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 >> 佛遗教经讲解7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第7课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仁波切 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会讲完《佛遗教经》。

前两天我说,大家如果有翻译能力的话,可以将法王的《胜利道歌》译成各种不同的文字。法王是用藏文写的,这里已经有部分国家的语言译出来了,有中文、英语、梵语、阿拉伯语、印度语、俄语、挪威语、马来语、蒙古语、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韩语、瑞典语、荷兰语、波兰语、越南语,这些是已经翻译完了的,正在翻译的有罗马尼亚语、契克语、斯罗文尼亚语……还有很多很多。这也是一种缘起,是法王如意宝的精神、智慧传遍于世界各地的一种缘起。我们以后也是以不同众生的语言来弘扬佛法,主要是把以上师如意宝为主的传承上师们的智慧教言立成文字,洒向整个世界。这方面大家应该发愿,自己如果有这方面的特长,应该通过种种方式来弘扬。

今天继续讲《遗教经》,前面已经讲到了不忘念,不失正知正念,接下来: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这里主要讲禅定,佛陀告诉诸位比丘,你们应该摄持、调伏散乱的心,心如野马、以正法调伏,佛经中说,心像野马一样,可以用正法来调伏、调整,如果心能调伏和摄持,叫做禅定。如果心处于禅定当中,能了知世间一切生灭的相。心定下来,就能清清楚楚了知世间万物生灭的相。就像水当中虽然显现月影,但如果水一直在浑浊的状态、搅拌的状态中,那不可能显现清净的月影;如果水器纹丝不动,月影显得格外清楚。同样的道理,只要心清净,就能得到境界,一切的境界都能得到。所以,你们应该经常精勤修习各种禅定,四禅八定、世间的禅定、出世间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当中长期入定,这样的入定是真正能获得解脱的根本。

《万善同归集》云:“二力最大。因业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死。”意思就是说,两种力量最大。其中,世间的业力能让我们入于三界轮回、六道轮回当中,力量非常大;还有禅定的力量,通过禅定的力量,可以超离生死轮回。所以不修行、想得到解脱,恐怕确实有困难。虽然有些人喜欢转绕、喜欢抄经、喜欢念经、喜欢闻思等等,但是在修行的时候力量比较差。其实,自己要空出一定的时间尽量让心专注,无始以来的心像野马一样、像猿猴一样、像闪电一样刹那不停,在外面漂泊,妄想纷飞,我们应该用九住心、正知正念,以及认识自己本性的方式,尽量调教自己的心,这样一来,会有解脱的机会。一定要修行。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如果我们的禅定成功,自己心真正能收回来,能安住得下来,不会往外散乱,那智慧也会得到保护。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意思就是说,就像有些特别珍惜水的人,他们非常善于做一些水堤、水坝、水池,他们不会让水轻而易举地漏掉。

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有智慧的人修行也是一样,为了不让智慧的水轻易漏下去,善于经常修禅定,修禅定以后,智慧也能保存。我们经常说,戒生定、定生慧,依靠定产生慧,或者已有的智慧依靠禅定来进行保护。其它佛经当中也讲到,智慧相当于灯,能放射光明,但是如果没有禅定,则相当于狂风当中的油灯,因为你的智慧火很有可能被其它外缘吹灭。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等各个方面智慧很不错,但是因为不具足禅定,他的智慧没能用到弘法利生上,无法持久,半途而废,最终不得成功。我们知道,最究竟的定就是止观双运的禅定,不断护持本来面目、证悟境界的禅定,或者世间当中经常说“这个人很淡定、有定力”,有定力的人不会随风飘荡。人当中,有没有定力差别比较大,有些人经常坐也坐不住。以前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意科喇嘛,他经常批评一些散乱的修行人:是不是你们的坐垫上有很多荆棘刺?如果坐垫上有荆棘刺,那坐在上面很痛苦——以此比喻有些人在自己的坐垫上坐不住,这种人没有定力。我们经常说“踏破鞋底不如坐破垫底”,到处去,把鞋底都走破了,其实不好,应该经常坐在自己的坐垫上,把垫子磨破,这是修行的定力。米拉日巴尊者对此也有不同的教言。

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些道友的介绍当中:在这里发心一段时间,那里发心一段时间,待了三年换了六个部门。相当于半年换一个部门,这样我们会产生怀疑,要么这个人特别有智慧,像蜜蜂一样,这里沾一下、那里沾一下,不断换单位;要么这个人没有淡定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做很长时间,至少说明这个人心比较稳定。我们当中的有些道友,光扫厕所就好多年了,也不是别人安排他扫厕所,是他自己主动为僧众打扫卫生。从世间层面,这是很难接受的事情,但有些人有定力、有境界。

有时候可以看出,各个部门招聘的时候,有些人的介绍里面,什么都尝试过,也许他具足丰富的世间经验,但也许这个人心很不定:在这个班待过、那个班也待过,发心也是这里待过、那里待过,所有的部门都已经品尝过。那这样是好,还是不好呢?只有自己来评价自己,是自己心不定,还是有一种其它的境界?也不好说。一件事情需要做很长时间,才能获得比较明显的结果,否则到处走马观花,可能不一定有很大的意义。

在这里讲的是禅定。禅定,我们的心应该能摄受,以前的古人也会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世间人的说法,不能看的东西不要看,不能听的声音不要听,不能说的话不要说,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做,但是他没有讲方法:为什么这样?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哪些是非礼?哪些是应礼?没有详细地讲。这里讲到,通过正知正念来摄持自己的心就是真正的禅定。

不管什么样的人,与一个人接触的过程当中,没有散乱心,不会动来动去,眼睛也不会一直飘来飘去,那这个人心还是很淡定的,还是很有修养的,或者这个人有一定的定力、境界。这是所谓的禅定,如果没有禅定,智慧也没有。像《大宝积经》中所说:“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如果没有禅定的心,就没有清净的智慧;没有清净的智慧,相续当中的我执、我所执、一切烦恼等漏法没办法断除。所以,作为一个行者,我们首先应该全力以赴地修行禅定。

在座的各位,不管早晚,白天有时间的时候应该至少禅修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习惯性地禅修,这个很重要。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每次课前也是上师瑜伽安住几分钟,这也算是很少的禅定。依靠这种方式,自己的心逐渐能完全安住。有些人的心,刚开始一点都没办法安住,但慢慢修行,心是最容易调伏的。一方面心是最不好调伏的,但另一方面,只要习惯了,它自然而然可以安住。如果没有管它,它就像非常调皮的孩童一样,没办法调整,但如果我们经常修行,肯定能修好禅定。

接下来说智慧。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如果你们这些比丘、修行人,有证悟般若空性、观察无我的智慧,则不会有贪著。没有般若空性的智慧,对这个耽著实有、对那个也耽著实有,对什么法都去贪著。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智慧包括胜义谛的智慧和世俗谛的智慧,依靠胜义谛的智慧,观察万事万法没有任何我和我所;依世俗的智慧找到一个真理。如果我们依靠这样的智慧,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则不会有贪著,如此一来,佛陀说“在我的教法当中一定能获得解脱”。我们要获得解脱一定要有观无我空性的智慧,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千万不能放弃般若空性。

以前讲过,在座的各位,在即生当中遇到佛法特别不容易,你们不能认为“大圆满没办法修,大中观没办法修,般若空性没办法修,只修一个简单的观音心咒就可以啦”,这样肯定不行。遇到这么殊胜的法,断除轮回的根本最主要的就是智慧。《遗教经》的一个注释中讲到:无慧名缚,有慧名解。无有智慧叫束缚,有了智慧叫解脱。日称翻译的《父子合集经》当中说:“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这个教证很好,如果我们对万法通达,那对世间的五欲六尘不会耽著,一定会从中出离,而且这种人善于降伏自己的心、调伏自己的心,能破坏所有贪嗔痴等烦恼。证悟空性的人,一方面完全能调伏自己的心;另一方面,所有的八万四千烦恼全部都会摧破、消灭。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这样无我的智慧,那就很可怜。

这里也讲: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空性智慧,那这种人不是修道人。这里主要指出家人,因为前面说“汝等比丘”。如果一个出家人没有一点点般若空性智慧的境界,其实不算修道者,因为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佛法精髓就是般若空性,如果一点都没有般若空性,则不是修道人。如果不是修道人,那是不是在家人?也不是,因为他已经剃了光头,披上了袈裟。前几节课说“要摸一摸自己的头”,后来我听说好多道友天天摸自己的头。(众笑)如果对空性一窍不通,白衣也不是,这个人叫什么呢?无名,没有名字,不伦不类,既不是在家人、也不是出家人。如果出家,至少要出离世间的家庭,出离轮回,至少对般若空性应该有所了解,否则这种人还不算真正的行人。

戒律当中也说,有些没有智慧的人对自他不利。当时,裸行外道的人遇到了舍利子,他们不了解佛教,提出了五百个问题,舍利子特别善于回答,一一进行答复,五百个问题都答得非常完美,因此,这些人对佛法产生了信心,纷纷出家。出家的时候,他们没有找到舍利弗,在一个比较笨的人那里出家,出家以后还继续问问题,但那个人什么都不懂。后来他们想:这么笨的比丘,在佛教里面出家没有什么意义。于是,都还俗了。现在人也是如此,遇到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出家人、佛教徒都心生欢喜,“哦,原来是这样的”;遇到行为不如法的、见解不正确的人,大家都产生邪见,甚至还俗、诽谤。所以,作为出家人,应该再三提醒:一定要懂得般若空性,要有一点般若空性的智慧;如果没有,那你什么都不是。居士也是一样,虽然你有头发、有在家的服饰,但如果对般若空性一无所知,那你实际上还没有尝到佛教真正精华的意义,你可以叫边缘者或者无名者。这很重要。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如果一个人真正有智慧、真正具足般若空性,如同《华严经》当中所说,则是超越生老病死苦海的坚实的船、度越轮回苦海的船;有了智慧,也是遣除一切无明黑暗的大明灯。在黑暗当中伸手不见五指,如果有了太阳和明灯,一切都照亮无余,同样的,如果有了般若空性的智慧,在世间当中他就是明灯;这样的真实智慧,是能治一切病的良药;也是能砍掉所有烦恼树木非常锐利的斧头。用四个比喻来说,智慧确实很重要,如果无我智慧一点都没有,这些比喻一点都说不上,自己迷迷糊糊的,说是出家人也不是,真正佛教的道理一窍不通;如果不是出家人,看起来也有出家人的形象。

真正有智慧的佛教徒,内外齐全的人,对佛教是有贡献的;如果内外不一、表里不一,或者外面是出家的形相,内在烦恼猛盛,行为不如法,充满邪见,这样的人对整个佛教也是一种破坏。以后对于出家人,从他的人格上、行为上、戒律上、见解上、修行上,一定要有一个筛选,否则一说出家人就神神叨叨,一看,“这是个什么人呐”,坐一会都有点不敢坐在一起。从他的眼神、从他的整个言行举止等好多方面看,这个人不要说弘法利生,连一个正常人的生活都没有,那对佛教真的不利。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求在出家的时候都有询问,你是不是黄门?是不是精神不正常的?有很多询问。在佛陀时代时,佛教的招生并不是所有的残疾人、精神不正常的人全部都进入佛门,这样对众生没有意义,不但自己解脱不了,反而对佛教造成危害。当内在、外在的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自己还是好好当一个不明显的佛教徒,好好忏悔、好好修行,这样对佛教没有损害。

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所以,你们应该用闻思修行的智慧,令自己的前程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

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有些版本是“虽无肉眼”,虽然没有五眼当中的肉眼,但也能照见一切,因此称之为智慧。

这是前面讲的智慧,下面是正文当中最后一个法——戏论。去年讲的《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讲的戏论比较多,其中世俗的戏论,凡是跟解脱、真理无关的,知识、学术、天文地理、各种医术、宗教等,都是戏论法;从胜义层面,凡是来去、有无、是非、生灭等等,所有的这些边或者所有的法都叫戏论。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诸位比丘、修行人、优婆塞、优婆夷,如果有种种戏论,修行人一直有各种散乱和戏论,虽然你是出家人,但实际上不能得到解脱。出家人以解脱为目的,整天在戏论当中飘,那肯定没办法解脱。

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所以,作为比丘、修行人,应该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舍弃自己的各种乱心的戏论。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如果要想真正得到解脱,得到寂灭的快乐,一定要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善灭戏论。就像前面说的,“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灭除一切戏论,才是真正获得解脱。佛教最大的特点是远离一切戏论,佛陀自己最高的证悟也是善灭一切戏论。《诸法集要经》云:“若求证真如,当安住净慧,不乐着游戏,此为天中天。”如果想要求真如,当安住于清净的智慧;佛陀离开了所有的游戏、戏论,因此叫天中天尊,或者人中至尊。佛陀最大的特点,住于清净的慧,通达了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正因为如此,人天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这样来的。如果每个人想像佛陀一样变成人中至尊,则需要通达善灭戏论的境界。

这以上讲完了正文部分,在有些注释的科判当中,前面叫序分,下面叫流通分。按照藏传的分法是初善、中善、末善。这以下属于末善或者流通分。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诸位比丘,以上讲到的种种功德,包括清净的戒律、有惭有愧、知足少欲、智慧、禅定、精进等等,要想得到所有的功德,一定要常常一心一意地以专注的心行持,不要散乱,一定要像远离怨贼一样远离放逸。世间的怨贼,肯定谁都不愿意跟他同住。放逸真的很可怕,如果不离开放逸,修行解脱都无有是处。《大宝积经》中讲过:“过去无量佛,现在及未来,一切从善起,住不放逸道。”过去无量的佛,现在无量的佛,未来无量的佛,从发心到最后证菩提的整个善行的过程,其实都是住于不放逸当中。三世诸佛都是因为不放逸才有了正等觉的果位,我们作为三世诸佛的追随者、后学者,修行过程当中应该经常用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我是不是正在散乱?我是不是正在睡眠?我是不是正在说别人的过失?我是不是连自己的相续都不观察、反而经常找别人的过失?……经常这样观察自己的相续,三门尽量用在善法方面,这叫断除放逸。所以我们要舍离诸放逸。佛陀整个以上的教言,如果好好修行,要有一个不放逸的、具有正知正念的对治,修行才能成功。

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为了赞叹功德,佛陀有时候也会对自己用大悲或者大智慧这样的称呼。大慈大悲的佛陀世尊,为了天下无边的众生得到利益,把以上所讲到的《遗教经》的法全部都讲圆满了。

汝等但当勤而行之:你们,包括当时的四众弟子,还有未来的四众弟子,应该按照上面《遗教经》所讲的那样行持,不但自己行持,还要弘扬佛法。《大宝积经》云:“世尊所开化,谁能报佛恩……己身能奉行,复化他人众。”如果要想报答佛恩,一方面自己好好地行持佛道,另一方面应该尽量地为别人宣说。在座的各位有两个重大的责任:一是自己尽心尽力地、如理如实地修行,每天听一节课、学一本书,观察自己的相续有没有一点进步和改变,这是最主要的;二是,我们在座的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为了报答传承上师们的恩德,我们也应该以清净心、将自己所知道的给别人宣讲,而不是为了名声、为了得到供养、为了得到地位,不是这样的。

这是佛陀最后给大家说的:我已经给你们讲完了,你们应该好好修持。

在哪里修持?怎样修持呢?

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在山间,在河边,湖边,有水的沼泽处,在树下,或者比较寂静的阿兰若、清净的屋室内,应该忆念、观想自己在善知识面前得到的法,包括无常、四谛法门。在这样的地方,时时刻刻不要忘失正知正念,常常勉励自己、鼓励自己:我应该好好修行,我早上应该早起,经常修加行。不要天天自己给自己泼冷水,“我这么烦恼深重的人,只有自杀才是我最好的前途……” 真的不知道什么业力现前,有些人对自己没有一点自信,对别人也经常用一些负面的词泼冷水,“你这样修不成功的、很可怕的、犯戒律的,上师不高兴,佛不高兴”。在上师面前、道友面前、法师面前,有些人自己的分别念特别重,顾虑很多。

有一次法王生病,我们在成都住了很长时间,当时和慈师、索顿管家一起在那里。索顿管家分别念比较多,“今天法王不看我,肯定上师有点不高兴。”“今天阿里美珠不看我,好像有点不高兴。”慈师说,要看什么?上师哪有这样一直斤斤计较的?有些道友也是如此:是不是上师不高兴,是不是道友不高兴,是不是管家不高兴,是不是我犯错了,本尊不高兴,护法神不高兴,度母不高兴,是不是得罪了作明佛母……一大堆负面的情绪,自己觉得肯定是犯错了,破誓言了,犯菩萨戒了,没希望了,只有下山了。其实这样不对,当然无惭愧者也不好,但是自己对自己的修行应该自我劝勉、安慰鼓励,精进修行,千万不要死的时候空耗。一生当中如果没有得到一点境界而死,这叫做“无为空死”,一点意义都没有,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生。后致有悔,可能临死的时候确实有后悔心。我们遇到了那么好的上师、那么好的法、那么好的寂静的圣地,有这么多顺缘,获得了暇满人身,佛陀的正法也没有隐没,这样具足条件的时候,如果一丝一毫没有修行,那我的下场肯定是三恶道,要想在三恶道获得解脱,几乎绝无仅有。这确实很难得,应该珍惜时间,鼓励自己、安慰自己,好好修行。这是佛陀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言。

佛陀说,我只能这样开导你们,除此之外没有办法。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相当于是一个特别高明的医师,知道众生烦恼的疾病,也知道对治的空性的妙药,服不服药就看你们。如果你不服药,不是医师的过错,那佛陀也没办法,“我为汝等宣说解脱道,解脱依赖于自己”,除此之外佛陀也没办法,善知识也没办法,众生自己没有好好修行也没办法。这是第一个比喻。《佛所行赞》中有一模一样的偈颂。

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第二个比喻,佛陀说,我就像一个善于开导的导师,我已经为你们开示了真正的道。听到之后,你到底信不信我指的这条路是你的事情,而并不是导师的过失。其实佛陀对众生是非常负责的,宣说了那么多的法门,如果我们辜负了佛陀,这是很悲悯的事情。

《大般涅槃经》当中也有几个比喻:就像太阳,虽然平等地照耀整个大地,但是盲人见不到阳光,这不是太阳的过错;恒河水平等地让众生饮用,但有些干渴者不去饮水,这不是恒河的过失;大地上可以平等地生长庄稼,但农民没有种庄稼,这不是大地的过失。同样的道理,佛陀对我们平等地赐予教言,因为众生的业力没有行持,这不是佛陀的过失,是自己的过失;每一位善知识非常平等地赐予特别殊胜的教言,每一位上师很负责任,将自己拥有的、特别殊胜的法平等地给有缘弟子。其中,个别人依靠他的法获得了今生来世的成就,有些人只得到一部分,而有些人不但不珍惜,反而诽谤上师、诽谤正法。每个人应该特别珍惜佛陀的教法,这非常重要。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㝹楼驼,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前面已经将法全部交待了,修不修是你们的事情。佛陀说,你们对苦集灭道四谛有没有疑问?如果对四谛方面的道理有不懂、有怀疑,你们很快地问,不要让自己的相续一直有怀疑、一直不解决、一直不决定,不要这样。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佛陀连续问了三遍,但是这些在场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向佛陀问问题。当然,这有几种原因:第一个原因,当时佛陀的一些无缘弟子、有障碍的弟子没有听到;第二个原因,佛陀马上要趋向涅槃,大家的心情特别沉闷,没有提问的兴趣;还有一个,大多数的圣者对四谛没有疑问。

所以者何?众无疑故:为什么没有人问呢?在场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有问题,虽然佛陀说了三遍“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但没有人提出问题。

时阿㝹楼驼,观察众心,而白佛言:阿㝹楼驼,就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的阿罗汉。此时,阿㝹楼驼观察所有众生的心之后,白佛言:

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他用一个假设的比喻,世间的月亮是清凉的,却很有可能变成暖热;日轮也有可能变成寒冷,但是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意义不会有变化。意思是说,佛陀说的四谛是真谛,这种真谛在任何时候不会有变化。我们经常说佛法的弘扬方式有必要改革,但是教法内容不用改革,为什么呢?因为他说的千真万确,过了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四谛法在当今完全可以接受。意义上没有什么可问的,没有什么超离真相的。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佛陀已经用通彻万法的智慧宣说了苦谛,苦谛的确是苦的,没有一点安乐,“三界轮回无有安乐,犹如火宅”。这些说得非常对,我们说人生皆苦,这没什么可辩论的,没什么变化的,这是对的。

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集谛是痛苦的因,业和烦恼的确是痛苦的因,没有其它,例如世间的因、帝释天的因、上帝的因、微尘的因……莲花生大师的《窍诀见鬘论》中讲了很多外道对世间的因的解释,他们认为万物的因是由其他造作者所造,这种说法不合理。苦谛的因就是集谛,这是第二个。苦要灭,苦的因一定要灭,集谛——烦恼和业要灭,如果因灭完了,果才灭。佛陀说的第三个也是正确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

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第四个,灭苦之道是真道,方法就是道谛,没有其它的道。世间的道灭不了苦,外道的道也无法灭苦,灭苦的唯一方法只有修道,通过证悟空性以后不断修行才能灭苦。

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阿那律很厉害,在佛陀面前再次重复了佛陀所讲的四谛法门的真理。所以,世尊,您的眷属、诸比丘对四谛是非常精通的,没有怀疑。希望我们在座的人真正对四谛法门不怀疑,不是“我不能怀疑,要观清净心”,而是真正通过闻思修行,产生定解,确实认为“佛陀说的四谛法门就是如此”。声闻乘当中,四谛法门很重要,密乘中也是如此,《如意宝藏论》《功德藏》等很多法都说,以四谛为基础,才能证悟密宗的最高境界。阿那律说:弟众中没有人产生怀疑,这是没有人问的原因。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佛陀接近涅槃时,眷属当中有三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情况:所作未办者。没有证悟的、没有开悟的、没有真正入道的,比如阿难,他是在佛陀涅槃以后才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他当时很痛苦,《涅槃经》里讲到他一直哭,什么问问题的兴趣都没有。当时像他那样没有证悟的人,看到佛陀马上要涅槃,特别伤心。还有一部分凡夫人,佛陀要涅槃的时候,大家非常伤心,就像有些上师、大德圆寂的时候,大家哭好长时间。有些人说,如果一旦真正的恩师、金刚上师圆寂的话,我可能没办法住在这个世间。我以前也想过,但是后来不得不住在这里。有些爱爸爸妈妈的人也会想,一旦我的父母离开的时候,我肯定无法住于人世间,或者我的爱人等等。如果是佛教徒,上师离开人间,可能很难以面对这种现状,特别伤心。所以,一旦自己最爱的、最重要的依怙离开世间时,凡夫人特别悲伤,不吃不喝不睡,特别伤心。这是一部分人。

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还有一部分刚刚入法,佛陀接近圆寂之前已经入法。入法,刚刚入于预流果。蕅益大师和有些讲义里面说前面的是预流果,但可能不对,这里“初入法者”是预流果。预流果的这些人,听闻佛陀所说的刚才前面讲到的《遗教经》的内容,马上获得了圣果。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晚上见灯光很明亮,漆黑一片时有特别明亮的灯光,在这个时候,即得见道,佛陀接近涅槃的时候,依靠佛陀的威力很快得到见道。这些人不伤心了,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空性,哪怕声闻乘的空性,已经真正通达了人无我,“‘我’都没有,哪有什么哭的”。不过佛陀涅槃以后,迦叶尊者也哭得很厉害,他和未生怨王没有赶上,很伤心。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第三部分人,成就已经达到究竟,所作已办,已经成就了,这是阿罗汉,他们已经远离了苦海,获得阿罗汉果位。他们只有这样的一个念头:世尊灭度那么快,奇哉,一切都是无常的。他没有自相的痛苦,阿罗汉看佛陀即将要涅槃,“奇哉,太稀有了,佛陀住世八十一年,现在要入涅槃了”,他有这样的境界。

三种人,一种特别痛苦;一种当下得到解脱;还有一种只是知道而已,对于阿罗汉,自己亲人圆寂,哪怕见到佛陀示现圆寂,显现上比较感叹,似乎有种好奇心,“佛陀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圆寂”,有这样的一种表示。

这是这个时候的状况。

阿㝹楼驼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阿㝹楼驼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阿㝹楼驼,也就是阿那律,刚才很明确地对佛陀说,为什么没有人提问呢?因为大家都已经通达了四谛,没有怀疑。虽然阿㝹楼驼这样说了,但是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了让大众对四谛的境界更加稳固,以大慈大悲心再次说。这次是佛陀自己说的,不是大家祈请。

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就像在其他经典中,对阿难的嘱咐:四众弟子们,不要悲伤,我哪怕住世一个劫,最终也会示现涅槃的。在整个世界上,只要聚会在一起,永远不会离开的法是没有的。佛陀安慰大家:我迟早会离开的,你们没什么可伤心的。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如果自利利他,我的佛法全部住于此世间。自利,通过自己修行获得解脱;利他,通过佛法利益众生。谁能做到这样,我的佛法已经具足,我在是这样,不在也是这样,如果能自利利他,我在与不在没有差别,哪怕住很长时间,除了自利利他,也没有其它事情。《大般涅槃经》云:“设我住世,若满一劫,会亦当灭。我所说法但当忆持诵念勿忘,此则不异我在世也。”佛陀说,我所说的法,你们好好记住,好好受持、好好念诵,不要忘,这样的话,就与我在世间没有差别。佛陀在《大涅槃经》当中说过,我们经常念诵、不忘佛陀的经教,经常去看,与佛在时没有差别。我们把《遗教经》《心经》等任何经教,当作真正的佛陀想,实际上,佛陀和佛陀的思想和文字一味一体,与佛陀在时没有差别。佛陀说过,我在世时供养我的肉身和我圆寂以后供养舍利没有差别。所谓舍利,即法身舍利,无我智慧、空性智慧都是佛的法身,可以这样讲。佛陀说只要能利益众生,好好修行,与我在世没有差别。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我该度的有缘众生,不管是天界的众生、人间的众生,我全部度完了;佛陀在这一世不能度的众生,也给他们创造了解脱的因缘,播下了解脱的种子。不管是佛陀,还是世间任何高僧大德,我们经常说,度化众生的事业圆满。每个高僧大德、佛陀、菩萨,有自己度化众生的事业,圆满以后,别人让他住世、他也不一定。以前无著菩萨,很多人让他住世,他当时没有答应:没事,在这个世间,我该度的已经度完了,我去其他刹土,也不一定是没有度化众生。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讲到的,有些是真正直接度的,有些安住于道当中,有些种下善根的种子。

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从现在开始,我的弟子们,你们把我的法辗转传下去,辗转行持,一代一代,一个一个不断地传下去,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今天给大家传了《遗教经》,我虽然没有真正的传承,但是也应该获得了佛的加持。不管怎么样,这部法以这种方式来传给大家,希望我们在座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应该要传下去。每个人都要想,自己也要发愿,代代传下去。不管是从文字上、从意义上,我们大家都要了解。与自己有缘的人,让他们好好学,好好印这本书、看这本书,最终真正能通达佛陀的遗嘱。我们也会知道,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教言,就像老父亲、老母亲临终的教言,我们一辈子都会记住。法王如意宝没有圆寂之前说,我离开以后,我的弟子当中比较好一点的还要继续维护我的道场。后来有些大弟子们,即使自己到别的地方弘法利生的各方面因缘是具足的,但是大家都记住当时法王的一句话,很多人都居住在这里。同样的道理,佛陀说,我离开以后,弟子们要把此法辗转传下去,这叫如来法身常住不灭。法身叫金刚身,也叫不破身,他是永远不灭的,佛的肉身可以灭,法身不灭。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佛陀再次讲,大家都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只要有聚会,最后都会离开,所以不要伤心,不要悲哀,一定要了知世间的真相。其实,这些法应该要懂,就像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里面讲的,善知识虽然不想离,但一定会离开的。我们很多闻法的聚会,凡是集聚的,包括家庭、在一起学习的班,这些一定会离开的。这就是世间的真相,大家一定要懂得,没什么可伤心的,一会会离开的。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我们最好以自己精进的智慧追求解脱,早一点获得解脱,一旦得到解脱,无常的痛苦都没有了,用智慧的明灯来灭除世间愚痴的无明黑暗,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早日解脱,依靠这种智慧破除所有世间的危机、黑暗。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佛陀再三讲,所有世间万法的本来面目是不坚固的、假立的、脆弱的,我今天示现涅槃,就像一个人遣除恶病一样,对这个肉身、对这个世间没什么放不下的。佛陀将他自身的境界对我们作了交待。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佛陀要舍弃这样的身体。佛陀在显现上把自己的色身比喻成罪恶之物,而且所谓的身体是五蕴假合的和合物,就像《入中论》里面讲的一样。

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我们的身体是没在生老病死大海中最主要的一个根源,世界上任何一个智者,要灭除身体,就像杀怨敌和贼一样的,谁会不欢喜呢?对身体不贪著,《法句譬喻经》当中说过,天下之过莫过于身。《庄严论经》里也说过:“有身众苦加,无身则无苦。”有身体、众苦交加,没有身体就没有痛苦。佛陀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实际上是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佛陀显现上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佛陀的色身庄严无比,但佛陀在显现上离开身体的时候,让我们不要特别贪著。我们临死的时候对身体舍不得、眷属舍不得、财产舍不得、人世间舍不得……其实这是我们没有懂得无常,在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当中,没有一个超离生死的,在这里不可能保得住。《大般涅槃经》云:“如来天人尊,金刚身坚固,犹不免无常,而况于余人。”这个教证很好。如来的金刚坚固之身、相貌庄严之身也会示现无常,那更何况是我们其他人如同水泡一般的肉身,有什么可靠的呢?没什么可靠的。如果医院给你发病危通知,能够如同佛陀这般自由自在的境界的人很少,但是至少也要想到:这个肉身已经为我服务了多少年,已经可以了。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比如,你是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要想:我已经用了八十年了、五十年了、三十年了,已经可以了,现在他不陪了,那我就随缘吧——要有这样的心态。佛陀自己那么庄严的身体示现无常的时候,会呈现这样的示现。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最后这一段比较伤感。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诸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四众弟子们,你们应该心专注,在三界当中,一定要精勤地要想出离轮回。世间当中坚固的、不坚固的,寂静的、动摇的,像器世界山王那样表面上看不动摇,有情世界的众生好像是在动摇当中,但实际上动与不动全部都是败坏的、没有安定的相,所有万事万物、器情世界、轮回涅槃所摄的法,没有一个可靠的、没有一个不败坏的。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下面,你们且止,世亲论师的注释当中说是三门要停止,意思是身体安住,心要入定,语言上不要说话。佛陀在晚上示现圆寂,所以佛陀在此处说:时间马上就过了,我即将示现圆寂,这就是我最后给你们的教言。佛陀四十九年的传法,这就是最后给我们留下来的语言。法王如意宝也是,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我们整个世间的明灯、三界众生的导师、对众生开导的商主、无与伦比的大慈大悲的佛陀,离开世间时给我们留下的最后的教诲,大家应该很好地修持。那天我翻译的时候是2月19号,当天我也很伤心,哭了很久。

《遗教经》确实是佛陀最后给人类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佛陀的追随者都要特别认真地行持,再三地阅读和修行,尽量一代一代地传给有缘的众生。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