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37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七课

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能以见道菩萨出定位的十六种相,来推断他入定所证的境界不退转?

2.“巧便行诸欲”和“常修梵净行”这两种不退转相是否相违?为什么?

3.本课提到《般若经》中以隐语宣说的有七种事,请列出其名相,并分析它们各自背后的意义。

前面已经讲了加行道的不退转相,今天继续讲见道的不退转相。我们经常在佛经中看到“得不退转”的字样,也有以“不退转”为名的经典,这次学了《现观庄严论》以后大家就会知道,菩萨需要具足哪些相才能保证修行功德永不退失、转变。

丑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三:一、略说自性;二、广说相之分类;三、摄义。

寅一、略说自性:

见道中忍智,十六刹那心,

当知此即是,菩萨不退相。

菩萨见道时,如理如实地照见一切万法的本性,此时有忍和智的刹那,又因为缘欲界和缘上界的智慧不同,因此共有十六刹那。因为见道四谛的行相和四谛的本体不同,入定时,通达了四谛的本体,出定位就有十六种相,我们应当了知,这就是证明见道菩萨是不退转众的相。

依因明的三相推理来看,住于见道位的某某菩萨是这里的有法;不退转是我们要在他身上建立的一种功德,是所立;用什么理由作为能立呢?就用下面的十六种相。(当然,不一定每一个见道的人都能圆满具足这十六相,但只靠其中一个相好像也不能推理断,可能需要十六个中的大多数来证实此人不退转。)

不退转相是主要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的一种果法,但这些外相的因是入定的智慧。见道菩萨的入定智慧就像空中的鸟迹一样,没办法直接了知,但因为它跟出定的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某人后得的一些功德推断他已经见到了法界。在相关般若经典中也是有这样一种推理的。

寅二、广说相之分类:

下面分别对应苦、集、灭、道四谛来宣说这十六相,首先是苦谛的四种不退转相。

遣除色等想,心坚退小乘,

永尽静虑等,所有诸支分。

菩萨获得见道位时,如实照见苦谛的欲界和上界的一切相,出定位就会表现出以下四种不退转相:

1、因为已经通达万法的真实意义,所以遣除了对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法的执著之想。

当完全明白远离四边八戏的真理之后,根本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迷恋声色。现在世间很多人一直沉溺在音乐当中,就好像野兽听琵琶一样(可能是年龄关系,现代人的各种音乐我们听都听不来,觉得特别浮躁),不止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包括有些小孩子,他们可能是一些舞蹈者的“化身”,连站都站不起来的时候,也是一听见音乐的声音就开始跳舞,他们有这样的“善根”和习气。此外,人们对于车、人、各种财物也极为执著,丢了一个心爱的东西,也会伤心得睡不着。见道位的不退转菩萨由于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在胜义中了不可得,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会现前,一旦因缘灭尽,就再也无法复合,所以就彻底断除了为这些法执著、痛苦的想法。

2、依靠佛陀的加持使无上菩提心坚固。

这种菩萨具有智慧和菩提心,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对他加倍、护持,同时他自己也从根本上通达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饶益无量无边有情的菩提心非常坚固,所以永远也不会退转。不像凡夫人一样,两三年还算是可以的,好像特别精进,但过一段时间就好像着了魔一样,突然所有的心态、行为全部都变了。我们很多人的发心的确也是不可靠的,连自己也很担心,今天相续中有信心、有智慧、有菩提心,也真的想要饶益众生,但过一段时间会不会稳固,能不能坚持下去,遇到一点点外境的时候,会不会动摇,谁也难以确定。一般凡夫人很难有稳固的菩提心,而得地菩萨的菩提心永远不会有损减、退失,非常坚固,从中可以推断其已经获得了不退转果位。

3、由于了悟到大乘的殊胜性而退出小乘。这位菩萨依靠对大乘现空无二究竟义的证悟,完全了知名闻利养等世间法以及小乘所希求的自我解脱都没有任何实义,因而完全从世间外道和小乘的见修行果中退出来,也就是再也不会趋入到世间的心态或小乘的自私心态中。

世间人的心态摇摆不定,今天还很想利益众生,觉得自己有菩提心,有大乘的空性见,明天认识了一个恶友,马上就会诽谤佛法、烧毁经书、踩踏佛像,过一段时间后悔了,又把那些捡起来,重新开始顶礼膜拜,有时候自己看自己都感到可笑。确实就像《四百论》所说,世间人都可以被称为疯狂者

4、由于获得了能辨别法和法性的妙观察智慧,而永远灭尽生起静虑等的所有支分。也就是说,他永远不会堕入到四静虑(色界四禅)、四无色定和灭尽定这种九等持的世间禅定中,同时对于其支分的其他世间禅定,比如外道的一些修法也可以使心安住下来,入于这样那样的境界,对这些也会全部断除。因为一地菩萨具有智慧,即使心静下来时也不离胜观,所以不会堕入寂灭的世间禅定

以上就是现见苦谛四种智慧所引发的后得的四种不退转相。

身心轻利性,巧便行诸欲,

常修梵净行,善清净正命。

现见集谛的时候,由入定位证得法忍、法智、类忍、类智这四种智慧的原因,后得位同样也有四种不退转相:

5、因通达一切万法的真实性而三门不造恶业,身体健康、堪能,内心也包容、轻安。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也看得出来,性格宽容的人活得很舒服,爱钻牛角尖的人则活得特别痛苦比如别人稍微说一点过失,三四年后还是记忆犹新,如果让他背诵,背了五百遍也很快忘光了。人身体中的很多细胞都在慢慢退化,但有些人执著“坏事”的细胞不但不退化,还一直在更新,记忆特别强。本来应该按《弟子规》所讲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别人对我们不好、想要报仇的事,应该尽量赶快忘掉;而别人饶益过我们、该要报恩的事,应该永远记住。可如果别人对你怎么好,忘的干干净净,别人对你稍有得罪,就一直耿耿于怀,这非常不好。

我们佛教徒一定要学会调整心态,跟其他宗教徒和非宗教徒比较起来,我们的心应该更加坚强才对。前一段时间我也说过:“世界上最极致的东西是什么?是心。它可以最快也可以最慢,可以最大也可以最小,可以最真也可以最假,可以最弱也可以最强,可以最残忍也可以最慈悲。心是每个人最大的秘密,它决定了命运的走向,所以,调心是世上最好的工作。”要怎么样调整心态呢?通过佛教的修行、辩论等都能调心。最近我在跟我们学院的几位堪布商量事情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在辩论场中磨炼过很多年的缘故,好像怎么样说过失都没法给他们心里带来一点点损害,表情上也没有什么脸红、不高兴,任何意见他们都能很开心地接受。而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大学生,心特别脆弱,话稍微说重一点就受不了,动不动就要自杀。现在很多家庭不和睦,往往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就是一句话上过不去——可是偏就有千千万万的人因为这么一句话闹离婚。

因为没有受过佛教的训练,所以我们的心有点过分敏感;在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会发现再大的痛苦它也可以承受。我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作为佛教徒,我们起码不要给别人一种感觉——“这样跟他说,他会不会承受不了?不小心伤害到他就完了……”像是对待抑郁症、自闭症患者一样,要时刻保护你的心态。其实,你越保护这个心,它反而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计较。

从我听到的一些言论来看,有的居士总是为了一点小小的事情争来争去,不要说佛教徒,可能连一个世间人的基本素质他们都不具备,佛教团体里这样的人多了不是什么好事,别人看了会觉得:“这些佛教徒整天都在勾心斗角,真没有水平!看来学佛没什么用处。”反之,如果我们学佛之后坚忍力更强了,心态更开放,更能包容别人了,跟谁都可以很轻松地交谈,什么场合都能适应,那么别人就会想:“遇到这么难以接受的事情都不哭不伤心,这些佛教徒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些修行人,跟谁都不接触,光是每天看一看书,然后一直闭着眼睛打坐,但遇到一点外境上的违缘时,他的表现还不如一般的世间人,这说明他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修行。说到这里,也希望各位法师在参与“智悲沙龙”时能放松一点,不要太执著,回答问题要体现出智慧和风度。其实每个人的口才、心态乃至修行境界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虽然由于前世愿力和今生努力程度的差异,不可能每个人都取得同样的效果,但只要肯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

总之,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很坦然地面对,要对自己的心态有一种把握。别人说一点恶言,就把它当成是昨天的梦,不要让它影响到自己。每天都含着泪水过日子,这不是佛教徒该有的样子。

6、由于善巧调心的方便而通晓享受欲妙的方法。这位菩萨如果是在家身份,那么表面上他虽然也享受色声香味等妙欲,但因为具足善巧方便的原因,其相续并不会被烦恼所染污,就像淤泥中的莲花或食毒的孔雀一样。

当然,尽管佛教中的确有这种行持欲妙的境界,但在我们自己的修行还未达到的时候,千万不能滥用这一类行为,否则只能是自己损害自己。现在藏传佛教界存在很多乱象,有的人明明所作所为根本不符合教理,但就是敢胡言乱语,而下面的信徒也没有头脑、缺乏智慧,一直被他蒙骗。我们以前讲过伏藏大师的功德,然后很多人就以伏藏师的名义出现了,他们不但给别人传伏藏,甚至还可以教人取伏藏,把别人也变成伏藏师。对于这种人大家要提高警惕,并不是留个长头发就成伏藏师了,藏地历史上也有很多假伏藏师,只有像莲师亲自授记的列绕朗巴那样公认的伏藏大师才是可靠的。那天我也给大家传了列绕朗巴的伏藏——《莲师缘起除障法》,这个短短的仪轨希望你们能好好修持,至少应该每天念一遍。对于如今的很多伏藏师、伏藏法,我们不破也不立,不评判谁是谁非、谁真谁假。至于我们自己,要变成伏藏师是很困难的,所以暂时不要想这些,以清净的行为来修持就好了。

7、由于见到在家的种种过患而恒常修持梵净行。

《贤愚经》当中讲,有一个人常被妻子骂,一天他出门借牛,结果牛也丢了,正在他极其痛苦的时候,忽然看见了佛陀寂静安乐的形象,于是就到佛面前祈求出家,佛陀也开许了。佛经里也常用比喻来赞叹出家,比如说“在家如在火坑,出家如在凉室”。当然,贪著迷恋在家生活的人不一定认可这种说法。

是不是说所有现出家相的人都已经得到了不退转呢?也不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是“恒常出家”——生生世世出家,而且这种出家也并不是形象上的出家,而是如理如法的出家,对所有出家戒律都非常严谨地受持。

在如今这个末法时代,持戒者可能会越来越少了,因此不管在汉地或是藏地,真正弘扬戒律的人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最近我们学院中成立了律仪小组,法师们也在宣讲《赞戒论》、《花鬘论》等,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在这样的道场中弘扬戒律,还是能让我们看到一点希望,但就整个大环境来讲,现在这个世间的确太乱了,而且一年不如一年,无论在家团体还是出家团体,情况都不容乐观。

我看到城市里的很多在家居士能积极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这也是非常好的,因为就像佛陀在《三摩地王经》里所讲的一样,一天受持清净戒律,比用金银财宝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多少年的功德都还要大。

8、由于心得自在而远离了诈现威仪、阿谀奉承等五种邪命,所享用的生活资具都是清净的。

说到享用信财的问题,我觉得关键是要不堕两边,既不能太执著,也不能太放松。有的人刚出家的时候持戒很小心,什么都不敢用,但过上十年八年,就变成“老油条”了,什么都不在乎——这两种态度都是有问题的。我记得,以前有些法师说:“信财就像毒药一样,是不能碰的!除非你所有的戒律都持得很清净,否则吃一口都要下地狱,你吃的东西将来变成地狱里燃烧的铁水……”听到这个话,法王如意宝就讲:“这也不一定。在果法期的时候,对接受供养的僧人确实要求特别高,即使还不是阿罗汉,也必须要有受持清净戒律、精进闻思修的功德才行;可是在末法时代,想让所有人都变成这样是办不到的,因此只要施主愿意供养,我们就可以接受。”况且,施主在做供养时也没有提很高的要求,一般只要求给他念经,那么就像回报一样,念了经的人都可以拿这个钱。所以说,我们一开始也不用对享用信财过分畏惧,到最后也不能觉得怎么样都无所谓(我们有些法师也不要经常吓唬别人,一般被吓到的人醒过来的时候,会变本加厉),堕入这两种极端都是很可怕的。

这以上是现见集谛的四种不退转相。

蕴等诸留难,资粮及根等,

战事…

一地菩萨入定时现见了灭谛的四相,在后得时也会具足四种不退转相:

9、由于证悟了万法的本体空性而首先不以加行耽著蕴界处缘起之法,平时不以随加行而耽著。对某法最初生起执著叫做“以加行耽著”,之后接二连三、不断地去执著叫做“以随加行耽著”,比如说,我们经常对蕴界处等一切万法进行抉择,心里不断在想:“应该是空性的,应该是不存在的……”嘴里面也一直这样说,这就是“以随加行耽著”。

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懂了一点就喜欢夸夸其谈,看到十字路口扫地的人也要给人家讲中观,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则总是深藏不露,就好像《萨迦格言》里面说的:“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已经证悟的一地菩萨当然更加不会把“缘起性空”这样的话天天挂在嘴边。

10、由于不分别一切违品,故而藉盗贼之隐语来宣说不以加行及随加行耽著障碍见道的一切违缘法。《般若经》中曾说:“是菩萨摩诃萨不乐观察论说贼事。”因为“盗贼”会偷走我们的财物,其隐义引申为,烦恼障和所知障会成为我们证悟蕴界处的空性的违品。对于这些障碍,菩萨不会以加行去执著,更不会以随加行不断去想、去说:“见道的障碍有烦恼障,烦恼障又包括无明、贪欲、怀疑……”

就我们初学者来讲,能够天天谈论这些与解脱有关的话题,而不是围着贪嗔痴转,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作为具足不退转相的一地菩萨,就不能再去执著这些了。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刚刚学习中观、因明的道友一般比较兴奋,路上遇见一头牦牛,也要跟它背背教证、辩论一番,而世间那些一开口就要把自己的学业履历从头到尾介绍一通的人,通常也没有什么水平;我们看真正高层次的法师、教授,他们反而往往表现得好像对自己的专业一窍不通似的,智者菩萨也是如此,他只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宣说自己的境界,比如为了摧毁对方傲慢或为了接引其入道,其他情况下他什么都不会说。

11、由于了知分别清净法的过失,故而藉军事之隐语来宣说不以加行及随加行耽著作为菩提之因的资粮助伴。佛经中也使用过军事的语言,因为军事中会提到摧毁了什么什么,同样,修行中也会有资粮等被摧毁了的描述。比如我们经常说:“一刹那嗔恨心能摧毁无数劫的福德资粮。”一般没有得地、没有得不退转相的人,也会经常谈论积累了什么资粮,什么情况下会被摧毁,或者资粮越来越增上等,还会说:“这个月我们做了很多善法,功德不可思议,希望大家随喜!”一般来说,因为这些话能让大家生起善根,所以有时还是可以说的——法王如意宝也这样开示过。然而身为已得不退转的菩萨,尽管拥有一刹那间成熟解脱无量众生的功德,他也不会以加行和随加行来执著此类菩提资粮,更不会在没有必要的场合宣说。

我们在自己平时的修持中,要注意避免夸大其词、自我炫耀的行为,说话应该切合实际、直截了当。现在连政府部门都严厉制止官员说空话、大话、假话,而我们有些佛教徒却特别喜欢用一堆空洞的语言和表面的行为来包装自己,这是不太好的。如果我们一直保留这样的坏毛病,那么后代的佛教徒会变成什么样?

12、由于不耽著所取能取,故而不以加行及随加行耽著藉城区之隐语等所宣说的根境等。这里讲到佛经中的战事、城区、城市、都市、王臣五种比喻,分别对应断治、根、根所依、根境、我与我所五种执著。

首先是战事的比喻,因为所有战争都有双方的交锋,其引申义就是所断与对治的交战;根可以和城区对应,因为众人依城区而住,一切心识也依靠根而现前;根所依可以和城市对应,因为城区依城市而住,根也依靠根之所依而成立;根境可以和都市对应,因为人在都市里来来去去,有一种趋入的作用,而根识也一样会趋入根的对境;我与我所可以和王臣对应,因为国王能够管束大臣,而我也可以摄取我所。对于以上五个方面,不退转菩萨都不会以加行和随加行去进行耽著。

《般若经》中的这些比喻,是为了说明获得了一地菩萨、尤其是通达了万法灭谛的见道菩萨的不退转相。这种菩萨非常稳重,口头上不会讲很多空性智慧的言辞,心里也没有这些想法。虽然空性智慧很好,但如果去执著,对于见道菩萨来说,也是一种退转相。就像不管是金锤还是铁锤,打到头上都会出血一样,虽然一个是上等的空性智慧,一个是下等的轮回法,这种执著都会成为束缚。

…悭吝等,加行及随行,

破彼所依处,不得尘许法,

安住三地中,于自地决定,

为法舍身命。

见道菩萨入定时证得道谛的四种智慧,在后得位也有四种不退转相:

13、由于通达布施等的特点而对悭吝等所断法不会以加行及随加行执为所依处。由于通达了万法无有自性,这位菩萨对于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吝啬、破戒、嗔恨、懒惰、散乱、愚痴没有过分的执著,不会特意去说这些。

14、证悟具三解脱门的本体对治法在胜义中了不可得,虽然胜义中并不存在道法和果法,但在后得时仍然恒常不断地精进修行。

15、对于三智本体的自地获得诚信、生起定解,进而安住于基道果的三地中。他已经证悟了基智、道智、遍智的自地的相,对自地基道果的一切法都坚信不疑。一地菩萨已经通达了基道果一切万法的甚深意义,因而他对三智的自地没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完全确信无疑。

16、决定究竟为一乘,为了遍智等法义宁可舍弃生命。为了听闻或者传讲佛法,一地菩萨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而绝不会反过来舍弃佛法。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不退转相,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你当了法师、有了一定境界,就再也不用听课了,就可以放下闻思修行了;“法师”只不过是个学位,就好像我们拿到小学毕业证,但还是要继续上学一样。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对自己有一种满足感,而是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今生要学,还要发愿生生世世修学佛法。

如果一个人为了佛法,连自己最珍贵的生命也愿意舍弃,那说明他的确已经获得了非常高的境界。虽然在座诸位现在不一定能获得这样的一地不退转相,但我们至少应该把解脱自相续的佛法摆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上。有的人总说自己太忙太累,没办法听课,或许你忙也是真的,但其实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有毅力,对佛法有坚定的信心,那么事情再多也能抽得出时间。因此,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命中,永远都不要放弃对佛法的闻思修行。

寅三、摄义:

此十六刹那,是住见道位,

智者不退相。

如此十六刹那(能立因),是证明住于见道位的智者菩萨(欲知有法)不退转(所立法)的相。

上面所讲的苦集灭道总共十六种相,虽然只是身语意上的表相,但由于是从入定无相智慧中产生的缘故,所以可依此推断这位菩萨肯定不会退转。

假如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相当如法,那我们据此就能断定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因为假装的言语、行为只能蒙混一时,能很长时间保持不变的话,那说明他的习性已经非常稳固了。同理,如果我们拥有了类似于不退转相的功德,那说明我们离真正的圣者距离并不遥远,应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