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9 返回
字体: A- A A+

第9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我们继续讲《入大乘论》。前面讲到,佛陀已经宣说了缘起空性的道理,其实缘起空性的道理应该不管是有实宗还是中观自续派,以及中观应成派都承许。但是很多有实宗害怕堕入常边,所以更加注意建立自己的各种宗派,最后堕入相续不断的常见派的行列当中,前面已经讲了。

这一品主要讲的是辩答、互相辩论,对大乘很多教法的道理进行剖析。

还有人辩论说:染污的因果完全不清净的一切行境,如果因灭则果就会灭是真实的,那么由无量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所形成的异熟身、完全清净的刹土庄严及身语意无尽庄严轮圆满显现就不会消失。

有人又辩论到,染污的因果完全不清净的一切行境,如果因灭则果就会灭是真实的,如前面讲的一样,对方觉得,凡是属于染污的,凡是属于世俗当中的因和果,包括十二缘起在内的,只要因存在果也存在,如果一旦因灭了,果也是会灭的,这一点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昨天讲不堕两边的时候,因果有一种缘起法,除此之外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相续存在,对方认为这是准确无误的。

那么由无量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所形成的异熟身、那可能清净的刹土应该不像我们世俗当中这些不清净的因果法,比如说清净刹土当中的佛也好、刹土也好,在那里身语意的庄严应该是常有的,相当于极乐世界那样。意思就是说,这些由无量的福德资粮,还有无量的智慧资粮所形成的异熟身,包括西方阿弥陀佛的身体、东方的不动佛的身体、南方宝生佛的身体、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的身体,应该由无量的福慧资粮积累以后才形成的。

完全清净的刹土,就像极乐世界、现喜刹土,这些刹土,及身语意无尽庄严轮圆满显现就不会消失。以及当时佛陀身语意的无尽庄严轮,其实清净刹土不管是如意宝也好、喜乐园也好,还有那里的水、那里的鸟类,好多都是诸佛身语意的功德,不断地“无尽庄严轮”,没有用完的、没有用尽的,这么一个庄严的妙力显现的,所以显现就不会消失。不像如梦如幻的,不会因为你想灭就灭,不像这样的。因为前面说如梦如幻,可能世俗的法如梦如幻,相续很快就灭了,缘起法说得过去;但是像极乐世界之类的特别清净的这些法,应该这是无量无尽的福慧圆满的结果,不像世俗有为法的显现,应该是长久存在的。

一般来讲,极乐世界不能称为完全是报身佛的刹土,续部——《法界宝藏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后面分析得比较多。所以,像极乐世界是半化身刹土,因为如果是报身刹土则有五种决定——法决定、时间决定、眷属决定等,完全是常有的,只有在唯一、特别清净的菩萨面前显现。极乐世界,各个宗派所说的有点不同,但有些观点说“带业往生”,当然自宗基本上承认是清净菩萨才能见得到极乐世界的器情庄严。

不管怎么样,不能完全成为是受用圆满身,应该是半化身的刹土。那半化身刹土的极乐世界,是不是跟娑婆世界一样如梦如幻,也是有为法呢?在这里回答的时候,荣索班智达基本上跟前面的理论比较相同,但今天的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大乘佛教的基础,有些地方稍微有点难懂。偶尔也有好懂的故事、公案、比喻,也有些时候它的推理、逻辑,一般人不一定能看得清楚,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对此回答:虽然福慧资粮成了持受与显现清净身体与受用的因缘的确是真的,但不是显现的直接因。为什么呢?福德资粮,当有恶业损害的根源时,福德业也显现有利,比如,底色是白色的布匹,垢染也可以染成有害,凭借洗涤也可以清净,用好的染料也可以染色,如果无有底色,那么就不会这样。同理,如果具足地、水、时间的界,那么各种各样的种子就会生出各自的果,如果其中只是没有水,也不能生出果。同样,具有二取习气之基,如果以爱的湿性滋润,那么业的一切种子就会生长,只是离开了爱的湿性,业的诸种子也不会生长。虽然圣者阿罗汉们住于有所缘之地,但因为远离了爱的湿性,也不会产生福德业的异熟蕴。

回答的时候说,虽然福慧资粮成了持受与显现清净身体与受用的因缘的确是真的,因为因地的时候有清净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最后像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他们已经受持了,或者在他们面前已经现前了清净的身体——佛的身体、菩萨的身体,在那里受用圆满的极乐世界的山山水水、各种庄严,这些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辩论的。但是,不是显现的直接因,福慧资粮是不是极乐世界或者现喜刹土的正因?也就是近取因,是不是能生所生关系的近取因呢?不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也有讲,按照共同乘,他们承认依靠福慧二资产生两种法身和色身,是能生所生的关系;但是大乘,尤其是密乘,只是能现所现——依靠这种因缘能显现,但实际上不是真正的近取因,很多大乘经论当中都是有的。所以,你不能认为极乐世界都是从福慧资粮的因缘当中直接产生的,只不过是在中间变成了一种外缘而已。

为什么呢?首先分析了福德资粮,然后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并不是完全清净刹土的因,福德资粮,当有恶业损害的根源时,福德业也显现有利,比如说福德资粮而言,当有恶业损害的根源、损害的基,损害的根时,福德的业也同样可以现前,是有利的,他们两个是互相观待的,一旦恶业对你有害,福德业是会对你有利的。所以,一般来讲,在轮回当中道谛是有用的,获得解脱的时候,所谓的道谛也没有什么用。

这里讲一个比喻,比如,底色是白色的布匹,垢染也可以染成有害,白色的布上面有个黑点,或者有个染污的因是有可能的,因为它的底色是白色的,凭借洗涤也可以清净,用好的染料也可以染色,后来凭借清净的水洗掉也可以得到清净;然后用好的染料也可以染色,白色的布匹如果用了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也可以染色,如果无有底色,就像空气一样什么都没有,那么就不会这样。染色也不可能,清净也不可能,染其他的色彩也不可能的。福德资粮只要有有害的身份、有利的身份的时候,它是可以存在的,有一个依靠处它可以存在;如果没有这样的,其实福德资粮不能成为真正的因。这是第一个白色的布的比喻。

第二个比喻,同样的道理,同理,如果具足地、水、时间的界,那么各种各样的种子就会生出各自的果,这也是可以的,如果地、水,比如说肥沃的地、滋润的水,还有让它成长的春天、夏天的四季,如果这样,不管花也好、树也好,还有世间任何万物生长的机会有的。不管什么法,只要春天种种子,依靠外缘一定会生出各自的果。如果其中只是没有水,也不能生出果。种子也有了,地也有了,时间也有了,但是没有灌溉水,水已经断了,那没有水份,有时候到了秋天的时候天都干了,农民很担心。前一段时间我们周围的很多农民都特别担心,今年秋天的丰收成问题,但后来也下了雨,可能会好一点。所以,如果仅仅是没有水,那其他的因缘都具足也没办法。

同样,具有二取习气之地基,同样的道理,具有二取习气的地基,藏文当中是“地基”,我们相续当中有二取的习气,能取所取的习气的地也存在,地基也存在,如果以爱的湿性滋润,就像刚才种子也有了,水也有了,那么业的一切种子就会生长,一个是我们相续阿赖耶上面有二取的基,然后有爱的滋润,贪着的滋润,那么一切种子会有的,只是离开了爱的湿性,业的诸种子也不会生长。如果是离开了爱的执著,那么有业的种子也不可能产生。虽然圣者阿罗汉们住于有所缘之地,因为他们相续当中还有细微的实执,没有断除所知障,没有证悟法无我,圣者阿罗汉还是有缘的,有所缘之地,但因为远离了爱的湿性,因为断除烦恼障的时候,没有了爱的湿润,也不会产生福德业的异熟蕴。因为阿罗汉,尤其是无欲阿罗汉,他不会结后世。他的爱虽然不是烦恼,但是像愚痴一样的种子为什么没有?《智慧品》当中给他们发太过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所以,只要有种子,他的果也会出现的。

《俱舍论》当中说:“于许烦恼如种子,如龙根树与糠秕。”烦恼就像种子一样能产生自己后面的果;它就像龙一样,只要龙存在水不会干;它就像树根一样,只要树根存在,树茎和树枝会长出来的;它就像树一样的,有了树,它的花、果也会出现的;还有像糠秕,糠秕当中的果实,因缘具足也会生长。当时在《俱舍论》当中,以各种比喻说明烦恼如种子一样能产生后面的果;但是如果离开了爱,离开了爱的执著,那作为阿罗汉,他的相续不会延续下去。

在这里为什么讲这些比喻?因为刚才前面提出来的一个问题:福慧资粮所形成的果和刹土长期存在,不会消失。因缘不具足的话,即便是福德,后面清净的果也不会存在。比如,阿罗汉远离了爱,后续不会产生。如果他的福德业一直是能延续下去,那他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因缘,肯定是有善根福德资粮;如果没有福德资粮,断除烦恼障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话,阿罗汉是不是永远住世?不可能入灭尽定,很长时间以后才趋入大乘,不可能的。应该永远是处于他的灭尽定的果当中,不会变化,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从福德因缘各方面的比喻来看,福德因缘的果并不是一直存在,这是第二个比喻。

此外,如果有江河的害处,那么航船也会起到有利的作用,如果远离了江河的害处,到达了陆地,那时船也就起不到利益的作用了。同样,在恶业有害期间,福德业也起到利益的作用,一旦恶业无害,那时福德业也无有利益。如果远离了一切利害,它就称为菩提。佛陀也说:“譬如水满河,前往彼岸者,收集草木等,制造渡河船,入彼善度过,则去往安乐。如是轮回岸,生起正法道,舍弃法非法,获得菩提乐。”或者就像所说的“如幻之诸法,出收之作者,故彼不成罪,福德亦复然。无有福罪者,彼称证菩提”。菩提的法相,了义中只是完全寂灭了罪业与福德二者的法相。所说“菩提是寂灭涅槃之法相”也是如此。

第三个比喻,此外,如果有江河的害处,江河比较大,像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一般人度过的话肯定有危险性,可能会掉到河里被河水冲走,这个时候航船也会起到有利的作用,如果远离了江河的害处,就像喇荣的水,或者比较小的山沟里面的江河也好,河流也好,或者这样说,如果江河已经到达了陆地、到达了目的地,那时船也就起不到利益的作用了。那时候船只起不到作用,其实所谓的船只有没有起作用呢?只要有江河的危害,船只是起作用的,依靠它可以渡过;如果没有危害,其实它也起不到作用。我们的福德资粮的善,只要有恶业的危害也能起到作用。大家也知道,如果到了陆地,船只也没有什么用,但是你在河边、你在海上面、湖上面,那个时候肯定需要船。

我好像讲过吧,原来有一次我们去柬埔寨,他们当地有一个难民营,特别可怜。因为他们是从其他国家偷渡过来的,到了这边以后,那些国家也不让他们上岸,一辈子只能在海上生活。晚上只有在船上睡,早上起来也没有办法生火,没有这些,只是每个人去钓鱼,吃一点生的鱼,就这样维生,有些已经这样生活四五十年了,很早的时候来到这里。

我听到以后觉得很可怜,我们专门包一个船,他们说有时候做一点布施还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去布施。但是之前我们也去了一些学校,时间有点晚了,他们说会不会太晚了,我说应该可以吧,我们还是去。到了以后,带的糖果、食物,我们给一部分人给了一些吃的。但是他们整个海边到处都是像难民营一样小小的船只,结果他们互相告诉,大声地吼,“这里有布施”。然后各个地方的人,有些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怀里抱着一个,自己一只小船,因为他们一辈子在这里,用船只的时候特别顺手。

我们的周围全部被包围起来了,全部跑到我们的船上面,我们的船一直往下沉,后来我们很危险,很害怕,天也开始黑了。而且有一棵树,我们的船开不过去,一直顶在树上面。当时大家都很紧张,如果我们的船沉下去,肯定死在这里。他们也无所谓的,他们好像是边地人一样,没有真正人的法相,除了吃鱼以外……后来接近天黑之前终于渡过了,当时还是很……对他们而言,船只有利有害,如果是在陆地、在海边,已经过了岸以后,船只没有用。所以,我们的福德资粮其实跟船只比较相同,只要沉溺在轮回当中的时候,福德资粮能起到渡过轮回苦海因的作用;如果到了岸边,福德资粮全部要抛弃,起不到作用。大家也是应该知道的。

同样,在恶业有害期间,福德业也起到利益的作用,一旦恶业无害,那时福德业也无有利益。如果远离了一切利害,它就称为菩提。同样的,在恶业有害期间,福德业也起到有利的作用;一旦恶业也无利无害,对他没有什么害的时候,那时候福业也没有利益的。如果远离了一切所有的利害,像得到佛的境界一样,那就成为无为法的真正的菩提。所谓的菩提,并不是在某一个地方出现一个非常光明的东西,或者真正能获得如意宝一样的,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不是这样的。一旦无利无害的境界到达的时候,那个时候真正是菩提。

佛陀也曾经这样说过,譬如水满河,前往彼岸者,如果有一个充满水的大河,我们要度过彼岸的话呢,收集草木等,制造渡河船,收集一些草啊、木啊,各种材料,然后制作船。以前有木船,也有竹子做的,也有板子做的,像藏地也有圆圈的皮革做的,以前有些高僧大德去拉萨这些地方求学的时候经常做一些皮革做的小船。入彼善度过,则去往安乐。入了船善于度过,则去往安乐,可以到安乐的地方。如是轮回岸,生起正法道,如果我们也是在轮回的彼岸当中,生起正法的像船只一样的道的话,舍弃法非法,获得菩提乐。那会舍弃法和非法有相的执著,法和非法最终都会舍弃,这个时候获得菩提的安乐。“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里面讲,法都尚且要舍弃的话,何况说非法呢?到了彼岸的时候都要舍弃的。

或者就像所说的“如幻之诸法,出收之作者,如果懂得了一切诸法如梦如幻,那出也好,收也好,作者就是故彼不成罪,因为通达如梦如幻的作者,一切运用自如,这样的话不会成罪的。福德亦复然。福德也不会成的。无有福罪者,彼称证菩提”。真正的菩提无善无恶,就像我们讲《法界宝藏论》和《句义宝藏论》里面引用了很多次《普作续》的教证,说真理到最后“无束无缚,无来无去,无常无断,无作无非作”等等。所以菩提的法相,了义中只是完全寂灭了罪业与福德二者的法相。到底菩提是什么?菩提真正在了义当中寂灭了所有罪福的相,所有有相的全部都没有。

声明论中也有“所依讷瓦那,亦是火灭名,也是比丘涅槃的名称”,“讷瓦怒阿嘎”是火灭的名称,如是说不住于何处,称“火灭”时,只是灭了燃烧的法相,只是将既未曾去何处也不住于何处称为“讷瓦那”;“讷瓦怒布恰”是比丘涅槃的名称,胜义的比丘只是熄灭了贪嗔痴的烈火,就称为涅槃,只是未曾去何处亦不住于何处的法相就称为“讷瓦那”。因此,福德业也是清净显现之缘,并不是真正的因与缘。也不是智慧资粮,因为无分别的智慧虽然是依靠种姓与善知识的力量从发菩提心开始积累无量善根的相续、无误缘于法界及念根而生起,但是智慧的法相是以远离所取与能取分别的法相而产生,不适宜作为显现的缘,就像炽燃的劫末火不宜作为一切有为法汇合的缘一样。清净世间智慧也具有显现为所取能取的因,并且依靠三轮清净的善根而生,虽然是依靠显现产生,但是它的法相是具颠倒的显现,能见不颠倒,就如同诸智者面前旋转火烬一样。所以,它也不宜作为缘,就像如果将许多木柴堆聚起来点起火,木柴有的已经焚烧,有的还没有焚烧,也有接近焚烧的,那个火也依靠木柴而产生,但是那个火,并不是使柴的相续久住与增长的缘,因为是以能减少柴的缘而存在。同样,清净世间智慧也是具有由无始时的执著习气牵引而显现的种子,依靠三轮清净的善根而产生,通达了诸法如幻及幻化,就是通达了无有自本性,以名称与因而空,仅仅由因缘产生,它不宜作为能增长显现之相续的缘。无因无缘而产生及不堪为因缘中产生的法丝毫也不存在,因此,显现之识转依时,得不到生起清净世间智慧的其他因缘。

所说“菩提是寂灭涅槃之法相”也是如此。意思就是说,菩提是寂灭涅槃的法相,为什么呢?下面讲,声明论中也有“所依‘讷瓦那’,亦是火灭名,也是比丘涅槃的名称”,印度的声明学很有推理性。意思是说,声明学当中所谓的“讷瓦那”既是火灭的名称,也是比丘涅槃的名称。“讷瓦怒阿嘎”是火灭的名称,如是说不住于何处,称“火灭”时,只是灭了燃烧的法相,只是将既未曾去何处也不住于何处称为“讷瓦那”;从梵语当中的“讷瓦那”来说,既有火灭的意思,也有比丘涅槃的意思,有两层意思。首先灭火,当它燃烧的部分没有了,火灭的时候没有去哪里,也没有住在哪里,这就叫做“火灭”,这是第一个比喻。所谓的菩提并不是出现了什么,火灭的话,火燃烧的部分没有,这个叫做“火灭”。菩提,当能取所取全部灭了这个叫菩提,不是得到了什么。可能很多人认为获得菩提果位时相当于获得博士学位一样,有一个证书,有一个果位,非常快乐,不是这样的,真正佛教的甚深意义可能我们很多人还没有特别通达。这是第一个比喻的意思。

“讷瓦怒布恰”是比丘涅槃的名称,胜义的比丘只是熄灭了贪嗔痴的烈火,就称为涅槃,只是未曾去何处亦不住于何处的法相就称为“讷瓦那”。第二个比喻,刚才是“讷瓦怒阿嘎”,这个是“讷瓦怒布恰”,比丘涅槃的名称,意思是说,胜义的比丘熄灭了贪嗔痴。比丘,有四种比丘,其中胜义的比丘是指通达阿罗汉的果位。阿罗汉已经灭了贪嗔痴的烈火,称为涅槃。这样的涅槃叫什么呢?没有去何处。贪嗔痴是不是去于何处呢?也没有。贪嗔痴是不是住于什么地方呢?也没有。所以称为“讷瓦那”。

火方面,最后火无去无住,这个也叫火的“讷瓦那”。阿罗汉的“讷瓦那”,阿罗汉的相续的烦恼也没有去处,也没有住处,这个叫“讷瓦那”,所以用梵语来讲,最终真正的“讷瓦那”,胜义比丘也好,火灭也好,其实并没有什么得到的,没有什么去除的,燃烧的火灭了叫“讷瓦那”。

因此,福德业也是清净显现之缘,并不是真正的因与缘。这以上讲到了福德资粮。通过以上的论证,其实福德资粮只是一个显现的缘,因为因地的时候,要做功德,这些福德让原有的东西显现,包括清净刹土、阿弥陀佛的身体,并不是直接依靠它产生菩提,产生极乐世界,产生佛陀的身体、庄严的身相,不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的佛陀可以说是清净的身体,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过了多少年以后还要示现涅槃,示现涅槃以后,还要再次成佛。这样的话,我们不能认为极乐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恒常不断,他的相续永远恒常,不能这样认为。福德资粮所得来的所有能取所取消失,就成为了一个菩提,就像刚才用火和胜义比丘的比喻来说的一样。

也不是智慧资粮,显现的因也不是智慧资粮。为什么呢?智慧资粮的因应该是无分别的智慧,有入定的智慧和出定的智慧。从入定的智慧而言,因为无分别的智慧虽然是依靠种姓与善知识的力量从发菩提心开始积累无量善根的相续、无误缘于法界及念根而生起,这是讲的无分别智慧,一般是一地以上入定的智慧,它的因缘是什么呢?大乘种姓的如来藏,依靠善知识宣说大乘的佛法,自己发菩提心,在无数劫当中积累资粮的善根,最后依靠善知识缘于无误的法界,观法界的空性。还有一地以上的菩萨不断地反省:自己以前是由什么样的功德产生,现在到达什么样的境界——还是有一种忆念,对离戏法门和修行,比如资粮道是以闻思为主,加行道以修行为主,对前前有一种忆念。念根,忆念而产生,可以说是忆念,一直关注,可能没有那么的分别念;但还是有一种了知,对自己有一种正念。

但是智慧的法相是以远离所取与能取分别的法相而产生,不是真正有一种实相的东西,是以远离能取所取的方式而产生,不适宜作为显现的缘,因为无分别是无缘的,没有任何执著,这样的话,特别不适合作为显现的缘。清净极乐世界,依靠无分别的智慧,显现出来有缘的东西,如此安立它的因果关系,是特别不适合的。

又讲一个比喻。就像炽燃的劫末火不宜作为一切有为法汇合的缘一样。因为末劫火一旦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山山水水全部吞没了,不可能变成让这些有为法产生的缘,这样不符合本性,因为末劫火本来是“吃”掉一切。而无分别智慧,也是能取所取的所有二相的执著全部都要灭掉,不能认为极乐世界依靠无分别的智慧而产生。因为你承认的是有相的东西,有相的东西依靠无分别智慧产生,这样的因缘关系可能谁都不会承认。这是从入定的智慧来讲,依靠入定的智慧产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身体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因果关系不合理。这里的分析方法比较深,可能很多人以前没有想过这样的推理方式。

第二个方面,前面讲到的菩萨出定位的清净智慧、后得位的世间清净智慧。清净世间智慧也具有显现为所取能取的因,虽然有一个细微的习气——作为菩萨,一地到十地之间还是有能取所取,因为所知障没有断完。这样的话,菩萨的清净智慧虽然有显现为能取所取的因,并且依靠三轮清净的善根而生,菩萨的后得位的智慧,一个是有细微的二取的因,还有是因为菩萨出定位全部懂得了三轮体空,比如布施,布施、布施者、所布施的对境——在后得位的无缘当中,产生三轮体空清净的善根。三轮体空并不是菩萨入定位的境界,应该是后得位不执著相的境界。虽然是依靠显现产生,在菩萨后得位有显现。入定的智慧中没有显现,不能成为显现。后得位虽然依靠因缘有显现,但是它的法相是具颠倒的显现,能见不颠倒,就如同诸智者面前旋转火烬一样。实际上,菩萨看到的清净显现是颠倒的。比如观音菩萨看极乐世界,因为他有细微的习气,看起来是恒常的东西,但真正一地菩萨以上,不会被这些现相的相续束缚,所以能见不颠倒,能见指智慧。一地菩萨以上的能见是一模一样地照见,但在他面前显现有颠倒的部分,因为显现不间断,本来无常的东西显现为常有。这个比喻相当于智者面前有一个旋火轮,智者知道旋火轮肯定是假的,不可能有圆圈;但是在智者的眼识面前,确实看到的是圆圈。所以,刚才菩萨的清净后得智慧,实际是他当时所见有一些颠倒的显现,就像极乐世界,也是一些菩萨他们所看到的是清净的、庄严的、也是有如梦如幻的现象;但实际上,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能见的智慧没有颠倒,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它也不宜作为缘,它也不适合做显现的缘,刚才所说的菩萨后得智慧,是不是依靠它能显现所有的相续呢?也不适合。

就像如果将许多木柴堆聚起来点起火,木柴有的已经焚烧,有的还没有焚烧,也有接近焚烧的,那个火也依靠木柴而产生,但是那个火,并不是使柴的相续久住与增长的缘,因为是以能减少柴的缘而存在。这里面很多比喻,如果没有深刻的理会确实不好懂。很多木柴堆聚起来,依靠木柴火生起来了,是不是火让木柴增长呢?并不是。因为木柴被火烧毁无余,木柴越来越少。

同样的,刚才讲到菩萨后得位的智慧,依靠它显现外面的境界,那是不是菩萨后得位的智慧成为它的因,能看到极乐世界的延续呢?不是,这个因,凡是有相的东西,慢慢隐没,到了最后佛地的时候,所有这些显现全部都没有。在佛地,不管清净的、不清净的,在真正的智慧面前都没有,所有这些都没有,凡是能取所取分、二取的相都没有。因此,你不能认为菩萨入定位的无分别智慧作为显现的因,这样说也不合理的;后得位的世间清净智慧成为这些极乐世界等的因,也不是,因为后得位的智慧慢慢成熟的时候,所有这些清净、不清净的东西最后全部吞没无余。这个道理,大家也要好好思考。同样,清净世间智慧也是具有由无始时的执著习气牵引而显现的种子,刚才讲了,一地到十地菩萨相续中,无始以来有些执著相,执著瓶子、柱子,像阿罗汉相续当中也有习气,菩萨十地末尾以前还是有无始以来的习气,所以他们有一些执著,有这样一个种子。依靠三轮清净的善根而产生,通达了诸法如幻及幻化,就是通达了无有自本性,也就是在名言当中如梦如幻,胜义当中无有任何自性,每一个法以名称与因而空,每一个法名称是假立的,每一个法的因没有任何实义,仅仅由因缘产生,它不宜作为能增长显现之相续的缘。前面讲了,菩萨的后得清净智慧可以灭尽各种各样显现,这样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以此来增长或延续这些相续,那不合理。这个大家应该明白。无因无缘而产生及不堪为因缘中产生的法丝毫也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无因而产生的,这种法从因缘缘起的角度来讲,无因无缘而产生不可能。如果有,就会像《中观庄严论》里讲的一样,有产生无依、恒常现前等等过失。不堪为因缘中产生,不依靠因缘直接自然产生,这种实际上也不存在。

因此,显现之识转依时,得不到生起清净世间智慧的其他因缘。最后现前转依识,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到最后阿赖耶转依为大圆镜智,得佛果的那个时候,得不到任何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后得清净智慧的其他因缘,全部都消于法界。在这之前,因为最究竟的转依还没有得到,可能在不同菩萨位的时候有不同的显现,这些显现不能完全泯没;一旦真正得到佛果,在那个时候,不要说我们凡夫眼耳鼻舌身这些五根识面前显现的不清净的法,甚至菩萨后得位,在他们面前显现的所有的清净刹土庄严、身口意无尽庄严轮等,全部都泯灭。没有任何一个因缘,在得佛果的时候,在佛的智慧面前还存在有相的法,不管是清净、还是不清净,都是没有的。

像极乐世界,可以说是业力清净的菩萨或众生面前显现的、幻化的清净刹土,就像梦里面遇到特别恐怖的时候,又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安慰的地方。实际上都是梦,但是梦里,一个是痛苦的根源,一个是快乐的根源,醒来的时候,所有清净、不清净都没有。所以,从菩萨的净见量、观现世量比较起来,当然,菩萨的净见量所得来的清净刹土是合理的;但是从究竟意义上看,这也是不能成立的意思。

也有人说:“如果不承许胜义中有生,那么如幻世俗中显现产生并无相违。”

这也跟中观自续派的观点相同。胜义当中一切没有产生,但是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产生应该是合理的。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下面驳斥。

驳:如果“若胜义中无有自性,则世俗中就不会产生”无有相违,那么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的法相,承许在胜义中也好,承许在世俗中也好,诸缘相续已经断灭,但果却可得并无相违,这一点仅仅在世俗中也不存在,仅仅部分也不应该存在。为此,完全清净的显现相续不断不合理。所谓“具有大本智所依本性异熟身”也不合理,因为断除了我见及习气,如何会执著单独的身体与安住在洲岛固定之处呢?如果显现的相续安住不合理,那么诸位如来具有清净世间智慧以什么建立?如果再用智慧详细抉择,那么建立诸如来具有无分别智慧显然也不合理。

驳:如果“若胜义中无有自性,则世俗中就不会产生”无有相违,这个“不会”,藏文好几个版本中都是这样,好像在这里有点卡,但我对了很多版本,也不敢改。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看,对方的观点是这样“胜义当中没有自性产生,世俗当中会产生”无有相违的话,那么佛陀所说的缘起法……这样讲的话,稍微顺一点。但我们没有改,按照这里的意思,也勉强可以过。

驳斥的时候怎么说呢?因为胜义当中没有自性,世俗也并不是除了胜义以外的东西,就像中观应成派说的那样,胜义当中不可能有产生,世俗当中也不会有产生,这是没有相违的。那么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的法相,承许在胜义中也好,承许在世俗中也好,诸缘相续已经断灭,但果却可得并无相违,这一点仅仅在世俗中也不存在,仅仅部分也不应该存在。可能这一段全部连接起来才好解释。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一样,“胜义当中不产生,世俗当中有产生”,这个说法无有相违的话,那么佛陀所说的缘起法,实际上不管承许胜义中有产生,还是承许世俗当中有产生……意思就是说,胜义当中的产生,其实有实宗还是承认胜义当中有产生,有部、经部也好,唯识宗也好,都觉得真实义当中还是有万法细微的产生,这个是承认的。大家都知道,世俗当中的产生,如果各种缘的相续断灭得到果,比如说因缘没有了,地水火风没有,那种子能产生果没有相违,这样的说法在世俗当中也不可能,不要说世俗当中,仅仅在梦里面,在任何时候,在部分的情况也是得不到的。

因缘法,在假合当中也好,在真实当中也好,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可以产生;一旦因缘不具足,它真实不可能显现。也可以这样理解吧,不管中观的观点还是密法的观点,凡是所有的产生,只有一个因缘假合的观点。以前学《入中论》的时候,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仁达瓦大师说过,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产生都没有,但因缘的假合产生是有的。这一点,麦彭仁波切的一个《入中论》的讲记当中,即后来弟子整理的《月称言教》,里面有比较相同的观点……现在已过去二三十年了,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意思是,四种产生,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是没有的,但是因缘的假合生——我们说没有四种产生;有些论师说有第五种产生,就是以因缘假合生,那这个承认的话,也没有什么相违的。所以,如果因缘断灭,果得到是不可能的事情——果得到却不相违,这种说法,世俗当中没有,胜义当中更不用说了。

为此,完全清净的显现相续不断不合理。可能跟上面的问答还有点接近,但有人说,可能是另一个问题,但跟刚开始的问题也有点接近。这里说,完全清净的显现相续,像极乐世界那样的相续一直不断地存在,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是因缘产生,因缘没有的话,不管清净、不清净的法都不能产生,不合理的。所谓“具有大本智所依本性异熟身”也不合理,就是佛的身体,具有大智慧的本性的异熟身,如果不断地存在,也不合理。佛的身体,不断有一个实有的东西一直待在那里,那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断除了我见及习气,像佛陀完全已经断除了我见、萨迦耶见和所有细微的习气,如何会执著单独的身体与安住在洲岛固定之处呢?佛陀已经断除了所有有相的因缘,这样怎么会他还有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我们所谓的、心里面想得到的佛陀的身体呢?当然佛陀的色身并不是实有的,这个对方也不会承认,我们在这里也不用探讨这个。但实际上,如果佛陀的身体,像阿弥陀佛的身体,一个单独的、智慧和悲心聚集的这么一个身体,或者安住在一个洲岛固定之处,像极乐世界、现喜刹土、香巴拉国土,安住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洲岛、一个固定的清净的刹土当中,怎么会合理呢?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显现的相续安住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如果显现的相续,不管极乐世界还是佛的身体,他的相续安住不合理的话,那么诸位如来具有清净世间智慧以什么建立?当然佛陀清净的世间智慧没有也可以,但有些人说,佛陀要全知、要知道世间的一切法。那这样的话,佛陀虽然没有后得位和入定位,但是要随顺众生、了知众生根基的话,阿弥陀佛也是昼夜六时观照众生。所以,这样一种相似的世间智慧应该是有的,有些人是这样讲的。但实际上,佛陀相续的清净智慧,不管是福德资粮,或者是智慧资粮,哪方面来讲也是没有办法建立。如果不能建立,那清净智慧也是怎么安立?如果再用智慧详细抉择,那么建立诸如来具有无分别智慧显然也不合理。有体相的无分别智慧,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

其实在藏地和印度都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部分论师,印度的一部分论师,包括藏地的臧若巴,还是哪位大师,他们觉得佛陀没有智慧,不能有智慧,因为有智慧实际上是有体相的东西,如果有体相的东西,对佛陀来讲是不合理的,那佛陀为什么能现前这些、了知这些?他引用了《入中论》和《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如意宝的比喻,说是依靠佛陀前世的愿力,在众生面前现前,像如意宝一样现前,而并不是佛陀自身具有一种智慧。他们说,佛陀是没有智慧的,如果佛陀有智慧,那佛陀的智慧已经变成了有实体了;有实体的话,有刹那生灭,如果有刹那生灭,就变成了行苦,是有为法。有为法肯定属于行苦当中,刹那不定,按照《四百论》的观点也是这样的。所以,佛陀本身没有智慧,但是佛陀的智慧依靠愿力而现前,这并不是佛陀自身具有的智慧,有一部分是这样认为的。

还有《释量论》等各种因明的观点来讲,佛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遍知一切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刹那了知众生心相续的是一种无常的智慧,只有无常的智慧才可以安立。那佛陀会不会变成无常?不会,依靠如所有智发心了知,尽所有智随着众生的显现而随顺了知众生的各种心。按照因明的观点,量不会有常有的,如果常有,那就没办法有量和非量的差别。所以,按照因明的观点,也有一些论师认为佛陀有智慧,但这种智慧是无常的智慧。像他空派的一些论师认为,佛陀应该是有智慧的,但智慧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属于分别念范畴的智慧,就像《宝性论》所讲的,无为法任运自成,如来藏本身具有的智慧,当时讲佛陀的八种功德时,也是任运自成的智慧,无为法和任运自成的智慧。这个比较容易成立,他空派按照《宝性论》的观点,这样成立是合理的。

但是,荣索班智达自己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实际上佛陀有智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因缘而生的一种智慧。他应该承认他空派如来藏的观点,就像学《宝性论》《法界赞》时所说的那样,佛陀的智慧应该是成立的。但是在这里,依靠因缘而产生,不管是世间清净智慧,还是无分别智慧当中产生的、有一种实执的东西,无法建立。在佛陀面前,这个是不能建立的,为什么不能建立呢?下节课会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中观宗的观点进行剖析。如果再用智慧详细抉择,那么建立诸如来具有无分别智慧显然也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