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13 返回
字体: A- A A+

第13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下面我们讲《入大乘论》。现在讲第二品——辩答品,主要是对如梦如幻或者显而无自性的法进行辩驳。前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剖析了,今天还有人辩论说:

还有人辩论说:如果诸法是本性空,那么又有什么显现之依处呢?又有什么迷乱之依处呢?难道不是显现需要有显现基、迷乱需要有迷乱基吗?

大家都知道,不论中观的观点还是密法的观点,一切万法本来都是空的,如果一切万法都空,那现在现实生活当中显现的万事万物的法,有什么样的依处?如果一切都空,这些显现的法包括外面外境的显现怎么出现呢?就像小乘也承认无分刹那或者无分微尘的所依,现在有些物理学家认为有一种能量、磁场,有了这样的所依万法可以显现,但是如果一切都空,怎么会显现这些对境?

他们认为的空是单空。如果一切法空,那众生有境心识的迷乱现象怎么会发生呢?众生要迷乱、要迷惑,肯定有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迷惑,如果连一个基础都没有,众生怎么会迷惑呢?难道不需要一个显现的基础?迷乱应该有一个迷乱的基础,如果没有肯定不行的。

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很多人这样说:“你们佛法说‘万法皆空’,那我现量见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法是无中生有吗?怎么合理呢?”现在很多人认为万法皆空,那形形色色的现象不合理,这个说法我们也经常听到。“你们佛法说全都空,那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工作?身体难道不存在吗?”其实这是比较简单的一个问题,但确实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有这个疑惑、有这个怀疑。下面对他回答。

对此回答:虽然显现与迷乱无基,但如果缘在近前,那么就可以显现,可以迷乱。一切有实法的相违就是基不成立有实法,如果这般出现一个成立的有实法,那就相违,如同现似阳焰而从始至终都不成立有实法一样。再有,对证悟了基无本性者来说,暂时迷乱为有实法是相违的,虽然是无本性,但对于没有证悟此理、没有加以修习的人们来说,又有什么相违呢?

虽然显现与迷乱无基,虽然显现和迷乱确实没有任何基础,不管是清净的显现、不清净的显现,六道众生的迷乱的心识其实没有任何基础,但如果缘在近前,那么就可以显现,可以迷乱。那么该显的对境可以显现,该迷乱的会迷乱,虽然没有基础,但也是可以显现的。就像二月也好,毛发也好,阳焰也好,很多法并不是有了一个特别坚固的基础才能显现,即便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只要外缘具足的时候可以显现。因为对方认为如果空的话显现是矛盾的,如果空的话迷乱是矛盾的,他觉得这是相违的,对方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下面说,你所谓的矛盾和相违实际上是这样的:一切有实法的相违就是基不成立有实法,如果这般出现一个成立的有实法,那就相违,从万物的对境上讲,真正相违的法它的基是不成立的,就像石女的儿子或者兔角一样,是不成立的,但是如果在基不成立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一个有实法——兔角当中产生鸡蛋,或者石女的儿子生了更可爱的宝宝,这是相违的,这是矛盾的。如同现似阳焰而从始至终都不成立有实法一样。如同阳焰本来不成立一样,显现是不矛盾的,始终都是不成立的法,不矛盾、不相违。荣索班智达像猜谜语一样,也可以有这样的意思吧。所谓对境的相违,本来是不成立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一个有实法的话这是相违的;但是像阳焰一样本身不成立,显现一个不成立的法有什么不合理的?

他们觉得空的话不能显现,其实空也可以显现,就像阳焰本体是空的,彩虹本体也是空的,但是在本体不成立的同时可以显现。可能在我们分别念的意识面前有点相违,但实际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实并不是除了色以外的一个空法,或者除了空以外的一个色法,不是这样安立的。

中观真正懂的话,当下看到的、听到的、品尝到的、接触到的当下都是空的,并不是我现在正在看到的法存在。凡夫的分别念面前认为柱子实实在在存在,但是柱子和我的眼识之间的空间是空性,这个也叫空性;但是真正的空,我们所看到的柱子、所听到的声音当下即空,这个时候我们会对中观有所了悟。这与我们习气坚固的分别念不太相应,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串习,觉得柱子和我之间的空间是空的,但是柱子本身也可以接触,可以看到它,如果我敲它也会发出声音,所以它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迷乱的分别念假造而已,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柱子的本体不成立,我的眼识也不成立,耳识也不成立,它发出来的声音、提供的色法,一一观察的时候都不成立。这是第一个方面,虽然是空性,但是与显现不相违、不矛盾。

第二个方面,刚才说如果空的话迷乱不合理,其实迷乱也是可以的。再有,对证悟了基无本性者来说,暂时迷乱为有实法是相违的,这是矛盾的,比如说你已经证悟了一切万法本来是空性,按照中观里面所讲的一样,完全证悟了空性;但是如果在证悟的同时有迷乱的有实法这是相违的。有些人说“我已经证悟了,中观已经证悟了,大圆满已经开悟了”,但是他的行为当中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相续当中生起了真正自相的贪嗔痴、分别念,那这是矛盾的,证悟的话不可能有这些烦恼,这在相续当中是相违的,不可能有。刚才他们说如果空性的话迷乱是相违的,这个不一定相违;真正相违的话,已经证悟了万法不存在,但是在此同时产生迷乱现象,那这是相违的。

虽然是无本性,但对于没有证悟此理、没有加以修xi的人们来说,又有什么相违呢?本来一切万法都是空的,有些凡夫众生没有证悟这个道理,而且没有加以修行,对这些凡夫人来讲,有什么相违的呢?没什么相违的。本来万法是空性的,但是这样空性的道理没有证悟,没有证悟的原因,有各种俱生无明、遍计无明,外面有种种迷乱的因,有这些迷乱的因,那么显现迷乱、沉迷在轮回当中这是没什么矛盾的,不相违的。如果众生明知故犯不合理,但是虽然明知,因为习气很严重,去吃毒药这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因为他的相续当中确实有这种严重的疾病,因此自己没有自由。

如果从来没有闻思,也不懂佛理,这些人的相续当中烦恼也特别强盛,做一些种种不如法的行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明明多年闻思修行,对佛理比较明白,自己认为修行过程当中还算不错,这些人如果相续当中产生难以阻挡的烦恼,这是不合理的。或者在有些凡夫人的心相续当中也经常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但是最后产生无法阻挡的烦恼也是可以理解的。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听到一个声音惊吓一番是合理的,但是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如如不动的境界,然后听到一个花瓶落下的声音特别害怕是无有是处的。既然你已经证悟了,既然你有一定的境界,平时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不用念,眼睛直视虚空,安住在虚空当中,这个时候不用念诵,突然听到花瓶的声音吓一跳,那说明这是真正的相违。

这是刚才前面说空性当中显现和在空性当中迷乱是不合理的,对他的回答。

若问:迷乱显现不需要基,那么缘是什么?

你刚才讲,有境的迷乱和对境的显现不需要基础,依靠外缘可以迷乱、可以显现,那你说的“外缘”是什么呢?是不是有一个真正成实的东西会出现呢?

这两者互为因,因迷乱无而显现,因无而显现识才迷乱。

下面回答:迷乱和显现这两者互相成因缘,不需要其他的,显现是迷乱的因缘,迷乱可以是显现的因缘。因迷乱无而显现,因无而显现识才迷乱。迷乱指的是心的迷惑,显现是外面的迷乱的对境,这两者互为助缘,相辅相成。

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说: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如现幻象等,有不现亦尔。意思是说,因为对境的无而显现,心识可以迷乱,互相成为染污的因,就像幻化师变出来的大象、骏马、各种对境,这些是无而显现的,是不存在的。有而不现也是不存在的,像他空派认为如来藏虽然有,但是在众生面前不显现。不管是有而不现也好,无而显现也好,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这是大圆满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窍诀,我们觉得如果有的话可以显现,没有的话怎么会显现?但实际上不需要有,没有也可以显现,因为这个对境可以令你迷乱,因为迷乱的原因可以显现。现在轮回当中的众生真的是这样的,有时候因为自相续迷乱的原因,在我面前各种迷乱的外境显现,因为有时候迷乱的外境显现的原因,我的心被它迷惑了,这两个怎么理解呢?下面用一个梦的比喻说明。

若问:这两者最初谁在前面?

如果问:这两者最初谁在前面?迷乱在前面还是显现在前面?就像世间人说意识在前还是物质在前?到底是迷乱心识在前还是无而显现的外境在前?它们两个肯定要有前后吧。按照有实宗经部和有部始终认为对境在前面,有了对境以后,依靠对境的行相才能产生眼识,所以先应该有对境,然后产生心识。这一点,法称论师的观点认为,只要承认外境,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是承认的,因明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但这只是经部宗和个别宗派的说法而已,实际上不能这样承许。显现和有境,有的话两者都有,没有的话两者都没有。

大圆满当中也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像昨天讲的一样,当下的显现可以接受,如果当下的显现以外再去寻找,就像梦中的敌人一样。你觉得梦中的敌人有内脏、有我看不到的身体的背部,但实际上梦中的敌人,他的内脏、他的鲜血、他所有的这些我看不见的隐蔽分不存在。同样的道理,学“万法唯心造”的道理时,当下看见的确实是有,但是如果你没有发现,看到的仅仅是蓝色的布而已,看到的仅仅是显相而已。刚开始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因为习气坚固很难接受,但如果道理上慢慢想,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下面讲到底谁在前面呢?

它们等同,比如在梦中本无外境的同时显现生起外境的心识,何时无有外境的同时生起显现认知境之识的第一刹那,那就是生起了迷乱识。何时生起了迷乱识的第一刹那,当时就是生起了具有显现外境的相。所以,这两者是等同的。同样,众生的一切迷乱显现相互等同。

实际上是等同的,谁前谁后一样的、同等的。比如在梦中本无外境的同时显现生起外境的心识,你在做梦的时候,外面有一个美丽的草原,或者一个特别心爱的人,外境当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是因为无而自现的显相存在的时候,你就生起了一个执著外境的心识,何时无有外境的同时生起显现认知境之识的第一刹那,明明是没有任何外境的同时,能生起认知它的心识的第一刹那。刚才说看到一个特别美丽的草原的时候,当生起美丽草原的外境时,其实外境从来没有产生过,但是当生起外境的时候,第一刹那的心识也产生了,那就生起了迷乱识。

刚才外境显现和心识产生是同时的,用梦来比喻很容易理解。因为梦里面,美丽的草原只是心识产生的时候显现而已;如果认为心识是后面一刹那产生的,美丽的草原是前面一刹那产生的话,那不可能,因为梦里面当时正在显现的心识就变成了这样的美丽草原,除此之外是没有的。心识的第一刹那,其实就是看到外境的第一刹那。

何时生起了迷乱识的第一刹那,也就是说,刚才说生起第一刹那的时候,当时就是生起了具有显现外境的相。反过来说,外境的第一刹那也是心识的第一刹那,或者说心识的第一刹那也是外境的第一刹那。对有智慧的人来说这个观点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梦是很重要的比喻。

所以,这两者是等同的。从梦的角度来讲真的会明白的,美丽的草原和梦里执著美丽草原的心识有没有时间的差别?刚开始觉得,做梦时肯定先出现一个对境,或者先应该有一个意识,有了意识才产生外境;但是梦里从来没有成立过美丽草原的任何一点一滴,除了心识以外是没有的。心识是当下的一种迷乱的现象,心识自己变成什么呢?本来是不存在的,它就变成了能取和所取,梦里面确实有对境,当时我坐在草原上挺好,我很口干,然后这里有一个特别清澈的水,喝了以后马上能解渴,能解渴的作用依靠对境上产生的水,水确实能解除我的干渴。在梦里面跟现实生活当中完全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确实众生有迷乱显现。这一点不用问别人,每一个人肯定有梦,有些人梦多一点,有些人梦少一点。但不管怎么样肯定是有梦的,用梦来了知是很重要的。如梦如幻呐!同志们呐!(众笑)

我们说的时候会说,听也会听,道理上都明白,确实用荣索班智达无与伦比的智慧来剖析的时候谁都没办法反抗;但是如果没有修行,梦跟现实还是有差别,梦里追梦里的对境,现实生活当中也是寻找梦一样的对境,这也是我们的可怜之处。

同样,众生的一切迷乱显现相互等同。这个比喻还是确实是很重要。如果我们稍微知道“如梦”,这样对整个生活都会有一点放松,这个很重要。现在三界轮回的众生太紧了,因为执著,把外境看成实有,包括有些修行人,学会放松也很重要,心应该要放松下来,“正在做梦,我为什么这样执著,为什么绑得很紧?”

以前色达这边一个很出名的意科喇嘛,他根据不同弟子的状况而给予教授。有一个弟子叫罗曲,刚开始修行得特别好,但是上师不是特别满意,因为他绑得很紧,他戒律也很清净,又过午不食,每天特别精进。意科喇嘛有时候跟个别弟子一起聊天、讲故事,讲《ge sa er王传》。藏地在石板上下棋,你是国王,我是君民,以前放牛的时候专门下棋,我变成国王还是君民,我变成国王的话其他人把国王控制起来,国王可以吃君民。

上师经常这样,听说那个喇嘛有点不接受,怎么一个上师这么散乱?后来他绑得越来越紧,最后发疯了。上师一直开导要放松放松,不要太紧了,太紧了不是特别好。玛吉拉准也说,时而紧,时而松,紧松适度才是对的。

如果对世间的财富、名声、感情,对世间的得失如果太执著,心理肯定出问题。甚至对佛法、对修行,有时候该执著,但不要太执著,“我现在不行了,什么功课都不行了,背诵也不行,闻思也不行,晚上也不能睡觉,白天也不能吃饭,我现在一定一定要在短暂的时间当中得到解脱,不然我怎么对得起上师老人家……”

尤其是刚开始不要绑得太紧,如果待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如果你还是一如既往地精进比较好。但刚刚出家、刚刚学佛,“为什么他们都那么散乱?上师们、堪布们他们的修行不好,应该像我一样日中一食,一定要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当然这是很好的,我的意思是说,修行要适度,要细水长流。这个很重要。如果执著世间法,有些人觉得,“名声对我来讲特别重要,金钱对我来讲特别重要,感情对我来讲比生命还要重要,地位更不用说了。”所有的这些非常实有,一点都不能松下来的话,自己做得不一定很好,越紧越执著的话……我们知道在梦里面你再怎么样的话其实也是仅此而已,如果懂得这些道理,可能会有一些好处。

如果我们懂得显现的本质其实并不是那么稳固的道理,还是很重要的。《诸法集要经》中云:心为境所牵,愚者则迷乱,由意生爱故,住无量苦恼。因为心为境所转,愚者特别执著、去迷乱,因为迷乱的缘故,意识当中产生爱、产生恨、产生各种非理作意,这样自己对自己带来无量的痛苦烦恼。现在好多人,有一部分确实因为前世的原因,或者今生不顺利的原因,被生活所逼迫而苦恼,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找不到工作,没有可靠的家庭,身体也不好,这是客观的痛苦;有一部分因为网络的知识,因为教育的导向,因为恶友的引导等等各种不太合理的引导,然后让你产生痛苦,一直没完没了,最后自己可能不得不选择不合理的一些结果,会有这样的。

我们在修行的同时,不是口头上说“如梦如幻”。有些修行人在山里闭关得比较好,修得比较好,刚开始进入闭关的时候心相续特别乱,对任何法执著很坚固;但是慢慢修这样的如梦如幻的大乘法,原来讲《虚幻休息》的时候也给大家讲过,讲完了以后,当时我感觉好多人暂时一段时间真的通达了如梦如幻的感觉,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修行还是有帮助的。现在很多人对我们讲一些大乘佛法特别感恩,实际上他们在生活当中真的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金钱不一定带来那么多的利益,地位也好、世间的任何教育也不一定带来这么多的利益。所以,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有一些深入的了解,确实自己以后不管变成什么样都是很有利的。这是今天讲的一个问题。

若问:这个迷乱显现者是谁?在何处迷乱?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乱的?

接下来还有问题。

这里问了何者迷乱——人我,何处迷乱——在哪里迷乱?什么时候开始迷乱?刚才说“迷乱迷乱”,到底是谁在迷乱?在哪里迷乱?什么时候开始迷乱?这个大家也知道,一般世间的新闻,或者写一些叙述文时,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还有整个事情的经过、最后的结果,这些经常都要讲。佛教当中也讲五圆满:本师是谁、眷属是谁、时间什么样、地点是什么样、法是什么样,其实这个意思大同小异。

下面回答。

对此回答:只是暂时名言中,迷乱者是六道众生迷乱。于何处迷乱?是在三界轮回中迷乱。从何时迷乱?是从无始时就迷乱了。这只是在名言中回答的,真实中并非如此。

暂时名言中,是三界六道众生在迷乱。在胜义当中,在圣者的净见量当中,迷乱也好、迷乱者也好、迷乱处也好、迷乱时也好,这些都是不能成立的。中观和密法,暂时在世俗当中、暂时在名言当中有承许:在迷乱的现象当中,迷乱者是谁呀?三界六道的众生——如果我们这些听课的人没有证悟,那谁在迷乱呢?就是我们在迷乱。在何处迷乱呢?在三界轮回当中迷乱,或者在欲界当中迷乱。欲界当中,比如我,是谁在迷惑呢?我在迷乱、我在迷惑;在哪里迷乱呢?在喇荣迷乱;什么时候迷乱呢?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还在迷乱;从何时迷乱呢?从无始以来迷乱。在名言当中这样回答,但真实义当中并不是这样的。

真实义中有很多解释方法,如果按照密乘的观点,等净无二,全是清净的,哪有什么迷乱不迷乱,全是普贤王如来的坛城,无二无别,没有什么。女众这边,可能明天知道的、听到的、看到的、品尝到的所有的这些,不管是美也好、丑也好,什么都是一种幻变而已,本来清净的;但暂时来讲,如果没有懂得这些,那可以说这些众生在轮回当中。谁迷乱呢?六道众生;什么时候呢?没有开始——这里按照显宗的说法,从无始以来。

其实《胜乘宝藏论》等有些密法当中,按照大圆满的不共说法,所谓的轮回,就是每形成一个大劫的时候,大劫里面的众生有迷乱的开始。普贤如来在那个时候自己证悟,众生从那个时候开始迷乱,有开头、也有结尾。这里按照共同乘的说法,其实迷乱的时间很漫长,从无始以来到现在。

那到底是怎样的呢?

“具体怎么样?你继续说,请讲。”

显现对境、时间、人我本身就是迷乱显现,比如,梦中无有外境同时显现外境,是显现的所属分别,以显现环境、时间与人的方式显现领受快乐与痛苦,所有自他都住在悦意或不悦意对境的地方,感受快乐或痛苦,长时间或短时间安住,但只是显现本身既无有环境,也无有人,既无有时间,也无有苦乐,但是无有的同时显现。同样,随无明睡眠所转的众生,从无始时以来显现为流转,自本体在阿赖耶心的一刹那中显现无量无边世界,但它也是显现为如同影像处于镜子深处,也显现为住于镜子表面,然而因为镜子的深处并不存在,影像就无有不同处。同样,因为心无有不同处,所以世间无有大小范围。时间也是,在梦中一刻也没有过去,却能过了一劫或多劫的时间,而梦也没有过去很长时间,菩萨们加持七日中过了一大劫,七日也只是心的显现,大劫也是心的显现,长时间并没有缩短。菩萨加持七日中有数无劫,当时短时间也没有延长。同样,凡是承许轮回具有无始时者心就像时间一样只是迷乱而已。

显现对境、时间、人我本身就是迷乱显现,对境的环境也是迷乱的、不存在的,时间也不存在,人我也不存在。以前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都是人们的幻觉”,和我们所说的一样。一听到这样的说法时,我们可能觉得“这是啥意思?人啊、时啊,全都是迷乱的,全都是不存在的”,有点不理解,但是用梦的比喻,或者现实生活中用中观的推理来分析时,不得不承认。

所以,大家确实应该很喜欢学习大乘佛法、密法,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不会觉得“这里也不合理,但给别人怎么说呢?我要不要用一个谎言掩盖?不然暴露出来的话,可能对我们佛教不利、对我个人不利”,我们平常遇不到这样的。比如大乘佛教利益众生的思想,虽然暂时做不到这样的利他思想,但确实很棒、很妙;一讲到空性的道理,“这个事情只不过是我们做不到,但确实是这样的,是空性的”;一讲到如来藏的光明,听到《宝性论》《光明藏论》的时候,“如来藏确实应该以这种方式安住在众生相续当中,多么微妙啊”,可能会这样想。大乘佛教的学习者依靠佛陀和前辈大德们特别尖锐的智慧、合理的论述,对我们来讲,应该是很自豪地学习、修行,没有任何怀疑;如果你的智慧跟不上,那另当别论。这个事情,大家也应该可以想一想。

比如,梦中无有外境同时显现外境,“梦里梦里见过你”,一直在讲梦,以前这些歌星经常用梦来比喻,还是有甚深的意义,也许他们真正通达了如梦如幻的境界。是显现的所属分别:梦里面有很多所属的各种不同的差别法,什么样的分别、什么样的差别呢?以显现环境、时间与人的方式显现领受快乐与痛苦,以显现环境、显现时间、显现人物的方式感受快乐、感受痛苦。我们知道,梦里面有时候我们到了一个特别美的地方,时间也是很长,住了一个月、一年,接触的人对我也特别好,让我无比的快乐,早上醒过来的时候,身体都特别轻松、轻快;如果我在梦里面遇到的环境、时间、人物,包括悬崖、峭壁、恶狗、恶魔等这些因缘具足的时候,那我醒过来的时候确实特别痛苦、不愉快。所有自他都住在悦意或不悦意对境的地方,感受快乐或痛苦,长时间或短时间安住,但只是显现本身既无有环境,也无有人,既无有时间,也无有苦乐,但是无有的同时显现。其实这些显现本身没有环境、没有时间、也没有苦和乐,但没有这些的同时也会显现。这是梦里面的一个比喻。我们会知道这个道理,梦里面是肯定有的,有快乐的、有痛苦的。我以后还是少说一点梦境,不然最后弄得很……有时候是迷乱的梦,有时候是稍有点象征性的意义。

轮回就是一场梦

确实很多人,好的梦也是很长,不好的梦也有很长时间的。以前在放牛的时候,我有一个邻居叫贡却桑波,他经常讲新龙一个叫阿本的人梦游的故事。后来我在其他人面前也听过,他确实做过这样的一个梦。他好像是个打猎的人,有一次梦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死了——我忘了是怎么死的,以前我也讲过,在一些书里应该有。他死了以后,变成了一个野狼,吃很多众生的狼。当时变成狼的时候有一个石堆,是他原来做人的时候的一个石堆,已经隐没在土里面好多年,好多年以后,他终于变成狼。他在做狼的时候特别痛苦,有一次实在找不到吃的,还是被其他猎人打了,他大声一哭的时候就梦醒了。这是一个很真实的故事,他有两世的状况。

以前我们也讲过黄粱美梦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考试的人没有考上,回来住在一个客栈。主人给他煮小米粥还是什么,这个时候,他很伤心,开始做梦,梦到他考上了、当官了,一级一级地升官了,然后娶妻,生了五个孩子,最后到了八十岁,梦完了整个一生。这是黄粱美梦。

南柯一梦。有个人过生日的时候喝醉,最后在槐树下面睡着了,梦中进入一个世界,生了七个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宰相,最后打仗的时候一败涂地,国王处罚他,他的职位就全部没有了,完全变成了一贫如洗。这个时候,他很痛苦、很伤心,就醒过来了。其实他当时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蚂蚁窝,其中的打仗是跟其他蚂蚁窝打仗的经历。这里面也有一些甚深的意义。

所以,人有时候做梦,也有长的、也有短的。实际上,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是一模一样的,有些人的人生,做的梦可能长一点,有些做的梦也是短一点。佛陀也在《心地观经》中讲,有一个长者的女子,父母对她很好,在她15岁时,给她修了一个三层楼的房子。有一次在三层楼的房子里,她跟母亲一起睡觉,这个时候,她做了一个梦,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对象,过着特别美满的生活,生了一个孩子。一次,孩子不小心从楼上掉下去了,掉在地上的时候,被一个恶狼还是老虎吃了。这个时候,女孩开始大声地哭起来,父母听到她的声音,就问她。她刚开始不好意思说,因为她只有15岁。但后来,她也把这个情况讲给大家听。之后这个事情传到佛陀那里,佛陀说她的梦跟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一样,轮回城里迷乱的梦其实跟这个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现实当中也有生,也有老,也有病,也有死亡,但一切其实是显而无自性的道理。

如果我们对这个道理有深刻的领会,修行应该会很好的。

以前经常听到老修行人说“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啊,喇嘛钦”,有些是假装的,有些是心里真的有这样的体会。以前齐美仁真堪布中午的时候经常到我家里来吃饭,他吃着吃着,就闭着眼睛,“喇嘛钦,一切都是梦”,他经常会这样。他应该还是挺好的。《六中阴》中也说,要认识梦的话,白天也是“这是梦、这是梦”,心里也在想,口里也是说,好像对自己有个很大的鼓励。

像这样,梦里实际上没有这些,现实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

同样,随无明睡眠所转的众生,从无始时以来显现为流转,自本体在阿赖耶心的一刹那中显现无量无边世界,阿赖耶心,就是阿赖耶识。大家都知道,阿赖耶识叫含藏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就像一个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种子,和装种子的箱子一样。阿赖耶识上什么样的都有,所以一刹那间显示无量无边的世界。

一般来讲,这部论主要是解释大圆满心部的一部论,这样的话,其实大圆满心部当中经常讲到阿赖耶识是一切器情世界的根源,就像《楞枷经》当中讲得比较多。

阿赖耶心的一刹那间显现无量无边的世界,正在显现的时候,这些也并不存在。显现为什么呢?但它也是显现为如同影像处于镜子深处,也显现为住于镜子表面,然而因为镜子的深处并不存在,影像就无有不同处。这也是一个比喻,整个世界显现的一切的一切,就像镜子里面显现的影像一样。影像有时候显现在镜子的深处,有时候显现在镜子的表面。我们在镜子里面看到影像的时候,在比较远一点的地方,觉得好像是镜子的深处;而比较近一点的地方,就像镜子的表面。实际上,镜子根本不会有深处和近处,这个处不成立,但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在深处、一个在近处。

听说曲恰堪布以前早年的时候,他去一位叫西穷冉江的大师那里。那时藏地镜子不多,他有一个铜镜。他到上师那的时候,看到了上师,也看到旁边有一个很难看的喇嘛,他想:哦,上师的侍者很难看。结果是他自己的像显现在镜子里。(众笑)他自己以前说过。

还听说色达有个叫究波的喇嘛,他有一位道友叫巴旺,他觉得他自己比巴旺好看,一直都这样认为。那个时候藏地可能没有很多镜子。有一次到县上百货公司,里面有镜子,他进去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像显现在里面,他当时心里想,像巴旺那么难看的人在那里,结果是他自己的影像。从此以后,他认为自己很难看,不如巴旺。有这样的说法。

所以,镜子里面的显现都是欺惑的、不是真实的,因为没有处。刚才说镜子里表面上看起来有远处的微尘和近处的微尘,一个人在比较远一点、一个人在比较近一点,近的好像在表面、远的好像在深处,其实两个只是显现不同而已,都是没有的。

同样,因为心无有不同处,所以世间无有大小范围。同样的,心没有不同的处,大家都知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心肯定是得不到的。如果心得不到,那在心面前显现的世界无有大小范围。心里面显现这个世界是大的、这个世界是小的,但如果心不成立的话,怎么会有大小?其实这些推理很尖锐,如果心真正能得到,那心里面显现世界的大小范围都可以说。这是从幻境的方面来比喻的。时间也是,在梦中一刻也没有过去,却能过了一劫或多劫的时间,而梦也没有过去很长时间,像刚才,只是短暂煮一顿饭的时间。还有些是烧牛奶的时候做了一个很长的梦,牛奶还没有烧开的时候,自己醒过来了,像这样一生显现的梦也会有的。菩萨们加持七日中过了一大劫,《中般若经》当中也说,一地菩萨如果愿意的话,两个阿僧祇劫也可以以七天度过。也有这样的说法。七日也只是心的显现,大劫也是心的显现,长时间并没有缩短。菩萨加持七日中有无数劫,当时短时间也没有延长。这个从时间上面讲。同样,凡是承许轮回具有无始时者心就像时间一样只是迷乱而已。确实不能成立的,刚才迷乱的环境也不成立,迷乱的时间也不成立,迷乱的众生也不成立,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心不成立。心不成立,那有心识的众生怎么成立?这样一观察的时候,这些确实都了不可得。

荣索班智达的很多理论,西方人还是很欢喜的。不知道我们这边怎么样。

这是梦,《梦尘回忆录》,知道吗?有没有什么感觉?

若问:如果一切显现是迷乱显现,那么迷乱的心中以如何方式显现的呢?

你刚才说一切都是迷乱显现,那迷乱的显现在迷乱的心中是怎么产生的?显现也是迷乱的,心也是迷乱的,那两个迷乱怎么会一起成为因缘呢?

对此回答:《菩提心修法》中云:“妄念者,无有非真实妄念造作而失毁,智慧成为颠倒,随无明缘所转,心与心所本身显现为身体、义。”众生的心是随无明所转,无有最初的造作,自性就成了妄念者,由非真实的妄念所染,由它导致心、心所本身显现为对境的三种特征,三种特征就是心、心所本身显现三蕴。三蕴是什么呢?是心、意、识。说八识聚者承许,心是阿赖耶,意是染污意,识是六识聚。说一识者承许,只是识的一个本性以因缘的差别产生粗细之法而已,譬如大海的一个本性,有湿性、柔性及无有动摇安住的法相(比喻心),以自己的一个近取缘恒常稍许动摇(意),以外缘使浪有猛有弱、有多有少(识)。同样,识也是以觉知法相具有种种功能的本性而安住,就称为心,它以自己的近取恒常执著我的本性,称为意,它以对境与根而真实产生种种粗细法,称为识。

对此回答:《菩提心修法》中云:有一个叫《菩提心修法》,应该是蒋华西宁的一个大圆满心部的修行法。《普作续》里经常说菩提心指的是大圆满的觉性;《法界宝藏论》里也是,一提到菩提心的时候,经常讲是大圆满的觉性。这个大圆满的修法当中说,“妄念者,无有非真实妄念造作而失毁,智慧成为颠倒,随无明缘所转,心与心所本身显现为身体三义。”《菩提心修法》中的这个教证是这样的,下面会解释。前面说妄念是什么样呢?众生的心是随无明所转,无有最初的造作,自性就成了妄念者,刚才妄念者,无有非真实妄念造作而失毁,意思就是说,因为妄念其实是随无明而转的,没有一个像其他人所说的造作者,但它自己成为妄念,就像水冬天的时候变成冰一样,自然而然变成妄念。由非真实的妄念所染,本身是一种俱生无明、遍计无明,由外境、由环境所染。由它导致心、心所本身显现为对境的三种特征,三种特征就是心、心所本身显现三蕴。三蕴是什么呢?是心、意、识。这三者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承许八识聚的说法,一个是承认一识的说法,跟前面一样,有两种派别的说法。说八识聚者承许,心是阿赖耶,意是染污意,识是六识聚。有时候,心、意、识这三者经常分不清楚,这里讲得比较清楚,《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引用《瑜伽师地论》还是其他经论,将这三者都分析得比较清楚。如果是承认八识聚,阿赖耶识是一个,加上染污意识是两个,再加上六识聚,从眼识到意识之间的六识聚,这就是八识聚。他们这样承认的。说一识者承许,只是识的一个本性以因缘的差别产生粗细之法而已,如果是承认一识聚的宗派,识的本体是一个;但是因为外缘不同,有八识聚。其实他们也承认八识和七识,但他们只承认本体上是一个。所以,他们之间也不会有什么矛盾。

下面对心、意、识三者进行分析。譬如大海的一个本性,有湿性、柔性及无有动摇安住的法相(比喻心),大海,相当于阿赖耶。现在很多科学家认为大海在多少米以上有波动,而底下非常稳固,不会动摇。阿赖耶不遍于哪一个识,是行相不是很明显、缘于广大器情的一个识,就像大海底层,根本不动摇。

修行的时候,像《直指心性》里讲的一样,如果我们安住在阿赖耶的时候,一点动摇都没有,但这时并没有认识心性。所以,法身和阿赖耶要分开,法身没有动摇,没有动摇中有智慧的一面;而阿赖耶,每个众生都有,为什么旱獭冬天三个月中都不用出来?它们就是在阿赖耶上面“入定”。所以,我们修行不要认为“我能安住一个小时、能安住半个小时”,也许是在阿赖耶当中睡觉。

以自己的一个近取缘恒常稍许动摇(意),以自己的近取缘,这是染污意,染污意是我和我所执,因为一个近取缘,经常动摇,这是意。以外缘使浪有猛有弱、有多有少(识)。这个是识,六聚识。它还是有不同的,像意识,如果加上分别念,有比较勇猛的动摇,像贪嗔等烦恼;染污意在我执的基础上。意识缘外境产生分别念,于是产生特别猛烈的贪心、嗔心,有些比较微弱;有些此起彼伏,有好多分别念出现。其实意识比较多,五根识只是显现而已,并不去破立,还稍微好一点。当然意识刚开始是缘于法的一种现量,但依靠现量、依靠染污意,还是有很多波涛。这是依靠意识而产生的各种分别妄念。

同样,识——这个识是总的识,还没有分开,也是以觉知法相具有种种功能的本性而安住,就称为心,也叫阿赖耶。刚才讲了,阿赖耶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有好的种子在里面、有不好的种子在里面,也叫含藏识,各种各样的东西一直在,一旦需要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这个上面不缺资源,阿赖耶上面什么资源都有。它以自己的近取恒常执著我——我和我所的本性,称为意,这是染污意识。如果没有阿赖耶,则不可能,依靠这个,以前世的各种因缘产生我执。这是很坚固的,阿赖耶和染污意是很坚固的执著、很坚固的心识。

染污意识还是恒常性的,每天有无数的分别念,“我怎么样,我现在很痛苦,我现在很快乐,我等会怎么吃饭,我今晚怎么样睡觉,我明天早上怎么样好,我心情不好,我心情还可以,我是不是长得很好看?我最近是不是变老了?我将来是不是会生病?我将来会不会获得成佛?其实我不开心,我痛苦……”我们每天有无数的我执,是恒常性的,天天都是“我我我”。我们说话当中,尤其是我执更重的人,不谈别的,一直谈自己,旁边的人都不一定愿意听,“我那个时候是怎么样,我年轻的时候是多么漂亮啊,现在有点……还不错,我自己心里想是什么样的,我将来会做什么……”,如果一直谈自己,这个是染污意识,因为这个意识已经被染污了。没办法,你自己也是这样的。包括像我这样的,有些人坐在法座上,一会就“我怎么样,我今天开心,我今天不开心,我将来怎么样,我以前怎么样”,如果“我”说得很多,说明这个法师我执太重了,染污意识太厉害了。这个叫染污意。

它以对境与根而真实产生种种粗细法,称为识。刚才心识的对境和根,对境是外面的对境,根是眼耳鼻舌身,包括意识的根,意识的根就是意识自己。依靠意识,会产生比较粗大的识、粗大的执著,这叫识、六聚识。

摄义,以上三蕴显现三境。

以上的道理摄义,整个器情世界依靠阿赖耶、染污意、六聚识显现各种各样的。

按照一识派,他们也承认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外缘产生各种的功效,所以整个世界是依靠我们的妄想、心识变成的,如《华严经》云:菩萨观世间,妄想业所起,妄想无边故,世间亦无量。如果菩萨观我们这个世界,其实众生妄想的业很厉害,依靠这样妄想的业,它有无量无边;因为无量无边的原因,世界也显现无量无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因为阿赖耶上的业力不同,所以同样的享用,比如今天中午的供斋,每个人得到的食物的味道都不同。住在同一个世界当中,每一个人有自己的世界观,像前面所讲的,“这个地方好快乐,这个地方好痛苦,这个地方还不错,这个地方大多数可以,但部分不行”,每个人的世界观跟他的价值观有关系;但实际上,他的价值观跟他的业力更有关系,因为业力不同,妄想不同,带来的痛苦和快乐也不同。其实这些,我们都慢慢了解,也是很好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