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63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六十三课

思考题:

1.断善根等识属于意识还是根识?为什么?

2.生心、死心为何说是等舍心?一缘心、无心为何无有生心、死心?

3.众生死时心灭从何处灭尽?《大乘阿毗达磨》有何不同观点?

4.造五无间罪者与圣者死后分别趋于何处?其余众生呢?有何教证?

5.风轮、水轮、金轮如何形成?

6.七大金山是哪些?以何原因得名?

7.九大山由何元素组成?如何存在?

世间品分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有情世界已经讲了十二缘起,以及众生在轮回中如是流转的过程。

丙三、识去之理:

断绝善根与结合,离贪退失死生心,

唯一承许为意识,死与生心依等舍,

一缘无心皆无有,涅槃为二无记法。

断绝的善根与结合等心是什么意识与根识呢?有人生邪见的时候,相续中的善根暂时会断绝,若是受菩萨戒的人,菩萨戒也会毁坏,受别解脱戒的人也会断绝别解脱戒的戒律,那么,断善根的心属于意识还是根识呢?

受别解脱戒者对上师三宝或者善恶因果轮回等生邪见之时,相续中所谓戒律的善根会断绝,虽然种子习气未断,但暂时现行的部分已经断绝。后来相续中又生起正见时,原来断了的善根,就像伤口愈合一样又开始结合起来。比如原先是个沙弥,生邪见后沙弥戒已经破了,再次生起正见时,原来破戒的部分不能恢复,必须按照别解脱的戒轨重新受沙弥戒,这时他的心和善根可以再次连接起来。菩萨戒也是同样,生邪见后,必须按照龙猛菩萨或者无著菩萨的仪轨来受戒,如果没有再次受戒,戒律也不能继续延续。《俱舍论》所说的三界九地当中,远离贪欲的入定,有通过出世间道断除习气而入定,也有通过世间道暂时断除粗大部分的入定。还有以非理作意从入定中退失,以及死心和生心。上述几种心,唯一承许为意识。

为什么呢?这其中大多数是颠倒分别念,如邪见等,是不符合真实的意思,而五根识是非颠倒的,比如眼睛见外境并非颠倒,但从自性分别的角度来讲,一般都是颠倒的分别念。

有些虽然不是颠倒分别,但在根识中不存在这些。比如生、死、入定,还有断善根、结合善根、从定中退失以及离贪等心态,在根识中入定、依靠根识而死等现象根本不会有,生、死等全部在意识的状态中。唯识宗承许死的时候应该在阿赖耶识上面死,无著菩萨专门讲阿赖耶存在的八种道理时,说阿赖耶识不存在的话,生心和死心不合理等等,也有这方面的教证。

心有快乐、痛苦、不乐不苦的等舍三种情况,众生在死亡和投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呢?应该是等舍心。

佛经中说死亡时有很多痛苦,这是指什么呢?所谓的死有实际是一刹那的心,这一刹那应该处于等舍的状态当中。很多人在临死前特别痛苦,也有人是一种快乐的心,但真正断气这一刹那,应该是不苦不乐的等舍心。

投生也是如此,本来众生生老死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多痛苦,中阴时也有很多痛苦,入胎以后也有很多痛苦,按照生老死病来讲,这些都可以包括在生苦当中。但《俱舍论》讲生有是一刹那,这一刹那也是不苦不乐的等舍状态。所以,真正入胎的生有这一刹那,实际是一种等舍心。

无论胎生、卵生还是湿生、化生,只要身体条件聚合时,心识随时可以入胎。世间人们认为:婴儿从母胎中出来的那一刻就是降生。但《俱舍论》所谓的生有只是一个刹那,也就是刚刚入胎的一刹那,这时的心态是不苦不乐的等舍心。

有些天人原本在入定,而入定正行没有这方面的死心,因此在将死的时候首先需要出定,退失到等舍心上现前死亡。因为其他心比较明了,而死心与生心并不明了,可能个别圣者有特殊情况,但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死心的刹那必定是等舍心。

死堕无有一缘等持之心,因为死堕有害于心,而等持有益于心,因此天人死的时候需要从等持中出定,退失到等舍心上死去。生心也无有等持心,等持是善法而生有是烦恼性的缘故。当然,大乘经典里面讲到:菩萨以不可思议的等持力、发愿力或者幻变力来投生,在获得四种自在的时候也有这种如幻如梦的现象,但这是大乘的不共说法。一般来讲,按照《俱舍论》的观点,生有全部是烦恼性的,没有在等持当中出现生有的情况。在酣睡、入定等无心阶段也没有死堕。

如果说有善、恶、无记三种死有,阿罗汉最后的死心是什么呢?无余涅槃的心是无记法中的异熟生与威仪心二者。阿罗汉肯定不会以恶心死亡,《俱舍论·日光疏》里面说,阿罗汉有以善心离开的现象。但在此处,只是在异熟生和威仪心中离开,没有讲到其他情况。

六道众生在死亡时,心识从身体的哪一处开始离开呢?

恶趣天人阿罗汉,次第而死则于足,

脐与心间识灭尽,气息分解依水等。

圣者造无间罪者,必定趋入正邪道。

若后世转生到三恶趣、人、阿罗汉,死亡最初分别从足底、脐间和心间灭尽。最后断气时依靠水、风、火三大失坏自己的身体。圣者和造无间罪的人,一定会趋入正道或者邪道,其他众生则不一定。

众生死亡之时,包括身体在内的根识或者说心识,在身体的哪一方位灭尽呢?

所有化生等顿时死亡者,意与身根同时灭尽。现在依靠大圆满虹身成就的有些修行人,直接前往清净刹土,也属于身体和心识同时灭尽,并没有心识从哪一处灭尽的说法。其他众生由来世所转生的处所决定,下世转生到三恶趣、人、天界以及不转三有的阿罗汉,如果是次第死亡,转生于恶趣者识从足下离开,转为人者从脐间离开,成为阿罗汉者,意识在心间迁移。

所谓的意识迁移,前段时间也讲过,意识本来无有形状颜色,也无有阻碍,一般来说,因为只有存在实质性的物体才可以离开,这里所说的意识离开身体、意识灭尽,应该是指意识灭尽的方向。《大乘阿毗达磨》中说:已经死亡的众生,来世若转生于善趣,如人、天、阿修罗等,识从底下往上收,最后从上方消失;若来世转生于恶趣,识从上往下,最后下身离开。因此,从身体的热量来观察,若该众生死后,上身部分一直有温度,下面已经凉了,说明他来世会转到善趣;若上身很快就凉了,下身一直温热,说明会前往三恶趣。

原来法王如意宝的小狗死的时候,身体上方的热气最先消失了,上师有点着急,马上叫门措空行母她们念《系解脱》。念完《系解脱》的时候,小狗身体的温热已经开始往上,最后头顶上很热,身体下方全部冷了。当时上师在讲课的时候也说:《系解脱》的功德不可思议,即使死亡时专门在耳边念几遍也会马上见到效果。法王老人家有时候也显现像一般凡夫一样,根据小狗身体的热量来分析,是不是马上转到三恶趣去了?有点担心。后来确实通过念《系解脱》,应该是转生到三善趣中去了,不会堕落。

那么,识本来无有颜色、形状,所说的从身体的上方或下方离开,到底是从何谈起呢?

《俱舍论自释》当中,世亲论师通过一个比喻专门回答过:虽然心识没有形状和颜色,但是如同燃烧的石头,在上面倒水的时候,根据石头的热量,水会从热度最高的地方慢慢干,同样,根据身根消失的角度可以推测意根灭尽的方向。因此,并非意识具有真正的颜色、形状。现在所谓的修颇瓦、开顶,并不是意识出来的时候真正需要开一个顶,不然出不来,按照《俱舍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观点,识并非有质碍的法,因此不一定非要开顶。有些上师和瑜伽士念颇瓦的时候,所谓的开顶只不过是显示颇瓦的威力和殊胜功德力的象征而已。

那么,众生最后断气,气息分解是依靠什么因缘呢?

气息分解是因为涎、胆、风成分多,而使水、火、风任何一者极度紊乱,致使身体的部分失坏而死。比如胆病患者火大不调顺等,最后以这种方式死亡,所以,一般人死的时候是因为这三种病比较严重而死。地大不包括在上述三大病症当中,《自释》当中已经说明了原因。

本论对死亡的分析不算非常广,《前世今生论》当中比较广,有些金刚道友可能没有看过,希望还是好好地看一下。我一再讲过:胜义当中,包括涅槃在内的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但在世俗当中,前世今生就像昨天今天一样真实存在,对于这种道理如果通达,世间人不会这么愚痴。所以,对于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分析。

那么死后将变成怎样呢?圣者必定会解脱,而造五无间罪属于小乘最大的罪业,这种人一定会堕入恶道。

也就是说,圣者死后立即解脱,按照小乘的观点,获得最后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是最究竟的。有些大乘经典如《解深密经》中说:最后究竟为声缘乘、菩萨乘和佛乘。在最了义的经典如《妙法莲华经》等中说:暂时三乘是不了义的说法,究竟应该是一乘,最后一切众生必定成就佛果。因此,究竟应该按照《妙法莲华经》的观点来讲,众生必定成佛,而《解深密经》是暂时针对唯识宗的所化而言的,《毗婆沙论》则是暂时针对小乘根基而言的。

造五无间罪的众生,必定会堕入地狱,这一点无法改变。为什么叫无间呢?其他众生死亡后一般会经历中有,而造五无间罪者无有中有,直堕地狱。

除圣者与造无间罪者之外,其他众生均不一定,因外缘是偶然性之故。《月灯经》中说:各自去向不同的缘故,称为异生或者凡夫。每一个众生各自的业力不同,去向也不相同,因此,不是圣者也不是造五无间罪者,有些会转到地狱,有些会转到旁生……去向各自不同。有时转到善趣,有时转到恶趣,就像瓶中蜜蜂一样上下不定。按照《四百论》的观点,众生大多数会堕入恶趣,因为大多数众生所造恶业较多。

以上已经宣讲了有情世界,下面讲众生器世界。有关器世界的观点,不管大乘经典还是时轮金刚的观点,或者说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无论哪个角度来讲,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这里先不广说。一般来讲,《俱舍论》的说法并不代表佛教的所有观点,因为佛教大乘、小乘也有很多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俱舍论》四大部洲和须弥山的说法,与现代科学有关地球的说法不相同。《影尘回忆录》中也提到:佛教认为地球是扁的,现在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圆的,这两个难道不矛盾吗?当时倓虚法师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回答,我在《佛教科学论》中也引用过。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过段时间,对现代科学的说法以及佛教的说法,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那么,俱舍自宗对器世界究竟如何认识?在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甲二(生处器世界)分三:一、次第与量;二、旁述众生之量;三、别说此二量。

乙一(次第与量)分三:一、宣说所依;二、宣说能依;三、别说众生之处。

丙一(宣说所依)分二:一、宣说风轮;二、宣说水轮与金轮。

丁一、宣说风轮:

《俱舍论》的说法与《宝性论》的说法基本相同,只是在细微的一些地方有差别。前一段时间,法王如意宝讲过,麦彭仁波切讲到缘起问题时说:有情世界依靠器世界,器世界当中,大地依靠金轮,金轮依靠水轮,水轮依靠风轮,风轮依靠虚空,虚空何者也不依。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与净饭王相会时,专门说了一部大乘经典,叫做《父子相会经》,其中专门描述了器世界的形成过程,这在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中已经引用过。

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广闻博学,才会明白佛教对世间的观点和说法。有些人只学过一点皮毛就妄下断言说“某种说法与某种说法不合理”,其实只是表现了自己的孤陋寡闻,除此以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器世最下风轮厚,十六洛叉广无数。

除《俱舍论》和《阿含经》以外,大家很有必要详细了解一下,《华严经》、《妙法莲华经》以及《释迦牟尼佛广传》等经论对器世界的观点。现在国外如泰国、新加坡的个别法师,对《阿含经》比较感兴趣,就把释迦牟尼佛所有经典都用《阿含经》来解释。这种解释方法非常困难,《阿含经》是针对个别众生宣说的一部经典,不能代表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教言。所以,既要学习小乘说法和经典,也要学习大乘的说法,还要学习密乘对器情世界的不共观点。这样一来,可以了知释迦牟尼佛对无量无边不同根基众生所宣说的佛法,是圆融无碍、博大精深的。否则只是片面了解,或者只是按照个别人心里所想的来抉择,任何人都是无法真正通达佛法的。

现在我们所处的世间,从本体来讲的确是无量无边的,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前面专门讲了,毗卢遮那佛的遍照雪海如来世界,真正见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会了知仅仅学习小乘经典是完全不足够的。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调化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在此处对娑婆世界的量简单加以说明。

对法宗关于器世界的观点,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下方之基最初时是一虚空,形成世界的前兆微风四起,多年之中狂风不断,从而形成金刚钻石也无法摧毁的风轮,它的厚度为一百六十万由旬,也即十六洛叉,宽度为一阿僧祇。《父子相会经》中说:此风轮的本体无来无去。按照大乘观点,所谓的风轮,最后也抉择为缘起空性。于此风轮上,水轮和金轮开始形成。

丁二、宣说水轮与金轮:

水深一百十二万,尔后深度八十万,

剩余凝结成金轮,水轮金轮之直径,

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周三倍。

在风轮的上方,雨流宛若车的主轴一般降下,依之形成深度一百一十二万由旬具有金子精华的水轮,它不会直接流淌,原因是由于众生的业力牵引。地球上四大海洋的水为什么不会掉落呢?以前学习地理时,老师会告诉我们是因为地球引力。当然,地球上的水与此处所说的水轮完全不同。在水轮的上方,依靠风搅拌这些水,致使变得极为坚硬,就像牛奶熬完冷却后,上方会结成凝固的油脂一样,慢慢形成金刚大地,正如曼茶罗里面讲到的“大自在金地……”金刚大地上有七大海洋和七座金山。其后,水轮的深度仅剩下八十万由旬,其余的三十二万均已变成金子。

那么,金轮与水轮的直径是多少呢?它们的直径是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围是圆形,因而是直径的三倍。

《俱舍论》对世界的说法和现在科学的说法吻不吻合呢?不一定非要吻合,这一点没有必要,但是相关的说法一定要了知,否则,在解释经论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困难。

丙二(宣说能依)分三:一、宣说山;二、宣说海;三、宣说洲。

丁一、宣说山:

须弥山与持双山,持轴山与担木山,

善见山与马耳山,象鼻山与持边山。

尔后乃是一切洲,彼等之外铁围山,

七山为金彼为铁,须弥四宝之自性。

其后,由于众生业力所感,水轮与金轮的上方水流如前一样降下,依此形成具各种界的外海,也即七大海洋,又依靠其中最强有力风的搅拌形成比其他庄严壮观的妙高须弥山王。又依靠中等风的搅拌,形成山顶美观如见而生喜之车轭般的持双山、如金轴般的持轴山、有沉香林严饰的担木山、山顶有见而生喜之饰的善见山、马耳形状的马耳山、山顶形如象鼻的象鼻山、山顶状如轮辐的持边山。中间是须弥山,其他七座山如同围墙一般在周围分布,如同此起彼伏的山脉形状,就像喜马拉雅山一样,这些山环绕须弥山。依靠下等风界搅拌而形成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与八小洲,在它们的外面是铁围山。

若问:那么,九山的本体是什么组成的呢?

从持双山到持边山之间的七山由金子组成,铁围山则是铁。因为众生业力现前,这些山全部变成金属物。须弥山则是四种珍宝的自性,即东、南、西、北分别由银子、琉璃、红宝石、金子组成。须弥山的那一面是什么珍宝,那一方的虚空也显出它的颜色,也就是说,如果是金子,整个虚空会呈现金色;如果是红宝石,它的虚空也会呈现红色。南赡部洲在须弥山的南方,由于南方是琉璃,即蓝宝石,蓝宝石反射蓝光,所以,南赡部洲的天空呈现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