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2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四课

思考题:

1.十八界中见断、修断、非所断如何分别?

2.异生凡夫及招感恶趣的身语业是否为见断?

3.十八界中哪些是见?安立为见的理由是什么?

4.五根识相应慧是否为见?

丙六、见断等分类:

十色五识修所断,最后三界具三种,

非烦恼性非见断,乃色非六非为生。

五根、五境十色界,还有五种识,这十五界全部属于修断。什么是修断呢?小乘也分见道和修道,修道该断除的烦恼或者法,称之为修断;见道需要断除的烦恼或者法,称为见断。十色和五识是修所断,最后三界意、法、意识具足三种,有见断、修断,还有非所断——无漏部分不是所断。还有只具有见断的,下面第五随眠品中有广说,第二品宣讲根时也会宣说,这里不提。

《俱舍论》的颂词比较难懂,尤其以前没有闻思过的人,即使闻思过简单的前行等法,但没有闻思过《俱舍论》和因明的人,可能从头到尾都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除非十分聪明的人,否则比较困难。按理来说,对初学者应该开示显宗的基础,一开始就学《俱舍论》,可能不太懂。不过没办法,我也不能化身成几个人讲课,暂时只能让初学者闭着眼睛修。

此处有一个问题,小乘十八部里面的犊子部认为:凡夫是见断,恶趣众生身语之业也是见断。

对此,有部宗遮破说:这种说法不合理。凡夫是一种实有存在的法,并非烦恼性,因此凡夫并不是见断。如果是见断,必定是烦恼性,“非烦恼性”的缘故,非见断。恶趣的身语之业属于色蕴,因此并不是见断,“乃色”之故。“非六非为生”,如果是见断,必须是第六意识对四谛产生颠倒执著,才安立为见断,否则并不是见断。由于上述三个条件都不具足,恶趣众生的身语之业以及实有凡夫不是见断。

十八界中,哪些在修道时断掉,哪些在见道时断掉,哪些既不是见断也不是修断?

眼界等十色界唯一是修断:若是无漏法则不属于所断,它们是有漏法的缘故,是所断;又由于对真谛不起颠倒执著,与之无有关联,因而不是见断。第五品会讲到见断的分类,如在欲界中苦谛有十见断,灭谛和集谛各有七见断,道谛有八见断。讲到随眠品的时候,专门讲到:对四谛颠倒执著就是见断。十种色界对四谛无有颠倒执著,不是见断。是所断但不是见断,那么必定成为修断。

通过这种推理可知,眼识等五识也是修断。最后的意、法、意识三界既有见断也有修断,还有非所断。依靠意、意识和法界对四谛有颠倒执著,因此是见断;还有一部分对四谛不颠倒执著,却是所断的部分,属于修断;无漏部分则不是所断,因此具足三种。

下文随眠品中所说的见与疑等八十八随眠、与随眠烦恼群体相应产生之法,以及彼等之法相、随行之法相还有得绳等,都属于见断。其余的一切有漏法是修断。所有无漏法既不是见断也不是修断,故为非所断。

犊子部祖师说:异生凡夫与恶趣身语之业是见断,因为若生起见道,则此等灭尽之故。经中也云:“预流果灭尽恶趣之生处。”他们认为:有一种成实的法,叫做凡夫。不是指人的身心方面,而是有一种称为凡夫的实有法。还有恶趣身体和语言的业,应该属于见断,在获得预流果——见道时,必须要舍弃的缘故。

这种观点,除犊子部以外,其他大小乘宗派都是不承许的,尤其克什米尔教派为主的教典驳斥上述观点:凡夫不是见断,因为它不是烦恼性。假设凡夫是烦恼性,则有凡夫依靠世间道远离贪欲而成为非凡夫的过失。见断的本性必须是烦恼性,不是烦恼性则不成为见断,如此一来,必须承认凡夫的本性是烦恼性,但是这样承认会有过失,所以不能这样承认。

实际正如下文所说,依靠迁移才能舍弃凡夫,只是远离贪欲并不能舍弃,因此凡夫不是烦恼性。“迁移”是指真实获得圣者果位时,会远离凡夫的本体。但仅仅离开贪欲,不会舍弃凡夫,为什么呢?离开贪欲的现象,即使凡夫人当中也存在。所以,如果承认凡夫是烦恼性,就必须承认有这样的过失。

凡夫若是善法,则断了善根就不再是凡夫,这一点对方肯定不敢承认。因而凡夫不是善法,是无覆无记法。有部宗承认一种不是善也不是恶的实法,叫做无覆无记法。

同样,将转生恶趣的身语之业也不是见断,因为它们包括在十八界的色界当中,并且于真谛不起颠倒执著,也就是说,恶趣的身语之业并不是起颠倒执著的因。也不是彼之随行与得绳,所以是转生恶趣之因的不善业。此处的解释与颂词稍微有一点差别。

非为第六意识的五根识,既不是烦恼性也不是见断,于真谛不起颠倒执著并且不是其从属之故。依靠第六意识产生,当然是见断,但五根识不是依靠第六意识产生,因此不可能对四谛有颠倒执著。

《俱舍论》第一品当中有关界的分类,很多学俱舍的人觉得比较难。学院以前有一位堪布,他在印度哲蚌寺闻思的时候,说是《现观庄严论》学了七年,中观学了三年,现在正在学俱舍,也是三年,后面还要在三年当中学习戒律、三年中学因明。所以我想:有些人对闻思想得特别简单,不要说七年,七个月也觉得很漫长。实际真正闻思佛教道理的话,通过听闻、背诵、辅导、分析、思维等各种各样的方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相续中生起真正的智慧。圣者的语言不像凡夫人的语言,只是简单地听一听,不可能在相续中真正串习起来。大家学习《俱舍论》的时候,如果没有花时间、下功夫,仅仅依靠表面上的闻思,自相续中恐怕很难生起相应的智慧。

格鲁派研究《俱舍论》最起码要三年以上,现在学院的班里面,最少是在一年中专门研究《俱舍论》。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暂时一年当中,想把俱舍和戒律给大家大概介绍一遍。其实困难比较大,因为要一边翻译法本一边讲,我的精力也很有限。不管怎样,只是在字面上解释,大家应该可以的,但是通过考试或者辩论的方式,对于不肯下功夫或者不是很聪明的人来讲,的确有点困难。

丙七、见与非见之分类:

眼与法界一部分,即说是见有八种,

五识相应所生慧,无计度故非为见。

若问:十八界中哪些是见,哪些是非见呢?

眼与法界的一部分心所是见,因为眼根见色法,法界的一部分心所决定认知对境。何为法界的一部分呢?坏聚见、边执见、邪见等五见,再加上承认前世后世的世间正见、有学见以及无学见,共有八种。其中前五见具烦恼性,世间正见是有漏善法,有学见与无学见分别是具种子之无漏法与无种子之无漏法。

那么,根识见是正见吗?

眼识等五根识相应产生的智慧不是世间正见,因为所谓的见是指计度分别,而五根识无有计度分别。

在这个问题上,以前藏地的有些论师认为:见是以有无分别来安立,有分别才叫见。眼为什么是见呢?眼不应该安立为见,无有分别的缘故。萨迦派的果仁巴说:这些藏人根本没有分析有部宗的观点。有部宗的见可以分为两种,无情见和心识见。无情见指眼根取外境、见色法,这叫做见,这种情况下不一定有计度分别。若是心识见则必须有分别,属于真正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