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22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二课

思考题:

1.在福德资粮修行的前中后诸阶段,为了令善根稳固、圆满,需要把握哪些要点?

2.要生起入定位两种修道(修行修道和清净修道)的境界,需要具足哪三种顺缘?

3.要生起入定位两种修道的境界,需要遣除哪四种违缘?

在听受《现观庄严论》的过程中,以前学过中观、因明以及般若法门的人比较容易懂得其中的内容,也会有新的感触;而从来没有学过相关经论的道友,会觉得比较难懂。最近,我一个礼拜只讲一堂显宗的课,也是想大家能有一种难得的心。虽然难懂,但其中确实有许多调伏烦恼、增上智慧的珍贵教言。佛陀的教诲如同甘露般,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因缘享用,就必定可以遣除相续中的烦恼。因此大家对于学习本论,应有一种难得之心,这很重要。

如果把学习佛法当作世间一般的培训或学习,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定位。我们应该想,这一堂课是百千万劫中都难以值遇的。有种说法叫做“百日有一食”,即如果一百天里只有一顿饭,我们必定会非常珍惜、向往,会专心致志地去接受;同样地,哪怕我们每个礼拜或每天能够听一堂课,大家也应发起恭敬、希求的清净意乐,以欢喜心、恒常心来接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佛教的堪布、堪姆、格西、法师都可以说是佛学的指导者,也可以算是老师吧。今天刚好是教师节,我从早上开始就接了很多电话,后来我想起来,其实我也是个老师,从1985年到现在,已经做了28年的佛教老师。无论是学院还是其他地方的道友,大家不要把佛教的闻思当作平常的学习,因为在普通的教育系统内,一个学生在老师面前待十几、二十几年的现象是很少的,比如说大学,学生毕业以后便都自己去找工作,永远待在里面、一直学不完的大学,现在国内外可能都是没有的——但佛教确实与此不同,一个真正的佛教善知识有着取之不尽的智慧和慈悲的宝藏,我们作为求学者,可以在他离世之前一直依止,从他接受佛法。所以,我认为佛教还是有很多的不共之处。

当然,世间的教育也很重要,如果不去接受,人类就成了野蛮的动物;同样,佛教徒也需要长期的学习,任何一个寺院中如果没有闻思修行,那就徒具形象了。我们学院的藏族男女众这几天一直在开教学大会,今天大概是第三天了,到明天闭幕。大多数堪布和堪姆的演讲我都听了,刚才就有些女众法师说,今年她们往藏地各个地方的女众寺院派了二十多位法师,有长期讲经说法的,也有短期的。我想,我们汉僧教务科这边,也应该从今年开始陆续派一些人出去讲法(不过汉地有一个毛病,好像一直没有请法师的意乐和传统,尤其是现在,很多寺院都变成了旅游场所,其他一些群体就更不用说。藏地还是不太一样的,本来和男众比较起来,女众在地位、学术交流等方面都要稍微差一点,但现在确实大为改观了)。如果外面有人请,我们可以先安排一些短期的,但先要通过各班法师、教务科以及我的筛选和过滤,因为这是以佛学院的名义去,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要考虑到他在学院呆了多长时间、平时行为如何……前两天,有些国外道场也跟我要求过。

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一定要把弘扬佛法作为自己的目标,不管是国外也好,国内也好,只要对法有希求,我们都要尽量满足。尤其是冬天放假的两个月期间,可以有一些安排,比如说给这个学校讲两个礼拜,这个企业讲一个礼拜,这个寺院讲一个月,有些地方给他们讲《弟子规》,有些给他们讲《入行论》……作为求法一方,也不能太简略,起码要把听课人数等情况报给我们,其他的我们什么也不需要,甚至路费都可以自理。如果法师自身没有钱,可以接受信众供养,现在也不是五十年代,人们在这方面问题不是很大。有些法师也过分谨慎了,给一百块钱就害怕得不得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紧张的,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佛子,看这些也是如梦如幻,对施主来讲,为了听法付出一点也没有什么……这些我觉得都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佛法方面要有安排,时间上要有安排。如果长期地一直呆在外边,到底合理还是不合理也不知道,就像以前有些法师,一出去就再也见不到了,好像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一样。

下面讲出定位三种修道中的第三个——随喜修道。

癸三、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

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随喜修道是令善根不退转而不断增长的因。

什么是随喜呢?对于自他包括圣者在内所做的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根,自己由衷地生起欢喜心,这种心态就叫随喜。以此随喜可令善根不断增长。随喜所缘的善根主要由世俗和胜义所摄:世俗即此处的“方便”——自他所作的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所有善根,哪怕是念一句观音心咒、转一次转经轮、放一条众生生命等等所有善根我们都要随喜;胜义方面,即此处的“无得”——圣者所证悟的、甚至凡夫人相似安住空性的一切善根。因此,胜义谛所摄的以三轮体空智慧含纳的一切善根,世俗谛所摄的则是具三轮执著的有相善根,对这些都欣然随喜,就是《般若经》和本论所讲的修随喜作意之修道。

一般来讲,菩萨后得位积累福德资粮的方式无量无边,但其中功德最大的就是胜解信、回向、随喜三者。即便没有得到真正的修道境界,作为凡夫修行人,也应该往这方面努力。上师如意宝说过:喇荣佛学院的传承主要是修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利他和利己二者中,以利他为主,因为利他更有价值;今生和来世二者中,以来世为主,因为来世是非常漫长的。

修行大乘佛法需要一些方便方法,三种修道就是这种方便方法。首先,没有得到的善根想要得到,这就需要胜解信。如《入行论》所说:“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文殊刹土庄严经》亦云:“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意乐是一切的根本,如果对善法没有意乐,就根本不会愿意趣入。中间,要保证善根不被违缘所毁,就需要回向。否则一旦产生嗔心、邪见,或者在别人面前宣扬功德,善根就会被毁坏。最后,需要生随喜心,因为只有不断地对所得的善根进行随喜,才会令其越来越增长。

狮子贤论师讲过一个比喻:信解是一切善根的来源,如同金子是金条的来源一样;由金子变成金条,须金匠以各种技术锻造。同样,信解所得的善根依靠回向和随喜才得以增长。确实如此,善根首先需要一个来源,这就是胜解信,没有胜解信,就没办法进入修行。

在座的人有没有胜解信?相似的胜解信应该是有的,否则不会来学习《现观庄严论》(在这里当特务的除外。也有一些穿出家衣服的特务,我以前遇到过很多,他们经常爱打瞌睡,因为像现观、因明这样的专业性论典他们听不懂。原来我讲《量理宝藏论》的时候,听说某人是特务,我刚开始没有相信,后来确实也有点怀疑,我就特意每天观察他,他看着我,我也看着他,他跟踪我,我也派人跟踪他,最后还是得到很多的证据……这也很好,我很生欢喜心,因为他们即使没有胜解信,也经常念《普贤行愿品》来回向,从表情上看还是随喜功德的)。这三种修行,只有修道位才真正具足,而在资粮道也会相似具有。

我们平时常讲,做任何善事都应具备“三殊胜”。早上起来时,一定要先做忏悔,然后念皈依发心;白天时,行持善法都以空性慧或菩提心摄持;晚上时,念诵《普贤行愿品》或者无垢光尊者的回向文等来回向。如果每天的善根能以三殊胜摄持,那就相似地具足了胜解、回向、随喜这三种修道功德了。

这是因地的修行人要学的。因为,所谓修行成就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平时不修,某一天遇到一个很好的上师用棒子敲一下,自己就突然开悟了。从很多显宗、密宗的经论来看,虽然有个别的极其利根者是这样,但自己是不是这种利根者呢?扪心自问就知道,可能连中根者都不是——有时候听课时也打瞌睡,懒惰、懈怠,具足种种障碍。

以上讲的是出定位的修道,下面讲入定位。

壬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分二: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

癸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现观庄严论》如果能多听几次,就会对里面的名词、科判和很多关系有所了解,否则,仅仅是从颂词和科判上粗略看下去,还是很难分析清楚的。有个别班把科判理成了一个表,前后可以对照,这样一来,八事七十义间的关系、七十义的每个法相等也就一目了然。真正要学《现观庄严论》,首先颂词一定要背诵,八事七十义的法相一定要背诵,各自的界限、分类也要明白;在这个基础上,再将狮子贤、解脱部以及印藏其他高僧大德们的讲义进行对照。当然,刚开始对照各种资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先要把字面意思搞明白,结合注解和科判分析其中的要义。

丑一、本体:

修行修道的本体,就是大乘修道无间道的殊胜智慧。清净修道则是解脱道的殊胜智慧。

丑二、分类:

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

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

修行修道总共有五方面的相。

1、“此自性”,指的是大乘修道的本体——无有任何戏论的智慧波罗蜜多的空性。究竟意义上的修行,就是要达到这种般若波罗蜜多的最高境界,这才算是修道的本体。

2、“殊胜”是讲法相上的差别,六波罗蜜多、三十七道品等全部以大乘修道的无分别智慧摄持,此即是其殊胜之处。《般若摄颂》中云:“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就像没有向导的盲人不可能上路一样,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其他五度就无法成为真正的解脱之因,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最殊胜的。

现在很多修行人对福报增长、长寿健康、长相庄严等比较重视,但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而真正的功德就是禅宗或中观所讲的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的境界。以上是修行修道法相上的差别。

3、“一切无作行”,指的是智慧行相的差别,也就是说修道位的菩萨对有为无为、人我法我、境有境以及来去、常断等一切相状无有执著。

真正的大德其智慧前是没有什么相的。贝若扎纳到甲摩擦瓦绒时,国王要给他一个如意宝,贝若扎纳说:“我的境界就是如意宝,国王的如意宝有何用?”而没有证悟、缺乏修行境界的人,却特别看重名声、财物、感情等世间法,这都是著相。在真正拥有证悟、修行境界高的人看来,世间的名利如同彩虹般,没有丝毫可执著的,拼命地去执著、追逐是非常愚笨的做法。我们有些道友虽然显现上还是安住在娑婆世界中,照样吃饭、走路、说话、睡觉,但实际上他们完全明白这些法的本质,这也并不是口头上的“看破放下”,而是很自然的。能得到些许“一切无作行”的境界,对修行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4、“立法不可得”,这是从所缘方面讲的。为什么我们要放下呢?因为一切法——不要说世间八法等恶法,即便佛法方面的布施、持戒等在最究竟的境界中也了不可得。以真正的智慧波罗蜜多观照时,任何一法都如虚空般远离一切戏论,确实是“立法不可得”。这也不是说万法本来存在,而我们没有找到,而是它本来就不可得。《显句论》中有比喻说:有些人本来有东西但不给你,和他本来没有东西不给你,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5、“是大义利性”,是说最后能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一切获得中最有价值的获得。这是果位方面的差别。

修行修道共有以上五种特点。当然,这样的功德只有二地到十地的菩萨才真正具备,但相似的智慧波罗蜜多、殊胜方便摄持、行相对境不可得、佛果大义利性,在我们现在的道位也是可以有的。

子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分二:一、宣说二道之顺缘;二、宣说二道之违缘。

丑一(宣说二道之顺缘)分二:一、外缘;二、内因。

寅一、外缘:

依佛…

相续中想要获得前述具五种特点的修道境界,需要怎样的顺缘呢?首先外缘方面,是于多生累劫中依止十方诸佛菩萨,在他们面前获得甚深佛法,以承事等令其欢喜。

获得修道菩萨的境界需要依止佛陀,而凡夫修行人想要获得一些修行境界,也需要依止佛。如果佛陀已经圆寂,那就要依止佛的代表——僧众善知识和佛所宣说的法宝(法宝与佛无有差别,我们为什么恭敬佛呢?就是因为佛陀留下了教导善恶取舍的法宝)。因此,依止善知识是获得解脱的重要外缘。

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如果能利用好,芸芸众生都可以依靠佛法而解脱。我经常想,如果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六祖大师等大德活在当代,他们肯定会通过网络来利益众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还远不发达,但法王如意宝每次发现新事物、新手段,都会要求我们学习和利用。1999年9月份,我去了泰国和新加坡。回来后,我对法王说他们那边有同步翻译,法王马上说也要做。于是在接下来的极乐法会法王灌顶时,我们就开始同步翻译,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法王圆寂。由此可见,前辈大德是会利用各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的。

即使我们不能幻变无数身相,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是完全可以的。作为佛教徒,不要把弘法利生当成是个别大德的专利,尤其是在座的法师们,只要你没有求名闻利养的心,就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利益很多人,这是一个特别难得的机缘。如果我们没有抓住它,以后也不一定再有,因为众生的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一旦得到弘扬佛法的机缘,就要马上抓住,因为很多众生可以因此而找到解脱之路,这也是诸佛菩萨的一种加持。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建立学会,可能也就没有很多人的今天,比如我们讲考班的很多优秀法师,也是先在学会里学《入菩萨行论》,学着学着就跑到这儿来了。因此,我们要接受佛法,往往要先依靠一种善巧方便。如果你能亲自依止一个上师,那当然很好,但现在的情况是,学佛的人多,而上师比较少,如果一个人跟着一个上师,可能不一定分得够(原来上海有一些居士,在飞机场为了一个上师拉来扯去,结果有一部分弟子拉到上师,有一部分拉到上师的衣服……)。所以,关键是自他要得到佛法,依佛、依师或者依上师的法本,这些外缘都是为了让我们得到佛法。

寅二、内因:

…及施等,善巧诸方便,

此是胜解因。

世俗方面行持布施、持戒、精进等波罗蜜多,胜义方面修持寂止的善巧诸方便,二者结合,就是通过胜解在相续中真正生起修行修道的因缘。

这里直接宣说了修行修道的因,间接也可以成立是下面即将阐述的清净修道的因,这是解脱部的观点。狮子贤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这里所讲的外缘和内因都是清净修道的因。但实际上两者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修行修道是无间道,清净修道是解脱道,无间道必定成为解脱道的直接因。很多大德也认为狮子贤和解脱部的观点并不矛盾,只是有直接间接之别。任何一个时代中,大德们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印度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上面讲到三个要点:一是依止善知识,二是行持布施等世俗善法,三是修持寂止胜观等胜义善法。这些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我们修行的顺缘是什么?第一,一定要找一个好的上师,这很重要。如果实在找不到上师,你一定要依靠前辈高僧大德的可靠法本。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说:现在的人们特别喜欢分别念,反倒践踏以往高僧大德的金刚语,不重视金刚语、重视分别念是末法时代的一个表现。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现在,用特别流行的语言写出来的书往往大受追捧,其实这些不一定有价值,真正值得学习的应该是前辈大德的金刚语,学习这些金刚语也算是依止上师、依止佛陀。然后,在内因方面,要积累世俗和胜义两种善根,这就是上面讲到的“胜解因”。第一品曾讲到外摄持和内摄持,外摄持和内摄持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就是缺乏这两种摄持。如果有了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的摄持,修行一定会圆满。因为确实就像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所说:无数众生的心都不稳定,所以祈祷三宝极其重要。有些人今天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好像会好好修行,但可能过两天心就完全变了,连人影都找不到。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赞叹谁时,我都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过个十年八年再看吧!刚刚皈依时,很多人都会比较精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甚至走路都怕浪费时间,但往往逐渐就退失了……所以要保证修行的顺利,就要多多祈祷三宝。

丑二(宣说二道之违缘)分二:一、总违缘;二、别违缘。

寅一、总违缘:

诸法衰损因,谓魔所魅著。

对修行正法造成损害的因,总的来说就是被他化自在天主魔王波旬控制相续。按照《俱舍论》的观点,魔王波旬的他化自在天居上,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居下,以此缘起,我们这个世间中魔的力量看起来也比较强盛。将来弥勒佛出世会荡尽魔众,但在此之前,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讲:众生每天都遭受魔王波旬所射的贪嗔痴慢疑五箭(或加嫉妒为六箭)的侵害——相续中时而生嗔恨心、时而对法生懈怠心、时而对道友生嫉妒心,没有任何因由也要吵架,有时候自己心情不好、身体不好……福报浅薄的人会经常遇到魔障,今天头痛,明天牙痛(昨天我的牙也痛了,一晚上睡不好,今天早上想:不能被魔王波旬打败,一定要把它弄好,否则影响传法。结果我一精进起来,他就害羞地走掉了)。我们身上的任何一种外缘和现象实际上都跟分别念有关系,而分别念又跟所谓的魔王有关。要想战胜魔王,关键是自心要强大,不妥协于坏的分别念。

寅二、别违缘:

不信解深法,执著五蕴等,

恶友所摄持。

分别的违缘有哪些呢?

第一,开始入道的障碍。有些根基特别下劣者对智慧波罗蜜多的甚深法义生不起定解信,刚开始就会对空性法门缺乏兴趣,觉得听中观太累,甚至对空性心生畏惧,并以一些相似的理由而不愿趣入。

第二,中间修正道的违品。因为不具人法二无我的智慧,从而对五蕴产生实执。世间凡愚对里里外外的万法都有特别强盛的执著,无论怎么给他讲空性也没办法,他还是放不下,反而越学越执著,这也是一个特别大的违缘。

第三,最后使般若波罗蜜多的闻思修行无法善始善终的唯一因,就是被恶友所摄持。比如历史上被提婆达多、善星比丘所摄持的那些人,最后修行都不成功。现在很多人刚开始修行很不错,但后来因为跟恶友交往,慢慢就“变质”了。其实,恶友显现上总是特别慈悲的,刚开始很吸引人,给你提供帮助、关心、钱财,约你一起去上网,一起去什么地方……但时间一久,就把你引诱到邪见者的行列中了。包括学会里面的有些道友,刚开始修行很精进,但是后来被一些恶友、恶知识(甚至表面上是他的上师)教唆,离开了学会。结果跟他们呆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修什么出世间的法,反而把解脱慧命全部断掉了,只有沦落在轮回旷野当中,一直啼哭,谁也无法救度。所以,为恶友所摄持是十分可怕的,会导致修行的失败。

不管是总违缘还是别违缘,大家在修行中都要多加警惕。我也再三跟大家讲过,末法时代,修行不出违缘是不可能的,因此很有必要祈祷莲花生大士。依靠这种祈祷,修道过程中的很多违缘会自然而然遣除。很多修行人由于对莲花生大士信心极大,其修行与事业也非常广大;有些人对莲师不但没有信心,甚至有一些排斥,这些人不但弘法利生的事业没有展开,甚至最后离开世间时情况也特别糟糕。

所以,即使你对莲花生大士等传承上师没有很大的信心,最好也不要诽谤、舍弃,因为你舍弃了他,可能你就无法超过他的境界,毕竟你的能力是没办法跟他相提并论的。藏地雪域以前是非常黑暗的世界,后来依靠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士,才得以普照佛法光芒,如今他们的教法更是广布东南西北的很多国家。我想,有智慧的人应该看看当今这个世界,在有真正系统性圆满闻思的道场,藏传佛教起到怎样的作用?再看看真实对佛法生起定解,并依之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有多少?而且那么多的年轻人、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都对于佛法乐意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今时代,莲花生大士的不共的威力和加持。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习《现观庄严论》时,也要掌握一些密宗方面的殊胜窍诀,这些秘诀可以说是点亮解脱道的明灯。

当我们遇到这种窍诀的时候,自己也应该有一种欢喜心。上师如意宝在一首道歌里说,他有时候坐在床上也不由唱起欢乐的歌、跳起欢乐的舞。我当时想:这大概只是一种修饰词吧。但后来在人生的路走到一半时,我的体会就不一样了。看看今天的世界、人心都变成了什么样了,此时就确实感觉到莲花生大士的教法给人们带来的无法衡量的心灵财富,这样自己自然会有无比的欢喜。希望大家能够用发自肺腑的信心和恭敬心经常祈祷莲花生大士,这对你应该有一定的利益。如果你现在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而难以体会其中的意义,那就把这个话记下来,十年后回顾一下,看我今天所说的话语是否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