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39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九课

思考题:

1.有人说:“单凭道位上任一刹那都不能证得菩提,而每一刹那方生即灭,不存在前后刹那聚合在一起的情况,因此证得菩提是不可能的事。”对此应该怎样圆满答复?

2.解释颂词:“生灭与真如,所知及能知,正行并无二,巧便皆甚深。”

3.就加行道来说,只要具足二十种不退转相中任何一种,就能证成此人是不退转众,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说“只要远离了八无暇的人就一定不退转,因为这是二十相之一”?

前面讲了加行道的二十种不退转相,见道的十六种不退转相,现在正在讲修道的不退转相。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修道的本体、分类,并解答了有实宗关于大乘资粮分类、胜义中断治的辩论,今天接着讲世俗方面的辩论。

午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辩诤:

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

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这是关于依靠世俗刹那法不能得到修道遍智的辩论。对方说:最初发心的前刹那证得菩提,也是非理的,无有前前而仅仅是最后刹那证得菩提也不合理。我们回答:用灯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有八种甚深道理。

持有实宗等其他见的人认为:如果像你们说的一样,那么从资粮道第一刹那入道直至一地时证悟菩提、进入圣者行列,然后在修道二到十地的漫长时间中不断证悟新的境界,这种修行的相续在世俗中也将成为不合理的了。因为世俗中的一切万法,不管外在的世界还是我们的智慧,都是刹那变化的,前一刹那生起后马上就灭,此时它的本体已经不存在了,而后一刹那还没有产生,初中后的三个刹那是三个时间,也不可能集聚在一起,这样一来,最初发心的前刹那证得菩提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时后面的很多刹那都还没有产生,如果说仅以后刹那证得菩提,那么前刹那已经灭尽,单靠后刹那也是不可能的,“亦”字是说这些前后刹那共聚的情况也不存在,所以,证得菩提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了。

对方的问难意义比较深,如果我们没有学过《现观庄严论》为主的甚深般若法门,那可能很难回答。

答辩:当用胜义谛的智慧来进行观察的时候,不仅修道证菩提不成立,世间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是不成立的,包括我的年龄,也是由一岁一岁很多个时间单位组成的,而其中每一岁又由无数个刹那组成,当前一个刹那灭尽时,后面的还没有产生……这样看,“我多少岁”就只是名言中的一个概念,实际上不成立的。同样的道理,比如从我们这里去拉萨,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在不经详细观察的情况下,可以说有一个“走路到拉萨”的概念;但如果用智慧来观察的话,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第二步还没有产生,而有了第二步的时候,第一步已经灭尽了,这两步也不可能集聚在一起……当最后身在拉萨的时候,前面所跨过的每一步都已不复存在,那么我到底是怎么样到拉萨的呢?所以,世间的任何一个法,在详细观察时的确都是得不到的,而在未经观察的名言缘起当中,却都可以假立存在。

这里用灯喻来说明。世俗中灯火在一刹那间产生时,并不能把有油的灯芯全部烧完,第二刹那也不能,且此时第一刹那已经灭尽,未来的刹那还没产生,前后两个刹那也不可能集聚在一起……这样用胜义智慧来观察时,就发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都没有办法烧尽灯芯和油——而除去这三时以外,在这个世界上也寻找不到单独存在的一个灯火,那么,这个火到底是怎么样烧尽灯油的呢?可能任何一个智者也无法作答,但是在缘起层面,这种现象确实无欺地存在。

不仅仅是灯火,我们同样可以用种子生苗芽的比喻来观察:如果种子没有灭,是不可能产生苗芽的,因为常有的种子不可能生果;如果种子已经灭尽,那就变成无实法了,要是无实法还能产生苗芽,那么石女的儿子也可以产生一切万法了,有这个过失。倘若以理观察,种子生芽的因果概念无论如何都不成立,但在不成立的前提下,这种因果的现象又明明可以呈现——这就是佛教的甚深缘起。这种甚深缘起,即使世间再有智慧的大学者也无力宣说,所以我自己也特别感恩藏传佛教的历代传承上师,因为如果没有去依止这些上师,没有亲自听闻到他们口耳相传的教言,那么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从堆积如山的书籍中去挖掘这样的殊胜道理,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现在我们的确知道了世界的真相:虽然它是假的,因为去观察的时候,什么都不成立,可以称作世俗谛。包括我们特别执著的我,就算是在如梦如幻中,也是不成立的;虽然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尚未完全证悟等净无二的境界之前,它还是无欺存在。这个道理特别甚深。

因此,对于“修道证菩提不合理,因为一切是刹那性之故”的问难,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说的是胜义谛当中不合理,还是世俗谛?如果是胜义谛,那我们可以承许,胜义当中确实没有证悟菩提这回事;但如果是世俗谛,我们就说:不遍,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胜义当中不成立,不代表世俗当中也不成立,就好像灯火烧尽灯油的情况一样。

这并不是我们佛教徒没有根据乱说,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来观察、验证,比如我们经堂里现在供着的灯,它到底是怎么样烧尽的?用刹那来推的话,无论如何都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下课过去一看,它的确就在我们众目睽睽之下就这样烧尽了,这就是世俗无欺因果的甚深道理。接下来我们也会讲到八种甚深道理,这八种甚深道理实际上是修道的不退转相,依靠这八种或一种不退转相,可以证明某位修道菩萨是不退转菩萨。

卯三、相法之摄义:

生灭与真如,所知及能知,

正行并无二,巧便皆甚深。

这个教证很重要。要是你们不能背诵《现观庄严论》的全部颂词,那么也要把这一颂背下来,因为它包括菩萨的甚深境界,也是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关键。作为凡夫人,如果对大乘教义缺乏了解,就会经常产生怀疑、邪见,甚至会做出舍弃佛法等很多不好的事情来;若是能对这八种甚深法生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定解,那么自己的修学之路就会非常圆满。

什么是八种甚深法呢?菩萨在入定位证悟了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一味一体的境界,依靠这个力量,他便会懂得出定过程中行为、见解应具足八种甚深特点;对于这八种道理,我们世俗凡夫人是无法了解的,而这位修道菩萨则完全可以接受,由这一点就可以推断他是不退转菩萨。(对于这八种甚深法,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有比较广的解释。)

相的本体,基智之理的差别:

1、世俗显现的一切法虽然在胜义中是无生,但在名言中显现产生并不矛盾,此即生远离增损而甚深。

这是由前面灯火的比喻直接引出来的。一般的世间人觉得生和不生是矛盾的,要么是生,要么是不生,产生了就不是不生,不生的就不会产生。但是对于证悟甚深境界的菩萨来讲,则不是这样,原因是他远离了生的增损——因为胜义中无生,所以远离了损减;因为世俗中有生,所以远离了增益。这位菩萨完全知道,包括你我在内的万法在胜义中一刹那也没有产生过,但在如梦如幻的世俗中这一切又都可以产生。

我们用随顺圣者境界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等观察胜义的中观理来进行推测,也能相似地了解这种“生甚深”。

2、同样,虽然在胜义中无灭但在名言中显现为灭并不矛盾,即是灭甚深。

我们凡夫人一般觉得灭和不灭是相违的,一个法已经灭尽了,就不可能是不灭的,如果它是不灭的话,就不可能灭尽的。但在证悟了甚深境界的菩萨看来,一切万法在世俗中是当生即灭的,不会停留到第二刹那,所以灭是存在的;而在胜义当中,由于其本体不存在的原因,所以没有什么灭的概念,灭和无灭这两者并不相违。

3、尽管以了知其胜义实相的智慧证悟真如,然而以方便不现行,即是真如甚深。

小乘行人通达真如后,会一直安住于灭尽定之中,而修道菩萨通过长期积累资粮、精勤修学而证悟了真如,却不会现前声闻缘觉那样的寂灭状态,因为他的大悲心非常强烈,愿意始终住在轮回中利益众生,这就是大乘不共的真如甚深。

有些精进修行的道友在获得一点禅定之后,也会特别耽著身心寂静的安乐,不愿意去度众生。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该这样,自己的境界即使再快乐,但如果没有传递给有缘众生,那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道智之理的差别:

4、布施等所知的道虽然在胜义中无有,但在名言中显现为所知,即是所知甚深。

六波罗蜜多等所知万法在胜义中皆为空性,比如就布施而言,能布施、所布施、布施的方法这三轮怎么观察也是得不到的,但在世俗当中,我们所闻思、修学、行持的一切包罗万象的法的确也都是存在的。这一点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他们总以为要不存在就胜义、世俗中都不存在,要存在就胜义、世俗中都存在,而证悟甚深境界的菩萨则知道胜义中不存在和世俗中存在并不矛盾,因此他不会舍弃布施、持戒等波罗蜜多的行持,所有的所知对境都不会舍弃,这就是所知甚深。

5、道无生之理虽然在胜义中无所见,但在名言中见而不灭,即是能知甚深。

能知甚深,就是智慧甚深。从胜义来看,修道过程中所证悟的智慧是根本无法得到的,既没有有境的智慧,也没有可见的法界,但在世俗当中,能知的智慧的确也是有的。

很多人最初加入佛教团体、来到佛学院的时候,连什么叫做皈依都不知道,过上十年八年再看,他不但自己通达了佛理,还能给别人转F轮了,依靠转F轮也能说明世俗中能知的智慧是存在的,一地到十地的不同境界也是有的;但是在胜义中,这些都是不可见的,比如《定解宝灯论》中就说:“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一般人听见这个话,就要咬文嚼字了:“没有见到怎么会是最殊胜的见?那岂不是说盲人的见是最殊胜的?”实际上,这个“无见”指的是胜义中没有见到,并不妨碍世俗中有所证悟。

6、道的一切行为虽然在胜义中无所行,但在名言中可以行持,即是行为甚深。

六度万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行为等一切善行,在胜义中无所行持。密续当中经常讲:见解、修行、坛城、誓言等事本来皆无可行持。然而在世俗角度,这些不同层次的行为又都是存在的。我们凡夫人很容易堕入极端,要么觉得一切都是空性的,什么都不需要去做,要么对一切都极其执著,不知道这些行为的本体空性,所以认为在行为上有矛盾。已经证悟的菩萨身上不存在这种情况,不但不会矛盾,而且正是由于胜义中无所行持,才会在世俗中积极地行善断恶。

这些不退转相对于修道菩萨固然重要,对于我们普通佛友也同样很重要,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懂甚深二谛的道理,所以在见解、修持、行为等方面都有偏颇,学了很多年都没有进步。有一位堪布跟我说,他前些日子去了一个地方,好几堂课都全部用来批评人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二十年前我去过那个地方,他们也在法王面前得过很多法,结果到现在连加行都还没有修完。”我说,我前一段时间去的时候,也给了他们同样的批评:“你们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任何进步,还自以为很不错——‘我在修空性,安住在空性里就可以了,不用修加行……’”所以说,没有善知识引导的话,不管你在世间法各方面多么优秀、先进,都不能代替修行上的进步,反而可能造成你某种程度上的堕落。的确只有当我们在法义上通达了,才知道修行原来是什么一回事,而不会像不懂佛理的人那样——要么认为一切万法都是不空的,整天只是念阿弥陀佛,要么什么都不管,只是坐坐禅、谈谈空。

我们一帆风顺的时候不要把话说得太大了,总是认为自己是成就者;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不要太低估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又变回了普通人。有的人在身体健康、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很喜欢谈空性,显得很有修行境界,但一旦遇到违缘,比如别人稍微批评一下,马上就承受不了:“你侮辱了我的人格!”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这么敏感,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系。他们从小被各种媒体“教育”,影视里经常会有一个人被冒犯后跟对方决裂甚至自杀的情节,久而久之,很多人自己也变成了这个样子。这种话我甚至听到有出家人也在说,其实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人格是没办法侮辱的。如果说你几句就觉得“侮辱了人格”,那么藏传佛教的辩论场所你可能根本就不敢踏入了。

不久之前,某学校有两个老师吵架,其中一个可能话说得重了一点,把另一个气得直发抖,最后倒下去了,其他人赶快把他送到医生那里去,这时候前面那个老师还在骂,旁边的人就劝道:“人家生命都有危险了,你怎么还在说?”为什么他会有生命危险呢?因为他承受不了别人的语言。我也不知道别人到底说了什么,但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多就是一些气话,然而这些话不但进入他的耳根,还进入他的心脏,最后他整个身体都出现反应,倒在地上了。

汉地有的父母听说自己孩子出家了,他就觉得什么都完了,马上就要生病住院,家里出了什么事也要住院……为什么一出事就要生病?这真的是特别奇怪的一个事情。这都是影视剧里的情节,但是虚假的文化变成了现实的生活,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如果懂了行为甚深的道理,这些现象根本不会出现。

7、所成无二本智虽然在胜义中无所成,但在名言中不舍成就相,即是无二甚深。

在世俗中,我们依靠修行可以获得从二地到十地的无二智慧,但是在胜义当中,能修和所修二者却并不存在,也不会有依靠修行获得成就的智慧,证得这种境界就是无二甚深。

8、资粮究竟的果位既不住有边也不住寂边,即是善巧方便甚深。

在世俗当中,确实可以通过长时间地积累资粮而现前成就,但在胜义当中,福德资粮也不存在,智慧资粮也不存在。像我们刚才讲的,有些人误解了空性,就会放弃世俗福德资粮的积累,另一些人则只重视福德资粮,完全不修空性;只有能将智慧和方便结合起来修持的人,才称得上善巧方便甚深。

虽然修行和利益众生等在胜义中都是没有的,但在世俗中的确是有的,假如因为胜义中不存在就不去度化众生,那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在讲中观空性、讲《六祖坛经》的过程中,有时候也能稍微进入一种空性的状态,觉得从道理上讲就是如此,这种体会是很好的,可是从中出来以后,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还是要尽量地利益众生,这是每一个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行持的基本行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显示出大乘佛子的风范。反之,如果借用空性的名义而不珍惜度化众生的良好机缘,或者过分执著世俗善根而忽略甚深空性法,则都是偏颇的行为。

这样的善巧方便甚深,只有圣者和我们后学者当中的极个别人可以了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了解;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了解,那就不是“甚深”了。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在以后有限的生命中,尽量做无限的有功德的事。

昨前天《南方人物周刊》发表了对我的一个采访,标题写的是“上师下山”。我刚看了有点纳闷:怎么说我下山?我明明还在山上。后来我观察了一下,觉得这个缘起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身体虽然在山上待了三十年,但我并不认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要局限在山里面,相反,我们应该把佛教的精神弘扬到红尘当中去,弘扬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当中去。

采访我的这个记者叫易立竞,她原来也采访过宗萨仁波切。去年五月份,她第一次来到藏地,一段时间天天找我采访,有时候搞得我有点烦,有时候又觉得挺愉快,因为她问的问题确实很有深度。她不仅访问过宗教人士,还访问过中国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明星、导演,这些访谈编成了好几本书。我们每次大概谈一两个小时,她前后专程来了藏地四趟,此外我们在香港、成都、北京等地也谈过三四次。这些谈话整理出来,有接近二十万字,这次《南方人物周刊》只选用了一万多字。之前我去德国的时候,马普研究所的一个老师也问了我很多问题,他问的也比较深刻,但这些文字没有发表。不过通过他们的问题,我也说出了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藏文化的一些认识,对自己平时关心的问题也有一个宣说的机会。我这么说并不是跟你们打广告,这篇访谈你们看不看都可以。不过,现在的确有很多人对藏地感兴趣,想对藏传佛教和藏文化有更多了解,而我们藏地也的确保存着一些特别珍贵的文化资源,哪怕像我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从小在这片土地上学习,肚子里还是积累了一点藏传佛教和藏文化的知识,作为藏地出家人、学者群体中的一员,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些弘扬出去。

这几天经常看到一些人拿着大大的照相机在我们学院里到处拍,我就想:外面的红衣服你能拍下来当然也很好,但如果能把红衣服里面的智慧和悲心“拍”下来,用在自己身上,那可能是更精彩的。可惜好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内在的风景。

在如今这个极其纷乱、迷茫的时代,藏传佛教智慧和悲心的修行方法可说是一剂珍贵的良药,不仅对我们今生有用,乃至对我们生生世世都是有用的。对于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想以前自己没有接触藏传佛教的时候,对感情、财富、事业、名声等所有一切是什么样的态度,后来通过学习了解了一部分,这个时候又是什么态度。这种转变,自己可以明显感觉的到,这其实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

我们的学佛不应该是表面上做做样子,而是要真正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听闻大乘佛法为主的教言,然后对法义进行思维、消化,最后要按照教言去做。我见到各地的一些发心人员,他们常会跟我说:“如果没有遇到佛法的话,我一定会活得非常可怜。”他们这个话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为了应付我、讨好我,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

我最近听学院的道友们讲考、做演讲,感觉他们真正懂得了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道理,心里很高兴。高兴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他们已经真正懂得了,那这种智慧是不会丢失的,在临死之前他们就可以把这个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人;即使没有传法的机会,他们也可以凭这种智慧好好修行,从容面对人生的困境。

汉地的情况跟藏地可能有所不同,虽然人很多,精神很贫乏,但整体上并没有建立起求法、讲法的传统,因此,恐怕我们这里许多特别了不起的法师出去后也不容易找到眷属,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那哥德一样。

美德嘉那哥德为了超度转生到孤独地狱的母亲而来到藏地,中途他的翻译死了,因为语言不通,他只好在藏地到处流浪,靠帮工维生。他有时候给别人放牛,有时候帮别人磨糌粑,由于身体太累,他磨着磨着开始打瞌睡,头碰到石磨上面,主人见了就打他:“别用头碰烂了我们的磨!”这个主人很喜欢到处求法,美德嘉那就写了一首诗,我们讲《大圆满前行》时引用过:“天上的月亮虽好,愚人却视而不见,转头去寻找水中的月亮。”意思是说,他是印度最好的上师,这些人却不向他求法,反而到很多假上师那里求。他的足迹从卫藏一直到康区,始终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弟子,最后在康区的某个地方圆寂,但也找不到确切的历史记载。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听说此事特别伤心:“整个印度东西两方,再也找不到像我的上师美德嘉那那么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了!你们藏地没有人在他面前求法,真是太可惜了!”一边说着,一边流泪合掌。

所以说,藏地在前弘期结束后,也有一段时间很不重视佛法,以至于像这样的大德都找不到弟子。我们很多道友将来回到汉地,说不定也会跟美德嘉那一样,有人来“侮辱”你的“人格”,但如果我们懂了八种甚深的道理,就会明白这个世界的本性,就算是遭到了侮辱,也不会那么痛苦。

因为具足以上八种甚深之相,所以某位修道菩萨必定是不退转菩萨,这种推理是可以成立的。

前面总共讲过了加行道的二十相、见道的十六相以及修道的八相,那么,就每一个道位来说,是需要具足全部的相才能证成不退转,还是具足一相就可以?

印藏诸高僧大德对此有不同说法,但大多数认为:只要具足一相就可以。

这样一来,就有人会问:如果一位声闻具足了远离八无暇这一特相,那是不是说明他是不退转众?或者世间任何一个人远离了八无暇,是不是也说明他是不退转众?

答复:并不是所有远离八无暇的情况都属于不退转相,只有不退转菩萨所特有的远离八无暇之相才能安立为证成之因。比如我们说:“那个地方有宝珠,因为有光之故。”这个光必须是宝珠特有的光,才能以它来说明宝珠的存在;如果它不是宝珠特有的光,而是其他的光,那就不能说明宝珠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假设有人说:“某某居士是不退转的修道菩萨,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缘故。”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分析,他的善巧方便是不退转菩萨特有的善巧方便,还是凡夫人的善巧方便?如果只是凡夫人所具有的善巧方便,比如从意识层面承认积累资粮需不住二边,那就还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认知,算不上甚深,因此不能证成他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是修道菩萨所特有的善巧方便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承许这位居士是不退转菩萨。

在做因明推理的时候,对于因法的法相一定要界定清楚,这个窍诀大家应该记住。

寅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分三: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二、所依报身之因——清净刹土加行;三、事业化身之因——善巧方便加行。

卯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诤。

辰一、真实宣说:

诸法同梦故,不分别有静。

通过清净三地的修行,可以使我们圆满资粮,获得自在。《中观宝鬘论》中云:“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法身是以智慧资粮为因而产生的,智慧资粮的特点就是无分别,轮回和涅槃无有分别,上和下无有分别,清净和不清净无有分别等。因为世俗当中一切万法如梦如幻,而在胜义当中这些都是没有分别的,因此当获得轮涅平等的境界时,就会真正了知诸法如梦如幻。

在修行中真实证到如梦如幻,跟我们平时在口头上说“如梦如幻”是很不一样的,但即使我们现在稍作观察,也能大致明白醒梦无别的道理:梦中我们所追求的事物,醒来后就一无所有了,而我们在这一生中无比执著的一切,当我们死后也都不复存在了,这就是因为醒觉位法的本体与梦中的法没有什么差别。如果醒觉位的法不同于梦位的法,那它肯定要有一些特殊的形象或本质显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这也是没有的。

这种醒和梦的对比不仅我们修行人在做,连世间人也在做,比如美国拍的很多电影就常常对梦和现实的关系做层层剖析,观众看后也感觉分不清是梦是真:“我到底是在现实中说话,还是在梦中说话?到底是在现实中取得成功,还是在梦中取得成功?”既然世间一个幻化的艺术也能让我们进入如梦如幻的境界,那我们如果借助显宗和密宗的一些甚深法要来修行的话,对这一真理的认识肯定会更加深刻。

很多道友就是因为对这个现实太过执著,没有真正认识如梦如幻,所以总是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方寸大乱,在“梦”中也流下非常真实的眼泪。因此,在我们整个修行过程中,梦幻的修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