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0 痛苦并不残酷 >> 医者之心-问答-河北医科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河北医科大学问答

『2014年6月27日』

(一)问:如何把《金刚经》的道理用在治病救人中?

答:《金刚经》宣说的是空性法门,治病救人是世俗的行为,空性与世俗本质上并不矛盾,但表面却看似相违——空性中没有什么可救度的,世俗中却要救护众生。

如果非要把《金刚经》的教义用于医务工作,其实也有甚深的行持方法,这里介绍一种较为易行的方式:《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而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无条件地帮助所有众生,而不是只饶益对自己好、对自己有用的人,所以作为医生,不论对待任何病人,亲人抑或怨敌,都能一视同仁地给与帮助,这就是在践行《金刚经》的理念。

现在有个别医生,病人如果跟自己关系好,就多花时间,认真诊治;如果跟自己关系不太好,就随便敷衍,草草了事。这样的做法,不要说大乘佛教,即便用儒家的思想来衡量,也是不合适的。

因此,如果能对所有病人,乃至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无私平等地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在实践大乘佛教的思想。

(二)问:我是药学院的一名学生。我听课时总不自觉溜号,请问有没有方法让心专注?

答:人的专注力是需要培养的。

一方面,作为老师,传讲任何一门课之前,都要对学生提出专注听讲的要求。这是一种很好的督促。

我所在的佛学院里,对于听法有严格的规范,所以在一节课的一两个小时内,大家都会全神贯注地听闻、记录,很多人连坐姿都不会改变。我的一个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有时上午持续讲四小时的课,而且对听者要求严格,甚至不允许中途上厕所,即使是这样,大家的听课状态也很不错。

美国学校里的有些老师对待学生也非常严格,要求他们上课时必须专注在课堂内容上,不允许东张西望,更不能东倒西歪或者打瞌睡、打哈欠等等。

所以,老师的约束对于学生集中精力能起到一定作用。

不过,现在有些老师的授课流于表面、平淡无奇,这种情况下要听者始终专心致志,也有一定困难。这可能跟这个时代也有关系,现在的时代被称为“不思时代”——大家普遍不愿深入思考,很多人就喜欢看看微博。可是140个字能说明多少道理?所以,听课不专注,可能是时代给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能跟老师的个人风格有关。

另一方面,作为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无论听任何课或讲座,都应当认真对待,尽量从头到尾作笔记,积极地思维。

我本人不论听任何课,佛教或非佛教的,都会想:“既然已经参加,就好好地听,认真记笔记。即使这个课跟我的专业不一定相关,但讲者是把自己思考过的内容拿来跟大家交流,肯定有一些价值。”

因此,要保证上课精力集中,一方面,老师的督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问:有一名医生因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不过他的初心是好的,请问他需要承受严重的报应吗?

答:在这个问题上,佛教的观点跟世间法律有些类似。

世间法律规定,在并非故意的情况下因过失致人死亡,可以从轻处罚。同样,佛教把罪业分为四种:作已积集、作已未积、积而未作、未作未积。其中的“作已未积”罪,是指虽然造作了恶业,但过失不是很严重,罪业不会增长,比如无意中伤害了别人。你说的那名医生的行为就属于“作已未积”罪,虽然有一些过失,但并不会有特别严重的报应。

不过,即便是这样,他本人也要尽量忏悔,让这个罪业清净。

(四)问:我们年轻人的压力和痛苦其实蛮多的,在看到周围的同学陷入痛苦时,是马上用佛法开导他?还是不能操之过急,以免他接受不了?

答:我虽然不是你们的同龄人,但也处在这个时代,我好像觉得压力不大、痛苦也不多,还是比较快乐的。

实际上,痛苦与否关键在于内心,如果我们没有过多的虚荣心、攀比心、奢求心,很多痛苦都会自然消失。

在如今的时代,大多数人不愁吃、不愁穿,不要总是口口声声地说“好苦啊,压力好大”。我前段时间去青岛的一个监狱,看到那里的犯人,当时就在心里感慨:“我还是很幸运的,有自由的空间,可以晒晒太阳、喝喝茶,想休息就可以睡一会儿。”所以,不要总是用悲观的语言暗示自己。

至于是否一开始就用佛法安慰痛苦之人,作为医学院的学生最擅长做实验,在这种事情上,你也不妨做个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就继续给他讲佛法,如果不成功,那就暂时换用其他方法。

(五)问:我是学法医的,将来参加工作肯定会看到很多死亡的景象,如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

答:其实不仅是你,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走上岗位时,都要面对很多生命的逝去,尤其在中国,癌症患者位居世界第一,而有些报道中说癌症的死亡率比20年前增长了29.4%,差不多四个死亡的人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

作为医生,看到病人死去时,要避免两个极端心态:一个是内心麻木,有些人的心如同石头一般,面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甚至身边的至亲离开也毫不痛心,这是很不应该的;另一个是过于悲伤,面对病人的死亡,医生也不能特别伤心欲绝。我曾经看到一个报道:一个病人死了,旁边的医生非常悲痛,无法抑制地哭着。如果这样,医生也容易患上心脏病等疾病。

另一方面,他人的离去,是在向我们宣说无常的道理。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面对痛苦时,内心就不会那么脆弱。

我经常想:现在很多自杀的大学生、老师、医生等各种身份的人,如果明白佛教所讲的“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绝对不会走上这条绝路,因为即便陷入人生的低谷,也会想:“噢,一切都是无常的,我遭遇变故也是正常现象。”如此一来,自然会有力量面对。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佛教道理,这对你的人生很有帮助。

尤其是个别学生和老师,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而报以轻视的目光。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教是人类崇高智慧的结晶,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奥秘,对于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利益——一旦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内心会变得强大。一个人如果内心强大,那么任何困境现前,都可以应对自如;相反,如果内心脆弱,那么即使拥有钱财、地位等外在事物,仍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而作为医务工作者,尤其要有一颗强大的心,所以,大家很有必要从佛法中汲取力量。

(六)问:作为医学院的学生,难免会用动物做实验。对此我常常很矛盾:一方面处死动物时,自己也很伤心;另一方面如果不参加实验,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再者,又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动物的牺牲,医学技术也许就难以快速发展,由此也就无法拯救更多人。那么动物实验到底合不合理呢?

答:用动物做实验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动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没有高低之别,是完全平等的——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也贪生怕死;人有疼痛的感受,动物也不例外。

其实这类实验在人类身上也出现过,像日本731部队所做的人体实验,他们这样做时也声称是为了医学的发展,再比如西方历史上曾用黑人做实验。这些实验因为发生在人类身上,大家都觉得非常可怕,实际认真观察起来,用动物做实验也与此一样残忍。

但遗憾的是,一些学校或科研机构似乎无法避免动物实验,因为如果不做这些实验,相关的学习与科研就无法开展,甚至很多学生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被害的动物心怀愧疚,多作一些忏悔。

另外,也并非所有医学研究都使用动物做实验,动物实验大多出现在西医中,而中医和藏医并不会伤害动物——中医认为伤害动物是不好的行为,唐代的孙思邈曾说:“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意思是,想通过杀生求得延年益寿,只会适得其反;藏医的观点也与此类似。

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不做动物实验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就只能尽力忏悔,并且念观音心咒回向给被害的动物。

(七)问:在我遇到困难时,有人帮了我,我很想回报他,但又没有能力。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

答: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肯定得受过很多人的帮助,比如生病时,有些医生对我们很关心,给与了帮助与救治。虽然我们有时无法立即回报他们,但要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观念,不能忘记这份恩德,这是智者的选择。只要记住这份恩情,在漫长的人生中,有一天也许就有机会报答他们。

(八)问:我是临床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个人是依靠社会救济长大的,他长大后就发愿要报答社会,把工资基本都捐给了社会,捐给了贫苦孩子。但是他从没有给自己的女朋友买过东西,除了一对发卡。而这对发卡还是由于他看到路边卖发卡的老太太很可怜,才买了送给女朋友的。这给他的女朋友造成了困扰,导致两人之间产生矛盾。

像这样对别人有利却对亲人有害的做法,是善还是恶呢?

答:人与人的感情问题是比较微妙的,一方的话语只是一面之词,所以没有听到双方的说法之前,很难判断事情的真相。

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我们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结论也可能会有失偏颇。如果有机会采访一下那个男孩,也许他会说出比较特殊的价值观念。

再者,世人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所以完全把某个人定性在可恨或可怜、善或恶上,也不尽合理。

旁观者有时对问题的评判不一定全面,因此可能还要静下来思考,进一步地深入调查。

(九)问:如何才能让内心强大?

答:想要内心变得强大,主要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利他心。

很多人之所以内心脆弱,究其根源就是太自私了。其实人的痛苦都是由呵护自我而生,这一点看看每个人流过的眼泪就明白——这些眼泪有多少是为自己、有多少是为别人?显而易见,很多眼泪都是为自己而流的。

因此,我们如果能常常为别人着想,乐意帮助别人,内心就会变得强大,因为有利他心的人,即使自己生活得非常简单,也会快乐。

二是保持内心宁静。

人的内心不要被贪嗔等情绪所左右,而要常常保持宁静。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以早上起床后禅修一会儿,让心静下来,晚上睡前也这样做,并且经常反观自己的心。这样内心就会逐渐获得一种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不容易被外缘或困境所摧毁。

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一颗利他心,同时要保持宁静的心态,这是让内心强大的很好方法。

另外,还应当保持求知心。

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的求知欲,那么不论生活中出现什么困难,都不会对他造成大的冲击,因为他会觉得:不管怎样,有生之年我要不断学习,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一旦有了这种观念,其他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所以,如果具有利他、宁静、求知这三种素质,内心就会摆脱脆弱,逐渐强大起来。而拥有一颗强大之心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十)问:佛经中说大悲咒可以治愈一切病,是这样吗?

答:一些佛经中虽然有这种说法,但对于其中的“一切”,要善加理解。

比如开会时,我们说“所有人都到了”,那是不是全世界的人都到了?不是的,只是当时该到的人已经到了。同样,佛经上说大悲咒可以治愈一切疾病,也是把某个范围内的病称为“一切”。

佛经里的“一切”“所有”等词语,有时是指全部,有时则不一定。因为佛经的语言,有时是直接的字面意思,有时则有间接的内涵,有时还有更深的密意,所以不能一概从字面上理解。这个道理,你们学医的人应该很容易明白,因为很多医学术语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义。

当然,如果对大悲咒有很强的信心,或者自己有很好的禅定力,那么念诵大悲咒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

(十一)问:如今中西医有时相互排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样并不好,双方应以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心态相处。

其实,中医与西医各有优点——中医的优点,诸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气脉明点的细致观察,以及对有些慢性病的调治;西医的优点,比如要切除一些病灶时,依靠中医很难办到,但依靠西医的手术就可以轻松解决。

不过在查找病因上,中医较之西医可能更具有方便。西医一般是借助电子仪器来检测,比如通过验血来检查病原,如果依靠这种方式查不出病因,就无从入手治疗;而中医可以使用很多缘起的方法来观察病因。

所以我想,对付一些急性病以及有些特殊的病,西医的疗效会比较迅速;但是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病因的研究比较深入,又有丰富的草药学,可能在根治病源上更有优势。

作为医生,最好既掌握西医又通晓中医,同时以自己的专业为主,另一者为辅。

我认识的有些医生,所学专业虽然是西医,但对于中医也非常熟悉,如果有些疾病依靠西医治不好,就改用中医的方法,而如果中医不太奏效时,又会结合西医的方法。我觉得这样很完美,否则,人类的疾病千奇百怪,可能是内、外、密各种病因交织而成,仅仅依靠单一的疗法,效果不一定好。

(十二)问:我是一名护士,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常常期望很高,提出过分的要求。虽然我已经竭力帮助他们,但依然无法令他们满意。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答:不论医生还是护士,要做好医务工作,首先需要一颗善良的心,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还要有良好的人格,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精通。除此三者之外,还需要什么呢?就是善巧方便,医务工作者要接触很多人,所以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面对一起共事的人,不论领导还是同事,凡是自己工作圈里的人,都要跟他们和睦相处,否则即使你的医术很好,在工作中恐怕也只会处处碰壁。

第二,对待病人要有平等心。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病人有钱有权或者跟自己关系好就刮目相看,有些病人贫穷卑微或者对自己没什么利益就不屑一顾。

再者,应该运用智慧观察病人家属。有的病人家属非常挑剔,甚至提出无理要求,这时不论医生还是护士,言谈举止中要具有智慧,这样才可能妥善处理他们的问题,如果有些实在无法解决,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也没有大碍。

你所说的情形,不仅医务人员会遇到,从事其他行业也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他们出于各种目的而提出过分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善巧应对。听说现在有些医生跟病人以及病人家属谈话时都会录音,以备日后出现争端,虽然这跟信任危机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但是也没办法。

不过,即使遇到极少数人的非理刁难,你也不要对这个职业失去信心,不要对所有病人及其家属失去信任,毕竟他们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很好的,会理解你的工作。而且站在另一个角度看,个别人的吹毛求疵对你也是一种提醒和督促。

我就经常这样想:最好有人给我的工作提意见,这样我就会提高警惕,工作质量得以提升;如果人人都赞叹我、讨好我,那可能只会助长我的傲慢,导致我放松警觉,做事粗心大意。

所以,生活中的磨难,恰恰为我们铺平了未来的道路。

(十三)问:工作中看到一些不良现象,该如何对待?

答:现在不论哪个行业中,都有让人看不惯、不满意的现象。对此,我觉得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所谓“不良现象”其实是自己眼睛不清净所致。我们的眼睛往往观察别人的过失非常敏锐,“这个不对,那个有错”,如果是这样,就要知道是自己的过错,不应当责备别人。

另一种情况,的确是你所见到的现象不太合理。这时看你是否方便说出来,如果不方便,那只有自己默默忏悔,因为既然你还要在这里工作,那么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集体的利益,可能不得不选择沉默,同时内心惭愧忏悔。

(十四)问:您提及自己看病时发现有些医生对您的病情不重视,敷衍了事,此时您也会忿忿不平吗?您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

答:面对这种事情,我虽然有些不满,但也并没有怨声载道,或者跟医生发生争吵,而是旁敲侧击地对医生说:“我已经住院很多天了,你对这个检查资料应该熟悉吧?”虽然语气委婉,但是也明确地让医生知道他确实有些失职。当然,像这种医生是极少的。

我特别希望今天在座的医生、护士以及将来会从事医务工作的同学们,对病人怀有一颗慈悲心。虽然在座的人数量有限,能力也有限,但是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大家的慈悲心逐渐凝聚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其实在座的都很有善根,也颇具善心,只不过这种善根与善心很容易被外境染污、侵蚀,所以要懂得用各种方法进行保护。

总之,如果能够尽心尽力地奉献医疗事业,致力于治病救人,这样的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十五)问:如今的社会中,人的道德越来越沦丧,诸如第三者插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很多在校学生对待男女之事也比较草率。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生而为人,需要具备道德的底线、做人的准则,因为不论你的身份如何,是学生、老师还是医生,如果没有清净的心地和贤善的行为,那么求学或是工作都难以成功。

我们的社会受西方一些思想的冲击,人心不像以前那样传统与洁净,但不管怎样,每个人对自己要有一种道德约束,这样才能营造美好的人生。

作为学生,尤其要把精力投注在学习上。大学时光非常宝贵,在此期间,谈恋爱不重要,赚大钱不重要,穿名牌不重要,坐豪车也不重要……如果你读大学时看重这些,说明你心中不该成熟的已经成熟了,而该成熟的知识还看不到踪影。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时除了一份没有分量的文凭外一无所得,那美好生活的梦想也就变得遥不可及。

总之,不论外在环境怎样,每个学生都应对自己负责。而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之一,就是保持清净的生活。

(十六)问:我正在学习《入行论》,能否请您就利他心作一些开示?

答:利他心,对于学佛或不学佛的人,都非常值得了解。

听说有的老师也在这方面从正反两面教导学生:“有些心念是积极的,比如决心、正知心,乃至利他心;有些心态则是负面的,比如贪心、嗔心、嫉妒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帮助很大,因为这不是仅仅传授学生一些知识技能,更是给学生的人生路点燃了一盏明灯。

我常常想:在此世间,只要有利他心,不论什么身份的人,都会非常成功;而如果没有利他心,不论你是学生、老师或者出家人,都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利他心不仅对个人非常重要,对整个社会也不可缺少。如果人人都有利他心,整个社会就会很温暖,充满光明;相反,如果人人都很自私,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冰冷,失去希望。

因此,通过学习《入行论》等大乘论典提升利他心,非常有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培养利他心,虽然现在你不一定懂得它的价值,但迟早会发现它有多么珍贵。

(十七)问:我是一名医疗工作者,刚刚工作一年,从学生到社会的转变让我很不适应。有一些东西我想坚持,但总会听到很多声音告诉我“不必这样做,因为在这个社会不适应”,久而久之,再遇到一些事情时,我都不知如何是好了,希望您给予指点。

答:确实,大学毕业后的前两三年,对于很多人非常艰难,因为是人生的转型期。

学生时代时,生活环境很单纯、很清净,现在突然置身于错综复杂、甚至有些污浊的环境中;学生时代时,自己孑然一身,现在可能有了家庭,肩上的担子一下重了;学生时代时,只要求学就可以,现在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这种种变化,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迷茫与困惑也不期而至。

有些学生临近毕业时,兴高采烈地欢呼:“我要毕业了,太开心了!”但是我很想告诫他们: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否则可能会“水土不服”。

当然,到了社会上,经过三五年的磨砺,转型期的阴霾会慢慢消散,很多人的人生方向基本确定了。不过八年、十年后,也许另一个转型期又会到来,此时刚毕业时的很多兴趣淡化了,新的希求萌生出来。

如何顺利度过人生的转型期呢?有几个要点是需要把握的:

第一,保持纯洁的善心。第二,拥有坚定的决心。

有时我们感觉自己的人生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人生的路是四通八达的,可能不经意间就会柳暗花明。因此,很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当初的美好愿望也许没能实现,甚至周围的人暗暗提示你放弃初衷,但只要你发心是善的,就一直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这份善良会散发光芒。

第三,人格要沉稳,时时运用智慧去观察,而不要随波逐流。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保持稳重的心态很重要。遇到快乐之事,不要过于骄慢或欢喜;遇到逆境或迷惑,也不要过于灰心失望,始终以一种积极、平稳的心态向前迈步,那么人生的路会很好地走下去。

第四,所作所为始终为他人着想。

当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般人很难做到,但还是要为他人有所考虑,这样很多事会比较容易成办。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不经历坎坷而顺利走过一生,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而所谓的痛苦与迷茫,往往只是自己没有想开而已,一旦想开了,问题就荡然无存了。

实际上,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什么都过得去,随缘就好。

主持人:

谢谢堪布!今晚通过堪布的演讲以及答疑,相信大家当初从医的那份决心更加坚定了,对人生有了更大的感悟,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