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0 痛苦并不残酷 >> 残酷才是青春-演讲-香港中文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残酷才是青春——香港中文大学演讲

『2014年8月6日』

主持人:

在座的各位朋友,以及正在收看网络直播的各界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远道而来参与此次聚会,也非常感谢嘉宾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研讨会的支持,谢谢大家!

下面有请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学愚教授上台致辞。

学愚教授: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各位法师、居士,各位来宾,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今天缘聚香港中文大学,这种机会非常非常难得。

佛教讲缘起,香港中文大学与索达吉堪布结缘在五年前,当时我们邀请堪布到中文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从那时起,堪布每次来香港弘法,我们都会邀请他到中文大学作演讲,而每次的讲座都吸引四面八方的听众,非常轰动,比如这次就有很多从东北、北京专程赶来聆听讲座的朋友。

本来今天要介绍一下堪布的,但是我想,在座不认识堪布的可能极少,所以下面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堪布,希望堪布给我们多一些智慧的开示,我想这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堪布——

我最初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同学结上善缘,确实如学愚教授所说。以那时的缘起,后来我在香港其他很多学校也作过演讲,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也在香港举办过多次。所以,就我个人而言,确实与这里有很好的缘分。

一、青春真的残酷吗?

美好的背后

今天在座的,有一部分是佛学爱好者,有一部分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老师和学生,另外则主要是中文大学的学子,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话题是“残酷才是青春”。

听到这个题目,很多年轻人可能会疑惑不解:“青春是美好的,为什么把它说成残酷的呢?”

对于人生的这段青春时光,确实不少人认为它是美好的、快乐的,尤其西方一些浪漫主义者常常使用各种曼妙的言辞赞美与讴歌它,现在的影视剧等很多传媒也乐于宣扬人们青春时的各种愉悦体验,比如年轻人在花园里享受惬意的时光,在家庭中品尝甜蜜的生活……

对于这些美好的情景,我们也并不否认,但是如果用佛教的智慧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幸福的体验只是生活的片段,而并非一贯的常态,而且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的阴影,这一分却常常被忽略了。

如同美丽的花园中常常藏匿着毒蛇,幸福的背后也往往埋伏着悲剧。悲剧没有出现时,人们没有看到它,也就不加防范;而当悲剧獠牙毕露时,很多人才惊慌失措,只有选择逃避,有些甚至陷入绝望。因此对于青春,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否则,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在“青春美好无瑕”的教育中成长,不知道青春的真相,那么一旦步入青春遭遇一点儿风吹雨打时,就会痛苦不堪、无力面对。

被错解的青春

藏传佛教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从来没有敲过鼓,于是愚笨地认为:鼓的声音那么大,肯定非常重。有一次他见到一只鼓,就倾尽全力提起来,因为用劲过猛,鼓反而掉落在地上,发出了轰隆的巨响。他听了,不禁笑道:“原来你不过是声音很大,实际上并不重。”他一直以为鼓是实心的,不知道鼓其实是空的。

现在很多年轻或不再年轻的人,一直认为青春是完美的,无有瑕疵,这也许是一种错解,如同那个人最初对鼓的看法一样,并没有认识到真相,因为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的青春与美好无关。

我曾经问一个人:“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他说:“我的青春是血淋淋的,充满伤感,不堪回首。”我又问一个人:“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回答说:“当时觉得很美好,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幼稚与愚蠢。”

所以,“残酷才是青春”可以说是给很多大学生提个醒,因为你们在心理上不一定很成熟,很多认知不一定准确。

十字路口的迷茫

18岁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比较单纯、清净,而18岁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却可能充满迷茫,缺乏自信,没有确定性。

我询问过很多大学生,发现确实是这样,他们的内心满是困惑与不安:“我所学的专业将来能不能用得上?”“我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我将来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吗?如果有,我能担得起责任吗?”

不仅是大学生,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也会陷入迷茫的境地。就在前两天的研讨会上,有个人说自己已经大学毕业,而且成了家、有了孩子,现在一方面要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又要应对上上下下的各种关系,沉重的压力落在肩头,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这的确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年轻人以前生活得很单纯,现在突然成了家长、部门负责人,崭新的角色使得许多人顿时不知所措。

在座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已经走过了青春阶段,知道青春到底是怎样的,但很多年轻人面对青春时,确实如同站在十字路口一般,很容易迷茫。

再加上,现在的时代也非常特殊——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又难辨是非的时代,全球各种资讯可以瞬间出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上,这一方面有其便利之处,但另一方面,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产品、信息,如果缺乏冷静的思考、智慧的辨别,就会陷入迷雾之中。

今天现场有很多老师,我特别希望你们在教导学生时,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应对人生的本领——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担负家庭,如何回馈社会,尤其如何修养自身的道德,比如坚强的品格、贤善的心地。这种教育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走过青春。

我的青春是灰色的

曾经有记者问我:“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青春,你用什么颜色?”

我想了一下,回答他:“灰色吧。”

我觉得青春如果是灰色的,就有填成各种颜色的可能,比如红色——我衣服这样的颜色,或者白色——成为一名医生,再或者是黄色——藏传佛教里通常活佛穿黄色,不过我没有想装活佛啊。(众笑)

对当时那个回答,我还是比较满意,因为读书期间我对未来确实有过很多遐想:有一次看到医生时,非常羡慕这种职业,觉得应该多学一些医学知识;又有一次看见一个领导穿着光鲜、皮鞋油亮,又想将来当领导;还有我在山上放牦牛时,也时常感叹天地那么辽阔、大自然如此美好,还是当牧民好,每天都可以在蓝天白云下无忧无虑地生活。

我当时的状态确实比较迷茫——想当医生,想当领导,想当牧民,还想出家……不过后来我走上了出家的路。之所以选了这条路,跟前世的因缘以及当时一些老师的指点有一定关系,如果完全让我自己抉择,可能只会无所适从。现在回过头看,这条路对我是比较合适的。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觉得很多大学生可能也处于类似的境地中。我询问过一些大学生:“你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回答往往是:“我也不知道,虽然我的专业是这个,但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派得上用场。”这话确实也道出了实情,所以很多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时,就开始忧心就业的去向了。

虚耗的青春

现在世界上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多,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是这些学生中,有些具备真才实学,有些则只是徒有文凭,内在的智慧并不成熟。

香港的大学应该普遍很好,学生在四五年里会学到真正的本领。不过我去过的一些二三等高校,情形很不容乐观,里面的很多学生一直在浑浑噩噩中消磨时光——男生每天沉迷于上网、抽烟、喝酒,女生则忙于打扮或者也沉溺于网络。这样的学生将来如何能成为栋梁之才呢?恐怕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啃老族”,指有些年轻人虽然已经走出校园,但是却赋闲在家,衣食住行的花销全部向父母索要,自己无力解决或者即便有能力也由于懒惰而不愿负担。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青春确实是残酷的。

如今的社会又非常功利,物质享受被大肆提倡,内心的道德无人问津,导致很多人唯利是图,把个人德行远远抛在身后。所以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身处这个时代,年轻人是快乐还是痛苦?

二、应对青春,你准备好了吗?

中国孩子,美国孩子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威斯康星一所中学里的两个孩子相约去爬山,一个是中国孩子,一个是美国孩子。

他们去游玩的这座山,因为风化常常会发生岩石坍塌。很不幸地,这两个孩子下山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坍塌,他们被困在了岩石中,美国孩子被碎石砸伤,腿骨折了,稍微动弹一下就痛彻心扉。

天慢慢黑了下来,寒冷和饥饿如同恶魔一般步步逼近。那个美国孩子开始尝试着爬出石堆,他伤腿上的血染红了整个岩石……

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咬紧牙关爬回小镇的。他向别人冷静地讲述了遇险的地点,说那里还有一个中国孩子。当人们赶到那里找到那个中国孩子时,他因为寒冷和恐惧已经奄奄一息,如果再迟些被发现就会丧命。

故事里的美国孩子有很强的独立保护能力,而中国孩子却没有,一直在等待别人的救援。当然,这也不一定说明所有美国孩子都有这个能力,而所有中国孩子都不具备,但至少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出一些现象。

大家也知道,美国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学会独立,比如吃饭实行AA制,而且父母会告诉他们必须AA制的理由,那就是不论人生中发生什么事,没有人替你买单,就算你的至亲,也不会。而中国的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靠父母、靠亲友的习气,生病时也是等待别人来照顾,即使有力气也不愿意爬起来,在这种状态中很多能力就逐渐丧失了。

所以,我在这里特别想提醒为人父母者: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当把孩子扔给保姆或老人就万事大吉了,因为由保姆或老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不一定得到很好的开发。

刚才提及的已为人父的那个人,他说打算以很好的方式培养孩子,我当时对此也很关心,不过他没有再详述。我想可能他和妻子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教育孩子。我也听说有些国家和民族里,父母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这种观念是合理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教育孩子时,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不必说对社会作贡献,即便自己的生活,可能也难以为继。

先对自己负责

佛经记载,古印度有一位国王叫波斯匿王,他有一次问王后茉莉夫人:“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国王满心以为茉莉夫人会说是他。

没想到茉莉夫人却回答:“我最爱的是我自己。”

国王听了有些失望,说:“你现在能享受荣华富贵,可都是我的荫庇。”

茉莉夫人说:“才不是呢!我听佛陀说这是我自己的福报。”

国王很不服气,于是设计了一些方法想要证明茉莉夫人的一切都是拜自己所赐。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结果完全证实了茉莉夫人的话,最终国王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她自己的福报荫庇了自己。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个人如果拥有良善的身口意,就是最值得自己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行为如法,语言得体,内心也善良、诚实,就可以积累丰厚的福报,以此定能为自己营造未来的安乐。

在前段时间的辩论中,有些人说我们应该对国家负责,为国家作出贡献;有些人说我们应该对民族负责,成为对民族有用的人;有些人说我们应该对家庭负责,在家里尽到责任。但我想,每个人至少先对自己负责,如果连基本的道德品行都不具备,那么要在世间立足都十分困难,又何谈为家庭、为国家乃至为全世界作出贡献呢?

人跟动物完全不同,动物只知道寻觅饮食,除此之外就没有更高的追求了,而人不能这样,应当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不过,现在很多人可以说跟动物有点相似,除了吃喝玩乐,再没有更高的行为,这是一种悲哀。

我常常这样想:如今的科技非常发达,原子弹等危险武器足以瞬间毁灭整个地球,但这些如果没有落入穷凶极恶者的手中,暂时还不至于把世界推入深渊,所以不是最可怕的。然而人类道德的普遍滑坡,许许多多人沉溺于金钱、地位、爱情、享受等短暂而无义的东西中,除此之外从不希求更有价值的事物,诸如心灵的提升、道德的完善,这种状况才真的令人担忧!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堕落到如此地步,但整体的趋势就是这样,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人类的道德会更加沦丧,状况会更加可怕。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名,但每个人都可以变得伟大,因为伟大是通过为他人服务而界定的。为别人提供服务……并不一定要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不一定要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一定要了解力学第二定律。你所需要的是一颗优雅的心灵和充满爱的灵魂。”

马丁·路德·金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是否伟大?我认为人人都有伟大的潜质,因为人的慈悲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一般人的悲心比较狭隘,只是关心亲人朋友,所以还需要扩展与升华。

很多人认为大乘佛教非常伟大。确实是这样,不过大乘佛教的伟大不在于它的建筑多么辉煌,不在于它的佛像多么庄严,也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悠久,如果从这些角度观察,它不一定算得上伟大;大乘佛教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无私利他的精神——无条件地给予别人、帮助别人、奉献别人。

你们不一定都学过大乘佛教,也不一定都有这样的心量,但要知道这种精神非常宝贵,值得去追求。

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我接触过一些人,他们特别喜欢穿名牌衣服、吃山珍海味、用高档产品。其实不需要这样,现代人应该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当然,如果你经济条件非常富裕,吃穿用度样样高档是你的自由,但如果能够过朴实的生活,也很好的,一件衣服穿上一二十年,吃饭尽量节约,出行安步当车。

简单的生活有很多益处,对自己而言,可以培养知足少欲心,而且珍惜了福报;对整个世界而言,也有助于解决环境、粮食等方面的危机。

很多人可能去过非洲、柬埔寨、越南等地方,那里有多少孩子没有衣服穿?有多少人没有饭吃?我们如果肆无忌惮地浪费资源,不说从宗教角度,即便从做人角度,恐怕也于心有愧。

爱因斯坦曾说:“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自己也可以体会得到——如果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内心就不会背负很大的压力,很容易悠游自在。

佛经中记载,曾经释迦族有一个国王出家了,很多人听了都非常诧异:他贵为国王,居然出家了!(前段时间有些大学生出家,大家都很惊讶,其实这也没什么。)他们于是到佛陀那里询问缘由。

佛陀告诉他们:这个国王以前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身边有很多保镖,但是睡觉时依然惶惶不安;如今他住在简陋的茅棚里,连门都没有,却睡得非常安详。他现在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很快乐。

大多数在家人不可能过出家人那样特别简单的生活,但也应该尽量简化生活。

其实,现代人的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无法安于简单,或者说贪欲膨胀所致。包括人类的许多战争,表面看来是由嗔恨引发,但究其根源还是贪心作祟——国与国之间为什么爆发冲突?就是为了一块地盘、一处矿产等。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发生矛盾,比如有些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之间关系难以调和?也是源于一些利益纠纷。所以,如果能够知足少欲,这些冲突都会减少。

生活在感恩里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学会感恩。

每个人可以想一想:无论是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单凭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成办?

实际上,一口饭、一口水的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和辛劳,甚至很多动物因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比如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这个建筑肯定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当时有多少工人在这里辛苦地劳作;这个麦克风也蕴含了很多人的劳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人付出了汗水。而我们没有贡献一分钱,没有付出一分劳动,现在如果认为使用它们理所当然,那么也不合理,因为并没有付出。

但现在很多学生好像不具备感恩心,似乎自己一生下来就是大学生,父母没有养育他,老师没有教导他……其实不是这样的,你走到今天,父母对你付出了多少?老师对你付出了多少?朋友对你付出了多少?乃至这个社会以及整个地球对你付出了多少?对此都应该深思。

如果你能够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找到自己;如果找到了自己,也许从另一个角度,就能找得到青春的美好。

对于年轻人而言,青春也许并非如你们想象,但如果能怀着一颗坚强、善良、感恩的心,就可以平稳地走过青春,甚至收获成长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