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25 返回
字体: A- A A+

第25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今天继续讲《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今天开始讲大圆满,但这里讲的大圆满跟平时我们讲的窍诀部的大圆满在语法、用法方面稍微有一点点差别。所以,可能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与以前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有些大圆满的表示方式有点点不同,但实际上意义是一样的。

前面也讲了,荣索班智达是按照印度的造论方式,他的整个语言的格式比较特殊。所以,翻译的时候也不得不保留作者他自己的风格。有些人可能会想:我一个人翻译会不会有不同的风格呢?其实你们学的过程当中应该知道,荣索班智达《入大乘论》的风格和月称论师《显句论》的风格比较相同,也比较难懂,同时,他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像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表达方式也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学习论典的时候,了解作者文学的风格以及作者出生于世的时间背景也很重要,不同时代的作者有不同的一些风格。

古代的这些大德们,尤其是印藏两地的大德,他们的表达方式比较缺少主语,我们加是可以加,但是加的话好像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像现代汉语,把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比如“我们什么什么,你们什么什么,他们什么什么”,在几句当中都要加,如果这样加的话,可能表达方式会比较通俗一点。但是如果是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原来没有的词要加上的话,这有一定的挑战。比如原文当中“我们、他们、你们”这些都没有……现在有些翻译的风格,只要大家好懂就拼命地加,我个人宁可读的时候稍微不是特别顺,也不会随意添加。

包括像现在的《论语》,以及一些汉地的古文,如果用白话文、用现在的语言解释的时候里面需要加很多,如果没有加的话,要么主语没有,要么谓语没有,要么壮语没有,或者定语没有,或者动宾结构可能表达得不是很清楚。如果我讲一个白话的解释可以随便加,但是翻译的话,尽量地保留作者原文。尤其是加助词,不管是一个名词,或者一个动词,或者一个名称,原文当中没有,要加一个的话,特别特别关键的时候偶尔会加,但如果加太多,也许失去了作者原有的风格。

所以,翻译既要考虑到作者自己的文风,又要想到尽量能让现代人能读懂,并且还能表达原来论文的意义,与此同时还要让后人认可还是有困难的。如果不考虑他原来的文风,我直接加的话,基本上至少造句没什么问题,语言文句上很通顺地表达出来,这个没什么问题,不是很困难,但到底是不是作者的原意呢?因为加词肯定要有变化的,这也是一个困难吧。我个人而言,语句上尽量通顺,现在人可能觉得“他到底在说什么”,但实际上到底是不是在说这个呢,也可能有一些困难。我们理解的时候,要结合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这个也很重要。

今天讲《入大乘论》的第五品,主要讲大圆满品,先字面上跟大家解说一下,基本上应该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第五 大圆满品

现在应当趋入大圆满法理,尽所有宣说大圆满的一切教典中,概括而言,摄为四种意义,即宣说菩提心之自性、宣说菩提心之殊胜性、宣说菩提心之歧障、宣说菩提心之安住方便。其中通过宣说殊胜性与歧障也会指明自性,宣说自性也会通达殊胜性与断除歧障,所以,诸教典中也无有更超胜另行如此分析宣说的。也都不超越这些。

现在应当趋入大圆满法理,尽所有宣说大圆满的一切教典中,概括而言,摄为四种意义,所有大圆满的教典加起来共有640万的法要,非常非常多,那么这些概括而言可摄为四种意义,四种意义是什么呢?

大圆满以窍诀的方式归纳为四法

即宣说菩提心之自性、宣说菩提心之殊胜性、宣说菩提心之歧障、宣说菩提心之安住方便。这四种法。其中菩提心的自性和菩提心的安住方便,前面讲“一”的时候是无二无别的“一”;宣说菩提心的自性和宣说菩提心的歧障是数目的“一”,可以跟前面的道理相呼应。

这四个菩提心基本上含摄了这一品的所有内容,所有的大圆满实际上也可以包括在这四个菩提心当中。大家也知道,菩提心的自性就是心的本性,这样的菩提心的殊胜性,它的“大”——伟大,下面也会讲的,它的功德等等,与其他法不共的特点,要认识这样的道理有很多障碍。下面篇幅最多的就是讲歧障,最后怎么样修行大圆满,安住方法当中讲大圆满。

所以,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语言来讲,如来藏也好,菩提心也好,或者自然本智,它是怎么样存在的?它的特点是什么?要证悟这样菩提心的本性有什么歧途和障碍?要注意什么?知道了它的功德,也知道了它的歧障,最后我们要修行,修行以后才能真正现前大圆满的自然本智。所以,这四个科判很重要。

荣索班智达的造论风格跟《宝性论》有点相同,以大海波浪式的方式先讲一个略说,接着讲一个比较广一点的,再讲一个更广的,然后又把它归纳起来,可能前辈的大德都有不同的波浪式的造论方式和解说方式。

这四个法我们要着重学,希望大家应该下去以后应该好好思维,不然开头如果没有搞明白,下面很多道理可能不是特别清楚。

其中通过宣说菩提心的殊胜性与菩提心的歧障,这两个实际上也会指明自性,也就是菩提心的自性;宣说菩提心的自性也会通达菩提心的殊胜性与断除歧障,通过前面的两个(宣说菩提心的殊胜性与菩提心的歧障)认识菩提心的自性;或者通过宣说菩提心的自性也会通达它的殊胜性。当然,我们要想知道菩提心的本性,那本性的特点、功德是什么?它的障碍是什么?肯定也是很容易会通达的。

所以,诸教典中也无有更超胜另行如此分析宣说的。在所有的大圆满的教典当中,上面所讲到的这四个大科判已经完全可以归纳了,没有比这里所宣说的更超胜的。凡是大圆满所有的续部、注释,包括前辈大德们、持明上师们……确实大圆满浩如烟海,但是所有的文字、意义都可以含摄在上面所讲的菩提心的四个特点当中。

也都不超越这些。所有的大圆满的教典也不会超过这些内容,也能归纳在这个当中,也不会超越它,也不会不圆满。只要菩提心的四个方面懂得,那大圆满可以说是完整无缺的、所有的窍诀以归纳性的方式已经明白了。

所以,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要想懂得全部的大圆满确实不是那么简单,再加上现在语言、文字等各方面的遮障,大家即生当中有没有这个机会也不好说。但是如果我们把《入大乘论》的第五品搞得非常明白的话,应该大圆满的整个框架已经明白了。所谓的窍诀,大家都知道,所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以简单易懂的、归纳性的语言进行宣说、令人明白,这就是窍诀。所以荣索班智达将大圆满的窍诀传给大家。所以,我的窍诀已经传完了,窍诀传完了以后有些发心老师去的话也没事。

广说四法

简言之,菩提心的自性就是内外现有的一切法无二的菩提心,菩提果的自性,本来就是正等觉,无有现在依靠道改造、依靠对治而修行,是无勤任运自成。菩提心的殊胜性,就如同在纯金宝洲连石头的名称也不存在,全部是金子的自性。同样,内外现有所摄的一切法,恶趣等轮回安立为过失之法虚名也不存在,一切都唯一是普贤如来的游舞庄严不灭而显现的如来的殊胜性。菩提心的歧障,是指没有证悟及颠倒证悟此理的世间人至下乘的所有见行,概括归纳有三十种歧障。菩提心的安住方便是指,堪为最上根的瑜伽士,如实以大正知之器摄持大圆满之义而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

简言之,简单来讲,菩提心之自性菩提心的自性再稍微广一点讲,这四个问题,它是什么样呢?

1、就是内外现有的一切法无二的菩提心,这句话前面有菩提心,后面也有菩提心,按照汉文严格来讲,菩提心的自性是什么就可以。但后面这个“菩提心”——菩提心的自性实际上是内外、现有器情所有法的意思,内内外外器情的所有法跟菩提心是无二无别的。前面用旋火轮的比喻,菩提和心两个是一味一体、无二无别的,已经用无别的词宣讲过。那么现有的所有的法,在菩提心当中是无二无别的。可能以前不明白最了义道理的人,听到这样的话以后也许会产生恐惧心,《大乘智印经》中云:明与无明本同体,由不信故怀惊怖。明和不明、智慧和无明、菩提和心这些是同体的。但是因为不明白,没有正信的人听到、看到之后会产生怀疑、恐怖的心,会有这样的。我们应该是明白的。

菩提果的自性,本来就是正等觉,我们现在众生具有菩提心的果,菩提果的自性本来就是正等觉,无有现在依靠道改造、依靠对治而修行,不需要用重新的道进行改造,也不需要依靠一种对治法修行,是无勤任运自成。那天我们把这个用旋火轮的比喻已经讲得很清楚,旋火轮正在显现的时候,火烬是具足的;菩提心也是如此,并不是原来没有,现在开始把旋火轮放开再找一个火,不需要,它是任运自成的,菩提心已经具足。

所以,此处在讲菩提心的自性时,主要讲轮涅现有的一切法本来都是如来正等觉果位,而且不需要依靠任何造作和任何对治方法来现前,它就是任运自成的。这是第一个道理,稍微广说。

2、第二个道理,菩提心的殊胜性,就如同在纯金宝洲连石头的名称也不存在,全部是金子的自性。菩提心的殊胜性,就像到了纯金的宝洲的时候连石头的名称也没有。一般普通世间的粪土、石头,这些物质的名称也没有,全部都是黄金的自性。比如你去金洲,所有的地方全是宝贝,全是金子。

同样,内外现有所摄的一切法,恶趣等轮回安立为过失之法虚名也不存在,同样的道理,轮回当中所有的法,包括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为主所有的、我们认为是过失的这些法,连他们的虚名也不存在,一切都唯一是普贤如来的游舞庄严不灭而显现的如来的殊胜性。这是刚才讲菩提心的殊胜性。

下面会讲五种大。世间当中正在显现的所有的这些法全部都是普贤如来的游舞、普贤如来的庄严、普贤如来的显现。除此之外,就像金宝洲连一块普通的小石头也找不到一样,真正认识菩提心本性的人,不清净的分别念、不清净的法少许也得不到。这是第二个方面。

图片

3、第三个,菩提心的歧障,是指没有证悟及颠倒证悟此理的世间人至下乘的所有见行,概括归纳有三十种歧障。是指像没有证悟的世间人;或者颠倒证悟的外道,他们自认为有自己的开悟,但实际上是颠倒的邪证悟;颠倒证悟此理的世间人至下乘的所有见行,包括声闻缘觉乘。下面讲歧障的时候,除了大圆满不共的见解以外,包括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也是成为它们的歧途和障碍,包括所有下乘的法都是障碍。

所以,这里讲歧障的时候,世间人不用说,外道不用说,声闻乘不用说,显宗凡是有执著相的全部都会说为歧障。除了无上大圆满,包括着重于生圆次第的内密续也是一种歧障。这里有三十种歧障,下面会广说,到时候我们也知道修行过程当中哪些是障碍,应该比较明白。这是第三个方面。

4、第四个,菩提心的安住方便也就是修法,是指,堪为最上根的瑜伽士,如实以大正知之器摄持大圆满之义而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这句话是很出名的,我们《入大乘论》学的时候每个人能背得到这句话,但是修行有没有不知道。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的时候很重视这句话,下面也有广说。大圆满的修行方式是什么呢?作为接受大圆满法的法器——人,就像《三相灯论》里面所讲的一样,需要利根的修行人。这里的瑜伽士,不管出家在家,根基要利,不然钝根的话对这个法一无所知。

什么是大圆满的殊胜法器

“如实以大正知之器”用世间的语言来讲,有一颗比较宽容的心,不是心很狭窄。这里的“大正知之器”,以很广大的器来摄持大圆满的意义。因为一般比较好一点的东西,比如狮子的乳汁,一般的器皿没办法,只有纯金的器皿可以装。同样,大圆满的乳汁,相续当中有邪见、断见的人没办法盛得住。这样大圆满的意义需要比较好的法器,佛法当中连显宗的法器都不如的话,那求大圆满也没什么用。

很多人特别喜欢求灌顶,求灌顶作为入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作为大圆满的法器,应该各方面比较大器、宽容、包容。很多大德在解释“大正知”的时候讲到,大圆满的法器就是心比较随和,不管什么事情应该看得开、看得破、放得下,这是大圆满的法器。

这样的大圆满的意义注入到里面以后,修行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并不是要特别……修行的时候“今天我修不好怎么办啊,我太伤心了,太绝望了”,遇到一件事情又破又立、又取又舍,取舍破立的心特别强的话,那确实大圆满的意义在你的相续当中住下去很难很难。

所以,大圆满的法器,我们看《上师心滴》《空行心滴》《布玛心滴》等好多续部当中讲法器的时候,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包容心,任何事情不是特别执著,人很放松,这样的人应该有修行的机缘和缘份。什么事情都应该想得开、放得下,不是特别斤斤计较,一个小事特别抓着不放,那大圆满的缘份确实没有。具体的问题,到了最后这品接近讲完的时候,荣索班智达以窍诀的方式讲得特别特别好。

当时我们学的时候好像要接近证悟大圆满的感觉,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又恢复原来的状态。好像一段时间当中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看得破、放得下,再加上前面讲“如梦如幻”、如“旋火轮”,在很多问题上将我们紧紧束缚的绳索一下子断开了,断开以后不管在人世间当中遇到什么事情就仅此而已。在一段时间当中,不管是修行也好、生活也好、跟人交往也好,特别放松。

如果我要成办当然是很好的,我也不会懈怠和散乱;但是在成办的过程当中不像以前那么痛苦、烦恼、焦虑,一直被特别严重的烦恼紧紧包围着、束缚着、一直捆着。这样的话不说修行,光生存下来,光活下来都是很困难的。如果有了一些境界,哪怕再大的事情发生,比如你得到病危通知、癌症晚期,可能在某种境界当中看得特别清楚,后面会讲。

当然如果在这方面实在放不下的话,藏族有种说法,比如要剪羊毛的衣服,饿狗没有必要过来。意思是什么呢?裁缝要做羊毛的衣服,只有跟羊毛衣服相关的人过来好一点,饿狗你也吃不了,跟你没什么关系。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跟大圆满的法器一点都不相应,可能你听《入大乘论》也许不一定有很大意义,因为这里的法器确实需要心很包容的。

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工作人员、修行人员,真的心特别特别狭窄,特别特别狭窄。我最近也遇到了一些人,他们说有些人稍微有一点点言词不当就特别生气、痛苦。他们有些部门——虽然这句话比较难听,他们有些部门说“最好不要用佛教徒,佛教徒特别麻烦”,我已经听到两次了。

确实个别佛教徒烦恼特别重,可能在社会上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佛教徒还是很好的。包括学院当中的堪布、堪姆,这么多年以来讲经说法、做事特别平稳,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有个别佛教徒的心特别特别——就像眼睛里面一个小微尘都没办法接纳一样。如果这样,在任何场合当中发心自己也痛苦,跟整个周围也带来困难,带来的困难从世间法的角度有一种处理方式;但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这样的人学大圆满能不能成就,或者能不能转变?很难的,因为他不是这个法器。这个法器大家都知道,是以大正知之器摄持大圆满之义,不是你那个心特别狭隘的,这样的心要接受大圆满确实很难。

所以,每个人有时候也需要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心态?自己最好不要一直对自己充满希望,用正面来赞扬自己,自己赞自己帝释天也是不庄严的;自己有时候真的要很尖锐地反观自己,看看我的缺点是什么?确实我这个人烦恼深重,我学习了这么多年,学佛这么多年,出家这么多年,皈依这么多年,我的贪执、我的实有的执著到底有没有减少?原来有一斤八两,现在有没有变成三斤?不是,一斤一两?如果减下来七两的话,自己对自己打个满意的分也可以;但原来我的实执一斤八两,现在一过秤,哇,两斤三两,再过一段时间,两斤四两五,那这样就越来越……就像称体重一样,这个时候自己确实修得不是很成功,不是很理想。

归根结底,我们每个人学习大圆满以后,看自己的相续有没有改变?这是最关键的。这里的有些“豪言壮语”确实跟我们不大相干,这里面讲“一切都是普贤王如来的游舞”“一切都是菩提心的自性”,说起来很好听,我也喜欢听这样的,但是实际上跟我们的相续能不能进行对照?一对照的时候好像法就是法,人就是人,那个时候有点尴尬。

虽然如是宣说的大圆满这些词句也是粗粗大大的用语,但实际上是微细、寂灭的,如同虚空。下乘宗派虽然说了细微、寂灭之词,但实际上是粗粗糙糙的,如同尘堆。因此,对于这个大圆满,需要以广大、甚深、细微的智慧加以抉择。

虽然如是宣说的大圆满这些词句也是粗粗大大的用语,大圆满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是普贤如来的游舞”“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唯一明点”,看起来好像大圆满的词语都是比较粗大的、概括性的,不是很具体,但实际上是微细、寂灭的,如同虚空。大圆满是非常细微的、寂灭的,如同虚空一样。它的智慧,前面大家有所了解,不管讲如梦如幻还是讲断除实执,其实大圆满带有窍诀性的,非常犀利、非常深细,具有客观性的、具体性的,分别念全部都是寂灭的,很细微的一个智慧,而且它极其广大,犹如虚空一样,我们一般很难找到它的错误,大圆满的境界看起来确实是比较粗大的一种词语,但实际上它是很细微的。

下乘宗派虽然说了细微、寂灭之词,但实际上是粗粗糙糙的,如同尘堆。下乘宗派的说词,看起来好像是细微的、寂灭的词,像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说到“蕴界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每一个处它的行相、因缘、本体、作用等等,这样分的时候很细。但最后真正看出来的时候,一直在能取和所取,在最细的一个微尘和一个心识刹那当中没办法脱离。看起来一学《俱舍论》特别细,因明当中讲“现量、比量”,比量又分很多类,每一个分类也是如何如何;但是实际上一看,原来就是在一个分别念的境界当中一直打滚,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它是粗粗糙糙的,犹如尘堆,好多很细很细的微尘全部堆在一起,其实在这个尘堆当中没办法离开。小乘也好,包括中观(自续派),看起来好像每一个推理分析得特别尖锐和犀利;但是最后他们还是没办法抉择所有的法为空性、无根、无基,这些很难抉择,有这样的差别。

大圆满需要以深细的智慧加以抉择

因此,对于这个大圆满,需要以广大、甚深、细微的智慧加以抉择。

一方面,就像刚才说的一样,大圆满是像虚空一样非常广大的智慧,广闻博学。对显宗、密宗、世间、出世间,包括内道、外道等无所不知、非常广阔的智慧,是像遍知无垢光尊者、荣索班智达那样的智慧;另一方面,需要有一种甚深的智慧。光是广闻博学也不行,现在有些研究人员、学者,什么都会说,智慧的广度还比较不错;尤其是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什么什么年代都知道,在他的研究范围内,他很不错;但真正要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或者外在的事物,可能深度不够。

大圆满既需要有甚深智慧,还要有细微智慧;而且这个智慧非常到位,一针见血;需要非常细致、深细的智慧才能抉择它的本意。不然光说大圆满,大家都觉得“我要求大圆满、求大圆满”,只是一种简单的粗暴的行为;光是马马虎虎修一个五加行,迷迷糊糊听一个大圆满正行,糊里糊涂回去了也没什么用,一定要非常认真地、细致地、严格地接受法理,这样自己的相续一定会有改变。

而且,大圆满传承祖师确实有一种不共的加持力,这种加持力更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现在人特别特别喜欢?一说密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听完,谁都不想离开,原因是什么呢?认为是求得一个大圆满……开玩笑(师笑),这样说来说去,等会没有一个人下去发心就完蛋了。今天不能讲得太深了。

上面所讲的四个内容,下面再广说,应该有十几个问题,算是一个大的框架的科判。

大圆满十二境界

大圆满的教典中或说“诸法视为菩提心一大明点之自性正等觉”。或说“一切迷乱显现视视为普贤如来之游舞”。或说“一切众生视为甚深菩提刹土”。或说“一切行境视为自然本智自现”。或说“一切法以五大之自性视为正等觉”。或说“以六大明点自性视为正等觉”。或说“以如是三十歧障逾越歧途与障碍,以三种定是遣除怀疑之障,以三大定见断定密意之基,以三窍诀之根本认定窍诀之源,以菩提心一大明点追溯一切所知。以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当下就无有勤作任趋入普贤无别地,此乃第二吉祥金刚萨埵,一切有者非有者理当如摩尼宝般顶戴”。

大圆满的教典中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1、或说“诸法视为菩提心一大明点之自性正等觉”。这是第一个。下面一个一个有解说,所以我们这里不用讲。这是第一个问题。2、大圆满的教典中说“一切迷乱显现视为普贤如来之游舞”。所有我们现在的迷乱显现都是普贤如来的游舞,这是第二个;3、大圆满的教典中说“一切众生视为甚深菩提刹土”,看起来好像“众生怎么可以视为菩提刹土呢?世界可以视为菩提刹土”,下面会有解释;4、大圆满的教典中说“一切行境视为自然本智自现”。全是佛的自然本智的自现;5、大圆满的教典中说“一切法以五大之自性视为正等觉”。五大之自性,下面会讲,这里面讲的好多都是大圆满。我那天讲了,大圆满当时是贝若扎那、布玛莫扎翻译的,其中心部有21个续部,在这21个续部里有好多用法,包括五大、六明点;这些续部里也有一部分是注解。6、大圆满的教典中说“以六大明点自性视为正等觉”。7、或说“以如是三十歧障逾越歧途与障碍,宣说了三十种歧障,超越了歧途和障碍,这是第七个。后面的这些,从五自性开始,全是以不同的数字、以不同的定数来宣说。8、以三种定是遣除怀疑之障,这也是有些大圆满当中讲的。后面这几个都在同一引号里,实际上是分开的,下面有分开解释。9、以三大定见断定密意之基,10、以三窍诀之根本认定窍诀之源,11、以菩提心一大明点追溯一切所知。12、以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一切都是正等觉,应该是没有超越它的意思吧。当下就无有勤作任运趋入普贤无别地,此乃第二吉祥金刚萨埵,如果真正能趋入,那就获得了第二个金刚萨埵的果位。一切有者非有者理当如摩尼宝般顶戴”。 有者和非有者,世间者和非世间者。我们说三有,三有的众生和非三有的众生,这样也可以说。如果已经得到刚才所讲的大圆满的十几个境界,那这种人,一切有者非有者,所有世间的天龙夜叉、所有三有或非三有的众生、佛菩萨,都像摩尼宝珠一样顶戴。

这是一个框架性的科判,下面对这十几个问题一一进行宣说。

现在解说上述的内容:

1、“诸法视为菩提心一大明点之自性正等觉”。

这里没有引用原文,下面好多都只是归纳上面的意义,到时把原文加在括号里也可以,但藏文中也没有原文。

其中所说的“菩提心”,如上所说,心与菩提无二无别之义。如云:“心真如菩提,菩提即是心,心菩提无二,行者证无别。”“明点”是离戏之义,“大”是指周遍诸法的自性。“自性正等觉”是指菩提藏的自性无有所遣障碍,无有所生本智,如同夜狐之眼无有昼夜差别而极其明显见到时,不需遣除黑暗,因此不需要依靠光明的威力,那时认知虚空自性光明。同样,如果证悟了一切法是菩提藏之自性,那么就无有所遣障碍,所以不需要以生起本智。那时就证悟了菩提心自性光明。

其中所说的“菩提心”,如上所说,心与菩提无二无别之义。用其他教典当中的教证来说,如云:“心真如菩提,菩提即是心,这里菩提和心,就像那天的旋火轮和火烬一样,两者无二无别,菩提就是心,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无二,行者证无别。” 本来心和菩提心无二无别,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证悟无二。

我看很多人讲考的时候,文字上倒是可以,但我们心里还要继续想、继续思维。因为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到阳焰和水无二,或者旋火轮和火烬无二。很多人都是刚开始听到这个道理,但实际上这还不足够,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也要经常修行。

这是菩提心,大家应该都知道,前面也讲过。

“明点”是离戏之义,明点,并不是一个圆圈,像电灯泡一样,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是离戏,远离一切戏论。明点的意义,是离戏的意思。这里有个“大”,“大”是指周遍诸法的自性。“自性正等觉”是指菩提藏的自性无有所遣障碍,无有所生本智,因为如来藏、菩提心,其实没有一个需要遣除的障碍,也没有所生的智慧,没有所遣、也没有所立。如同夜狐之眼无有昼夜差别而极其明显见到时,一般动物里面,像猫、狗、夜狐,白天晚上没有什么差别。现在有些动物学家说,他们眼睛上有一种特殊的细胞、有种光,这种光反射能照到很多地方。其实,它们的眼睛没有黑暗的障碍,不一定完全是反射。一般猫、狗、狼,这些夜行动物没有什么障碍,并不是因为反光,跟牦牛和人有点不同,如果是车的灯光照射到它,或者用电筒照射到它,夜行动物自然而然有个很灿然的、美妙的光。实际上,它的眼睛上没有黑暗,不需遣除黑暗,因此不需要依靠光明的威力,像猫、狗、狐狸夜行的时候不用拿着一个电筒、不需要拿着一个照明灯。我们一般在晚上经常能看到这些动物,但从来没有看过狐狸拿着一个灯。那时认知虚空自性光明。在我们中间、在我们眼前,有一种黑暗、微尘遮障,但对狐狸等夜行动物来讲,从来没有黑暗,也不需要光明。我们这里不是讲狐狸的故事,你们很多人从小讲老虎、狐狸、兔子等这些故事,不要想狐狸跟我们没什么关系,通过这里狐狸的比喻,我们知道,我们的如来藏、菩提心从来没有遮障过,跟那天所说的旋火轮和火烬一样。同样,如果证悟了一切法是菩提藏之自性,当然需要证悟,没有证悟的话,虽然自己具有,但确实有遮障,那么就无有所遣障碍,所以不需要以生起本智。那时就证悟了菩提心自性光明。真正认识菩提心自性光明的时候,所有的无明黑暗都已经没有了,就像狐狸的眼睛一样,遣除所有的黑暗。这里“一切都是菩提心的自性、正等觉”的道理是这样介绍的。

2、“一切迷乱显现视为普贤如来之游舞”。

所说的“普贤如来之游舞”,是指共称众生的所有迷乱显现,一切的一切都无有恶劣所舍,因此为“普贤”。无有所求、远离终极目标,如同虚幻的游戏而安住,为此是游舞。一切无所遮破而显现也是于法性中不动摇,能严饰法性,因此是庄严。无不成为正等觉之法,一切均是成办如来之事业,因此是佛陀之殊胜性。如经藏中云:“八万四千烦恼,令众生烦恼,彼等一切无不成办佛陀之事业。甚至四魔也能成办诸佛之事业。”主要说普贤之游舞,这在《菩提心金刚六句》中前两句宣说菩提心的自性及断除歧途。中间两句宣说了菩提心的殊胜性普贤之游舞庄严不灭。后两句宣说了菩提心的安住方便及决定。

所说的“普贤如来之游舞”,是指共称众生的所有迷乱显现,包括蕴界处也好,贪嗔痴也好,器世界、有情世界也好,我们每天特别执著的“我的房子、我的住处、我的乘骑、我的衣服……”,众生真的是一天到晚都是我和我所执的迷乱显现,一切的一切都无有恶劣所舍,因此为“普贤”。“普贤”,普遍、全部都是好的。这样是很好的,在我们面前是很好的;不然有些人的心态问题,全部是“普恶”,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跟谁都合不拢,有些人的人际关系……其实我们的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作为一个佛教徒,达不到“普贤”的话,“半普贤”也好一点。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哪怕你学得再好、出家了多少年,如果跟人合不拢,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人,谁都说“这人是很好的、很不错的”,大家都说“这个人是很好的”;而有些人,有种说法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川人说“老鼠过gai”,是吧?怎么说的?所以,如果做不到“普贤”,也不要做“普恶”。

普贤是什么样的呢?无有所求、远离终极目标,有些修行人真的会这样的,一切都是光明的显现。我今天看了一个传记,大概是上个世纪1926年圆寂的一位大德写的一个自传,他自己写到六十多岁。他是63岁圆寂的。自传里说麦彭仁波切亲自给他有一个回复——不知道是写信,还是什么,反正有一段教言,说日夜都是处于一种光明,如何如何。我当时很羡慕:不会被我们的贪嗔痴烦恼所困,日日夜夜都处于光明界,那是非常好的。麦彭仁波切说:修行的要点,你就要找智悲光尊者的问答录——《修行问答录》。智悲光尊者专门有个长长的《修行问答录》,我原来在厦门的时候很想翻译,但后来没有时间,麦彭仁波切也是很重视这个。所以,如果修行很好,会到达这样的境界,这个时候,没有什么目标,没有什么需要求的。如同虚幻的游戏而安住,如果是虚幻的游戏,大家都不会怎么在意。为此是游舞。普贤游舞,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是游舞。一切无所遮破而显现也是于法性中不动摇,能严饰法性,因此是庄严。那一切都变成法性的庄严,法性进步的助缘,这就叫做庄严。刚才分开的问题中都是没有“庄严”两个字,但是前面有一次提到“庄严不灭什么什么”(一切都唯一是普贤如来的游舞庄严不灭而显现的如来的殊胜性),可能在解释这个。

无不成为正等觉之法,一切均是成办如来之事业,因此是佛陀之殊胜性。如经藏中——这个经藏实际上是《维摩诘经》,有一点点不同,所以我没有用原文。云:“八万四千烦恼,令众生烦恼,彼等一切无不成办佛陀之事业。八万四千烦恼都是佛陀的事业。甚至四魔也能成办诸佛之事业。”现在的版本当中是这样讲的。《维摩诘经》中说: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有一点点不同,前面说“有此四魔”,把四魔放在前面;这个版本当中,四魔放在后面,意思应该是一样的。我看藏文的《维摩诘经》跟汉译比较相同,也是把四魔放在前面。意思是一样的,八万四千烦恼也好、四魔也好,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它,那全是佛的事业。有了贪嗔痴应该欢喜,“哇,今天生嗔恨心了,佛陀的事业成办得很好”“今天着魔了,我在成办佛陀的事业”……因为你懂得普贤的游舞的话,哪有魔啊?就像济公和尚所说的一样,非常清净。

主要说普贤之游舞,这在《菩提心金刚六句》中前两句宣说菩提心的自性及断除歧途。《菩提心金刚六句》中好像讲了六句,这六句里,前面讲菩提心的自性和菩提心断除的歧障,讲这两个。这里说“歧途”,没有说“歧障”。中间两句宣说了菩提心的殊胜性普贤之游舞庄严不灭。后两句宣说了菩提心的安住方便及决定。后面两句讲菩提心的安住方便,还有决定方法,讲了这两个。如果中间是“菩提心的殊胜性普贤之游舞庄严不灭”的话,可能六句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把普贤的殊胜性和普贤的游舞庄严分开,六句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刚才的第二个问题已经讲完了。前面所说的12个科判,最好是一直记住。

所有的众生要看成甚深的刹土。这个字面上解释比较简单,我也不用特别讲。字面上解释的话,你们肯定很厉害的。

3、“一切众生视为甚深菩提刹土”。

所说的“一切众生视为甚深菩提刹土”,如《菩提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云:“大即大法性之大。一切有情是甚深菩提之刹土。”有情指众生的蕴,它是菩提,也是刹土,因此是菩提刹土,因为是一切功德之源。众生的心中不显现,不曾证悟此理,因此称甚深。

所说的“一切众生视为甚深菩提刹土”,如《菩提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云:“大即大法性之大。一切有情是甚深菩提之刹土。”你看这里面,翻译佛经的时候,这些不能随便改,你不能说“有情怎么会是刹土呢?有情不对,应该器世界是刹土”。有时候我们的心不一定很相应,但是里面有甚深的内容。有情指众生的蕴,它是菩提,也是刹土,你看,这里有情是众生的五蕴,那五蕴可以成为所依,可以叫菩提,也可以叫刹土。因此是菩提刹土,因为是一切功德之源。有情是功德的来源,因此可以叫刹土。刹土能产生很多的功德,将来五佛、五佛母等所有成佛的功德依靠有情而产生,没有有情,哪里有佛、哪里有法、哪里有僧众?没有的。众生的心中不显现,不曾证悟此理,因此称甚深。为什么叫甚深呢?一般的有情众生对这样的甚深道理不容易显现,也不容易证悟。如果是其他的世间吃喝玩乐的事,我们都容易显现,心里也可以想。你们等会下课的时候,“你吃了没有?累了没有?啊,我打瞌睡,好折腾啊!今天一天都是……真的啊……”像这些,我们大家都会显现,也想得出来,但是甚深的道理很难显现。所以这里说,有些甚深的道理,我们很难懂得。

4、“一切行境视为自然本智自现”。

所说的“一切行境视为自然本智自现”,行境是指众生六根的行境。自然本智是指诸行自性寂灭,因此是自然本智。这种道理,无相唯识宗也承许。其他了义的经藏中也建立这一点,如云:“空虚虚妄无实质,然福德非空虚,智慧非虚妄,自然本智并非无驾驭之实质。”虽然如此诸法是空虚的,是欺惑性的,但福德资粮也视为不欺惑而行持。同样,虽然是虚妄,不可作为精髓,但实际无倒本智可作为精髓,应当依止。虽然一切是无有实质,但自然本智称为驾驭一切之实质。心识本性也视为并非无有清净垢染。这些也并不是像唯识宗所承许的那样真实存在,因此也是空虚虚无虚妄无实质。如《华严经》中所说:“所有一切世间界,不可思议纵焚毁,然虚空界不毁坏,自然本智亦复然。”关于这一点,《大鹏续》中云:“不住不念无缘境法道,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修念法身无有胜进义,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这是禅定的关要性障碍,虽然是菩提心安住方便时需要讲的,但由于是自然本智的实相,所以在此也加以解说。声称“无分别禅定不住任何所依,也不缘任何对境,也不分别行相如何,就如是修”,由于堕入取舍之边,因此没有离开回向的部分,法身无有以取舍分析差别及增进殊胜的一法。六根的行境中如何分别与散乱,实际也无有取舍,心识也是自性光明。无有取舍的这一道理,也应当按照上面所说的夜狐之眼的比喻来理解。这也并不是像瑜伽行派所承许的那样,就是所说的“自然本智本身也远离一切言说。”

所说的“一切行境视为自然本智自现”,行境是指众生六根的行境。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行境。自然本智是指诸行自性寂灭,因此是自然本智。前面讲的是菩提心,这里说是自然本智。这种道理,无相唯识宗也承许。这里说是自然本智,而无相唯识宗承许没有外境,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所以无相唯识宗也承许。其他了义的经藏中也建立这一点,如云:“空虚虚妄无实质,然福德非空虚,智慧非虚妄,自然本智并非无驾驭之实质。”虽然如此诸法是空虚的,是欺惑性的,先说一切都是空虚的,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也视为不欺惑而行持。这在《维摩诘经》里面有,但提法有一点点不同,到时可以做个下标。我找到了,但跟现在的说法稍微有点不同。

如来藏以客尘空,藏以无上法不空

同样,虽然在名言当中,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可作为精髓,但实际无倒本智可作为精髓,应当依止。虽然一切是无有实质,但自然本智称为驾驭一切之实质。一般宁玛派中,还有对于承认如来藏的他空派,这样的道理好解释;如果是自空派,承许“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根本不在乎如来藏的这些人,对这些道理很难解释。包括藏传佛教中,有个别人认为一切都是用实执来空,这样的话,那基本不能提到如来藏的光明。

现在讲到如来藏,包括讲《宝性论》、了义的经典时,我们依靠荣索班智达、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教理,自己确实都是“哦,应该是这样的”,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完全证悟,但很容易理解;但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窍诀,要么堕入一个单空,要么变成一种实有的东西。就像《央掘魔罗经》中说:谓说唯极空,或复说有我,如是二种人,倾覆佛正法。有一种人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有一种人说一切都是实有的,那这两种人颠覆了佛教、毁坏了佛教。

我们要承认佛教教义的时候,一方面,对如来藏经的研究特别重要;另一方面,了知诸法空性的道理很重要。不然,要么变成唯识宗,要么变成常派的外道。其实,学见解还是有风险,如果没有学好,可能学了一辈子,最终也不能得到解脱。所以,麦彭仁波切有个欢乐歌中说,遇到莲花生大士的教法非常荣幸。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不然这些道理很难解释,一会说是有、一会说没有。

心识本性也视为并非无有清净垢染。在名言当中,心还是有垢染、有灰尘的。这些也并不是像唯识宗所承许的那样真实存在,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不知道如来藏、不知道最了义法的道理,那跟有相唯识宗或无相唯识宗的观点根本分不清楚。可能你们学着学着,最后自己也会明白的。因此也是空虚、虚无、虚妄、无实质。这里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大家不要把如来藏当成唯识宗所讲到的、远离二取的一种智慧的存在,也不要认为像中观自空派所说的那样“如来藏不存在”,不是这样的。以胜义谛观察时,如来藏的本体没有什么实有的东西,可以说是虚妄的、无实质的;但是在净见量面前,或者以最了义经典来讲,如来藏乃至菩提果之间确实存在,这个道理,包括《他空狮吼论》等很多经论里讲得很清楚。

如《华严经》中所说:“所有一切世间界,不可思议纵焚毁,然虚空界不毁坏,自然本智亦复然。”我看实叉难陀的另外有一个译本中比较相同,以前我在微博上也发过。这里是用七个字,那个版本的《华严经》中说:譬如诸世界,劫烧有终败,虚空无损减,无师智亦然。这个很重要,如来藏,末劫火来也不会毁坏,就像虚空一样无有损减,无等大师佛的智慧也是一样的,是这个意思。

关于这一点,《大鹏续》中云:“不住不念无缘境法道,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修念法身无有胜进义,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这是禅定的关要性,虽然是菩提心安住方便时需要讲的,下面在讲最后一个安住方法时也会讲,但由于是自然本智的实相,所以在此也加以解说。声称“无分别禅定不住任何所依,也不缘任何对境,也不分别行相如何,就如是修”,由于堕入取舍之边,因此没有离开回向的部分,这里的“回向”,是一个执著的部分。法身无有以取舍分析差别及增进殊胜的一法。六根的行境中如何分别与散乱,实际也无有取舍,心识也是自性光明。这是解释刚才《大鹏续》中的教证,这个比较好懂,大家应该都知道。无有取舍的这一道理,也应当按照上面所说的夜狐之眼的比喻来理解。夜狐的眼睛上本来没有什么黑暗,以这个比喻来理解。这也并不是像瑜伽行派所承许的那样,就是所说的“自然本智本身也远离一切言说。”

这里两处都说:我们的自然本智也好、光明也好,或者菩提心,不要认为是瑜伽行派、唯识宗所讲到的远离二取的心识,不然你对大圆满真正的自然本智、觉性一无所知。如果你觉得跟唯识宗的观点无二无别,那不合理。所以,这里不是瑜伽行派所讲的一样。这里所说的自然本智,本身远离一切言说,远离一切思维,远离一切……当机立断,所有的言行举止、所有的分别戏论,在自然本智当中全部都没有。这个很重要。

当然,这个说的话,我们大家都会说,但最关键是看自己,不要说远离戏论吧,至少减少实执,稍微放松一点。我觉得大圆满的前行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包括修行人,把心绑得很紧,这样的话,可能连基本的修行都没办法。所以,如果大家的心稍微放松点,对任何事都比较看得破、看得淡,也许你的修行慢慢、慢慢会有进步。

好,今天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