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1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四课

思考题:

1.请略述二地菩萨饶益有情戒所摄的五种修治。

2.菩萨在利益众生时应怎样把握分寸?是否凡是对方觉得有利的事就要去做?

3.结合自身经历谈一下安忍眷属邪行的重要性。

4.请略释四地菩萨的四种披甲精进。

5.既然要利益众生,那为什么五地修治里还说要远离亲友和施主呢?

今天有很多新来的知识分子在听课,但是《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比较难懂,刚开始学的人可能难以通达其中的意义。不过能在耳边听到这样的法,也会跟释迦牟尼佛的甚深般若法门以及弥勒五论结下善缘,有极大的功德。所以,希望大家能以清净的行为来谛听。

上一堂课讲了第一地菩萨的修治,今天继续讲其余诸地的修治。所谓修治,是指圆满菩萨出定后得位福德的一种智慧方便双运的功德。

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分八:一、二地之修治;二、三地之修治;三、四地之修治;四、五地之修治;五、六地之修治;六、七地之修治;七、八地之修治;八、九地之修治。

寅一(二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二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二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分三:一、饶益有情戒;二、严禁恶行戒;三、摄集善法戒。

大家都知道,获得二地时持戒波罗蜜多圆满,所以这里以菩萨戒的分类来说明二地修治。在《入行论》等很多论典中,都是以饶益有情戒、严禁恶行戒和摄集善法戒含摄所有菩萨律仪的。

辰一、饶益有情戒: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

第二离垢地的修治总共有八法,其中五种属于饶益有情戒的范畴。

1、本体的特征:利益有情的清净戒律。

第二地菩萨的修治,是以一种非常清净、无有执著的戒律为本体的,也即颂词中“戒”字的含义。站在大乘的立场来看,小乘的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别解脱戒是否属于真正圆满的戒体呢?不属于。因为小乘声闻守持戒律是为了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解脱,极少提及利益众生,而没有以利他心摄持的戒,在大乘看来是不能称为清净戒律的。

大乘中讲利他是一种戒律,所以一定要饶益有情。如果明明有能力却不去饶益其他众生,只是为了自我解脱而闭关或闻思,就不算大乘戒律,只是小乘戒律。因此,在座无论在家出家,大家相续当中的戒律都应该是双重的——首先按照声闻乘标准守持别解脱戒,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力利益众生。

关于如何把握利益众生的分寸,在菩萨律仪中讲:对众生来世有帮助、即生没有害处的事,我们应该去做;对众生今生、来世都有帮助的事,一定要做;对众生即生稍有利益、但来世有害的事,菩萨最好不做;对众生今生、来世都没有利益的事,即使表面上看来像是帮助众生,也不能做。那么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害的事能不能做呢?如果会违犯根本戒,就不允许做;如果不犯根本戒,只是稍微违越一些小乘戒条,但确确实实对众生完全有利,那就可以开许,不会有过失的。

2-3、对境的特征:通过对有利于自己者感恩图报、对加害者尽可能安忍的途径来利益他们。

首先,对于己有恩的父母、老师等对境,要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现在有些佛教徒自以为境界很高——觉得一切都无利无害而漠不关心,这相当不好。此处讲二地菩萨都有报恩之心,更何况凡夫人呢?不可能超越二地菩萨吧?

说到报恩,也不是要求你一定实际去付出多少,但起码心里要对恩人有一种感激之情。如果连这点心念都没有,从世间公理上也说不过去。前几天,学院一位法师讲:有一个大学生交不起学费,而且家里欠了很多债。这位法师帮他家里还了一些借款,又供给他读书的钱,前后总共花了两万多。在读书的过程中,这个大学生还经常给这位法师打个电话,但毕业后就销声匿迹了。过了三年,才发现他在某个地方已经找到工作了,但是他见到这位法师就好像不认识一样,理都不理。现在的教育也确实不太教导感恩、报恩,因此大家得了别人的恩惠也都觉得无所谓,这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

其次,对于危害自己的人,一定要修安忍。虽然安忍度是三地时圆满,但二地菩萨在被人加害时,也是尽量帮助和饶益对方,而非以牙还牙。

4、行为的特征:极其欢喜地利益有情。二地菩萨在利益他众时,会发自内心地生起欢喜。有些道友发心时也是非常欢喜,对自己的事就没什么热情,这也是一种类似菩萨的行为。

5、意乐的特征:对有情怀有大慈大悲心。二地菩萨的意乐是希望可怜众生早日离苦得乐,想到众生的痛苦就会不禁流泪,这是悲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开会研讨,有的道友在谈到现在的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时说:一想到很多加工厂生产的饮料、奶粉等都不符合标准,而自己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心里就很痛苦,觉得这些受害的众生特别可怜。这也是大悲心的一种标志。

以上就是第二地菩萨饶益有情戒所摄的五种修治。

辰二、严禁恶行戒:

承事敬师闻。

6、增上缘的特征:通过承事来恭敬亲教师、轨范师等上师。所谓严禁恶行戒,就是严格禁止造作恶业的戒。二地菩萨为了禁止恶业,也需要恭敬承事上师,在上师面前听受佛法。

现在有些人好像听几堂课就起厌倦心,等听完一部论典时,对上师就没有信心了,再也不听课了,这是特别不好的一种现象。

凡夫人如果没有长期接受善知识的指点,很容易变质。按理来讲,二地菩萨不会有这种问题,但仍然要把承事上师立为他的一种修治。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说明,依止亲教师和轨范师对增上清净戒律的重要性。

7、学处的特征:对上师所说法义,要如理如实谛听,这就是守护一切学处的严禁恶行戒。

承事上师不是天天在上师身边给上师端茶倒水或者按摩等等,真正的承事是以法供养上师,这是所有供养中最殊胜的。所谓的依止上师是不是天天看着上师笑呢?不是,上师也许笑一下,也许哭一下,但这个不一定对你有利,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上师面前听受佛法。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二十年前在听法,现在也是如此,这种精神很好。我自己也认为,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了近二十年的佛法。如果说我这一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那就是从依止上师起到上师示现圆寂的那一天为止,我除了外出传法以外,从未断过任何传承。

要守持菩萨戒,也应该先在善知识面前如理如法地听闻学处,之后才知道如何取舍。如果真要学习佛法,依止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即使一生中有再多违缘,但只要依止了善知识,也都无怨无悔。贝若扎纳传记中讲,国王身边有一些奸臣挑拨离间,想要杀害大师。国王虽想尽办法,最后也只有把贝若扎纳流放到甲摩擦瓦绒地方。贝若扎纳临走前专门唱了一首道歌,大意为:我在印度依止了二十五位班智达,令每一位上师都心生欢喜,他们欢喜我便心满意足了。大臣和王妃不高兴也无所谓,我该走就走吧!

有些人受戒之后不学戒,再过两三年一学才知道自己的戒早就破完了,此时悔之晚矣。所以受戒之后应该马上学戒,在上师指导下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否则是无法断除恶行的。

辰三、摄集善法戒:

第八勤施等。

8、精进奉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所包括的一切善法。

二地菩萨对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所摄的一切善法都会行持。现在有些人看了一两张光碟、依止了一两位上师后就特别傲慢,什么都不愿意学了,我认识的人里面就有这样的。首先声明,我对于他们依止其他上师没有任何嫉妒心,只是就事论事——如果你的上师已经给你传法了,那你不用听课也是可以的;可既然上师并没有给你传法,你还志得意满地不肯接受任何知识,那所谓的佛教徒也就变成了一种名不副实的形象而已,很可惜的!人身是很难得到的,即便得到,佛法也难以值遇。现在既然有机缘遇到佛法,为什么不多学一点?多学一点只会对自己有利,而不会损失什么。并不是说你学了佛法,你的上师就会有很大名声、很多收入;作为一个真正的上师来讲,早就已经把名声、收入、地位、钱财看破了,他肯定不会追求这些,他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让每一个人得到佛法的真理。

由于现在科学比较发达,很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在城市里面学佛。不过城市里面散乱的因素实在太多,人们整天关心的就是某某明星长得怎么样,她唱什么歌,某某演员怎么样,谁篮球打得好,谁排球打得好……我昨天一提到“法海你不懂爱”,所有人都“心开意解”,欢喜得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家肯定对这方面很有兴趣。晚上我躺在床上一直在想:是不是讲考班的年轻人都很精通这些呢?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学院的?娱乐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核心话题,人们特别关注的就是演员、明星等,而对很多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无人问津。包括藏族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都是如此,我跟他们提起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藏地大德,他们都没什么感觉;而一说起一些明星,他们都很专注。所以很多人的价值观确实需要调整。

以上讲完了第二地菩萨的修治。其实这里也可以加上一地修治后面的那句话——“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因为每一地的修治只有以三轮体空来摄持,才算得上真正的修治。

寅二(三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三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三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分三:一、谛察法忍;二、安受苦忍;三、耐怨害忍。

辰一、谛察法忍:

多闻无厌足,无染行法施。

我们平时讲谛察法忍,是说遇到甚深法时不生恐惧。此处是把谛察法忍分成两个方面:

1、对大乘甚深空性法门广闻博学,无有厌足。

现在讲的是第三地菩萨的功德,而很多人连小资粮道都没有得到,听了听《入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就觉得已经足够了。凡夫众生真的很可怜。

前辈大德们所学的论典可谓堆积如山,比起来现在人应当感觉惭愧。像我们这类人,虽然不算什么高僧大德,但以前在诸位上师面前听过的法也不算少。而现在很多人,连一二十部论典都没学过,就已经自我满足了,这实在是很颠倒的想法。

在闻法方面,应该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即使临命终时心也要住在佛法中。我家乡多芒寺的德巴堪布现在八十多岁,还在讲课,前两天刚讲完《窍诀宝藏论》,现在正在讲《现观庄严论》。另一位拉雪堪布已经87岁了,也一直在讲课,而且讲课时还不时引用很多教证。他们现在不用特意去背,因为年轻的时候背过很多,教证顺口就来;对于一般接近九十岁的人来说,这应该是很困难的事。

有些道友人很不错,如果坚持学上六七年应该能达到一定水平,可往往他们听一两年课就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

2、通过为了正法忍受艰难困苦,对他众无有贪财的染污心而进行法布施。

菩萨应尽心尽力地将自己所得的法传给有缘众生,在做法布施时不讲条件、不贪财产、无有厌倦,为了传授佛法,再辛苦劳累也无所谓。学院的汉族法师当中有没有这样的?目前为止我不是很清楚。但藏族这边,确实有不少法王如意宝培养出的法师为了传法不辞劳苦,经常骑摩托车、骑自行车到偏僻地方去。

不过,汉地的习惯跟藏地不同,好像没有人请传法,请打卦、算命的倒是比较多。按理来讲,汉地人口那么多,能经常请法师去讲课是很好的,但可惜在行持善法方面,大家都不喜欢请人帮忙,造恶业反而有请人的传统。如果有人到我这里请求派法师出去讲课,我也会尽量想办法安排,但好像从来没人来要求过。我们学院主动派出去的法师有时候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最初来藏地时一样,根本找不到弟子。这些情况都跟传统和历史有关系,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无论何时,传法者都要做到“无有染污心”。什么是染污心呢?“我这次出去传法,名声应该会有所增长吧?要是有大老板供养我就更好了……”如果是这种心态,还是不要去了。传法意乐不清净,就等于是把佛法当成买卖品了,非常不合理。

辰二、安受苦忍:

严净成佛刹,不厌倦眷属。

安受苦忍也分两种:

3、以承受痛苦的方式发起严净修成毫无苦楚自己之佛刹的心。

第三地菩萨在修行中承受各种痛苦时,便发愿以此令自己将来度化众生的刹土得以清净。以前法藏比丘在因地时就是这样发愿建立极乐世界的。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严净刹土的能力,但可以发愿先往生极乐世界,圆满一定地道功德后再去度化众生,创造属于自己的清净刹土。

4、能忍受、不厌倦其余不清净刹土眷属邪行之苦。第三地菩萨在摄受眷属的过程中,根本不会对眷属的邪行产生厌倦之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功德。

发菩提心、行持弘法利生时,肯定会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此时千万不能退失信心。从历史上来看,舍利子就因为布施时不堪忍众生的恶行,退失了信心。月官论师(阿亚德瓦)也是这样,他路遇一人乞要眼睛,就予以布施,结果那人却把眼睛放在石头上砸碎了。阿亚德瓦很伤心:我的一只眼睛给了他,他不但不用,反而把它毁了,这多可惜啊!这时那个人又想要他另外一只眼睛,阿亚德瓦就拒绝了:“如果你用得上,我可以给你。但你根本不用,所以我不能再给你了。”据说他因此觉得众生很难度化,也退失了信心。

在末法时代度化众生时,更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有的无缘无故诽谤你……这些都是眷属的邪行,尽管难以忍受,但连第三地菩萨都需要安忍,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想要护持眷属、摄受弟子,内心一定要很坚强。有的上师只能暂时传一点法,一旦弟子们开始出问题,就没办法应付而只有中止,经常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以后若要弘扬佛法,应该首先做好心理准备——内心应有大海般的安忍。大海表面会有一点波纹,但底下是很平静的。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或许在显现上也会时而高兴、时而不悦,但整个心态不会有大的变化。

很多公认的高僧大德对于弟子的邪行都会显现上不高兴,包括上师如意宝也是如此。记得1988年时,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请上师去讲《定解宝灯论》。动身之前,嘎多堪布对法王说:“你天天跑到汉地去干什么?你如果走了,学院就散了,我也不呆在这里,我准备到曲恰堪布那里去了!”上师显得很不高兴,写了一首道歌,说有些弟子的邪行如何如何(现在收在上师的作品集里)。我们当时看到这些也特别害怕,不过后来一想,尽管嘎多堪布显现上好像有时对上师很不恭敬,但法王还是极为关心他的,也经常跟他开玩笑,所以菩萨虽然也会表现出情绪的波动,但那都是调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其内心实际上始终像大海一样稳定。

如果不发心就另当别论,但凡想做一点事情,就一定要能安忍眷属的邪行。

上次我去美国讲课,找了三个人做翻译。第一个好像翻译得太广了;第二个翻译得又有点太略;第三个的翻译不是很灵活,有些意思没译出来,听众听不懂,整理字幕的人也听不懂。所以要想遇到的任何人都适合自己的心态,这是办不到的——在极乐世界或许可以,但在娑婆世界不太可能。因此,大家应该以一颗坚忍的心来面对一切,心上圆满事情也就圆满了。

辰三、耐怨害忍:

及有惭有愧,五种无著性。

5、对于作害能够忍耐,有惭有愧而安忍。

观待自心而对所造恶业感到羞耻为惭,观待他人而生起羞耻心为愧。有惭有愧是善心所,无惭无愧是随烦恼心所。

现在世间无惭无愧的人特别多,这是很不好的现象。修行人要有惭愧心,这是修安忍的基础。如果无惭无愧,其他功德就更谈不上了。

以上所讲的五种法,实际上都是无有耽著的本性,以这种不可得的方式来行持,就是第三地的五种修治。

寅三(四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四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四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一、披甲精进;二、摄善精进;三、利他精进。

辰一、披甲精进:

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仪。

披甲精进有四种法:

1、静处披甲:安住林间等寂静地方。四地菩萨对于寂静地方有特殊的欢喜心,除了度化众生等特殊情况以外,他特别愿意住在森林、山崖等寂静处。

既然连第四地菩萨都需要依止静处,那么凡夫人也不要说大话“我在城市里和在寂静地没有什么差别。”这种人到了城市,慢慢就会发现,环境对自己的身心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我自己一到城市里面就感觉不舒服,善心提不起来,回到学院就感觉很舒服。

2、资具鲜少之披甲:第四地菩萨对于资具欲望很少。

现在社会上的人欲望越来越大。听说有个人仅仅鞋子就有两千七百双;另有些人热衷于买房,一栋不够要两栋,在中国买还不行,还要去别的国家买……其实人生很短暂,这么多东西根本享受不完,应该拿出来与他人共享。

3、知足披甲:尽管得到微量菲薄之物内心也知足。

要维持我们这个有漏的臭皮囊,不吃不穿是不行的,但吃穿都没必要太过挑剔,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可以了。有一种满足心是很重要的。

4、举止严禁之披甲:以十二头陀行功德真实防护相续。

十二头陀行是小乘戒律里面非常清苦的一种行为,包括:住处方面六种——阿兰若处坐、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意坐、常坐不卧;衣服方面两种——但三衣、粪扫衣;食物方面四种——常乞食、日中一食、一坐食、节量食。第四地菩萨对物质没有过多要求,所以也乐于这样行持。真正的十二头陀行,可能现在出家人都做不到,在家人就更不用说了。不过,那天我们去郊游时,我看到有些道友很喜欢在河边坐禅,这大概也是前世的习气。

辰二、摄善精进:

不舍诸学处,诃厌诸欲乐。

5、锲而不舍摄集所取的一切善法学处。凡夫人有些对戒律没兴趣,有些对禅定没兴趣,有些对智慧没兴趣。第四地菩萨不是这样,三学所摄的一切善法都是他要行持的,任何一个学处都不会舍弃。

6、诃厌、断除色声香味触等世间欲乐。

凡夫人对欲妙很感兴趣,诸如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而对于学习《现观庄严论》空性、大悲方面的甚深境界不一定有意乐,甚至一听课就打瞌睡。而菩萨不是这样,世间的欲妙在他看来如梦幻、彩虹一般,无有丝毫可贪之处,因此他不会在这上面耗费精力,而是会非常好乐于寻找万物的真相。

有些人虽然不是四地菩萨,但由于前世修行的原因,即生对世间欲妙也没有很大兴趣,对恶法自然心生厌恶,对善法自然心生欢喜。我认识的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都是这样。

辰三、利他精进:

寂灭舍众物,不怯无顾恋。

利他精进有四法:

7、究竟利他:将众生安置于寂灭果位。

所谓的“灭”并不是把地球等毁灭之义,而是指一种熄灭所有烦恼、痛苦的永久快乐。

8、暂时利他: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财物施舍给众生。

可以说,财布施是暂时的利他,法布施是永久的利他。

9、如是成办他利心不怯懦。

在行持暂时、究竟利他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违缘、痛苦,但是不能怯懦,该争取的一定要争取。我发心出家时,当时我的亲戚里,支持的有两个人,不支持的有十八个人。如果我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可能就没办法出家了。所以说,我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学习大乘佛教,就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修行很难成功。

10、全然不顾成办自利之事。

菩萨在利他时完全是无私地奉献,丝毫不顾及自己。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发心时一向把自己的身体以及其他利益置之度外。其实,就像《中观四百论》里所讲的一样,为了解脱还是需要保护身体,而对于修持菩提道无义的事情,则应尽量不去在意。

寅四(五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五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五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一、静虑之分支法;二、静虑之本体法。

辰一(静虑之分支法)分二:一、身远离愦闹;二、心远离分别。

巳一、身远离愦闹:

亲识及悭家,成为猥杂处。

第五难胜地分十种法,这一段颂词后面说“远离此十事”,意思是这十种法都是要远离的,因此五地的修治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讲的。

1、断绝贪恋的根源——与在家出家等亲方密切交往。

无论在家出家的亲戚朋友,都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非常多的麻烦。是不是说五地菩萨还会有亲朋好友阻碍其出家修行呢?不是的,这种障碍在第一地就已经断了,这里是指以功德增上的方式完全断绝亲友的干扰。

2、断除嗔恨的根源——将信士、施主家执为我所而难以割舍以至于嗔恨反方。

如果将某一家执为自己的施主,就容易对其怨敌产生嗔恨,或者因为他们供养他人而生起诤论。这些嗔恨都来源于对施主的执著,五地菩萨已经断除对这些的执著。

3、远离散乱的众人相互聚集成为繁杂愦闹之处。

比如闹市、歌舞厅等场合,菩萨都需要远离。

以上是禅定的分支,身体首先要远离的三种。

既然五地菩萨也需要远离亲友、敌人、故乡以及喧闹的城镇等地,那么普通修行人就更不必说了。有些修行人总以为自己不会出问题,刚刚出家就想回家,劝他留在这里好好闻思,他说:“我回去听课跟呆在学院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在电脑上看得更清楚!”可是没过几天,电脑上就看不到他了,后来听说守戒遇到了违缘,最后已经无可救药了。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眷属和周围环境对凡夫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巳二、心远离分别:

自赞及毁他。

赞叹和诋毁本身是从语言上面讲的,但这里是指菩萨从心上断离了赞叹和诋毁的分别念。

4、断除希求自我赞扬的分别念。

很多凡夫人一开口就是夸赞自己的话——一会儿说自己长得好、一会儿说自己口才好、一会儿又说家里如何如何。五地菩萨绝对不会这样。

5、断除想诋毁他人的分别念。

凡夫人经常会无视别人的功德、专挑别人的过失,于是就产生诽谤他人的心态,这也是我们平时修行要避免的。

辰二(静虑之本体法)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善逝喜静虑;三、义分别静虑。

巳一、凡夫行静虑:

色界四禅以及四无色界的禅定为凡夫行静虑。

十不善业道。

6、断除十种不善业道的寂止等持。

本来第一地菩萨就已经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遍计种子,不可能行持十不善业了。但这里就如前面所说,是指五地菩萨以胜进道功德增上的方式具足此种功德。我们现在也在断除十不善业,这会成为将来获得五地修治的一种因缘。

巳二、善逝喜静虑:

骄慢与颠倒。

7、断除骄傲自满的心态。

8、断除常乐我净颠倒见地的胜观等持。如同刚才所讲的,常乐我净的颠倒见在一地时就会断除,而五地是以更细致的方式清净其习气。

为什么说是诸佛欢喜的静虑呢?因为断除了我慢,断除了颠倒心,就能通达万法的本性,这是令诸佛欢喜的事情。这是从智慧方面讲的。

巳三、义分别静虑:

恶慧忍烦恼,远离此十事,

证得第五地。

9、断除邪见等恶慧的劣见。

“恶慧”指的是邪见。从粗大方面来讲,邪见指的是认为因果、轮回不存在的见解;从细微方面来讲,凡是不符合事物真相的颠倒见都是邪见。五地菩萨已经完全断除了此等劣见。

10、断除忍受贪心等烦恼的障碍——义分别等持。

凡夫人经常会忍受烦恼,相续中生起贪嗔痴或者傲慢、嫉妒等根本烦恼或随烦恼,都忍着它,任由它随意发展,就像有些不会管孩子的家长一样,无论孩子怎么调皮,也不去管教。但菩萨对烦恼是不会容忍的,烦恼一生起就当下断除它。正如《入菩萨行论》所云:“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这也是因为菩萨确实有根除烦恼的能力,而凡夫人与烦恼的战斗则是负多胜少。

如前所述,远离了这十种所断,就能证得第五地菩萨的十种修治。单纯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获得第五地之前,菩萨连十不善业、常乐我净的颠倒见、邪见等还没有断除。但实际上应该按照哦巴活佛之前的观点解释为:这些修治未得五地时也可获得,而得到五地后功德更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