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38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八课

思考题:

1.从修持方式来看,加行道、见道、修道三者有什么差别?

2.有人说:因为修道智慧只有九品,所以它的果——福德也应该只有九品,不可能有无量无边。对此应如何驳斥?

3.依靠哪些方法可以获得出世间智慧?

《现观庄严论》现在讲到不退转相,前面已经介绍了加行道和见道的不退转相,今天开始讲修道的不退转相。

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二:一、总说不退之特点;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

寅一(总说不退之特点)分三:一、略说自性;三、广说安立;三、相法之摄义。

卯一、略说自性:

修道谓甚深,甚深空性等,

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

一地菩萨在一刹那间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称为见道。之后二地到十地菩萨之间的整个过程就称为修道九地,在这期间是不退转的,那么不退转的相是什么呢?依靠入定时通达的胜义、世俗无二无别的甚深智慧而泯灭三十二种增益和损减的边际。增益,用现在世间的词来说就是“夸张”,把本来没有的说成是有的;损减,相当于“诋毁”,把本来存在的说成没有,比如诽谤因果。修道菩萨因为在入定位远离了这样的增损边,所以在出定位讲法和辩论都非常有深度。我们可以这么说:修道菩萨是有法,他是不退转众是所立,证悟八种甚深实相(后面会讲)是能立。

凡是在入定位对万法实相有所通达的人,他在世俗中所讲的法以及弘扬正法的力量,跟没有证悟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很多法师、高僧大德宣讲佛法、做演讲、进行引导的时候,也能看出来。从他们对空性、菩提心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推断,虽然不敢完全判定他们是不退转菩萨,但起码知道他们内在的智慧、境界是不一般的。而那些平时开口闭口都是聊打仗、做买卖等世间法的人,我们也知道他们精通的事情也就仅此而已。

八种甚深包括生甚深、灭甚深、行为甚深等,《智者入门》中也有讲到;麦彭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注疏•白莲花之璎珞》中则讲十一种甚深。如果我们好好领悟这些“甚深”的涵义,那么对佛法很容易生起信心。

可惜的是,人们在生活平静、快乐的时候不研究佛教,一旦落入困境才开始思考人生。这可能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吧。我认识的一个官员,因为贪污被关了六年监狱,出来后他对我说,在生命的前四十年里,他从来没有想过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总觉得还是活得挺快乐;后来突然从领导变成了监狱里的犯人,过上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也受了很多折磨,这时候才想起“因果不虚”等道理,又想到:“佛教里不是说‘万法空性’吗?我应该不存在吧,苦也是空的,我也是空的……”这样一想,就对自己的心态非常有帮助,而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指望不上,想打电话找亲人也没办法,那里也没有什么娱乐消遣,甚至连饭都很难吃饱(在这种情况下观空性真的很有用)。同时,他也好好地祈祷三宝,信心增长了不少。所以说,违缘真的能帮助我们搞懂人生的关键问题,这些事情是身体健康、没有痛苦的人不会考虑的。

世间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一般来讲,男人执著事业,女人执著感情,老人执著健康,而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就业非常执著……要在世间法中给他们找一个通用的药是很困难的,但如果懂得佛教的缘起性空等道理,则无论你是什么层次、什么级别、什么职业的人,都可以起到帮助。很多人在追求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平、困难,此时按照前后世的因缘关系来观察,同时心态上做些调整,就不会特别痛苦。

我总觉得,一个人在地位、财产方面再成功,也不如在佛法的修证上取得一些真正的境界,像修道、见道那样高的境界不必说,即使只是凡夫地位的境界,在我们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也能用得上。这种功用不受限制,时间上,从小到老随时都可以,空间上,无论你在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你痛苦,都可以依靠它。每个人都想解除痛苦、获得快乐,但到底快不快乐呢?大家自己心知肚明。而获得快乐的方法,其实在佛法中讲得特别透彻,因此我认为什么样的人都需要佛法的开导。希望大家不要一直拖,觉得现在没有时间,以后再学。我们的生命非常短暂,要珍惜,在满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后,应该把时间用在闻思修行和对众生、对佛法有利的事情上。

卯二(广说安立)分三: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

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

于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中,

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释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定义”,现在就是通过修道的定义来认清它的本体。

修道的本体由加行、正行、后行三个阶段组成。它的加行,通过圆满加行道顺抉择分的修行而完成;正行即见道,得一地菩萨时前所未见的法性得以现见,之后这种智慧就不会离开;后行即修道九地,对已见之义加以串习的一个过程。对于这三个道位,弥勒菩萨分别用“数思”、“称量”、“观察”三个词来对应说明,即:在顺抉择分加行道,先从善知识那里听闻真理,然后数数思维它;在正行见道位,已经如理如实地见到了法界的本性,所以说是可以现量衡量实相,密法中称之为觉性如量相;在后行修道位,通过再次深入的了解,慢慢懂得了其中的意义而不断串习、不断提升、深入先前所见的境界(法尊法师这里翻译为“观察”,哦巴活佛注疏中用的词是“证悟”,麦彭仁波切注疏里说的是“定智”)。

以上虽然通过三个不同阶段来说明,但我们应该知道,实际上修道的智慧本体只有一个。前面的加行道是因,见道所得的智慧就是本体,除此之外,修道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另一个法界的本体要修。学过中观的人都知道,修道智慧是见道智慧的延续,是按照修行将其地地升进的过程。

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

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

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这里所讲的修道的分类,是从后得的功德来分的,而前面所讲的三智,则主要是以入定智慧而衡量,因此要按照不同阶段来认识菩萨的智慧。

此修道阶段并不是像见道那样刹那性的,而是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恒常连续不断地对见道境界进行串习的漫长过程,就好像我们读书从入学到毕业之间的整个过程一样。

它所断除的违品——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分为九种(总的分上中下三品,其中每一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能断的对治智慧也同样分九种。如何断除呢?用下下品的智慧对治上上品的烦恼,即最粗大的违品要用最微小的智慧来断,而最细微的所知障则要靠十地末尾最猛利的智慧来断。世间中交战双方的力量一般都是相应的,而这里却是用最大的智慧断除最小的违品,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在前面也讲过:就好像洗衣服,最细小的障垢需要花最大的力量才能洗净。《大般若经》中也讲了上述九品断治对应之理,另外也讲到,生起一刹那的修道智慧,无论是下品、中品还是上品智慧,都已经积累了无数、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其量无法以语言和行相来描述。这也间接说明,任何一个人去修行,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功德。因此,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闻思修当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我也经常说,上等人在城市里就可以修,走路、开车等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中,都可以修行,甚至聊天的时候,他境界中的福德和智慧也一直不断在增长;而下等人只有把门关起来修,所有人都不敢接触,一接触他就看不惯、受不了。所以,最初需要远离恶劣的环境、需要闭关,这只是初学者的一种修行,而上等者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修行。

辰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分二: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

巳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分二: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

午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

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

对方辩论道:将修道的智慧和所断分为九种是不合理的,因为要断除的障碍是无量无边的,而且你们前面也引用佛经教证说,修道所得的福德无量无数、不可限定,既然如此,那么它的因——智慧也应是无量无数的。

这是一种认为胜义中“有”的增益方面的争论。本来胜义当中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但对方以为,既然世俗中分了九种,那这九种就是固定的数目,而且在胜义中也应该存在,否则就失坏了因果。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佛经中说修道之福德不可限量,但这种福德并不是在胜义中成立,而是世俗中的福德;我们将修道智慧分为九等,也不是说在胜义中有九个不可分割的东西,而只是世俗中的大致分类。因此,你们的宗法不成立。

大家都知道,欲知有法和所立法的聚合叫做宗法。这里为什么说对方的宗法不成立呢?因为他们以为,佛经说修道福德无量无边,那么修道智慧分九种就不合理。我们说,所谓“九种”并不是永远不可分的意思,大致的九种智慧也可以带来无量无边的福德,比如一棵树虽然是“一”,但生长出的枝叶却是无量无边,这并不是说这棵树在胜义中是“一”,在世俗中也是不可分割的“一”。由于并不承许外道所说的成实法,因此在名言中也可以对修道智慧用这种数目进行分析和归摄。

午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

佛许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对方又辩论道:修道菩萨果福德无量无边在名言中也应成无有,因为能引发的因——智慧有九种的缘故。九品智慧应该只引发九品福德,不应该有无量无边。

答辩:在世俗中,智慧和大悲无二无别,这就是修道的对治智慧,以此为因而得到的等流果福德无量无边,这是对一切隐蔽法通达无碍的全知佛陀在相关佛经中承许的。

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胜义中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在世俗中也会显现无欺的因果——入定中具足无缘大悲和智慧,那依靠名言缘起,后得位必然产生无量无边福德的等流果。

麦彭仁波切还讲,这从理证上来说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修道智慧以一切众生为缘,回向善根于无上佛果,又以智慧和方便来摄持,所以能产生无量无边的福德

因此,修道九品智慧产生无量福德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彻知因果的佛陀如是承许,二是以推理可以成立。

有些不懂佛法的人喜欢说:“佛陀有什么了不起!”真的特别可笑。因为跟诸佛菩萨相比,我们凡夫人的智慧实在极其有限,还需要不断开发。开智慧的方法有几种:

第一,要长期闻思修行。如果没有闻思修,我们的智慧很容易萎缩。智慧也有萎缩这种现象,天天只顾吃喝、什么都不想的人,智慧就会萎缩。大家都知道身体需要锻炼,但智慧的锻炼其实更重要。中午的时候,我看到好几个道友拿着水桶在路边聊天,过了四十分钟看,还在聊,也不知道是聊佛法还是世间法,如果聊佛法那还可以,否则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第二,要祈祷文殊菩萨。藏地历代高僧大德为了开启智慧、弘扬佛法、修行成功,都会修文殊菩萨,比如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法王如意宝,他们都是把文殊菩萨当作自己的本尊。如果你不太会修,至少也要每天念《文殊礼赞》(此文是五百班智达异口同声、不谋而合诵出,极具功德)、文殊心咒,经常按照图片观想文殊菩萨的身相,这样也非常有用。以我本人为例,虽然没有多大智慧,但若有一段时间忙东忙西,觉得脑子迷迷糊糊,笨得不得了,就会祈祷文殊菩萨,然后马上就清醒过来了。尤其是在佛法方面,自己以前背过的书和教证基本能记起来,不敢说记性特别好,但跟很多同龄人相比还不算令人失望;而在世间法方面,文殊菩萨就不太帮忙,我也经常祈祷能记住一些工程数据,但总是记不好,是不是文殊菩萨不喜欢世间法?

第三,要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就利他来说,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是发心最广大的佛菩萨,若能随学他们的殊胜发心,依靠不可思议的缘起力而使文殊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那时也能自然而然通达很多道理。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一开始学俱舍、中观、因明感觉特别费劲,后来当我发心清净地经常想利益众生的事情的时候,原先不懂的很多问题就慢慢变清晰了。

以前闻思的时候,我对现观非常有信心,现在看这个法本,还是感觉很好——因为1990年去印度时就带着它,一看到它,就想起了印度的山山水水。那时跟法王在一起,虽然特别忙,但还是经常抽出时间学习,应该算是我跟《现观庄严论》关系最好的时候,直到现在都留有美好的回忆。尽管当时对法义的理解比较简单、天真,深度不够,之后也没有经常看,但现在一讲,好像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开了。所以说,我们的闻思不是短短的一两个月、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应该把学习五部大论、密法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情。如果像对待小学课程一样,觉得学完了就再也不需要了,看到就生厌烦心,那这样的闻思是不究竟的,应该对自己学过的每一部法永远都保持很好的感情和信心,这样自己永远会获得加持,而有了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要通达一切万法就不是难事。

我们在这个情绪浮躁、心态失常的时代,能够遇到佛法的明灯,真的是特别荣幸,因此大家千万不能放弃,否则,那就是生生世世最大的损失。有些人可能觉得生活不顺、工作丢了、身体生病是很大的损失,但就像《四百论》讲的那样,信心和正见的损失才是最可惜的。

巳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分二: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诤。

午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分二:一、辩论;二、答辩。

未一、辩论:

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

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小乘有实宗辩论道:你们大乘佛教经常说,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不可言思,那在这样的自性中就谈不上有什么增减,因此,依靠所谓的修道如何能断除所断的违品,又如何获得清净的智慧?

如果运用具二支的论式来说,即:因为一切法是不可言说的,所以不可能有增加、减少、所断、对治,犹如虚空中的莲花一样,大乘修道也是如此。这是因明前派的一种论式。

如果用三相推理来说,就是:修道的智慧不可能有增减断治等,因为它是不可言说之故,犹如虚空中的鲜花。因为虚空中本来就不可能产生鲜花,所以它的存在和灭亡也不可能有的,那么,这个比喻实际上代表一种名言中也不成立的情况,对方由于把胜义和世俗混为一谈,就认为远离四边八戏的法性也像虚空中的鲜花一样,在这上面安立所断、对治是没有用的。

未二、答辩:

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我们这样回答:你们有实宗自己的观点中也有尽智和无生智的菩提(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尽智即是灭尽一切烦恼障的智慧,无生智即是了知烦恼再也不产生的智慧。钝根阿罗汉有尽智,但没有无生智,因为还可能从果中退失,虽然时间比较短——就像矫健者滑倒一样;利根阿罗汉两种智都有),而且也认为彼等是远离言说的。你们虽然认为其在胜义中远离言说,但仍能承许世俗中阿罗汉相续中具有这种智慧。我们大乘的修道智慧也是如此——虽然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言思的无为法自性,但在名言中,它也可以成办断除障碍等所欲求之事。

“菩提真如相”,小乘阿罗汉的菩提具备真如空性的法相,他所了达的,是道谛究竟的灭谛,这样的真如相是存在的。“此亦彼为相”,大乘修道也完全具备这样真如空性的相。《中观宝鬘论》有云:“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是故应忍许。”意思是说:大乘将所有法抉择为自性无生,小乘说诸法刹那灭尽、人我空性,尽智和无生智的意义其实是同一的,因此应该对大乘予以认同。麦彭仁波切讲义里提到了这个教证。

由此可见,对方小乘宗的观点有不遍的过失,因为其自宗的菩提也是同样,不管是无生智还是尽智,都是胜义空性、灭尽一切边的,但在世俗中,阿罗汉产生智慧、断除烦恼障碍也都是合理的。既然如此,那么大乘修道安立为九种智慧自然也合理。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会将世俗现相和胜义空性融会贯通,并能将此见解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上。我们现在所见的种种迷乱现相,在大小乘圣者的证悟境界当中确实是不成立的,他们就好像观看孩童玩耍的老人,自身对这些游戏不会有任何执著。我们道友之间谈话的时候,经常感叹凡夫人的可怜,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所以为的“存在”,跟圣者境界中的“存在”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我对一个茶杯的存在有坚固执著的话,它如果丢了或坏了,我就会大哭,对其他财物或亲人的执著更不必说;但如果通达了缘起性空,即使只是从道理上明白,其加持力度也是很大的,可以让我们独自面对任何困境,而不需要他人的安慰。因此,我们在生活中真的很需要闻思修带来的境界,它令我们的心变得坚强、有力量,可以轻松自如地解决很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