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42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十二课

思考题:

1.比较无想定与灭尽定之异同。

2.佛与有学圣者分别是如何获得灭尽定的?对此有什么不同观点?

《阿毗达磨俱舍论》里面讲到十四种不相应行,前面已经讲了无想天众生相续中的无想和在欲界或色界修持的无想定本体。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此二者可以承认为一种灭法,属于不相应行,实有存在。

大家平时闻思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二定——无想定和灭尽定。对于二定,大乘同样承认,只是不承认为实有。

辛二、灭尽定:

所谓灭定亦复然,现法乐住转有顶,

彼善二种生受业,以及不定之受业。

与无想定一样,灭尽定可以灭尽一切心心所,可以灭尽三界中的一切受和想,也属于不相应行的一种实法物质,所以颂词说“所谓灭定亦复然”。

那么,灭尽定如何修持呢?对自己的一切所为生起厌恶心,想要现前法乐,如此而安住的禅定叫做现法乐住。这也是小乘的一种特殊名称。意思就是说,现前一种法乐而安住,比如有些圣者,因地时修现法乐住,最后转生到有顶。大家都知道,三有或者说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最顶点就是有顶,也叫做是非想非非想处,下面是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

灭尽定实际上不是无记法也不是恶法,它是一种善法。在讲第四品的时候会讲四种善——相应善、胜义善、本性善、等起善,这里所说的善法属于等起善,因为他以想获得快乐的发心修持禅定,因此属于善法。

前面讲到的无想定属于顺次生受业,也即下一世一定会感受这种禅定的果报,灭尽定有点不同,它有顺次生受业、顺后生受业、异熟不定业三种,也就是说,修持这种灭尽定以后,有些下一世就转生到有顶;有些下一世不一定转生,而是再下一世才会转生到有顶;还有些虽然已经修成了灭尽定,但是不一定会转生到有顶,比如获得灭尽定以后,马上获得阿罗汉果位,这样一来,他的业就变成了不定业。

对于这几种业,在讲《赞戒论浅释》的时候也遇到过。什么叫做顺次生受业呢?顺次生,就是过了这一生以后的下一世一定会感受,比如造五无间罪者,下一世肯定会感受相应的无间地狱果报,小乘自宗认为这是顺次生受业。顺后生受业,下一世不会感受,有可能再下一世或者中间隔很多劫以后,一定会感受这种业。还有一种叫做顺现法受业,即生种下因即生就会感受果报,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谓的现世现报,也叫做顺今世法受业。

所谓的灭尽定也同无想天一样,是可以灭尽所有相应法的物质。相应法指的是三界中的心和心所,能够灭尽相应法的一种物质,就像挡住水的水坝一样,此灭法实有存在。

它是以什么作意而入定呢?无想天众生认为无想定是一种解脱而修持,灭尽定则是以厌恶受、想的作意而入定,认为三界轮回中各种各样的感受全部是痛苦。下面讲第六品时会讲到,现在人们认为的快乐,实际都是痛苦的本性、痛苦的来源、痛苦的依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是这样讲的。所以,他们认为世间的所有感受没有一个是快乐的,本性全部是痛苦的。有些论师认为,受是苦的因。

本论当中专门有这方面的辩论。既然说所有的感受都是痛苦的,为什么有乐受呢?实际表面上的一种乐受,其实也是苦的,比如身体特别疼痛时,当疼痛稍微减轻,人们就认为是一种快乐;或者痛苦特别强烈时,得到一些美味的食物,心中也会感受到一点点快乐,其实痛苦根本没有减轻。同样,三界轮回中感受的全部是痛苦,只不过有时心在外境上散乱,被人们误认成快乐。

因为这种想法,认为所有的执著无有任何意义,对受和想生起厌恶之心,想要断除它们而入定,入于此禅定的补特伽罗,想到依此可以息灭受和想而修持现法乐住。

现在有些出家人和居士也是这样:轮回太苦了,我就不想活在人间了,一定要好好入定。认为入定是非常轻松快乐的,这也是一种现法乐住。当然,修持灭尽定需要一定的功夫,按照有部宗的观点,这种境界是圣者的境界,想灭尽所有受和想,一般凡夫人是做不到的

无想定是第四禅所摄,灭尽定是何地所摄呢?这种禅定也是无色界中有顶的禅定,因为修此灭尽定可转生到有顶。

一般来讲,三界中真正唯一有圣者的地方是五净居天,学习第六品的时候,需要与这里的内容结合起来,有些获得无来果的圣者只转生到净居天,不会转生到无色界,但这也是从禅定角度而言的。

修持灭尽定可以转生到有顶,而三界最细微的心就是有顶的心,当补特伽罗的心达到最细微时才开始入灭尽定。对欲界众生而言,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心都是非常细微的,但比较来看,有顶的心是最细微的。

它是善、不善、无记法中的何者呢?从发心角度而言是善法,也即等起善,因是为了现法乐住——灭尽一切受想、获得一种寂灭而入定的。

实际上,从大乘的出离心、菩提心方面来讲,这种发心并不是想超离轮回,也不是想利益一切众生,从意义上不一定具有这么大的功德,但应该承认是一种善法。

它属于三受业中的哪一种呢?有顺次生受业、顺后受业与异熟不定受业三种:修持灭尽定时,修者后世转生到有顶,这是顺次生受业,因为在欲界修灭尽定,最后获得禅定并直接转生到有顶。修持时,来世的来世以后转生到有顶,因为中间有可能退失,或者转生到其他界,这是顺后生受业。第四品中会有说明,每个人以前都得到过有顶的禅定,但后来也会灭尽,所以来世的来世转生到有顶。今生也有解脱的,也就是说,即生修持灭尽定,后来获得阿罗汉果位,这时不一定受这种业转生到有顶去,因此叫做不定业。

圣者依靠勤作得,佛以菩提而获得,

非如初者所承许,因以卅四刹那得。

获得的方式是怎样的呢?一般凡夫人得不到这种真正的禅定,因为灭尽定是作意超离三界。这种禅定,圣者依靠勤作而获得,佛陀在获得菩提的时候,不用勤作自然而然得到。

在佛陀获得灭尽定的方式方面,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些说先依靠四禅获得见道,然后入于灭尽定,最后现前佛陀的智慧。这种说法不太合理,下面会有详细宣说。佛陀并不是先获得见道再入灭尽定,最后获得佛果。世亲论师并不承认这种观点。

那么,灭尽定是凡夫还是圣者的禅定呢?

是圣者的禅定。在修持灭尽定的过程中,需要获得无来果和阿罗汉果位才能真正得到,因为得到灭尽定以后可以灭尽一切受想,最后超离轮回。

有顶有圣者和凡夫两种,这里的灭尽定应该是指圣者的禅定,而不是凡夫的禅定,因为需要以出世间道的力量获得。讲到修道时会讲到,修持过程中,一般有世间修道和出世间修道两种。出世间修道,是指得到见道以后,再断三界的烦恼;依靠世间道。世间修道,虽然没有得到见道,但是可以断除三界中除无色界有顶以外的所有烦恼,有顶烦恼以世间道无法断除,因此也就无法修成有顶的禅定。有些论师认为,这种世间修道属于相似修道,不是真正的修道。

那么,是以什么方式获得呢?

有学道圣者通过勤奋而获得,不是离开向往之心、随心所欲而获得,因为它是一种无心的禅定,这种灭尽一切受和想的禅定,以前在轮回中从未感受过。然而,佛陀的灭尽定与无来果的灭尽定不相同,他在获证菩提的同时现前灭尽智慧,此时会获得灭尽定,并不是以勤作而得的,因为佛陀无有少许以勤作所生的法,全部依靠以前积累资粮和发心的力量自然而然获得。

有些人说:获得了有顶之心的菩萨,首先依靠第四静虑正禅而生起见道,也就是四禅全部修成并获得见道,之后才现前有顶之心,入于灭尽定,出定后,又依靠第四静虑正禅生起佛陀的灭尽智,现前佛果。

世亲论师不承认这种观点,他认为:这些菩萨并不是尚未成佛首先现前灭尽定,而是成佛时直接现前灭尽定,没必要中间经过一个见道或者四禅。实际上,他们是通过不间断生起无漏的三十四刹那,而获得菩提灭尽智。什么是三十四刹那呢?四谛中的每一谛都有四刹那,现证四谛共有十六刹那,小乘第十六刹那属于修道,而大乘则认为第十六刹那算是见道,还有断除有顶烦恼的无间道九刹那与解脱道九刹那。所谓的三界九地,每一地都有它的修断,每个修断也分为九种,九九八十一,共有八十一种修断。除有顶以外的烦恼全部断除,有顶的九种烦恼也分无间道和解脱道两种,即九个无间道和九个解脱道。所谓的三十四刹那,即是以现证四谛的十六刹那,先断除四谛见道的所断,再加上断除有顶烦恼的无间道九刹那和解脱道九刹那。全部是次第性断除,所以,并不是先获得见道再现前灭尽定,之后才获得佛果。

总而言之,克什米尔有部宗认为:西方论师的承许并不合理。佛陀曾经说他入菩提定时,乃至未现前菩提之前不出定。所以,你们所说的中间出定的说法不合理。西方论师破斥说:佛陀所说的不出定,是指未成就之前不解开金刚跏趺坐,在一坐垫上不起坐,并不是不起定的意思。《自释》里面也有这方面的辩论,希望你们好好看一看。

辛三、此二共同之所依:

此二依欲色界身,灭定最初为人中。

若问:无想定与灭尽定二者是以什么身体现前的呢?

此二定可以依欲界与色界的身体现前,无想定不是以无色界的所依身份现前,其为四禅所摄之故。以灭尽定虽然可以转生到无色界,但不能以无色界的所依现前,而是在欲界或色界中现前,因为无色界中无有色法,如果遮止了一切心和心所的相应法,唯以不相应行则不能存在,否则,有刚刚开始便成就涅槃的过失。

那么,此二定有何差别呢?

灭尽定首先要在人中才能生起,这是由于人的受、想粗大,容易生起出离。之所以说人身胜过天人也是如此,不管守戒还是现前禅定,人的受和想都比较粗大,容易修成。之后也有以色界身体生起的情况。无色界是不行的,不然除命根以外,其他任何心和心所都没有,会出现刚刚转生就成为涅槃的过失。

无想定首先依靠色界的身体也能生起,因为入定者的目的,不是为了息灭粗大的受、想,而是将无想定作为解脱道来修持而入定的。

所以,无想定与灭尽定之间的差别,一是转生的处所,前者是转生到广果天,后者是转生到有顶;二是发心方面,前者认为灭尽粗大分别念是一种解脱,后者想要灭尽一切受和想获得现法乐住;三是禅定的所依,前者是凡夫禅定,后者是圣者禅定。另外,按照有部和经部的观点,无想定和灭尽定都可以灭尽六识,而按照唯识宗的观点,灭尽定不仅灭尽六识,也可以灭尽染污意识。

《俱舍论大疏》里说,所谓的灭尽定是第六地以下现前的圣者禅定。这一点,《入中论》中讲“彼之远行慧亦胜”时也说,阿罗汉一刹那可以入于灭尽定。对此,萨迦派和格鲁派的论师,有些说是从有相无相方面来入定,有些说是从有勤作和无勤作方面来入定,有些说刹那可入定……这方面,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讲了很多差别。那么,为什么阿罗汉能刹那入出此定,一地菩萨还不能呢?阿罗汉首先在欲界中已经入于此禅定,也即已经现前了灭尽定,说一地菩萨入定的智慧,不能胜过阿罗汉的原因就在这里。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中观庄严论释》和《入中论》当中讲得比较详细。

很多人认为:第六地菩萨的智慧还不能胜过阿罗汉,只有到了七地才能真正胜过,为什么呢?从入定角度来讲,阿罗汉具有真实刹那入出灭尽定的力量,但六地菩萨还没有,在这方面有差别。了知这一点,在讲《楞伽经》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当然,《俱舍论大疏》里说六地菩萨之前,但一般来说,小乘虽然承认佛陀,却不承认大乘所说的一地到十地的概念,因为他们认为佛陀是在一坐垫上现前所有证道。学过《中观宝鬘论》的人都知道,其中依靠教证和理证,对于小乘也应承认十地这一点作了详细说明。虽然小乘讲到菩萨,颂词中也说佛陀是以获得菩提的方式来现前,但他所说的“菩提”与大乘所承认的菩提还是有所差别。

因此,《俱舍论大疏》里所讲的六地菩萨,可能是以旁述方式来讲的,因为真正《俱舍论》自宗就是讲五道,其中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作为凡夫道,这一点小乘也承认,大乘所承认的十地是不承认的。

大家对于这里所说的灭尽定和无想定的差别,一定要清楚。首先禅定的本体是什么,这种禅定修持以后会转生到什么地方,然后最初的发心是什么,无想定中的无想是指哪种无想,灭尽定时灭尽的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道理应该详细了知。所谓的二定比较难懂,在讲中观或因明的时候经常提到二定,就是指无想定和灭尽定,但是对此二定,很多人分不清楚。按照小乘的观点,这两种定是一种实有的灭法,大乘虽然承认这两种定,但不承许为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