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61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六十一课

思考题:

1.欲界、色界、无色界有哪些受?

2.如何以比喻来说明烦恼、业、事?

3.什么是四有?它们的本体是什么?三界都存在吗?

前面讲到受共有十八种,悦意外境有六种、不悦意外境有六种、缘等舍外境有六种。悦意是指什么呢?比如眼睛见到美丽的外境,以此作为外缘,内心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这是依眼识得来的悦意感受;眼睛见到丑陋的外境,以这一眼识作为缘,内心产生不快乐的感受;如果见既不悦意也非不悦意的外境,内心也会有一种等舍的感受。耳识、鼻识等也是同样,五根识自己虽然无有真实分别念,但心将外境与眼识结合起来加以辨别,由此产生感受。因明和《俱舍论》的说法相同,《量理宝藏论》对这方面的问题阐述得很清楚。

欲界缘自具十八,缘色界境有十二,

无色三种初二禅,十二种受缘欲界,

缘自八受无色界,则有二受余二禅,

六受则是缘欲界,缘自地则有四种,

缘无色界唯一种,无色未至定四受,

缘色上界仅一种,正行一受自对境,

十八种受均有漏。其余已说当说故。

三界当中,十八种受以何种方式存在?哪些界中有哪些受?欲界缘自地共有十八种受,因为欲界中具足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从心的角度来讲,苦乐舍受三种受全部具足,依靠六境各自可以产生三种受,因此,欲界一心缘自地,共有十八种受。若缘色界则有十二种受,因为色界无有香和味,欲界苦乐舍三种心,缘色界时只有除香味以外的四境,共有十二种受。缘无色界时有三种受,因无色界只有一个法作为对境。

那么,这些受在哪些界中存在呢?

欲界中十八受均有,即缘自地的六种对境,可以有十八种;欲界心缘色界时,由于色界无有香、味二者,因而意受作为近因,只有十二种;如若以欲界的心缘欲界色界之上的无色界,因为无有其他五境,所以只有缘法的苦乐舍三受。

色界一禅二禅中有十二受,无有意苦受之故,这十二受也是缘欲界,因为欲界具足六种外境,而初二禅无有意苦受。色界无有香与味,因此初二禅缘色界自地只有八种受,也即缘色、声、触、法的意乐与舍受。而初二禅天人缘上地无色界时,只有法作为对境,故而只有缘法的乐受和舍受二者。

色界三禅、四禅的受全部是舍受,因初二禅已经无有苦受,此时心乐也不会成为受,因而缘欲界外境时只有六种舍受,因为欲界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三禅四禅的心如果缘色界自地,则有四种舍受,因为外境是除香味以外的四者;三禅、四禅此二色界,若缘上面的无色界只有唯一的舍受,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个法作为对境。

无色界每一处都有未至定,也即未真正获得上一境界的禅定,相当于加行一样,其中空无边处的未至定有四舍受,原因是入此定者视空无边处为寂灭、四禅为粗大,所以指的是缘色界四禅有四舍受,彼有四对境之故。如果缘上面的无所有等处的未至定,则只有一个舍受,对境唯有一法之故。无色界的四正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只有一个舍受,因为是缘自地一法的有境故。

以上已经分析了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受,这些实际全部是有漏法而言的,原因是能增上爱。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在这里只是广说了无明、名、触、受,而不说其他缘起?颂词中说“其余已说当说故”,实际上,色、识、六处在分别界品中已经讲过,行和有在下文第四品中会广讲,爱和取属于烦恼随眠的问题,在第五品中也会宣说。第五品在《俱舍论》中是最难懂的,很多人比较害怕第五品。因此,其他的缘起支前面已经宣说过和下文将要宣说的缘故,这里不作广说。

己三、以比喻说明三支:

于许烦恼如种子,如龙根树与糠秕,

业如具皮果药花,事如成熟之饮食。

《俱舍论》里面的内容,前面的问题全部通达以后,后面的问题也会比较简单,不然有些人前面没有好好听,天天坐飞机,后面可能要坐四五个月的飞机,真的时间比较长。希望你们还是好好学,不然,今年坐四五个月的飞机,讲因明的时候再坐飞机,讲中观的时候也要坐飞机,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肯定要坐飞机……来到这里一直坐飞机,现在飞机票比较贵,会不会有点困难!希望大家不要有自轻凌懒惰,觉得自己肯定不懂……不要这样想,时间花出去的话,有些人密法修得也可以,《俱舍论》同时抓得也很不错。因此,时间同样都会流逝,我觉得在其他分别念中度过时光,不如在智慧中度过好一些!尤其在《俱舍论》和因明方面打好基础,以后翻阅任何经典、论典都不会很困难,这里学习的推理方法、分析方法的确有点复杂难懂,但后面学其他法的时候很容易。大家现在也算开头了,《俱舍论》讲到第三品,后面还有五品,现在开始用功的话还不迟。

如何以比喻来说明十二缘起所摄的三部分呢?

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缘起可以包括在烦恼、业与事三法中,应当了知烦恼如同种子,为什么呢?种子中生出茎、叶、果,同样,烦恼中产生烦恼、业与事。烦恼又如龙,因为有龙存在,大海就不会干涸。宣化上人说:龙有很多分类,像鱼形状的叫做鱼龙;以前释迦牟尼佛面前经常有人形的龙,叫做人龙;还有天人形象的天龙。一般来讲,大海里有龙王存在的时候,大海不会干涸。同样,有烦恼存在的话,轮回大海也是不会干涸,经常说渡过三有轮回大海,也是这个原因。烦恼如树根,如果树根未断,就会长出树叶等,同样,若未断除烦恼之根,就会产生轮回。烦恼也如树木,树中能复生叶等,烦恼中也能再度产生业与事。此外,烦恼又如糠秕,犹如具糠秕的果实中能生出苗芽一样,由烦恼的得绳之业中生果。有部宗认为烦恼有一种得绳,得绳和习气全部需要摧毁,否则,依靠烦恼的得绳、习气就会生果。

业当中包括行、有。业如同具糠秕之果,理由如前。业也如药,药只能发挥一次性作用,同样,业也只产生一次异熟果。业的作用是一次性的,比如造恶业在地狱里感受苦果,不会再次去感受;药也是一次性起作用就需要扔掉,不过中药好像可以熬几次,每个医生开的药也不同,有些说多熬几次也可以,但一般来讲熬一次就需要扔掉了。业又如花,花是果之近因,先开花,然后才结果,同样,业也是事之近因,业先成熟之后再继续产生事,这是从两个时间阶段来比喻的。

七事如烹调好的饮食一样,煮好的饮食是所享受的,同样七事也只是所享用的,而不会产生其他异熟果(这是从七事为果的角度而言的)。如果再继续产生其他异熟果,阿罗汉也要受业果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戊三、摄义:

四有之中生有惑,自地根本诸烦恼,

其余三有具三种,无色界则无中有。

本有、死有、生有、中有当中,生有是烦恼性的,这也是从自地根本烦恼而言的,其他三有具有善、不善、无记法三种,无色界没有中有。

若问:既然说四有,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呢?

四有中的生有是烦恼性。一般来讲,入胎的刹那叫做生有。按照《俱舍论》的观点,生有的心全部是烦恼性,因为以这种烦恼性流转于轮回。当然,这是《俱舍论》的说法,按照密宗的不共说法,观想清净的吽字而入胎,不一定是烦恼性;大乘有些经典中也说,依靠不可思议的等持和发愿力可以入胎,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讲的一样,菩萨来到这个世间,就像进入花园观赏美丽的景色一样。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所有的生有全部是烦恼性的。

那么是以什么烦恼结生到生有的呢?以自地的一切根本烦恼结生,而不能以其他支分随眠来结生,比如贪心、嗔心、痴心等,有些众生以嗔恨心入胎,有些众生以贪心入胎,比如转生到地狱时,觉得前方的火焰很温暖,应该去烤烤火,结果就会转生到热地狱。有关这方面,前文已经详细讲解过。按照他们的观点,是以自地的根本烦恼来结生,而不是以他地的烦恼。

除生有外其他的中有、本有、死有具有善、不善、无记法三种。从投生到最后死之间即为本有,在一生漫长的过程中,有时造善业、有时造恶业、有时是无记的。中有身的时候,互相生嫉妒心、痛苦等,存在不善法;阿罗汉在中有获得涅槃,成就无余果位,则为善法;有些中有身处于不知不觉的无记法当中。死有,有些在善心中死去,比如忆念三宝、佛陀等;有些在烦恼中自杀;也有些在非善非不善的心态中死去。

它们在何界中存在呢?欲界与色界中具有四者,无色界中有三种,无中有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