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59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五十九课

思考题:

1.十二缘起可以归纳在哪几法中?分别是什么?

2.前际后际缘起如何安立各自的因果?

3.前际后际略因果怎样推出中间或今世之略果?

4.若十二缘起数目确定,则无明无因,老死无果,那是不是说轮回有始有终?

5.若前世造业,中间过了许多世以后成熟,会不会有错乱缘起规律的过失?

大慈大悲的佛陀已经宣讲了第一转F轮的广大意义,表面上看当然比较难懂,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舍弃佛法。什么叫舍弃佛法呢?《俱舍论》很难懂,对我们来讲没有什么意义……在相续中不要产生这些念头,如果产生也不要说出来。不然愚痴的人经常说:《俱舍论》当中的有些说法,有点不合理。这些人不仅自己这样想,还对外面的人如是说,外面的人可能觉得:有些修行人有这么大的邪见,太坏了,对世亲论师都能找到毛病,恐怕不会吧!大家看一看世亲论师的传记就知道了,真正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但我们在这里背一部论典都如是的费劲,自己可能害怕得零分,连考试都不敢参加。如果说你找出世亲论师的毛病,肯定整个河流都会向上流的,所以千万不要不加观察胡言乱语。

这种人对世亲论师的智慧都去驳斥,简直是可笑至极!大家对《俱舍论》的意义,自己不懂的时候随便舍弃,觉得“这个法不殊胜,没有意义”,这种念头千万不要生起,即使心里想,口里面也不要说。这些愚痴的话,一传十,十传百,到后面很多人都会知道,从现世来讲对自己的影响不好,即使你离开人世了,这些话还没有死:这个人学《俱舍论》的时候,自己学不懂就去毁谤。

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缘起,这在《俱舍论》当中是比较难懂的内容。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在《金鬘论》的后面,专门对大乘、小乘十二缘起的相关说法作了论述。前文已经讲了,宣讲十二缘起主要是为了遣除前际、后际的愚痴,这里还有一种说法:有些外道认为大自在创造万物,为了破除这种观点,我们说不是大自在所造,而是众生前面的因——无明和行产生的;数论外道认为,一切万事万物由主物幻变,我们说并不是主物的变化,而是由众生今世的八个缘起支,依前前之因产生后后之果;还有些外道认为,杀生供养可以令天尊欢喜,死后便会降生天界,为了断除这种后际愚痴,宣说了十二缘起中的后二支——生、老死。

正是为了断除外道前际常有和后际断灭的邪见,才宣说了十二缘起。有些人认为:万物是“我”造的、是“大自在”造的。这种常有法并不存在,为了断除常边而说。有些众生认为:人死如灯灭。并非如此,人死以后还有来世的生和老死不断存在,为了断除断边而说。

这些内容非常重要,《俱舍论》当中的每一个问题,利根者会了知为佛陀流露出的一种智慧甘露。因为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愚痴,尤其不承认前世后世和轮回的人面前,依靠十二缘起很容易成立,从而断除他们的常见和断见。

庚二、观察归摄:

前面讲到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共有十二缘起,如果归纳起来,可不可以在几个里面包括呢?比如学院,归纳起来有觉姆区、喇嘛区、居士区,十二缘起的话太多了,可不可以少一点呢?

烦恼有三业有二,七事如是亦为果。

前际后际略因果,由中因果可推断。

十二缘起若归纳,可包括在烦恼、业与事三法中,它们之间互为因果。这个教证,法王如意宝以前经常引用。《智者入门》中有口诀,与此处所说的基本相同。

其中烦恼有哪三个呢?即无明、爱、取三者。业方面是行和有,因为行是前世的业,大家都知道,前世以烦恼作为因,生起烦恼而造作各种各样的业,这叫做行;即生当中,虽然人们认为成家结婚是快乐的事情,但按照有部宗观点,这时人就开始造业了,这就是所谓的有。因此业有两种,一是前世的业,一是今世的业,今世的业造后世的果,前世的业造今世的果,十二缘起于三世中圆满。事是指剩余七者——识、名色、六处、触、受、生和老死,彼等中可以产生业和烦恼,七事是因同样也是果,因为业、烦恼与七事之间是互相产生的。

缘起总的来分有前际缘起和后际缘起,所谓的缘起也有因果的意思,也即分为前面的因果和后面的因果。比如今生处于中间位置,这前面有前世的因、今世的果,之后有今世造业作为因,而后产生后世的果。或者说,现在做的事情,实际是前世因造成了今生的果,现在享受果的同时,也为来世造作了因。十二缘起的因果对应方法稍微有点复杂,但详细观察的话也不会很复杂。任何一个学问都是如此,一开始接触觉得很难,后面再再去学、去思维,就一点都不困难了。

以前读小学的时候,一开始接触循环小数觉得非常难,当时有一位米拉老师,她经常说:“3的后面可以加点点点……”这个“点”后面有无穷的数,我觉得真的很麻烦,有点难,后来读中学的时候再看循环小数一点都不困难了。同样的道理,以前没有遇到过缘起法,所以刚开始接触好像有点复杂,后面通过不断地学习,不会很困难。像益西彭措堪布他们也是这样,同一部法,不断地学习、考试,再一次学习、考试,就这样学习了几次之后,完全可以通达论典的本意。闻思的时候一定要这样,一般格鲁派也是如此。所以,大家现在一定要把业和烦恼搞清楚,通过思维、辩论等方式,最后完全通达,到时候再看的话并不是很困难。

此二缘起每一种各有因缘起与果缘起两种。十二缘起在三世当中圆满,前世的无明和行作为因,起现即生的识、名色、六处、触、受五种。即生的爱、取、有三种作为因,起现后世的生和老死。因此,今世位于中间,前面有一对因果,后世也有一对因果。也就是说,前际分因缘起和果缘起,后际也分因缘起和果缘起,各有两种。

这里的内容一定要懂,不然对下文所讲的内容可能不好理解。十二缘起在三世中圆满的话,分前际缘起和后际缘起,此二者各自也分为因和果两种。以前没有俱舍基础的人,可能做梦的时候也在说前际缘起的因、后际缘起的果,一边做梦一边头疼,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所以,现在同时讲《修心门扉》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俱舍论》比较复杂,没有一定智慧的人、没有牙齿的老年人,可能咬不动,不过七十岁的年轻人应该可以。

其中无明与行是前际缘起之因,识至受之间,也即识、名色、六处、触、受为前际缘起之果,二因五果;后际缘起的因果是什么呢?爱、取、有三者为后际缘起之因,也就是说,即生当中的爱开始取,享受外境,最后为了后世而造业,产生生和老死,此为后际缘起的果。在这里,前际缘起的因较略,有两个,果较广,有五个;而后际缘起的因稍广,有三个,果较略,有两个。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互相对应,也即前际缘起的果和后际缘起的因都可以略。

此处是从无有任何违缘、无有中断的十二缘起来分析的。有些人可能认为:前世造业,中间未成熟业果,过很多劫以后再成熟果报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解释呢?

果仁巴曾在他的论疏中解释过,比如即生造了杀业,从后际缘起来讲,这是因,但后际缘起的果在下一世并未直接成熟,而是过千百万劫以后成熟,这个缘起便从此时开始,中间的时间包括在其他缘起当中,而不算在这一缘起规律当中。正是由于其他因果在相续当中出现,从而推迟了杀生所应感受的异熟果,就像积累资粮一样,加行道时积累资粮,中间放置一段时间,后面继续积累资粮。现在有些单位也是这样,中间休假时不发工资,休假结束后,按照原来的天数继续发下去。《百业经》中也说:众生所作业,百劫不毁灭。因此,百劫以后,十二缘起的规律还是会一直延续下去。

颂词中说“前际后际略因果,由中因果可推断”,这种因果的推理方法,对于即生中的因果同样可以推断。本来即生中的因果都比较广,反过来可以讲,因为今生实际与前际后际一样,前际的因略的话,即生的因也可以略;后际的果略的话,今生的果也可以略。

这里讲的内容有点不好理解,翻译的时候也花了很长时间,尤其在运用文字的过程中,只是字面理解不是很困难,但想从文字上真正表达出《俱舍论》的本意,不是很容易。如果是看《自释》,按照唐玄奘的翻译方法可能更难理解。

有些金刚道友说:堪布翻译得一点都不好,唐玄奘翻译得非常好。这一点确实如此,唐玄奘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译师,是众所公认的真正圣者,我作为一个凡夫人,与圣者肯定无法相提并论,这一点我也非常确信。但有时候,圣者的语言对凡夫人来讲非常难以理解,佛法本来比较难,再加上古文的话,古上加古,真的有点头痛。尤其现代的人琐事多,心也比较复杂,不像古代人那样喜欢专心致志地潜心研究,对于比较易懂的内容会看一看,如果翻译得比较古,对于原本似懂非懂的文字,更不愿意细致研究了。

我原来翻译《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时候,心情与现在不太相同,当时觉得尽量古一点比较好,读起来很舒服,但后来自己再看的时候,一直都是“之乎者也”,对很多内容的确看不懂。从此以后,就改变了翻译的方法。现在译颂词的方法还是比较古,但讲义尽量翻译得浅显易懂。听说有些人认为《俱舍论》的颂词没必要译,重新译更不好了。这一点我是相信的,无论如何,唐玄奘翻译的颂词加持非常大,五个字读起来也是特别舒服,但让你直接去解释的话,恐怕解释不出来,这时候你的脑壳会不会肿起来了?这样一来,我的头也大了,你的头也大了,大脑壳对大脑壳提意见可能不太好。当然,你们背唐玄奘的颂词,非常好,对于这一点我没有任何嫉妒心,圣者的语言与凡夫人完全不同,的确加持非常大,只不过有时候圣者的语言非常难懂,对于凡夫人来讲似乎失去了价值一样,有点困难。

既然缘起因果无有特殊联系,那为什么前际之因包括无明和行两个,果则有识、名色、六处、触、受五个,而后际之因有爱、取、有三个,果只有生、老死两个,为什么这样分呢?

虽然按照前后际的次序,略说了前际之因与后际之果,但没有中间两者不能如是分类的过失。中间或今生中,果分五种,因有爱、取、有三种,因此可以比量推知后世的生及老死也有五种,并且能推断出前世无明与行同样有三种,爱、取是无明,名色至受之间为老死之故。同样,通过所说的前后略因果也能推出中间的略果与略因,这个推法比较简单,如果依前际来讲,可以说即生的略因;依后际而言,也可以说今生的略果,只是为了通达缘起因果分摄而如是宣说的,实际上无有差别。

庚三、定数之理由:

烦恼中生烦恼业,从彼业中产生事,

事中生事与烦恼,此乃有支之规律。

十二缘起实际不多不少,以此可以包括整个轮回流转。总的来讲,分为烦恼、业、事三种,它们之间可以互为因果,也即烦恼中可以产生烦恼和业,业当中可以产生事,依靠事也可以产生事与烦恼,这是三有轮回十二缘起支的规律。

如果有人说:若无明有因,老死有果,那十二缘起的数目就不确定了;如果无明无因,老死无果,那无明就成了无因、老死就成了无作用了,这样一来,轮回也成了有始有终。

以上是对方观点,下面对此回答:不会成为这种局面,原因是烦恼中生烦恼即指爱中产生取,烦恼中生业则指从取产生有、由无明产生行。从业中生事是指行中生识、有中生生。事中生事则指从识中产生名色乃至从触产生受支,从生支产生老死。由于是互相产生,因此可以互为因果。从彼等事中产生烦恼是指受中生爱,名色至受之间为老死,爱是无明,故由老死中产生无明。

这以上比较好懂,也就是说,事、烦恼、业三种互相产生,除十二缘起以外,无有他法存在。前世的业叫做能引业,今世成熟的果叫做能生业,总的来讲,前际的因果关系叫做能引业的因果关系,后际的因果关系叫做能生业的因果关系。因此,十二缘起轮转不断,这就是十二有支的规律,因而摆脱了上面所说的两种过失,理由是无明之因其实就是老死,老死之果也是无明。

很多人认为:十二缘起当中,无明就像喇荣的山下,老死就是到了山顶一样。实际并不是这样的,所谓的轮回互为因果,应该了知为三世圆满的因果规律。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因果在一世或二世中也可以圆满,比如即生可以说无明、爱、取,因为由业产生后面的意识,意识逐渐改变叫做老死,即两世圆满因果。一般三世圆满的说法比较易懂。

如果能详细通达十二缘起,了知人并非今世中突然出现,而是以无明和行作为因,人死后也并非全部灭尽,真正的死是后世的产生,今生的死不能称为死。因为从十二缘起来讲,真正的死是来世无明的产生,这里面老和死的概念即是如此。

大家在学习《俱舍论》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真正的智慧研究,对前世后世的存在、十二缘起通达无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所谓的佛法,只要学得进去,对你来说都会很有帮助,如果学不进去,哪怕学习大圆满等最殊胜的法,也毫无用处。如果对十二缘起通达无碍,就会深深认识到:人确确实实存在前生后世,通过十二缘起的规律推算也可以了知,因为没有理由不存在。如果找不到不存在的理由,仍然不承认前世后世存在的话,难道不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吗?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

我之前在杭州遇到一位浙江大学的老师,他不信佛教,不承认前后世。我说:你不承认的话,给我举出理由来。他说:你认为存在也没有理由。我告诉他:人可以回忆前世后世,自己也可以忆念……一百个理由都举得出来,但不存在的理由,你能不能举出来?他想了半天说:我们不辩论,以后再说吧……。这些人比较出名,对逻辑学和生命学研究得非常不错,但前世后世这方面从来没有研究过,一旦对他们提出问题,就说再考虑考虑。不过辩论场所上没有给你考虑的时间,他可能想回去翻一翻资料……

所以说,无有前后际的十二缘起是轮回。《起生经》中云:“三者(烦恼包括无明、爱、取)中生二(业中包括行、有),二(业惑)中产生七(七事),七中亦生三(三种烦恼),有轮复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