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4 做出你的价值 >> 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问答-上海外国语大学 🎬 返回
字体: A- A A+

上海外国语大学问答

『2015年6月20日』

(一)问:老师您好,如何看待人生中的“相遇”和“错过”?

答:人生当中,有很多“相遇”,也有很多“错过”,如何看待,基于你对生命的了解。

“相遇”是一种缘分。遇到好老师、好同学、好同事,是你的福报和善缘,对人生非常有意义;遇到坏人,则可能是缘分不好,对人生也有负面的影响。前段时间我去监狱,就听一个犯人说:“不知道什么原因,从小到大遇上的都是坏人,我跟他们混在一起,结果下场就成了这样。”

不过,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还是要珍惜现在拥有的,看到这些背后,是很多人在竭力相助。这很重要。

至于“错过”,年轻时候,我就错过了学好普通话和外语的机会,不像你们,可以上这么好的学校。上外是1949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外国语大学,听说这里的人英语特别好,对没这种机会的其他人来说,这也是一种错过。

人们都怕错过,企业怕错过商机,孩子怕错过学龄,因为错过了就无法挽回,当然这也靠因缘。但我觉得,错过其他倒无所谓,错过学习,则可能是一生的遗憾。

就我而言,最庆幸是能系统学习佛法。出家的时候,我还年轻,我的上师也正在授课,如果晚几年,即便还有出家的缘分,上师也老了、不在了。到现在,上师已经圆寂十多年,回头看,没错过跟上师学佛的机会,我觉得自己很成功。

但学习世间知识的机会,还是错过了。14岁之前,我一直在放牛,连学一个拼音的机会都没有。我常想,如果当时上了学,后来会怎样?

你想问的具体事情我不太清楚,但就一般而言,只要不错过学习的机会,其他事情错过了,可能也没什么吧。

(二)问:我有两个问题。一是生活中有很多烦恼,通过看书、看佛经,或者听一些教导,也知道烦恼要用智慧来解决,但我的心还是很不定,烦恼很难息灭。可能大家也碰到过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息灭烦恼,让心安定下来?

还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我家有只小乌龟,十几年了,一直养在水缸里。它很想往外跑,很向往自由,但我想了好久,要不要把它放生。一方面也是自己的执著或自私,不舍得把它放掉;另一方面它是巴西龟,我怕它在河里养不活。我为这个问题纠结了快一年,到底是把它放归自然,还是应该怎么做?

答:怎么十几年都过去了,现在才开始纠结。(笑)

其实贪嗔痴为主的这些烦恼,人人都有,只不过有人严重有人不严重。要解决它,依靠佛法的智慧很重要。比如对治贪心,可以修空性,剖析人或事物的本体,认识到所贪对境都不真实。康德也说过,人类只知道现象,而根本不了解本质。这句话跟佛法特别契合。佛法讲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是世间人都能了知的,是诸法的现相;而胜义谛只有诸佛菩萨才了解,其他人不知道,是诸法的实相。

每种烦恼都有对治方法。对治嗔心可以修慈悲心,对治痴心可以修缘起法,等等。虽然一下子断掉有困难,但如果长期闻思,看书、听光盘,自己思维,烦恼会从粗大变得细微,直到彻底根除。从我们自身的修行也可以感知这个过程:没学佛之前,烦恼特别重,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烦恼虽然还在,但已经没那么严重了。

至于那只乌龟,我觉得如果把它放生到河里或者其他地方,万一活不下去,也非常可怜。既然它在你家生活了十几年,应该已经习惯了。虽然动物的本能是喜欢自由,有时候它表现得很想出去,这些我们都理解,但能活在世上还是最重要的。放生到哪里才安全呢?好像谁也不敢保证。

(三)问:修行的时候,我口头上发大愿,要利益天下的众生,但心底里,还是很希望自己的亲人、员工、同事好,这样会不会冲突?或者说二者有没有什么关联?

答:大乘佛教的发心是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一个大愿,就像企业愿景一样。但在具体行持的过程中,从身边做起是合理的。佛教中修菩提心的基本次第,就是从父母开始,扩大到亲朋好友、周围认识的人,再到南赡部洲、四大部洲,直到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根据自己的修行状况,把心逐步扩大。

发愿的时候,是要想着“利益天下的众生”,但如果从素不相识的人,甚至冤家对头开始,不一定能做到。就像一个孩童,想认识世界,应该从家里的东西认起;想学天下的知识,应该从基础学起。

所以你这样想也对,既然发了无上菩提心,那至少先对家人好一点,因为他们是跟你最亲的人。现在很多所谓的大乘佛教徒,跟家人的仇恨特别大,冲突很严重,有些可能是缘分不好,怎么努力也没办法;但有些就是只想着“我要度众生”,却对家人不管不顾。这样做,会给修行带来很多违缘。

希望修大乘佛法的人,能从利益家人开始。但也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对你的员工、同事、所接触到的人,都要尽量帮助,他们跟你有特殊的因缘。然后再到天下的众生,让发心一年比一年扩大。当然,究竟来讲这也不合理,但就初学而言,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里菩提心的修法次第,从父母亲人开始修四无量心,最后生起缘一切众生的菩提心,是合理的。

(四)问:如您所说,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也是一个精神极度空虚的年代。人们追求精神上的依靠,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有些人被邪教欺骗,误入歧途;有些人找到了正确方向,又受外界影响而舍弃。我的问题是,怎样抉择、判断、建立正确的信念?

答: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就像追求物质上的依靠一样,需要认真对待,甚至在某种层面上应该更加重视。如果这样,你就会对所追求的那个宗派、法门或人,预先做很多观察。

当我们寻找物质上的依靠,比如一家公司,会先了解它有没有注册,是不是正规,在什么地方,口碑怎样,年薪多少,能给我什么利益……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追根问底。

同样,寻找精神上的依靠——宗教、信仰或者善知识,也需要观察,不能盲目。一听说某个教派或修法对自己有利,就慌不择路,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地去供养、依止、修行,过段时间却发现上当受骗,这样没有意义。

当然,如果“仪器”和方式出现偏差,也会导致观察不到位,但它仍是必须的。就像对物质上的依靠,我们会有最好的梦想和最坏的打算;对精神上的导师或皈依处,也要准备好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真正入道,获得心灵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那么多方法中选择一种,依此修行,你不会像从前那样空虚、无聊,会生活得充实、圆满。

物质要发展、进步,但精神不能一直下滑、倒退。否则,不成熟的思想很容易被物质所奴役,由此感受极大的痛苦。当你有一天离开人间,却发现无论对家人还是世界,都没做出什么贡献,会留下很多遗憾。

所以,哪怕在小事上,也要关心身边的人。除了物质,还要寻求精神、艺术、宗教上的依靠。这会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问:我们处在一个性开放的年代,同时离婚率也比较高。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您觉得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答:这是一个无法阻挡的现实。网络时代的知识和教育,很多都不是来自父母和老师,全世界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递,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虚空中,生活观念和行为,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佛教中有一个叫“邪淫”的观念:跟自己丈夫或妻子之外的人发生关系,是一种罪业。但这个年代的道德观比较缺失,人们基本不受约束,邪淫越来越重,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听说北京的离婚率已经超过百分之四十,我问过一些北京人,有没有那么严重,他们说:“差不多,我身边的人都快离完了。”

作为出家人,我可能关心得过头了,但不管怎样,还是要了解一点。我也问过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他们的情况一样,甚至更糟糕。因为西方国家依靠法制,很多关系是合法的,观念比中国更开放。现在大家都在学西方,这些观念对家庭带来的冲击和危害,也许将来会更加显露。

有时候看到校园里的孩子,我都在想:“他们的父母离婚了吗?”婚姻问题成了全球性的趋势,这是众生的一种业力。

不过在佛教看来,夫妻是市场上的过客。就像两个商人,偶尔相遇,做个买卖,然后分手。分离是必然的,只不过有些死去而离,有些活着而离,所以,在一起不要天天吵架,离开了不要太执著。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会签订合约、登记财产,在结婚的那天,就为离婚做好准备,他们可能比较有“修行”。婚姻的本质就是如此,聚际必散。分离随时会发生,但很多人无法面对,为了感情、孩子,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不要。

所以,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更需要佛教的无常观。刚才听人说,以前我熟悉的一对夫妻,原本非常美满,现在也离婚了,我就说:“无常无常。”在面对家庭和婚姻问题时,这种观念的确特别实用。

(六)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于我们在生活、事业上设立的目标,往往感觉努力了,但总是达不到。佛教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怎样能让心达成所愿?

另一个就是,我曾在半年前梦见您,这个梦很清晰,您笑着说:“早点睡觉。”但我到现在还没弄明白,想知道这句话背后更深层的用意。

答:生活中的目标多种多样。有些目标定得太高了,无法实现,就像跳高运动员,如果杆放得太高,他的体能达不到,就跳不过去;有些目标在实现之前,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历很多弯路,中途容易放弃。

因此首先要观察,这个目标是否有可能实现,否则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而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尽量坚持。

佛教中也有很多目标,有些修行人的誓愿非常远大:成佛度众生。这是一个终极目标,生生世世他都会为之努力,今生没有完成,来世,来世没有完成,再下一世。

但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往往发愿的时候比较激动,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要做成这件事!”做的时候却不够努力,时间一长,热度就慢慢退下来。

因为不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的回答大概是这样。

至于第二个问题,你说梦见我要你早点睡觉,那不知道你做到了没有。

我自己睡得比较晚,但讲课的时候经常教大家早睡,因为看过一些中医、养生方面的书,说至少保证十一点前入睡,对身体、气脉比较好。因为十一点到三点,是人体休养的黄金时段。

佛教中也这么认为。《毗奈耶经》《长阿含经》等经典都讲到,应当初夜、后夜用功,中夜睡觉。

所以早睡是很好的。但如果比较懒惰,早早睡了,第二天很晚也不起来,就不太好。早睡早起,晚睡晚起,如果你能做到早睡,希望你也能早一点起来。

(七)问:听讲的过程中,我粗浅理解到,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是业力。我们可以做一些事,减轻这种业力。又考虑到俗世生活中,工作、学习的任务很重,可不可以请您分享一个我们能做的事情,让每天活得有点力气。

答: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很重要,有的没那么重要,大多数时间,其实都在无意义中度过。比如聊天,讲一些无意义的话;或者做一些不但无意义,还让其他众生不快乐的事。但生活就是这么无奈,我们往往观察不到,无法从中跳脱出来。

应该怎么生活呢?首先要有选择,不能什么都做,那会让自己很累。在“多”和“少”的把握上,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小范围的利益,可以做得少一点,休息一下也好;如果是为了身边更多人的利益,可以做得多一点,累一点也值得。

在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有一些修行。修一个简单的法,来消除业力,或者让它变成顺缘。我希望大家多念“嗡玛呢叭美吽”,这个咒语很重要,也非常简便易行。

当然,如果你对它完全不信,不一定能感受到利益。就像病人对医生开的药没有信心,甚至反感、不想吃,不可能有疗效。但如果稍微明白其中的道理,无论工作再忙、生活再困难,你都可以念。其中的功德、利益,因为时间关系我先不讲,但对我们的将来,乃至生生世世,确实会有很大的帮助。

甚至可以逆转恶缘。我们在今生或前世,难免做过坏事,产生过不好的因缘,这些都留存在自己的心相续里,通过念诵咒语,能得以清净和根除。为了遣除恶业而念咒,本身也非常有功德。

这个方法很适合世间生活,上班、在家,甚至一边炒菜都可以念咒。藏族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会把佛法修行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需要单独辟出一段时间,“今天是星期天,我可以修行了。”不是这样。

我读小学的时候,住在一个老喇嘛那里,他从早到晚都在念“嗡玛呢叭美吽”。早上念着“嗡玛呢叭美吽”醒来,晚上念着“嗡玛呢叭美吽”睡下,中间有一点点空,哪怕吃饭的时候,咽下一口糌粑,他都会念几遍咒。修行就是他的生活。

这样的人在藏地特别多。但我们很多人会抱怨,“现在忙得很,没有时间修行怎么办?”这是佛法跟生活脱离了。一开始“修行”,就跟家人断绝关系,关门、关手机……这样可能反而带来麻烦,他们会疑惑,“你干吗要这样?”

昨天就有人说,本来想用电脑上网学习佛法,结果家人不理解、不支持:“不准看那些迷信的东西!”他也只好规规矩矩地下线、关机。

总之,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问题,如果能修一个简单而有甚深意义的法,并融入日常,生活和修行会一举两得。

(八)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马上就要毕业,不知道该找个怎样的工作。我学佛有一段时间了,本来想找弘法利生的工作,但是找不到,其他工作又感觉蛮造业的。如果想造业少一点,学佛的时间多一点,钱就会比较少;如果想钱多一点,学佛的时间就比较少,造业也可能多一点。我该找个空闲的工作,还是钱多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我很着急,看到身边一些众生蛮可怜的,就特别想去帮助,想去禁止他们的一些恶行。虽然我一直在陪伴,在努力,但可能就像小学生想上大学一样,总是无能为力。师兄们也说,我现在还没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应该先禁止自己的恶行,在这之前,暂时远离恶友,比较有利于修行。我也知道要先修自己,再度众生,有这样一个次第,但还是太执著了,特别着急。这个烦恼很重,我该怎么去调节?

答:你想找的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那边有一个,叫“弘法部”。你去当部长也可以,但是工资比较少。(笑)

当你有了信仰,生活中暂时是会有一些矛盾纠结。因为之前不懂因果取舍,只要能赚钱,干什么都可以,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学佛之后,懂了一点因果,知道了前生后世,自然会关心做什么可以不造业,要面临抉择。

不过,完全不造业的工作是没有的,很多大德也这样讲。但最起码,不要做跟杀生直接有关的事,不要造杀业,因为危害众生的生命最可怕。其他工作也可能会有不那么如法的地方,会夹杂恶业,但这是大环境使然,想改变也没有办法,只能看情况,尽量避免。

找工作的时候也不要太贪了,像人们说的,眼高手低。现在有些毕业生,不愿意多干活,却想在短时间内挣很多钱。这种心态在哪里都有:内地、香港,国内国外。像在美国,年轻人就更想当老板,不想当员工;想当高管,拿高薪,不想从基层踏踏实实做起。其实这并不现实,看看世间的成功人士,谁都经历过风风雨雨,谁也不是一步登天。

所以,刚开始挣多挣少没关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可靠、有意义的,做起来应该会开心,福报也会慢慢积累起来。这些跟前世的因缘也有关,不完全是你想的那样。

而且,作为一个新人,不要懒惰,在哪个公司、团体中,都应该多做一点。虽然表面上看,领导、同事对你都很好,但实际上,他们一直在观察,看你会不会说话、办事,是否踏实、努力,对公司有没有价值,就像警察时刻监督着犯人。你做得不好,他们会在背后评论的。

包括出家人中间也会这样。那天我跟一个出家人说:“听说你最近念经念得很不错。”他说:“你怎么知道?”我说:“你身边的人,其实都是‘警察’,都在监督你。看你有没有念经、有没有睡懒觉、有没有什么过失……”

所以,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都会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你。不要嫌活累,嫌钱少,总是跟人攀比:“为什么我比他辛苦,却没他拿得多?”应该让自己踏实下来。这是重要的锻炼,过了十年、二十年,回头看,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犯了很多错误,但已经没办法重来。

人生往往如此,年轻的时候,对周围有各种批判,对将来有美好的梦想,但缺少经验,不知道该怎样去做、去实现;等到成熟之后,经验丰富了,却也许没了当年的热情和机会。时间会检验一切。

然后第二个问题,你的发心是很好的,的确应该帮助别人,只是心不能太急了。我们帮不了所有人,也做不了所有事,要随因缘,哪怕能帮到一个人,能做到一点点,都可以。毕竟能力、因缘是有限的,如果太着急,可能会乱,会事与愿违。

这就像很多佛教徒的家庭矛盾。比如家里一个人学佛,另一个人不学佛,学佛的人说:“佛法那么好,你为什么不学?”不学佛的人说:“你那些东西有什么好,干吗要学?”都想把对方拉入自己的精神领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用世间的话讲,应该求同存异,才能避免冲突。如果对方能接受,劝劝也可以;如果不能接受,还得尊重他的自由。

每个众生的因缘不同,强求不来。互相留一点空间,才能制造好的氛围。

(九)问:今天很开心听到您的分享,非常感恩您。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第一个问题是,您平时是如何修行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应该如何修行?

答:我在学院几乎每天都要讲课,出去也会讲一些课,跟人交流,我把这些当作重要的修行。同时早上起来、晚上睡前会有一些念诵,我的修行大概是这样。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法门选择相应的修行。比如学汉传净土法门的,会常念“阿弥陀佛”,修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学藏传佛教的,不同宗派也有不同的修法仪轨。但最关键的,是修出离心,想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修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意义;修无我智慧,也就是万法空性。三者之间是次第性的,需要系统闻思,明白道理,并依靠上师窍诀来修持。这样逐渐就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

(十)问:我见过您三次,得受了您的三次开示。第一次,您说每个人都要做一件弘法利生的事,我思考了半年,怎么弘法,怎么利生。第二次是在学院,您说,像上海这样大城市的人很可怜,要面对食品安全的问题,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可以在这方面做点什么。于是这一年,我放下了之前的一些工作,全身心推动有机素食的项目,前面思考的弘法利生似乎有了切入点。第三次就是今天,您说遇到违缘、不开心的时候,要坚持,“烦恼即菩提”。您说的这三句话,非常激励我。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希望您能对有机素食、食品安全做一点开示,特别是在上海,您也看到它这样的灯红酒绿、充满欲望,这个问题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尤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是,我最近有机缘了解鸠摩罗什大师,他是一个伟大的译者,把佛法传到了中土;而您也是一位伟大的译者,在当代,在今生,给我们带来了另外一种价值。想知道您作为一个把藏传佛教推广到汉地的译者,对自己会有怎样的评价?

答:第一个问题,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一点事,以及推广素食,应该是很好的。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肉食的危险性很大。我在一些欧美国家认识的留学生,很多都说不想回来,问他们为什么,说是对国内的食品有点害怕。虽然回国发展很有希望,但是感觉国外的食品安全一点,宁可打工也要待着。

这些也有他们的道理,不过我想,如果整个国家在反贪等各方面控制得比较好,将来的情况也许会慢慢好转,不一定那么严重。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理念,如果能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很多人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工厂如何盈利、自己如何吃得安全,更会想到身边人的利益,到那个时候,吃什么都会有一种安全感。

素食方面,我也一直在提倡,希望开素食店的人越多越好。听说杭州有二十多家素食店,上海这边也不少。头两年,很多素食店经常赔钱,但慢慢就热起来,因为选择素食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其中有一些佛教徒,也有一些完全没有信仰的人,他们是从医学和养生的角度,认为素食对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素食这种清净的食物推广开来。这样做,一方面能减少威胁众生生命的灾难,一方面可以延长人类在这个世间的寿命,有很多利益,希望大家竭力支持。

第二个问题。鸠摩罗什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一个伟大的翻译家,他翻译出来的经论,有相当大的加持力。其实作为一个译者,他的成就一方面与翻译的质量、风格有关,包括精准性、正确性等等;另一方面,如果他的修行很了不起,有佛教中一些超越的境界,所翻译的作品也会流传百世,这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我,就算不上什么。2006年,一个杭州记者问我:“你翻译那么多,到底是什么目的?”我说只是爱好而已。确实,我对翻译的这种爱好和精神,自己也觉得还可以,每年翻译一两本书,坚持了这么多年。以后如果没有遇到特别大的违缘,我还会继续翻译,能活多久就译多少,尽量多译一点,也许对这个时代的人有帮助。不过我考虑更多的还是下一个时代的众生,因为汉地的人这么多,而藏传佛教不管从修行的次第还是传承的加持方面,都有一些非常好的论著,如果译成汉文,将来有一部分人也会得到利益。

所以不管再累,我还是不断坚持。有时候也想,像我这么忙的人,翻译工作可以一直不停,如果要对自己做个评价,这种精神还算可以。但从境界上讲,就没什么了,非常普通。

不过有些人,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一旦离开世间,可能会更出名。因为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出于嫉妒等各种各样的心态,不一定看重他,等他离开人间,反而重视起来。但下个时代的事我也管不上,至少现在的心是很清净的,从没想过靠翻译出名。其实靠翻译是很难出名的,直接写一本还容易些。

像今天发给你们的书,就是我的作品,是在各个大学演讲的一些精华部分的整理,送给大家。虽然不完全是我执笔,但内容的确是我的,因为每场演讲都是用自己的思维讲出来,就像今天这样,并没有让人提前准备什么讲稿。藏传佛教中很多上师也是,讲完课,弟子在旁边记下来,整理成文字。所以我想这本书可以算是我的作品,里面没有什么其他人的语言,都有录音可以对照,事后我只稍微做过一些调整和校对。不管讲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但翻译就不像这样,每次挑一本很珍贵的书,花很长时间逐字逐句地译出来,但大家感觉好像无所谓:“哦,你又翻译出来一本啊。”我们学院里的有些人都烦了:“你每年一本接一本地出,我们连放的地方都没有,是不是太多了。”(笑)

如果是为了名闻利养,我不一定这么做。但的确因为知道藏传佛教的价值,每当看到一个非常殊胜的法,就特别想译出来。汉族人那么多,其中也有喜欢看书、求知的人,我觉得这样做,也许会有一点意义。

至于结果,自己也不好评价什么,但其他人、后来人自然会评价的。也许是好评,也许是差评,不管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是清净的,也付出了一些心血,在尽力而为。翻译还是很动脑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要进入作者的内心,把他的思想和境界用另一种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并不容易。

(十一)问:《金刚经》里有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想请您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以及它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

答:六祖惠能大师曾经以砍柴为生,有次去卖柴,刚好听见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当下获得了一种开悟。所以在佛教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它的含义,有人在不同场合问过,我也做过解释。“应无所住”讲心的空性,“而生其心”讲心的光明,意思是说,心的本体在空性方面一无所得,在光明方面真实存在,明明清清、无可动摇,它是明空无二的。这也是佛教第二转F轮和第三转F轮的基本思想和意义。

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当你真实开悟的时候,证得的不仅仅是一个空性,这种空性跟光明如来藏无二无别。懂得这样的意义,才能获得佛教最高的证悟境界。

(十二)问:佛教讲人人本具佛性,佛性是自性清净的,但后来又有无明生起,导致佛性被遮障。我很想知道这个无明究竟是怎么回事,佛性既然是清净的,怎么会有无明生出来?

答:这个问题跟上一个问题比较类似。无明不是心的本性,它是忽然产生的,就像虚空中的乌云一样。但乌云不是虚空的本性,所以它还会消失。同样的道理,心的本来面目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刚才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的本性是明空无二的。在这样的本性上面,依靠众生的因缘,会忽然产生烦恼障和所知障,但这些并不是本性,所以还会离开。一旦它们离开,就像水银消毒以后不会再有毒性,这些障碍也不会再出现,此时就获得了佛或菩萨的果位。

实际上,烦恼和障碍的本体,就是空性和光明,否则,一定会跟佛性形成遮障和对立。但并不是这样,所以众生可以通过修行积资净障,显露佛性。

主持人:

今天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感谢堪布跟大家分享了这么多关于生活另一种价值的探寻,我也希望大家回去之后,多从自己的内心思索,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接下来请大家起立,我们先恭送堪布离场。