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41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十一课

思考题:

1.同类不相应行可以分为几种?请详细说明。

2.颂词中说,所谓的同类是指“众生皆相同”,无情法中难道没有同类吗?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3.无想天与无想定有何不同?无想天众生到底有没有心?

4.为什么说修持禅宗或大圆满,也有可能成为旁生之因?

世亲论师所造的《俱舍论》共有八品,正在讲第二品。现在一半都没有讲到,所以,听者和讲者应该精进努力,不然这么大的一部论典,我们也发了大的誓言,如果没有听受圆满,可能是这一生中比较遗憾的一件事。

行分相应行和不相应行两种,前面已经讲了相应行——心和心所之间的差别,本论讲到十四种不相应法,其中“得”和“非得”已经讲了。

得和非得稍微有点不同,前面的颂词当中,“非得摄于欲界等”,所谓的非得,补特伽罗属于哪一界,非得也属于这一界,比如补特伽罗在欲界,他没得到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当时就会有色界、无色界禅定的非得,这种非得就是欲界的非得;如果是色界身份,没有得到无色界禅定,这时他相续中的非得是色界的非得;最后作为无色界前三处的众生来讲,没有得到有顶禅定的非得,是无色界的非得。

“无垢非得亦复然”,无垢的非得也是同样,所谓的无垢非得,是指无漏法方面。一般来讲,无漏法本身并不属于界,但它的非得是属于三界的,与前面的非得相同,比如欲界众生相续中未获得无垢智慧,非得就属于欲界非得;如果是色界众生相续中未获得圣者的无垢智慧,则属于色界非得。

“圣道非得许凡夫”,圣道的非得,是指未获得圣道的一种非得。大家都知道,圣道一般是指见道、修道、无学道,没有获得其中的任何一种的话,称之为凡夫。有部宗认为:凡夫和圣者是除补特伽罗相续以外,真正存在的一种成实物质。我是未获得圣者果位的凡夫,我相续中就有一种远离圣道的非得,那么,令凡夫失坏的因是什么呢?“得彼移地将退失”,舍弃凡夫的方法,一种是“得彼”,即得到圣者果位,这时,原来凡夫相续中圣道的非得已经灭了,凡夫的身份也已经退失,这是究竟舍弃凡夫的方法;还有一种暂时的毁灭,也即欲界凡夫转生到色界时,原来的凡夫已经舍弃,从而迁移到色界并获得了色界的身份,因此暂时舍弃了原来的凡夫性。

在这里将前面颂词的内容稍微补充一下。总而言之,得和非得完全是有部宗的一种观点,世亲论师并不承认。

相信大家肯定看过《自释》了,里面有一些辩论,比如得绳有没有得绳,如果有,第二个得绳也具足得绳……得绳已经成为无穷了,有很大过失。但有部宗也认为:比如我获得别解脱戒,第一个得绳作为我和别解脱戒之间的联系,因此应该存在。得之得即第二个得绳也应该存在,为什么呢?别解脱戒通过获得而得到,所以,它的得绳可以产生。从第二个得绳以后,不再存在得绳。世亲论师对此反驳说,第一个得绳如果具足得,第二个得没有理由不具足得绳……这样一来,得绳已经遍满虚空,一个人的得绳就应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大家应该知道,除真正获得别解脱戒以外,并不存在一种成实的物质。所谓“得”的成实不能成立,但是“得”的假名可以安立,这一点是《大乘阿毗达磨》也承认。

因此,得和非得在宗派之间的差别,大家需要分清楚。前面从三时来分,比如未来的所得法,也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得绳。因此,一般现在、过去、未来的得绳,都是从所得法的时间来分的,也即明天中午十二点出现的所得法,与之同时出现的得绳叫做未来的现在得绳;明天中午十二点之前出现的得绳,叫做未来的过去得绳;明天十二点钟以后产生的得绳,叫做未来的未来得绳。

在学习佛经论典的时候,必须要通达有部宗的观点,不然,只是说“这是有部宗的观点”、“这是大乘的观点”,好像佛法中的任何法门,对我们的相续都没有利益,只是各宗派的一种说法。实际通过这种分析,自相续中的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对于佛教中的任何道理,都需要用智慧来分析,这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讲另一种不相应行——“同类”。

庚二、同类:

所谓同类不相应,即指众生皆相同。

唐玄奘翻译的时候只有一句“同分有情等”,藏文中也只有一句,但是背诵比较麻烦,所以译成汉文的时候用了两句,意思没有变,只是有些地方在字数上作了些增减。

十四不相应行当中,有一个叫做同类的不相应行,是指众生都有一种相同的物质。总的来说,六道众生都有一种相同的物质,佛经中也说:众生皆相同。

有部宗认为,众生应该有一种相同的物质存在,它是与其他山河大地截然不同的。正因为有这种同类的物质存在,我们心里可以想:这些都是众生。口头上也可以如此宣说。否则,不会出现这种念头和语言。

前面讲十四不相应行的时候讲到“得绳非得与同类”,得绳和非得已经讲完了,什么是同类呢?

所谓的同类,就是使一切众生行为、意乐、本性相同的物质。有部宗认为,虽然每个众生的行为都有不同,但在希求快乐、寻找食物等方面,所有众生都是相同的;在意乐方面,大多数的凡夫众生都有一种自私自利的心;从本性来讲,所有众生都会保护自己的利益等,这种相同的物质,就叫做同类。

不管是得绳、非得还是同类,都是有部宗的一种说法,实相中并不存在,在显现名言中,也是除所得之法外不可能存在得绳等。但是我们这里,以前专门研修俱舍的话,哪些法有得绳和非得,哪些法没有得绳和非得,专门要背诵这些偈颂。

这里讲同类时,只讲到众生的同类。我以前学习的时候想:除众生以外,无情法有没有同类?表面上看,也应该有同类,比如金子有金子的同类。但世亲论师在颂词中说“众生皆相同”,我们就直接理解为众生方面的同类。

如果分析,它们有异体与一体两种。

一体:能使众生相同的物质,通过所谓的众生总相,便可理解三界的众生都是一样。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有一种相同的物质,什么物质呢?不管天人还是龙类众生,只要一说众生,大家都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这叫做是一体的种类。

从每一个众生的角度来讲,每个众生都有其同类,比如人当中有男人,这是男人的同类;男人当中有北方人,这是北方人的一种同类,这叫做异体的同类。虽然是异体的同类,但总的来讲属于种类相同,因而说是一体。也即因明中经常所谓的总相相同,因此称为是一体的同类。

异体:能使天、人、沙弥等内部相同的物质,如同类的人即是所谓人的总相。众生当中,天人与天人不同,人当中也有南方、北方的不同,人当中还有沙弥、比丘等等不同,因此说为异体,但在内部有相同的地方,因此,叫做异体的同类。

为什么同类存在物质呢?

这是有理由的,因为心可以相同执著、声音可以同样代表。比如所谓的人的总相,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也可以在口头上表达,因此,有部宗认为存在一种同类的物质。

这样一来,不仅仅是众生,其他的石头、黄金等,也应该有同类的概念。钦·江比样的《俱舍论大疏》里说:所谓的同类和死亡可以分几种不同情况,不舍弃同类已经死亡的,如一个人死后马上转生为人;舍弃同类却未死的,如凡夫获得圣者果位,凡夫的同类已经舍弃,变成了圣者;既舍弃同类又死亡,一个人死后转生为天人;没有舍弃同类也没有死亡,一个人未死也未获得圣果。

不管怎样,这只是有部宗的观点,世亲阿阇黎并不承认。因为所谓的众生相同,只不过是名称、概念上相同,真正同类的物质,任何人也找不到。比如人,只是将知言解义的众生称为人;从声音来讲,只是排除了人以外的其他众生,叫做语言总相;在内心推测的时候,只是一种观想而已,真正所谓人的一个同类物质,从哪方面观察也是得不到。因此,阿阇黎世亲论师并不承认同类这一物质的存在,但是假立的同类不相应行可以承认。

这是十四种不相应行里面的第三个——同类。希望学习《俱舍论》的时候,对每个不相应行牢记在心,尤其要从意义上理解和分析,这是很重要的。比如此处讲到的同类,世亲论师怎样分析的,有部宗怎样分析的,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对这方面,每个人应该仔细想一想。这样的话,即使过了几十年还是忘不了的。就像法王如意宝,现在对《俱舍论》里的有些道理,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如果只是表面文字上大概理解,自己从来没有分析过,也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过,可能下完课到龙泉水里提一桶水的时间,就已经全部忘记了……

庚三、无想:

无想天灭心心所,彼之异熟广果天。

这里面的无想指的是无想天,无想天和无想定是不一样的,无想定是一种定,下面会讲;无想天是通过修持获得的一种果位。

在获得无想天的时候,天人相续中会灭除一切心和心所,这时有一种“无想”的成实物,也是一种不相应行。这种“无想”,并不是指天人的相续或者身体,因为在欲界或色界的时候天天修无想禅定,最后转生到广果天,这时五百大劫中没有心和心所产生。有部宗认为,就像防水的水坝一样,有一种叫做无想的成实灭法挡在了相续当中,让心和心所不能产生起来,所以,称这种“无想”为不相应行,它是成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如果不是成实存在,为什么这些天人的相续中不生起心和心所呢?应该生起。

它的异熟果是广果天,属于色界四禅当中的凡夫位。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些众生转生到天界以后,过很长时间生起心识,再开始转世。有部宗认为,天人转生到天界中很长时间也不产生心和心所,相续中肯定有一种不相应行实有存在,否则,没有任何理由说不产生心和心所。

前面颂词中说“无想二定命法相”,究竟什么是无想呢?

“无想”就是指转生无想天的补特伽罗相续中能灭尽一切心与心所的物质。这是有部宗所认为的无想,一般无想定在欲界或色界凡夫众生的相续中可以产生,这是转生无想天的因。

这样一种成实物能令心心所灭多久呢?能灭五百大劫。有关劫的问题,第三品当中会讲,一个劫的时间非常长。

那所有无想天都必定有五百大劫的寿命吗?这也不一定,因为除北俱卢洲以外都有非时死亡的现象。北俱卢洲的寿命固定为一千年,这是前世业力决定的,除北俱卢洲以外其他所有众生,都会有非时死亡的现象,因此,转生到无想天以后,很快就死亡的现象也可能会有。

在这样的补特伽罗相续中根本无有心吗?

是有的,初生与命终时心会现前。最初转生到无想天时,相续中会有心,因为无心则不会转生到无想天;最后死殁时,相续中也会产生心识,这时通过观察发现,原来自己五百劫中住在这里,于是生起“善有善报的说法是假的,原来无想天也不是解脱”这种念头,对因果法门生起邪见的当下,失坏色界禅定,直接堕入欲界。

现在很多修禅定的人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修好,只是什么都不执著地安住,很容易转生到无想天……不过无想天的禅定功夫还是很深的,一般的欲界众生可能有点困难。因为成就无想天的禅定,在欲界必须先修四禅,获得欲心一境,也即几天当中不生起欲界的分别念,如果没有修成欲心一境,色界的禅定是不可能修成的,这样也就不能成为转生广果天的因。这种禅定,一般人不一定修持成功,即使修持成功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有些人认为自己可以安住五个小时,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无想天天人在五百大劫中,一刹那也不生起分别念,最后还是生邪见堕落了。《亲友书》中说:梵天等天人最后变成地狱的火薪。

因此,无想天众生相续中并不是根本没有心,最初和命终的时候是有心的。有部宗认为,中间的时候一点心也没有。随教经部认为有种子存在,但所谓的种子也经不起真正的观察,种子到底是不是心?前面已经观察过,这种说法不合理。

随理经部认为,无想天时有细微的意识。这一点,在无著菩萨的有关论典,还有释迦慧的《释量论大疏》中提到过,格鲁派的克珠杰在因明的注疏《遣除疑暗论》中说:无想天有细微的意识存在。麦彭仁波切在《中观总义》中也说:所谓的无想天和灭尽定,实际上有细微的意识或者阿赖耶识存在。虽然《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这时阿赖耶识也不存在,但阿赖耶识不存在的密意,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释。总而言之,无想天的时候应该有一种细微的心识,不然已经变成无情法了。

虽然在嘉哲论师的《俱舍论大疏》里说:最初转生无想天时的心,作为五百劫以后最后一刹那末尾的心的因,也即依靠以前心的力量产生一个新的心。这种说法,真正以因果来观察恐怕有点困难,因为五百劫以前的一颗心作为因,最后再产生一颗心,中间五百大劫中,这颗心到底在哪儿?因此,无想天应该有细微的心存在。

既然有细微的心存在,那是不是没有灭尽一切心和心所呢?

对此回答:色界众生粗大的心和心所是没有的,但是细微的心识应该存在,就像睡眠时有细微意识一样。如果细微的心识不存在,会有很大过失。什么过失呢?众生从无始以来,在阿赖耶上积累了很多善业、不善业的习气和种子,阿赖耶识如果断除,以前所积累的善恶业全部都会耗尽,最后重新产生的心,是不是原来的心?若是原来的心,则说明细微的相续应该存在;若不是原来的心,众生或者变成了两个相续,或者原来阿赖耶识中的善恶业全部毁坏。

佛经中说灭尽一切心和心所,应该是指色界粗大的分别念全部灭尽。这样说比较合理,因为没有理由能够成立:无想天众生断了相续。

无想天属于异熟生、长养生、等流生这三生中的哪一种呢?无想天是修行的异熟,因为以前天天观修无想定,异熟果现前,因此是异熟生。

无想天众生住于何处呢?住在广果天的一方,也就是广果天的旁边,就像离色达县二十公里的地方有个喇荣寺院一样,无想天在广果天旁边的一个“山沟”里,其他地方无有。

无想天众生死后转生于何处呢?转生到欲界,因为在当时,以前修行无想天的力量已经灭尽,就像射出去的箭,在力量消失时自然而然落到地面一样,以前修持禅定的力量消失后,自然而然会堕入欲界。并且在作无想天众生时无有心,不会重新积业,因此,依靠其相续中存在的后世转生欲界的顺后受业,直接转生到欲界。

《俱舍论》的观点,无想天全部是凡夫。《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在无想天当中应该有圣者,他们是以大悲心和方便力转生的。

庚四(二定)分三:一、无想定;二、灭尽定;三、此二共同之所依。

辛一、无想定:

如是所谓无想定,欲依四禅而出离,

故善顺次生受业,非为圣者同时得。

如上述所说,天人相续中的无想定,实际是在欲界或色界时依靠第四禅出离而开始修持的,他认为这是一种解脱,属于善法。他所造的是顺次生受业、顺后生受业和顺现法受业中的第一种。

对于这三种业,第四品中讲得比较细致,有些业,死后马上出现果报;有些业,即生当中出现果报;有些业,死后再过几世才出现果报。

“非为圣者”,无想定并不是圣者的禅定,而是凡夫人的禅定。在获得无想定的同时,得绳也会出现,它的得绳不会提前或者在之后出现。

如同无想天一样,所谓的无想定,也就是于入定至出定之间能灭尽心与心所的物质,它是无想天之因故。前面所说的无想,是无想天众生相续中存在的,而无想定是在欲界或色界众生相续中存在的一种定,依靠这种定,从入定到出定之间不产生任何心和心所,这种物质就叫做无想定。

若问:无想定以何地所摄呢?

它属于第四静虑,因为通过修此无想定而转生到四禅的广果天。这种禅定可以在欲界修持,因为依靠欲界的身体可以借用色界的禅定。

那么,它是以什么作意与发心而入定的呢?

以想出离轮回、得到解脱的作意而入定,这种作意很好,认为轮回特别痛苦,一定要好好禅修,这是出离轮回的方法。入定者认为无想天是解脱、无想定是解脱道。发心是善、不善、无记法中的何者呢?从发心方面来说,是善法,因为入定者认为无想定是解脱道之故。实际上,这个原因也不一定成立,应该从无有善心则不能成就的角度讲。不然入定者虽然如此发心,实际结果却不一定如此,像外道也认为自己所修持的是解脱道,比如认为杀生是善法,实际并不是善法。

钦·江比样在《俱舍论大疏》里说,之所以说无想定是善法,因为是入定、是无想天的因、是解脱之故。这样的话,外道认为杀生也是一种解脱、一种供养和一种善法,实际并非如此。如果无想定没修好,很可能转生为现在世间旱獭等,因为什么都不用想。

有些修行人真的一定要注意,萨迦班智达在《分析三戒论》里说:汉地的大手印和藏地的大圆满,如果修得不好,很可能成为旱獭的因。汉地的大手印是指汉地禅宗,还有密宗宁玛巴的大圆满,没有修好就会成为转生旁生的因。现在有些人认为坐禅非常好,坐禅当然很好,但其中不能排除成为无想定的因。因为不具足上师窍诀,仅仅灭尽一切分别念、如如不动安住的话,很容易变成色界的因。

所以,无想定可以说是一种善法,否则不可能转生到色界。如果不具足上师的窍诀就去坐禅,很容易转生到旁生当中。大家在积累资粮和修行的过程中,应该观察一下:所修的法是否符合传承上师真正的教言?像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等,与这种境界相合的话,根本不会成为转生色界的因。这一点,都是有教理作为依据的。萨迦班智达也并不是遮破真正的大圆满和汉地禅宗,只不过修得不好的话,即使禅宗和大圆满,个别众生也会出现误入歧途的现象。

无想定属于三种生受业中的哪一个呢?属于顺次生受业,通过修持无想定,来世转为无想天众生的缘故。

无想定是哪种补特伽罗的禅定呢?

属于凡夫禅定而不是圣者禅定,原因是修此无想定将转为无想天的众生,而圣者认为这是一种恶趣,既不造善也不作恶,更不会利益众生。

既然圣者相续中生起四禅所摄的善法时,其得绳有三时,那无想定的得绳也同样有三时吗?

无想定的得绳同时获得,不会提前或者在后面出现,因无想定不存在心,并且需要通过勤作修持之故。这里所说的“勤作”,属于无有执著的勤作,与前面所讲的稍有不同。前面讲到得绳时,像技艺娴熟的工巧、马胜尊者的行为等,因为需要长时间的勤作,得绳提前也会出现。无想定的目的完全不同,虽然修行的力量很强大,但所得到的果无有执著,因此不具备引发得绳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