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11 返回
字体: A- A A+

第11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闻法要求

好,下面我们讲《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现在正在讲辩答品,很多佛教当中显宗和密宗的一些疑问,以问答的方式来进行阐述。总的来讲这部论确实很殊胜,大家学的也比较好,这样的话也会有一些收获吧。

前面讲到了关于佛的智慧、相续存不存在的问题,前面已经讲了,荣索班智达在其他论典当中承不承认佛的智慧存在呢?智慧是存在的。这种智慧很多大德承认佛陀有一个无为法的自然本智,但是依靠其他因缘产生的他生的智慧是不承认的。龙钦巴尊者在《宗派宝藏论》《法界宝藏论》还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也遮破了不承认佛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是承认佛智存在的。麦彭仁波切在《他空师吼论》还是什么论典当中说,如果承认佛地没有智慧是在谤佛,如果承认佛地有无常的智慧也是在谤佛。意思就是说,佛地时无为法的智慧应该存在,如同《宝性论》中所说。

印度的不同说法前面已经讲了,藏地个别论师对佛智存不存在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在这里,荣索班智达再三地说,佛的相续当中或者佛地的时候,没有相续不断的智慧;但是我们要知道佛陀智慧是能经得起观察的,在我们的分别念面前能建立的佛智应该是不存在,我们应该可以这样来理解。

下面继续学习:

若问:“如果连大本智相续也不可得,那么由于无有形成大悲事业的所依,如何不成为寂灭一边的涅槃?又如何运用不住之涅槃的名词?”

若问:“如果连大本智相续也不可得,如果佛陀大本智的相续不可得,那么由于无有形成大悲事业的所依,如果这样的话,对众生要生起大悲心,它的所依、它的相续不存在,如何不成为寂灭一边的涅槃?那怎么不会变成像声闻阿罗汉一样的,很长时间寂灭在一处的涅槃?如果没有佛智,那跟阿罗汉的相续是不是没有什么差别?又如何运用不住之涅槃的名词?”因为“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如何运用佛智不住涅槃?如果像声闻缘觉住于涅槃的边、寂灭当中,在佛地怎么会运用不住涅槃的边的词?为什么这样呢?

对此,如果以宿业招引而决定真实成立诸行安住时,那么以众生共业所感能招引,共同形成器世界在一大劫中成坏住空。那么诸佛从最初发心至证得金刚喻定之间,通过十波罗蜜多而为利益众生行持广大菩提行,以此能招引大悲行无灭,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呢?又有什么稀有之处呢?

荣索班智达以他的方式来进行回答:对此,如果以宿业招引而决定真实成立诸行安住时,我们在这个世间当中,有些事情可以用眼睛能看得到、耳朵能听得到的证成方式,有一些通过推理来进行证成。前世众生的共业所形成的“诸行”——诸有为法,一切有为法称为“诸行”,我们说的“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属于前世的业力来决定真实成立一切法安住的时候,那么以众生共业所感能招引,共同形成器世界在一大劫中成坏住空。众生的共业所感能招引,共同形成整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在一个大劫当中成坏住空,本来是“成住坏空”,但是藏文当中顺序是这样写的。意思就是说,以众生的共业形成整个一大劫。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一大劫总共有80个中劫,成住坏空各20个。这样的形成也好,毁灭也好,中间的安住也好,这是众生的共业,依靠前世众生的业力,整个世界的成住坏空都可以形成。前面好像讲过,众生有共同显现的业和不共感受的业。大家都知道共同显现的业,六道众生,比如人道有人道共同显现的业,饿鬼道有饿鬼道共同显现的业;不共感受的业,人道当中每个众生的快乐和痛苦也是由自己前世的业力来决定。所以总的业,也可以说共同显现之业而招引的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形成和坏空都有。

那么诸佛从最初发心至证得金刚喻定之间,通过十波罗蜜多而为利益众生行持广大菩提行,以此能招引大悲行无灭,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呢?又有什么稀有之处呢?如果以众生共同的业可以造就整个世界的成住坏空,那么佛陀这些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十地末尾以金刚喻定摧毁所有最细微的所知障,在这之间,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等,一直到大智慧之间的十婆罗蜜多,而为利有情行持广大的菩提心。诸佛从发菩提心开始,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要为了利益有情而行持六波罗蜜多,以这样的发愿力能招引大悲行不灭,有什么不合理之处?有什么稀有之处呢?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因为众生的共业都可以形成世界的成住坏空,那佛陀从发心到最后十地末尾那么长时间当中行持六度万行,他大悲力的不灭显现为什么没有呢?大悲心非要有一个智慧的所依,如果智慧的所依没有,大悲心间断,没有这样的。虽然不是实有的智慧,也不是实有的相续,但是依靠这种缘起力,佛陀在成佛以后,他的大悲相续永远不间断,这种因缘为什么不能造就?为什么没有?如果有的话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前面讲《入中论》时说过,陶师制作陶瓶时,陶瓷到最后不用勤作,依靠惯性运转可以做成陶瓶,完全是可以的。所以在因地时的勤作,到果地时任运自成,这也是可以的。

如果又说:形成器世界,是众生相续连续不断,真实形成世界的业而出现这样的。

这时,对方辩答:不管是前面的众生,包括现在的众生,他的业力和相续一直存在不断,真实形成世界的业而出现这样的。真实形成世界的业是这样显现的。佛陀有点不同,佛陀早已涅槃了,他因地的相续已经灭了;而器世界的相续因为众生前面也是发愿、造业,现在各自感受果,所以他们的相续一直是不间断地存在。

如一此来,世界空无时又怎么会真实形成世界呢?

如果对方这样认为,那么我们对此回答:那这样的话,这一个劫,包括前面形成、中间安住、最后毁灭,这些时候,比如说娑婆世界或者大千世界的众生一直存在,但是最后在空无的时候也有20个中劫,那个时候没有众生,那怎么会形成?众生都转到其他世界去了。你刚才说要有众生的相续存在,按照《对法论》的观点,世界空无的时候有些业力还没有受完的众生,就像搬监狱一样,转移到其他地方去,那个时候没有众生,中间空无的业力以什么而来?这是对他发太过。

对方又说:是以前的引业与现在产生的业同分中形成世界的。

他换了一种说法,其实众生器世界的形成一个是前面众生的引业。《俱舍论》当中讲引业和满业,所谓的引业,比如前世当中造的杀生,以杀生引入到后一世的业叫引业;满业,在那个世界当中一直到结束叫满业。有部宗认为引业是只能投一生,经部宗认为生生世世可以引来,可以引很多生世,记得好像是这样。以前喇嘛学《俱舍论》的人特别少,我们这边还算是可以的。《俱舍论》经常遇到,学过《俱舍论》还是比较好吧。其实我学《俱舍论》不是很好,本来我以前想,如果生命允许,想翻译一个《俱舍论》广的注释,但人生很短,这辈子肯定没办法。

对方说前世的引业和现在的满业,以及现在的业力的同分,以这两个共同的力量来形成这个世界,这样认为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阿罗汉从生至刚刚获得无为法涅槃,身体为何不立即坏灭呢?遗体舍利又如何留在后呢?因此,以宿业强大力量感召,不需要观待现今产生的业。即便有现今产生之业的强大妙力,但能消除宿业的异熟也不相违。此外,有些仙人依靠愿力,甚至在仙人去世后过了百年或千年,对他发愿的地方尚且能招引善妙吉祥或灾祸罪恶,那么诸佛从最初发愿心起至九地愿完全圆满究竟之间,依靠成就无量大愿的威力能感召在所化众生前显现随机的幻变,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呢?又有什么稀有之处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阿罗汉从生至刚刚获得无为法涅槃,身体为何不立即坏灭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前世的业和今生的业两个都要具足;那阿罗汉刚刚获得无为法的涅槃时,因为前面业和烦恼的相续断完了,以后也不会造什么业,只不过前面个别业还没有受完果报,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刚刚生起阿罗汉的无为法时,他的身体为什么不立即毁灭呢?因为前世的业已经断了,现世的业没有了。如果其他人说得上,像一般的众生,业的相续是存在的;但得到阿罗汉果时身体会不会马上毁灭?也不是这样的,目犍连、舍利子得到阿罗汉以后还要依靠这种身体在佛面前住世很长时间。

遗体舍利又如何留在后呢?包括阿罗汉也好,有些修行人圆寂以后他的遗体一直肉身不坏,舍利一直长久在世间当中利益众生。如果真的依靠一种业,阿罗汉的业都没有了,没有业的话,那遗体的相续和舍利的相续都不应该有了。这是在对对方以发太过的方式来回答的。

因此,以宿业强大力量感召,不需要观待现今产生的业。如果以宿业特别强大的力量感召,不需要观待今生产生的业。业力的性质非常复杂、非常不可思议,以器世界来讲,如果众生共同造了特别强大的力量,不一定要靠即生当中的业。从一些学过的经和论典来看,确实业力特别不可思议,如果前世的业非常强大,那不用观待今生的业。有些人今生学得很好,但前世的业特别强大,今生再怎么样行持善法,他死的时候也是特别可怜,这样的现象也有。有时候看到这是个好修行人,为什么他特别痛苦?这么倒霉?为什么这样?前世的业如果特别强大,今世的业很难成熟,只有等待下一世成熟。所以,如果众生前世共同造的业特别强大,有时候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最近阿富汗,也许我们山沟里不关心新闻吧。全世界天天都在看,拜登上来以后美国撤军,美国撤了以后塔利班政府马上占领国家好多重要的省市。从911到现在,美国已经守了20年。现在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那么短的时间当中他们都占领了?当然外面的现象跟里面真正发生的事不一定一致,有时候只有用业力来解释。911没有发生之前,刚刚摧毁大佛,后来发生种种情况。阿富汗以前是佛教比较兴盛的地方,现在可能也有些变化。不管怎么样,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的事情,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家庭当中发生的事情,如果前世的业力特别强大,那今生当中许许多多的事也无济于事,根本没办法改变。前世的业如果特别强大,不需要观待今生。

即便有现今产生之业的强大妙力,但能消除宿业的异熟也不相违。如果今生当中造的业特别强大,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前面本来是该成熟的有些业,很快的时间当中也会消除,这个也不相违。比如说指鬘王、难陀,造的业很严重,后来遇到特别殊胜的对境,产生惭愧心,立即忏悔;最后不管指鬘王还是难陀都获得解脱。以前造的业确实特别可怕,但是后来也是依靠强大的力量,包括有些造五无间罪、谤法,后来遇到特别好的善知识,即生当中自己特别强有力地去忏悔;前面的业本来该成熟的,但有可能不会成熟,这是恶业方面。如果反过来说,本来自己修得很好,前世也修得很好;但是即生当中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者遇到严厉的对境,前世的善根全部摧毁,根本没办法发芽,这也是不相违的。所以,这种因缘确实也是很稀有的。这里讲到业力不可思议,不管器世界、有情世界各种各样的显现也会有的。

在座的各位,平时看到日常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时,大家也不要觉得“怎么会这样”。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讲到,因为我们对业因果没有生起很大的信解。如果对业因果生起很大的信解,现在一些富贵的人、权威的人,没什么可稀奇的。以前,我乳轮王仅仅以供养七颗豌豆的功德都成熟得如何如何,讲了很多业力的不可思议。现在觉得这个里面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那样?不管自己身上发生,还是别人身上发生,其实我们的藏识当中、阿赖耶当中有很多业的习气;有些快要成熟了,一旦成熟的时候谁也控制不了,个人的业力也会成熟的,共同的业也会成熟的。现在世界上每个国家地水火风各种各样的灾难成熟也确实很难遮挡,个人的各种业力现前的时候也很难遮挡。所以每个人对业因果的道理,应该先在理论上明白,明白以后在实际修行当中可以继续修持,先生起定解,然后开始稳固地修行。

此外,有些仙人依靠愿力,甚至在仙人去世后过了百年或千年,对他发愿的地方尚且能招引善妙吉祥或灾祸罪恶,此外有些仙人依靠愿力,甚至在仙人去世之后过了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因为他发愿力的原因,所发愿的地方可以招引一些善妙的,吉祥也可以招引,灾祸罪恶也可以招引。这里和《入行论》当中讲的一样,依靠大鹏塔,仙人死了很长时间以后也可以去除龙病,带来快乐,这也是一种因缘。仙人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但是他的愿力不可思议。

以前讲过吧,印度有一个仙人叫嘉桑,他被别人射箭射死了,死的时候他诅咒,恶咒希望杀他的人跟自己一样死去。还有频婆娑罗王,他没有儿子,后来有神通的人说,某个山里面的仙人将来变成你的太子。频婆娑罗王等了很长时间,实在等不住了,后来想:我把森林烧掉,让他死了快点变成我的儿子。然后他把森林点燃,仙人死的时候一看,是频婆娑罗王杀他的。他临死时发恶愿,我现在没办法逃脱,但是我转世为你儿子的时候我要杀你,后来变成未生怨王。

有些仙人是很厉害的,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现在我有时候看到印度的婆罗门,有些还是肯定很厉害的,也是这么想的。像藏地有一些密咒士也比较厉害,所以不敢轻易惹他们。确实有些时候我们不能随意诽谤,这个瑜伽士如何不好,那个上师如何不好,其实他们修的密咒,可能不好的修得比较多一点。有些好的也有,有些成就的高僧大德,像《莲花生大士传记》里也有,他所加持过的地方,那些修行人将来一定要迅速成就。确实后来莲师的圣地不管在哪里,很多都是跟城市里面的加持完全不同。

我经常想,上师如意宝肯定加持过我们喇荣这个地方,不然上师离开以后谁想待在这里?可能都会跑的,但是可能因为对这个地方的加持,上师离开那么多年了,现在接近二十年了,很多人的心还是在这里。修行等各方面跟其他地方都是有所不同。

所以,不管仙人也好,佛教的大成就者,或者一些其他宗教的修行,有些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各个宗教都有一些不可思议的有境界的人。这些所加持、所发愿、所诅咒的地方,后来会带来很多力量。

以前有一个藏地大德在山里闭关,下面专门有一个过船的码头,以前在藏地水太大了没办法过船,水太小船也划不过去。有一个大成就者住在山里面的时候,过船的这些人故意讽刺地编一些歌,在船里面开始讥笑他,有些年轻人比较幼稚。后来那个修行人不高兴,马上诅咒他们,船立即就翻了。这个时候他边念恶咒,船当时就翻了,死了很多人,从此之后在那里过什么样的船都会死的。

有些修行人也有比较厉害的,我们不要轻易讲“这个算什么”、“这个喇嘛啥都不懂”,不要这么讲。有时候对地方也有发愿和加持,对人也有加持的。包括现在过路的时候,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开车经常发生事故,这些可能是魔王故意在那里作怪,有些也有其他各种非人,有这种情况。

如果这些都有这么大的力量,那么诸佛从最初发愿心起至九地愿完全圆满究竟之间,诸佛从发愿到乃至第九地,第九地是善慧地。一地菩萨布施波罗蜜多,到第九地大愿波罗蜜多,十地大智波罗蜜多,到了九地的时候他的愿全部圆满了,我们念《普贤行愿品》,普贤十万大愿,到八地以上完全可以实现。这之间依靠成就无量大愿的威力能感召在所化众生前显现随机的幻变,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呢?又有什么稀有之处呢?因为菩萨一直发愿,在不同的众生面前要随顺众生的根基应机施教。菩萨这么长时间,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一直不断发愿,以这样无量的大愿力量感召,那众生面前依靠大悲的力量而显现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呢?有什么稀有之处?

大乘修行的时候,最主要是应机施教,发愿也是这样的。而且每一个菩萨发愿,从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十地末尾就是想利益众生,对众生的大悲心很重要。《前行》里面讲过,仲敦巴尊者问他的那些弟子在做什么。“博朵瓦在做什么?普穹瓦在做什么?”回答说“有些在讲经说法”,“哦,那也可以”;“有些在闭关修行”,“哦,那也可以”;“那卡隆巴在做什么?”“卡隆巴天天在蚂蚁穴那里哭。”“哇,他真的了不起。”上师特别赞叹,因为他哭。他为什么哭呢?就是为众生而哭,看到众生很可怜,相续中生起了真正的悲心,这是大乘佛法真正的精髓思想。

不仅是大乘的精髓思想,佛陀的十大小乘弟子当中,迦旃延,也就是嘎达亚那,他是调伏边地最厉害的、最得意的。十大弟子当中有解空第一、调众第一,调众里面,嘎达亚那尊者经常到边地的地方,连佛法的声音也没有的地方。我想我们以后也要发愿,有些佛法兴盛的地方、财富丰厚的地方不去也可以,特别偏僻的地方,连佛号可能从来没听过的众生,给他们相续中种下一个解脱的种子,那就像嘎达亚那一样特别了不起。大乘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大德、菩萨,我们发愿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如果这样的话,发愿的力量真的是不可思议的;虽然人生很短暂,确实想要做一点事情不是很容易。

我个人对人生比较满意。我今天跟一个人说,我觉得还可以,该建的建筑也建了,中间气候比较好的时候该去的地方也去了,该翻译的也翻译了,该讲的也基本上讲了,现在只剩下自己的修行,短暂的人生自己对自己评价还算是可以的。如果做得很大,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确实在这样的世界当中也是比较难的。但我想每个人只要自己发愿,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要利益众生,愿力是不可思议的,有些应该能实现。那个时候不能想,“你原来如何如何,你那么穷的孩子现在还能讲经说法啊?”你到了一定的时候,和我那天说的一样,可能有些道友确实刚来的时候特别普通,甚至性格各方面没办法让人接受,但后来依靠佛法调柔相续,弘扬佛法、变成成就者应该是可以的。这个时候,你的亲人、你的朋友都是不一定接受,“你原来……还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记得吗?我们原来一起杀生、一起抽烟……”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相续可能有所变化,可以利益众生。

对方又说:仙人的愿是依靠加持所依处境与众生而安住的。

对方又这样说:仙人的愿力依靠他加持的所依处境,包括他对地方、对塔、对事物进行加持、施咒,众生也是存在的,他的环境和所依的东西也存在。佛陀不同,他的相续不存在,怎么会一样呢?对方这样想。

这种道理不可否定,因为如果发愿者不依于自己的相续,那么就是承许依于有情,如此大悲的对境也是有情,如云:“众生烦恼之疾未痊愈前,诸菩萨们悲悯之疾不会痊愈。”《普贤行愿品》中云:“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们回答:这种道理我们不否认,因为发愿者不依靠自己的相续,那我们也可以承许仙人他对有情这样发愿,也承许佛陀他发愿的对境也是众生,如此大悲的对境也是三界轮回的有情。

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众生的烦恼之疾没有痊愈之前,菩萨的悲悯之疾不会痊愈的。这个跟《维摩诘经》里面的说法有点相同,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则菩萨亦愈。众生如果生病菩萨也病了,众生病好了菩萨也痊愈了,跟这个说法有点相同。意思就是说,其实菩萨这样发愿,因为众生无量无边,而且众生烦恼的病一直好不了,这样的话菩萨的发愿不会间断。就像《普贤行愿品》当中也讲: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众生是无边的,虚空也是无边的,众生无边的话烦恼也是无边的,烦恼无边的话怎么样穷尽呢?作为菩萨,他发愿:如同虚空没有边际一样众生没有边际,如同众生没有边际一样烦恼没有边际,如同烦恼没有边际一样,菩萨的大愿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菩萨的发愿是完全成立的。

也是解说“器世界一一微尘与有情世界一一毛孔中,亦入无量大悲加持。”讲解这些不仅仅只是理证,而且了义的诸经中也有许多明确提及,如云:“以无为法而安立,一切圣者数取趣。”“佛陀非是见色相,不立种姓与相续主,亦非声与断灭法,非以心识意安立。法性即是出有坏。”“乃至立法相,彼等凡夫境,无有诸法相,诸佛即不见。”或者“如来无漏之善法,即是殊胜之法身,彼无真如无如来,诸世间中显诸影。”“常无生法即如来,一切诸法如善逝,凡夫心者执著相,享受世间无有法。”“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见诸如来。导师是法身,法性中见佛。”诸如此类,有广说,因此,佛陀的自本体是清净法界,以教证理证可以成立。如此,众生与佛陀自性平等,诸法以体性空,诸法自性涅槃,诸法自性光明,诸法本是真实圆满正等觉。谁证悟了这种意义,也就是具有我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如幻显现虚妄蕴也是如来本身的智慧,那么就是道之最,谁见到存在差别,就不是道之最。这样的义理不仅仅只是密宗的法理,而且了义经藏中也有宣说,《圣华严经》中云:“我与诸佛陀,自性平等住,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善逝。一切色与受,想识以及行,无数诸如来,彼等大能仁。”对于宣说蕴是佛坛城妄加诽谤的人,必然同等诽谤了宣说这种意义的诸经藏。

也可以这样解说,有些佛经当中说“器世界一一微尘与有情世界一一毛孔中,亦入无量大悲加持。”菩萨的发愿力真的不可思议,不像我们。我们的发愿,就像现在有些人,前一段时间那个车祸而死的于月仙,她的发愿是:小的时候自己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自己稍微好一点的时候要照顾好父母,父母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一直想给家人、亲戚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因为这样的原因最后年龄大了,没有时间养孩子,有个采访当中是这样说的。她的发愿是什么?就是我、我的家庭、我的亲人,最多是这样的。但是菩萨的发愿不是这样的,我的利他心要周遍于整个世间当中,世间每一个微尘当中要有我的慈悲菩提心,每一个有情他的每一个毛孔当中要周遍我的慈悲心,菩萨的发愿是这样的。

我们大乘佛教的思想跟一般世间好人好事的行为确实在深广意义上有差别。一般明星有无数的粉丝,这些粉丝最终的思想就是他的演技、智慧等有超胜的地方,这不可否认。但最终的思想,我们说“这个人很好、很孝顺、人格很好”,但人格好,他所饶益的范围,包括他的家庭、他的民族、他的国家、他的人类,最多是这样而已;但真正整个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发愿力,每一个众生都有我发愿的利他心,只有大乘佛教才有。这里也是这样讲的,菩萨大悲心的加持要趋入到器世界的每一个微尘、有情世界的每一个毛孔。

讲解这些不仅仅只是理证,而且了义的诸经中也有许多明确提及,下面会讲到菩萨相续和佛陀相续的功德更广更深,乃至变成无为法,这样的话,我们更觉得不可思议了。如云:“以无为法而安立,一切圣者数取趣。”就像《金刚经》里讲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比较相同,所有的圣者,以无为法来安立,并不是有为法——有为法的慈悲心还比较不错,智慧还不错,对人的好坏可以以有为法的境界安立;但圣者们所证悟的境界是以无为法而安立,并不是以有限的有为法来安立。

下面讲佛陀也是一样的。在显宗的了义佛经当中讲,“佛陀非是见色相,不立种姓与相续主,亦非声与断灭法,非以心识意安立。法性即是出有坏。”佛陀不是你见到的色相——有相貌、有相好的;不会安立“佛陀是释迦族的、王族的,弥勒菩萨是婆罗门族的”,不是这样的;相续也不是,不会说“这个是悉达多太子的相续”;也不是依靠一种声音、依靠一种断灭法;佛陀不是以我们的心、识、意,或是以我们所谓的五根识、阿赖耶识、阿赖耶、染污意来安立,不是这样的。万法的法性才是真正的出有坏。《华严经》中也有比较相同的教证,说: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如果我们以威德、色、种族见到人中的调御师,可以说是有眼病者的颠倒见,根本不能见到最殊胜的法。

“乃至立法相,彼等凡夫境,无有诸法相,诸佛即不见。”凡是有法相,比如佛陀的法相、法的法相、身的法相,实际上这是凡夫的境界;没有法相,这就是佛,但是我们有相的法、有相的眼识肯定是见不到的,也没什么可见的。或者“如来无漏之善法,即是殊胜之法身,彼无真如无如来,诸世间中显诸影。”如来真正的无漏的善法即是殊胜的法身,没有真如,也没有如实而来,就像世间中显现的影像而已。“常无生法即如来,一切诸法如善逝,凡夫心者执著相,享受世间无有法。”也有不同的经典当中这样讲:常常无有生起来的法就是如来,一切法的本体也是这样的,凡夫人就是执相状,享受世间当中根本不存在的法——我们凡夫人都会认为是存在的。

《华严经》云:众生虚妄故,是佛是世界,若解真实者,无佛无世界。因为众生有虚妄分别的缘故,认为“这是世界、这是佛、这是菩萨……”,但实际上,如果真正懂得了一切了义的实相,那无佛无世界。以前我辅导《入大乘论》的时候,有一个我熟悉的喇嘛,他特别不接受,“我以前认为佛法僧都有,现在学了以后怀疑重重,怎么办呐?”如果没有打好大乘中观的基础,确实《入大乘论》比较深。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求有灌顶,需要有基本的密法基础?如果没有打下密法的基础,对于无佛无世界,有些人都是很难接受。但这是《华严经》里讲的,是显宗里讲的,如果连显宗都不能接受,那密宗也不能接受,可能有这种情况。

还有《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见诸如来。导师是法身,法性中见佛。”如果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或者以六十种梵音来求我,那这人是行邪道者,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真正的如来导师就是法身,这是证悟法性的时候才能见到。

诸如此类,有广说,因此,佛陀的自本体是清净法界,佛陀本身、真正佛陀的自本体是清净的法界。大家要知道,从这一品一直到下面的大圆满品,一提到佛陀,都是讲到最了义的实相的佛陀。以教证理证可以成立。按大圆满的观点,更容易成立。禅宗当中也说: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是佛,迷和悟是一念之间。所以不管是教证、理证,都可以成立,都能成立。

其实众生和佛完全是平等的。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当中引用了很多教证讲十二种金刚大笑、稀有八句。在《七宝藏》其他论典当中也讲了,主要是《胜乘宝藏论》中讲到众生和佛没有差别、地狱和净土没有差别。其实这不仅仅是大圆满的说法,了义的显宗经典当中也有,只不过显宗当中可能没有人特别详细地去解释或者实修。

如此,众生与佛陀自性平等,诸法以体性空,佛的自性和众生的自性本来就是平等的,以此可以了解到,诸法本体是空性。从二转的角度,从自空、他空,从各方面进行分析时,诸法是空性的。诸法自性涅槃,没有苦的染污、烦恼的染污,本性是涅槃。诸法自性光明,第三转法LUN中,分析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的时候,诸法是光明的。诸法本是真实圆满正等觉。我们经常说,“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跟《坛经》里所讲的道理比较相同。

谁证悟了这种意义,各种密法窍诀里都讲,诸法是自性平等、自性空性、自性光明、自性清净。这些道理不仅仅是理论上会说——只是理论上说,只是嘴皮动一动,声音出来一下,只是说一说而已,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实际当中,通过学中观的方式推理来了悟也好,或者依靠上师窍诀直指心性的方式来认识也好,不管从哪一个途径,真正知道诸法的本体就是这样的,懂得了这种意义,也就是具有我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如幻显现虚妄蕴也是如来本身的智慧,那么就是道之最,谁见到存在差别,就不是道之最。“我”是自己的意思,具有自己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与众生没有差别,如幻的蕴其实是如来真正的智慧。如果真正通达,那这就是最究竟的道、是最殊胜的。

密宗当中确实也是,包括密宗里面的外密和内密,内密当中是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但一般来讲,到了玛哈约嘎,都会直接讲众生就是佛,本体没有什么。我们学《宝性论》的时候会说,了义的经典当中也有,但真正的密法当中,麦彭仁波切讲八大法行的论里面说:玛哈约嘎以下,还没到玛哈约嘎之前,分实相和现相;到了玛哈以上,不用分实相、现相,本来就是这样,本来是佛,只不过你认识不认识而已,现相、实相没有什么分的。所以一般来讲,如果真正懂得这样的道理,刚才讲到中观和大圆满、或者《大幻化网》的道理,本来空性、本来光明,如果通达这个道理,那众生跟佛没有差别,身体的五蕴也是佛的自然本智幻化的显现,这是最高、也是最真实的;谁见到了存在差别、清净与不清净,那就不是最殊胜的道。

这样的义理不仅仅只是密宗的法理,而且了义经藏中也有宣说,关于五蕴即是佛的观点,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有些论典当中引用过,无垢光尊者也经常引用,荣索班智达也引用了《华严经》的这个教证——我找到了汉文中的原译,跟这个译法基本没有差别,所以没有改,到时候做个小注解就可以。

《圣华严经》中云:“我与诸佛陀,自性平等住,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善逝。一切色与受,想识以及行,无数诸如来,彼等大能仁。”《华严经》中是怎么讲的?我跟佛自性平等,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不住在任何法上面,也不取,没有什么可取的。彼等成善逝,汉译当中是“当成难遇者”,难遇者可能是佛陀的意思。懂得这样的道理,其实这就成了善逝、成了佛。一切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是无数的如来,比如色蕴当中有多少色,想蕴当中有多少想,识蕴当中有多少识……其实五蕴就是五佛,像《大幻化网》中说,色蕴是毗卢遮那佛,想蕴是宝生佛……跟这个完全是一样的。“金刚蕴支分,共称五正觉。”《大幻化网》当中有这个。对于这样的道理,我们说五蕴就是五佛,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密宗的说法,这是宁玛巴的说法,我们不承认,哪有这样的”。其实这只是很多人不懂而已,《华严经》里面就是讲五蕴就是五佛。这里说无数诸如来,归纳起来实际上就是五佛的意思。后面说彼等大能仁,汉译里面说是“当作大牟尼”,其他都一样。

对于宣说蕴是佛坛城妄加诽谤的人,必然同等诽谤了宣说这种意义的诸经藏。这里宣说蕴的坛城,五蕴就是五佛,有些人会加以诽谤,“密宗里面讲,如果五蕴是五佛,色受想行识变成五佛,那就有各种各样的过失。”这样诽谤的人,其实这些人同等地诽谤了宣说这些意义的诸经典,像《华严经》。他们看起来是诽谤密宗,实际上是诽谤了显宗,如果连《华严经》都不承认,那是不是一个佛教徒呢?现在显宗当中,有些不懂密宗的人经常诽谤密宗甚深的见解、甚深的行为,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意义在显宗当中也有,只是显宗没有直接讲修行的方法、窍诀。

再者,如果承许,考虑到道的意义是对治的意义而宣说仅仅修行遍计法,那么前文中已经宣说了遍计色、自在色等,此外能遍计与所遍计的法相在下文会讲到。

意思是,有些人不承认刚才五蕴是五佛的清净观点。他说道的意义是对治的意义,是要对治烦恼,实际上是遍计法。就像修不净观一样,为了对治贪心修不净观的骨架。所以,道的意思其实是要对治烦恼,五蕴观为五佛也只是修法而已,不是清净的法,对方是这样想的。

前文当中也说了遍计色和自在色的关系,如果是遍计法,那它是依靠观修而成。前面讲的山洞里面的修行人,头上观想牛角,先意识前显现,这是遍计色,慢慢自在色,最后真正出现。这是变出来的一种遍计法,这样肯定不是最究竟的。当然有关能遍计和所遍计的法相下文也会说。如果这样认为,那这种修法不是很正确的。

《定解宝灯论》中也讲,基道果的法,如果本来不是清净而观为清净,就像把充满不净粪的瓶子观成很清净的,又以花纹装饰,那这是颠倒的;就像观修的法也是不可能的。这里讲的是后译派的观点,后面新派的观点是这样。对于荣索班智达这里说的一切万法都是清净的观点,他们认为就像观不净观一样,为了对治烦恼,而说一切都是清净的,实际上不是清净的,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是遍计修法,前面也讲过,这并不是很究竟的。

后面也会讲能遍计和所遍计,这是最难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你们到时候也会坐一段时间的“飞机”。昨前天有些人说提前看了《入大乘论》,文字上全部能读得来,但是意义全部都不懂,后来讲完了以后,也觉得不是那么难。但是没有讲的话,可能确实有点难。后面有一段内容,文字全部能读得来,但是意义全部不太懂,讲的时候我也可能讲不清楚,有时候我也是糊里糊涂的。

下面再讲一个辩论,为了今年完成一些课,每次时间会稍微长一点点,但也不会长很长时间。

此外有人辩论说:如果诸烦恼无有所断的实体,诸法自性是涅槃,那么众生是被什么束缚而于轮回海感受种种痛苦的呢?

前面说烦恼没有实体,自性是清净的,那众生被什么捆住?众生为什么要感受各种痛苦?如果自性是清净的,没有烦恼垢染,那为什么众生被束缚在轮回当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呢?

对此回答:是这样的,虽然能束缚不存在,但现似受束缚,从中会显现感受痛苦,例如,一个霸气顽皮幼稚的王子或施主之子为了游戏而进入自己的家,他在宝库中拿出宝箧里放着的红布缠着的如意宝扔到饮料里,宝箧绳也扔到米饭里,这般以众多所作所为来捣乱、玩耍。以那种外缘他饿了,于是去寻找食物。结果看到米饭里有条蛇,他惊恐不已,返回来又去寻找饮料,结果看见饮料变成了血,他又返回来,心怀恐惧,被饥渴所迫,于是大声哭了起来。一位侍者来到他跟前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啊?”他说:“我又渴又饿去寻找食物时,结果看到饭里有条蛇,饮料变成了血,于是惊慌而逃,虽然又饿又渴却没有饮食,于是才哭的。”假设那位童子是一个没有少许教言的人,那位侍者就会这样说:“孩子,不要哭泣,我来除去蛇除去血,给你无垢的饮食。”他去除了绳子与宝珠后给了童子饮食,那位童子心想,这位侍者去除了垢染,给了我无垢的饮食。于是解脱了痛苦的束缚。假设童子是一个有少许教言的人,就可以如此对他说:“这里的蛇,明明就是你自己放的绳子,这里的血明明就是你自己放的宝珠的光。”那位童子知道所有饮食原本无垢后解脱了束缚。同样,虽然一切法是如幻,但众生不知此理,而以有实见牵引受烦恼束缚,感受痛苦。这般对只是如幻显现耽著为有实法,由此执相,从中产生愿求贪恋,诸烦恼交织。由此导致现行种种业。由此导致显现产生唯有苦蕴,由显现导致又产生耽著有实法等,如前一样。

对此回答:是这样的,虽然能束缚不存在,但现似受束缚,从中会显现感受痛苦,虽然能束缚的烦恼确实不存在,但是在众生面前似乎有束缚,从中会显现感受痛苦。

学过中观、学过大圆满的人确实知道,真正从理论上观察时,烦恼了不可得。但我们不像以前的高僧大德,只是理论上懂得,实际上还一直解决不了。

《五灯会元》当中讲到四祖依止三祖的故事。

四祖14岁的时候跟师父说:请师父给我传个解脱法。

师父说:解脱什么?什么束缚着你?

他说:没有什么束缚?

师父说:如果没有什么束缚,那传法有什么用?

四祖当场就开悟了。

如果是有缘者,只要跟他说句特别简单的话,他就马上开悟了,但是不知道我们听到这句话时能不能开悟。

确实在实相当中没有烦恼的本体,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被烦恼束缚,捆得紧紧的,也是很痛苦的。

下面讲一个例子,也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像一个小孩的童话故事,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很深。法王如意宝以前讲《入大乘论》时说过,这里面的很多故事,第一次看觉得很好玩、很简单,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如果越来越思维它的意思,里面有很多甚深的意义来指引你。法王说这里面的故事每一个背后都有一个很殊胜的教言,大家一定要反反复复地思考、反反复复地阅读。

这里讲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比喻。例如,一个霸气顽皮幼稚的王子或施主之子——比较富贵的家庭的孩子,为了游戏而进入自己的家,现在有些富贵孩子的家,如果家庭比较富裕的话,有各种各样游戏的工具,车啊、飞机啊,什么都有。这个孩子跑到国王的宝库里面去了。他在宝库中拿出宝箧里放着的红布缠着的如意宝扔到饮料里,宝箧绳也扔到米饭里,那个孩子特别顽皮、不听话。可能他父母不在,给他留了什么喝的牛奶或者其他饮料,他就把红色布缠着的宝珠扔在他喝的饮料当中。宝箧是用绳索捆着的,这个绳索可能是花色的,他就把绳索放在米饭里面。这般以众多所作所为来捣乱、玩耍。可能有些顽皮的孩子……其实每个人都当过孩子,我们都很顽皮,在家里捣乱,甚至去别人家……以前小时候,我常跟隔壁的几个孩子一起玩。有一次一个老太太,她从屋里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用牛粪打她。我们一天都守着,这个老太太就一直不敢出来,我们便往她的天窗里扔牛粪,她就在那大声地吼:“看看你们的家里人!”后来,家里大人回来的时候,她就去告状,我母亲就打我。那次可能是我的母亲打得最痛的一次。(众笑)有时候还是很捣乱的,自己也好,他人也好。

以那种外缘他饿了,于是去寻找食物。结果看到米饭里有条蛇,他惊恐不已,返回来又去寻找饮料,结果看见饮料变成了血,他到处捣乱、玩耍,以各种外缘,一天都这样,最后饿了,饿了以后找吃的食物,结果看到米粥里面有条蛇,惊慌不已,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又去找喝的饮料,结果看到里面的饮料变成了血色——因为他刚才把红色如意宝放在里面,和现在有些水晶球一样,会染上外面的景色。他又返回来,心怀恐惧,被饥渴所迫,于是大声哭了起来。他吃的也没有、喝的也没有,又害怕又恐惧又恶心——藏文中有个“恶心”,待会要改一下。

一位侍者来到他跟前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啊?”这个时候,可能是施主或者国王家里的一位侍者,有个人过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样哭?他说:“我又渴又饿去寻找食物时,结果看到饭里有条蛇,饮料变成了血,于是惊慌而恶心——他看到毒蛇,感到很害怕;看到血,感到很恶心,虽然又饿又渴却没有饮食,于是才哭的。”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所以他就开始哭起来了。

这里也是一个比喻,也可能是佛经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时候,假设那位童子是一个没有少许教言的人——藏文当中说是“教言”,实际上是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孩子。那位侍者就会这样说:“孩子,不要哭泣,我来除去蛇除去血,给你无垢的饮食。”他去除了绳子与宝珠后给了童子饮食,那位童子心想,这位侍者去除了垢染,给了我无垢的饮食。说完以后,他把绳索和如意宝珠取出来,给孩子吃的喝的。孩子心里想:这个侍者真的了不起,他去除了蛇、去除了血,给了我无垢的饮食。于是解脱了痛苦的束缚。

这个比喻当中,大家要知道这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荣索班智达的很多意义就像猜谜语一样。这里的意思是说,烦恼让我们痛苦、让我们恐惧,如果我们是声闻乘的人、显宗乘的人,我们就哭,“烦恼这么痛苦,怎么办啊?”如果我们是不懂事的孩子,再怎么跟他讲也没用,那佛陀就给我们讲对治烦恼的法,“哦,烦恼可以通过修空性来对治,修大悲心来对治。烦恼也存在,对治它的修空性的法也存在”,只能这样讲。如果说“这里没有……”,但他已经亲眼看到了,已经害怕了,那再怎么说也没有什么用。

所以,以后讲经说法、引导众生的时候,要先看看对境是懂事的孩子还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是不懂事的孩子,给他讲高深的理论是根本没有用的。为什么佛陀在声闻乘面前讲有我、有五蕴?为什么这么讲?而在有些众生面前讲有空性、单空存在,为什么这么讲?在根本不懂事的孩子面前,再怎么讲“没有血”,“不行,我刚才看到了”——说他不懂事呢,还是懂一点;要说懂的话,也不懂,你说“没有蛇”,他说“我看到了,我怕!我现在不敢吃、不敢喝。求求你,怎么办啊?”就像这样,我们跟他怎么说也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像对声闻乘也好,对一般的有实宗也好,佛陀实实在在地说烦恼是有的、烦恼确实存在,给他讲对治烦恼的方法。就像刚才比喻里,这个侍者肯定知道那不是蛇和血,但是他把那两个东西拿出来以后就可以了,是这个意思。

假设童子是一个有少许教言的人,假设童子稍微有一点懂事,可能是稍微长大一点,就可以如此对他说:“这里的蛇,明明就是你自己放的绳子,这里的血明明就是你自己放的宝珠的光。”那位童子知道所有饮食原本无垢后解脱了束缚。如果众生是稍微懂事的孩子,像中观或者密法的根基,我们就说:“其实这些烦恼就是自己将没有我执著为我,去执著相,进行取舍,是这样导致的。原来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作茧自缚,实际上没有一个烦恼,没有一个真正的开悟。”就像刚才讲的四祖的公案一样,很多大德、前世有缘的这些人,跟他一讲,“哦,原来真的是这样的,原来中间哭的时候是一场误会呀,不应该这样的”。所以有些利根者马上就懂事了;而有些钝根者,再怎么讲也没办法,佛陀只有随顺他,跟他讲有蕴、有空、有什么什么,不会讲最真实的法。

同样,虽然一切法是如幻,但众生不知此理,而以有实见牵引受烦恼束缚,感受痛苦。诸法本来如梦如幻,胜义中一切不成立、世俗中如梦如幻,但是众生根本不知道这样的道理,认为烦恼是实有的,认为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不管感情也好,对亲人的执著、对财富的执著、对名声的执著也好,包括对自己身上的各种各样的感受,是一种真实的执著;这样以后,就有束缚,有实有的见解,只要认为实有,那苦乐肯定会产生的。《中观四百论》云: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如果证悟空性,能除这些实执,就是刚才讲的:烦恼束缚、感受痛苦。这般对只是如幻显现耽著为有实法,由此执相,刚才的孩子把自己扔出来的东西,把本来是虚幻的执为实有;我们也是如此,对万事万物,如果真正用中观的方法来观察时就是虚幻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先执著为实有,然后执著相,对好的方面产生贪心,对不好的方面产生嗔心,从中产生愿求贪恋,诸烦恼交织。由此导致现行种种业,“如果我得到多么好啊”,然后对它进行贪执,最后像熊熊烈火般的烦恼纷至沓来,开始造各种业。由此导致显现产生唯有苦蕴,由显现导致又产生耽著有实法等,如前一样。会显现六道轮回的苦蕴,由此又开始执著有实法。依靠轮回十二缘起,一直不断地在轮回里面转。轮转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首先不知道真相,于是去执为实有,执著为相,执著为各种烦恼,最后又造业、又造业……所以,这一生中确实也是应该要断除所有的这些贪着,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就像《入楞伽经》云:由心迷惑故,一切皆悉有,以此相系缚,藏识起世间。所有的世界由迷乱的心引起来,依靠这样的束缚,世界全是阿赖耶、心识的外显,如果不早了断、不去认识,不知道我们还要在轮回当中转多少世。前辈的大德们,就像刚才说的,有些只要跟他说“虚空在哪里”,他一看就马上证悟了;有些跟他说“你有什么烦恼啊?烦恼的本体是什么?”他马上就明白了。可是我们,讲了多少、听了多少,好像烦恼越来越厉害,实执越来越坚固,也是比较可怜的。

刚才的故事也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在座的各位真的是不懂事的、顽皮的孩子,又顽皮又幼稚又蛮横,特别自以为是。没有教养的孩子特别捣乱,但实际上他们的痛苦也是很厉害的,哭的声音也很大,轮回中的众生真的跟耽著玩具的小孩没有差别,这个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断除我们实执的根本。

在这个比喻上能不能再想一想?大家都想一想,我们变成一个懂事的孩子确实很重要。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