相。

23、了达清净分别的对治——无清净的行相。

24、了达染污分别的对治——无染的行相。

25、了达戏论相之分别的对治——无戏论的行相。

26、了达自之现观分别的对治——无执的行相。

27、了达退失分别之对治——不动的行相。

道谛所摄的行相共有这十五种。

以上这基智的二十七种行相,菩萨从因地就要开始修持,而作为声闻乘行者来说,只是直接修习无常、苦、空、无我等相,并非修习大乘远离二边戏论的大空性。因此,《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这些行相都是大乘不共的。

对于这些,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详细内容可以参阅麦彭仁波切、哦巴活佛的讲义等,这些讲义在叙述方法上稍有不同,但真实意趣基本相同。

总而言之,对于基智、道智、遍智的所有行相,都应以远离二边戏论的方式来修持。如果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方法:一百七十三相的每一法,胜义中都是远离四边八戏、无有任何显现的;世俗中皆有如梦如幻的行相。菩萨应在入定位以远离四边八戏、无有相状的方式修行,在出定位则以不相混杂的方式一一去修这一百七十三相。

修行者分两种情况:渐次根基的菩萨要一步一步地修,从前面的无常、苦、空、无我一直到遍智的最后一个行相,每一个都要去修;而利根菩萨则无须如此,可以于一刹那间同时修持这一百七十三相。在讲后面几个加行的时候还会谈到这一点,比如刹那加行就是在一刹那间圆满所有的行相。但对我们来讲,不要说圆满一百七十三相,就连一刹那圆满苦谛的四个相都有非常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绝不能自以为修行有多好。经常有一些缺乏佛学理论基础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很高的境界,声称自己是一地菩萨、二地菩萨,连自称为佛的人也有。我们去台湾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自称是佛的人的照片——他脚踩莲花,头上安了一个人工的顶髻,手作救护手印,旁边围绕着一群善男信女,还有电脑做的白云……我很想采访一下这位“佛陀”,看看他有没有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既然是佛,理应具足一切功德,什么都不懂、特别愚笨的佛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但不要说佛的大悲心和智慧,恐怕他连世间层面的悲心和智慧都不一定具足。

在佛法不兴盛的地方,往往会有人借用佛教名义,搞许多花样来迷惑大众。究其原因,还是世人对佛教理论一窍不通、修行功夫一无所有,这样才会把佛教看成一种玄妙的东西,以至被人蒙骗。

佛教的修行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而行,如果一时达不到预期,也没有必要为此伤心绝望;另一方面,一定不要谈论那些离现实生活特别遥远、令人难以置信的奇异功德,否则结果不一定对你有利——这一点作为佛教徒要加倍重视。

现在的大城市里,人们对佛教的印象还算比较不错,这可能与我们学院直接或间接起到的一点点作用也有关。我希望学习藏传佛教的出家人和在家人,以后在弘扬佛法和自己修行的过程中都尽量如理如法,如果哪一天自己烦恼现前、缘分尽了,实在无以为继,也千万不要打着佛教的旗号骗人。

前段时间,我听说广东有个别人标榜自己是“瑜伽士”、“空行母”,但具体怎么回事目前还不清楚。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给佛教带来不良影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网络等媒体上公开这些不如法现象,以引起大家的警惕。

总体来看,大多数地方的道友都在很认真地、有次第地闻思修行,大家真正明白了佛教的内涵,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在面对苦恼、面对生死时,能用得上佛法的见地和修行,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与此同时,如果大家发现身边有损害佛教形象的行为和现象,也应当尽量制止;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就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揭露。当然,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因私人关系不好而起的无因诽谤。

壬二、广说道智之行相:

于因道及苦,灭中如次第,

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染污法之因——集谛、清净法之因——道谛、染污法之果——苦谛、清净法之果——灭谛中,按照先后顺序,它们的行相分别有八种、七种、五种及十六种。

如此一来,道智相共有三十六种。到底是哪三十六种呢?

从集谛相断治的角度宣说有八种:

1、证悟集谛之差别法因相的智慧有了达断贪之离贪的行相。

2、了达断除本体贪欲而不住轮回的行相。

3、断除果喜爱轮回而寂灭的行相。

4、证悟集谛之差别法集相的智慧有了达断除贪心而无贪的行相。

5、了达断除嗔心而无嗔的行相。

6、了达断除痴心而无痴的行相。

7、证悟集谛之差别法生相的智慧有了达断除因之分别而无有果烦恼的行相。

8、证悟集谛之差别法缘相的智慧即了达断除贪执有情而无有情的行相。

从道谛相立宗及合理性的角度宣说有七种:

9、证悟道谛的差别法道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量之智相。

10、了知与二边不相关联的行相。

11、证悟道谛差别法如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别的行相。

12、了知无有戒禁取的行相。

13、证悟道谛的法别法行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分别的行相。

14、了知无不可量的行相。

15、证悟道谛之差别法出相的智慧就是了知本体无贪的行相。

苦谛的行相从自法相与总法相的角度来说有五种:

16、证悟苦谛的差别法无常的智慧——了达无常的行相。

17、证悟苦谛的差别法苦相的智慧——了达苦谛的行相。

18、证悟苦谛的差别法空相的智慧——了知空的行相。

19、证悟苦谛的差别法无我的智慧——了知无我的行相。

20、证悟苦谛的自性无有戏论相的智慧——了知无相的行相。

灭谛的行相从本体的角度来说有十六种: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灭相的智慧包括三种:

21、了知证悟境空性的行相。

22、了知证悟内空的行相。

23、了知证悟内外空的行相。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寂相的智慧包括八种:

24、了知证悟境空空的行相。

25、了知大空的行相。

26、了知胜义空的行相。

27、了知有为空的行相。

28、了知无为空的行相。

29、了知离边空的行相。

30、了知无始终空的行相。

31、了知无舍空的行相。

32、证悟灭谛的差别法妙相的智慧即是了知证悟境自性空的行相。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离相的智慧包括四种:

33、了知证悟境一切空的行相。

34、了知法相空的行相。

35、了知无缘空的行相。

36、了知无实体空的行相。

对于这三十六种相,菩萨在名言中是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断除非理的行相、修持合理的行相,在胜义的层面,则是以无有任何相状戏论的方式入定修持。

壬三、广说遍智之行相:

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

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

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从四念住开始到究竟佛陀相之间,遍智的行相有一百一十种。这一百一十相是如何安立次第的呢?是随顺四谛之中道谛的次第而安立的。道谛的次第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按照这个顺序,将遍智相分为三种:基智同分的相有三十七,随应道智的相有三十四,不共佛陀的相有三十九。

共同声闻同分基智的三十七相,也即三十七道品,共分为七个部类——

第一部类、彻知有实法之道的四念住:1、了知身念住的行相;2、了知受念住的行相;3、了知心念住的行相;4、了知法念住的行相。

第二部类、由勤作所生之道的四正断:5、了达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的行相;6、了达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的行相;7、了达未生善法令生的行相;8、了达已生善法令增长的行相。

第三部类、修行等持之道的四神足:9、了达欲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0、了达心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1、了达勤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2、了达观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第四部类、现观加行之道的五根:了知13、信;14、精进;15、正念;16、定;17、慧的五种行相。

第五部类、与现观关联之道的五力:了达18、信;19、精进;20、念;21、定;22、慧力的五智相。

第六部类、现观之道七觉支:了达23、念觉支;24、择法觉支;25、精进觉支;26、喜觉支;27、安觉支;28、舍觉支;29、定觉支的七智相。

第七部类、清净出离之道的八正道:了知;30、正见;31、正分别;32、正语;33、正业;34、正命;35、正勤;36、正念;37、正定圣道的八种行相。

菩萨同分的道智相有三十四相,也分在七部类中——

第一部类、对治之道三解脱门:即了知1、体空性;2、因无相;3、果无愿解脱门的三种行相。

第二部类、幻化道三解脱:了知4、有色观色解脱;5、无色观色解脱;6、净色解脱的三种行相。

第三部类、现法乐住之道——无色定:了知7、空无边定;8、识无边定;9、无所有定;10、有顶定的四种行相。

第四部类、寂止之道:11、了知灭尽定的一种行相。

第五部类、出世间道九等至:了知(12-15)四禅、(16-19)四无色及(20)灭尽定的九种行相。

第六部类、所断之无间道:(21-24)了知现见对境四谛的四无间道的四种行相。

第七部类、佛陀之道:(25-34)了知布施等十波罗蜜多的十种行相。

佛陀的不共行相有三十九种,分在五部类中——

第一部类、十力:1、知处非处智力;2、知业报智力;3、知种种解智力;4、知种种界智力;5、知根胜劣智力;6、知遍趣行智力;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8、知宿住随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尽智力的十种行相。

第二部类、四无畏:了知11、正等觉无畏;12、漏永尽无畏;13、说障法无畏;14、说出离道无畏的四种行相。

第三部类、四无碍解:了知15、法无碍解;16、义无碍解;17、词无碍解;18、辩无碍解的四种行相。

第四部类、佛十八不共法:19、如来无有误失;20、无暴卒音;21、无忘失念;22、无不定心;23、无种种想;24、无不择舍;25、志欲无退;26、正勤无退;27、念无退;28、慧无退;29、等持无退;30、解脱无退;31、一切智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2、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3、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4、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35、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36、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的十八种行相。

第五部类、本体的差别:37、了知诸佛所说之真如的行相;38、了知自在驾驭万法之自然本性的行相;39、了知一切相现前菩提之佛陀的行相。

综上所述,从第一个无常相开始,到最后一个佛陀相之间,正等加行的行相总共有一百七十三种。对于这些行相,全部应以入定远离一切戏论,出定不相混杂、如幻如梦的方式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