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58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五十八课

思考题:

1.什么是十二缘起?三世中如何圆满?

2.按有部观点,十二缘起如何解释?

3.请你对应自身说明一下十二缘起。

4.有部与经部以上,对十二缘起的认识有何不同?

5.《俱舍论自释》中说的四种缘起是什么?请分别说明。

6.有部说十二缘起是五蕴不同阶段,为什么又说“无明”等?

7.十二缘起分三世说,有何必要?

戊二(广说)分三:一、分位缘起;二、缘起之本体;三、以比喻说明三支。

己一(分位缘起)分四:一、自性;二、观察归摄;三、定数之理由;四、起生之差别。

庚一(自性)分三:一、分类;二、各自法相;三、彼等之定数。

辛一、分类:

此即缘起十二支,分为三份前与后,

各自均有二缘起,中间八种寿圆具。

十二种缘起,通过前、中、后三个方面分析,也就是说,前世的缘起、今世的缘起、来世的缘起。具体如何分呢?前世和后世各有二缘起,中间有八种缘起,通过三世圆满十二缘起。这是有部宗的观点。

如是前世、今生以及后世蕴的相续流转之轮,指从无明至老死之间的十二缘起。为什么叫缘起呢?梵语“札德达雅萨莫巴达”,引申为因缘果聚合后真实出现,故称缘起。我们经常讲缘起性空,现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真正去观察根本不存在,就像《大圆满虚幻休息》和中观当中所讲的一样,在未观察的情况下,因缘聚合可以起现果法,所谓缘起的含义即是如此。

十二缘起、六度四摄等属于佛教最基本的名词,这些都不懂,却每天口口声声“我是修大圆满的瑜伽士”,这种人比较讨厌。有些人说“我是打坐的禅宗者”、“我是净土宗的,很了不起,马上要往生”……也许有个别往生的,这一点我们也不否认,但是佛法的基础丝毫也不具足的话,可能不行。

十二缘起是哪些呢?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专门有口诀,但是没有口诀也应该记住。佛法方面有意义的知识,大家习惯了以后很容易记下来,尤其比较年轻一点的,以前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对于“氢氦锂铍硼”这些没有很大意义的学问,都要经常记,那像十二缘起等轮回中如何流转的相关法义,更应该记住。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真正懂得缘起法,一方面对实有的我不会执著,另一方面对轮回的前际后际会生起极大定解和信心。因此,了知这些法义非常有必要,具有很大的功德。

此十二缘起分为三部分,前世有无明与行二支,后世有生与老死两支,中间从识到有之间有八支。那么,一个补特伽罗具足十二缘起吗?胎生寿命圆满者具足,而其他生与中间死亡者不具足。此处主要以小乘有部观点为主,大乘观点稍有不同,大体上基本相同。

辛二、各自法相:

烦恼现时为无明,宿业诸识名为行,

识即结生之诸蕴,名色显露六处前,

六处三者聚前蕴,触能知苦乐等前,

淫爱之前乃为受,爱即行淫之贪者,

取为得财而奔波,有为能生后世果,

结生之蕴即是生,至受之间为老死。

传说此乃位缘起,主要之故称支分。

既然说“十二缘起”,那么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无明,最初好像有一种心识,它是从何处而来呢?有关无明如何起现轮回世间等方面,《胜乘宝藏论》《句义宝藏论》等密宗论典中有不共的说法,这里首先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来讲。

(一)无明:前世烦恼现行阶段的五蕴,也就是烦恼。有部宗的说法有点不同,一般经部以上认为,无明是一种单独的心所,不包括在色蕴里面。但有部宗认为:前世烦恼现行阶段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称为无明。

(二)行:前世造善等三业阶段的五蕴,就是业。前世生起烦恼叫做无明,以烦恼引发,开始杀生、偷盗等,造作恶业的整个五蕴阶段,称之为行。这是前世的二缘起,也即今世成为烦恼深重者的因。

(三)识:今生结生到母胎中刹那的五蕴。这里的识,指入胎刹那的五蕴。

(四)名色:已经结生到母胎当中,但六处还未现前,这之前的五蕴叫做名色。

为什么叫做名色呢?可以分两个方面。名是指受想行识,只有名称无有阻碍的缘故,当时还未形成胎位的凝酪等,虽然未形成真实的色相,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已经存在受想行识,这是医学角度也承许的。而色指凝酪、鱼形、龟形等住胎五位,这一点与大乘说法基本相同。因此,六处之前的五蕴,称为名色。

(五)六处:对境、根、识三者聚合到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经过凝酪等住胎五位,胎儿已经形成,这时的境、根、识三者已经聚合,但仍然无法享受外境,这时的五蕴叫做六处。凝酪等住胎五位时,眼耳鼻舌身五根还未具足,而此时根已经成熟,但是不能享受外境,这时叫做六处。

(六)触:从对境、根、识三者聚合后,并完全断定对境开始,到了知乐、苦以及等字所指的等舍之境,取舍为喜欢、不喜、中等以前,这时的五蕴称为触。

(七)受:从能取舍三种感受开始,到不能行淫之前的五蕴。在触的时候,婴孩已经降生,这时不知道哪些是痛苦的因、哪些是快乐的因,比如看见红色的火,不知道会烧伤自己而触碰,这时是触的阶段。已经有了取舍的感受,了知不净粪很臭而不会触碰,一直到行淫之前,这个阶段的五蕴叫做受。

前面说五十岁的人也是年轻人,很多人特别开心,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自我安慰,不然四十岁应该进老年班念阿弥陀佛了,很多人特别伤心,觉得自己的人生都没有乐趣了。七十岁以后才算是老年人,大家都很开心,这样也可以。现在很多国家的总统都是七十岁以后才管国家大事,以前格鲁派的格西,一般到六七十岁的时候才能获得格西的果位。所以我想:这对大家也是一种安慰,很不错。五十岁的人属于年轻人,这在《俱舍论》的一部大疏中是有教证的。

(八)爱:未真实享用欲妙、行淫欲事、寻觅对境之前的五蕴。现在世间人将享受生活的过程称为爱,世间人所谓的爱情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与十二缘起应该有关系。

(九)取:为了获得成为爱之对境的受用而到处奔波时的五蕴。所谓的取,相当于结婚成家,成家以后为了家里的事,到处奔波忙碌,这个过程中的五蕴叫做取。

(十)有:奔波者造作产生后世苦乐等果的因——善不善业阶段的五蕴。为了家庭、为了养孩子,整天造作各种各样的业,非常痛苦,这个过程的五蕴叫做有。有些人即生中虽然对财富等没有很大兴趣,但是生活所迫不得不维持整个家庭,因此为后世造了很多恶业。

(十一)生:已经从此世死去,最后结生到后世时的五蕴。十二缘起当中,生和老死属于后世二缘起。我原来学《俱舍论》的时候开玩笑,这里面的生相当于死,因为这一世已经完成并且离开,在来世结生时的五蕴称之为生。

(十二)老死:位于中间的今世所留下的后世的名色、六处、触、受四者。依靠今生造业而结生到后世,而出现的名色、六处、触、受四者,这叫做老死。这里的老死与世间人所谓的老死有点不同,此处指即生死了以后转生到来世,比如来世转为牦牛,在牦牛胎儿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叫做老死。

为什么叫做老死呢?经中云:“诸比丘,名色之生为何?乃老死之生也,至受之间亦与彼同。”老和死,前者是指改变的一种过程,后者则是指前面的法灭尽,比如投生于这一世的五蕴当中,前刹那灭尽再产生后刹那。如是的缘起有刹那缘起、相续缘起、相联缘起与分位缘起四种。《俱舍论自释》当中有广说。传说此处是分位缘起,关于“传说”下文还要讲解。

这里为什么叫“传说”呢?有部宗和经部宗的观点明显不同,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此处的说法不太合理,因为有部认为:无明、行等,全部是五蕴的一个阶段。对于这种说法,世亲论师有点不满意,因此用了一个“传说”。所谓的相续缘起,指前刹那作为因,后刹那作为果,比如无明的五蕴作为因,行的五蕴作为果。相联缘起是指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无常,具有这种联系的缘起。刹那缘起,十二缘起可以在一个刹那中圆满。这里所说的是成事刹那,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对成事刹那讲得比较广,《自释》中以杀生为例,详细讲解了成事刹那,也即刹那缘起。

上述四种缘起,有些法全部具足,有些法只具足一种,比如有些法不是相续性的,仅仅是一个无明阶段,虽然是分位缘起,没有前前因后后果,因此不叫相续缘起。对于四种缘起之间的关系,世亲论师的《自释》中有广说,希望大家认真分析一下,否则,下了课就消于虚空了,对自相续没有一点改变,所谓的听法只是种下善根而已,没有多大意义。

不管上师讲小乘法还是大乘法,这种机遇是非常难得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一定要下功夫,甚至睡眠的时候,也要把今天所讲的内容不断思维,这样的话,会有一定的印象。不然,单纯依靠上师讲课不一定有效果。原来我读书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老师上课的时候想:我一定要好好看。下了课就一直散乱,因为外境出现的时候有一种诱惑,不想看书。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又有点担心:没有看书,今天会不会抽到我?非常害怕。每天以这种态度来度日,不太好。大家应该每天对所讲的道理,需要查找资料的就查找资料,有不明白的地方,与金刚道友互相探讨。不过,你们讨论的声音不要太大了,各方面的行为还是以寂静为主。

若问:既然这些阶段都是五蕴,那为什么称无明支等呢?

这是有必要的。由于在那一分位无明占主要成份,比如在行的时候,行占主要成份;在名色阶段,名色占主要成份……以主要的名称来称呼支分。这种说法,不要说缘起当中,世间上也有,比如见到四大军队便说“国王来了”,或者上师和眷属特别多的话,我们会说“法王来了”,而不是说马队来了、车队来了,因为队伍中主要是法王,所以说法王来了。

辛三、彼等之定数:

为能遣除前后际,以及中间之愚痴。

将十二缘起分为三个阶段来讲有何必要呢?大有必要。也就是为了断除前际、后际、中间三阶段——我以前是否已生、生什么、如何而生,未来产生与否、产生什么、如何产生,以及现在如何的愚痴想法。

如果真正通达十二缘起,对于我是否存在等问题不会有疑惑,比如我以前有没有产生?到底有没有我存在?虽然实有的我不存在,但假立的五蕴我应该存在。

不具备闻思修行的人,经常产生疑问:佛教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没有,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个别人认为自己提出了相当了不起的难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粗大、很简单,只要稍微闻思一下中观和俱舍,就很容易回答。

之所以将十二缘起支分为三个阶段来讲,就是为了断除众生的邪见和愚痴。有些外道认为:我是常有存在的法,为了断除他常有的执著,我们说名言中假立的我是有的,但并非常有的我;有些人认为,就像顺世外道或者无神论者所说的一样,所谓的我肯定不存在,而是即生依靠父母的身体突然产生,前世后世肯定是不存在的,并非如此,虽然实有的我不存在,但是前世后世应该存在,如同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一样相续存在;所谓实有的我现在也是没有的,真正去观察时,即使鲁迅先生通过各种文学手法去描写,也无法指出一个真正实有的我,只是众生迷乱假象中的一种五蕴聚合。因此,将十二缘起分为前世二缘起、今世八缘起、后世二缘起,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