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5 返回
字体: A- A A+

第5课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仁波切 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遗教经》。

你属于哪一种?

前面讲到了嗔恨心、傲慢心、惭愧心,还讲到了睡眠等等的过失。其实讲这些过失,对很多人来讲,是有帮助和利益的。因为作为修行人,有一部分人有时候明明道理上知道,但是实际行动当中做不到;有一部分人在道理上根本不明白,自己犯了错误,也觉得这是正常的现象,自以为是、无所谓;还有一种人,道理上也明白,但没有正知正念,因为自己的无明愚痴、烦恼深重,一直在放逸的状态当中,所以经常犯这种错误。有这几种情况。

你的良心在哪里?

佛陀在即将涅槃时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教言,大多数是针对当时初学的出家人和居士,其实很多没有学佛的世间人也可以想一想。

比如前面讲到,出家人应该摸摸自己的头,看自己舍弃了所有的装饰品、穿坏色衣、受持应器,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该不该在嗔恨心的驱使下做一些过分的行为?这些表面上看来是对出家人说的。因为出家人都剃了光头,摸摸头的话,大家都知道是针对出家人。但如果不是出家人,作为世间人,不摸头,可以摸一摸良心,问问自己“你良心在哪里?”藏地也有这样的说法:这件事到底合理还是不合理?你双手放在心前,细细地思维一下。

狭义而言,这是针对出家人的。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们都需要好好想想:遇到这些事情,我会如何处理?

出家人更要谨慎

上一节课讲到,有极个别出家人不如在家人,或者说出家人如果产生极大的嗔恨心,那就太不值得、太不应该了。作为在家人,他要养家糊口,他有生活的压力,没有守那么多戒,没有受持那么多律仪羯磨,如果犯这些错误,是正常现象。但出家人完全不同,看破今世、放下自在,寻找寂静之道,追随释迦牟尼佛清净、高尚的行为,那这样的话,如果特别明显地明知故犯,太不合理。

尤其是出家人更要谨慎。虽然以前在《赞僧功德经》当中讲过,哪怕破戒的人,哪怕是穿碎片僧衣的人,也值得恭敬和供养——这是从在家人信仰的角度或是观清净心的角度来讲的。这里说,作为出家人至少也要在某些行为上比在家人多修行、少烦恼,这是需要的。

有福VS无福

事实上,确实有个别出家人不如在家人。那天我说得比较过分,可能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太差了。也不能这么想,如同《盂兰盆经》中所说,十方僧众的功德不可思议,他们的放下也特别不容易。在家人一般放不下,感情放不下、执著放不下、行为放不下,包括家庭、亲人、工作、地位等好多都放不下。从这个角度来讲,确实出家人能看破今世,还是很伟大的,这种精神非常高尚。但是极个别出家人确实比较严重,藏地也有,比如双方如果有纠纷,有一个中间人来调停,在家人已经同意了,“既然寺院、高僧大德,或者某个官员这样决定,那我们就认了吧,我们只有这样”,但个别出家人,“绝对不可能的,我死都不会这样,我一定要报仇,一定要怎么样……”出家人当中,有些人性格确实比较特殊——我不敢说恶劣,但是性格确实特殊。这种特殊的人,即使换了件衣服,相续也和之前没有什么不同。

这跟人的福报有关系,有些有福报的人,即便没有出家,人格、修行各方面都非常成功;没有福报的人,不管依止多么好的善知识、听多少无上大圆满和无上大中观的空性法门、在多少年当中待在某个特别有加持和殊胜证悟的清净地方,但最后的相续跟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甚至遇到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比没有出家之前的性格还要凶恶、还要严重。

通过佛法的教育让法融入心

一方面,出家人的行为、选择、精神确实非常可贵,但另一方面,有个别出家人确实性格很难改。我们不能认为:出家人肯定修行很好。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说:“你们都是出家人,为什么还这样?”我相信大多数的出家人确实值得随喜、值得恭敬,但极个别人,如果法没有融入心,那只是换个衣服也说明不了什么,他们的相续跟在家人一样。

电影、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出家人的形象。以前李连杰在《少林寺》中出演和尚时,也剃光头,电影拍摄期间好多人都穿上和尚衣服、剃光头。包括女众当中有些演员也演尼姑,有些人用头套裹着头发,看起来是光头;有些人为了出演某个角色,确实把头发都剃了。虽然如此,但他们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所以有些人如果法没有融入心,受戒也没有用。受戒其实很简单,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搞定了,但这不一定能改变你的相续。虽然刚开始说“我想好好出家,我想修行,我要受戒,我要如理如法”,但是后来心没有调柔的话,戒律也没办法控制你。虽然衣服是具有佛陀加持的袈裟,非常伟大,但是仅仅穿这个能不能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呢?也很困难。剃光头也是一样,虽然舍弃了所有的装饰品,如果没有降伏相续中嗔恨的恶魔,的的确确就像这里讲的,在某种意义上,不如白衣。

尤其是现在,个别寺院里没有闻思修行,剃光头以后,整天干一些粗活,或是跟世间人交往,天天谈世间八法,谈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如此,佛教的戒律、大乘菩提心、出离心没有融入心中,人是不可能改变的。

人的改变最主要是依靠教育,教育确实能改变人。如果从小有很好的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确实能改变相当多的人。

同样的道理,我们佛教中的闻思修行也很重要。闻和思就包括在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修行,修行是改变人最彻底的方式。比如一个出家人,次第学习威仪、行为,学完了以后,再依止一位贤善的善知识。像藏传佛教里的奔公甲格西,没出家以前是那么野蛮的一个人,出家以后就成为了如此威仪清净的比丘。确实通过善知识传授窍诀,再加上自己如理如法地修行,相续马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出家人很了不起,是受持胜幢的弘法利生者,非常高尚和伟大。

但是如果没有这样,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出家人出家很多年,遇到关键的问题时,就开始骂人。从他平时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只不过以前有好看的头发,现在头发已经弄到尸陀林而已,除此之外,基本上心相续没有一星半点的差别,可能烦恼更加深重、更加傲慢、更加目中无人。这样的话,确实出家也是不成功的。

最成功的出家是相续当中生起出离心,超越三界轮回;如果不能这样,也应该如理如法地守持清净戒律,跟其他道友和睦相处。如果这些都没有,还要在僧团里面经常捣乱、跟居士不和……确实不好。

有些居士也是这样。一方面,佛教徒相续中有善根,能学佛,确实很好,在这一点上,还是要高度赞扬佛教徒;但另一方面,佛教的群体当中有各种心态,有时候比社会上还要复杂、难管理,这种情况比较严重。我以前也说过,我附近有一个部门负责人,说明年不想找佛教徒,想找其他人,这样好管理,因为佛教徒是非太多了。

有些道场确实不好好闻思,经常有各种不同的心态、烦恼,这样的话,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太合理。

扪心自问:我有出离心吗?

前面的道理,希望我们在座的出家人摸摸心,你相续当中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出离心?你当时到这里出家是为了逃避、为了解脱、为了闻思修行、为了过清净生活,还是为了其它什么目的?如果你当初就不是为解脱,而是因为遇到失业、失恋等问题解忧,有害怕、恐惧的心态,那现在你心态恢复了,也可以了。戒律里面讲过,有些特别痛苦的人暂时不能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痛苦一旦解决了,他就会还俗。我们看看自己刚来出家时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有些人真的是像大乘佛教里面讲的,为了利益天下的众生;有些是为了自己从苦海当中获得解脱;有些可能也不是这样,而是因为现在社会压力很大,家里也没什么可靠的人,自己也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社会当中没办法混下去。

以前我有个同学说,“我们那个同学索达吉,听说他混得还不错……”有些人也是这样的,确实在社会当中混不下去,在这里混一下,如果命运好一点,像我一样在这里“混”得还不错,吃得比较好,穿得比较好,能待一段时间。但是到一定时候,你又开始展现你原来的本来面目,有这个可能性。

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个学佛的人,都应该详细观察自己的相续。

佛教徒应该有更从容的心、更包容的思想

一方面,我觉得佛教徒特别好,在如今各种各样邪见满天飞的五浊恶世,哪怕一刹那间产生一个善根也非常了不起;但另一方面,我们跟其他世间人对比的时候,按理来讲,学习了佛教的教义,我们的心态和行为应该不低于其他人。因为我们有特别特殊的教言甘露,所以我们的人格、人品、语言、行为,好多方面应该比得上其它宗教。其它宗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是是非非复杂的问题。跟他们相比起来,依靠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应该更有从容的心,更有包容的思想。

但有时候,梦想是梦想,口号很美好,实际上我们的行为和修行能不能跟上呢?我们也不评价,大家自己观察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时候会清楚的。

今天接下来讲: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修道之人心要正直

汝等比丘:佛陀告诉各位比丘。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前面讲了,人最好不要有傲慢心或者嗔恨心。尤其有些修行人,因为嗔恨心,整个人都变质了。大乘佛教所有烦恼当中,嗔恨心是最严重的,它能毁坏善根、毁坏自他……有好多过失。嗔恨心严重的人应该经常修一修《入菩萨行论·安忍品》,经常想一想该怎么样对治嗔恨心。《大圆满前行》当中有一些窍诀、忏悔的方法,这些非常重要,否则,对我们每个修行人来讲,嗔恨心真的危害很大。

讲完了嗔恨心,开始讲谄曲的心。所谓谄曲心,大家知道,《俱舍论》中讲,谄曲,是不正直的、虚伪的、谄媚的、虚假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这个人心很不正、心很有问题,不管做任何事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行不一致——这样的心实际上在修行当中与道相违。

《景德传灯录》中说:“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修道之人心要正直,不要虚伪、虚假,当面背后言行一致,无有狡诈、无有虚妄的心,这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对众生、对个人不会有欺诈之心、欺骗之心。但现在很多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说话、做事,很多方面都带有一些虚假的成份,这样的话,周围的人也会逐渐知道,自己的人格也会受到损伤,对修行也会造成障碍。所以,应该要有一种正直的心。

正直的心,并不是我们经常说的“我人很直、很直爽,直来直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地说你的过失”,其实这也不一定是正直。真正的正直是不欺骗别人,不虚伪,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中说一套、心里想另一套。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时代,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很多人的言行举止不一定特别正直。

直心是道场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谄曲,实际上就是欺骗别人,不管学小乘道、大乘道、密乘道,真正的入道之人,则无是处。《六祖坛经》《维摩诘经》当中都讲到:直心是道场。如果心很直,这是真正的修行人,修行人心要正直。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每一个人都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的心要端正。说什么话连自己都不相信,做什么事情都掺杂着虚伪,这样的佛教徒确实不适合。《妙法莲华经》当中讲:“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谄心不实,千万亿劫中闻不到佛名,也听不到正法,这种人非常难以度化。

真正的修行人,说话做事坦坦荡荡,直截了当,没有很多的虚伪。西方人的思想观念里,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欺骗。这样的理念,现在这边也受到一些影响。

大家都不要欺诳、欺骗,这是很重要的。《二规教言论》里专门有一品讲正直,人法根本为正直,包括刚才《法华经》里面也讲了,世间法的根本就是正直,我们出世法的根本也是正直。

藏地在重视个人人品的同时,也注重家族的口碑

找一个人,要看这个人的人格怎么样。本性善良、很正直,这一点确实很重要。不知道汉地情况怎么样,像我们藏地,找一个人,一是要看本人的人格怎么样,同时还要看这个人的家族怎么样。藏地一般以家族为单位,这个家族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大家都有比较公认的评价,就像现在网上的宾馆,大家都要看一下相应的评论。虽然我们没有通过网络来评价,但是在民间私下都会有。比如某家人的女儿嫁到其他家,那这一家的口碑、人格怎么样,百分之七八十的判断是正确的。通过观察他的父亲、他的舅舅、他的家族,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应该是不错的。我们那里也是一直奉行这样的。汉地家族的传统,以前也许有家谱,但后来基本上都丢失了,不知道现在是否像藏族一样。

所以,家族的人的质量方面,在社会上有一个非常公认的评价。某家的女儿嫁到男方,或者男方娶妻,可能一方面像现在这样,看这个家有没有车、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毕竟这也很现实。但是在藏地,更重要的是这家人怎么样。不知道是前世的业力、还是什么,有一些人家里全部都是盗贼。每一个人的人格还是有差别。

一个人的口碑不是特别好,跟家族非常有关系。比如藏地某位上师的转世转生到某一个家里时,人们会先评价这个家庭怎么样。听说历史上真的有差别,以前有些高僧大德转世的那个家族的人特别稳重、有能力、有智慧,因为这样的原因,后来这位高僧大德在做事情、弘法利生方面非常成功;有些本身是无误的、没有任何错谬的前世的化身,包括有些伏藏大师,但是因为当时选择转世的家庭不怎么样,后来他的事业也大打折扣。有些人说,这些高僧大德是为了调化不好的家族,所以特意转生到那里。也有这样的说法。

做人很重要,随时观察自己

人品非常重要。法师也好,堪布、堪姆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人品很好的话,可能偶尔有点烦恼、有点情绪、有点个人的毛病,但是大的方面不会出什么问题;如果人品不好,虽然暂时受清净的戒律,智慧也非常不错,包括生活富裕、相貌庄严,世间人们羡慕的好多功德都样样具足,但结果不一定很好。人的质量有差别。有些人很好,存有正直的心、善良的心、利他的心,遇到任何事情就像纯金一样,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变化,都会非常坚定地面对。表面上看,那么多人都一模一样,只是有些人耳朵大一点、有些人耳朵小一点,有些人鼻子大一点、有些人鼻子小一点,但实际上,人内在的种姓、福报、人格等,这些有差别。

大家都应该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是不是很正直,还是说表面上看可以,但实际上自己观察自己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一大堆毛病,虚伪心、谄曲心、比较狡猾的心,还有平时讲到的贪嗔痴慢疑五毒……许许多多的过失一大堆,好的方面很少。这不用别人来评价,别人评价不一定是正确的,自己对自己观察的时候确实很重要。我也经常观察,有时候觉得自己以前还可以,现在随着年龄增上,也会想:会不会自己没有主张?会不会容易被人利用?会不会这样?我随时都在观察自己。

其实每个人也需要这样,做人很重要,正因为重要的原因,前辈的大德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论典当中、以不同的教言反复强调。如此,也会为我们以后的弘法利生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大家暂时会觉得你讲经说法、与人交往说话也是头头是道,口才也非常超群,可是慢慢接触以后,大家都没啥感觉了,甚至越来越有不好的印象。

这里讲做人的方法,做人要正直,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刚才我说的是人法根本为正直,这两个意思相同。

下面正直和欲望放在一起讲。

贪欲越多,痛苦越大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下面开始讲欲望。如果贪欲越来越多,所求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多,如果利益越来越多,痛苦也会越来越多,烦恼也会越来越多。《十住毗婆沙论》当中说,有一些人先求食物,有了食物、求更美好的愿望,有了美好的愿望以后、再求尊贵,有了尊贵以后、不断地追求国王的身份,做了人间国王、还想做天王——天人的国王,所以“世间贪欲者不可以财满”,世间的贪欲之人不可能以财富来满足。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大地上所有的财物,对贪欲者来讲,根本不会满足。可能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痛苦越来越多,因为欲望很难满足。需求可以满足,但心里的欲望是填不满的大深坑,很难满足,佛教徒应该清楚这样的道理。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少欲之人,无求无欲,没有什么可求的,也没有贪求的欲望,如此一来则没有这么大的过患,也就是刚才讲到的财富越来越多的过患、欲求越来越多的过患。这是从佛教知足少欲的思想出发。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他们觉得欲望是有必要的,他们不认为欲望是一种烦恼、痛苦的因,反而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动力,有了欲望才有勤奋,有了勤奋才有发展,有了发展才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些西方思想家觉得,一定要点燃你的欲望,激发你的希求心,这是现代文化的追求。他们认为的欲望,不一定是佛教所说的是“五毒之一”“三毒之一”“贪心是毒”,不可能这样说,他们说这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对未来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可以让我们过上最快乐的生活。当然他有他的道理,通过世间的希求财富来满足人生,可能有了欲望以后,有上进心和追求心。

那么,这两种思想是否冲突呢?我觉得不冲突,我们佛教也不遮止在家人在生活上的希求,我们遮止的是贪得无厌的欲望,因为它确实会带来痛苦。很多人没有发现这一点,这需要在慢慢分析的过程当中才会发现。

正直少欲,适宜修行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如果真的人心很正直、不堕欲望,这样不管修什么法都特别相应。修行人应该在寂静的地方,不管住处、生活,尽量知足少欲,如是则能出生一切功德。

刚才个别男众发心人员说,女众发心人员做饭更好吃。我叫他们男众自己做,我们在上面随便吃一点,不要欲望太大了,最好不要有太多的选择,这样好一点,这样修行也会越来越好。现在有些人觉得:你们山上是不是很苦、很穷?其实我们现在山上一点都不苦,非常富裕,而且富裕得有点过分,越来越富裕的话,以后很痛苦。人最大的痛苦是金钱多了。当然有少数道友家里没什么支持,但大多数人生活上没什么困难。如果欲望越来越少,贪求不多,那很多闻思修行的功德、出离心、菩提心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俱舍论》中讲,少欲知足是圣者种姓。如果我们欲望特别多,欲望接连不断地出现,可能会在很多方面产生更多的烦恼。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少欲的人没有谄曲心以迎合别人、讨好别人。我觉得出家人挺好的,不管别人诽谤也好、陷害也好,都没什么,地位——我也不希求,有一些名声——我也无所谓,财富——也无所谓,不管待在哪里都好。去年有一些人吓唬我:“你如果不好好说话,下场很惨!”有什么可惨的?我也没什么希求,名声方面以前没什么、以后也不求什么,财富没有更好,也没有什么。有时候没有希求的人也不用讨好别人,“我请你吃个饭,你一定要……”我们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就是源于为了迎合别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

少欲的话,诸根也不会被对境缠着,眼根不会被色所牵引,耳根不会被声音所牵引,鼻根不会被香所牵引,舌根不会被味所牵引,身根不会被触所牵引,意根不会被法所牵引。如果你欲望很大,看到一个色法,“这个衣服太好看了,我一定要买这件……”现在一打开电脑,能看得到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很多人“我要买这个,我要买那个,买买买……”一会淘宝,一会拼多多。没有钱怎么办?借钱,最后身份证都不敢用,甚至连命都保不住,很危险的。现在社会的很多问题,不论是家庭、还是个人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控制欲望而带来的特别可怕的后果。听到“这里有个很好的声音,这里有个好吃的……”凡是色声香味触都想要,最后只会得到更多的痛苦。

有些道友特别喜欢网购,这说明修行不是很好。以前我们在这里大家每天都只吃糌粑,现在有些道友欲望比较大、钱比较多,今天买一个,明天又买一个……现在世间的很多产品只是为了激发我们的欲望,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需要。比如这是一个杯子,它可能会这样宣传:这个茶杯,你用了以后如何如何,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任何问题;或者,你喝了后,永远不会生病,让你健康、长寿、庄严等等。——其中可能加了一些成分,也可能没有。又说:这个茶杯如何,里面泡的茶是什么样的,而且喝的话,要喝一辈子,至少喝五十年,喝的方式、配的水一定要什么矿泉水……这样一套下来,保证你的健康怎么样。可能有些人听了以后,“那以后我一定要专门定这个、喝这个,不然我活在人间没有任何意义了……”(众笑)你们也好好想一想,有时候看得太多了,被欲望所牵,很痛苦。

君子坦荡荡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行少欲,不需要欲望太多,心坦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心非常坦然。没有欲望的人,他遇到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也没有什么畏惧的。如果我们有欲望,就会害怕不成功,害怕被发现。触事有余,不管做任何事情,无有任何阻碍,游刃有余,常常不会不满足,过得很快乐、很幸福。

有一天,我在微博中引用了《四十二章经》当中的教证:“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法句经》等几部经中也有不同的翻译,但我觉得《四十二章经》里面的比较好懂。有了爱就会有担忧,有了担忧就会有恐怖,有了恐怖就会有痛苦等等,如果没有这样的执著、欲望,那所谓的担忧、恐怖、畏惧都没有。

上师的小木勺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下面讲的是知足,这里叫少欲。大家应该清楚少欲和知足的区别,少追求、欲望减少叫少欲;知足,自己满足于所拥有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个是一样的,但在有些经典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在字面上也可以分析这两个之间的差别,一个是不外求,没有欲望的话不外求;知足的话,自己得的不多,但是已经满足了,有一件衣服就可以了。以前的前辈,像弘一大师一个毛巾用了十几年,有一个东西就可以了,一个碗用了很多年。我以前在厦门买了一个小小的木勺子,现在还在用,这个我比较执著。当时正在写《旅途的脚印》,当中写到华智仁波切执著的那个木碗。当时我还买了一个木碗,只是木碗没有了。后来在厦门鼓浪屿,我跟洛巴堪布每个人买了一个木勺子,他的可能已经丢了。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执著,也不太好。

少欲者一个东西能用很多年。工程部的有些道友每天穿一件破烂的衣服,这也是少欲者的表现,有时候需要这样的。很多现代人光衣服就好几间房子,今天穿一件、明天穿一件,这样也有很多痛苦。当然你有财富、有福报,我们也不嫉妒,一个小时换一件也可以,戒律上也没有限制,你有这种能力也可以。尤其是在家人,穿着方面还是有开许,也不是说作为佛教徒全都要穿得破破烂烂的,这样也不是很好。但是如果太过分,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不知道能否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利益,不好说。

少欲者有涅槃的机会

少欲者有涅槃的机会,前辈的高僧大德并不是因欲望很大而得到成就的。不管是显宗的、密宗的高僧大德、修行人,对世间人希求的色声香味触不一定很重视,他所希求的是什么呢?他所希求的是真正认识内在心的本性,或者说是内在的快乐,这很重要。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的一个道歌里也讲到:“知足无价宝,胜金千万亿。内乐若不生,外求痛苦因。”这个教证很好,我很喜欢。知足,不管对任何人来讲,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远远胜过千万金银财宝。如果我们没有产生内在的快乐、没有希求内在的快乐,仅仅希求外在的快乐,希求外在的金钱、外在的衣服、外在的环境……这样也许自己徒劳无益,倍增痛苦,疲倦不堪。

我们可以看看现实当中大多数的人是什么样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要一直闭关修行,希求内在的快乐。这也不现实,但至少现在世间人要懂得外在的快乐和内在的快乐。大多数人求快乐的方式是什么呢?用外在的快乐来满足自己的内心——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比较困难。

接下来讲知足,今天我们讲完少欲和知足这两层内容就可以。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知足常乐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很多人如果想要远离痛苦,最好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所谓的知足,不仅仅是财物方面,包括好多方面的欲望,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满足感很重要。

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如果有知足的境界,那就是快乐的来源,就是安隐的来源。一个人有了满足感,就会有安全感,用现在的话来讲,有安全感、舒适感、幸福感。现在很多人心里没有安全感,很慌,“我好担心,好害怕,我在这个世界上好可怜,无依无靠,以后怎么办?”有些确实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也比较困难,这是现实的问题,不可能全部像出家人一样,有些在家人确实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这些情有可原,我们可以理解。但有些人根本不是这样的,他们自己内心很空虚,很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追求,没有满足所追求的欲望。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很早之前遇到这些教证时,我就很喜欢。知足的人虽然卧在地上,但是很安乐。

小的时候,我们家里什么都没有,来一个客人,我就只能到帐篷外面去睡,因为帐篷里面睡不下。在外面睡的时候,拿个小小的羊毛垫,晚上就在一个皮袄里面,也没有什么风湿病。现在不知道怎么样,很多医生说风会进入身体当中。但当时在外面露天睡觉也没有什么,冬天是这样,夏天也是这样,晚上也是特别快乐,数星星、看月亮、讲故事,睡在地上也没有什么。现在所谓的防寒的地板、地热,还有什么垫的这个、那个,那时候根本没有,但心情真的很快乐。到中学的时候,我才有盖的被子,其它时间都是在一个皮袄里面,因为皮袄比较短,有时候晚上有点冷,但还可以,就在皮袄上面再加一个小小的皮袄。那个时候大多数的藏民都是这样的,被盖都没有,但大家很幸福、很快乐,身体也很健壮。这一方面是当时的生活条件所限,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心态,心态很快乐。不像现在所说的,只要一脱下来,“肯定不行的,风马上入到你的身体当中,你每一个毛孔都是打开的,那很危险”,现在稍微有一点身体露出来,“快盖上,风进入就完蛋了……”你们可能觉得睡卧地上不可能的,但我深有体会。

生活上有的话也可以,没的话也没什么希求,人世间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仅此而已。

不知足的人,痛苦常相随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的人,虽然在天堂一样的宫殿里面睡觉也很痛苦。七星级的宾馆、五星级的宾馆里面,很多人都很痛苦,开宝马、奔驰的也有人自杀,在特别高档别墅里面的人也不一定很快乐……心真的很重要。米拉日巴住在一无所有的山洞里面唱欢乐的歌,世间的帝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面叫苦连天。我们内在心的境界,确实很重要。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这些讲得很好,心里的富裕有很大的差别。《佛本行经》当中说:“卿等当知足,尔乃心安定,知足人间乐,无厌生天苦。”如果知足的话,心很安定,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有安全感,知足的人在人间哪一个角落都很快乐;如果不知足、贪得无厌的人,就算和帝释天一样生在天界,也非常痛苦。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不知足的人,经常被五种妙欲所牵。《大宝积经》里面讲到:有一个善生菩萨得到一个赡部洲中非常好的金铃,想把它给一个特别穷的人,他觉得当时摩竭陀国的波斯匿王最穷,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地位、财富等很多方面都没有满足感,所以将金铃给了他。

去年有一段时间,有些人说,川普的欲望是世界上最大的,他是世界上最穷的人,也许是因为很多人不喜欢他、故意说的。某种意义上,确实他金钱很多,芝加哥好多地方都有川普大厦,但是他偷税漏税等的故事也比较多,所以,有些人认为他们国家最穷的人就是他,但到底是不是也不知道。

因为欲望所牵,财富很多,但心里很穷;有些人财富很少,但是心里很富裕。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知足无财真富翁。”如果知足,没有财富也很富裕;如果不知足,有财也很贫穷。现在很多世间人都不懂这些道理,我们很有必要给世间人讲讲,让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追求有所限制,不要太贪得无厌,否则短短的人生当中什么都做不了,一直在欲望的控制下感受着无量的痛苦。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这些不知足的人,少欲知足的人看到他们觉得特别可怜。《大宝积经》云:“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前面说虽然这个人有特别多的财产,但是如果没有知足心,这是最贫穷的人;这里说,虽然他身无分文,但如果他有一种断舍离的心,有智慧的人说,这个人还是很富裕的。

出家人在某种意义上知足少欲,基本上没有希求,这方面很快乐。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应该希求比较简单的生活,这样对任何人来讲都很有利。有时候我们去百货商场,可能需要的东西一个都没有。有些人问我:要不要给你买个东西?要不要给你带什么东西?我说,我自己去都找不到什么需要的东西,你还能给我带什么东西吗?很多东西,我们都用不上,有的话,也只有送给别人。以前跟道友们说过,不要给我东西,不然我自己肯定用不上,当下就全部给别人了。有些人说,你给的时候通知我一下。那你何必给我呢?(众笑)

价值观不同,也许世间对佛教知足少欲的观点不太懂的人不一定接受,但不管怎么样,欲望不要太膨胀,如果实在做不到知足少欲,我们也不要贪欲太大了,任何事应该有自己的控制能力,这对你个人来讲是最幸福的。

不管吃的穿的住的,有福德住好一点也可以。有一些有条件的人,“我只吃青菜,其它都不用,我一定要穿破烂的衣服……”这样也没必要,你有福德,戒律当中也允许可以享受自己相应福德的对境,你有好的车、房屋,也可以享受;如果财富不是抢来的、偷来的,并不是故意欺骗别人带来的,你正常享用也可以。否则自己一直说知足少欲,也舍不得给别人,死的时候谁都用不上,更可惜。

如果没有福报,自己也不要特别贫穷,基本的生活希求也是需要的,不堕两边。

有了佛教的理念,对我们的生活、修行、行为真的很有帮助。大家要好好地思维《遗教经》。我听说很多道友学了《遗教经》以后有些收获。确实,这真的是佛陀最后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有加持力的教言,就像一个老父亲临死的时候跟我们说几句话,那我们子女应该尽量按照他的遗嘱来行持。在我们自己还没有“涅槃”之前遇到《遗教经》,真的很幸运。

去年冬天的时候,算是研究吧,我翻了很多大德的讲义,同时把这部经翻译成藏文,这样不管怎么样,算是为佛法贡献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希望在座的各位好好看,不要讲完以后就扔到很远,至少看一两遍,这样对你们有很大利益。

乔美仁波切以前说过,讲一部法的时候,诸佛菩萨会集中在那部法当中,不断地给我们加持,哪怕传讲者是凡夫人,也有很多诸佛菩萨融入他的身体,讲完以后,他们又跑了。——这是乔美仁波切说的,不是我说的。在我们正在讲的时候,法肯定有一种加持力,那个时候抓住机会,你自己也能得到加持,以后这些内容可以长久存留在心里,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修行,这样以后肯定有利益的。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