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6 返回
字体: A- A A+

第6课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仁波切 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遗教经》。

前面讲过,《佛遗教经》有很多前辈大德的注释,希望大家多翻一下祖师们的讲记,有注解、直解、补解,即补充的解释等不同的解说。学一部法,单单听一个法师的声音、看一本书,还是不够,一定要有更多的参考书。不同大德们的解说有些广、有些略,有些是纲要性的总结归纳,有些含有不同的窍诀。我也翻看了一些包括宣化上人在内的注释。宣化上人有时候讲得比较广,会提到他自己私人的一些故事,有时候比较略,字面上简单地解说;蕅益大师和世亲论师的解说好多地方比较相同,另外还有宋朝、唐朝个别大德的注解。

学习《遗教经》以后要分享给有缘人

这部遗教是佛陀给我们留下来的佛门当中特别珍贵的教诲。学了这部经典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弘扬。一次性把其中所有的内容传给别人,当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缘,也可以和大家分享里面片段的内容,比如前面讲到的嗔恨心的严重性,跟别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聊天的时候、互相交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这里面的智慧传给别人——这也是一种传法。这种方式不一定叫讲经说法,而且你传授的前行不一定有人供养海螺等供品,对你进行祈请;也不可能一起吃饭的时候拿着一个海螺,这样怪怪的。虽然没有这样正式的仪式,但如果真正把其中的内容掌握在自己心里,那你就可以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跟不学佛的人,或者虽然学佛了、但是智慧还没有成熟的人分享。

大乘佛法的弘扬方式并不是非要有正式的仪式。而且在将来的世间当中,也许这样的仪式会越来越减少,就像前几节课中所讲的,出家群体有可能越来越少。现在全球都是如此,好多寺院将来会变成旅游胜地,或者观光游玩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根本没办法继续运行、面临关闭,甚至变成其他宗教的道场、变成农家乐……现在汉地寺院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没有住持的人,有些地方的佛像渐渐变成了其他造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面对无常、接受无常,人和万事万物都有无常,佛教的兴盛、衰败,也是不断地变化和迁移的过程,但心里的智慧可以不断地流转,佛法也可以不断地传播。

我们这里所讲到的很多内容是一段一段的,前面讲到别解脱戒是怎么样、修安忍是怎么样,还有睡眠的过失、知足少欲等等,这些非常有必要与大众分享。当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迷惑的人们,其实最需要一种心灵妙药。如果自己真正有了很好的智慧,给旁边的人分享,那对他们绝对有利。现在很多人心灵很空虚,烦恼痛苦日益俱增,在这种时候,佛法的真理智慧非常有用。

大家学法,并不是光是人的身体坐在这里,一会打瞌睡,一会胡思乱想,一会东摸西摸,一会打呵欠,一会处于睡眠的光明境界当中,前往邬金刹土、极乐世界、布达拉神山,甚至讲完课还没有回来。这样的云游刹土,不一定很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当中专注认真,自己要有信心、要有心力,不能想“弘扬佛法是法师们的事情,不关我的事”,其实不是这样的。昨天我看到一个一百岁的老人还在继续翻译,人已经很老了,记者采访的时候只有在他的耳边喊,他才能听清楚,但他自己好像很有心力在讲。这也可以,只要心的力量足够,身体和智慧也可以跟随。我们每个人不要有一大堆的理由:我应该懒惰,我应该懈怠,我不可能精进,我不可能弘法利生,我不可能今生成就……不能有很多负面的理由让自己懈怠。

下面继续讲一讲《遗教经》的部分内容,今天主要讲远离愦闹,或者依止寂静处的道理。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修行应具足顺缘——远离愦闹,依止寂静处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这里主要讲作为修行人需要具足顺缘,什么样的顺缘呢?需要处所寂静的顺缘。佛陀告诉诸位比丘,你们要想得到寂静的、无为的安乐,应当远离愦闹。现在世间的很多快乐,都不是寂静的快乐,是带有刺激性的,或者是带有风险的快乐。而无为的安乐,永远不会有变化。不管大乘的、小乘的无上智慧的安乐都是无为的安乐,想得到这样成就的人,一定要远离愦闹。去年学习的《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也讲过愦闹的二十种过失。

应该远离愦闹,独自处于非常寂静的地方。如果在这样的静处居住,不仅人赞叹和欢喜,甚至天上的帝释天、大自在天、大梵天,以及千万天众也会恭敬供养、赞叹献花。居住在寂静地方的人,确实会获得人和非人的保护,会获得人和非人的相助和赞颂。佛陀在《月灯三昧经》当中讲过,以菩提心、以想利益众生和想求菩提的心,向寂静地方走上七步的功德,远远超过用各种珍宝供养如来的功德,等等,有很多赞叹。

我们居住在这样寂静的地方,修行一定能成功。尤其是初学者,首先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修行的地方,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寂静的寺院、阿兰若、静处,非常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便是在红尘当中,也要有比较适合自己修行的小房间、小佛堂,或者礼拜六、礼拜天去附近比较寂静的静处,这样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四大车轮——福德很重要

我们以前学过,《亲友书》当中讲了四大轮:依止非常适合修行的地方;依止殊胜的善知识;发弘誓愿;积累福德。如果具足这四者,就像车有了四个轮,坐在这样的车上能到达目的地。同样的:1、人修行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合修行的环境,环境不好,凡夫人一定会受影响;2、要有一位三学圆满,具足智慧、悲心、德行的善知识,如果没有,佛法没办法融入你的心;3、上师广大无比的智慧要融入心,一方面,需要依靠自己闻思修行的智慧来接受,同时要发弘大的愿,发愿以这样得到的智慧利益众生,要这样发弘愿;4、修行需要福德、福报,包括你前世积累的资粮,即生当中健康、无病、生存的条件,等等这些因缘要具足,如果没有这些福德,确实很难修持正法。

这四个轮当中,福德很重要。以前波斯匿王有五个儿子,根据他们的实力,各自取了不同的名称:一个叫庄严力,长得很好看;一个叫忍力,安忍修得很好;智力,智慧还不错;一个叫福力,福德不错;还有一个是精进力。国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到民间去生活,不要以王子的身份。庄严力相貌特别庄严,很多人恭敬他,因为很好看的原因,他得以生存;精进力依靠精进,大家很佩服他,也能生存下来;安忍力做任何事情都能忍受,非常坚忍,也能以自己的实力生存下来;智慧力,当两个人互相争执时,他依靠智慧让他们和合,所以也生存下来;福德力,当他到了一个人家里,结果那户人家马上变得特别富裕,当地人们都比较穷,所以尊他为国王。这五个儿子中,福德力是真正继承国王的人,因为他有福德,在别的地方变成了小国王。人的福报很重要,没有福报、有智慧也用不上,没有福报、再精进也用不上,没有福报、再怎么安忍谁也不管你,“忍是你自己的事情”(众笑),没有福报、相貌庄严谁也不理你。福报、福德确实很重要。

刚才讲得有点偏了,现在言归正传。

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阿兰若

刚才这一段中,讲的是四轮中的第一轮,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适合自己修行的地方,这一点大家应该明白。以后不管出家人、还是居士,想修行、想利益众生,首先最好有一个比较适合你修行的地方,很重要。修行的地方和修行的善友、善知识真的很重要。前几年,我们好多道友本来在各个地方修行得很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开始各自自学,其中有一部分自学还可以,但有一部分因为没有所依,没有所依的器世界,也没有可以依靠的有情世界,因为这两个原因,重新落入原来的轮回大海当中,听说从此之后没有再继续学习、修行。本来自己继续修行、学习,如果自己心力比较坚固,自己不断精进,前几年的有些事情对个人的修行应该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大家都知道,作为凡夫人,只有因缘具足,才有推动力;如果个别因缘不具足,刚开始可能有些热情,但是慢慢会随着因缘退失,这种现象比较多。

有些人说,观察风水方面,佛教在全世界当中是最厉害的,全世界很多风水最好的地方都在建道场、建寺院。这种说法也是对的,因为人们向往寂静,包括外在的寂静和内在的寂静。要寻找内在的寂静,先要从外在的寂静开始。外在的寂静好多是佛教的道场,但是这些道场将来可能会逐渐受到不同的影响。以前特别寂静的禅宗道场,现在人越来越多了;以前藏地特别寂静的道场,现在人越来越多了;以前特别有加持力的山洞,现在朝拜、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修行人正在山洞里闭关,有无数人来拍照,那他的境界再高也安住不下来。正在安住的时候,在山洞门口有无数个照相机、摄像机对着你,最后眼睛也被照得有点不行了。不知道这个坐禅的人是继续入定,还是换了个地方。

不知道寂静的地方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没有了,自己选择比较简单的适合修行的地方也可以。现在汉地有一些水泥房,里面有水、有卫生间,什么都有,那基本上跟闭关房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自己需要买什么东西,比如白菜,上网买一斤就可以了。但是有些闭关的人天天看手机也不好。

远离亲友眷属,独自居于寂静处修行四谛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所以,真正想修行的人,应尽量舍离自己方面的眷属、他人方面的眷属,包括你自己的亲人、弟子、朋友,不得不离开这些人,否则他们对你的打扰和扰乱很严重;他众,素不相识的其他眷属也要舍离,不舍离不行。在一个空闲的地方,独自一人思维灭苦的本体,思维集谛是怎么样、苦谛是怎么样,依靠道谛修行,最后现前灭谛,如此在寂静的地方,真正认真勤修四谛。莲花生大师说,别的地方修百年,不如在寂静的地方修一日。所以,有些寂静地方有一种寂静的加持力。

《毘奈耶经》中也说:“山林多寂静,坦然无畏惧;于此可勤修,能离诸缠缚。”在这样寂静的山洞、森林当中,心很坦然,没有各种各样世间的散乱和畏惧,如果在这样特别清净的地方终身清净修行的话,会远离相续当中的贪嗔痴、傲慢等所有的缠缚。没有远离五毒烦恼的根本,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后世的缠缚,在轮回当中不断地流转,比如贪心转到饿鬼当中,嗔恨心流转在地狱当中,痴心流转在旁生当中,嫉妒流转在非天,傲慢转生在天界,怀疑转生到人间。人怀疑很多,比动物还厉害。我有时候想,比如我们看到的牦牛、饿狗,它们只要得到一点吃的,就不会产生邪见。但我们人对这个产生邪见、对那个诽谤……人比天人下劣,比地狱众生稍微好一点,但我们的缺点是不相信三宝的功德,产生怀疑,不见真相,所以人类有时候很可怕。但如果在这样的一个寂静地方,肯定修行很圆满,一定会得到解脱。

《诸法集要经》当中讲到:“常远离亲朋,习定或读诵,此出离比丘,则脱诸苦难。”常常远离亲朋好友,依止一个寂静的地方,修行禅定、念诵经文,这样有出离心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人一定会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脱离苦海,因为他们像刚才所说,思维痛苦的本性,思维无常的本性,思维解脱的功德等等,这样一来确实自然而然能见到整个万事万物的真相。下文讲禅定时也会讲到,通过禅定了知一切万物的真相,自己会获得解脱。

前辈大德有这种说法:入山的时候是凡夫,下山的时候是圣者。很多道友问“我可不可以下山”,如果你得到解脱的话,完全可以,你下山吧。因为大德们说了“入山的时候是凡夫人,下山的时候是圣者”。所以,不用问我可不可以,你自己看。如果入山的时候是凡夫人,下山的时候还是以凡夫身份的话,好像不值得,要不要再修一下?如果你已经得到证悟,那可以下山度化众生。现在众生很需要你,城市里的众生更需要你。

寂静地方的功德还是很大的。

喧闹嘈杂带来痛苦烦恼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如果不喜欢寂静的地方,喜欢大众。众,有三个“人”,三个人以上叫做大众。如果喜欢很多人的地方,会受到众人的烦恼。只要入了人群,除非你的性格很好,周围的人不会给你带来烦恼、痛苦;如果你的心态境界各方面不太好,那肯定会不断产生痛苦,就像这里讲的比喻,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比如一棵大树,众鸟集聚于此,如果鸟越来越多,成千上万的鸟群居住在那里,那树肯定会折断,或者干枯等等,树会慢慢被这么多的鸟群毁坏。同样的道理,一个寂静的地方,人越来越多的话,那这个地方整个氛围已经没有了寂静的状态。原来是很寂静的地方,后来相当于大城市一样。像这边,跟刚开始来的时候比较,确实不像以前一样寂静,有一点毁坏,但是跟一般的城市比较起来,这里还是很好的,从大城市中回来以后,心比较安定,好多道友也有这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跟三十年前、二十年前整个山沟的氛围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这也是一种不寂静,因为人多的原因。

一般来讲,我们也不太愿意开放。前段时间,有个短视频说这里永远不开放。但这谁也控制不了,是他们自己胡说的。永远开放,或者永远不开放,都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的。我们没办法阻挡全世界运行的规律,但原则上,我们不想这个地方变成旅游胜地,一直不想这样。但因为历史、名声、吸引力等好多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因缘,想阻挡这种因缘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人越来越多,房屋越来越多,承载量也有限。原则上,这里还是以现有的僧众闻思修行为主。除此之外,如果他们自己想来看一看,我们也没办法。其实,让他们来、也不一定来,但不让来、他们又来了,我们也没办法。原则上,我们不太喜欢开放。前段时间他们说,因为这里不开放的原因,色达周边的经济有一定的损害。其实,这一方面跟这里不开放有关,另一方面跟疫情也有关系,有各种因缘。

现在门口管得比较紧一点,确实这样比较好,一方面好多道友的散乱心没有了,不用出去,这也是一种方法,因为这里吃的穿的都有,除此之外没有必要天天往县上跑。外来人少一点也好,否则包括卫生间、水、住的地方,这些都有限,我们这里也不是专门对外服务的,这里很多发心人员也很辛苦。如果客人少一点,各个部门虽然没有很多钱,但是还是比较寂静,大家不会那么辛苦,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闻思修行方面。有些道友说“什么时候开,我好闷啊,闷在里面好痛苦”,其实没有什么吧,藏传佛教中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闭关是三年三月零三天,我们在这里住几个月挺好的。没有修行境界的人,像个别国家的一些人,因为疫情原因,封国之后又开放,开放了又封国……这样反复好多次,他们心里患上了孤独症等各种各样的疫情综合症。作为修行人,不能到外面去,那自己可以把窗帘全部拉下来,观轮回的痛苦。如此,有些人一天中动都不用动,很开心。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机缘。

不知道以后情况怎么样,但是作为修行人,真正有一点佛教境界的人,什么都可以,怎么样都无所谓。我个人是这样想的,住在哪里都可以,怎么样都可以。以前我比较执著一个地方,现在死在哪里也没关系,一辈子如果能修就修。有些人说不在医院里死。但如果临死的时候,在哪里都可以吧,反正最后肉体在哪里处理都一样。住在哪里都可以,哪怕比较嘈杂、比较破的旅馆里也可以,没有什么。

我在《旅途脚印》里面写过,以前有一次为了迎接法王,我们住在五块钱一晚的招待所里面。我觉得这也很好,听得到隔壁打呼噜的声音,也看得到隔壁所有的摆设,因为房子全部是破破烂烂的。这也是一种修行。好多道友,一方面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个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不要特别挑剔。否则,做什么事情“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特别斤斤计较,那不管你到哪里,都会遇到痛苦的外缘。

痛苦的外缘是什么样呢?

世间缚者,没于众苦:天天被各种各样的世间束缚,他就隐没在痛苦的苦海当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没有什么事,但庸人作茧自缚,天天“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己在自己的分别念当中,被痛苦捆得紧紧的。人生很短暂。这里有个别发心人员、工作人员,不知道是他个人的修行境界,还是人生的一种快乐感,真的发自内心觉得“怎么样都可以,我到哪里去发心都可以,挺好的,现在很幸福,很好……”很多方面有一种满足感,这样痛苦没有那么多。同时,因为心态很好,修行也能成就。否则,一直束缚在众人嘈杂的环境中,这种人将没于痛苦当中。

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譬如年老的大象,沉溺在淤泥当中不能自拔。有些人以前是修行人,后来到城市里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最后被他们困住了,就像大象沉在淤泥当中一样,陷在轮回各种各样的过患当中无法自拔,非常痛苦,这叫远离。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修行人,对自己有缠缚的、有违缘的所有的外缘都要远离,不远离的话,修行很难成就。最好找一个适合自己修行的地方,这很重要。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滴水穿石——以恒常心精进修行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勤精进,有一个注释里对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做了解释,大家可以看看。各位比丘,你们应该精进,如果对善法、对修行各方面精进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成办不了的事情。只要努力,只要精进,一切事都可以成就,所以你们一定要精进。不管修任何法、做任何事情,精进很重要。有些人虽然利根、有智慧,但是不精进,最后的结果也不怎么样。《本事经》云:“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下等精进的人获得下等果位,中等精进的人获得中等果位,上等精进获得上等果位。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应当非常精进,而且持之以恒,不是今天特别精进、只睡两个小时,再过两天睡十个小时,这不叫精进。应该持之以恒,以这样的精进,最后的果没有不成的。

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就像是一个细细流淌的水,长期流淌也能穿破石头。《大智度论》中也讲:“譬如水流,能决大石;不放逸心,亦复如是。”就像水流能穿破大石,水一直滴,最后大石也可以流穿、穿破。五台山有一个文殊殿,叫滴水殿,白天晚上、春夏秋冬不断滴水。有些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的智慧甘露,有些人说是龙王的加持,有些人说是因为上面的瓦有特殊结构。以前五台山的故事当中有不同的说法。确实菩萨顶有一个文殊殿,那里即使好多天不下雨也是一滴一滴的水经常流,已经穿破了好几块石头。不知道现在怎么样,我都好几年没有去五台山了,2017年去过,1991年去过一次,1987年去过一次,其中有一次我去的时候下大雪。这边的管理人员说今年不能去五台山,不知道什么原因,先跟你们说一下。可能文殊菩萨今年不在,他去出差了(众笑),今年见不到滴水文殊殿。

从自己经验来看,这样一滴一滴精进,真的很重要,比如我好多年以来,包括讲课、翻译等很多方面,都是每天坚持做一点。去年我让大家写日记,一方面是让你们观察自己的写作,一方面也是观察自己的恒常心,但有些人坚持不下去。我们最大的麻烦是坚持不下去。不管学什么语言、修行、念诵,每天不间断很重要,古人也很赞叹这种精神;如果没有这样修行,那很多结果不是很理想。有些闻思修行的道友,刚开始智慧不是很高,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一直不放弃,每个凡夫人肯定会遇到很多障碍,可能身体不好、气候不好、环境不好,或者自己的心态不好,但是一直不放弃的话,最终的结果肯定跟其他人不同,这还是很重要的。

懈怠之人钻木无法取火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如果行者的心一直懈怠、废止,那不会有好的结果。譬如钻火,未热之前停下,那虽然想得到火,但是不可能得到。古代有钻木取火。以前我去非洲的时候,将一块木板在中间做个空,使劲转,慢慢热起来以后,火一会就出来了。如果你稍微转一下、中间就停下来,又转一下、又停下来……那永远没办法得到火。有些人稍微精进,过一会儿又放下来,以这样的精进,根本没办法有结果。

《大智度论》当中说,一个小沙门在阿兰若修行,他比较懈怠,一直不好好修行。那时有一个土地神,以前在佛陀面前得过法,他拿着一个尸体的骨架出现在这个沙门面前,跟他说:你住在阿兰若,但是懈怠、不精进、不好好修行,不是很好。虽然你现在活着,但到了夜晚,很有可能变成尸体。就这样吓唬他。沙门看到以后,马上精进修行,到晚上中夜的时候,困了、开始睡觉。那个土地神又出现了,变成九头魔鬼,手爪像箭一样,口里喷火,眼睛像火焰一样,显现各种神通,吓唬他:如果你现在不精进修行,我就抓你。沙门又害怕了,起来修行。这个沙门根基还是很好,不然有些人早就跑了。他不断修行,最终获得圣果。

像这样,有些人是非人帮他精进,而有些是身边的道友恩德很大。有些人比较懈怠,道友之间可以互相提醒,互相发信息、打卡,互相有一种助力的作用。我跟我弟弟和三个妹妹有个群。前段时间堪布开始讲《入行论》的课,现在好像已经讲了十七节课,其他我也帮助不了什么,我每次都让他们听,要求他们听完以后给我汇报。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反正在我的强迫下,他们一直跟着听。与自己有缘的人,我们还是需要提醒他们精进。

这叫做精进。

下面讲不忘失正念。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不忘正念,外求不如内求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护助指善友、道友,善知识是上师。求善知识和善友护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忘正念,外求不如内求,这非常重要。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若有不忘正知正念的人,所有的烦恼贼则不能入于其中。《佛遗教经注》中云:“正念不忘。烦恼不生。内若不动。外不能乱。正念常存。魔军克殄。”就是说,如果正念没有忘的话、烦恼不会产生,如果烦恼不生、内心不会动,内心不动的话、心不会在外散乱,长期存正念的话、外面的邪魔外道不会对你有害。

《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说:“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所以作为菩萨,应该护持自己的心,不能忘失正念,“我是修行人、我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我是受过戒的人、我是一个居士……”经常自己提醒自己很重要。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所以,每一个修行人应当常常用正知正念的心来提醒自己,经常观察自己的心相续,不要让它放逸。

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如果失去正知正念,那闻思修行、清净戒律、慈悲菩提心的功德,全部都会慢慢失去。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如果正知正念的力量越来越坚强,虽然入于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的盗贼当中,也不会为它们所害。如同《入行论》中所说:“行持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哪怕让我们住于一个恶人群当中,或者居住于对戒律有害的女人群体当中,如果有正知正念、有境界的人,戒律始终不会毁坏。正知正念确实很重要,如果你证悟了大圆满,或者有利他的菩提心、丝毫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或者有正知正念经常提醒自己,有这样的心,则永远不会被违缘所害。

修行好不好,主要看你能不能下功夫

确实作为一个修行人,经常要有惭愧心、有正知正念、有知足心。《遗教经》对我们初学者很重要,光听一遍、看一遍不行,佛陀最后的遗教值得我们经常念诵,要放在自己的念诵集里面,以后一个月或者一年念诵一次,如此,自相续慢慢会被法所滋润,这种加持很重要。

我们的修行好不好,主要看你能不能下功夫,而不是表面上看“这个人水平很高、这个人在佛学院呆过多少年……”人不是很重要,事很重要。这个人的心能不能与法相应?如果与法相应,哪怕这个人在佛学院只待一个月,也能完全与法相应。以前印度有些高僧大德依止善知识,短短的时间当中,就得到了上师的所有密意和加持。现在有些网络宣传,某某上师在某个地方依止什么大法王多少年,闭关了多少年……修行多少年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自相续的烦恼到底有没有消灭?他的境界,比如正知正念、惭愧心、知足心,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比较高的境界?如果有,哪怕没有修九年也可以,没有依止多少年也可以;如果相续比一般的凡夫人还要差,那依止一百年也说明不了什么。《水木格言》里讲,水中百年的石头本性还是干燥的。人往往不看本质,只看现象,但现象有时候不能代表本质,这非常重要。

这里讲一个比喻,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有正知正念的人,如同披着铠甲入阵地,不会有刀兵的危害,故而无所畏惧,是名不忘念,不忘正知正念。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