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10 返回
字体: A- A A+

第10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我们继续讲《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可能对喜欢深度认识佛教教理的人来讲是非常好的一部论典。如果没有佛教的基础,再加上对理论不感兴趣的,只谈修行或者只谈现实生活当中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对于这种人来讲,可能个别的内容不一定特别相应。这里面讲到了很多诸佛菩萨的境界,也讲到了凡夫人如何断除烦恼,如何观如梦如幻的道理也会讲,但有相当一部分讲到了最甚深的道理。可能听众当中有些特别有信心,最近好多人的反应特别强烈;但我也担心有个别人比较喜欢简单的修行方面,直接对烦恼起对治作用,对这样的法门比较感兴趣。

不管怎么样,荣索班智达的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这部论典,应该说在我们藏传佛教当中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殊胜的法,学完了这部法之后对佛法的整个教义一定会有框架性的理解,我个人这样认为。当时我听这部论的时候其实学得不多,但是自己对这里面的很多内容印象很深,当时里面的好多道理学得比较明白。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闻思的过程当中,好像比较关键的问题都有所了解。这之前虽然对佛教的教义很有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有各种怀疑、各种纠结,解不开的疙瘩一直在心里隐藏着,但这部论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心里许多的问题,所以我相信这部论典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有一些利益吧。

这也是我很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以前包括个别法师、有些修行人也请求过我,能不能翻译《入大乘论》?我也想过很多次,但这不是想翻译就翻译,因缘不具足的话,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想就可以了。这几年因为有了这个因缘,我也尽量把它翻译出来了,翻译出来以后,这次跟大家讲,内容也比较多,所以可能今年不一定讲得完,如果不行以后慢慢再看。这部论我也在很努力地讲,大家也应该努力地听。听起来跟其他课程有点不同,还是有点费力,我讲的时候也有点吃力,你们也看得出来,但是我还是用我的智慧来讲的。其实当时上师如意宝讲的时候很多教言也没有笔记,当时我有一本书,上面本来有一些注解,但是一直找不到,当时讲的很多都忘了,也是凭自己的智慧来解析。你们也是一样的,我们都解言知语的人,讲错了你们也可以举手,可以指出来。不管怎么样,这部论典如果学好了以后,很多人心里的疑惑能解决,当然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花一些精力和时间。

现在正在讲,不清净的因果是因灭果灭,而清净的刹土、佛身、身语意庄严轮不会消失,应该长久,这个道理昨天前面也已经驳斥了。还有一个道理,胜义当中如果没有自性,世俗当中有的话应该不相违吧,胜义当中不承许产生,但是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产生应该不相违吧。下面回答说,其实胜义当中没有,世俗当中也没有。从佛教的缘起来讲,不管胜义还是世俗,只要因缘灭了以后,果是得不到的。昨天讲了这个观点。

昨天还讲了,在佛地的时候不可能有一个永远不灭的无分别的智慧。入定的无分别的智慧,菩萨们出定时候的清净世间智慧,这两个在佛地的时候不可能有一种相续不断的法存在。荣索班智达主要的意思是说,实际上在佛地的时候没有一个实有的佛的智慧。这个观点在藏地也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些说法当中说,印度月称论师不承认佛智,藏地荣索班智达不承认佛智。有些论师对这个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实际上荣索班智达的观点,并不是佛不具足自然本智,无为法的、光明的、寂静的,这样的自然本智佛肯定具足的,但具足的方式并不是我们分别念当中能接受的这种方式,带有极端的边,也就是带有实有的或者假有的,不应该以这种方式成立。

所以,可能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大家也应该好好思考,我们可以思考佛到底具不具足智慧?当然,没有学过甚深宗派的人,他们都觉得释迦牟尼佛肯定具足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五种智慧等等,但是具足的方式是怎么样呢?并不是以我们凡夫人分别念可以容纳的存在方式。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详细地分析,可能有一点难,今天我们再继续分析。

昨天说,建立如来的无分别智慧显然是不合理的。阿弥陀佛有一个无分别的智慧,释迦牟尼佛有一个无分别的智慧,就像我们的现量照见任何法的时候有一种无分别的根识,就像那样的识肯定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

为什么呢?是这样,诸位菩萨入定位,生起无分别智慧,如果按照说菩萨八识聚宗派的教义,那么依于异熟阿赖耶识没有转依的所有种子,产生意识,积累无量善根的种子、无误缘对境无倒法界及具有正念根所产生的智慧、等持而远离了我见之源,远离了所取能取分别念的显现而产生,那就得以命为“无漏心、出世间心或智慧”。如果阿赖耶转依,则菩萨们的无分别智慧及它的同类智慧依靠什么因缘产生呢?假设阿赖耶转依本身成了大圆镜智,那么来观察一下是生起无分别智慧它本身还是从中生起意识转依的妙观察智胜义谛的有境?如果是无分别智慧本身,那么就与转依相违。假设说是不可思议的法,那么所有宗派假立的一切遍计都应该以不可思议为依据了。假设说是从中生起意识转依的妙观察智,那么就需要如同清净世间智慧一样寻找它的因缘。

是这样,诸位菩萨入定位,生起无分别智慧,我们知道,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在入定位的时候有一个叫无分别智慧,但是这个无分别智慧在佛地的时候一直存在的话,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下面有两个派,一个是承认八识聚的宗派,还有承认一个心识的宗派,按照这两个宗派的观点来讲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按照说菩萨八识聚宗派的教义,菩萨八识聚派应该是唯识宗为主,一般来讲唯识宗承认八种识聚,五根识、意识、阿赖耶识和染污意识,总共八识聚,承认八识聚的大乘宗派的教理来讲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那么依于异熟阿赖耶识没有转依的所有种子,意思就是说,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异熟阿赖耶识还没有转依,没有转依的时候,阿赖耶有各种各样的,主要是菩萨善的种子,它产生意识。平时阿赖耶能生起意识,生起意识以后,积累无量无边善根的资粮,菩萨也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讲经说法等等,积累无量善根的种子、无误缘对境无倒法界,在入定和修行的时候,无误的缘无倒的法界——正确的法界性,及具有正念所产生的智慧、等持而远离了我见之源,远离了所取能取分别念的显现而产生,这样菩萨的入定位的智慧因缘是什么呢?八识聚,这里只讲了阿赖耶识和意识,其实如果有了阿赖耶识和意识,那其他的五根识也可以出现,如果有严重的能取所取的执著,染污意识也可以出现。按照承认八识聚的宗派来讲,阿赖耶没有转依之前,依靠它产生意识,产生意识以后有一种细微的积累资粮,还有修行,还有缘自己所做善根的正念——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一步一步的有一种正念。比如,“现在我是一地菩萨,现在我是二地菩萨”,虽然并不是像分别念的正念,但是他知道自己前面整个修行的善的情况,依靠这样能产生一地到十地,他的智慧、等持越来越增上,越来越远离了所有的我执和能取所取的显现。

那就得以命为“无漏心、出世间心或智慧”。这种结果可以命名为无漏的心,或者出世间的心,或者波罗蜜多智慧。一般来讲,《入中论》第六品所讲到的智慧,其实菩萨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都有无分别智慧,从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无分别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呢?一个要有阿赖耶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很多细微的资粮也不行,按照多识聚派也承认有意识等等。

所以,按照八识聚的宗派来讲,阿赖耶没有转依之前,这些菩萨虽然有无分别的智慧,但是无分别智慧并不是常有的意思,只不过在世间当中算是比较高的,无漏的心也可以说,出世间的心也可以说,或者智慧波罗蜜多也可以说,这是无转依之前的状况。也就是说,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相续的智慧怎么样存在呢?有阿赖耶识,不断地积累善根,这样以后,不断地把我和我所执、所知障这些障碍慢慢不断地去除。《定解宝灯论》当中也说,得地者对法界难道不是越来越明显吗?对得地的人来讲法界越来越明显,原因是这样的,这是没有转依之前。

如果阿赖耶转依,则菩萨们的无分别智慧及它的同类智慧依靠什么因缘产生呢?如果阿赖耶转依,最后十地末尾的时候、成佛的时候,则菩萨们的无分别智慧和同类智慧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这里其实是一个反问句。当阿赖耶真正转依时,如果你承认还有一个无分别智慧的话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呢?菩萨们的无分别智慧以及同类的智慧,依靠什么而产生?如果有阿赖耶,从阿赖耶当中产生是合理的,它可以作为一个因。但是阿赖耶到了佛果的时候早就已经转依了,那刚才你所说的无分别的智慧,或者它的从属、它的同类,包括智慧、等持、正念,这些依靠什么因缘产生?很难产生,没办法继续存在。

下面是一个分析,假设阿赖耶转依本身成了大圆镜智,那么来观察一下是生起无分别智慧它本身还是从中生起意识转依的妙观察智,胜义谛的有境?阿赖耶转依变成大圆镜智;或者阿赖耶当中生起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到底是哪一个?从两方面来观察,如果你说阿赖耶已经转依成大圆镜智,那么我们可以观察,生起的无分别智慧,它本身是刚才的大圆镜智呢?还是阿赖耶当中生起意识,然后它又变成妙观察智?妙观察智也可以叫胜义谛的有境,它可以有这样的不同的意思,胜义有境的妙观察智也可以说。

如果是无分别智慧本身,刚才阿赖耶转依的时候,直接变成了大圆镜智,无分别智它自己那么就与转依相违。转依的时候,阿赖耶当中产生意识,又变成妙观察智,意思是这样两个方面假设的提问。

如果你说无分别智自己那肯定不行,因为无分别智自己的话,就没有转依了,与转依相违。因为按理来讲,阿赖耶转依为大圆镜智,如果阿赖耶自己无分别,就一直没有转依。所以,诸经典当中,都说到最后阿赖耶会转依到无分别智慧。所以,这是不能成立的。

假设说是不可思议的法,如果说无分别智转依或者意识转依妙观察智的说法,一般凡夫人不能测度,它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候辩论的时候说不可思议,你不能去想它,用不可思议来应付。那么所有宗派假立的一切遍计都应该以不可思议为依据了。像有部宗,最后将万法抉择为是刹那法,别人辩论刹那法的时候,提起心识刹那、无分微尘,你说“不可思议,你想象不了的”;唯识宗说起圆成实,“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其他宗教包括上帝也好、自在天也好,“这是不可思议,凡夫人想不到,你不要去想。”那这样的话,凡是各个教派,不管外道也好、内道也好,他们自己编造的观点和究竟的宗义,我们都可以说“不可思议”,那“不可思议”便成了保护伞。

其实佛教当中虽然有时候说“不生不灭,不可思议的境界”,有很多这样的说法,但这个确实也是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可以说。而平时,比如说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还有其他识就像《经庄严论》里讲的一样,五根识最后变成四种智慧这样的说法,或者《大幻化网》当中所讲的五识转五智这样的道理,并不能用不可思议来应付,不能这样的。

假设说是从中生起意识转依的妙观察智,刚才阿赖耶当中生起意识,意识转依妙观察智,那么就需要如同清净世间智慧一样寻找它的因缘。如果说刚才阿赖耶当中产生意识,意识变成妙观察智,而这个妙观察智是永远不会间断的佛陀的智慧,这样说也不对。那就像是得地菩萨的清净世间智一样的,也要寻找它的因缘。清净世间智慧寻找一个因缘可以找得到,因为菩萨的相续有阿赖耶,还有能取所取细微的种子,依靠这样的因缘,清净世间智可以找到它的因缘。但是佛地的时候,不管妙观察智也好,还是大圆镜智,到了佛地的时候,就像昨天所讲的一样,最后火越来越猛烈,把所有的薪柴全部都已经灭尽了,不能产生任何一个法,如果能产生任何一个法,那说明末劫火不是毁坏万物的因,应该是能产生有为法的因,有这个过失。

所以,很多人的想法,确实被荣索班智达的智慧的利刃应该根除无余,因为我们都会想,得到佛果的时候大圆镜智也出来了,妙观察智也出来了,以前没有的东西就像草地上长蘑菇一样出来了,不是这样的。佛智依靠一种能明所明,或者能现的因缘来产生,而并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有一个《黑日嘎噶波续》,我们以前也引用过,法相乘众生成为佛的因,金刚乘众生就是佛,这个差距显宗和密宗之间还是有的。显宗的有些说法依靠福慧资粮产生佛果,但是这种产生有另一种解释方法。因此,按照了义的密宗续部观点,众生就是佛。这一点,显密连接的《宝性论》当中也有说明,大家也应该知道,最近我们也在学《宝性论》的道理。

这是多识派的说法,按照他们的说法,佛地的时候不应该有一个无分别的智慧,归根结底意思就是这样的。

如果按照说一识的观点,就像金尘的石头如果被火熔化就会出现金粉,最初是显现为石头,后来见到出了金尘时,认为是由具有金尘之因的石头中产生金尘,这样安立名言。随后当金尘的本性得以稳固时,见到偶尔以外缘而生锈,认为是由具有锈因的金尘中生锈的,这样安立名言。如果再以细致的智慧观察,那么这两者相互并不是因果的本体,金尘与石头二者都是地界的一个法相,从中被火所烧,先灭尽下劣界性,后留下善妙界性。由此,如果下劣的界性占大多数,就认为是石头。如果已经显现了善妙的界性,就认为它是金尘。显现金尘的本性后以外缘显现下劣的界性,就认为金子著垢了。如果后来依靠炼金物等缘使垢染不显现,就认为是清净的金子。

第二个,如果按照说一识派的观点,说一识派也是大乘的一个宗派,这里没有说是哪一个派,但是大乘当中有多识聚派,有一识。一识派只承许有一个意识,其他都成为它的作用,反体不同而已。按照他们的观点,就像金尘的石头如果被火熔化就会出现金粉,最初是显现为石头,后来见到出了金尘时,认为是由具有金尘之因的石头中产生金尘,这样安立名言。名言当中称呼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矿石、金石、玉石。刚开始看起来跟石头一模一样,慢慢通过熔化、锤炼、磨炼以后金子出来了。开始看到的是石头,然后熔化看到金尘,这个时候知道,金子是从石头里面出来的,我们称呼时也是这样的。这是古代的一种方式,可能现在的矿石在炼金方式上有点差别,这是第一步。

随后当金尘的本性得以稳固时,最后上面不清净的土石全部没有了,金子自己显露比较稳固,见到偶尔以外缘而生锈,其实金子很容易生锈,以前法王在世的时候做的系解脱外面的盒子,后来生锈以后变成黑黑的,银子也是这样的,然后上面加一些牙膏、酸奶刷一刷会好的。金子生锈以后,认为是由具有锈因的金尘中生锈的,这样安立名言。那个时候可能没有详细地观察,认为锈因应该是在金子当中存在的,因为这个原因而生锈。下面每一个道理有对应的,先只是在比喻上讲,等会对应的时候也知道,每一层都有对应。

如果再以细致的智慧观察,那么这两者相互并不是因果的本体,刚才锈和金子也好,或者石头和金子,其实它们两个并不是依靠石头当中产生金子,或者金子当中产生锈,不是这样的,只不过是成为一个缘而已。所以金尘与石头二者都是地界的一个法相,都有一个坚硬的法相,从中被火所烧,先灭尽下劣界性,石头的部分通过火一直烧,最后把下劣的石头的部分慢慢灭尽,后留下善妙界性。金子纯金的部分开始显露出来。

由此,如果下劣的界性占大多数,就认为是石头。虽然是金石,但是看不到金子,那个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是石头,如果已经显现了善妙的界性,就认为它是金尘。如果看到了全部是金子,这个时候就认为是金尘。但实际上里面有没有呢?还有。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是很出名的一个比喻。下面的结果是什么呢?

显现金尘的本性后以外缘显现下劣的界性,就认为金子著垢了。显现金子以后,又依靠外缘出现下劣的界性,原来这个金子刚刚做的时候是黄色的,很好很好,后来依靠外缘生锈了。一般在雨水里面、在草地里面很容易生锈,金属物除了个别以外,依靠外缘都会生锈的。

如果后来依靠炼金物等缘使垢染不显现,就认为是清净的金子。当然,金子完全锤炼以后不会生锈,也需要有一种功夫。它是一个特殊的炼金剂吧,这些外缘使金垢不再显现,这时候认为是清净的金子。这是我们的比喻,下面从意义上面讲的时候比较清楚。

同样,识的一个界以智慧、等持之行净化时,灭尽前先识的下劣界性,后来余下善妙界性,在名言中分别安立为心与智。再者,以个别外缘使垢染不显现,以个别外缘沾上垢染,在世间名言中分别安立为无分别智慧与清净世间智慧。即便是这种情况,但善妙界性没有离开下劣界性,金子被火烧反而变得越来越好,垢染越来越少,最终会一起灭尽。同样,识也是识的一个界性,因此没有离开下劣的唯一善妙界性。所以,最终不会显现。

他们承认一个识。同样,识的一个界以智慧、等持之行净化时,灭尽前先识的下劣界性,刚才石头用火来进行锤炼,这个意识依靠无我的智慧和禅定等持进行净化,这样灭尽了以前前先的识的下劣部分——有意识的、有二取执著的、有分别念的下劣的部分慢慢会灭尽。

修行和闻思确实还是很重要。虽然我们现在都看到石头、没有看到金子,但如果长期修行,一定会把自己本有的智慧显露出来。刚开始一个简单的修法不一定起作用,无始以来的烦恼不一定能得到对治,杯水车薪。“我已经闭关了七天,现在我相续当中还有烦恼”,确实无始以来,我们相续中的烦恼那么坚固、那么深重,所以简单的一个观想、简单的一个修法,不一定马上有用。但是我们一直不放弃,一直坚持努力,这样的话,一定会把我们下劣的心和心所的部分,或者能取所取的部分慢慢开始减少,后来余下善妙界性,余下善妙的部分,像三十七道品,从资粮道到无学地之间,一步一步的功德越来越增上。到后来,剩下的是无我的智慧这种清净的法,全部剩下善妙的界性。在名言中分别安立为心与智。在名言当中,前面的安立为像石头一样的心,凡夫地的能取所取的界性叫心,后面安立为智慧。

心和智慧的分类,《法界宝藏论》和《句义宝藏论》当中,无垢光尊者以多种方式已经说明得很清楚。其实在修大圆满当中,心和智慧之间的差别、阿赖耶和法身之间的差别,这个能区分开来,那修行不会搞错,非常重要。

这里的心的位置,一般是凡夫人;智慧的位置,是得地的菩萨。

同样,识也是识的一个界性,因此没有离开下劣的唯一善妙界性。所以,最终不会显现。再者,以个别外缘——相当于是入定的无分别智慧使垢染不显现,其实相续当中还有阿赖耶的原因,但是依靠入定的外缘,垢染不现。以个别外缘沾上垢染,依靠一些个别的违缘,沾上垢染。这个相当于是菩萨后得,依靠一种外缘能显现世间的万物。在世间名言中分别安立为无分别智慧与清净世间智慧。这两个在世间名言当中分别安立为——前面是无分别智慧,后面是清净的世间智慧。这个问题,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即便是这种情况,但善妙界性没有离开下劣界性,一直到十地末尾之间,当你无分别的智慧、清净世间智慧最高的时候,所谓善妙的界性,其实他相续当中还有一些下劣的界性,因为所知障的种子一直是有的。我们已经把石头弄得……最好的金子是多少?99%?99.9999%?不知道,我对金子不会很感兴趣。即使这样,但它里面也有一些垢染的杂染,没办法百分之百,是吧?对,我们现在世间的说法也是这样的。最善妙的界性,也没有离开下劣的界性。金子被火烧反而变得越来越好,垢染越来越少,最终会一起灭尽。一直烧、一直烧,金子是越来越纯净,垢染越来越少,但是没办法变成百分之百,一旦真正是百分之百的时候,都没有了——金子也烧完了,垢染也没有了。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常识啊。以前我们觉得:为什么是99.9999%?现在看来,为什么世界上没有100%的金子?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家知道吧?

同样,识也是识的一个界性,因此没有离开下劣的唯一善妙界性。同样的道理,识也是一样的,最高的像十地末尾的智慧,其实他的相续中还是有一点点所知障的最细微部分,一旦十地末尾真正没有了,就像刚才金子和石头都没有了一样,那个时候,能取所取也没有了,无分别的智慧也没有了,成佛了,知道吧?所以,最终不会显现。这个比喻还是很重要的,那个时候不是我们心里所想象的“无分别的智慧依靠一个无分别的因产生,还有一个实有的佛陀的智慧”,不能这样理解。和刚才最后金子都没有了一样,这个时候金子是最究竟的,菩萨所有的一切,就像《入中论》中所说:焚烧所有的所知,最后变成寂静的法身——我原来会背汉文的,但现在忘了,现在老了。最后,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的佛智,并不是我们分别念想象的、常有无常辨别出来的法,不是这样,最终不会显现。

此妨害,承许八识聚的宗派也没有解脱此处所说的理证妨害,因为生起无漏意而摧毁阿赖耶的一切种子时,以任何理由也得不到生起觉知的一个种子余留下来。总之,无分别智慧,按照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建立不超离觉知的法相,那个智慧是相应具足受而产生还是离开受而产生?假设具足受,那么又如何成为无分别呢?如果离开了受,那么又如何成为觉知呢?如果不观待受,那又为何不安立为无情法呢?如果说离开了受,那么就不必辩论了。

此妨害,承许八识聚的宗派也没有解脱此处所说的理证妨害,其实即便你承认八识聚,到最后不管是阿赖耶转依,还是意识转依,反正到最后不能承认有一个真正的佛地的智慧,因为所有的分别念全部烧尽无余的时候,佛地没有一个安立的。不管是承认八识聚的宗派,还是承认一个识的宗派,都不能成立。因为生起无漏意而摧毁阿赖耶的一切种子时,以任何理由也得不到生起觉知的一个种子余留下来。无漏意,就是无漏的智慧。如果认为真正有一个觉知的东西,或者有一个智慧,但最后整个阿赖耶的全部的种子,包括它的所属,全部都摧毁完了,那生起佛的智慧的因缘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所以,不管是一识派,还是八识聚派,都不成立实有的东西。

听说原来有两个堪布辩论,一个说“我承认一识聚”,一个说“我承认八识聚”。他们两个辩论的时候,一个说:如果你承认八识聚,那你死的时候,念一个破瓦没有用,需要念八个破瓦超度(众笑);另外一个说:如果你承认一个识聚,在你死的时候,念破瓦没有用,因为你没有耳识——一个识聚,只有意识。念破瓦需要依靠声音,所以你念破瓦没有用,因为没有耳识。(师笑)一般辩论场上,互相辩论的时候,都说得比较尖锐。

所以,不管是一识派,还是多识派,在佛地的时候,存在一个智慧一直保留下来是不可能的。

总之,无分别智慧,按照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建立不超离觉知的法相,那个智慧是相应具足受而产生还是离开受而产生?如果你认为有觉知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在佛地的时候,还有一种明明了了的知觉或者智慧存在,那问问你:这个是有感受,还是离开感受的一种产生?假设具足受,那么又如何成为无分别呢?大家都知道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受。如果有受,佛地的智慧怎么变成无分别呢?因为有受,一定会有执著的,要么快乐、要么痛苦、要么不苦不乐。如果离开了受,那么又如何成为觉知呢?如果佛地真的有一种觉知,那有没有受?有受,不是离分别念的;如果没有受、离开了受,怎么变成觉受?如果不观待受,那又为何不安立为无情法呢?如果说离开了受,那么就不必辩论了。因为离开受,就像柱子瓶子一样的。凡夫人能取所取的受,肯定是不能承认的;佛地的时候,所有的这些,我们的感受也好、分别念也好,全部转依完了,如果还存在一个明清的受、明清的识,就不可能有的。

一般这里的辩论方法并不是光依靠一个教证安立,荣索班智达跟我们有一种共同的辩论方法。其实这样的观察方式,不仅是学这部论当时所说的内容,在理解方面有帮助。更重要的,我们平时在辩论、平时在观察问题时很有帮助,辩论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还有些人说:由法性的习气中产生,由自己的近取因中产生。

有些人说佛地的光明智慧,依靠法性的习气作为缘而产生。他们说法性当中本来有这种因,所以佛地的这些不间断的显现的智慧,依靠法性当中的习气作为一个缘而产生;依靠自己在凡夫因地的时候闻思修行这样的善缘的近取因产生。意思是,佛的智慧、清净的刹土,在法界当中有善的力量的外缘,同时自相续不断地修无分别、修空性,以这样的因缘产生,那依靠因果而产生有什么不合理的?对方是这样说的。

那么,法性的习气被他法熏染还是没被他法熏染?如果被他法熏染,那么又如何堪当法性呢?如果没被他法熏染,那么为何不说自性是因呢?所谓的近取因观待不观待其他缘?如果不观待,那么又如何成为缘起法呢?又为何不说获得自在的作者是因呢?如果观待缘,那么总的因缘与自性又有什么差别呢?假设说:这是以法尔理成立,也不需要以其他理来建立,也无有任何所害。

那么,我们回答:你们刚才不是说是依靠习气而产生吗?那这个习气是什么样的?我就问你,法性的习气被他法熏染还是没被他法熏染?其实我们辩论的时候应该这样来回答,这些自己要学会,至少给别人“挑毛病”还是有用的。(众笑)你刚才说依靠法性的习气,那习气的话,肯定能熏染。熏染,比如:你去歌厅里面,有歌舞的熏染;你去寺院里,有寺院清净的法音对你相续熏染;包括做梦的时候,白天的朋友、白天的环境有关系的一种熏染,在梦里会显现。所以,法性的习气被他法熏染呢,还是没有熏染?如果被他法熏染,那么又如何堪当法性呢?以前是怎么样,以后也是怎么样,是无变的法性。和《宝性论》里面讲的一样,《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说自性是无改的、不观待他……讲到法性有五种特点。这样的话,如果被他法熏染,怎么会变成法性呢?如果没被他法熏染,那么为何不说自性是因呢?数论外道说自性是因,如果没有被他法熏染,但是有一种因,那就不说法性了,只是把数论外道的说法改一下,自性成为因,这样就可以了。这是第一步破别人的观点。

第二步,所谓的近取因观待不观待其他缘?如果不观待,那么又如何成为缘起法呢?刚才说是自己的近取因而产生的,那到底观不观待其他法?如果不观待其他法,那就超离了缘起法,不是因缘而产生的。那超离缘起法而产生的法,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是找不到的。又为何不说获得自在的作者是因呢?那这样的话,离开了缘起法,像外道的自在派,他们说是由获得自在的天人、获得自在的造物者来制造,你为什么不这样说?这样说就好了。如果观待缘,那么总的因缘与自性又有什么差别呢?你说自己的心识依靠这样来产生,那跟总的因缘没有差别。你前面说一般因缘的因果关系为因灭果灭是对的,但是清净的刹土、清净的佛身,应该永远长期下去,那这种说法是相违的。你要观待因缘的话,那跟总的因缘没有差别,跟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关系没有差别,有什么差别呢?

假设说:这是以法尔理成立,也不需要以其他理来建立,也无有任何所害。如果说:这个是法尔理,一切万法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就像火的热性、水的湿性。这个事,你们这些凡夫人根本没办法,这是法尔理。法尔理是很高的,这是不可思议的,以法尔理成立不需要其他的东西来建立,只要你知道就可以。只是自己的近取因和法界的习气产生佛的智慧和刹土,这是没有任何所害,没有任何危害,我只要成立就可以。

关于法尔理的对境、量、太过等下文会讲。所以,建立“一切显现为清净法的因果相续不会消失”不合理,因为诸法与幻术等同。

如果你这样说的话,关于法尔理的对境、量、太过等下文会讲。那关于法尔理的对境、量、太过,下面再驳你,下文再见,你不要在这里说。下面也会说的,法尔理,什么都是法尔理,这是有些不懂理论的人很大的一个保护伞。如果全部都说法尔理,那整个世界都乱了,外道也说是法尔理,内道也说是法尔理,什么都是法尔理的话,那过分的法尔理的说法肯定不合理。但法尔理自己有自己的对境,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合理性,如果过头的话,有很多太过,这在下文会有四个理进行说明。

所以,建立“一切显现为清净法的因果相续不会消失” 确确实实不合理,你们最好放下这样的观点。因为诸法与幻术等同。所以你们最好不要给我来这一套。

若问:如果诸法如幻,那么菩提的法相是胜义寂灭涅槃无为的法相,如何安立如幻呢?

又一个问题来了,就像有些人吵架一样,又来了一个问题、又来了一个问题。这一品全部都是辩论,一个接着一个,里面有好多辩论。

刚才说诸法如幻,但菩提的法相没有说是幻,它是胜义的、寂灭的、涅槃的无为法,那无为法怎么会是如幻呢?怎么安立如幻呢?这里说对菩提还要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如此回答:虽然菩提的法相远离名言,但众生名言的心识前可得“众生获得了无为法菩提的法相”,如果有所得,那么建立有就是如幻。如云:“心是虚幻相,菩提亦如幻,譬如有幻师,于瓦片诵咒,善造诸色相,施以诸操作,四足等色相,现于执心前。如是福慧中,所生资熏心,众生意乐前,能现无上觉。”又如云:“若有超胜涅槃之一他法,彼亦如幻如梦。”凡是可以安立为有之名言的对境无不如幻。如果就涅槃自本体而言,无有建立如幻之法相的事相,但是经中也以“诸法皆如幻”等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有些以非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如云:“河水皆弯流,女皆有谄诳,一切诸森林,无疑定是树。所作皆无常,凡生皆有苦,诸法皆如幻。”以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后又以非周遍词句宣说,如云:“河水皆弯流,内绕匝直行,女皆有谄诳,罗汉女无诳。森林定是树,宝林则非树,所作皆无常,善逝胜身常。凡生皆有苦,无念智生乐。诸法皆如幻,涅槃离幻现。”所以,以受持法相存在的任何法,都可以直接建立谓“法”,所谓“无有法相的法相者”只是假立而已。

如此回答:虽然菩提的法相远离名言,但众生名言的心识前可得“众生获得了无为法菩提的法相”,菩提从它自己本身来讲,其实是远离所有的缘起,能生所生全部没有;但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讲,菩提是可以获得的,如幻一样地积累资粮,最后可以得到如幻一样的菩提。如果有所得,那么建立有就是如幻。如果有得到如幻一样的,那建立如幻一样的菩提没有什么不合理的。经典中也说,如云:“心是虚幻相,菩提亦如幻,佛经当中专门有这个,心如梦如幻,菩提在众生面前也可以如梦如幻的得到。譬如有幻师,于瓦片诵咒,善造诸色相,施以诸操作,幻师对瓦片等等诵咒,他会造作各种大象、马等,再不断地进行操作,进行做一些事情的话,四足等色相,四足,一般是大象、牛、马;二足,像人;还有一足,像独脚鬼等等,这些也可以显现。现在电视里什么都能显现,一会是人、一会变成鬼、一会变成天人等等,现于执心前。如是福慧中,所生资熏心,这些都现于我们有执著的心面前,同样的道理,依靠福慧资粮,在有所熏染的心面前,众生意乐前,能现无上觉。”依靠如幻,得到这种无上的觉悟,有这样的教证。又如云:“若有超胜涅槃之一他法,彼亦如幻如梦。”超越涅槃的法,如果在世界上存在,它也是如梦如幻的。所以涅槃如梦如幻,有什么不敢说的呢?超越它的法如果在世界上存在,它也是如梦如幻的。凡是可以安立为有之名言的对境无不如幻。名言面前安立的法都是可以如幻的。

如果就涅槃自本体而言,无有建立如幻之法相的事相,如果就涅槃自己的本体来讲,确实幻显而无自性,依靠因缘而产生,但是本体当中找不到事相。因明中讲,事相——有了法相以后,可以找到它所表示的法。所以从菩提自己的本面来讲,找不到事相,找不到安立,真正如幻的菩提的安立找不到。

下面说佛经当中解释的时候,有时候从广义上讲,有时候从狭义上讲,所以我们不能一直在一个字上抓着不放,不合理的。但是经中也以“诸法皆如幻”等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我们说“诸法如梦如幻”,是一切法的意思。有些以非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不是决定周遍的。周遍是百分之百这样,说起来是百分之百,但实际上,也有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如云:“河水皆弯流,女皆有谄诳,世界上的河流都是弯弯曲曲地流淌着,世界上的女人都是谄诳的。你们女众不要不高兴啊,如果是西方的一个演讲,好多人都起来就走了。

我听说有一次有一个演讲,讨论得还是很成功的,在讲到一些肤色、民族歧视时,当时参加的一两个黑人不高兴了,马上就走了,大家还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因为刚才提到这个词,所谓的歧视、所谓的肤色,因为这个词比较敏感,最后有个别人都走了。现在好多这样的,因为大家都特别在意一些词、一些字,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有些人会这样的。但我们这边比较开放,不知道女性们会不会起来走,走的话也没办法。

确实有时候比较而言,下面也会解释。比较而言,可能河不会端直,一直弯弯曲曲地流着,不管哪个河都是这样的。女性跟男性比较起来比较麻烦,烦恼比较重——这一点应该可以这么说,我觉得是对的。不是因为我是男性,但确实有些时候很小的事情,女众一直斤斤计较,烦恼特别重。当然个别的男众比女众烦恼重的也有,我们也承认。但是比如:一起管理100个女性和100个男士的时候,管理者会明白,管理100个女性的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的麻烦,这两者相比较时,可能会有一些差别。

一切诸森林,无疑定是树。所作皆无常,凡生皆有苦,诸法皆如幻。” 一切森林都是树,一切法都是法都是无常的,凡是所产生的都是痛苦的,诸法都是如幻的。广义上会这样讲。

以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后又以非周遍词句宣说,刚才是决定周遍,所有的女性、所有的水、所有的森林、所有的法,是这样来说的,到后面的时候,经典当中进一步地以非周遍的方式又进行宣说,如云:“河水皆弯流,尼连禅直行,河水都是弯弯曲曲流着的,但是尼连禅——佛陀苦行的尼连禅河直流,是直行的。我原来去印度的时候,特意看了,因为对这个教证比较熟悉,法王之前讲过。其实尼连禅河也是弯曲的,从金刚座那边这样转下去,也不是特别直。但是比较而言,尼连禅河比较端直,跟其他河流相比较起来比较直。女皆有谄诳,罗汉女无诳。像阿罗汉女,有些虽然没有获得阿罗汉女,但得到的境界比较高的话,也有没有谄诳的。森林定是树,宝林则非树,虽然森林里都是树,但像极乐世界里的宝林不是我们世间的树木。所作皆无常,善逝胜身常。凡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只有善逝的殊胜身体是常有的,像报身、法身,这些是常有的。凡生皆有苦,无念智生乐。凡产生的这些法都是痛苦的,但无念的智慧,无分别念的菩萨的入定智慧能产生喜乐、产生安乐。诸法皆如幻,涅槃离幻现。”诸法皆如幻,只有涅槃离幻。所以你看,为什么在这里引用呢?我们在某些时候说“诸法如梦如幻”,但诸法中有没有涅槃法呢?有涅槃。但你说有涅槃的话,它也是离幻的。

学习经论的时候,有一些总的概念,在各个论典中,也有分别的解释方法。有些人会想:“我们说诸法如梦如幻,那涅槃法为什么不是如梦如幻?你不是说诸法吗?诸法就是一切法的意思。”从周遍的方式来讲,诸法是如梦如幻,但个别法不是如梦如幻;个别人比较坏,但有个别人不坏。对“所有”的概念,因明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今天人全部到了”并不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人全部到了”,但当时所表示的人到了的话,可以说“哦,人全部到了”,那个时候可以用“全部”。

所以,佛陀能了知一切万法,需要了知对解脱有关系的四谛为主的法,因明当中也是以这样的词进行宣说的。

所以,以受持法相存在的任何法,都可以直接建立谓“法”,我们下面也会讲的,法的梵语是“Dharma”,有一种受持的意思。凡是能受持的这些法,都可以叫“Dharma”,或者用“法”来表示。所谓“无有法相的法相者”只是假立而已。如果没有受持、没有法相的东西就是假立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好,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