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10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课

思考题:

1.无表色的五种特点是什么?

2.四大种的作用与特征是什么?

3.世人所认识的四大与佛法中的四大有何不同?

庚三、宣说无表色:

前面已经讲了五根、五境,大家应该明白,五根、五境、无表色,这是《阿毗达磨》的说法。无表色的因即四大,一般来讲,任何一个物质都具足四大,也都有它的色、香、味、触,因为有些法未与他法接触时,不一定有声音,所以不包括声音在内。不管怎样,每一种法都具足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种微尘,有部宗将之称为八微。

当我们遇到外境时,它的颜色和形状部分,通过眼根起作用来取,轻重或者四大的部分,以果所触和因所触二者来接触。比如一块土,它的所触部分是轻是重,或者它有火的作用或者水的作用,全部依靠身体来感受。香和味用鼻根和舌根来接触。所以,有部宗认为:五境的每一种微尘都有实体存在,五根取它时,微尘才会互相起作用。

大家通过学习《俱舍论》,在根识与外境如何起作用方面,可以有非常细致的研究。现在正在学习第一品,大家有一种新鲜感,很多人愿意学。但有些人有一种毛病,到中间或者学了一部分以后,兴趣越来越薄弱,这是闻思修行过程中,最大的一种过失。一位上师传讲一部法的时候,你认为这部法不重要或者不想学,这也是求学过程中最大的一个违缘。

从我个人来说,与学院中的大堪布相比较,不管辩论还是造论,可能我的智慧确实比不上他们,但我有一个优点是什么呢?我自己经常想:反正自己在学院闻思将近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哪位上师讲什么法,都觉得这部法特别好。比如上师讲因明,我觉得因明特别好,一定要精通,从头到尾都有很浓厚的兴趣;学《俱舍论》的时候,又觉得这部法特别特别好……这也许是俱生的一种习气。对我来说,戒律、俱舍是五部大论当中比较差的,但是自己在求学过程中,很有兴趣,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比较深的印象。对于《俱舍论》,我大概十多年没有看了,但现在还是有一点点感觉。所以,我自己的体会是,希望你们不管学什么论典,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被其他事情扰乱,觉得:这部论典不殊胜,应该是另一个殊胜。这种想法,是闻思过程中最大的违缘。

所有的法都很殊胜,关键看你这个人能不能融入法。以前格鲁派的很多格西说:如果修得不好,《密集金刚》也不是很甚深的法。在格鲁派当中,《密集金刚》是最甚深的法,但人的根基如果不行,学习《密集金刚》也没什么作用;如果学得好,皈依三宝的词句也是非常甚深的法。关键是学习过程中怎样应用。《现观庄严论》中说:上师讲法的时候,弟子觉得不太好,不想听;弟子有信心的时候,上师不愿意讲……这些都是修习般若的魔障。

我现在倒是没发现你们退失信心,因为刚开始学习《俱舍论》,现在就退失信心的话,不能算求学了。我们可以看看格鲁派的求学者,他们最起码要在三年或者五年之间,专门研究《俱舍论》。大家应该看一看,其他高僧大德和真正求学的僧人是如何求法的。因此,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花时间,这样的话,哪怕再愚笨,也会从中获得一些利益。不管学习什么论典,都是诸佛菩萨的教言,自己的心融入法,每一个法本中都有窍诀;心如果没有融入的话,自己不能专注,哪怕天天讲无上大圆满,也不可能从中获得利益,反而很可能生邪见,成为堕入恶趣的因。

因此还是希望,现在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像这些真正求学的高僧大德,尤其是世亲论师这样了不起的大成就者,有缘分学习他们的语言真的很难得。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对这些法分别取舍,无论小乘、大乘,都是对治烦恼的窍诀和教言。

下面开始讲无表色。因为无表色的因是四大,蒋扬洛德旺波尊者将四大的分类,归在无表色当中宣讲。首先大家应该知道,所谓的无表色包括在色蕴当中,为什么呢?小乘认为它是一种色法。是什么样的色法呢?第四品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总的来说,无表色有三种分类,一是别解脱戒,如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二是恶戒,比如有生之年中要杀生,或者有生之年做妓女等,如果内心这样发愿,从此以后在相续中就获得了一种恶戒。三是中戒,也即在两三个月中做善事或者恶事,这叫做中戒。有部宗认为:这三种都属于无表色。

对于无表色也有一些辩论。有些论师说:无表色不是真正的色法,凡是微尘积聚的法,才能称得上色法,无表色无有微尘之故,不能称为色法。但是有部自宗认为,色蕴里面的色,既有无情法也有非无情法,无表色与五根、五境不同,五根五境都是微尘积聚的法,无表色虽然不是微尘组成,但也可以承许为一种实有的色法。

大家要知道无表色具体有什么特点,在这里讲无表色的时候,希望你们不要错过机会,一定要明白无表色的本体、界限以及存在的时间等,因为下面经常会讲无表色,对这些问题如果不清楚,可能对接下来的闻思会带来一些麻烦。

散乱以及无心时,善不善法及随流,

一切大种作为因,彼即称为无表色。

无表色有五种特点:一、散乱时存在;二、无心时存在;三、本体是善法或不善法,不存在无记法;四、随流,有生之年未出现毁坏之因前,如同河流一样存在;五、依靠大种的作用而产生。

称为无表色的原因是,在外面无法表达其发心的色法,如戒律、恶戒或中戒。从恶戒而言,一个屠夫或者妓女,发愿一生杀生或者卖淫,这种发心在外面根本表示不出来,比如没有杀生的时候,外相上可能看不出来这个人是屠夫,但他相续中已经存在这种发恶愿的色法,只是在语言和行为中无法表现出来。

有表色与之不同,比如磕头时,外相上也能看出此人对三宝有信心,通过身体不同的动作,可以表示内在的发心;或者,一个人拿刀子杀生的时候,杀生的动作叫做有表色,依靠这种有表色表示出他的心态。

用戒律来比喻,一位沙弥或比丘,自己发愿:有生之年要依靠别解脱戒出离三界轮回。如此发心以后,作顶礼等善法,传戒师们为他做羯磨仪式,通过语言和身体的有表色,在他相续中获得无表色的戒律。这种无表色的戒律在外相上根本看不出来。这是有部宗所承许的。

下面对无表色的五个特点一一作简单说明。

第一个是散乱,比如受比丘戒者相续中有比丘戒的无表色,即使在心散乱或者没有想守护比丘戒的时候,这种色法也一直存在。或者屠夫相续中的恶戒无表色,在心散乱而对三宝起信心的时候,恶戒无表色也一直不间断存在。

第二,无心的时候也存在。无心一般是指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小乘经常会提到。世亲论师在《唯识三十颂》中也说,无心有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睡眠、昏厥五种。无著菩萨在此基础上加真如界,总共讲了六种。其他有些论师则增加了狂心和散乱心,总共七种。

小乘有部宗认为,所谓的无心是指心根本不存在。随理经部宗和唯识宗以上认为,无心的时候,只是没有明显的心。麦彭仁波切在《弥勒五论》的有关注释以及《中观庄严论释》里,对这方面讲得比较细致。总而言之,无心的时候,无表色应该存在。这里面也有差别,讲本论第四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无表色的戒律、恶戒和中戒里面,戒律又可以分别解脱戒、禅定戒和无漏戒,其中后二者是跟随心的,所以在无心的时候,禅定戒和无漏戒的无表色不存在,有部宗也是这样承认的。也就是说,别解脱戒的无表色不跟随心,心不存在的时候,无表色在相续中也应该存在。

第三,善或不善的本体,一个人的相续中不可能存在无记的无表色。

第四,乃至毁坏的因未出现之前一直存在,因此是随流。

第五,以四大种为因。无表色在最初的时候,依靠地水火风四大的身体而产生,从此以后,依靠四大过去的因和现在的缘继续存留。比如一个人相续中获得戒体时,最初依靠阿阇黎弹指、作羯磨仪式、自己的四大等有表色,在自相续中产生无表色的戒律。有部宗认为:第一刹那的四大作为过去因,此后也一直作为无表色存在的因。

不过这仅仅是有部宗的观点,经部和唯识以上,虽然承认无表色,所承认的方式却并不相同,他们不像有部宗那样承许为成实法,而是承许为一种名相的无表色,并不成立真正实有的法。

无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网大疏》,以及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中都说:一般经部以上不承认无表色实有。世亲论师在《成业论》中,以大乘观点说:善业和恶业于心上安立,若以色法安立,不能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以这种语气,对有部宗作了严厉的批评。智让莫扎在分析《瑜伽师地论》时说:戒律不是真正的色法。《三戒论》讲了,经部以上的宗派,有些认为戒律是相续,有些认为是相续的一种改变,有些称之为断心,也即断除违品的一种心。这就是大乘的说法。

所以,大乘不认为别解脱戒以色法的方式存在。那么,为什么有些佛经里说是以无表色的方式存在呢?在自相续的戒律未受到毁坏之因前,可以称为无表色,实际并非真正的色法。

另外,坚慧论师认为,之所以称为无表色,是指心本来远离一切所断。比如我受别解脱戒,断除了身语意的罪业,这种发心必须与外相上的色法相结合,依靠外境的名义为有境取名,故称为无表色。虽然大乘承认戒律是一种无表色,但不承认是色法。世亲论师还著有一部《辨五蕴论》,其中站在大乘角度来分析,所谓的无表色不能成立为实有的色法。

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承认。不然,认为戒律有一种色法存在,好像隐藏在身体的哪一个部位一样,但戒律的无表色到底存在于何处呢?有部也说,这是无法表示的。既然无法表示,又怎么知道它存在呢?对方说佛经中有教证,佛经中说:戒律是无碍无对的色法。所以,无表色肯定是色法。实际上,大乘所谓的无碍无对,不是这样解释的,下面还会讲,这里不再多说。

下面讲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的讲义。

所谓的无表色是指什么呢?无表色具有五种特点:

一、阶段心之状态与发心的特点:心在散乱时也有无表色,因此与有表色不同。前面已经讲了,有些人已经受完戒,虽然并未天天作意守戒,但他的相续中仍存在无表色的戒体,与有表色完全不相同。当然,有表色在最初发心时,会有顶礼等外相存在,一旦发心中断,外相的语言动作自然而然就没有了,而无表色只要最初生起了,乃至未出现毁坏之因前都会不间断而存在。

二、在诸如无想定与灭尽定等无心的状态中,无表色也存在,它有别于心与心所。心和心所在无心的状态下以及在无想天的时候,根本没有。一般欲界可以先成就无想定,再转生到无想天,所以无想定和灭尽定时,还存在无表色的戒律。

以上是从无表色的状态或者阶段方面来分。

三、本体之特点:是善与不善法中的一种,不会是无记法。所谓的无表色,或者是善业别解脱戒,或者是不善业恶戒,除此之外,不会是无记法。

如果是有表色,则有善业、不善业和无记法三种。为什么没有无记法的无表色呢?第四品里会讲到,无记心的力量特别薄弱,无法生起无表色。因此,有部宗认为:戒律这种善心的力量比较强大,有个小小的出离心,无表色就可以生起来;恶戒也是如此,只要想一辈子杀生,依靠这种小小的发心就能生起无表色。但无记法的状态比较模糊,力量非常薄弱,无法生起无表色。

四、时间之特点:所谓的随流,也就是说,乃至没有出现毁坏之因期间一直持续存在。比如出现死亡、还戒等情况时,无表色才会消失,否则会一直存在。

五、因之特点:依靠四大种而生,并且四大种作为其所依、处所、增长之因。

对于具足以上五种特点,而且形象或他人不能觉知自己动机的法,有部宗论师称之为无表色。经部宗和唯识宗的论师们,虽然在名相上称之为无表色,但在成实与否方面有很大差别。

总而言之,大家应该清楚,无表色具有五种特点,一定不要忘。一般《俱舍论》前面讲过的道理,经常在后面内容里会提到,这样的话,前面对很多问题已经比较了解,后面也会很轻松。因此希望你们对很多问题,要经常与其他人一起探讨研究,尤其要参加一些辅导可能好一点。

大种是指什么呢?下面讲所谓的大种,种就是种性,它是遍于整个世界的。

大种地水火与风,成立执持等作用,

特性硬湿暖动摇。世间界之名言中,

显色形色称为地,水火与风亦复然。

从字面上解释,大种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在论典里经常称为界,一般人们口头上说是地水火风。

四大种有什么不同的安立方法呢?它们有本体的特点和作用的特点两种。

“成立执持等”是从作用方面来说,其中地大有不舍而持的作用,“等”字所包括的水大有令不脱散或者聚合的作用,火大有令成熟的作用,风大有增上的作用。“硬湿暖动摇”是从本性和特性方面来安立,地水火风四大,分别安立为坚硬、潮湿、暖性、动摇性。

世间名言中,显色和形色称为地水火风。本来显色、形色不是所触,正如前面所说,四大种属于因所触。但世间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经常会说白色的土地、蓝色的湖、长长的河流等等,对地水火风以颜色和形状来称呼。

那么,何为四大种呢?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果色,即是大种。也就是说,执持各自法相与因的色法,即地、水、火、风。各自有什么作用呢?地大能不舍而持受果色。论典里的四大与人们口头上说的有点不同,人们口头上将外面流淌的叫做水,眼睛见到的土地叫做地大……实际上,任何法都具足四大,比如水也有地大,为什么呢?因为它也有不舍弃果色而受持的作用。

“等”字中所包括的水大有令不散、聚合的作用;火大能成熟;风大能增上。一块木板,能受持自己木头的法相,就是所谓的地大;令木头不脱散,就是水大的作用;若没有火大,就会像夏天的一块肉一样腐烂,正是有火大的作用,木板一直不腐烂而存在;持续不断一直存在,是风大的作用。

因此,论典里的四大和人们口头上说的四大有很大差别。但《大乘阿毗达磨》也这样说:所谓的地大,就像一块土地,把它抛在水里就与水大起作用,用阳光照射它而令水蒸发,是火大起作用,将土滚动起来则是风大的作用。经部对四大如何描述呢?在见到一块土地的时候,地大以明显的方式存在,水大、风大、火大以不明显方式存在;见到的水,水大明显,其他的地、火、风,以不明显、隐藏的方式存在。这是与世间名言相结合而说,真正来讲不应该这样承认,所谓的四大,不一定水大全部是液体,其实也有地大、风大和火大。

它们的法相或者本身的特征是什么呢?坚硬是地大的法相;湿润是水大的法相;暖热是火大的法相;轻、动是风大的法相。

我们一般认为风就是外面呼呼吹的,实际上,身体可以动摇,都是风的特性,因为轻飘就是风的法相;身体有一种温热,或者任何法不寒冷的这一部分,就称为火大的法相……当然,从本体来讲,和人们经常说的基本相同,但真正将作用和本体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认识所谓的四大。

若有人问:世间人说见到地、水等,这不是与此处所说的坚硬、湿润等所触相违吗?

实际上,眼睛的对境主要是显色和形色,而此处的轻、动等,都是所触的感受,前者是眼根的对境,后者是身根的对境,二者并不相违。

虽然经论中说所触,但世间的人们只是在名言中将显色与形色随心所欲地说成地大而已,比如,人们通常说:这块地是白色、四方形……。而且,世人还共称:碧蓝的河水缓缓流淌、红红的火焰向上盛燃……。这些都是世间的一种说法,按照论典的说法并不合理。

也有将风说成所触的,因为风可以接触身体,这与有些世人将显色与形色说成地一样,因为世人常说“蓝色的风、狂风四起”。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是世间人们的说法,有些论典中也有,比如南赡部洲呈三角形或者整个四大部洲等,本论讲到世间品的时候,对整个器世间讲到很多形状;或者有些修法中,心里观想蓝色的风……这种说法,实际在论典中也有。但一般来说,世间人们都是将颜色和形状说为四大,与此处所说的四大并不相合。

戊二、根境与界处之关联:

承许五根与五境,唯是十处与十界。

前文中所说的眼等五根以及色等五境,这些在讲十二处时称为眼处等十有色处,因为它们能开启产生享用之门故;在讲十八界时,许为十有色界,这是从执著或认识享用的角度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