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15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五课

思考题:

1.六地菩萨的布施有哪三种殊胜特点?

2.解释颂词:“执我及有情,命与数取趣。”

3.结合日常经验谈一下你对感恩的理解。为什么说要做到真正的感恩就要懂得缘起?

《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撰造的一部殊胜论典,如果通达了本论,就等于通达了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第二转F轮的甚深密意。即便没有通达,只是听到本论的金刚语也会摧毁轮回的种子。所以,希求解脱者理应重视这部论典。

在如今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正向往解脱的人呢?有是有,但大部分人追求的只是世间利益。我以前问过汉地的很多信徒,他们几乎都是为了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平安等目的才皈依三宝的,以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健康等只是一种暂时的福报,并不是究竟的解脱。今天在座的有一些新来的学者,你们也许是以一种治学的方式在研究佛教,专门喜欢学藏传因明学之类,但是这样能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呢?当然不排除有个别利根者可以,但大多数人还是应该采取学修结合的方式。

法王如意宝曾一再强调过:喇荣佛教大学的学风就是学修并重。所谓学修并重,就是学习和修行不分开,一方面要用广泛的智慧抉择一切万法的真相,同时还要懂得将所学结合自相续而修行。如果只让知识停留在书本上,那就永远只是凡夫人,得不到改变。

学院中大部分人都非常不错,但也有一小部分比较傲慢,因为自己以前在世间的文凭、财富、才华等方面稍微有一点资本,就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通过一个人的语言、看式、神态也能够发现其内在的心态),这样反而成了解脱的障碍。对于这部分道友,我想提醒一下:如果你是希求解脱者,那么希望能够放下傲慢,好好地学习。如果你不是希求解脱者,也不是真正想了解佛法的甚深意义,那么学院有相应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我们欢迎的是真心想学习、想研究佛法的人,而不是傲慢自大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考上大学、得个文凭是很有必要的,毕竟现在的社会需要这样一种方便法。但从究竟上讲,人品才是更重要的,光有智慧、没有德行的人不一定对人类社会有利。十三世纪末的意大利诗学家但丁曾经说过:“我们的德行常常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无法弥补德行的缺陷。”所以说,德才二者之中,德是更重要的。如果不具备合格的人品,可以说就没有什么可塑性了,从出家修行到解脱作佛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因此要想在学院呆下去,首先需要人格稳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要懂,法王的教言里经常强调这一点。

学院是一个重视闻思的清净道场,大家来这里是为了闻思修行,而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前一段时间,上级领导要求我们把学院开放,我们不同意,因为学院是以学习、修行为主,这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所以坚决不搞旅游开发。大家既然来到这里,就应该静下心好好闻思修行。如果你只是怀着好奇心,想随便走走、看看,那也不用呆很久,听过一两堂课、种下了解脱种子也就够了。

下面接着讲第六地菩萨的修治。

寅五(六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六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六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分二:一、圆满本体智慧之修治;二、圆满彼作用之修治。

辰一、圆满本体智慧之修治:

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圆满。

此地依靠慧度超胜的力量使(1)布施、(2)持戒、(3)安忍、(4)精进、(5)静虑、(6)智慧即具足方便分支的般若完全圆满。分开来说,之前的五地圆满前五度,第六地圆满智慧度;从智慧的侧面来讲,可以说以智慧摄持的六度在第六地完全圆满,就好像以布施摄持的六度在第一地完全圆满一样。这个道理在《般若摄颂》当中也讲到过。

六地菩萨是二无我的证悟达到很高层次的境界,正因如此,月称论师的《入中论》才在讲第六地时以大量文字抉择了空性。我特别希望在座的道友能对中观有所思索、有所认识,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像个别佛教徒那样仅仅是口口声声说“看破、放下、不执著”是没有用的,口头上说再多,心里其实还是一样执著着。只有真正去身体力行地修空性,才可能逐渐把相续中的实执减下来,或者至少每天闻思一点空性法门也有作用。要消灭无始以来的实执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除极个别利根者以外,一般人不可能一下子断尽所有执著。

下面根据《中观宝鬘论》的内容略述一下六度各自的功德。

布施能令我们生生世世具足圆满的财富。为什么有的人特别贫穷呢?就是因为没有做布施——无论是外在财富上的贫穷亦或内在精神上的贫穷,都跟不布施有关。如果常作财布施,那么外在财富、吃穿受用就不会欠缺;如果常作法布施,那么内心的财富——智慧、悲心、信心等就会自然圆满。所以,布施是很重要的。

持戒能令我们生生世世获得快乐。有些人每天都愁眉苦脸、特别痛苦。藏地形容这种神态是“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痛苦的吧。按照佛经的说法,听受佛法应该像享用甘露一样。享用甘露是什么样呢?天人的甘露非常甜美,有机会享用者会完全处于喜悦之中。不过对于内心充满纠结、忧郁的悲观主义者来说,恐怕也很难体会到这种喜悦。我讲课说几句笑话,他也只是假装笑一下,过一会儿又恢复原状了……这就是因为前世没有持戒的缘故。因此,我们要从即生开始守持清净戒律,这样生生世世都会成为快乐的人。

修安忍令我们生生世世相貌端严。有些人总嫌自己长得不好看而很伤心,那就应该多修安忍。从生活中也看得出来,人在批评别人、发脾气以及哭泣的时候,一般表情都特别难看。所以,不修安忍就会相貌丑陋是有根据的。

修精进令我们生生世世有威严。有些人身体没病时也总给人不自信、畏畏缩缩的印象,这就是前世没有精进的原因;如果精进了,即生会有一种威严气度,令见者都感到欢喜。

修静虑感得身心寂静。前世没有修静虑的人,不论男女,常常显得十分粗暴野蛮,令人望而生畏;前世修了静虑的人,给人的感觉是慈祥、和蔼的。

修智慧令我们从烦恼和痛苦的束缚中获得解脱。

辰二(圆满彼作用之修治)分二:一、成就自利法身因之作用;二、成就他利色身因之作用。

巳一、成就自利法身因之作用:

于弟子麟喻,舍喜舍怖心。

7-8、依靠方便舍弃对弟子声闻果位及麟角喻独觉果位欢喜的心态。依靠圆满持戒度,可以远离对声闻果位的欢喜心;依靠圆满禅定度,可以远离对缘觉果位的欢喜心。这两种果位都以自私自利心为基础,所以不为菩萨所取。

在学习《现观庄严论》等大乘法义的时候,有两个核心内容大家要始终记得:一个是遍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另一个是对一切万法要放下执著。执著任何东西都会带来痛苦,因此执著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今天有一批藏族大学生来学院参加活动,待会儿我要给他们每人发一个茶杯。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很执著,人一执著晚上睡都睡不着,万一丢了心里会很难受……所以说,对人、对财物的执著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痛苦,这是佛教所讲的一个特别甚深的窍诀。

现在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对佛教信心方面的道理一般不太认可,但一谈到佛陀抉择万法空性等智慧方面的教言,就不得不承认了,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确实感觉到越执著就越痛苦,一切烦恼都是从执著而来。

9、依靠智慧舍弃对通达甚深空性怖畏的心理。有些缺乏修行善根的人乍一听闻万法空性的道理,就会心生恐怖,认为这是诽谤正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修智慧度和安忍度,当获得无生法忍时,对一切甚深空性之理完全能够接受。

以前阿底峡尊者为两个比丘传授佛法,当讲到《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们就捂着耳朵跑了。现在有个别法师也是这样,好像生怕一讲空性就极乐世界也没有了、地狱也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其实他们是不懂分析,如果懂得分析,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因为空性之故,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没有的”,他不可能这样诽谤我们根识面前的共同显现。他说的是:在事物明明白白显现的背后,其真正本体是空性的。这一点已经为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所证明(只不过在这方面科学家苏醒得有点晚,在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之间才开始追赶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脚步)。

前些天在香港召开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时,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教授讲话时,引用了朱清时的一句话:“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我也很喜欢这句话。他还表情很丰富地描述这个画面:佛教大师已经在山顶等了两千三四百年,科学家才来到这个世界,然后辛辛苦苦地爬上山去。如果这些话是由我一个穿着出家衣服的人来讲,可能别人都会不以为然:“你们这些和尚净会说佛教的好话,有什么稀奇!”可这是一个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引用另一位科学家的语言来说明佛教的科学性,这种权威性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了。

巳二、成就他利色身因之作用:

见求无愁戚,尽舍无忧悔,

虽贫不厌求,证得第六地。

10、起初见到别人来乞讨求施之时,心不怯懦慷慨施舍。汉文颂词的“无愁戚”,侧重指六地菩萨对求施众生没有忧愁、为难或厌恶之心,而从藏文看主要是无有怯懦之义。

现在有些人在饭店、路上遇到乞丐就特别厌烦,这说明还没有达到六地菩萨的境界。不要说六地,一地菩萨听到乞丐求施的声音时,那种快乐乃至阿罗汉入灭尽定之乐都无法比拟,这是《入中论》当中所讲的(我讲《入中论》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感觉就像是昨天一样,记得我讲这个颂词时用了很多比喻;那个时候汉族道友很少,大概二十多个人,在桑耶塔里面上课)。

11、中间即便尽舍自己所拥有的财物也无有忧愁后悔闷闷不乐的心情。有些人不要说布施所有,就连布施小小一部分都会非常伤心、痛苦。六地菩萨不会这样,这也是精进度圆满的功德。

12、最后施舍得一干二净自己变成一贫如洗也不会厌离乞求者。由于智慧度圆满,六地菩萨即使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施舍出去,心里还是会数数地生起欢喜,不会讨厌乞讨者。就像智美更登尊者的故事所说的那样,他把自己所有的财富乃至妻子、儿女都布施掉之后,对方又要他的眼睛,他仍然愿意给。菩萨的利他精神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现在世界上一些富豪把自己家产的一部分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就被各大新闻媒体不断地报道,但这跟菩萨的境界还相差甚远。

原先我的一个老同学曾跟我说:“你给我一千块钱,我可以帮你登报宣传,这样对我们两个都有利,我能得到一些财富,你能得到好名声,别人会说你是大菩萨。”他可能想把我宣传成六地菩萨,但这个菩萨我最后没有当成。

如果具有以上这十二种功德,就能够证得第六地。《入中论》中用“现前菩萨已现证,通达三有唯是识,是破常我作者故,彼知作者唯是心”来概括六地菩萨所通达的真理,意思是:现证六地时,彻底通达整个三有的根本唯一是心,由此可以遮破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因为了知世俗作者唯是心识。

我听说,有的上师在传法时把居士认定成菩萨,这个居士是谁的化身,那个居士是谁的化身,他自己也是什么什么转世……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转世而来,这也没有什么可稀奇的。自己的境界有多高,只要观察自心就能知道,明明不具备菩萨的功德,还自称菩萨欺骗众生,这是非常可怕的。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寅六(七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七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七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分二:一、所断相执之法;二、断彼之修治法。

辰一(所断相执之法)分二:一、执著本体法与补特伽罗之理;二、彼之过失不善巧方便。

巳一(执著本体法与补特伽罗之理)分二:一、人之相执;二、法之相执。

我们学中观时经常讲,要证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要断的是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两对名词。昨天我们跟大学生开研讨会,法师们也讲到了这些词,但从表情上看,有些大学生好像觉得很陌生,无法领会。

七地在人、法方面的所断有二十种,从能断的智慧方面安立二十种修治。这是不是说七地之前的菩萨还有对于人、法的粗重执著呢?不是,菩萨得地后就没有这样明显的执著了,只是由于在凡夫地时曾有过这些执著,所以在后得位偶尔会像闪电般地出现类似的现象,此等习气到七地时会完全断尽。

如果想深入研究《现观庄严论》,就应该用一种细致的智慧去分析各地菩萨的境界。我看目前现观班法师记笔记、做辅导都还比较用心,但这样的闻思到底能不能持久?这是我所担心的。很多人刚学佛、刚出家、刚到佛学院时,都会有一点气泡一样的出离心和精进心,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拼命想把以前荒废的时间弥补回来,但这种热情往往过两天就消失无迹了,这我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并不是很赞叹。

十年之前在精进的人现在是不是还在精进?二十年前在精进的人呢?如果能保持这么长时间,那还是值得赞叹的。精进分两种:一种是恒常精进——能够持之以恒地精进;另一种是恭敬精进,我们求法、依止上师,一定要靠发自内心的恭敬来支撑,以傲慢心发起的精进不会长久。

午一(人之相执)分二:一、执著差别事补特伽罗;二、执著差别法二边。

未一、执著差别事补特伽罗:

执我及有情,命与数取趣。

1、执著我的本体。每一个凡夫人从早到晚都执著有一个我,不管睡觉、吃饭,心里想的都是“我”。七地菩萨完全断除了这种执著。

2、执著有情有相。这个是男的,这个是女的,这个是牦牛……这就是对有情的执著。

3、执著命的本性。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生命就是我们的根、体温和心识存在所依靠的法。小乘认为命是不相应行,一种实有的法;大乘认为命不是实有的,是一种假立的同类法。

众生的“我”都是依靠生命来维持、延续的,一旦命都保不住了,就觉得其他都无有意义了,因此对生命极其执著。

4、将一切种子之心执著为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也就是“数取趣”,“数”是数数之义,“取”是取受之义,“趣”是指六趣中的任何一趣。凡夫众生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这一世变成牛,下一世变成马,再下一世变成鱼,然后再变成人……这叫做数取趣。流转的是我们的心识,而不是身体或其他的法。

未二、执著差别法二边:

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执著众生呢?无非是常断两边。

断常…

5、执著有情的相续为断灭。认为有情的相续先前是有的,后来就变成没有了,也就是无神论和唯物论所谓的“人死如灯灭”。

藏族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承认前生后世的存在,而现在的藏族年轻人已经开始有点怀疑了——没上过学的好像还好一点,上过学的人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用《经庄严论》的话说就是“劣者皆围绕”),已经渐渐背弃了祖辈们的传统信仰。其实这种信仰不是迷信,而是正信,因为现在的科学理论再怎么先进,也无法遮破前生后世的存在。既然没有任何可靠依据,为什么有些愚笨的知识分子坚持认为人死之后没有来世呢?这种断见有可能来自课本、老师,有可能来自朋友或周围的环境,也有可能来自前世的恶业……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我们要断除它,就一定需要不断地学习。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造恶业?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食品安全等各种问题,似乎每天都在此起彼伏地爆发出丑闻?这许多事情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不承认前生后世!确实就像佛陀在《涅槃经》中所讲的一样——“不见后世,无恶不造。”看不到后世,就会在短短几十年人生中得过且过,觉得很多恶事也是可以做的。所以说,整个人类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极其可怜的群体了,在这样一种狭隘思想的冲击下,行为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以后的社会问题肯定还会更加严重。

6、执著有情是恒常的有实法。有些宗教认为:有情的心相续先前是存在的,以后也会永远这样存在下去。但在佛教看来,这也是一种应断的边执。

以上是在人的执著方面分出的六个法。了解这些是很有意义的,希望大家方便的时候对照一下其他讲义。

很多人喜欢做研究,但做研究关键是要选一个对自相续直接或间接有意义的专业,这是很重要的。以前我遇到一个西方学者,他说自己十五年以来一直在研究世界上有多少种鹰鹫,我觉得这似乎对今生没有什么意义,对来世也没有什么功德。

有的人比较担心:“我空性法学得太多的话,最后会不会变成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这种情况应该是没有的。我们对《现观庄严论》的研究越深入,心态只会越来越与圣者的智慧相融合,这时不但不会变成消极的人,反而是更想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很多出家人学空性二十多年了,还是很喜欢为众生做事,而且做的时候也不觉得累——不敢说有真实的大悲心,但相似的大悲心应该算得上吧。自古以来的很多知识分子,也是在懂得了佛教的殊胜意义之后,自觉承担起救治社会的责任,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午二(法之相执)分二:一、执著本体戏论;二、执著彼之差别法。

未一、执著本体戏论:

…及相…

7、执著本体一切法为戏论之相。对一切法的相执在本体上都不存在,如同《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际上,在通达万法的本来意义之前,我们执著所见的一切法和法相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因此我们一定要了知空性之理。

未二(执著彼之差别法)分三:一、执著因能生之法;二、执著本体差别之法;三、执著特殊轮涅之法。

申一、执著因能生之法:

…因。

8、执著能生因的形形色色种类。觉得这世界上任何一法的产生都由它独特的因所决定,这也是一种执著。

我们所享受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一个来之不易的因缘,有些人解释汉文中“感恩”的“恩”字,说上面是“因缘”的“因”,下面是“心”,这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时时刻刻忆念自己一切享受的来源,这样才能生起感恩之心。我觉得这样解释也是很好的。比如说,走路时要想到修路人的劳累;吃米饭时要想到农民的辛苦;吃酥油时要想到牧民的辛苦,再加上酥油本来是小牛的饮食,却被人类抢来吃了,这对它们而言是很悲惨的,因此也要感恩这些小牛;坐在经堂里上课很舒服,要想到建造经堂人员的辛苦……

如果不懂得感恩,那简直连基本的人品都不具足。值得我们感恩的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我今天要使用这一张纸,就马上想到它的来源。我去云南的时候才知道,制造一张纸是很不容易的,从森林里伐木到制造厂的各道工序,是非常繁琐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杯子,也想象不到它凝聚了多少工人的心血。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如此,背后有无数个人、无数个因缘在支撑着。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要感恩父母的抚育没有让我们在幼小时死掉,要感恩老师的教导没有让我们迷失方向……所以,应像大乘佛法所要求的那样去感恩一切,时时刻刻都要存有这样的心念。

不过这样的因缘只有在世俗中才存在,究竟实相中是没有因果等执著相的,七地菩萨已经完全证悟了这样的境界。

因此,不管是三乘的因,还是一切万法形形色色的因,实际上都是所断的执著相。但我们在通达空性之前,还是要把世俗中好坏不同的因分清楚,做人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常常感到现在很多孩子都不懂得感恩。今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说她很伤心,因为她以前辛辛苦苦培养的一些学生,明明看见老师来了,都假装没有看到。由此可见,当世间的基础教育出问题时,确实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困惑和负面影响。

申二、执著本体差别之法:

蕴界并诸处。

9、执著有为法的五蕴。所谓蕴,是众多法聚合之义。七地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对五蕴的执著。

10、执著有为无为法的十八界。界有种子的意思,也有因缘的意思。到第七地的时候,对作为一切万法种子的六根、六境、六识也没有执著。

11、执著所知境、有境的处。按照《俱舍论》的解释,处也叫门,有从中出现的意思,因为以十二处(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和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因缘,可以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对此十二处的执著也是七地菩萨的所断。

申三(执著特殊轮涅之法)分二:一、执著所断轮回之法;二、执著所修涅槃之法。

酉一、执著所断轮回之法:

住三界贪著,其心遍怯退。

12、执著住于果轮回法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凡夫众生在生起看破的智慧之前,还是很愿意住在这个轮回当中的。

有些人经常讲:“现在很快乐、很幸福!不需要成佛,不需要解脱,这样呆着多么舒服啊!”其实这些人是很可怜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轮回中充满了生老死病,不懂得“苦才是人生”的道理。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特意写这么一本书,可惜他们还是不懂。

我们说轮回是苦,并不是要否定吃饱穿暖等临时的、相似的快乐,而是要指出这些快乐都不可靠。佛法可以说是人类思想达到最顶峰的产物,连科学家都无法企及,当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被一般世间人找到漏洞。

我以前遇到过一个领导,他说:“佛教里面说人生是苦的,在我看来完全不对。我每个月有2500块钱的工资,感觉很快乐!”(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这个工资算是很高的。)后来他得了癌症,病得很重,我特意提醒他:“你原来说有2500块的工资很快乐,现在还是这样吗?”这个时候,他也确实深深感受到了轮回的痛苦。

13、执著因染污法贪著等烦恼。众生之所以对轮回的痛苦缺乏了解,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知轮回的因——集谛。

14、其过失:对于法正道满怀怯懦、退缩之心。有了以上两种执著,就很难生起求解脱的心,也会对正道充满怯懦。

有些人经常讲:“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太难了!做菩萨要日日夜夜利益众生,多么累啊!我才不愿意呢!”这就是不懂轮回的真相,也不懂利益众生的殊胜性。如果懂得这些,无论如何都会发菩提心的。

如果我们一直固守着自己原来陈旧、迷茫的思想,那就永远没机会了解佛菩萨的超胜功德。我开头的时候为什么强调不能傲慢?因为如果有了傲慢心,就会永远排斥外来的智慧。有些国家本来很穷,但却自以为富裕,这样就会阻挡国外资源的输入。有些人本来没有什么智慧,但却自以为了不起,尤其是某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带着非常傲慢的习气。但不管你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生老病死降临时还是一样地痛苦,可能还不如某些没读过书的人坚强。

以上轮回方面的这三种执著值得我们好好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人生不起出离心的原因。

酉二、执著所修涅槃之法:

于三宝…

15、对于涅槃之果佛宝怀有执著。

16、对于其因法宝怀有执著。

17、对于所依僧宝怀有执著。

对三宝的执著到七地时才能断尽,在此之前,我们对三宝或多或少都有执著。

轮回众生就好像夜晚的迷路者,而佛陀是为我们指路的向导,他所宣说的甘露妙法相当于明灯,僧宝好比是他的随从。依另外的比喻来讲,我们要将自己当病人想,将法当妙药想,将佛陀当医王想,僧众当护士想。我们要解决轮回的痛苦,唯一只能依靠三宝,此外谁也指望不上。

传统上,藏族人经常祈祷三宝,哪怕打喷嚏时也会说:“滚秋森钦(求三宝加持)!”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但凡打喷嚏都能想起三宝,那在遇到更大的危险时也一定能想起来。相比之下,很多藏族的年轻人就比较令人担忧,他们整天心里想的都是明星,这样他们遇到危险时是不是祈祷这些明星呢?恐怕这些明星自身都难保,不一定救得了你。

心里没有三宝概念的人真的很可怜,不管身份多么显赫,就算做到联合国秘书长,也很难凭自力去面对生老死病等苦难。所以说,时时刻刻祈祷三宝极其重要。

巳二、彼之过失不善巧方便:

…尸罗,起彼见执著,

诤论于空性,违空性过失,

由离此二十,便得第七地。

18、不善巧方便的本体:对于三戒所包含的方便耽著。暂时来讲,我们对菩萨戒所摄的摄集善法戒、严禁恶行戒和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律是一定需要执著的,没有戒律,获得解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达到七地菩萨的境界时,就不需要对戒有执著了。《入中论》中讲过,二地菩萨其实就已经断除了对戒的执著。

19、不善巧方便的作用:对于甚深空性进行诤论。暂时有一些对空性的诤论是必要的,我们平时也经常以柱子、瓶子为例进行辩论,这样有助于认识空性。但证得七地时,就不需要再在语言上分析空到底是实空、单空、真空还是妙空了,因为这时已经现前了胜义谛的证悟,再没有什么可诤论的了。

20、不善巧方便的过失:行持相违甚深空性义的过失。不理解空性的人总认为世俗中的存在与胜义中的不存在这两者相违,我们常听见很多人这样讲:“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东西明明都存在,怎么空啊!你们佛教的‘万法皆空’说得不对!”实际上他们并不理解佛教的“空”,佛教徒再愚笨,也不会犯这么明显的错误;我们承认这一切显现,但不认为我们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是正量。我们所以为的真实,往往一经详细观察就推翻了,比如,我们认为这个柱子是常有存在的,但实际上它是刹那刹那变化着的。所以说,我们眼睛看见的并不真实,耳朵听见的也不真实,分别念所缘的也不真实,我们的境界很多都是幻化的假相。

某位补特伽罗若已经断绝以上二十种所断,那么由它的意义所引出的二十种修治法就得以圆满,从而便证得菩萨第七地。

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其实是特别值得向往的,只有依靠这种境界,才能够断除人生中的烦恼、痛苦、迷茫、疑惑、邪见、实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对于轮回皆苦的道理,我希望广大知识分子要再三思维,千万不要在别人面前不懂装懂地说大话:“轮回很快乐,佛陀说的轮回痛苦我不承认!”听说现在某些学校里有这样说的。这些人可谓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佛教,连《入行论》的名字都没听过,就大言不惭地指摘佛经论典的不是,而身后竟还有一群愚笨者随声附和,实在是可怜之至!

作为智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佛教的教理。我相信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完全经得起观察,而且越观察你就越能产生新的定解。真理并不是由信仰来决定的,而是由智慧来决定。如果是由信仰来决定,那我信释迦牟尼佛,你不一定信;但由于是依靠智慧来抉择,以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为标准,那么一旦成立了,就谁也无法否认。若连客观现象都不承认,那还谈什么科学精神呢?希望诸位智者对此善加思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